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明所以。

怔怔盯着屏幕干坐了片刻,抓起遥控器把电视重新关上。

屏幕再度变黑时,我觉得自己一瞬间仿佛石化了。

因为漆黑的屏幕倒映出我身后不远处一道人影。

也不知是几时站在那儿的,闪烁着一双暗紫色的眸子,在窗外彩灯所照不见的角落中望着我。

一动不动地望着。

而我身上几乎一丝口不挂。

那一刻我想死的心都有了…

第302章 蟠龙

当然,人不可能因为尴尬而自杀。

所以我还活着。

虽然活得有些不安和焦躁。

林绢说,无论定力多好的男人,在床上一旦激情爆发,这种时候就算用八匹马拉,恐怕也很难让他们停下来。如果他们真能在这种时候毫不犹豫地戛然而止,原因无外乎两点,要么你做了什么让他兴趣顿失的举动,要么他碰上了绝对性能让他迅速偃旗息鼓的事,比如当头给他淋上一桶冰水。

我实在想不出一则完全没什么意义的新闻到底能对狐狸造成多少震撼性影响。

一场发生在远郊空旷地带的五级地震。

一座由地震所暴露出来的清朝古墓。

仅此而已。除了对考古界有点影响,可以说跟新闻之外的任何人都没有任何关系。

但很明显狐狸对此非常介意,虽然我不知道到底是为了什么,但我清楚记得他在看着新闻的那短短片刻时间里,覆盖在我身上的手指从温暖突然变成了冰冷,又因冰冷而显得极其僵硬。

因此他很快就将手从我身上抽走了,我想他是不愿让我发觉到这一点。

但已经迟了。

这种变化极其细微,但足以令我深感不安。

跟狐狸相处至今那么多年,我几乎从没见他有这么忘形地失态过,那种显露于外完全不加掩饰的情绪,刹那间暴露,登时让我忘记了被他遗忘在沙发上的沮丧,也令我忘记了在近乎赤裸的情形下同突兀出现在客厅的铘相对这一尴尬,唯有一丝难以言明的忐忑和烦躁,在他走进他房间的一瞬间,层层叠叠朝我压了过来,并在那之后的很多天里,如同连日不见阳光的阴霾气候一样,粘缠在我心里挥之不散。

我很想弄清楚到底那则新闻因什么而导致了他这一反常。

但心知肚明,从他口中是无法窥知些什么的,因为到了第二天,他就好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过一样,一如既往同我耍嘴皮子逗乐,一如既往在厨房里忙忙碌碌,对杰杰指手画脚。

所以我只能每晚追看新闻联播,并且每天一得空,就上网去搜索关于那则新闻的相关报导,以期望能从中看出些什么来。但很可惜,无论是新闻联播的后续报导,还是网上关于这则新闻的所有描述和八卦,除了对几根从泥里挖出来的柱子和几只沾满了泥土的破铜烂铁做些故弄玄虚的猜测,以及关于同治帝时期那段历史反复冗长的追述,基本就没别的东西了。

而实地拍摄现场所播放出的内容,也着实从让人中找不出任何特别之处,那个被地震震出的巨大坑洞,与其说是座坟墓,毋宁说是个彻头彻尾的烂泥洞。

无论镜头还是照片,展示出来的一切都是模模糊糊的,就连重点播报的那几根同治皇帝的墓前没有设,而此墓中却设立的碑柱,也根本就看不清楚。里头的一切都跟泥土混杂在一起,又因先前遭遇过一场暴雨,所以积满了水,因此连着三四天,新闻里的相关报导都跟在拍着个挖掘废弃施工地似的,让人看着看着,除了打盹以外,完全激发不出任何兴趣。

于是到了后来,我只能放弃,况且随着元旦的到来,店里变得分外忙碌,因为原先该是圣诞才有得卖的蛋糕推迟到了元旦,这几天别说那些一早就排队在店外等的,光是预约单就一路从七月排到十二月,直把人忙得连抬头的功夫都没有,甚至不得不延长了蛋糕的贩卖期限。

这样也挺好。

人一忙就可以少想许多事,比如狐狸的反常表现,比如面对铘时的尴尬,比如那座远在河北的古墓…有时候忙得连吃饭也顾不上,自然也就更没空闲的功夫再去追看新闻联播,追看网上那些杂七杂八的消息。

