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什么事儿费劲?大郎替你做,您别着急。“

“哦,这事儿啊,奶奶想要你娘给你添个弟弟,想家里娃娃多些,你说这事儿你怎么办?“

孩子话总是惹人发笑的,齐氏忍不住逗弄起了孙子,诚心为难一下,不想这小子倒是好,立马伸手拍着自己小胸脯,昂着脑袋,一脸很容易的样子,大声说道:

“那有什么?大郎以后娶好多媳妇,那您就有好多好多娃娃玩儿了。“

囧!!!这娃是想把他爹直接挂起来,活儿全自己干了?这下,连小苗也忍不住笑了起来,那原本的害羞什么的,全不见了。

“死小子这才多大,居然就知道媳妇了,谁和你说的?“

“三叔不是要说媳妇了?那我不是也快了?我都是大人了。“

第93章

几日之后,兴哥儿正式接任了祠堂中蒙学的夫子一职,而卫夫子一家也打点好了行礼,准备送卫夫子进京。是的,不是全家都走,而是卫夫子一个人,说来也正常,毕竟如今那贾家请夫子的事儿,卫夫子不过是得到了推荐,还没有正式确认是不是真的能接任这个职务,若是一切顺利,那自是不用说,必定会随即来接了全家过去,那贾家有的是地方给他这样的夫子一家住,而若是没能成功,那么他就需要再找一个活计了,而这样一来,一时半会儿的除了借宿朋友家之外,不可能有固定的居所,自然也不能让家人跟着受罪不是。

家里虽然处在乡村,可好歹屋子宽敞,衣食不愁,何必急匆匆去京城受那样的罪,更不用说这一家子都去的话,他也不好借宿朋友家,只能住在客栈,或者另外租宅子住,这样一来,花销势必越发的厉害,这可不是他们这样的人家能承受的起的。

虽说自打卫夫子来到这海螺村之后,这日子那是越来越好,家业也渐渐的兴旺起来,一年零零总总加起来,约有百两的出息,置办了好些田产,中了举人之后,县里很多士绅乡宦之家也派人送了些贺礼,算是恭喜自家乡梓又有了一个人才,可这毕竟都是无根之水,都是浮财,即使银钱凑齐了三百多两,看着很是不少,却依然不能改变卫家至今仍然是士人阶层中的中下等这一个事实,勤俭节约,多加盘算还是很有必要的。

像是如今这样,卫夫子一心去谋求一个好差事,期待单品这一份工作就挣到足够的银钱,要抵得上往日一年的收益,而另一边家里存银取出了一半,都去买了田地,让家中田产增加到了六十亩,甚至还盘算着若是卫夫子到了京城后,这一切顺利的话,那么他们准备除了必要的开支之外,其他的所有银钱都换成土地,一门心思想着能尽快的让家中田产超过百亩,好为子孙后代积攒下足够养家糊口,繁衍子嗣的家当。估计也是以前一无所有的穷怕了,如今这一家子对于攒家当的事儿那是相当的热衷。

当然这些都是卫家自己的盘算,其他人是不知道的,村中人最是实在厚道,在知道卫夫子要去京城之后,一个个很是周全的想着和齐氏一样的念头,穷家富路,很是实惠的在送的仪程中全换上了银子,或是一两二两,或是三五两,像是兴哥儿这样的村中最是宽裕的人家,更是一出手就是十两银子,在这小小的地界,那绝对是天文一样的数字了。

“哪里用的到这样多,我又不是不知道,各家虽然还算是过得去,却也紧巴的很,这几年这年底的活计可没多少银子可挣,多留些,多买些书,那才是正紧事儿。“

卫夫子看着这样的村民们,一时很是感动,他家里为了田产花去了大笔的银子,使得他这一次出门不过是带了五十两银子,就这已经让他很是心疼,只觉得花销太过,不想这村人送行愣是也凑出了这个数字来,怎么会不让他感动。

