所以她和皇后这个养母之间,只能说是相敬如宾,谈不上什么深厚的感情,更是没有傅太后和裴清殊这对母子这般亲昵。

  皇后现在也不求别的,只要婉晴别再出什么差错,安安稳稳地在她宫里住到嫁人就好了。

  至于让婉晴嫁给宋家子弟,成为敬坤助力之类的念头,只是在皇后脑中一闪而过,很快就消散了。

  因为她知道,就算太上皇不在了,傅太后和裴清殊也会非常重视婉晴的婚事。

  虽说她是皇后,还是婉晴名义上的养母,不过在婉晴的婚事上头,她是没有太多话语权的。

  最后,婉晴本人也害羞地点了点头。

  “表哥一表人才,婉晴自然是愿意的。只是晴儿年纪小,还要给祖父守孝,不知表哥可否愿意等我。”

  “这个便不用你操心了,一问便知。”裴清殊觉得以他对容炽的了解,只要容炽没有心上人的话,他八成不会拒绝。

  不过为了以防万一,裴清殊还是对婉晴她们说道:“不过炽儿的年纪也的确不小了,他若是想寻别的女子,早点成婚的话,咱们也不要怪他。左右晴儿年纪还小,回头朕为她另择佳婿便是。”

  婉晴心里其实不愿意错过容炽这个良人,不过她也知道,有些事情是勉强不了的,只能点了点头。

  裴清殊觉得这事儿宜早不宜晚,得知这日容炽在翰林院当值的时候,就让人把他召了来。

  裴清殊这个做父亲的,自然是想把女儿托付给世上最好的男儿。

  不过真要让他去撮合女儿和另一个男子,哪怕对方也是他非常欣赏之人,裴清殊心中还是不禁感到一丝酸涩。

  …

  与此同时,傅太后也叫来了女儿令仪,两人在慈安宫里说起这件事来。

  傅太后本以为,女儿听说这件事之后,会像自己一样高兴。谁知令仪听了之后,却是好一会儿都没有说话,看起来好像不大赞同这门婚事的样子。

  “令仪,你和母后说实话,你心里莫不是已有了儿媳的人选?”傅太后不禁好奇地追问道:“要是有的话,你不妨说出来,让母后帮你参谋参谋。反正母后是觉得,没有人比晴姐儿更好。”

  “那是您觉得。”令仪也是个藏不住的性子,她知道自己这么说,傅太后可能会不大高兴,可是为了儿子的幸福考虑,她还是说了:“晴姐儿这孩子,这几年是还不错,可是她…”

  傅太后难得对女儿拉下脸来:“你还想提当年那件事情,是不是?”

  令仪默认。

  “这都多少年过去了,还要旧事重提?那个时候晴姐儿不是还小吗?再说了,她还是被不怀好意之人教唆的…”

  令仪为难道:“不管怎么说,这件事情,就是我心里的一根刺。作为姑姑,我可以不介意。可作为婆婆…母后,我是真的接受不了。”

  “你…”傅太后语塞,突然间不知该说什么是好,过了一会儿才道:“当年那件事情,炽儿可知?”

  令仪摇摇头:“我没同他说起过这事儿,应当是不知道吧。”

  这个话题十分敏感,已经许多年都没有人再提起过了。

  乾元殿里,当裴清殊听到容炽几乎是没有犹豫,就拒绝了这门婚事的时候,他也下意识地想起了这桩往事。

  错失容炽这么好的一个女婿,裴清殊不禁感到一丝不甘心。所以他问容炽原因。

  如果当真是因为当年那件事的话,裴清殊也完全可以理解。不过他不会把真实理由告诉婉晴。

  谁知容炽却说:“容炽心里,已经有人了。不过对方年纪还小,所以才没有公之于众。”

  听容炽这么说,裴清殊不由好奇道:“哦?不知是哪家的千金,竟能得炽儿青眼?你放心,朕不会多嘴同旁人讲的。”

  这件事情,容炽就是和他的父母都没有提起过。可容炽突然想到,裴清殊心胸宽广,又向来愿意成全有情人。既然他连敬安和婉云都能成全,说不定也能帮他和景云赐婚,于是便把他和陆景云相识相爱的经过简略地告诉了裴清殊。

  “回皇上,她不是什么大户人家的小姐,而是…”

  从容炽口中听到“陆景云”这三个字之后,裴清殊的耳朵里就再也听不到什么旁的东西了。

  “你刚刚说…那个女孩儿叫什么?”裴清殊不死心地又问了一遍。

  “陆氏,名景云。”容炽不解地看向裴清殊,“皇上,可有何不妥吗?”