这样一晃眼一个礼拜很快过去,总算在节日带来的购买热潮渐渐退去后,店里的工作逐渐又恢复了原先的节奏,早上五点开张,晚上九点关门,每天除了早市忙点其它时间基本都很清闲。于是又再度有了继续追看新闻联播的时间,但此时新闻热点却早已换成了别的东西,而我亦将圣诞时所遇到的种种不快和不安彻底忘在脑后,生活因此再度变得简单安静起来。

你看,人要忘记点什么总是这样容易的,只要不再去花心思想,只要时间不断地在流逝,只要身边自己熟悉和在意的人不再有任何异样的表现…当然,如果不是后来那个人出现的话,我真以为那晚所带来的阴霾就这样简单干净地结束了,如同新闻联播、如同网上那些曾经无数次被人关注,之后又很快被人淡忘的事情一样。

但那人偏在此时突兀地出现了,那是元旦过后的第七天。

那天降了今冬第一场雪。

上海的雪,很难得,稀稀拉拉的雨夹雪让气温骤然降得很低,低得哈口气似乎都冻住。

狐狸就在这样的气温里一大早出了门,说是黄老板的店里新进了一批货,他要赶早去买些上好阿胶,回来好做点蜂蜜阿胶糕。

他走后不久雪开始大了起来,从最初细细的冰粒子,变成了一片片棉絮状的团块,脱离了雨水的缠裹在风里无声无息飞扬着,越来越密,没多久就将外面那条少有车辆经过的马路积上了一层薄薄的白色。

厚重的雪和冰让店门外的遮雨蓬很快不堪重负地垂了下来,在越来越多雪片的积压下,它发出一阵阵吱吱嘎嘎的声响。“大概是边上老旧的折叠杆快要撑不住了喵。”杰杰走过门前的时候一边抬头朝上张望一边咕哝,但没有出去收拾的意思,因为猫天性畏寒。

所以我只能在手头得空后,披上外套拿了竹竿和凳子出去清理那顶摇摇欲坠的雨蓬。

门口坐着无头阿丁。他跟街上那些跑来跑去的小孩一样喜欢下雪天,每次下雪天都能见到他在我店门口坐着,而每次冬至前后,他的身影总是特别清楚,所以纵然他穿着我去年烧给他的那件高领毛衣,仍可清楚看到他那截血肉模糊的断喉,在雪地白森森的反光映射下闪着乌幽幽的暗光。

听见我开门的声音,他扭转脖子“看了看”我。

我用竹竿顶了下雨篷,上面积雪哗啦声落下,没头没脑盖在他脖子和肩膀上,再穿过他身体坠落到台阶上。

他为此一激灵。

然后在我的嬉笑中怒冲冲飘走了,一路走一路流下长长一道血印子,血印子停留的时间很短,但会吸引一些路经的魂魄稍纵即逝地显形,它们沿着血印走上一阵,抬头看到天上的雪,茫然若失。然后不出片刻,就跟着血印子一起消失在了空气中。

目送它们彻底消失后,我再度用竹竿顶了顶雨篷上的积雪,在哗的声泻下一大片冰水混合物后,它轻盈了许多,不再发出那种难耐的声响,但为了安全起见我还是爬上凳子用力把它收拢起来,以免在这样的天气里突发状况,掉落下来压到了进出店门的顾客。

谁知眼看着就要完全把它收拢好的时候,我却出了状况。

那是一根锈得最利害的折叠杆。它在我收拢到一半的时候把雨篷的支架给卡住了,我使劲想把它掰开,但刚用了两下力,它咔的声竟断了。当时完全没预料到会出这样的意外,所以根本没设防,眼睁睁看着它折断部分狠狠一下朝我头上弹了过来,慌忙要躲,谁想脚下突然咔擦一声脆响,那把托着我的椅子竟然也折断了。

