颖坤在军中穿惯了利落的男装,乍然换回女裙,裙幅曳地,走路都不利索了。四娘还要给她发髻插上金簪步摇,这回她坚决不肯任嫂嫂摆布,只取了两根银簪挽住青丝。

一番折腾到宫中就有些晚。太后与娘家女眷一向处得随意,不拘礼节,只派了随身的两名内侍来接她,从宫城西侧门入。

走到太后寿康宫侧,迎面遇上另一行七八人也向寿康宫而来。打头是一名长身玉立面貌俊朗的青年,二十余岁年纪,身穿牙白圆领常服,手持折扇,发髻上簪一根白玉素簪,没有戴冠,看不出来身份。

两人一照面,不由都是一愣。青年的面容似曾相识,一个名字下意识地蹦到嘴边,但脑子好像突然打了结,那名字就在舌尖绕着,却怎么也吐不出来。

他也盯着她,眯起眼似在思索辨认。

倒是身后的内侍立即跪下,口称:“陛下。”

那个名字终于从舌尖绕了出来。兆言,原来是他。记忆中的青葱少年,上一次见还矮她半头,因为变声的怪异嗓音而闭口不言装高深,不理会她向下俯视的鄙夷眼光,总是高傲而又可笑地扬起他那尖瘦单薄的小下巴,一脸别扭欠揍的表情。

一转眼他就长这么高了,走到近前,她需抬起头来仰视他。牙白常服上以同色丝线绣着暗纹九爪团龙,腰间二十四銙玉带,只有天子才能用的服色形制。沈兆言,当今皇帝,九五至尊,再没有人可以直呼他的名讳。那些被她用马鞭扫把鸡毛掸子抽得捂着屁股吱哇乱叫上蹿下跳的日子,恍如隔世。

“杨末,是你。”他也认出她来,挑起眉用以前被她俯视的眼光转而俯视她,脸上是促狭的笑容,一如当年相约捣蛋搞怪的不怀好意,这总算让她有了一点熟悉感,“你终于回来了。”

他举起手中的折扇,往她头顶比了比。这是她从前常做的动作,每过一个新年,都要这样取笑他一番:“矮冬瓜,你长得也太慢了,又比我矮了一截,这样下去哪个姑娘肯嫁给你。”

八年过去了,她再也没有长高,蜗居边城,数年如一日维持着相同的习惯;而他已从惨绿少年变成一国帝王,亲政后他的政令军令一层层传到边关,她全都奉命执行过,那早已不是她所熟知的、只会上树抓鸟下河摸鱼调皮捣蛋的兆言。

就连如今见了面,他也不再是她熟悉的少年模样。面前这个比她还要高出半头的青年男子,她只觉得陌生,那是跨不回去的八载光阴。

她往后退了一步,那点向她头顶的折扇便落了空。她对着他深深地跪了下去,像任何一个见到皇帝的臣子一样。

“臣雄州防御巡官、宣节校尉杨颖坤,叩见陛下。”

她还有另外一个更光鲜的头衔,先帝敕封的宁成公主,开国百年第二位异姓公主,与她现在低微的官职并不相衬,以及关联的那一段尘封过往,多年来都被刻意忽略,无人提及。

包括她自己。她甘于只做一个小小的巡官,被遗忘在雄州边关,每年冬月孤身纵马潜入异国腹地,去祭拜一座冷落孤坟下,不可言说的故人。

宁成公主,她宁愿这四个字从来不曾存在过。

玉阶冰凉,触在手掌额心。四周极安静,连随侍的宫人都屏住了呼吸。

许久之后,头顶上方才传来一个平稳而威严的声音:“平身。”

这是一个皇帝对待臣下中规中矩的语气声调。她舒了一口气,再度叩首后方站起身来。

兆言身后的内侍上前一步对她躬身行礼,颖坤一眼就认出他来。那是兆言为燕王时先帝指派服侍他的小黄门,名叫齐进,兆言嫌他啰嗦聒噪婆婆妈妈,总是联合她一起想各种办法捉弄他一番,再甩脱他撒开去玩耍。

