琥珀年华 作者:雪影霜魂

引子

炎热的夏日,窗外阳光如金色火焰,把没开空调的屋子烤得如蒸笼一样闷热。

天气很热,秦昭昭的心却很凉,因为之前母亲打来的那个电话。电话是家常叙话,原本没有什么能令她情绪低落的内容。直到秦妈妈突然想起来告诉她一个消息:“咱们家住的这排老式平房要拆了,前后左右几排老房子都要拆,市政府要在这建廉租屋。”

秦家住的老式平房原是秦昭昭父母厂里的家属房,现在要拆了?她难以置信地愣了一下:“什么时候拆?”

“很快,要求半个月内所有住户全部搬走,然后就开始动工拆除旧屋另造新屋。”

“半个月这么快?”

“是呀,据说是国家拨款专门用于建造廉租屋,当年不用过期作废,要把资金又收回去,所以市政府特别上心。”

“可是,一下子让那么多人搬到哪里去呀?也有好几十户人家,搬家可不是简单的事。”

秦妈妈却说那几十户人家倒是大都挺乐意搬的。原本他们住的就是厂家属房,不是自己的产权屋。而且老式平房阴暗潮湿狭小,又没有卫生间,至今还住这些房子的基本上都是买不起新房的清贫人家。现在有政府来盖廉租屋,基本装修后再统一出租给困难户,租金只要一块钱一平方,便宜得近乎白住。尤其像他们作为拆迁户到时可以优先分一套,也算是住上新房子,谁不乐意呢?赶紧都各自想办法找地方搬了。

“不过搬家确实也挺麻烦的,加上又是临时搬迁更麻烦。好在咱家那套新房已经装修好了,我和你爸正好搬上去住。本来你爸还不想搬,说住惯了平房住楼房不舒服,要把新房子留着你回来住,我们继续住平房。可现在没得住了,这两天就得准备搬家。家里杂七杂八的东西太多,新房子放不下。我回头整理一下该要的要该扔的扔,你的东西我就不扔了,都替你先留着,等你回来自己看哪些要哪些不要啊。”

经常听说这里拆迁那里拆迁,秦昭昭没想到有一天自己从小住到大的老房子也要拆迁了。还以为永远不会有这么一天呢,因为厂家属区不在市区,在城外东郊地带,房地产商都看不中这块地方。没想到市政府却要在这建廉租屋,她的老房子保不住了。

电话挂断后,窗外依然阳光烈烈,屋内依然闷热如蒸笼,秦昭昭却觉得整颗心凉凉的,忽然间就有一种想流泪的冲动。

——老房子要拆了!

——可是她、却那么舍不得!

虽然,年少时的她,一度曾那么痛恨自己住在那间敝旧不堪的屋子。老旧的屋子简陋、阴暗、潮湿,雨天经常要拿脸盆接瓦缝里漏下的雨水。但出生从来不由个人选择,她的生命无可奈何地从那里起步。这么多年,是老房子伴随她一天天地成长,看着她从牙牙学语的婴儿到亭亭玉立的少女,它负载着她一生最好的时光。

而她所有的心事与秘密,老房子也是默默的见证者。那个她曾经喜欢过的人;那个曾经喜欢过她的人;她都曾在她那间十平方米的卧室里,就着台灯的一点橘黄光芒,一笔一划用心给他们写过信。那些信、现在的他们还有保存吗?如果有,那羞涩的蓝色圆珠笔字迹,在融入经年的时间后,应该已经淡得几近于无。倘若他们在旧物堆里再次看到,会不会已经记不起是谁写的了?

老房子却还会记得,在它的某面墙壁上,曾刻过她喜欢的那个人的名字;而它的某扇窗户,曾一再被喜欢她的那个人悄悄叩响…老房子是她的生命博物馆,静静地,收藏着她曾经美好的光阴、爱情与梦想。可如今,她却要失去它了。

泪珠悄然滑落,一颗颗,落满衣襟。泪光中,久远的往事如一撮青茶,在回忆的沸水中悠然舒展,沏出令人无限回味的清香与苦涩…

【第一卷 小时候】

1

小时候,秦昭昭最喜欢的事情有两件——一件是吃,一件是玩。

说起来,所有的小孩都是贪吃贪玩的,但秦昭昭算是个中最贪吃贪玩的一个。尤其是吃,她嘴特别馋,看见什么吃的东西都忍不住要流口水,想吃得不得了。

那时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一个物质并不丰富的时代。改革开放的春风虽然已经在沿海一带吹起来了,但对于内陆城市来说,却还是春风不度玉门关。

秦昭昭就和父母一起生活在一个春风尚且不度玉门关的内陆城市。那是江西的一座工业小城,城中大大小小的国营企业几乎全部以厂冠名。不像现在,都改成洋气的“公司”二字了。那时不熟的人如果初次见面,问起对方的工作单位都是这么问:“你哪个厂的?”