  裴清殊能说什么呢?

  他能告诉容炽,景云就是前世的他,所以容炽不能和景云在一起吗?

  这简直就是无稽之谈。

  裴清殊实在不知道该说什么是好。

  他感觉自己的脑子像是被雷劈了一样,过了好一会儿才找回自己的思绪:“既然这个陆氏的祖父已经致仕,父亲又只是一个不入流的画师,门不当户不对,你怎么会和她相识?”

  容炽有点疑惑地看向裴清殊:“皇上,臣方才…”

  他想说自己刚刚才向裴清殊说过的,不过想到裴清殊方才的神色不大对劲,好像没听进去的样子,容炽便又重复了一遍:“微臣惭愧,除了圣贤书之外,也爱寻些闲书读读。去年在华文书社寻书之时,偶然识得了这位陆姑娘。陆姑娘是宣仪县主的得意弟子,看县主的意思,应是想培养她做自己的继承人。”

  左三十分看重景云,让她在书社里帮忙的事情,裴清殊是知情的。

  只是他怎么都没有想到,容炽竟然会和景云走在一起。看样子,两人还是两情相悦。

  裴清殊转换身份已经太多太多年了,对他来说,景云既是自己,又像是一个十分亲切的陌生人。

  他试着去代入景云的身份,从景云的角度考虑,发现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容炽都是一个十分完美的丈夫人选。

  这样一想,似乎也没什么不能理解的了。

  唯一比较麻烦的问题就是,容炽的出身对于景云来说实在是太高了,甚至可以说是到了高不可攀的地步。

  该怎么让这两个完全门不当户不对的人走在一起,是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不过这个问题对于一般人来说,或许是一个大问题。

  对于裴清殊这个大权在握的皇帝来说,就算不上什么了。

  “其实这个陆氏,朕曾听宣仪县主提起过许多次,朕也曾见过她本人。只不过朕顾及她年纪还小,不曾向她暴露身份,一直以傅公子自居。”

  容炽惊讶道:“原来您就是景云口中的傅公子!先前听景云说,傅家有位恩人帮她进了女学,微臣还曾感到奇怪,不知是何人帮助了她,原来竟是您…”

  容炽和景云不同,心思要深沉得多。说这话的时候,容炽一直观察着裴清殊的脸色,好像生怕裴清殊这个“恩公”,会把他的景云夺走一样。

  裴清殊无奈道:“朕和这个孩子是有几分缘分。你若真心待她,朕可以想法子助你。不过作为回报,朕希望你们能尽快成亲。这样朕便能以你的年龄为由,向太后交待,也不至于叫晴姐儿太过伤心。你也知道,晴姐儿和景云是同窗…”

  容炽喜道:“多谢皇上!一切但凭皇上做主!”

  “你先别急着高兴。”裴清殊有点不是滋味地说道:“方才那些都只是你的一面之词。朕还要亲自过问景云的意思,方可放心。”

  容炽笑道:“臣心中坦荡,皇上尽管去问。”

  裴清殊轻哼一声,把人打发出去了。

  其实裴清殊原本就在想,该找一个什么样的时机向景云坦白自己的身份。

  现在看来,此刻就是最好的时候。如果景云真的和容炽在一起的话,裴清殊身为舅舅,早晚都要与她相见,还不如现在便如实相告,也好给景云一个心理准备,省得她将来“御前失仪”。

  为了证明自己的身份,裴清殊去见陆景云时,特意拉上了左三姑娘。

  左三至今不知裴清殊为何这般重视景云,但裴清殊不说,她便不问。

  之前左三的确疑心过,裴清殊是不是看上了年少的景云,想要将她收入后宫。

  可看他现在要给景云和容炽做媒的样子,左三终于确定,是自己想多了。

  或许就像对她一样,裴清殊对于聪慧大胆的女子,都是有一些好感的吧。

  裴清殊和左三来到书房时,景云正在书桌前练字。

  左三是师长,又是女子,所以走在前面,先去叫景云。

  景云见他们来了,慌忙想藏起桌上的字,却叫左三一眼看明:“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景云,你这是在写谁呢?”