“夫子,这都是大家的心意,外头总不比家中好,特别是京城,花销大的很,若是一路顺利还好,若是有个万一,好歹有银子在手,也能有些依仗。再说了,您要去的是那国公府邸,那样的人家,就是下人,也都多半是两只体面眼,一颗富贵心,你若是不置办一身还过得去的衣裳,只怕是反而会被人小瞧了去,银子带着,好歹到了京城之后先换上一身的行头,这样说不得也能顺利些。“

贾训说的最是实在,一番话说的卫夫子一时都有些愣神,他可不是贾训,对于这些个事儿还真是不知道,不过他能考上举人,就说明绝对不是什么笨蛋,贾训不过是这么一提醒,立马就明白了这里头的关键,立马感激的对着贾训点了点头。

“你说的很是,倒是我疏忽了这一点,人靠衣裳马靠鞍,怎么也该有个举人的体面,对了,你们几个常去京城,对这些可有知道的?我那些个朋友或是家境和我这差不错,或是家中从不管这些的,倒是反而没了问的地方。“

他这话也其实另有意思,那是想问问京城有没有熟悉的商铺,若是有,以后他也能带着朋友们多多关照生意,有来有往不说,还能方便以后托人带信什么的。可谓是一举两得,从这一点上就能看出这卫夫子绝对不是那种不食人间烟火,不知道衣食民生的迂腐之辈。

贾训一听这话,他立马知道了卫夫子的意思,一边点头,一边说道:

“咱们村子里常年和福瑞居的掌柜交好,一同去京城卖渔获,确实有几个相熟的店家,西城的马家铺子,那是个卖南货的,往日咱们运到县城,带回家的南边的东西,到有大半是他们家里采买的,马叔人厚道,虽有些贪酒,可做事儿最是周全细致,人也诚信,若是有什么往南面去的事儿,询问他最是妥当,还有南市的钱家布庄,那也是个去处,他们家南来北往的贩运布匹,就是咱们县城里,也常来,若是想送信回来,交到他那里也是可以的,到时候约定个时间,我帮你去取来教给师母就是,钱掌柜为人四海,最讲义气,若有为难可以求助,他岳丈家和京城权贵家有些交往,还是皇商家的分支,人脉路子都是有的,若是贾家那边不顺利,说不得他那里会有合适的人家。再有福瑞居总店,那是最牢靠的人家了,有大掌柜的面子在,有什么急事,就是银子不凑手,周转一二也是可以的,只要报上咱们村子的名头,说明情况就可,再不济年底咱们总有银钱往来,他们也不用担心咱们赖账。。。“

贾训一个一个的说着数年来在京城交往最多最是牢靠的人家,几乎是将海螺村在京城的人脉全都交到了卫夫子的手里,这让卫夫子神色都严肃了许多。别看这不过是说了几句话,可这人情却欠的大发了,别说真有了这样的一天他能得多少的好处,就是现在什么都没有做,单单是告知他这些后手,就足够让卫夫子记下这贾训及整个海螺村的人情,将来若是村子里有什么事儿,他是半点都不能推脱,不然就是忘恩负义了。

卫夫子欠下村子里的人情多少早就没法子说清楚了,所以对这些反而不怎么在意,他在意的是,这样一个偏僻的小村落,一个靠海的村子,即使富裕些,他也只当就那么几个人脉,却不想居然牵扯上这样多的人,可见这村子里的村长也好,这站在面前的贾训也罢都是有远见的人,不然不至于手能伸这么长,那么是不是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这贾训早就走出村子,去外头的世界闯荡一番的念头?若是这样,那么他这一次去京城,就可以当成是在为村子里的孩子们趟路了,若是能安稳的在京城站住了脚,也许未来他将看到更多村子里的人出现在京城,在帮助他们的同时,自己也将得到最有利的臂助,那就是乡党。

村长在一边听着贾训絮絮叨叨的给卫夫子说起京城的这些人,他一边听一边也在寻思,你还别说,这些人他都认识,可是认识归认识,却从没有像是现在这样清晰的认识,听着贾训煞有其事的分辨这些人的品行,好恶,甚至是背后的关系人脉,村长像是头一次认识贾训一般,很是细致的将他从头到脚的打量了一番,心中暗暗琢磨:

