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清殊数过,在他大婚之前,淑妃累计送给了他八个正在盈利的商铺,两个京郊的大庄园,还有在京城里的一套别院,金银珠宝更是不计其数,可以说是非常大手笔了。

  俪妃也送了裴清殊一些字画和古籍,还有一笔数目不菲的银子。裴清殊只留下了古籍,其他的都送到府中的公库里了。

  宋氏年纪轻轻,就要掌管这么多的家产,还是颇有压力的。

  若是原本正在盈利的商铺,到了她的手下突然亏损,宋氏心里肯定要过意不去。

  裴清殊看出她的担心,便好言宽慰她说:“你说的对,你年纪还轻,许多事情不懂,也是正常的,慢慢儿学就是了,别对自己的要求太高。没有谁天生就会做这些事,都是要自个儿一步步走过来的。”

  宽完心之后,又说建议:“我出宫之前,在淑母妃那里学习了不少关于打理产业的知识。你以后得空时,不妨多进宫去,向母妃请安,母妃一定不吝于教你的。”

  宋氏连忙答应下来。

  把家里该交代的事情都交代好了之后,次日一早,裴清殊便怀着紧张的心情,到礼部去报到了。

  在没有成为皇家人之前,裴清殊本以为礼部就是一个负责统筹安排各种皇家典礼的部门,听着清贵,但没有什么实权。

  可通过这些年的学习,裴清殊逐渐了解到,礼部所掌管的事务范围,远远超出他的想象。

  礼部顾名思义,有考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除了掌管典礼与科举之事之外,还要负责管理全国上下的学校,以及与其他邦国的来往之事。

  礼部之下设有四司,分别是仪制清吏司、祠祭清吏司、主客清吏司和精膳清吏司。

  四司同属礼部,但分工不同,各司其职。

  裴清殊来报到的第一天,是由仪制清吏司的郎中,也是裴清殊的堂兄裴清梁带着他四处参观的。

  裴清梁是裴清殊的八皇叔忠亲王的次子,和四皇子年纪相仿,还曾经和四皇子他们在长华殿里做过同窗。

  原本裴清殊小的时候,忠亲王长子也在礼部任职,不过后来他升任去了别处,正好忠亲王次子到了可以领差事的年纪,就接替哥哥进了礼部。

  裴清梁现在的职务,是正五品礼部郎中。裴清殊这个初出茅庐的新人,则被封为正六品主事,这还是托了他是皇子的福。像裴清梁这样的宗亲,都是要从七品的笔帖式之流做起的。

  总而言之,裴清梁现在就是裴清殊未来一段时间里的顶头上司。

  对于自己的这位上司,裴清殊还是比较满意的。毕竟以前他和裴清梁有过接触,知道这人虽然才华平平,但性格随和,十分好说话,在他手底下做事,应当不会太遭罪。

  裴清梁带着裴清殊,边走边介绍道:“除了四司之外,礼部还设有铸印局。铸印局属于小部门,知道的人并不多。我怕你将来听人说起时不清楚是怎么回事,就带你过来看看。”

  裴清殊还真是不清楚礼部还有这么一个部门,就虚心地请裴清梁给他介绍一下。

  裴清梁也不拿乔,毫无保留地告诉他说:“铸印局内设大使一人,副使二人,负责铸造圣上的宝印,以及内外官员的印信。除此之外,他们还要与会同四译馆一起,负责接待各国贡使及翻译等事。”

  裴清殊听了,不由好奇地问道:“这样说来,铸印局的人还要会说各种外文咯?”

