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把捂嘴用的湿布搭在肩膀上,两只手用力,额头青筋暴起了下,才把箭给拔出来。

这么粗的箭,扎的这么深,着实把东乡侯和王爷惊着了。

杏儿扶着苏锦走过来,苏锦小心翼翼的问,“没伤着谁吧?”

“世子妃,这里不安全,您还是快回去吧,”官兵道。

“我家姑娘问有没有人受伤,”杏儿问道。

“人没事,就是锅和灶台坏了。”

“…。”

还好没事。

不然这连弩车没伤着敌人,反倒先伤自己人了。

苏锦也没想到连弓弩的射程有这么远。

到这时候,大家才知道这箭是从将作坊射来的。

东乡侯和王爷都吃惊这弓箭的射程和力度,但试验新的武器,怎么能这么随意?

这次万幸没伤到人,但这么疏忽,即便制造新武器有功,也不能不罚。

将作坊将军和众人,包括苏锦在内都受罚了。

东乡侯罚苏锦给将士们写七天家书。

将作坊将军则罚二十军棍,其他人去训练场跑十圈。

将作坊将军不敢叫委屈,他明明都料到有问题,却没有及时防备,险些误伤人命,受罚是应该的。

他往地上一趟,要领板子。

东乡侯一脸黑线道,“先去训练场试试连弓弩,回来再罚。”

这是对将作坊的肯定。

训练场宽敞,用来试验连弓弩正合适。

连弓弩横跨了大半个训练场,射进地里,三个普通将士合力都拔不起来。

先前在火头营里,东乡侯已经拔过一次了,这次王爷拔的。

额头青筋暴起才把箭靶出来,箭头还落在了地里。

将作坊将军虚了。

箭质量不行啊。

王爷看着手里的箭身,看着东乡侯道,“这连弓弩威力惊人,不但能用来守城,还能用来攻城。”

这样的弓箭射在城墙上,将士们就能当作梯子用来往上爬了。

东乡侯问将作坊,“这样的弓弩车有多少架?”

“就…就只做了这么一架。”

东乡侯都高兴糊涂了。

还在试验阶段,怎么可能一口气做那么多架?

“先做三十架,”东乡侯道。

“箭质量做好一点。”

“…。”

认可了连弓弩,也罚了将作坊将军,接下来就是论功行赏了。

朝廷是鼓励将作坊改造兵器,扩大兵器杀伤力的。

将作坊将军认为功劳是苏锦的。

苏锦觉得这功劳不能算她的,将作坊功不可没。

将作坊将军觉得没有苏锦那张图纸,就是他长几颗脑袋也想不出来。

东乡侯听了道,“都别推诿了,功劳一人一半。”

将作坊将军官升一级,其他人也都记了功。

至于苏锦…

她的功劳,东乡侯一向都是上报皇上的。

第一千零一十三章 惩罚

将士们还要训练,连弩车试过威力后,大家就都散了。

苏锦立了功,但因为处理不当,险些伤人,被罚帮将士们写七天家书。

这对苏锦来说算不上什么惩罚,她本来就挺闲,只是被强制规定怎么打发时间了而已。

正好她不知道怎么给皇上写家书,正好趁机找找感觉。

苏锦和杏儿先回了营帐。

营帐和她们走之前没什么区别,杏儿收拾桌子上把笔墨纸砚端去,然后反应过来哪不大对劲。

她望着苏锦道,“姑娘,我写给夫人的家书不见了。”

她只把家书装进了信里,都没有夫人亲启,现在信却不见了。

杏儿把端起来的托盘放下,出去问守营官兵,“我的信去哪儿了?”