要说村子里这些小子里头,估计也就是这贾家老二最是个人精子了,看看他这分说就知道,只怕早在好几年前,这小子就已经知道了这些,能不动神色的将人家的事儿都摸得一清二楚,还能瞒了这么多年,可见是个厉害的,最关键的是,那时候这小子才几岁?果然这人啊,有本事不在年少!只是可惜了,这小子是要科考的,听说还挺有天分,不然的话,将来让这小子当村长,只怕自家村子未来还要更兴旺些呢。

和村长一样想法的人或许也就是卫夫子了,他等贾训说完了这些之后,深深地看了贾训几眼,这才用力的拍了拍他的肩膀,轻声说道:

“你好生的读书,我在京城也会帮你寻些用的上的书籍,我等着你来京城乡试,会试,盼着你有青云直上的一天。“

对于读书人来说,这就是最直接最美好的祝愿,贾训很是认真严肃的给卫夫子行了一礼,然后看着他和众人告别,看着他坐上了驴车,一路向西而去,这是村子里真正意义上走出去的人,是海螺村走向繁华世界的第一个人,他也在期待,期待他能有所成就。

第94章

说起书,这些年来贾训还真是搜罗了不少,有的是靠着借阅抄写弄来的,有些则是抽奖抽取的,从九岁来到这里之后,到了如今,已经有九年了,时间让贾家如今的书房成了规模,虽不至于像是那些书香世家一样,能建阁成楼,满室书香,可也已经凑满了足足两个大书柜,若是不知情的人到这里一看,只怕不会相信,这个家在不满十年的时间里就能攒齐这样多的书籍,这已经有了一个两三代书香人家的规格底气了。

说起那个让贾训在最初的阶段顺当的拜托困境的转盘抽奖,那真是让贾训很有些郁闷,因为在贾家日子一天天好过之后,这大转盘似乎越来越牛气了,总是给一些目前贾训用不到,可却舍不得丢弃,总想着未来能用到的东西。

比如说前几年贾训满十五岁正准备定亲的时候,他想着是不是有什么银子可以抽取,因为那时候家里准备盖房子,要一下子新盖两个跨院,作为他和小三未来成婚的住所,毕竟他们都大了,齐氏选的二儿媳又是身份比长媳高的人家,生怕以后因为妯娌问题影响到儿子间的和睦,又不想分家什么的,让人笑话,所以有心这样分开些,以后家中总账她自己拿着,家中田产收益也直接到他手里,各个儿媳妇自己管自己的院子,每一个儿子一成家,在外头靠着自己本事挣得钱,只要交上来一定的数字,作为家中开销的公帐来源之一,其他都属于私产,随便他们自己怎么规划折腾,这样一来,既能保证家中收益不断,也能安稳各个儿子的小家,让儿媳妇们心里满意。

这个想头齐氏一说,一开始兴哥儿和小苗还有些推脱,感觉好像和家人生分了,还是贾训点头赞同并劝说了几句,亲兄弟明算账,人总是这样的共患难简单,心思也单纯,可是钱多了,想要共富贵没有点章程却很容易产生矛盾,与其以后大家心里有疙瘩,还不如一开始就将规矩定下来,尽最大可能做到公平公正,这样也能让家人长长久久的和睦下去。最不济就是另外再加上一条,若是家中有大事儿要办,银钱花销大的,那么到时候可以让兄弟几个各自更具自己的情况分摊,如此一来也能算是兄弟齐心了。

虽然说的话不怎么好听,可家里人都是读书识字的,也听过不少外头为了家产兄弟不和的例子,一来二去的倒是也明白了几分,就点了头,可这样一来,贾训也好,兴哥儿和老三也罢,都开始想自己能做些什么,能挣多少钱的事儿了,毕竟谁也不想成为拖后腿的那一个,兴哥儿当时还常出海,钱最多,而其他两个除了帮人抄书写字之外,这收入却实在没有多少。