  “有的大使会,有的就不会,翻译之事,还是主要由会同四译馆的人来负责的。”裴清梁笑道:“不过这几年来,四译馆可真是一个清水衙门。来我朝的使臣,现在是越来越少了…”

  裴清殊正要细问这是怎么回事,就见裴清梁突然转过了身,对他说道:“走吧,咱们回仪制司去,带你见一见各位同僚。”

  比起四译馆的事情来说,裴清殊即将进入的仪制司才是重点。于是裴清殊顾不上多问,赶紧跟了上去。

  仪制司全称仪制清吏司,负责掌管嘉礼、军礼、学校、以及科举考试方面的事情,承担了礼部最主要的职责。所以完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仪制司就是礼部最重要的一个司。

  因此,仪制司中的官员数目颇多,光是像裴清梁这样的正五品郎中就有三人。

  这三个郎中,分别是仪制司下属的嘉礼科、学校科、科考科的负责人。

  裴清梁是宗亲,又是礼部尚书的儿子,是三个郎中之中地位最尊崇之人,所以由他来负责最为重要的科考一事。

  郎中之下,又有从五品员外郎三人,像裴清殊这样的正六品主事三人,还有七品之下的笔帖式等若干人。

  至于负责书写文稿的经承等文职人员,就更是数都数不过来了。

  裴清梁先带着裴清殊认识了一下仪制司的另外两位郎中,还有和他平级的另外两位主事。

  其中嘉礼科的那一位主事,裴清殊可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因为那人就是裴清殊的十一皇兄裴清礼。

  以十一皇子的性格,被分到礼部来监管嘉礼,裴清殊真是一点都不奇怪。

  虽说裴清殊和十一皇子的关系平平,不过兄弟俩并没有什么矛盾。友好地向十一皇子打了一个招呼之后,裴清殊就跟着裴清梁,来到了他未来一段日子里即将办公的科考科。

  除了裴清梁之外,这个科里就数裴清殊的官位最高了。而且就算不提品轶,裴清殊也是皇子。所以裴清殊一进门,所有人立刻停止手上的公务,来向裴清殊行礼问安。

  因为人数众多的缘故,裴清殊一时记不下来他们谁是谁,就统一免了他们的礼,打算以后再慢慢地认。

  见完这些人之后,裴清梁继续向裴清殊介绍道:“除了开恩科的时候之外,会试每三年在京城举行一次,这个我就不用多说了,十二殿下肯定都知道。不过并不是说,除了举办会试的那一年之外,我们就什么都不用做了。各地的县试、府试、院式、乡试等大小考试,都是由我们科来监管和统筹安排的。”

  裴清梁说完,怕裴清殊觉得仪制司太忙,压力太大,便笑着补充了一句:“不过十二殿下也不必太过担心了,咱们科要忙,也就是忙那一阵子。平日里无事的时候,还是挺清闲的。来,我带你去火房看看。”

  火房就是礼部内部的客厅,平日里礼部的官员们吃饭也好、休息也罢,基本都在火房中进行。

  这里算是礼部的私密空间,除了礼部官员之外,其他人都不得擅入,还有专门的低级官吏负责打理。所以可以说,火房就是大部分礼部官员们最喜欢的一个地方。

  裴清殊走进去一看,就被礼部火房的富丽程度给震惊了。除了一个宽敞的大客厅之外,火房内还设有大大小小数间厢房供人休息,其华美修洁之度,简直不亚于宫中的标准。

  裴清梁见了裴清殊惊讶的表情,颇有几分得意地说:“怎么样啊十二殿下,咱们礼部的火房,不比宫里长华殿的条件差吧?”

  “是不差,还要好上许多呢。”裴清殊颇有些不是滋味地说:“修建这个火房,应该花了不少银子吧,没有逾制么?”

  “逾制?”裴清梁听了,连忙说道:“应当没有吧,而且这里也不是我父王修建的,而是前人留下来的。”

  裴清殊知道,裴清梁这是不想给忠亲王惹麻烦,所以才那么说的。

  可这个说法,并不能解释一切。

  “前人?可我看这里的样子,一点老房子的迹象都没有,应当是才翻修过没几年的吧?”