颖坤以为兆言很讨厌齐进,没想到一直留他在身边。现在齐进也有二十多岁了,相貌与小时候相比几乎没变,只是整个人大了一圈。齐进穿绯色衣袍,如今的地位恐怕不低,她也颔首回道:“齐大官。”

齐进欣喜道:“您还记得小人。”

颖坤未及跟他寒暄叙旧,却听皇帝陛下凉凉地开了金口:“你认得他,却不认得朕了。”

她想对齐进说的话全被他一句话堵住,低头回道:“臣见陛下惶遽,不敢妄窥天颜。”

折扇在她眼前划过,他先一步越过她前行:“走吧,别让太后久等。”

第一章 忆王孙4

七郎散朝后先行到寿康宫拜见太后,两人说了好一会儿话了,雄州那边发生的事、家中母亲病况,七郎都大致向太后禀报过一遍。

君臣朝上已经见过,看到皇帝进来,七郎还是起身出席下拜迎接,被兆言伸手托住:“前殿已经行过礼,到了后院家中就别再拘泥礼数了,都是自家人。朕每天来给太后请安,也都随便得很。”

太后也说:“金殿论君臣,后宅论亲眷。你们俩都算长辈,拜过一次就行了。娘和大嫂每回进宫来非要朝我下跪,我都不好意思随便召她们。”

这么一说颖坤也不好跪拜太后了,只行了长幼礼:“久不回京万事皆疏,倒是我来得最晚,劳太后、陛下久候。”

太后道:“不晚,我刚和七郎说了会儿话。倒是皇帝你,不是已经散朝许久了,怎么现在才来,还跟颖坤碰到一起?”

兆言道:“一点小事耽搁了,母亲勿怪。到了寿康宫门口才碰到颖坤,就和她一同进来。”

太后的目光移向他身后的内侍,齐进低头回道:“确实是在门外刚遇到的,陛下怕太后久等,话都没说两句就进来了。”

这番问答令颖坤心生疑窦,转头去看兆言和齐进。兆言却把话岔开了,用折扇指着颖坤笑问:“母亲,这些年朕是不是长相大改,她见了我竟然认不出来了。”他似乎觉得这事滑稽可笑,不住摇头。

七郎道:“昔日沉蛟,今化腾龙,陛下与八年前自不可同日而语。太后天天见到陛下可能不觉得,臣如果不是在紫宸殿上见的陛下,换作他处偶遇,臣恐怕也认不出来。”

二人相对一笑。太后对兆言道:“可惜你散朝晚了,本来还想叫你先去茉香那边看一看。上午太医过来回报说她又有点不太好,我叫她卧床休养,不用每天过来请安了。”

茉香是吟芳的妹妹,七郎不禁问:“杜贵妃怎么了?是否玉体抱恙?”

太后道:“没什么,是喜事。那孩子上月诊出有了身孕,但有滑胎迹象,头几个月得好好养着保胎。她娘家人已经去白巧庙里为她做法事求福了。”

原来吟芳去庙里是为了这个。太后现今只有已故贞顺苏皇后生下的一名孙子,杜贵妃再为皇家添丁,的确是喜事。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兆言也将是两个孩子的爹了。

颖坤转过头去对兆言道:“恭喜陛下、贵妃。”

他脸上的笑容已经不见了,与她视线一对就把眼光转开,面向太后:“朕是该去瞧瞧她。”

太后道:“那你去吧。那孩子一直胃口不好,吃什么都吐,也就你陪着她能让她多吃几口。这边反正就我们姊妹三个吃顿便饭,我跟他们说说话就行了,你不必非得作陪。”

兆言低头道:“那……孩儿就去了。”向七郎、颖坤作别。

七郎默然不语,颖坤也没有挽留。太后故意支开兆言,也许是有什么不方便的话想单独和他们兄妹俩说?