一想到马上家中就要用大钱,盖屋,还是给他们两兄弟的,这两个自然很是着急,一心在成亲之前,为家里多积攒些家底出来。也因为这样,贾训更是一门心思想要弄点银子,虽然以前他也存了不少,可是这都是他存着未来科考用的,眼见着他走了科考之路之后,以后只怕在这上头银钱花销不会小,自然而然的就想着是不是能抽奖多抽一些,让自己也多一些底气。

可谁知道连着将近半年,他愣是一次银子都没有抽到,每一回不是家具就是绸缎,甚至又一次还是木头?看着都是他将来成婚的时候能用的,可就是没有银子,这让他很有些抓瞎。

好在他运气好这一点真不是瞎说,在一次和兴哥儿,小三一同出海的时候,和旁边的人一起下海准备捡点海底的海产的时候,居然捞上来了好几个硕大的砗磲,卖到首饰铺子足足卖了二百多两银子,虽然因为人多,分到手也不过是一人二十两银子,可他们家毕竟是三个人,足足有六十两,倒是一下子解决了家中的问题,还让齐氏凑出了不错的聘礼来。

贾训的运气似乎总是在他最需要的时候给他带来财运,这几年几乎次次如此,可就是那转盘实在是不听话,除了他趁着家中人不怎么重视,又能找到无数借口拿出来的书籍,还有趁着家中其他人忙,弄出来的那些抽取的还算是成套的,比较朴实无华,却木质中上的家具,为家中省下不少的银钱之外,其他的很多东西都堆积在了空间里,愣是没法子拿出来用。

至今积攒下的,有大概二十匹的绸缎,三十多件中等的木石摆件,十几样珍珠金玉首饰,哪一样拿出来都不像是他们这样的人家能有的,真是要愁死他了,可偏偏这些东西他一样都舍不得丢,因为他很清楚,以后他出门交友或者想要走通关系什么的,这些东西都是送礼的好物件。

至于银子?在他家房子盖好,他成亲之后,倒是抽到了几次,每一次都有十两二十两之多,可惜都是马后炮,只能寻到个他出门挣钱的机会就拿一二两,甚至是五两出来添加到自己那份收入中,然后该归到公中的归到公中,该交给媳妇的就交给媳妇,好歹让他的小家,大家都还算是满意,既不至于超过了大哥,也不会少多少。即使如此,他的小金库,如今也已经足足有了一百五十两上下。

当然也不是说这空间就完全不给惊喜了,惊喜还是有的,比如种子,谁也没能想到,这大转盘还能有这样的作用,给出种子来,还是直接有附带说明的种子。

说起这个种子就不得不说如今海螺村的又一个特产了,那就是在海螺村附近山上,那些属于海螺村村民的坡地边上如今遍地都是的枣树,那就是贾训从空间抽取的种子在空间空地上育苗之后,拿出来在那些山石颇多,土地贫瘠的山坡上种植下来的。最开始只有贾家种,后来见着那树确实长得很不错,产的枣子也很多,很甜,很能卖得出价钱,一时间来求树苗的人家就多了起来,不过是几年的时间,别说是海螺村,就是周边其他村落也很有些求了树苗回去种,渐渐的倒是也成了点规模,毕竟就是再不济,实在没有可以种植的地方,在自家院子里种上两颗总是成的,到了枣子成熟,自有货郎上门收取,或是直接卖给那些会制作干货的店铺,一年下来,两颗枣树,也能有将近一两的收入,这对于寻常人家,哪一家都能算的上是不错的出息了还不用太过操心养护,谁家不稀罕?

要说这枣树,那绝对是贾训的一个大手笔,一次性抽取的枣树的种子足足有千颗,他倒是也不贪心,知道这东西不错,在自家枣树开始看的见好处之后,立马很有人情味的不用人说,育苗之后分送村中各家,或是其他亲友,甚至是城里那些听到消息,不求卖钱,只想栽种自己吃的几户有钱关系户,去了大概二三百颗。得了不少人称赞。

之后其他不怎么熟悉的,不好意思,百文一颗枣树苗卖了,就这还是人情价,外头这样保证成活,还看的见果子好处的果树苗,没有二三百文那是想都别想,因为这样,他又得了不少的银钱,当然这又全都归了公中,谁让那时候他还没成亲呢,收入自然是归全家共有的,更不用说这干活的时候,那也算是全家上阵了。