秦昭昭的父母在同一家国营机械厂工作。厂子在城市东郊占了偌大面积的一块地,除了宽敞的厂区外,还有厂附属的食堂、宿舍、商店、菜市场、招待所、电影院、医院、托儿所、学校等等,邮局和银行也都在这里有分所,以厂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小型王国。这个王国与东郊一带几个中小厂矿和村庄连接在一起,组成一个独具特色的城乡结合带。这个地方因厂而生,因厂而活,所以以厂名而冠名。厂名叫长城机械厂,简称为长机,这一带就被称为长机地区。

长机厂的绝大部分职工都住着厂里分配的家属房。厂家属区的房屋大都建于五六十年代,以平房为主,清一色红砖砌墙,青瓦铺顶,沿着一片山坡的地势或高或低时左时右地密密排开,排得整个山坡都是。房子多,间距少,每一排平房里住着的人说话时只要声音稍大一点,前后两排相邻的邻居家都能听得一清二楚。要是哪家有什么骂仗打架之类的大动静,更是四邻八舍皆闻风而至看热闹。

秦家住在家属区东侧最上面那排平房的左边最头上一间。一排房子住十户人家,每户都是相同规格面积的大小两间,共计十七平方米,沿着外间墙壁再搭出一溜狭长的小厨房,小得进去两个人就转不开身。两户人家共用一个亭子间,没有卫生间,上厕所要去附近的公厕。至于洗澡的问题,夏天就拎桶水在厨房里将就着洗了,冬天则去厂澡堂解决。

那时厂里的职工们大都过着清贫的生活。因为工资不高,很多职工下班后会垦块菜地种种菜,或是圈个栅笼养养鸡,以此贴补家用。这种情况下,除了一日三餐有饭吃外,小孩子们基本上是没有什么零食可吃的,大人舍不得那样乱花钱。偶尔给个几分钱,买上几颗棱角糖含在嘴里,就满心乐开花了。

好在大人们平时舍不得花钱买来吃的东西,逢年过节时厂里会发福利,发的几乎都是吃食。或一袋袋的桃酥,或一箱箱的苹果鸭梨;或一包包的中秋月饼…每次厂里发福利的日子,都是小秦昭昭开心的日子,因为这一天意味着可以大饱口福。

最开心的时候当然是过春节,不但厂里会发东西,家里也会做一些好吃的东西过年,炸豆角酥啊,做冻米糖啊,腌糖姜啊,家家户户都不例外。小孩子们兴高采烈地挨家挨户拜年吃果子,个个都挑口袋多的外套穿,连吃带拿塞满口袋才会心满意足地离开。

除了过节发东西外,每年夏天西瓜上市时,厂里也会派几辆货车去附近县里拖西瓜回来,以五分钱一斤的价格优惠卖给厂职工,便宜得近乎半卖半送,所以每人限购五十斤。每到厂里派车拖西瓜的日子,家属区的小孩子们都快乐疯了,一大群小萝卜头齐齐等在厂门口那条马路上翘首相盼,希望着西瓜可以快点到。偏偏有次回厂路上出了一点什么状况,车队一直到晚上十点还没回来。很多孩子都哭哭啼啼不肯睡:“我要吃西瓜,我要吃了西瓜再睡觉。”

秦昭昭是哭得最凶的那一个,无论如何不肯睡觉,一定要等到西瓜车回来为止,最后秦妈妈只得打消了让她睡觉的念头。可是等了那么久,哭得那么凶,小小的人儿却自己乏了,偎在妈妈怀里等着等着,眼皮越来越沉,不知不觉就睡着了。第二天早晨睁开眼睛,突然想起一直不曾等到的西瓜,咚一声跳下床光着脚跑出去了,边跑边哭:“妈妈妈妈,我昨天没有吃到西瓜。”

刚跑出外屋,就看到墙根的红砖地面上,一溜排开的七八个翠皮西瓜。她马上破涕为笑,西瓜终于来到了她家。

分了西瓜,每天吃过午饭后秦妈妈都会切一个,中午吃一半,晚上吃一半。那时家里没有冰箱,切开的西瓜必须当天吃完,否则就会坏掉。秦昭昭好喜欢,因为她可以敞开肚皮吃。

而像桃酥月饼苹果鸭梨这类比较好保存的吃食,秦妈妈总是会藏起来,不肯让她那么痛快地吃个够。要隔三差五才会拿一个给她吃,说什么好东西要细水长流慢慢吃。她听不懂,小小的心里很不满,觉得妈妈好小气。

那时她从没意识到,妈妈虽然不肯让她一次吃个够,但那些好吃的东西,爸爸和妈妈都几乎从来不吃,陆陆续续地,最后总是落入她一个人肚子里。

她当时只觉得不满足,馋嘴馋到了自己去偷。有回厂里发苹果,每个职工发一箱,爸爸和妈妈一起领了两箱回来。秦妈妈细心地把两箱苹果都打开来挑了一遍,烂了的或有虫眼的挑出来先吃,好的就用一个大脸盆装了放到三门柜顶上。这样比放在纸箱里通风透气,不容易坏。