  景云抬眸,正好对上裴清殊的眼睛,下意识便拍起了龙屁:“写傅公子。”

  裴清殊摇头笑道:“骗人。”

  他是微服出宫,时间有限,也没有和景云多兜圈子,很快便表明了自己的身份和来意。

  他本以为景云要用好长一段时间来消化这个事实,不过没想到的是,景云露出惊讶的表情之后,很快便回过神来,向裴清殊行大礼。

  裴清殊虚扶起她时,好奇地看向左三:“你之前同她说过朕的身份?”

  左三摇摇头。

  裴清殊便明白,看来是这段时间景云跟在左三姑娘身边,长了不少的见识,和之前那个单纯懵懂的乡间少女已经截然不同了。

  看到景云出落成如今的样子,裴清殊心中甚感欣慰。

  不出所料的是,景云和容炽的说法如出一辙。

  既然是两情相悦的话,接下来就是该怎样成全他们的问题了。

  出了书房后,裴清殊和左三一前一后地走着。  

  裴清殊想了很久后,对身侧的左三说道:“朕可以收景云为义女,只是这样一来,她要出入宫禁恐有不便。”

  左三浅笑道:“皇上是好心,只是容家已经出了一位驸马,再出一位的话,还不知要传出些什么风言风语。况且您也知道,我是真心欣赏景云这孩子,想要让她将来继承我的衣钵的。如果她做了公主,想要打理书社的话,恐怕就很难了。”

  裴清殊微微皱眉道:“朕心里其实也不想让景云入宫。她在民间长大,不懂宫里的规矩。对她来说,公主的身份未必是尊荣,反倒可能是束缚。”

  左三语出惊人:“如果皇上信得过我的话,不妨让我来收养景云。”

  “你?”裴清殊确认了一遍,“是你本人,还是你的兄弟?”

  “就是我。”左三微微一笑,“我知道我没有成婚,就想要收养景云,在皇上听来可能很荒谬。可皇上仔细想想,如果是一个没有子嗣的男子过继子嗣,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吗?为什么换到女子身上,便觉得于理不合?”

  “朕并不是觉得荒谬,只是看你一人潇洒惯了,没想到你会想要孩子。其实仔细想想,从你口中听到这样的要求,朕一点都不应该感到意外。”

  左三又笑了。这些年来,他们相互帮助了彼此这么多,说裴清殊是她的知己毫不为过。

  “那此事,朕便交给你了。陆家那边恐怕要花费上一些功夫。如果陆文韬求财的话,这个钱不用你来出。景云的嫁妆,也由朕来负责。还有什么需要的,你只管同朕提。”

  左三笑道:“那臣女便不和皇上客气了。白捡了一闺女,是臣女赚了。”

  说完正事,裴清殊也没有心思再与左三说笑,找了个借口匆匆离去。

  不管是让景云成为自己的女儿,还是成为左三的女儿…裴清殊心里都觉得有些怪怪的。

  无论如何,只要景云这一世能开心,幸福,裴清殊便知足了。

  至于他…他所能做的,就是默默守护景云的幸福。

  让她读书,在天地间自由驰骋。让她如愿,嫁给这世上最好的男儿。

  最重要的是,让她能够安稳地生活在一个太平盛世里。

  这个盛世,由他来亲手打造。

作者有话要说:  想过写水仙文的(自己爱上自己的梗),不过感觉1V1水仙文会更苏,所以这本不会自攻自受!