至于那空间里如今残留没卖的也不少,将近百颗已经成了枣林,而贾训自家这些年陆陆续续的也种下了足足近百颗,或许这才是贾训给家里最大的财富,单单是这个,到了今年年底,在这如今已经在整个东山县成为了特产之一的大红枣结果之后,也有将近五十两银子的收入,而且只要不出意外,那是年年都有,更不用说这以后有可能产生的不断的分枝,种子的扩大枣林。也许有那么一天,单单是这枣树,就能让这贾家每年都有一笔可观的财富。

这也是如今齐氏能放心让儿子儿媳妇们自顾自藏私房的缘由,实在是如今公中不差钱啊!田地,枣树,凑一起一年收益足有百两之多,这还是剩下了自家吃用的粮食的情况呢,再加上儿子们时不时的上缴些银钱,齐氏妥妥的稳如泰山一般。

兴哥儿有了夫子的活计,有了固定的收入,贾训也是成家的人了,固然一心还想着往科举上再多努力一把,可是在挣钱上也不能落后了,如今看看家中的藏书,贾训感觉或许最简单的法子,就是抄书,家中的藏本有不少即使在县城的书铺里也未必都齐全,若是他能抄写好了卖过去,必定也能有不少的钱,虽然不至于和兴哥儿一样多,可是好歹也是个办法,虽然这个办法有点笨。

另外也因为这个,贾训第一次意识到,如今虽然家中富裕了,可是自己这家怎么起来的,说起来真是有太多的侥幸,基本上靠的都是运气好,这实在是有些不安稳,自己也该好好想想,为自己寻一个长久的营生了。

只是他该怎么做呢?作为读书人,不能经商,不能做低贱的工作,不然会影响到以后的科考的,这可真是难啊!怪不得穷书生这名头这么响亮呢。实在是读书人能干的活计实在是太少了,他总不能给人当账房去吧?也不能去衙门当什么书吏,这活计可是贱籍!头疼,太头疼了!至于卖字?一般读书人给人写书信什么的,银钱实在是少的可怜,除非是什么名士大家,哎!两极分化太严重,苦了的总是中间一撮人。

第95章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贾训在一个月之后找到了自己能干的事儿,还是他的强项,那就是当个文物小贩,好吧,人家是斯文人,是读书人,不能用这么粗俗的说法,咱们要说他这是有淘宝的兴趣爱好,揣着自己那在淘宝界绝对属于最低资本的银子,私房钱加上零时和家里借用的,凑足了二百两,开始漫步在沿海的各个村落,不为别的,就因为某一天他突然想到了一个问题,自己这个村子既然能从海里捡到什么砗磲,捡到碧玺,甚至是海捞瓷,那为什么别的村子不能?

若是别的村子也有那么是不是他们也一样不知道这是能卖钱的东西?像是自家村子里的人那样权当石头在用?若是这样,他即使只是赚的少些,只挣大概一成到两成的利润,那么只要搜刮的仔细,多走几次,多去几个村子,那么想来不说多的,这最近一年的银子那是妥妥能挣出来的对吧。

而且这事儿还不会太耽搁时间,周边沿海的地方他走上一圈,若是坐船出去,沿着海岸走,距离上,时间上都能大大的缩减,能有一个月,这附近相对近便的海边村落他就能来去好几个来回了,有这样的功夫,一次一个村子的走,还能不讲那里的东西都收拾干净了?