秦妈妈想着那么高的三门柜,只有大人能拿到苹果,小小的秦昭昭是绝对够不着的,却没想到她嘴一犯馋,脑袋瓜就格外灵光,居然想到了自己搬椅子再垫上小板凳,踩在上面去偷苹果吃。等到秦妈妈发现时,盆里的苹果已经空掉一大半了。

秦爸爸为此在女儿的小屁股上用力扇了几下,打得她哇哇大哭。挨过打后,她才学了乖,不敢再起偷心了。

等厂里发好吃的东西毕竟有限,一年满打满算也不过那么几次,而且吃食还总是被妈妈“严加保管”。其他时间里,小馋猫一只的秦昭昭也会自力更生地想办法往嘴里填点东西。

厂家属区几家小卖部的零食看起来都好好吃,可是口袋里却没有一分钱,只能看不能吃。找爸爸妈妈要钱总是很难很难,要十次才会给一次。小秦昭昭嘟起小嘴发牢骚:“妈妈,我为什么没有工资发?那样我就不用找你们要钱了。”

秦妈妈听了直笑:“你想领工资,那可要等你长大了参加工作才行。”

“那我什么时候可以长大?”

秦爸爸逗女儿:“你每天多吃两碗饭,就可以快点长大了。”

天真的秦昭昭信以为真,每天吃饭时总是努力多吃,天天吃得撑得不行。可是见效甚微,依然是小不点儿一个,她很不满:“我吃了那么多饭,长了那么久,却还没有长大,真没劲。”

长大是那么遥不可及,领工资的事一时半会看来没戏,秦昭昭还是只能经常缠磨着父母要钱买吃的,当然这很难。此外也有不用花钱买的零食,比如当当糖。

当当糖不用花钱买,只需用废品交换,像挤光后的牙膏皮,穿破了的鞋子或衣服,还有什么破铁皮细铁丝的都可以用来换糖吃。挑着当当糖担走门串户的那个老伯伯是最受孩子们欢迎的人,每次一听到他“当当糖当当糖”的喊声,都有很多孩子如小燕子般四面八方朝他飞奔过去。

当当糖是一大块如磨盘般圆圆大大的糖,表面是一层白色的结晶糖粉,里面是熟麦般的澄黄。糖块很硬,得用小铲子加上小榔头,像凿石头一样“当当当”地才能凿下一块,所以叫当当糖。但硬硬的糖沾上口水后却很快就变软了,咬一口可以拉出很长的丝,特别香甜也特别粘牙。大人们是不爱吃的,可小孩子们却都喜欢得不行。

喜欢归喜欢,能吃到嘴的人却很有限。当当糖担几乎天天都来,家里的牙膏皮破鞋子铁皮铁丝却不是天天都有的。因为生活清贫,大人们过日子都相当节俭,衣服穿破了补一补再穿,破鞋子也不会随便丢。像头两年穿坏的塑料凉鞋都留着,如果脚上的凉鞋也断了带,就从旧鞋上绞一段塑料用火烧软后粘上去补好继续穿。几乎家家户户都如此,所以孩子们可以用来换糖的所谓废品实在是很难找。

秦昭昭换当当糖吃有过两次难忘的经历,一次是把家里一支没用完的牙膏硬是挤光了拿去换糖,结果不用说,又被爸爸揍了小屁股。另一次是她跑去厂里正在修建中的俱乐部工地玩时,捡到了一把铁榔头,从榔头到榔把全部是铁制的,拿在小手里沉甸甸的,她马上想到可以拿去换当当糖。那位老伯伯一看到她拿着这把榔头来换时眉开眼笑,二话不说把担子上还剩一块巴掌大小的当当糖全给了她。那次她独享一块如此大的糖吃得好开心好过瘾。

花钱的零食也罢,不花钱的零食也罢,都不是那么容易可以吃到嘴的。好在每年夏天,总有免费的冰棍可以让她吃个够。

长机厂有自己的冰房,每年夏天都会从各个车间抽调人手去冰房制冰,然后给全厂职工发冰票。每个职工每月有一百二十张冰票,凭票换冰棍吃,算是暑夏降温补贴。

这些冰票名义上是发给厂职工的,但实际上是孩子们的福利。只要家里有小孩的职工家庭,几乎都是发票的当天就全部分到孩子们手里去了。

糖水冰棍最便宜,一张冰票可以换一根,附近的村民花钱买就要五分;绿豆冰则要两张,花钱则是一毛;牛奶冰棒最贵了,要四张才能吃一根,花钱要两毛,吃它一根可以吃香蕉冰四根了。一般小孩子都舍不得这样吃,但秦昭昭却经常这样吃。因为秦爸爸在高温车间工作,所以他每个月能发双倍的冰票,和秦妈妈的冰票加在一起每月有三百六十张,家里又只有她一个独生女儿,一个人一个月有三百多张冰票,她当然是想怎么吃就怎么吃了。

前排房子一户人家有三个孩子,却只有一百二十张冰票,因为他家只有他爸爸是厂里的职工,妈妈不是。他们家的冰票经常不够吃,那个最小的女儿比秦昭昭大不了几岁,嘴也很馋,每次看见她吃牛奶冰时总是馋兮兮地跟在后面:“给我吃一口行吗?”

