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太后按捺了怒气,冷声道:“就说我现在乏累,让他明日再来。”

帘外的内侍不敢多言,应诺而去。潘太后转身又看着还跪在冰冷地上的九郎,禁不住怜怨交加。“跪着做什么?起来回话。”

他却紧抿了唇,视线落在榻前镂花踏板上,过了许久才道:“嬢嬢,若那人真是奸恶之徒,臣绝不会为其所惑,更不会心慈手软。可臣在此之前经过再三考量,相信她只是空负武功却被人利用,并不涉及官场朝政。其余的劫匪之中,有一名叫做田二的更为可疑,臣已让邢州知府对此人严加看管,只等官家再派人去审问。臣亦深知此番自作主张乃是有罪,嬢嬢要如何责罚,臣甘愿领受。”

潘太后撑着几案,本想再严加训斥,可见他跪着已显吃力,终将满心郁结化为一声长叹。“阿容,你可知我为何特别疼惜于你?”

九郎听她忽而唤起自己幼名,心间浮起薄薄惆怅。可脸上却不能显出,只垂眉敛目道:“因臣的生母是嬢嬢外甥女,又故去得太早,留下臣成了无母之人。再者……”他的声音低了几分,神情还算平静,“臣行走不便,比不得其他兄弟,让嬢嬢尤其怜悯。”

潘太后听他这样平静无波地说着,心头酸楚非常,借着侧身之际,悄然拭去眼角泪痕,哀伤道:“不仅如此,我始终对你有悔。当初不该听那道士言说,将你……”

“嬢嬢,那些事情已经过去许久,如今宫中也再无人提起,您又何必记在心里?”九郎直起身子,望着她认真地道。

潘太后闭上眼睛,缓缓道:“阿容,你当真不曾怨恨?”

他眼中清冷,摇了摇头:“那时年幼,许多事情,臣已经记不清了。”

终究是怜惜甚于气恼,潘太后舍不得让九郎再跪下去,便令他重又站了起来。见他拿过椅边拐杖撑立而起,不由多看了几眼,继而皱眉道:“我怎瞧着这杖子不是我先前赐予你的那支了?”

他低声道:“路上不慎弄丢了,只得差人重新购置,虽千挑万选,但始终比不上嬢嬢专请工匠为臣打造的精巧。”

潘太后更是不满,本想责备几句,可看他眉眼间溢满郁色,只得道:“阿容,以后你不要再出大内了,我看你在宫中还算太平,怎一旦出去了就连连犯错!”说罢,又以食指按压眉心,疲倦道,“你先回去罢,稍后少不得也要叩见官家去。要小心行事,免得又触怒了他。”

九郎见太后神情不佳,知道再留下去也无益,便躬身告退。出了寝宫,交代宝慈宫内侍,请他们多加留意,若是太后还感不适就要立即传唤太医前来。待得吩咐完毕,他便带着冯勉出了宝慈宫,才刚走下长阶,便听斜侧里有人笑了一笑道:“九哥,果然是你在陪着嬢嬢。”

他闻声回身,朱红色的宫墙下站了一人,身穿月白交领长袍,衣襟袖口皆以云华素纹滚边,头戴玉冠,腰束锦带,正朝着自己微笑示意。

“五哥?”九郎见到他,略有意外,“适才听内侍传报,以为你已经走了。”

端王慢慢踱来,道:“嬢嬢说自己乏累,但我看到门口停着乘舆,就想到是不是你已经回转,故此留下来看看。”

“我才回来。”九郎一边与他说着,一边走向乘舆,“嬢嬢也确实乏累,因此我待了没多久便告退出来了。不过嬢嬢已经能够坐起谈话,比先前好了不少,这还亏得五哥当时想到河间府离朔方较近,可以加急送来丹参。”

端王不由笑道:“可最终还是你去了邢州。你多年来始终不曾离开东京,这次出去,可有领略别样风景?”

“来去匆忙,哪里有心去看什么别样风景?”

“其实九哥已近弱冠之年,若不是嬢嬢总不舍得,你早该离开这大内了。前日里范大学士还在朝堂上提出此事,希望官家早择吉日让你出阁开府。”端王陪着他走到乘舆前,见他要登上去,便很自然地扶了他一把。

九郎坐好之后,侧过脸道:“爹爹怎么回应?”