原本还算结实的椅面,不知怎的突然分成了两截,瞬间让我身子一沉,以至连应变的机会都没有。

眼见就要朝底下突出的台阶上直摔过去,所幸有只手忽地从旁伸出,将我用力一抓。

凌空一把便将我倾斜的身体给托稳了,真是千钧一发,令我得以及时稳住身体。

但站稳脚步后匆匆回头,想对那及时伸出援手的人说声谢谢,身后却一个人都没有。

门关着,门里稀疏几个客人背对着我坐在店里喝着茶吃着点心,完全不像有人进出过的样子。这情形让我不由微微发了阵愣。

随即被一阵夹着雨雪的冷风吹得一阵哆嗦。醒过神,看到有等待结账的客人在店里朝我招着,我忙挪开凳子伸手去推门,但手刚碰到门玻璃,我再度一愣。

因为我看到门玻璃的反光上清晰倒映着一道身影。

他就站在我身后不远的地方,手里执着把墨黑的伞,通体笼罩在一件长长的暗蓝色斗篷里。

所以我无法看清他的长相。

只能隐隐感觉到他在望着我,目光透过斗篷低垂的帽檐注视在我身上,像那些落在我脸上立即融化开来的雪,冷得有些扎人。

不待细看,我立即低下头推门往店里跑了进去,因为旋即发觉到他的脚是悬浮在地面上的。

进门的铃声响起一瞬,那道身影不见了,这让我轻轻松了口气。

原来只是个普通的“过客”而已。

冬至前后这类东西实在是太多,有些凭借鬼门开后尚未散尽的阴气,会变得有些肆无忌惮,所以防不胜防,难免让人紧张。

所幸此次碰到的只是个路过的而已,不过即便如此,也对我产生了不大不小的影响,我想之前折叠杆和椅子的突然断裂可能就是因他而起,这些东西总是不失时机地想要把人带走,之前要不是及时被稳住身体,万一撞上台阶或者直接跌滚到马路上,后果必然不堪设想。

但问题是,当时稳住我身体的那只手又究竟是谁的?

这疑问令我百思不得其解。

而这之后不多久,那个人便出现在了店里。

那个将我原本稍微平静下来的生活再次打破的人。

说实话,最初我完全没有注意到他,因为那时生意清闲,所以我正一边理着收银柜里的钱一边看着电视。

电视里在播着午间新闻。

原本挺无聊的内容,但当‘河北惠陵’四个字出现时,不由立时吸引了我的注意力。因为我没想到时隔多天后它又会在新闻里被提起,而被提起的原因是,连日的挖掘之后,那些考古学家在它下方三十米深的地方竟然又挖出了一个新的地宫。

这算是连日来最大的收获了吧。

这个最新发掘出来的地宫,它被埋得如此之深,所以内部的保存相比上面那个震裂出来的墓穴,自然是要完好得多。探照灯光线所能触及的范围,可以清楚看到那些精心描绘在地宫墙壁上的壁画,它们分布在地宫的九间石室内,色彩很新,按照新闻播讲员的说法,几乎是跟当初刚描绘上去时一样的新。

但令人遗憾的是,纵然被埋得如此之深,它仍未逃过盗墓贼的手。这个地宫同它上方那层墓室一样,徒留四壁和一些盗墓贼看不上眼的铜器或者瓷器,零零散散摆放在各处,毫不起眼。所以相比它的规模面积,未免显得极为寒碜。

唯一有价值的是人们在它里面找到了九口棺材。

九口金丝楠木制的棺材,恐怕是这座墓穴里最值钱的东西了。它们分别被停放在这座地宫的九间石室里,但没有钉上棺盖,并且棺材里是空的。

现场专家说,这一发现极具价值,因为随着它们被发现,连带浮现了许多谜题将留给他们要去解答:这座坟墓到底是谁的?为什么坟墓里会设有地宫下的地宫?为什么地宫里会埋着九口棺材?棺材里分别葬着些什么人?棺材为什么都空着?是被盗墓贼将尸体毁去了,还是原本就没在哪里埋葬过任何人…

种种疑问,一旦揭晓,无意是相当有趣的。但可惜的是,也许时间有限,所以新闻里没有将那九间石室的内部一一拍摄出来,只拍了它们的入口。

不过对我来说也无所谓。

一座已被盗墓贼盗窃一空的坟墓,无论它带着怎样多的历史谜题,对我们这种非专业的凡人俗子来说,就不再具备太多的吸引力。终归是俗人,我感兴趣的是一座藏满了宝藏的坟墓,而不是一个除了谜题外什么都没有的泥坑。