但秦昭昭怎么会舍得给她吃呢,小孩子对于吃方面就是有一种天生的小气,每每装作听不见赶紧跑掉。

后来厂里的小卖部卖起了娃娃头雪糕,这种又软又糯又甜的雪糕一下就把厂冰房出品的各种冰棍们给比下去了。好多小孩子对娃娃头雪糕垂涎三尺,秦昭昭更是很犯馋很犯馋。可是它的价格比较贵,一根要卖五毛钱,她纵然想吃得很,也不可能天天让妈妈买,大多数时间只能干馋着。

再后来又有八毛钱一根的紫雪糕,雪糕外面裹了一层巧克力,这个就更好吃了。她缠着妈妈买,一根冰棍卖八毛钱实在很贵,妈妈意有不舍,她不管,一个劲地嚷嚷:“我要吃,我就是要吃。”

妈妈终究拗不过她,给她买了一根紫雪糕。那根雪糕实在是前所未有的好滋味,她都舍不得吃快了,一点一点慢慢地舔。舔的速度赶不上融化的速度,融化的雪糕如白色眼泪般沿着手指往下流,吃得她手忙脚乱,舔了雪糕又舔手指。舔完整根雪糕后她还把冰条棍在嘴里含了好久好久,直到咂得再没有一丝甜味为止才恋恋不舍地扔掉。

夏天的免费冰棍以外,冬天的爆米花则是最便宜又好吃的。腊月一到,就有位老爷爷背着一口葫芦般的大锅在厂区里四处吆喝:“爆爆米花喽!”

冬天的爆米花绝对是市场霸主地位,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做冻米糖,都会拿自家的大米或者玉米去爆爆米花,老爷爷的生意好得不得了。小孩子们跟在大人后面,眼巴巴地等着爆米花出炉。每当轰的一声巨响,看着一碗玉米或大米变成一簸箕雪白的爆米花后,秦昭昭总是一边欢呼,一边急不可耐地伸手先抓一把塞在嘴里,一点都不怕烫。

吃这一方面,秦昭昭能得到的满足感不多。但在玩这一方面,她却每每可以玩得十分尽兴。

爸爸妈妈们白天要上班,不到学龄的孩子们都是放到厂托儿所。托儿所的阿姨全是照顾安排进来的职工家属,清一色三四十岁没啥文化的妇女们。她们的职责是只管看着孩子们不出事就行了,基本上就不怎么教识字算数。所以孩子们在托儿所绝大部分时间都是玩,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天天在一起玩得很开心。

上托儿所的日子可以玩得很开心,不上托儿所的星期天可以玩得更开心。长机厂一带处在城市东郊,依山傍水,是孩子们的天然乐园,可以在田野、山林和小河里尽情玩耍。

男孩子们喜欢去山林里爬树掏鸟,去小河里摸鱼虾;女孩子则喜欢去田野玩,扑蝴蝶,捉蜻蜒,采草紫花;采到的草紫花可以编成花环戴在腕上或颈上。秦昭昭还太小,才四五岁也跟着一群姐姐们学编花环,她当然编不好,急得要哭。邻家一位大她五岁的小丹姐姐就很有姐姐样的编好一个给她戴上。她一整天都舍不得摘下,回到家臭美地一个劲照镜子。小女娃好象都天生就知道爱漂亮。

有时不去外头玩,就和姐姐们在门前的马路上跳橡皮筋:

嘀嘀燕子嘀嘀嘀,马兰开花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

这个她跳得很好,年纪小,肢体动作灵活。跳房子就不行了,单脚跳时保持不了平衡,脚下的力道也很难掌握好,动不动就把小石子踢出了格子线外,姐姐们就不爱跟她玩,打发她到一旁去坐着看。

经常还在一起玩扮过家家,过家家的内容最初是模仿日常生活的。比如有人扮爸爸,有人扮妈妈,有人扮爷爷,有人扮奶奶等等,假装一大家子住在一起,“爸爸妈妈”上班,“奶奶”煮饭,“爷爷”种菜,“宝宝”上学之类的;后来变成了模仿校园生活,有人扮老师,有人扮校长等等;再后来的过家家可就大张旗鼓了,开始模仿热门电视剧。

那时香港武侠连续剧《射雕英雄传》红得发紫,一群小女孩们聚在一起玩过家家时很热衷于扮演电视中的人物,几乎都争着要扮黄蓉,其次是扮穆念慈。这样的游戏是过家家的升级版,需要场地和道具。因为扮古代人物是要打扮的,比如扮演黄蓉的小女孩,她的头发要像电视中的黄蓉那样梳成几根小辫子垂在耳畔,再在头上插些花呀朵呀什么的,身上也要披块床单或长毛巾,聊以充当古代广袖长裾的服饰。最重要的一点是还要化妆,她们并没有化妆用的口红胭脂,唯有一支红色水彩笔挑大梁,因陋就简地把嘴唇涂得红红的,再在眉心点一颗胭脂痣,就算是大功告成。