你还别说,这一次他还真是就找对了路子,虽然他不是个合格的淘宝掏宅子的人,总是在看到那些村子的境况后,对那些同样是渔民的人家心软,给出一个他能给出的最高的价格,可还是在一个月之后,收获了他的成果,足足挣了六十两银子。

别看这这六十两银子好像很不少,比兴哥儿挣得都多,可你要这样想,他这可是走了三个村子,收了大概十来件东西之后挣得总和,平均下来,每一样不过是挣了大概六七两银子。

他能收的都是什么东西?不是属于宝石的,就是属于古董的,每一样价值最低不会低于三十两,最高的能有百多两,若是这样去看,你就知道他这挣的掌眼跑腿钱有多低了,那要是换个人来,能一口唾沫啐死他,说他坏了规矩,生生的把这么一个挣钱的行当,做成了走街串巷的小商贩的水准。

不过也正是因为这样,贾训在附近的村子里都留下了很是不错的名声,这些村子里出去的人,是人都要说一句,这海螺村的贾家二爷,那妥妥是个仁厚实诚的信人,从不欺瞒他们这样苦哈哈的渔夫,就是寻常的石子,送人都嫌寒碜的东西,知道是值钱的,就从没有白要过,都是细细的分说了东西的价值,作用之后,再给出连首饰铺子都给不了的高价,这才拿走。

因为这样,之后的时间里,那些得到消息的其他村子的人都会在看到类似的东西之后,撺掇着所有人将这东西带到海螺村来,求着贾训给看看,若是真值钱,那是二话不说,贾训说多少就是多少,从没有半点怀疑就卖给了贾训,倒是让他不用出门就能有不小的掌眼跑腿出息。

你说为什么那些渔民信不过首饰铺子,还说人家给的低?这不明摆着嘛,若是你,遇上个不懂行的,土里土气的人来卖东西,还是个妥妥不识货的,你能不想着压压价?能不想着减少成本?能不想着给自己多挣点好处?就是再讲诚信的商户,遇上挣大钱的时候,估计也不会手软吧。毕竟没有亲眼看到那些鱼户们破败的家业,没有感同身受日子的艰难,是不会那么大发善心的对地位不成对比的人讲究什么仁慈的。

所以这些人从贾训这里知道了这是值钱东西之后,去询问的结果就已经成了定局了,他们问到的价钱来看,贾训简直像是个傻子,白白多给了好几成的钱,人家还能不明白?还能在信任这些店铺?

而鱼户们在贾训这里呢?先是那秀才的身份让他们就多了几分信任,再加上海螺村的名头,那可是如今附近最响亮的,海边渔村中第一个脱离赤贫的村落,影响力实在是高,还有不少人当年曾在海螺村买过鲸鱼肉,知道贾训这个人,听到过那么一耳朵有关于贾训人品的话,这又多了几分信任,最后是贾训实实在在的给各人讲这些挑拣出来的东西做了说明,还每到一个村落特意在选出东西之后,刻意等上一二天才正式交易,给了各家去商铺询问的时间。

不得不说,这一手让人实在是忍不住称赞一声漂亮,一开始有人真的不敢置信,也对贾训出这样的高价有些怀疑,甚至心中想不通为什么,就去县城等地的商铺问,而问了之后才知道贾训不单是价格公道的问题了,简直就是比人家铺子里还高一些,人家能不高兴?能不感动?能不信任?

他们也不是傻子,在确认了这东西确实是贾训说的东西之后,自然知道这价格差异怎么来的,不就是看着他们好欺负不懂行嘛,人家秀才去卖就不敢欺瞒了,自然比他们的价格要高,所以他们愿意卖给贾训。

即使他们也明白这贾训也不会白干活,肯定也有进账,可是那又怎么样呢?卖给贾训比卖给人家铺子更划算不说,好歹人家贾训不欺瞒他们,还教导了他们认识好东西,尊重他们,就凭这个,哪怕价钱一样,他们也愿意和贾训交易,让贾训去挣点小钱。

在他们看来,贾训挣这个钱,那真是挣的天经地义,理所当然,人当铺里当个掌眼师傅价钱都比这高,人家贾家二爷那是仁善,是帮着他们发家致富,是想让他们和海螺村一样,从海里捞起发家的资本,是想着法子的让他们致富,是补上了他们自己知识上的残缺,让他们不至于和财富擦身而过,这绝对是大功德。就是为了这一点,不管是从贾训这里得了好处的,还是没得好处的,都该记得贾训的恩情。