于是继续专心整理着收银柜里的钞票。

一摞钱点完后,发觉有人在看着我,当即敏感地抬起头,就看到一个人像道影子似的站在我面前。

说他像影子,因为他特别安静,静得进店时几乎让人完全没有察觉。

我记得他原先是坐在靠窗那张桌子边的,看起来至多二十出头,却穿了件五六十年代流行的那种军大衣,土到掉渣,点了杯奶茶一个人在那儿静静坐了很久,久到让人早已忘了他的存在。

本以为他早应该已经走了,谁知这会儿却不声不响地站在了我边上,低头看着我,好像在看着某样令他十分感兴趣的东西。

黑幽幽一双眼神情专注,这叫我立时有点不安。

忙将抽屉用力锁上,见状他朝我笑了笑,轻轻将目光转到一边,似是在打量着我的店,随后又似自言自语般轻轻问了声:“碧先生在么?”

“碧先生?”我一时没有反应过来。

怔怔看了他一会儿,见他低头从衣袋里取出张照片推到我面前,我才意识到他指的是狐狸。

这张发黄开裂的黑白照,显然拍摄年代久远,远得摸在手里时让我莫名其妙有种穿越时空的感觉。

照片上的狐狸也是。

他穿着件黑色的长衫和浅色的马褂,看起来既熟悉又陌生,乌黑的长发整整齐齐扎在脑后,或许因着色调和光线的缘故,令他那张妖冶妩媚的脸在相片里看起来有种诡异的感觉。

这种感觉令我不由自主对着照片看了很久。

我不晓得他是在几时拍的这张照,也想不出拥有这张照片的人同狐狸会是怎样一种关系,因而在短暂的沉默过后,我摇了摇头回答:“他出去了。”

“几时回来?”

“快了吧,请问你是?”

“他的一个故交,我叫载方。”

姓载?

心说这姓还真是少见。

正想这么对他说的时候,发觉他注意力已从我脸上转到了我身旁的电视屏幕上,对着里头仍在播放着的古墓画面看了一阵,随后笑了笑,问我:“你也对它感兴趣么,老板娘。”

我点点头:“还成吧,前几天关注了一阵,看网上说它是同治的隐墓来着。”

“同治的隐墓…”不知为什么这句话让他再度笑了笑。

“你笑什么?”于是我问他。

“既然尸身都已经葬在惠陵里了,为什么还要特意给自己造个隐墓?”

“也许是他妃子的墓。”我想起那九口棺材。

“如果是妃子的墓,那惠陵还要设什么妃园?”

“这个么…”我愣了愣。

又不是考古学家,也不是历史学家,为什么要问我这样的问题。没等我将这句话说出口,忽见他目光微微一凝,转身朝店门方向望了过去。

与此同时店门上铃铛轻轻一响,门开,狐狸带着一身冰冷的风和雪从外头走了进来。

一边走一边拍着肩上的雪,似乎全然没感觉到有人在望着他。

所以我不得不提醒了他一声:“狐狸,有人找你。”

但也不知是我说得太轻还是怎的,他对我的话全无反应,只仔细收拢了伞朝里走了进来,到我跟前将伞搁到收银台边上,给自己倒了杯热气腾腾的牛奶,送到嘴旁一边吹着气,一边慢慢喝了两口。

随后将牛奶杯放到桌上抹了抹嘴,这时才仿佛刚刚意识到载方的目光,眉梢一扬,抬眼朝他微微一笑:“贝勒爷,好久不见。”

“好久不见,碧先生。”

“怎么好端端的突然离开遵化了?”

“好端端…”这句话不知怎的令载方目光忽闪了下,随后笑笑,朝他欠了欠身:“是为了来接先生回去。”

“接我?”

“是的。”

载方言行间对狐狸的恭敬让我有些看不太明白。

说是故交,倒更像是上下属,因为我从未见狐狸对谁态度这样倨傲过,倨傲得几近无礼。

而就在我这么疑惑地望着眼前这二人的时候,载方又一次朝狐狸欠了欠身,道:“原本该是老爷子亲自来上海,但这些年,总归是年纪大了,身子骨不太好,行动不方便,所以只能让我代替他过来,还望先生不要介意。”

“好端端的为什么要接我去遵化?”