这个需要漂亮装扮的游戏,对一群十岁左右的小女孩们来说,有着莫大的吸引力。

游戏总是在小丹姐姐家里进行,她们班上的女生们放了学就约齐了往她家跑。各人带上自己的绸带呀、头花呀、塑料发卡呀、珠子项链呀等等廉价花哨的小饰物,轮流扮黄蓉,尽可能地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秦昭昭也想参加她们,起初她们嫌她小,不愿收。最后勉强收下了,却总让她扮“傻姑”这个角色,不用梳头不用插花不用化妆,她好失望。

终究是小丹姐姐人最好,某一天还是让秦昭昭也扮了一回黄蓉。把她的头梳成好多小辫子,一些盘成髻一些垂在两颊,又用细冰棍缠上珠子项链,充当发钗插在发髻里。再用红色水彩笔涂红小嘴唇,点上胭脂痣,镜子里的小姑娘马上像换了一个人似的。

那天,游戏结束后秦昭昭都舍不得卸妆。她对着镜子怎么看都看不够,觉得自己好漂亮啊!心里说不出的开心高兴。

和贫乏的物质生活相比,小孩子们在一起玩耍时丰富多彩的各类游戏,让秦昭昭有着一段很愉快的学龄前童年生活。整个家属区的孩子们基本上都按年龄段呼朋唤友地玩在一起,从不用发愁找不到玩伴。这里每一张孩子的面孔秦昭昭几乎都熟悉,只是名字不一定都能叫得出来。

但是有一天,秦昭昭发现厂家属区里原来还有一张她全然陌生的孩子面孔。

2

前面说过了,长机厂家属区的房屋建造大都建于五六十年代,以平房为主。但在一排又一排的平房中,也有着几栋鹤立鸡群的新建四层小楼房。虽然两室一厅面积不大,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拥有配套的厨房卫生间,在当时是难得的好房子。这几栋新楼房,住进去的几乎是清一色的厂干部,只有极少数几套分给了工龄长的老职工或市级劳模。牢骚满腹却无可奈何的普通职工们,半真半假地将其戏称为“中南海”。

厂家属区依着一座小山坡修建,“中南海”建在半山地带。秦昭昭家住的那排平房则在山头。因为据地势之高,而他们的屋子又正好在整排平房的左边当头第一间。隔着遥遥几丈远,倒和不远处的“中南海”可谓比邻,只是当中隔着一道红砖围墙,仿佛银河般隔开人间天上。墙那边是厂领导们住的“天上”,墙这边是普通工人们住的“人间”。

记不清是从哪一天开始,“中南海”的方向经常会飘来一阵阵很美妙的音乐声。秦昭昭觉得好听极了,好奇地问妈妈那是什么声音,妈妈告诉她那是电子琴的声音,乔厂长家买了一台电子琴让儿子学弹琴。

秦昭昭很向往:“妈妈,我也想学电子琴。”

秦妈妈苦笑着摇摇头。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从国外飘洋过海来到中国的新型乐器电子琴成为引领一时风骚的新潮玩意。只是一架电子琴的价格不菲,学费也不便宜,像秦家这种普通工薪的双职工家庭,收入不高,还要赡养双方都留在农村的年迈父母,根本不可能有条件让女儿去学琴。秦昭昭虽然任性地又哭又闹,还是没能得偿所愿。最后还因为闹得过了火,惹得爸爸怒了,一把拎过去狠狠在屁股上拍了几下:“老子还没死呢,你嚎什么丧?”

秦爸爸一双手硬得像块铁,几巴掌狠狠拍下来,秦昭昭痛得尖声大叫。秦妈妈马上过来心疼地拦:“你干什么?孩子有学琴的心愿我们满足不了她也罢了,你还这样下狠手打她。”

秦爸爸气咻咻:“是,我满足不了她的心愿,谁让我不是厂长。她可以去找乔厂长当她的爸爸,那样她就能学电子琴了。”

年纪小不懂事的秦昭昭,把父亲的负气之辞当成真话听,真以为爸爸可以随自己的心愿寻找挑选。她小小的心眼里怀着对父亲那几巴掌的怨恨,独自一人眼泪汪汪地跑到乔厂长家去了。

在此之前,她从来没有去过乔厂长家。但围着红砖围墙绕上一大圈进了“中南海”后,循着悠扬动听的电子琴声准确无误地找到了她要找的房门,咚咚咚敲开了它。

开门的人就是年富力强的乔伟雄副厂长。这一年他刚升上副厂长的宝座,正是春风得意之际。他一脸惊讶地看着门口的小客人,虽然他家一向不乏登门造访之客,但这么小不丁点的客人却是头一个。小小的女娃娃仰着苹果般的脸蛋,长睫毛缀满泪珠看着他,怯怯地问:“伯伯,你是乔厂长吗?”

乔厂长更惊讶了:“我是,小朋友,你找我有什么事呀?”

“乔厂长,你做我的爸爸好不好?”