  裴清梁见裴清殊语气平和,似乎还带着一丝笑意,不像是兴师问罪的样子,这才笑道:“是啊,殿下的眼睛可真尖。咱们礼部这栋火房,的确是几年前三殿下让人翻修过的。”

  “三皇兄么?”说起三皇子,裴清殊顺势问道:“对了,除了咱们司的这些人,我可要见见八皇叔和三皇兄他们?”

  “知道十二殿下今日要来,今儿个一早上,我就已经让人和父王他们说过了。不过底下人说,他们正在正殿议事,等议完之后,才有时间见殿下。”

  裴清殊点了点头,刚想说那他先回仪制司等着吧,就见裴清梁的手下来报,说是让他带裴清殊去正殿面见尚书大人。

  裴清梁笑了笑,对裴清殊做出一个请的手势:“殿下请吧。”

第125章 官腔

  裴清殊的八皇叔忠亲王,和瘦下来之前的皇帝生得很像, 都是白白胖胖, 看起来笑眯眯的中年男人。

  不过对于这位八皇叔, 裴清殊的观感很一般。

  主要是他小的时候, 太后还活着时,有一回过节,裴清殊随众兄弟去慈安宫给太后请安。因为太后向来不怎么搭理他,裴清殊无聊,就说要出来解手,顺便透透气。

  回去的路上,他偶然间听到了这位看起来憨厚老实的八皇叔, 在和他的生母惠太妃一起说太后的坏话。

  准确地说, 是惠太妃说, 忠亲王听。

  裴清殊至今还能想起来惠太妃所说的那些话——惠太妃说,皇上和忠亲王只差一岁,如果皇帝当年也像其他王爷一样短命,那帝位就是忠亲王的了。

  忠亲王听了这等大逆不道的话, 自然不让惠太妃再多说。可惠太妃当时在太后那里受了气, 满肚子的委屈,怎么忍都忍不住,一个劲地抱怨,说太后当初和她一样,刚进宫的时候都只是小小的贵人而已,就因为太后的儿子比她的儿子大了一岁, 两人的命运就变得截然不同,惠太妃实在不甘心就这么一辈子屈居于太后之下。

  惠太妃抱怨了几句之后,就调整好表情,被忠亲王给劝回去了。

  打那之后,再有人说太后和惠太妃情同姐妹,忠亲王忠厚老实的时候,裴清殊都要在心里微妙地一笑。

  不过说句大逆不道的老实话,裴清殊觉得惠太妃说的也没什么错。如果不是因为当今皇帝比忠亲王年长一岁,这帝位落在谁头上还不一定。虽说惠太妃有些情绪化,不够大气,可太后在的时候,也没见太后就有什么母仪天下的气质和能力,只能说是运气好罢了。

  但是很多时候,运气也是一种实力。比如忠亲王的运气就不是很好,没有在先帝还在位的时候,熬死他的皇兄,可以说是终生与皇位无缘了。

  裴清殊不认为在皇帝有这么多皇子的情况下,帝位还能落到忠亲王身上。若是忠亲王像礼亲王那样,手掌兵部也就罢了,可礼部的话…没有军权在手,忠亲王就是想“不忠”,恐怕都没有那个能力。

  但对于忠亲王这种“笑面虎”,裴清殊免不得要多一个心眼。

  来到礼部正殿,拜见忠亲王的时候,裴清殊做出十分恭敬谦卑的模样,没有流露出对忠亲王的一丝不满或者怀疑:“下官裴清殊,见过尚书大人,见过两位侍郎。”

  忠亲王听了,亲自扶起裴清殊,含笑说道:“贤侄太客气了,快过来坐。”

  听到“贤侄”二字,裴清殊不由眉梢微挑。人在值上,却不以官位相称,看来忠亲王根本就没把他当成下属,还是以皇叔看待皇子的方式对待他的。

  三皇子见裴清殊只坐了半个身子,而不是像他们这样后背靠在椅背上,便好笑地说:“十二弟不必如此拘谨,八皇叔你也知道,那是再随和不过的一个人了。以后在礼部,你就像在自己家一样,别客气了。”