但是直到午膳用完,太后又留他们闲话了片刻,说的都是家中琐事,问母亲病情、赏赐珍贵药材、说两人这些年在雄州的近况,涉及军政之事全都一语带过,看不出哪里不能让皇帝听见。

未时过后二人辞别太后出宫回府,走在路上颖坤忍不住小声问七郎:“七哥,你在朝中有没有听到什么关于陛下和太后的说法?”

“什么说法?”

颖坤看了他一眼。

七郎自然明白她的意思:“我才回来一天,跟你一样消息不灵光,过段时间慢慢再看。今日朝上倒是有好几个人上奏时以太后几年前的政令为范,想必她在朝中余威犹存。怎么这么问?”

颖坤道:“方才见他们母子似乎有些龃龉别扭,希望是我多想了。”天家无父子,骨肉相残的先例史册上比比皆是,何况太后还不是皇帝的亲娘。

七郎笑道:“这确实是你多心,他们可不是因为朝事别扭。”

颖坤道:“哦?那是为什么?”

七郎却不回答了,反问道:“末儿,假如太后和陛下真成对立,你会帮哪一边?”

颖坤道:“爹爹从小的教导不敢忘,杨家儿女当以忠字为先。”

七郎道:“你的意思是会大义灭亲,偏帮陛下?”

“不,”她抬头望着自己兄长,“陛下是君,太后是亲,但爹爹教导我们的‘忠’,却是忠于国家、为生民社稷。如果太后和陛下政见不一,哪边利国利民,我就偏帮哪一边;如果只是为了争权夺势互相倾轧,那只好两不相帮。”

七郎愣了片刻,慨叹道:“爹爹以前常说你年纪虽小却十分有主见,果然所言非虚,你想得倒比哥哥我还透彻。”

几句话一岔,先前她问的问题就略过去了。

走出寿康宫没多久,迎面撞见了齐进,往他身后不远处一看,玉阶下立着的可不就是兆言。他换了一身弁服劲装,头发也用发带束紧,脚蹬皂靴,显得身姿修韧挺拔,爽飒利落,笑吟吟地对他俩道:“太后可算放你们出来了。”

七郎对他行礼:“陛下是在等我们?”

兆言展开双臂道:“一看到你们我就忍不住技痒,提前都把衣服换好了,专等着你们和太后叙完旧,来陪我活动活动拳脚。宫里那些侍卫们,从来不敢放开手脚和我比试。今日好不容易盼来两位故人,一定要好好地比划两场。”

七郎和颖坤都觉错愕,皇帝陛下等在这儿就为了跟他们比武。七郎问:“现在?”

兆言道:“时辰还早,你们急着回家么?”

七郎道:“臣今日在殿上遇到许多旧日同僚,约定今晚相聚洗尘,臣得先把舍妹送回家中再去赴宴,不如改日……”

兆言道:“既然七郎有约,那你自去赴宴吧,留颖坤陪我比试即可。朕这几年武艺荒疏,只怕不是七郎的对手,与颖坤或可一比。”

七郎脸色沉肃,眼光在他俩身上绕了一绕,忽然问:“陛下来这儿找我们比武,不用陪伴杜贵妃了么?贵妃见着陛下,好一点了没有?”

兆言面上笑意渐收:“她得卧床静养,午后就歇下了。对了,回去看到茉香的姐姐,记得替她转告一声,叫姐姐不必太过担忧。”

七郎一听到他提起吟芳,眉尖立刻蹙起。颖坤站在一边,看他俩无声对峙,觉得气氛有些怪异。七郎以前跟兆言要好不输她,怎么阔别多年一见面,反倒像存了敌意似的。她对七郎道:“七哥有事就去忙你的,我不用你送,自己能回去。”

七郎不语,兆言先道:“二位身在军中,舞枪弄剑是家常便饭;朕长处深宫,想找个同道中人实在太难。七郎也是好武之人,将心比心,应当能理解朕这份迫切苦心吧?”