秦昭昭一句话,把乔厂长的夫人招来了。她不是乔厂长的原配,是在他结发妻子病故后再嫁进来的继室。比他小了足足十岁。当时乔伟雄前妻的女儿乔叶已经十五了,婚后她又给他添了一个大胖儿子。乔叶跟年轻的继母格格不入,技校毕业进厂不久就找了对象出嫁自立门户去了,这个家只有他们一家三口。此刻听到门口有个小女孩在说什么“做爸爸”,厂长夫人惊愕万分地走出来看究竟。看着眼泪汪汪的小女孩,她语气柔和地问:“你是谁家的孩子,怎么跑我们家来了?干吗要乔厂长做你爸爸?你自己没有爸爸吗?”

“我爸爸不让我学电子琴,他说如果我想学电子琴,就去找乔厂长当爸爸。乔厂长,你做我的爸爸好不好?我也很想学电子琴。”

乔厂长夫妇怔了,对视一眼都不说话。秦昭昭眼巴巴地看着他们,小脸蛋上满是可怜兮兮的表情。

这时,里屋的电子琴声停了。一个和秦昭昭差不多大的小男孩走出来,好奇地看向她。秦昭昭则以十倍的好奇回望着他。因为这个小男孩和她以前见过的小男孩完全不同,他特别特别的干净,从头到脚都干净得一尘不染。小小的白衬衫白云一样白,蓝色背带裤蓝天一样蓝,怎么看怎么赏心悦目。

在长机地区这个城乡结合部长大的男孩子们,大都像小猢狲似的到处蹿,玩起来极疯极野,一个个看起来总是脏兮兮的,满头满脸都是泥。身上的衣服脏了洗洗了脏,到最后根本洗不出颜色。像眼前这个干干净净的小男孩,秦昭昭还是头一次看见,不由睁大泪眼看呆了。

厂长夫人马上转身迎上去:“乔穆,你出来干什么?快进去接着练琴。”

那个叫乔穆的小男孩十分听话地转身回房了。他只在秦昭昭面前露了一下面就又隐入房内。多年以后,秦昭昭在语文课本上学到“惊鸿一瞥”这个词时,情不自禁地就联想起当年初见乔穆的那一眼。

那天秦昭昭是被乔厂长夫人送回家去的。她在厂长家闹的笑话被父母知道后,妈妈叹气,爸爸脸憋得通红。她很害怕,以为爸爸这次一定会打她打得更重。结果爸爸却没有打她,翻箱倒柜找出一支他当兵时买的口琴吹给她听。

“昭昭,口琴的声音也很好听的。咱们不学电子琴,爸爸教你吹口琴好不好?”

秦昭昭的电子琴没学成,跟爸爸学起了吹口琴。她觉得口琴的声音没有电子琴好听,但既然学不了电子琴,口琴好歹也是琴,有一种沾了边的安慰感。

去过乔穆家后,秦昭昭再上托儿所时,有了一个想不通的问题:“妈妈,乔穆为什么不上托儿所?”

厂托儿所里,全是年纪与她相仿的小男孩小女孩。那天看到乔穆,他应该和她差不多大,可他为什么不要上托儿所呢?

秦妈妈告诉她:“乔穆他不上咱们厂里的托儿所,他在上市里的实验幼儿园。”

“什么是实验幼儿园?”

实验幼儿园,是当时市里条件最好的幼儿园。一来收费较贵;二来路途遥远接送不方便,普通职工耗不起那个时间金钱把孩子送去那,基本上都首选设备简陋的厂办托儿所。长机地区这一带,只有少数几户条件较好的人家才会送孩子去城里上幼儿园。秦妈妈不知怎么对女儿解释,只能含糊带过:“实验幼儿园,就是更大一点的托儿所。”

“妈妈,我也想去上实验幼儿园。”

秦妈妈叹口气:“昭昭,你不要什么都想好不好?你学不了电子琴,你也上不了实验幼儿园。”

“为什么?”

秦妈妈没有告诉女儿为什么,只是摸着她的头再次叹了一口气。

渐渐长大后,秦昭昭才渐渐明白答案。人或许不分阶级,但却有阶层差别,这种差别最明显的区分就表现在身份地位和经济条件上。乔穆和她,就是两个不同阶层的人,所以他能学电子琴,她只能学口琴;他能上实验幼儿园,她只能上厂办托儿所。

但在当时,秦昭昭不能理解这些,她只是感觉到乔穆和她、以及她经常一起玩的那些小伙伴们不一样,特别特别的不一样。

她从没见过他出来玩,男孩子们在马路上三五成群地拍画片、打弹球,滚铁环、飞竹蜻蜓…当中从不曾出现过他的身影,至于上树掏鸟下河摸鱼就更不用说了。她觉得好奇怪,他难道都不出来玩的吗?

乔穆是秦昭昭所见到的第一个不爱玩的小男孩。她这才知道为什么以前从没见过他,他住在房门一关就自成一统的楼房里,又老不出来玩,整天关在屋子里别人怎么会认识他呢?