  说着三皇子又指了指忠亲王另外一边的礼部右侍郎:“这位是修鸿嘉修大人,那也是满京城打着灯笼都找不到的大好人。在我们几个手底下做事,保证十二弟舒舒服服的,不用受半点闲气。”

  修鸿嘉见自己被点到了名,连忙笑着摆了摆手说:“三殿下太抬举老臣了,老臣没什么本事,能腆居此位,全凭圣上厚爱,还有忠王爷和庆王爷的照顾。”

  裴清殊冷眼看着他们打官腔,只觉这些年来,三皇子的脾性当真变了不少。不知不觉间,他已经从当年那个自恃嫡子身份,谁都不放在眼里的意气少年,变成了如今这个在官场上油嘴滑舌,八面玲珑,年近中年的男人…

  要想想看,三皇子经历的事情还真是挺多的。先是从皇帝唯一的嫡子,变成罪妇的儿子;再是惨遭陷害,染上难以治愈的花柳病…裴清殊不知道是不是三皇子的病影响了他的生育能力,到现在三皇子也没有儿子,膝下只有一个侧室所出的女儿,子嗣非常单薄。

  说句老实话,裴清殊和忠亲王、三皇子他们都没有什么交情,所以他宁愿这些亲戚能和他以官位相称,大家公事公办,好好办差。

  可显然,在座的几个人里,没有一个是这么想的。

  裴清殊初来乍到,不好太过招眼,只能学着他们的样子,勉强说了几句场面话。

  “多谢几位大人抬爱,下官初出茅庐,年纪尚轻,若有哪里有做的不到之处,还望诸位不吝赐教。”

  三皇子一看他这模样,就知道裴清殊还是没放开,笑着对忠亲王说:“我这十二弟啊,打小就和四弟亲,瞧瞧,叫四弟给管得规规矩矩的。”

  忠亲王笑道:“还好还好,比起清礼来,清殊已经要好得多了。”

  提起做事一板一眼的十一皇子,除了裴清殊之外,在场的几个人都忍不住笑出声来,裴清殊也只好陪着干笑了两声。

  好不容易结束了这场尴尬的会面之后,临走之前,忠亲王还在嘱咐裴清殊:“贤侄啊,你刚刚大婚,有空就多在家里陪陪媳妇儿,礼部的事情不用你操心,有皇叔替你担着呐。”

  裴清殊不知道忠亲王这是想卖他一个人情还是怎么着,不过他心里清楚,这话他听听就得了。要是他真的为了陪伴宋氏,而疏忽了公务,搞不好忠亲王就会第一个跑去宫里在皇帝面前弹劾他。

  不过当着忠亲王的面,裴清殊自然还是要道谢,多谢忠亲王对他的体恤。

  忠亲王笑着拍了拍他的肩,终于放他回去了。

  裴清殊回到自己的办公位上没有多久,裴清梁就让人叫来裴清殊未来的下属们,见过裴清殊。

  目前礼部分给裴清殊的,有两名书写文稿的承差,两名管理各种档案的书吏,两名誊抄文稿的笔帖式,还有两名跑腿办事的堂吏、两名看门的门吏,总计共有十人之多。

  再加上裴清殊每天随身带着的两个太监,裴清殊一下子就要直接领导十几个人。这些人和以前他在宫里用的那些太监、宫女还不一样,他们不是奴才,而是良民出身的小吏。该怎么对待他们,还要用另外一套处事方式。

  不过这些小吏,品级都非常低微,甚至不入流。所以他们对于裴清殊这样身份高贵的皇子非常恭敬,一打眼看过去,没有一个不是低眉顺眼,卑躬屈膝的。

  裴清殊让他们一一自报家门,报到一多半的时候,恰好到了用午饭的时辰。裴清殊多看了几眼,除了一个书吏的眼神有些活络之外,其他人都是老老实实地站着,等最后一个人自报完了家门。