“他自然说早在考虑之中,只是太后怜爱你,须得等太后病愈后再商量此事。”端王顿了顿,又道,“范大学士还说,既然太后对九哥格外疼爱,官家更应尽早为九哥指婚,好让病中的太后增添欣悦。”

九郎本待吩咐冯勉启程,听得此话,不由怫然道:“范大学士怎提起此事?”

“你我都曾蒙受他教诲课业,尤其是你的策论最为他喜爱,他见你年纪渐长,自然也是着急。”端王洒然一笑,拍了拍他的肩头。

九郎看看他,垂下眼睫,不再做声。

端王离开后,九郎在前去崇政殿的途中始终沉默,冯勉在宝慈宫时隐约听到太后在厉声斥责,只不知所为何事。他悄悄窥视,见九郎眉间笼着淡淡忧悒,便柔和道:“九哥儿,昨日里沈娘子与几位公主去宴春阁赏梅,因问起荆国公主婚配之事,荆国公主也与您一样,忸怩着不肯开口。”

九郎抬手扶额:“她素来不拘小节,怎也有害羞时候?”

冯勉笑了笑,道:“沈娘子也是这样说的,还特意问她前些时候躲在集英殿后,可曾窥探到哪位俊俏的新晋进士。她却扬起脸来,说那些人见了官家诚惶诚恐,哪有九哥大方温文?”

九郎知道他是有意使自己不那么沉闷,只是自从回宫后所见所闻都压在心头,而今又要赶往崇政殿叩见父亲。一想到此,便如巨石横亘,心头滞碍。

冯勉见他还怀着心事,便也不强行劝慰,只在途中间或说起一些宫中趣事,好让九郎略微舒展眉头。

待得乘舆行至崇政殿,方知皇帝下朝后便直接去了殿后的长春阁。冯勉前去长春阁外询问,回转叹道:“官家正与诸位大臣商议政事,只怕殿下得等了。”

九郎未觉意外,对于他来说,今上就是今上,是新宋的天子,众人的官家。虽则私下也如民间一般称今上为“爹爹”,可“爹爹”的真正涵义,他却是始终不曾了解。

既然见不着,那就等罢。

皇子在他人面前再尊贵,到了官家面前也只是为人臣属。他下乘舆,冯勉要搀扶,却被谢绝。

于是九郎独自沿丹陛一侧缓缓上行,他右腿使不出力,迈上台阶远比寻常人困难,但身姿挺拔,仍不减丰仪。玄黑长袍上的滚金镶边浮动细琐的光,摇摇耀耀,像水底的亮纹。

云层轻移,遮蔽了日光。长春阁位于两座广殿之间,四通八达的寒风在阁前肆意穿梭,九郎端端正正垂首站在门口,与那些禁卫、内侍无甚区别。时间流逝极慢,半个时辰之后,他的右腿早已没了知觉,握着杖的手露在袖外,也被冻得骨节发僵。冯勉在旁见了不忍,便躬身低语:“殿下,要不请这里的殿头进去通报一声,也许官家能准您进去等候。”

“官家不喜在议事时被打搅……”他话音未落,阁内忽然响起怒喝声,与此同时,有人将茶杯重重地砸在了青石地上,那一记脆响,惊人心魄。

作者有话要说:作者君:其实九郎回来之后一点都不快乐,你们说是咩?

感谢

西曛扔了一个地雷 投掷时间:2015-02-01 22:32:28

典清扔了一个地雷 投掷时间:2015-01-31 22:28:28

西曛扔了一个地雷 投掷时间:2015-01-31 22:22:11

sadako1999扔了一个地雷 投掷时间:2015-01-31 14:13:02

第十章初入皇都意惶然

隔着厚重木门,犹能听到里面的激烈争执,官家的声音陡然大了起来:“来人!来人!”

奉御内侍与禁卫急切推开大门,阁中央一名年老臣子正全身匍匐,前额不住地撞击地面,颤声道:“祖宗之法不可改!臣今日情愿以死相谏,也好过尸位素餐!”