后来秦昭昭才知道,乔穆每天早晨被他妈妈送去实验幼儿园,下午接出园后还要去学电子琴,总要晚上才会回家。然后吃饭,洗澡,再练练琴就差不多要睡觉了。他根本没有出来玩的时间,而他妈妈也不允许他出来跟其他孩子们玩。不练琴的时候,他也是呆在家里跟着妈妈学生字,背古诗。

乔穆的妈妈穆兰不是本地人,她是七十年代初来江西农村插队的上海知青。这位上海女子的祖父据说解放前在上海是位殷实商人,解放后被打成了资本家,各类运动中带累全家人跟着吃了不少苦头。比如上山下乡运动中,作为资本家的后代,穆家的一对儿女本来按政策可以留一个在父母身边都没留成。街道办事处的人天天找上门来,说得好听是动员,说得不好听就是要赶你下农村,理由是资本家的孙子孙女更应该要去接受农民阶级的再教育与锻炼。于是穆家父母不得已挥泪送别两个孩子,穆兰来了江西,她弟弟穆松去了云南。

穆兰在农村插队三年后招工进了长城机械厂,不用扎根农村一辈子。对于她幸运的招工进城,有人背地里说没准是跟村干部睡了觉才换来的。当然究竟是与不是,谁也没有真凭实据。而且这个上海女子身上有那么一种说不出来的含蓄的气派,那气派让人不敢在她面前乱嚼舌头。她的容貌也说不上多么漂亮,但和厂里一帮女工们站在一起,人们一眼就能把她挑出来。对此,长机厂的人只能定论为:“人家到底是大城市来的,就是显得跟咱们小地方的人不一样。”

然而彼时她幸运的招工进厂,在七十年代末的知青返城潮中却成为不幸。 中央的政策开始允许知识青年返城,但有两条限制:一是已婚的知青不能回城;二是国家安排了工作的知青也不能回城。她已经在长机厂上班领工资,上海是无论如何回不去了。既然回不去,就只能在小城安家。蹉跎了如花年华后,二十七岁的穆兰最终嫁给丧偶的厂干部乔伟雄,次年生下儿子乔穆,从此儿子就是她的一切。

作为大城市来的女人,穆兰对她的独生子有着非常严格的培养计划。她的计划在这个城乡结合部的长机一带,是极其超前的。这一带的父母们彼时根本就没有“培养孩子”的意识。计划生育虽然已经在执行了,但生于八十年代初期的独生子女还不多,大部分家庭都有两到三个孩子,多的五六个都有,没有时间精力更没有金钱去逐一培养。生下孩子后,只要保证不饿着不冻着他们就行了。而孩子们在上学前几乎都是放羊般地野生野长,随便他们怎么玩,不哭不闹不打架父母们就不会管。上学后开始会管一管学习,偶尔也盯着孩子做功课,考试不好就打上两巴掌,这就算是教育孩子了。

像穆兰这样,还在上幼儿园的儿子就开始让他学电子琴,每天要练琴,还要学生字,背古诗,如此悉心培养实在是长机地区独一份。

穆兰并不是光顾着让儿子学习而不让儿子玩,家里还是买了不少玩具给他玩,她只是不准儿子下楼找厂家属区的孩子们玩。她嫌那些孩子们太脏太粗鲁,跟他们玩恐有沾染坏习惯的可能。而且他们说起话来满口乡音侉调,她可是从小就教儿子说标准的普通话,如果让他跟着他们一起玩难免会串了音沾上方言腔,这是她不乐意见到的。

因为穆兰对儿子的悉心培养,所以造就了秦昭昭眼中那一个如此特别的乔穆。他迥异于厂家属区里所有的孩子,让她觉得他是那么那么的不一样。

3

转眼到了上小学的年龄,秦昭昭就近上了长机厂的子弟学校。和厂托儿所一样,学校就在厂家属区里,离家最多五分钟的路程,双职工的父母可以不必专程接送她上学放学。而乔穆,从实验幼儿园进了实验小学,依然是市里最好的小学。

每天秦昭昭背着书包去上学时,都会经过“中南海”前面那条大马路。如果哪天去得早,总能看见乔穆的妈妈骑着一辆漂亮的女式单车送他去学校。他身上穿的小童装格外精致好看,别说在这个近郊的城乡结合带长机了,就算在市中心最繁华的百货商店都没见过卖那么精致好看的衣服。听说,是他外公外婆特意从上海寄来的。

上海——那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呀?秦昭昭好希望也有一对家住上海的外公外婆,也可以给她寄漂亮的新衣服。

可惜她的外公外婆却住在距小城几十公里远的乡下。每年不但不能给她寄漂亮衣服,反而她那些穿不了的旧衣服妈妈还要洗干净带回去让舅舅姨妈的孩子们接着穿。

爷爷奶奶家就住得更远,坐长途汽车要坐两个小时,下车后还要步行一个多小时,翻过两座山才能抵到深山坳里的目的地。秦昭昭跟父母回去过几次,她身上穿的花裙子和辫子上绑的花绸带在小城是司空见惯的东西,却在那个偏僻闭塞的小山村里引起了轰动,好多衣衫褴褛的乡下孩子围着她眼巴巴地看。对于他们来说,她所生活的地方也就相当于上海了吧?