官兵懵了一瞬,然后道,“先前世子妃去将作坊,王爷派人回京,知道世子妃给皇上写了信,特意来取。”

“时间紧急,便没有禀告世子妃了。”

苏锦进军营这么久,不知道往京都送了多少信了。

以前都禀告的,但禀告后,也还是让他们自己进去拿。

杏儿望着官兵道,“我家姑娘给皇上的信还没写呢,那封信是给我家夫人的。”

官兵,“…。”

官兵嘴角抽抽了。

完了。

误会了。

那官兵从营帐内拿了信出来,还说世子妃给皇上写了这么厚的一封信呢。

杏儿一听误会了,转身回营帐,道,“姑娘,我给夫人写的信被误会成写给皇上的怎么办?”

“要派人去追回来吗?”

苏锦脑壳发胀。

那么急的连禀告她一声的时间都没有,十有八九是八百里加急送回京的。

这会儿肯定跑远了。

她不好为了追一封信再派个人去吧。

信里又没写什么不能给皇上看的,知道是写给她娘的转交一下就是了。

只是那么厚的一封信,结果不是写给他的,皇上肯定会失望吧?

待会儿回来,她一定要写封更厚的送去…

嗯。

苏锦是这么想的,而且这么做能完美的解决皇上生气的事。

但想和做之间还隔了一大截呢。

苏锦以为写家书不是惩罚,可真等她去做这件事的时候,她就默默的改口了。

她写家书,杏儿和秦菡儿她们都帮忙。

可是她们帮忙,一点也没有减轻苏锦的负担,她面前排了长长的队伍,说是从营帐前排到军营外都不为过。

公主亲笔代写的家书啊,这是多大的荣耀。

上回那官兵收到苏锦的代写的家书,都贴身藏着不给人看的。

现在大将军罚她代写家书,多好的机会啊,怎么能错过,哪怕队伍再长也得候着。

那么长的队伍,苏锦看着就觉得手腕酸疼了。

官兵口述,苏锦代写,最后官兵抓耳挠腮来一句,“这是锦宁公主帮忙代写的信,娘,你一定要供起来。”

苏锦,“…。”

就这一句,苏锦写了不下几百遍。

秦菡儿她们帮忙写信后,官兵还过来再排队。

秦菡儿发现了,过来对苏锦道,“我看我还是去帮军医调制金疮药吧。”

反正她写了,她还得再写一遍。

苏锦心累。

她这人心软,要是没多少人写家书,还能写写停停,可这么多将士等在这里呢,总不好叫人一直等着。

等她写完,胳膊酸的都不像是她的了。

傍晚,杏儿用热毛巾给苏锦敷胳膊。

一晚上休息好,第二天继续。

杏儿都怕苏锦累着了,去找东乡侯说情,要他免了苏锦写家书的惩罚。

东乡侯也没想到将士们居然为了要苏锦帮忙代写家书不惜排那么长的队。

他只是想苏锦趁机练练字。

现在好了,字迹越写越丑。

本来只是军营里盛传她字写的不漂亮,现在…怕是要整个大齐都知道他女儿字写的丑了。

这是东乡侯进军营以来做的第一个失败的决策。

只是话说出去了,不好收回来。

东乡侯后悔也没辄,好在只罚七天。

这七天,苏锦不知道写了多少字,写的她这辈子都不想提笔了。

她这一忙,也把给皇上写家书的事抛到了九霄云外。

官兵快马加鞭把信送进京,那厚厚的信送到皇上跟前。

那么厚的一封信,着实把皇上给惊着了。

内心的喜悦无法用语言描述。

然后就被一盆冷水从头浇下来。

可怜福公公站在一旁,脑袋转的飞快,看有什么棘手的事,可以趁着皇上心情好说,皇上高兴头上肯定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皇上迫不及待把信打开,看了一眼,眉头就打了个结。

入目两个字——

夫人。

皇上往下一看,就知道信不是写给他的,是杏儿写给唐氏的。

杏儿这个实诚孩子一向是有什么就说什么的,她在信里写自家姑娘给皇上写信,半天都没写几个字,她怕姑娘累着,所以就她给夫人写信了。

皇上不高兴了,为什么给他写信半天都没写几个字?