另外的六七名大臣面面相觑,谁都不敢上前劝阻,只剩得一身龙袍的官家站在那老臣面前,气得脸色煞白。“你想青史留名,朕偏不遂你的意!”他振袖怒斥,“看你须发皆白,想必早已头脑昏聩!从今日起,留在府邸静思过错,再不用上朝!”

他话语刚落,那老臣竟猛地起身,头也不抬地朝着近旁朱漆大柱撞去。两旁的大臣惊呼出声,幸得最近一人将其拦腰抱住,这时禁卫已冲入大门,将那老臣生生拖出,任由他嘶声叫喊,一直拽下了丹陛。

阁中众臣背脊发冷,官家强忍怒意在鸦雀无声的房中来回踱步,忽一回头,瞥到了站在门外的九郎。

冯勉连忙弓腰道:“圣上,九殿下已在阁外等候多时。”

官家经此变故已然没了议政的心思,心灰意冷屏退了众臣,独自回到了几案之后。九郎待等众人离去,才拖着麻木的右腿进了阁子。

官家本是凤眼长眉的好面相,但先前的争执使他脸上犹带愠怒,看着九郎颇为吃力地行跪礼,眉头不禁又是一皱。

“何时回来的?”官家虽是问着他,眼神却落在别处。九郎答道:“一早入了大内,先去拜见了嬢嬢,随后便来拜见爹爹。”

官家应了一声,因问道:“你与太后说了什么?”

他将之前的言谈简述一遍,官家脸容含霜:“我原想派人去接应能更快一些,却不料竟出了此等事端。”

九郎道:“除了被放走的那名劫匪外,其余涉事之人都关在邢州大牢。服毒自尽的那些人的尸首也保存在邢州义庄,因臣做不得主,还请爹爹再指派官员详加审问。”

官家颔首,并未立即宣召其他官员入阁听命,倒是问及太后得知此事后有无其他问话。九郎摇头:“嬢嬢被臣气到了,后来就咳嗽起来,臣只得退出了宝慈宫。”

官家靠着椅背,用审度的眼光看着他:“你可知我当初为何将端王换下,让你去了邢州?”

“因大理寺有重案急呈,审问时必须要有皇子在旁督查,爹爹便只能让臣代替五哥去邢州一趟。”他低头回答。

官家冷哂一声,缓缓道:“你嬢嬢在病前多次要我给你封王,我倒不是不情愿。但先前其他皇子开府封王前,都是参议了朝政,或是去地方上任了重职再回转。我体恤你素有腿疾,便想借着这次机会让你一尽孝心二显得力,之后给你个封号也不算敷衍。算来你被封广宁郡王至今已有十二年之余,除了太后为你说过几次之外,你自己倒像是丝毫不将开府封王的事放在心上。”

“多谢爹爹挂念,臣深知资质有限,能有个广宁郡王的封号已是足够。丹参之事,臣办得不够妥帖,定当反省。”他不卑不亢,可在皇帝看来,这个儿子却太过温文,在恭敬之中更含了深深的疏远。

尤其那双眼睛,垂着眼睫时都含着莫名的清高,微微一挑,又藏着坚冷的针。

——与故去的吴皇后当真相像!

官家一想到此,心情就大为不悦。草草问了一些事务,便唤来内侍准备摆驾离开。九郎却道:“臣这次去邢州,听闻乡间百姓为赋税所苦,甚至要卖掉儿女来抵债,爹爹可有耳闻?”

官家走过他身边,冷冷道:“自然知晓,那些臣子却还对新政施行百般推阻,当真是冥顽不灵。”九郎还待说,官家已到了门口,回头道:“你并未参政,这些事不需多考量。”他顿了顿,又道,“朕怎觉得你今日行动更为不便了?”