以后可能会写,不过是以后的事情啦~

第170章 番外六

  雍定二十二年, 朝廷即将举办女子科举的消息传出去之后,立马在举国上下引起了轩然大波。

  一时之间,不仅仅是大齐,甚至是与大齐相邻的辽国、吐蕃、大理等国, 都在热议此事。

  不过,反对之声虽有, 却也已经不成气候。

  这些年来, 女学早已从京城开办到了全国各地。

  在华文书社的支持之下, 女子们的优秀作品被印刷成集,广为流传。

  女子的才能,已经被天下人所知。为她们设立科考, 似乎已经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反对者除了拿老一套男尊女卑的说辞来说事之外,已经找不出任何的理由和借口。

  若不是为了循序渐进,左三甚至都想过直接开办男女同校的学堂。

  不过在经过与裴清殊等人的慎重讨论之后, 左三只能妥协, 把这件事情留给后人去做。

  毕竟左三也清楚,人的固有观念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想在短时间内,彻底打破所有的男女大防, 这是不现实的。

  如果一着不慎, 甚至还有可能让她原本的支持者加入到反对者的阵营当中,那便得不偿失了。

  同理,科举考试也是一样。虽然左三非常希望女子能像男子一样,拥有出入朝堂、上朝理政的权力,不过在打破男女大防之前, 这一点是绝对完成不了的。

  能走出第一步,让女子参加由朝廷设立的官方科考,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一项突破了。

  和男子科考类似的是,女子科考也是按照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的形式进行的。

  考试内容主要包括四书五经、诗词歌赋、算学和律学这几科。

  对于专门想要去会同四译馆和音律司做事的女子,朝廷还专门开设了外文和音律的考试。

  和男子科考不同的是,由于女子的学习时间较短,基础相对来说比较薄弱,未来又很难授予什么重大的官职,所以她们的考试内容相对来说较为简单。

  拿四书五经这一块来说,因为朝廷新为女子设立的官职,多为宫廷女官,所以比较侧重考察她们对“礼”的理解,而不是考察她们的政见。

  在诗词歌赋这方面,女子科考所占的比例则大于男子。这主要是因为裴清殊不喜欢选拔一些只知风花雪月,华而不实的官员去地方做事。所以在男子科考当中,诗词歌赋所占的比例非常小,甚至可以说是不重要。

  不过对于女子来说,成功在科考中脱颖而出者,很有可能会成为女学的先生。

  那对她们来说,文笔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雍定二十四年三月,大齐有史以来的第一次为女子开设的会试,正式在京城举行。

  左三最得意的女弟子陆景云在数千名考生中脱颖而出,成为大齐历史上的第一位女状元。

  景云是左三的义女,又是容炽的妻子,在此之前已是诰命夫人。

  若是换了别人,只怕要被议论,是否是靠着裙带关系当的这个状元。

  不过景云这些年来,一直都在跟着左三姑娘学习如何打理华文书社和女子书院,能力、才华都是有目共睹。

  景云这个女状元,可谓众望所归。

  坊间的确有人质疑景云不好好在家“相夫教子”是“不守妇道”,不过很少有人会质疑景云当上这个状元是否存在黑幕。

  不过她在嫁人生子之后还跑出去“抛头露面”,这一点的确让宁国公府的人很是不满。

  好在景云自成婚之后,便与丈夫还有公婆住在长公主府,除了逢年过节之外很少会回容家大宅。所以他们说什么,景云根本就不放在心上。

  令仪和容漾夫妻则非常开明。对于景云这个儿媳妇,他们不仅没有以她为耻,相反,他们还非常为她感到骄傲。

  令仪甚至还打击儿子说:“咱家景云比炽儿厉害多了,炽儿当年只是探花,景云却是状元呢!”

  景云被她夸得不好意思了,容炽也不禁有点脸红。

  当年他娶她的时候,容炽并没有想过景云未来会变得如此出色。

  不过容炽心里并没有因此而感到自卑,或是为了维护住自己男人的面子,就去贬低景云的优秀。

  因为他有自信,景云很好,但他也不差。

  相爱的两个人,没有必要去搞什么莫须有的“名次之争”。

  除了景云之外,左三的其他女弟子也都大多榜上有名,不过并没有出现进士名额都被左三的学生垄断的场面。

  先不说左遥时间、精力有限,收的学生本来就不是很多。这些年来,还有许多其他优秀、有见识的女子跟随左遥的脚步,纷纷在各地成立了女子书院。

  虽然她们的规模不如左三办得大,不过在朝廷的各项政策扶持之下,她们也都渐渐地在当地站稳了脚跟,为大齐培养了大量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