这事没话和他这个父皇说吗?

不过没话说总好过把写家书这事交给丫鬟。

好歹他这个父皇在女儿心目中的分量比东乡侯夫人重。

皇上心塞之余,略有宽慰。

可再往下开,刚撑开了一点的心又堵上了,而且比之前堵的更严实了。

东乡侯在军中威望太高,那些赞美之词,皇上觉得没一句和东乡侯对的上,这分明是在拍东乡侯的马屁!

还有苏崇,年少有为,颇有其父遗风,这话皇上不反对,但后面又来一句,他们说大少爷更像侯爷。

哪里像了?!

皇上一脸不爽。

在后面是夸苏锦的,夸的天上有地上无,皇上也觉得实在,他的女儿能不好吗?

在后面提到了谢景宸,杏儿在信中替自家姑爷委屈,因为没人夸姑爷…

在后面写了些苏锦的日常,调制药膏啊,帮人施针啊等等。

这些才是皇上想知道的。

皇上看了两遍后,把信递给福公公,“把信给东乡侯夫人送去。”

“再给杏儿那丫鬟写封信,让她也给朕写家书,不能小于这个厚度。”

福公公,“…。”

福公公有点怕啊。

杏儿那丫鬟说话实诚,不会撒谎,可她也是什么话都敢说的啊,直来直往,连给弯都不转。

她没事,把别人都给甩出去了。

但皇上吩咐,福公公又不敢不听。

好在皇上没生气,已经是万幸了。

皇上拆了唐氏的信,是不应该的,但官兵送错信,福公公得去解释两句。

福公公前脚走,后脚东乡侯请功的奏折就送到了。

苏锦和将作坊联手改造了连弩车,威力惊人。

皇上心情有点复杂。

女儿家多心思细腻,怎么他这女儿待在军营里做的都是男儿的事,甚至比男儿做的更好,写家书这样的事才是她应该做的啊。

皇上拿出账本,又给苏锦记了一功。

第一千零一十四章 奇想

翻着厚厚的账本,皇上是既欣慰又头疼。

女儿为朝廷立下功劳,他这个父皇欣慰,偏自己女儿要钱有钱,要威望有威望,不论赏赐什么都是锦上添花。

这要是个儿子,一个太子之位就能打发了,女儿就不知道赏赐什么好了。

绫罗绸缎,金银珠宝…都太俗了些。

这边皇上为苏锦又立功了怎么赏她发愁,那边福公公拿着拆过的信去了东乡侯府。

和以前没什么区别,东乡侯府前依旧没人招呼。

福公公迈步走进去,走了没几步,就被袭击了。

一颗棋子朝他飞过来,躲避不及,直接砸在了他脑门上。

不是很疼,就是受惊了。

远处,赵小少爷看到福公公摸了脑门,望着九皇子道,“你砸到福公公了。”

九皇子忙跑过来,问,“福公公,你没事吧?”

他手里还有一把棋子。

身上斜跨了个包。

如果福公公没猜错的话,里面应该还是棋子。

福公公嘴角抽了下,完全猜不到九皇子这是在玩什么游戏,他想给额头上的包找个明白。

“九皇子这是?”福公公问道。

“我们在练暗器呢,”九皇子指着远处树上吊着的沙包道。

“…。”

练暗器?

福公公有点懵了。

如果他没记错的话,前几天苏小少爷他们几个才进宫让皇上给他们找了个太傅进东乡侯府说是教九皇子读书,他们陪读。

让九皇子待在东乡侯府,他们陪九皇子读书,这也能叫陪读?

东乡侯府说是就是吧。

可除了读书,练字外,他们还要上街闲逛,去各府请安,还要扎马步,练梅花桩,现在又加了个练暗器?

小小年纪,学这么多,是不是太累了?

而且练暗器哪有用棋子的?

“我娘让我们用棋子的,”苏小少爷叹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