九郎本想起身,听得官家这样问了,便依旧跪在门内道:“天寒之时向来如此,过后就会好的,谢爹爹关怀。”

官家就如没听到一般,跨出门槛后才沉声道:“以后若是走得艰难,就不必过来。此处官员每日来往,你言行举止尽在他人眼中,没得失了风仪,也有损皇家颜面。”

九郎眉睫寂静,未曾及时回话。冯勉担忧地朝他望去,官家却没有丝毫等待之意,顾自大袖飒沓地步下丹陛。

“臣遵旨。”过了片刻,九郎才低声说了这样一句。而此时,官家已在内侍的搀扶下踏上銮驾,金银伞盖坠着重重流苏,繁复龙袍裳裾生辉,但留在九郎眼中的,只有一个不甚清晰的背影。

这样的背影其实已是最为常见的景象,九郎在很小的时候就想过,为何自己的爹爹总是如何繁忙,忙到自己想要见他一面,都得等上十几天甚至更久。

他亦曾问过近侍,那高高宫墙之外,天地究竟有多广大。外面是否也有一株株顾自开花顾自凋谢的梅树?是否也会有近百条倏忽聚拢又瞬间散去的红鲤?又或者,是否也有这一道道与天相连的赭红高墙,如同一个巨大的茧,将所有人圈在其中?

许多事情他只能耳闻,即便偶然得知外面的情景,也是支离破碎。他的生母吴皇后乃是江南转运使的掌上明珠,更是潘太后嫡亲的外甥女,本就出身尊贵,加之婚后多年才诞下这唯一的儿子,更是视为珍宝。他就好似被千万双手捧在青云里的无瑕碧玉,也是皇后心头万分笃定,众人眼中无可取代的未来东宫太子。

说来好笑,那时候的他真正是烈火烹油、春花着锦。这大内上万人之中,无一人见了他不百般示好千般温柔,唯恐他哭了恼了,招来皇后苛刻责罚。就连其他嫔妃的皇子皇女,看到他也只能躬身微笑,只要他说一句“喜欢”,别人的稀奇玩物便会到了他手中。

那时他还小,成日在乳母与母后跟前玩闹。只是爹爹却很少出现在面前,即便是到了坤宁宫,也不爱说话,偶尔抱一抱他,很快就会放下。

那为数不多的轻轻抱起,在他后来遭遇变故,一落千丈的岁月里,便如静静沉下水底的珠粒,闪着洁白的浮光,让他不忍触摸,生怕惊碎了记忆。

远离大内,孤独度日的那段时光中,他看了许多史书。前代、再前代,都有太子被废,甚至最终被生父生母所杀的史实。那些与他命运相似的人,也曾华彩非凡春风得意,最终却潦草收场甚或于身首异处。千百年来,帝皇家不过为权为名,骨肉亲情仅为点缀,谁能当得了真?于是,合上书册的时候,他会望着窗外的梅枝,心道:原来我还不是最为可怜的人。

怀着这样的慰藉,体会着云泥差别,从万人之上的未来储君到平凡不过的广宁郡王。官家至今也未曾确立太子,他的各个兄弟各自使劲,唯独他这个曾经只差一步之遥就能荣封太子的人,如今却成了大内里最尴尬的一员。

——这一跤,跌得当真狠。

可又能怪谁?谁都怪不得。只当是做了一场梦,好在梦醒时,他只不过七岁有余。他向来会宽解自己,即便是直至十一岁才重又被接回汴梁,面对太后的哭泣,他只是抬起手,替她拭去泪水,轻声道:“嬢嬢,阿容回来了,你再不用为我担心。”

生而姓赵,太后亲自赐名为令嘉,盼的是他一世嘉仪。可惜,却是让她失望了。

鞭炮声中新春已至,乾祐四年的头几天又是大雪来袭,乱舞纷飞后,倒是晴空无云的好天气。官道的积雪为来往频繁的车马所碾碎,渐渐失去了纯白,一脚踩上去,咯吱作响,一不小心就弄湿了鞋面。

化雪的时候格外阴冷,双澄坐在缓缓行驶的牛车后,穿着短靴的脚儿悬在半空晃啊晃,直起腰身,抬眼便望到了金辉烁烁的太阳。

九郎走后,她曾向驿馆的人打听过这少年究竟是何等人物,但那些人不知为何都言辞含糊,似是有意不说给她听。她自觉无趣,再加上自己本是众人眼中的劫匪,虽然九郎不追究,可终是尴尬。故此她只在驿馆待了两三天,便撑着他留下的拐杖悄悄离去。