越是贫穷的人越是看重情谊,也是基于这样的想法,他们每每遇上其他村子里的人的时候,就会提贾训,为贾训宣传,哪怕是在海上遇到了,那也一样不落下,生怕旁人不知道,生怕其他村子一样困难的出海渔民错过了这样的机会。

所以啊,在这之后,贾训每天在家就要接待旁的地方背着背篓,带着无数乱七八糟东西的人过来求他看一眼,弄到后面他都有些烦了,最后寻了村长帮忙,定下了一个规矩,每月月底最后一天,就是贾训帮人看这些东西,买这些东西的时间,各村谁都能来,只是别的时间?对不起了,人贾训要读书的。

大家本就对秀才有些敬畏迁就,听到他这么说,也感觉理所当然,帮奔走相告,帮着贾训将这消息传了出去,就此定下了时间,而海螺村也因为这个,倒是在几个月之后,无形中形成了一个集市,每月月底,各处来的人除了这些要寻贾训看东西的人,还有好些过来换物资的,毕竟如今的海螺村油坊,豆腐坊,杂货铺,都有了,甚至因为各家都有田地,还能在自家门口挂上牌子,在这一天出售家中余粮给其他渔民们,让这些离着县城比较远的渔村一个个方便了不少,毕竟只要驾着船,沿着海岸线过来就成,这路程可比去县城近便,还能用自家的船当交通工具,比走路方便多了。

而贾训也因为这样,倒是慢慢的有了固定的收入,虽然这些渔村人带来的东西十有*都是不中用的,可总有那么一二样是可以入眼的,他坐地就能直接买下,银钱不够也能从家里暂支,比他自己带着钱到处走安全了不少,而这些收来的东西,他走上一次县城什么的,总能挣上将近十两的银钱,若是特别好的,他存着隔上半年去一次京城,往那些大铺子卖,或许还能卖更好的价钱。

等一年过去,细细的一算,这一年里他居然足足挣下了一百二十两银子,这简直就是惊喜有没有?

细细的回想一下他收上来,卖出去的东西,贾训也不得不暗叹,这大海果然就是个聚宝盆,也正是如他所想,这附近必定有什么遇难海船,也必定有什么矿藏,因为他收上来的东西里头,碧玺占了近半,其他的砗磲占了两成,海瓷一成,剩下的不是珍珠,就是珊瑚,甚至还有造型独特的大海螺,身形特别,背上有文字花纹的海龟等等奇奇怪怪的东西。

别以为那些奇奇怪怪的好像不是宝石也不是古董,好像不挣钱,其实不然,越是奇怪的东西,只要稀罕,就越是能在有钱人中引起兴趣,所以也不乏卖出高价的来。或许这就是所谓的物以稀为贵的道理了。

第96章

收购海边村落的物件,然后寻找最合适的人家出手卖掉,对于贾训来说,他收获的不仅仅是这一点子差价,恩,这个说法有些不地道,这差价也不能说是一点点,最起码这收入真要合起来,已经足够不少人家眼红了,算的上是一个很有钱途的行当,只是对于读书人而言,这只能排到第二,甚至是第三位,因为前头两个好处更让人心动。

第一就是因为他这不断的卖出一些奇奇怪怪的东西,因而在人介绍人的情况下,很是认识了一些相对他原本小小偏僻县城的社交圈而言,比较高端的人物,或是某些五品以下官员家的子侄,或是皇商巨富人家的实权族人,甚至还有些世家大户的旁支子弟。

这些需要奇而不贵的东西往上讨好的人,在贾训这里总能找到符合心意的东西,从而用最小的本钱获得最大的好处,对上贾训自是越发的满意和亲和的,像是某个皇商的侄儿,就是用了六十两银子,从贾训这里买了一个活的,背壳上模糊的有着铜钱蝙蝠纹路龟壳的圆凳大小的海龟,以福禄寿三喜齐全的名头,送给了正好五十大寿的家主,获得了家主的赞赏,从而在一个月内得了好几次执掌家中琐事的机会。以此为自家划拉了不少的好处。