颖坤不知他们打得什么哑谜,说完这句话,七郎紧蹙的眉头松开,思量了片刻道:“臣先行告退。比武点到即止,颖坤,你下手掌握好轻重,别伤了陛下。”

颖坤点头,兆言笑道:“你这么有把握她一定能赢我?”

七郎道:“陛下从小就不是颖坤的对手,现在就更不是了。”

“那可不一定。”

两人笑得古里古怪,七郎告退先走一步。兆言侧身向北一指:“走,去演武堂吧,你再熟不过了。”

演武堂是以前六郎教授兆言习武的地方,在宫城东北,六郎不在的时候,当然就是他们俩胡天胡地的场所。

颖坤迟疑道:“臣如此装束,怎能比武?”她穿的是曳地长裙,头发也只用发簪松松挽着,一个跟斗一翻就得全散下来。

兆言道:“这你不用担心。你跟齐进身量相仿,将就穿一下他的,不介意罢?”

到了演武堂,齐进领她到旁边休息用的配殿更衣。齐进虽是太监,个子也不高,但身形毕竟与女子不同。颖坤换上他的衣服,竟然十分合身。那衣裳料子簇新,看似还没上过身。颖坤道:“大官的新衣倒叫我先穿过一回。”

齐进道:“您不嫌弃就是小人的荣幸了。”

墙角摆着盥洗的手巾铜盆,颖坤换过衣裳束起长发,脸上却还黏腻腻地糊了一层脂粉,她顺手洗了把脸全擦了。

回到演武堂中,兆言负手立在兵器架前,听见响动回过身来,目光从上到下在她身上逡巡了几个来回。颖坤被他看得颇不自如,抱拳问道:“陛下想比什么兵器?”

兆言道:“刀剑无眼,要不就比拳脚吧,免得你怕伤了我束手束脚反而施展不开。你不是最擅长近身格斗么?”

“陛下多虑了,臣自有分寸,既然要比试就会全力以赴,不会因为陛下是至尊就手下留情,那样才是对陛下不敬。”她走到兵器架旁,“臣这些年在军中操练,习的都是行军打仗马上骑射的武艺,兵器一寸短一寸险,近身格斗练得更少。如今臣最擅长的,是我杨家祖上传下来的梅花枪法,陛下可愿与臣比试?”

“比长枪……”他顿了顿,“也行。”

她从兵器架上取出两杆长枪,卸下枪头:“如此便不怕利刃误伤了。陛下请。”

武学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兆言原本底子就不如她好,这几年在深宫养尊处优,亲政后更少有功夫练武,哪能和军营里成日操练的人相比,梅花枪法更是杨氏家传武学的精髓。三五十招过后,高下已分,那杆卸去枪头的木柄数次点到他面门,他却屡败屡战,愈挫愈勇,过了百招犹不肯认输。

六郎以前说兆言出招有个缺点,逼急了就爱胡来,不按套路自创怪招,偶尔出奇制胜那只是运气好罢了。颖坤侧身避过他向自己心口刺来的一枪,枪杆横在她胸前。一般人下一招要么撤回重新出招,要么就势横扫袭人咽喉面门。她见枪杆贴着她胸口向上,弯腰仰面打算躲开横扫,枪杆到了脖子下方却停住了,枪头下压绞住她手里的长枪,兆言顺势贴到她身后,连带手臂也一同被他反绞压制。

颖坤立时陷入不利境地,左手反剪,右手被两支枪格在中间。因为只是切磋,他的枪杆没有扼住她的咽喉,而是往下沉了几寸压在她胸口,反增了几分尴尬。他两只手各握住枪杆一边,相隔很近,仿佛从后面把她抱在怀里。

颖坤常与将士切磋比武,肢体相触在所难免,比这更暧昧的姿势也发生过,她从未在意。既然想习武从军,就该忘记自己是个女人。但是这回,兴许是环境使然,没了军营的气氛,她竟隐隐觉得有一丝异样。

已过百招,两人都出了汗气喘吁吁,身后男人汗湿的身躯热力蒸腾,紧贴住她后背,她都能感觉到他胸腔里心脏跳得又快又急。他呼出的热气扫在她颈后领口中,声音低沉微喘,近在耳畔:“你认不认输?”