  裴清殊的记性没那么好,只听了一遍,其实根本没记住所有人的名字。但他也不想第一天上任就得罪手底下的人,等最后一个门吏报完了姓名之后,就放他们吃饭去了。

  所有人走后,唯独刚才那个眼珠儿乱转了两下的书吏留了下来,说是怕裴清殊路不熟,要给他引路。

  裴清殊无可无不可地答应了,那书吏便错后半步,跟在裴清殊身旁,每到拐弯的地方便伸出手臂,为裴清殊指引方向。

  一路下来,裴清殊了解到这人姓余,名文华,是个秀才。前些年老家闹饥荒,家中只剩下他老母亲一人。余文华便放弃了科考,背着他的老母亲进京谋生。

  到了火房之后,余文华笑着说道:“殿下,今儿早上下官已经同司务招呼过了,让他务必把最好的菜品留给您一份儿,您里面请。”

  裴清殊知道余文华这是想讨好自己,只可惜他不放心用外面的东西,中午皇子府会有人过来送饭。

  不过下属的一片心意,裴清殊还是领了。进入到自己专属的厢房之后,裴清殊就让福贵他们在试过毒之后,用了礼部准备的饭菜,他自己则吃了一些皇子府里准备的家常菜。

  下午,因为裴清殊刚来,手上也没什么活,他就让下属们先准备一下,明天每个人单独给他汇报一下自己的工作情况,和对于仪制司公务的一些想法。

  至于裴清殊自己,则是看了一下午的公文。到了点见无事可做,他便打算同裴清梁说一声,自己先回府了。结果到了裴清梁那边他才知道,原来裴清梁下午就走了。

  看来…礼部这里,的确是个清闲的衙门啊。就连负责项目最多的仪制司都能闲成这样,别的司就更不用说了。

  回府之后,裴清殊莫名觉得自己这头一天干得有点郁闷。换衣服的时候,他就问迎上来的冬瓷:“皇子妃呢?”

  冬瓷不假思索地说:“应当是在后院,和玉岫姑姑商议她的婚事呢。”

  因为知道裴清殊可能要问,冬瓷早就让人打听好了:“皇子妃还让人问您,晚膳在哪边用?”

  “去后院吧。”裴清殊现在很想找个人说说话,只可惜他的三个伴读目前都不住在府里,只能去找宋氏了。

  裴清殊到后院的时候,正好赶上玉岫要走。

  他从四五岁开始,就由玉岫伺候,两人再熟稔不过了。所以对着玉岫,他直接开玩笑道:“哪儿还有那么多事要商议,赶紧嫁出去得了。总不能比我大上十岁,儿子还比我的小吧。”

  玉岫被他气得直瞪眼,嘴里叫嚷着“不嫁了不嫁了”。宋氏和玲珑她们几个见了,都在后头捂着嘴偷笑。

  听着一屋子女人的笑声,裴清殊原本压抑的心情忽然轻松了不少。

  玉岫告退之后,裴清殊拉着迎过来向他行礼的宋氏,两人隔着一个小炕桌,挨着暖炕坐下。

  “今儿都干了什么?”裴清殊知道,宋氏肯定要问他礼部的事情,不过他暂时不想说,就主动问了问府里的事,想要放松一下大脑。

第126章 属下

  宋氏浅浅笑道:“您不是叫我得空时给孙妈妈和虎子他们寻一处宅子么?相看了一上午,找到了两处合适的, 等着您回来拿主意呢。”