她时常分不清东南西北,离开邢州后又行动艰难,好不容易才找到愿意带她入京的好心商贩,便乘着牛车上了路。本以为邢州已算是大城,但眼看着这官道上络绎不绝的车马皆是华贵非凡,才知自己原来见识太浅。商贩看她一路充满好奇,因笑道:“娘子要是进了东京,才算真正开了眼。那些吃的玩的,只怕是咱们几辈子都不够看。”

“当真?”双澄不由欣悦,可一想到自己先前犯下的事情,又掩起遮风的面纱,恹恹低下了头。

在她手边有个厚厚包裹,另有一物,狭而细长,用粗布扎起,静静背在肩后。商贩见她始终带着这东西,忍不住问起里面究竟是何物。双澄赧然,不肯细说,只说是要去汴梁还给某人。

“东京可大得惊人,你记得清楚那人住在哪里?”商贩善意提醒。

双澄听牛车吱吱嘎嘎作响,一时间有些晃神,轻声道:“他……说过大致的方位,我多找找,总能遇到他。”

作者有话要说:本周开始正式上榜,求收藏求留言~~~~明天继续更新哦!!

小橙子马上要进汴梁了,你们就不跟她说点啥嘛???

感谢sadako1999扔了一个地雷投掷时间:2015-02-03 12:42:40

番石榴果冻扔了一个手榴弹投掷时间:2015-02-03 20:05:19

西曛扔了一个地雷投掷时间:2015-02-03 22:40:17

典清扔了一个地雷投掷时间:2015-02-04 18:08:29

第十一章 宣德楼前雪未融

黄昏时分,这一辆牛车载着双澄与满箱货物来到了汴梁最北端。

偌大城上镌着“封丘门”三字,清水似的砖垒成通天城墙,身披甲胄的卫兵在寒风中站成铁塑,两排明灯悬在城楼之上,将昏黄的暮色映出华光。一大群商队赶在城门关闭前进入,双澄背着重重行李,被喧嚣商队挤着挤着就入了城。

那商贩忙着要去送货,双澄便与之道别。站在城门下抬头望去,但见一条青石大道直贯南北,两旁立有半人高的朱漆护栏,也不知尽头究竟在何处。另有若干街道四通八达,行人车马熙熙攘攘,满街灯笼高照,笑语不绝。

双澄置身于这般繁华景象,震愕惊喜忐忑之情萦绕心头,竟一时不知自己该往何方。

想到商贩先前所言,她记起自己所在之处才只是汴梁外城,而官宦贵戚府邸尽建在内城。眼见天色渐暗,她便想先找个落脚之处,向道边小贩打听之下,才知此地离内城还有许多距离。

“这皇都外城就有十二城门,内城略小些,也有八扇城门。看娘子不像是富贵出身,只怕进了内城也住不起那些好客栈……”皇都里的寻常小贩都能一眼看出她必定来自偏远之地,便在她面前故作高深。双澄本就是初次来到如此繁盛的地方,被他大说特说一通,更是如坠云里。打探了大致路线后,便匆忙而去。

一路前行,数不尽道路纵横,望不断屋舍相连。她背着重物疾行许久,果然望见远处又有巍巍城楼伫立,问了路人,才知那便是内城北门景龙门。

“那宣德门又在哪里?”她想着若是不远,便索性先找到九郎再寻客栈。那路人觑着眼打量她几下,见她穿着寒酸,便道:“小娘子,你打听宣德门有什么用?进又进不得,瞧你这打扮,就算靠近了也要被盘问!”

她愕然,因之前误信了田二险些被害,自从九郎离开后,她便谨慎言行,不敢轻信陌生人。故此这一路来,只是打听汴梁位置,却也未曾细问过宣德门究竟是何等样的地方。

“为什么进不得?是不是那里面住的都是达官贵人?”

那路人连连摇头:“岂止是达官贵人?你难道不晓得平民百姓都住在外城,内城里的都是有钱人家,可内城之中更有皇城!宣德门就是皇城大内的南正门,寻常人哪能进得去!”