第二次听他轻描淡写用到‘好端端’三个字,载方的面色终于沉了沉。

为此他沉默了一阵,随后轻吸了口气,缓缓道:“先生这是真的不知,还是刻意装傻。”

“怎么说?”狐狸依旧微笑着,微笑且倨傲。

“当年人是您选的,事情是您关照的,怎的百年一过,非但从此不闻不问音讯皆无,连现今蟠龙九鼎现世这样天大的事情,先生都装作视若无睹了?”

“呵呵…当年我怎么说来着,它现世是迟早的事,你们只需静观其变,给我守在那个地方就好。”

“先生的话我们自然是不会忘记,若不是近来发生了实在让人感到棘手的事情,我们也不敢贸然就过来打搅先生。”

“怎么个棘手法?”

“先生想必已经听说了,怡亲王的殉葬墓里九口棺材都是空的。”

“是的,我知道。”

“那先生可知,当年正蓝旗殉道使入棺前所说的血路,在双山峪地震发生之前曾经出现过。”

“是么。”

“血路出则凶神出,碧先生,正像老爷子当年所担心的那样,喑守村恐怕时日不多了,望先生尽快跟载方回去,在一切还不算太迟之前,助我等一臂之力。否则…”

“否则怎样。”

“否则,只怕时辰一到,它将血洗北京城。”

“血洗北京城?它哪儿来那样大的能力。”

“先生不信,可随我回去看看喑守村的现状。”

“喑守村怎么了。”

“实不相瞒,先生,喑守村三百八十二口人,自双山峪地震之后,现今老老小小,只剩下不到十人了。”

第303章 蟠龙

喑守村位于遵化东陵景区十八公里外一座名叫喑平山的山坳里,是个人口不足四百的小村。

地图上没有它的标记,也许因为车到山前就没了路,从山外到山内村庄所在地,大约两个多小时的路程,全是要靠两条腿走进去的。况且村子本身又小得微不足道,所以历来是个记录盲点。

载方说那地方原先并没有什么村子。

载方不姓载,姓爱新觉罗。

清朝嘉庆皇帝登基前,那座山原本叫泰安山,一度曾是皇家陵园修建地的备选之一。后来因风水上有缺陷,而且地势崎岖不平通行困难,所以到嘉庆称帝后,就被相度大臣从备选册上正式勾除。但既然是被皇家选中过的地方,自然不会等闲处置白白便宜了平民百姓,所以常年来一直都留着人在那儿看守着,有时会作为有罪皇族子嗣的幽禁之地,并因此将其改名叫喑平山。

之后,直到光绪年初,才因发生了某些事,而令这个地方有了人住,并形成了一个村落。

那会儿同治帝刚死,年幼的光绪帝刚刚登基,为同治所选的惠陵还刚刚开始修建。突然有一天,慈禧一道密旨下,令那些在惠陵建墓的人在惠陵外头按照天罡八卦的布局建起九支石柱样的东西。那东西的图样是随密旨一起下来的,没人知道它们究竟代表着什么,为什么而建造在惠陵外围,只知是某种祭祀用途,有人猜是制成“九星面圣”之势,用以为当时的朝廷风水改运,也有人猜测是为了压制将跟同治葬在一起的阿鲁特氏的亡魂,因为据说她死后宫里一直都不太安生,而那九根石柱的样子又着实像是钉棺盖的顶子。

九根石柱建成后不久,朝廷突兀派下几名爱新觉罗家的人来到惠陵。

明为监督惠陵施工,实则整日守着那九根石柱,并随身带来一直工匠队,连日在那九根石柱下开挖建造出一个巨大的地宫。次年十月,在慈禧又一道密旨下达后,那九根石柱莫名被埋入了新开挖的地宫之中,并将地宫上方填土封存。