秦昭昭的爷爷一家祖祖辈辈都住在这山沟沟里,她爸爸是借着当兵的机会走出大山的。当年部队来乡里征兵时,适龄的小伙子都抢着去,因为对于农村人来说这是可以跳出农门的最大机会。僧多粥少,村里规定每户人家只准去一个儿子参加征兵体检。秦家两个儿子都够年龄够条件,让谁去好呢?当爹的闷了一整天,终于做了主让老二去,因为老大年纪大些,身子壮些,留在家里务劳更能帮得上忙。

爷爷的这个决定,让两个儿子的命运从此有了巨大差异。秦昭昭的爸爸体检合格后跟着部队离开了穷乡僻壤,当上几年兵复员回来分配在长城机械厂,成为一名国家工人,是吃公家粮的城里人了。而大伯至今还苦守着乡下的一亩三分地,年复一年地春耕秋收让他明显比弟弟苍老太多。他的几个儿女都只上完小学就辍学在家务农,个个全是干农活的一把好手。

秦昭昭在老家,听老家人说起这些陈年旧事时,曾眨巴着眼睛天真地问妈妈:“妈妈,如果是大伯当了兵,那我就是大伯的女儿吧?”

秦妈妈好笑:“傻丫头,如果是大伯当了兵,那就不会有你了。”

没有她了?秦昭昭吓一跳,她可不想没有了,还好是爸爸当了兵,她是爸爸的女儿。在小山沟里,她还是很为自己是爸爸的女儿感到庆幸。可是在长机,只要看到乔穆,她就好希望乔厂长是她的爸爸,穆兰是她的妈妈。那样的话,学电子琴、穿漂亮衣服的人就可以是她了。

有一天早晨秦昭昭背着小书包去上学,路上又看见乔穆的妈妈骑车送他去城里上学。他的小手正在口袋里掏东西,掏出一样掉出一样,他也没有察觉。

自行车飞快地骑远了,秦昭昭好奇地跑上前,在路边的草丛里捡到一颗糖。这颗糖她以前从没见过,长机这个地方物质十分匮乏。厂商店里最便宜是棱角糖,不规则的白色棱形糖块,没有包装纸,一分钱一颗,含在嘴里是一股凉丝丝的甜味;好一点的是水果糖,用红黄蓝三种不同颜色的糖纸包着,吃起来有水果味道,要五分钱一颗;更高级的糖,是用透明玻璃纸包装的酥糖或滚了一层白芝麻的软糖。这个要卖到一毛钱一颗,也可以论斤买,一般是新人买去当喜糖,闹新房时用盘子盛出来以飨宾客。小孩子们如果逮到这种机会总是一抓一大把,吃完后糖纸都舍不得扔,爱惜地抚平夹在书页里收藏,谁的漂亮糖纸多谁就会很有面子。

除了这几种糖外,秦昭昭没吃过别的糖了。乔穆掉在草丛里这颗糖的包装纸好特别,不是水果糖那种俗艳的红黄蓝糖纸,也不是那种透明玻璃糖纸,一张很简洁的白色糖纸上,有一只乖乖趴着的小兔子。

糖纸上印着三个字,她认不全,只认识一个“大”字。把糖放到鼻子下闻一闻,好香的牛奶味道,剥开糖纸后,里面还有一层很薄很透明的纸,紧紧贴在糖身上。她试着撕撕不下来,又被奶香诱得不行了,干脆不管不顾地把整颗糖塞到嘴里去。以前吃那些因为糖体融化而撕不下包装纸的水果糖时,她就是这样连包装纸一起塞进嘴里,等到口水融开了紧密相连的糖和纸后,再把纸吐掉。

可是这颗糖的内包装纸不用吐,自己就在嘴里融化了,后来她才知道那种叫糯米纸,可以直接吃的。透明糯米纸一融,满嘴浓郁的奶香,香甜得让秦昭昭几乎把自己的舌头都要吞下去了。太好吃了,怎么会有这么好吃的糖啊!一直到整颗糖都吃完了,齿颊间的奶香犹回味无穷。

吃完了糖,秦昭昭像藏宝般把那张糖纸收藏好。放学后跑回家,气喘吁吁地问妈妈:“妈妈,我期中考试考双百你说要给我奖励的哦。”

“是呀,你要是考了双百,想吃什么妈妈给你买。”

她马上把那张糖纸掏出来:“我想吃这种糖,好好吃啊!”

接过糖纸一看,秦妈妈怔了怔:“这是大白兔奶糖,你哪来的?”

秦昭昭像小黄鹂似的叽叽喳喳告诉了妈妈在马路上捡糖的事,反复强调:“真得很好吃,太好吃了。”

当时大白兔奶糖是比较奢侈的一种糖果,普通人家一般舍不得买这么好的糖当零嘴吃。秦妈妈就骗女儿:“昭昭,这种大白兔奶糖只有上海才有卖,咱们这里根本没有。妈妈给你买酥糖吧,买半斤给你吃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