双澄不知如何是好,路人已顾自离去,剩她一人站在川流不息的人群中,望着远处的巍峨城楼发怔。

彤云拖曳,华灯初上,夜色中的汴梁城浮弥着笙歌笑语。因身上的盘缠已经所剩无几,双澄背着重重的行囊在大街小巷踟蹰往返,只为寻得便宜的客栈落脚。

明日便是上元节,街上人人衣着光鲜。她依旧穿着肩头打了补丁的青色夹袄,在这就连空气都晕着馨香的皇城之中,渺小得如一叶草芥。

虽已入夜,汴梁城却没有宵禁。街道边商铺林立,绯红橘黄灯球花团锦簇,远处更有笑声喧天,她知道那便是商贩曾提起的“瓦子”。据说瓦子中有各色杂耍戏曲,进了里面便不想出来。可她无心亦无钱,只拖着疲惫的身子在繁华中穿行,握着包裹的手很快被冻得发红。

临近深夜时分,才在外城南薰门附近找到一家便宜的客栈。但她又不能与男人们挤在通铺,无奈之下,老板便让她在柴房住上一宿,算上一半的房钱。

柴房里没有灯火,她窝在草堆边取暖。打开那个沉重的包裹,里面就是当初九郎掷给她的毡毯。想要拿出盖着,可望望身下的泥地,却又默默收回了手。

——若是能找到他,不知他还会不会要这条被她盖过的毡毯?

本以为找到九郎并非难事,等将毡毯与拐杖还与他之后,自己再想办法打探父亲下落,可而今……

她垂着头,进汴梁前的激动之心变得有些沮丧。

次日清早,双澄付掉房钱后已只剩十几文,顾不得多想以后生计,背起行囊又匆匆忙忙赶往内城。饶是雪后清寒,街道上又已开始了早市,她为了省钱,连两文钱一枚的胡饼都舍不得买,就这样饿着肚子进了内城南边的朱雀门。

内城建筑果然更为雄伟堂皇,晨曦之下乌瓦融金,朱窗精巧。每家每户的门前都悬挂着华灯,大红穗子在微风中轻拂。比起喧闹沸腾的外城,此处更好似瑶台琼楼,就连街上过客亦多数风度不凡,时有高抬大轿肃穆而过。

正中间的还是那条青石宽阔大道,昨夜她已从客栈老板那里得知,这便是汴梁御街。虽则现在可供常人行走,但官家与皇族若有重大典礼出入皇城,便是要从这御街经过。到那时,道路两侧的朱漆围栏将御街完全封闭,百姓是无缘亲见皇家威仪的。

呵气成冰的天气,双澄走了半晌,手脚被冻得发木。沿着街道两侧都有人在搭建木架,那些木架高可及楼,上面缀有鲜艳织锦,而远处洒金铺银似的天光下,又出现了一座更为巍峨华丽的城楼。

左右两阙宫门,正中更有宫门五道,皆紧闭不开。城上高阁流朱,飞檐翘翠,一长横绛色宫灯轻灵悬于檐下,好似云中飘下的芳菲。

果然是朱红金钉门,黛绿琉璃瓦。

她抬起头,迎着阳光,才望到了镌刻在青灰色城墙之上的三个大字。

宣德门。

铁画银钩,睥睨众生。

在那城楼前,亦建有偌大露台,上搭着华彩帘幔,正有许多人在露台四周忙碌不停,来来回回递送着各色花灯。

双澄紧握着肩后包裹,目不斜视地朝着城门走了过去。

“站住!闲杂人等不得接近皇城!”城门两侧的禁卫远远望到了她,便齐齐将长戟交错,横亘在门前。一张张肃穆的脸容在甲胄下尤显冷峻,令人望之生寒。

双澄停在了原处,城楼巨大的阴影铺天盖地倾压下来,将她整个笼在其间。她怔了怔,道:“我想找一个人……”

“腰牌。”为首的禁卫面无表情,眼神里含着藐视,似乎知道她根本拿不出什么腰牌。她果然微感局促,“劳烦您了,请问这皇城里有没有一位叫做容宁的年轻人?我有东西想还给他……”

禁卫就像没听到她的问话一样,将明晃晃的长戟横斜在她身前:“哪里来的乡下丫头,莫非把此处当成认亲地方?休要再啰嗦,还不速速离去!”

“可是他说住在宣德门内……”双澄还未来得及将话说完,两名禁卫已不耐烦起来,坚冷长戟交错着格住她的腰,大力一推,便将她抵出老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