她放松力道:“这招是臣落败。”

过了许久仍不见他松手:“那今日比试算我赢了?”

颖坤道:“臣只输此一招而已,之前那么多招都不算了?”

“胜败乃兵家常事,不到决胜之局,谁能妄下定论?”他居然耍起赖皮,双臂勒得更紧,“你不肯认输也行,咱们再行比过,只是眼下这等劣势,你要如何反败为胜?”

“陛下如此执着于输赢,莫怪侍卫们都不肯使出全力和你比试。”她冷然道,身子蓦地往下一沉。兆言发觉腹下被她弯腰顶住,惊惶欲撤,右臂却被她扣在手中,双脚已然离地。天旋地转轰然巨响,整个人被她甩起从头顶摔了过去。

这一下摔得狠了,饶是演武堂地上铺了防止跌撞的软木,他还是眼冒金星在地下躺了很久才爬得起来,回头看到她持枪凛然站在身后,不卑不亢。他双手撑地,眼前发黑又跌坐回去,苦笑道:“你下手可真狠。”

“陛下的武艺果然荒疏了。臣在军中与将士比武,只要不伤性命,下手还要比这狠得多。宫中侍卫不敢下重手出全力,是因为太爱护陛下。”她把枪杆插回兵器架上,抱拳于胸,“承让。”

第二章 香山会1

冬季日头短,颖坤与兆言比试完回到家中,天已断黑。一进门却碰见七郎,她问道:“七哥,你不是说今晚有约,现在才出发?”

七郎道:“哦,有人家中突发急事,改天了。你怎么现在才回来?我还以为你出什么事了,正要出去接你。”

颖坤笑道:“我在宫里随侍陛下能出什么事?七哥,过完年我就廿七岁了,又有武艺傍身,你别总当我小孩子似的好不好?”

七郎也笑了:“家里除了萱儿就数你最小,活再大年岁也当你是孩子。这么长时间你一直跟陛下在一起?干什么了?”

颖坤回答:“切磋武艺呀。”

“切磋了两个时辰?”

颖坤道:“也没有,前后更衣沐浴花了些时间,到家就晚了。你们不会不等我已经开席吃过晚饭了吧?”

“什么?!”七郎抬高嗓门,“你还在宫里洗澡了?在哪儿洗的?谁伺候你洗的!”

颖坤被他吓了一跳:“演武堂的配殿里就有净房,比完出了汗自得盥洗,不然满头大汗**地在宫城里行走,岂不失仪?伺候自有宫女内侍。七哥,你怎么啦?”

七郎忍住怒气,问她:“陛下有没有跟你说什么特别的话?”

她想了想:“陛下叮嘱莫将此事告诉太后,免得太后又要训斥他不务正业、玩物丧志。”

七郎从鼻孔里哼了一声。颖坤又道:“现在我相信太后应当没有和陛下争权之意了,否则何必督促陛下勤勉务政?”

七郎道:“既然太后不喜,以后陛下若再找你比武切磋,你就别答应了。”

颖坤笑道:“这也就是恰好碰到。我难得去一回宫里,陛下就算技痒想切磋,也应当找你们这些武将才是,怎么会来找我?”

这话就说得太满了。隔了一天,皇宫里又有齐进手下的小黄门来传旨,说陛下口谕召见杨校尉,不甘上回在她手下输了一着,要再与她比试。

四娘五娘听了只当一笑:“陛下这是童心未泯,怀念起当初和末儿一同嬉戏的日子了。以前陛下还是燕王时,不就成天跟末儿玩在一起?”