  裴清殊接过玲珑递来的图纸一看, 宋氏让人找的这两处宅子, 果然都很合他的心意。不大不小, 距离皇子府也不算太远,给虎儿母子还有他未来的老婆孩子住足够了。

  这几年来,虎儿为了方便帮裴清殊办事,要么住在京郊别院,要么住在如归楼里,都没有一个固定的住处。裴清殊大婚出宫之后,他就让人在皇子府的前院里给虎儿备了一个房间。

  不过裴清殊寻思着, 虎儿也到了该娶亲的年纪了, 将来老婆孩子都在他这里住着也不方便, 就打算像安置卢维那样,给他们母子买一处小院子。

  裴清殊他们长大了,孙妈妈自然也渐渐的老了。以前裴清殊没娶亲的时候,孙妈妈还能在他身边伺候。不过现在裴清殊身边得用的下人很多, 也用不上孙妈妈什么了。裴清殊就寻思着让她自己当家做主, 送她两个丫头伺候,让孙妈妈享享清福,过上无忧无虑,含饴弄孙的日子。

  “就这一处吧,离皇子府近些,孙妈妈想过来坐坐也方便。”

  宋氏点点头, 又问:“那赵虎的婚事…殿下怎么打算呢?孙妈妈说了,她认识的人少,也没什么特别中意的,全凭殿下做主就是了。”

  提起这个,裴清殊就哭笑不得地说:“我早就问过虎子了,可他非说自己公务繁忙,没空娶妻生子。我说让他把如归楼的生意放下,专心经营别院,可他又说明年开春要去考武举人。我寻思着,他既然还没这个心思,那等他考取功名之后,再娶亲也好,说不定还能挑一门更好的亲事呢。”

  宋氏笑道:“殿下说的是,赵虎是您的伴读,又是您的奶兄弟,他若出息,对您也是大有助益的。只是他的年纪到底摆在这里,身边没有伺候的人也不是个事儿。我寻思着,送他两个通房丫头,置在新宅里照顾他的起居,殿下以为如何?”

  “还是你想得周到,就这么办吧。”

  要说起来,裴清殊这三个伴读里头,一个比一个晚婚。傅煦比裴清殊大了两三岁,前不久才刚刚娶亲,娶的是容家的三小姐,两人可谓门当户对。

  孙妈妈早就想到给虎儿娶媳妇的事情了,可虎儿一直没这个心思,想要先立业,再成家,所以一直拖着。

  至于公孙明,他有父有母,婚事用不着裴清殊来操心。裴清殊偶尔问过他一两次,公孙明的回答差不多都是,还没有遇见合适的。等什么时候遇到了,什么时候再说吧。

  要是一般人家的儿子这般态度,早就被父母骂个半死,甚至直接逼婚了。好在公孙明的父母十分开明,都没有催他在大部分人都成婚的年纪赶紧娶妻,而是完全由着他的心意来。

  裴清殊大婚出宫之后,就不必再在长华殿里读书了,他这几名伴读自然也都有了别的去处。

  虎儿就不必说了,虽说如归楼这边,卢维和燕修已经应付得来,可京郊别院那里,虎儿是总负责人,几乎每日都离不开他。再加上他自己还打算考取功名,所以每日都忙得不可开交。

  公孙明离开长华殿之后,顺理成章地进了钦天监当差,预备着将来接他父亲的班。

  至于傅煦,他这些年来已经先后考中了童生和秀才,正在准备考举人。以裴清殊对他的了解,傅煦中举的难度不大。像傅煦这样的世家子弟,就算没有功名在身,也能寻个清闲的官位坐坐,不过傅煦志向高远,定是不会止步于此的。

  晚上用完晚膳,裴清殊保留了在宫中饭后练字的习惯,照旧写了半个时辰的字。

  宋氏也好书法,在旁红袖添香,气氛倒是十分和睦。

  裴清殊写字的时候,宋氏不好打扰。等他练完了字,拉着宋氏到园子里散步的时候,宋氏终于忍不住发问,问他头一日在礼部当差的感想。

  裴清殊叹了口气道:“差事没有多少,官员倒是不少,还都很懂享受。可我这个初出茅庐的新人,一时之间,恐怕很难改变这种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