那几名爱新觉罗家的人也就此不告而别。

因为一切行事都极为隐秘的关系,当时很多人都以为那九根石柱是凭空失踪的,监督并在惠陵外兴建了新地宫的那几名爱新觉罗家的人也是。

殊不知他们其实就在离惠陵十八公里外的那座野山里居住着,并由此建成了一个村落,此后世世代代居住在里面。

这村子百多年来一直都很封闭。

虽然喑平山不高,但山脉很长很深,天然而成的崎岖地势令它交通极其不方便,因而这村子几乎是与世隔绝的。而居住在里头的人,或许是因为常年孤独在里头习惯了,不仅跟外界的人没什么往来,也几乎很少有人出山,百年来就靠在山里耕地为生,所以直到现在,即便是遵化当地人,知晓这村子存在的人也为数寥寥,也所以迄今为止那边都还没有通电,更不要说修建进出通行的道路。

话虽如此,在没到达喑守村之前,我仍觉得一个拥有数百人的村在这个时代竟然能如此闭塞,是十分不可思议的。即便再偏远的地方都不至于连根电线杆子都架不进去,何况这是在遵化。

但直到傍晚,当我跟着狐狸和载方在经过整整一天的行程后终于到达了喑守村,我才明白,这一切并非夸张。

这里实在是个很容易被人遗忘的地方。

山叠着山,层层叠叠起伏不定的山峦,一道一道将它的所在隔绝于世,光是看着都觉得异样辽阔,因而分外孤寂和苍凉,想区区数百人,投入其间更无异于沧海一粟,寻觅他们踪迹尚且困难,何况把电线绕过层层障碍架到他们居住地。

而那会儿我亦已经走得精疲力尽。

其实坐黑车到达喑平山的时候,也不过才下午三点光景,那时虽然赶了大半天的路已经有些累了,但看看这座高不过四百多米的山,算算它的范围,心说也不过如此。

谁知进山才发觉它的利害之处。

将近两小时的山路,比平常在风景区爬山可要累得多,因为是座野山,很难找到一条像样的路,所以走起来极其吃力。况且这天还刚刚下过一场雪,雪掩盖了一切可行和不可行的地方,令这地方不仅寸步难行而且奇冷无比,身在其间完全分不清东南西北,要不是载方在前头带着道,要不是狐狸一步步在前面拽着我的胳膊拖着我,我觉得光凭我一个人的话能活生生被这地方给吞吃了。

纵然如此,还是花了比平时多一倍的地方才走到那座村子。

那时候天已经完全黑了,没有星星,四周也无灯,所以若不是载方突然回头说了声到了,我还在那片无尽的黑暗里一步一步同脚下厚厚的积雪做着不知几时才能到头的拉锯战。

得知终于已经到达目的地,不由长出一口气。

当时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就是一张凳子、一炉烧得旺旺的柴火,以及一杯滚烫滚烫的热茶。但当我抬起头循着载方的身影朝前望去时,不由立即缩到狐狸身后,并倒抽了一口冷气。

我觉得眼前所见根本就不像是一座村庄。

那只是一片碎散在山坳中间那块平地上的老房子。

极其安静的老房子,敞着黑咕隆咚的门窗,由近至远在前方不远处一座只剩下半截石顶和四根石柱的牌楼背后悄然矗立着。

即便有些房子门口歪斜的木架上晾着衣服,它们潮湿僵硬的身体时不时在风里发出喀拉拉的响动,仍觉静到可怕。因为这些房子里完全没有一点灯光,也听不见一点人声,因而乍一看,觉得就像一团团隆起的坟墓,被雪厚厚覆盖着,在黑暗的苍穹下反射着一种冰冷阴鹜的白光。

‘实不相瞒,先生,喑守村三百八十二口人,自双山峪地震之后,现今老老小小,只剩下不到十人了。’

当日在店里听载方对狐狸说出这句话的时候,说实话,我的感受并没有如此清晰和强烈。

也许因为有过黄泉村的经历,所以轻易不会为几句话所动。

但这会儿真的站在现场,真的亲眼目睹眼前如此萧条的一切,那股油然而生的毛骨悚然登时从骨子深处透了出来,又被四周打着旋儿的冷风一吹,生生冻得我一激灵。

我发觉这地方竟跟黄泉村是一样的。

到处充斥着一股含而不露的萧杀,到处充斥着一片寂静和阴冷的气息。

又因着周遭环境和气候的关系,那些感觉远比我当时初入黄泉村时更为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