七郎正好也在家中,颖坤正要去更衣随小黄门入宫,被他拦住:“陛下这么喜欢比武,老跟同一个人比有什么意思,这回就由我去领教一下陛下的武艺好了。”

小黄门错愕地眨眨眼:“可、可是陛下指名说要杨校尉……”

七郎道:“陛下切磋武艺还挑人?”

颖坤还记得前日与兆言比试的尴尬,自己也不太想去,便说:“兄长武艺比我只高不低,与高手过招更有助益,陛下定也乐见。”

小黄门无奈,只得带着七郎进宫,之后便未见兆言再提比武之事,大约是与七郎差距实在太大,在意输赢的皇帝陛下脸面上过不去了。

颖坤等人回到洛阳已是冬月底,没过几天便到腊月,初八这日举行腊祭,祭祀祖先和家宅神灵、击鼓驱疫。腊月也是杨公和诸子入土的忌期,又近新年,家里逐渐忙碌起来。

颖坤除了侍奉母亲,也帮着嫂嫂们料理家事。每次家人齐聚,独缺六嫂,看七郎神情落寞,她就悄悄问起大嫂:“六嫂什么时候才能回来?赶得及六哥的忌日么?”

大娘道:“赶得及,后天就满四十九日了,我正要派人去接她。”

颖坤心下一动:“不如我去吧。听说六嫂在白巧庙里除了为贵妃祈福,还为娘亲请了愿。我也去拜一拜,祈祝娘亲早日康复。”

大娘看了她几眼,看得她心虚地垂下头。大娘见多识广心思玲珑,什么都瞒不过她,但她也最为体察人意,叹了口气道:“白巧庙在山里,一日不及来回。你明天出发,在庙里住一晚上,后天和吟芳一同回来。”

洛阳郊外有两座最受城中女眷青睐的寺庙,一红一白。红是红竹寺,求姻缘求子十分灵验,自然香火旺盛信女众多;白即白巧庙,相比红竹寺没有那么热闹,但有多家望族向它捐赠香油钱,先帝还曾敕令出资修建庐舍,传闻有宗室女子在此出家修行。

相传白巧是一名普通的民间女子,新婚不久夫君被征召至边关服役,劳苦而死。白巧在家不知噩耗,每天登上山头遥望远方,企盼夫君归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山中神女悯恤其情,不忍她白头空等,告之实情。白巧悲痛欲绝,痴心不改,企求神女让夫君重回人间,自己甘愿化作崖上岩石,受千百年风吹日晒。后人在白巧化石的地方建起庙宇,为她遮风挡雨,就是现在的白巧庙。

因为白巧的传说,白巧庙成为追忆亡人、为亲人祈福之所,香客犹以丧夫的孤寡妇人为多。白巧庙里有一座代善堂,丧夫女子可在此为亡夫捐一座神位供奉,免其身后地下受苦,祈愿来世再结姻缘。吟芳就在此间供着六郎神位,时常去祭拜,这回做法事也选在白巧庙。

对于已经亡故的亲人,灵不灵验已不重要,更多的是寄托生者追思罢了。希望六郎在地下安稳,来生再续前缘,大约已是吟芳此生惟余的心愿。

颖坤只带一名车夫驾车出城去白巧庙接吟芳,出家门走过两道里坊,车夫突然勒马停车,惊讶道:“咦,七郎。”

颖坤下车发现七郎拦在车前:“我跟你一起去。”

她心中犹疑,七郎解释道:“这几日听说她即将回还,心里越来越没有底气。与其在家中骤然碰面惹出事端让娘亲生气,不如先在外头见一见。有你跟我一起,也能约束着我。”

七郎对吟芳用情之深,颖坤这些年全都看在眼里。她也正被往事萦绕于心,看他这副神伤情苦的模样,同病相怜,掀起车帘道:“上来吧。不过你得答应我,佛门清净之地,你不许再像以前似的胡来。”说的是七郎在祠堂非礼吟芳一事。

七郎苦笑道:“当时年少冲动,如今想起后悔不迭。倘若我平心静气地跟她和娘亲说,兴许就不会是现在这般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