遇上这样的喜事儿,你说他对于贾训该是个什么态度?那自是以为贾训就是他的福星啊。为了这个还特意寻了一本不算是太值钱的前朝古画,送给了贾训作为谢仪。由此可见某些时候这些个奇奇怪怪的东西所产生的作用,带来的好处有多大了。

世家大族的子嗣们也常从贾训这里买上一些颜色鲜艳,外头寻不见的海螺海星等物,用来讨好家中女眷或是当家太太,老人等,也是常常有奇效的,偏偏这东西价钱实在是低,一二十两就能买到,让他也感受到了一把什么叫做惠而不费的好处,和贾训相处起来自是越发的亲和。

随着这认识的人越来越多,贾训的路子自是越来越广,连带着他一直坚持不懈的抄书的事儿也能越发的寻到更就爱稀少的本藏,反过来让家中藏书越发的丰富,让小三抄书卖书铺的业务也越做越大,你说这好处是不是很不错?是不是比银子更实惠?书这东西,只要有那么一本底本在,那将来可就是贾家书香人家的底蕴了。那是多少银子都未必能买来的。

而第二个好处,也一样很大,当然这个好处和贾训如今的人脉也有一定的联系,因为贾训总是能寻到最出人意料的东西,总能带来让他们耳目一新的东西,总能给出合理又剑出偏锋的好点子,所以贾训杂项中涉猎颇深,喜好奇巧的名声也渐渐的开始传扬开来。

别看这不是什么神童,什么诗才,文章上的好名声就不重要了,对于读书人来说,琴棋书画,金石古玩,都是属于雅趣,是属于读书人可以显示风雅,风骨的一种手段,任何带着几许雅致的东西,只要你玩的比旁人好,懂得比旁人多,就能在读书人中获得不菲的名声,世间就是连好茶的读书人都能得上一个风雅的名头,像是贾训这样的杂项自然也是能的,毕竟这里头还涉及到不少的宝石古董,比单纯的好茶还更显得博学些,虽然和那些诗词上有造诣的人比还是差了些,却也足以让他在读书人中占据一个小小的位置,去参加一些文会之流的时候,不至于被人看轻了去。

名声这东西,对于寻常人或许还好些,可对于读书人来说却是十分重要的,因为读书人其实很排外,很重视属于自己的圈子,甚至可以说很有些清高气傲的意味,这一点看看时代勋贵的书香大族和寒门之间的隔阂,就能看出一二了,即使同样的读书人他们都能分出三六九等来,更不用说其他了,乡党之流怎么来的?还不是这小圈子造成的?同年是怎么折腾,团结博弈官场的?一样是小圈子形成的利益同盟。而在读书人中想要打破一定的圈子的隔阂,你能采用的,除了自身的学识,那就需要一定的名声,王安石为什么能一下子直接执政大宋,开始改革?因为他养望了,因为他刷足了名声啊!

你有了名声,即使旁人不认识你,可通过口口相传,甚至有可能是来自最好的朋友的阐述,如此一来,听到的人对你自然就有了一定的好感,一定的认知,甚至是亲近,当彼此相见的时候,自然直接跨过了相互警惕排挤的第一步,该合得来的已经有了相交的诚意了,自然合作起来多了几分底气对吧。

所以啊,就在贾训不断的积攒钱财,为自己的大家小家努力挣钱的时候,他的人脉,名望已经慢慢的培养了起来,甚至到了在这小县城的氛围内以及有了一定拥护者的地步。在这样的情况下,贾训还能得到另外的一个意外的好处,那就是若是能在小心谨慎的这样走下去,那么当京城的那些朋友们为他吹嘘到一定的程度,他再去考乡试的时候,最然不至于就能作弊什么的,可是却也已经能成功的将自己的文章诗文八股这样的科考类型的文章递到有可能成为考官的大人物的面前了。

你说这有什么用?考试不是要糊名誊抄的吗?旁人又看不到字迹,看不到名字?拜托,这些是看不到,可是这文章的风格总是能看到的吧,只要你的文风人家考官熟悉了,那你说,当考官看到这一篇很可能是你的文章的时候,感觉可上可下的瞬间,是会把你往中的一档里放,还是不中的那一档里放?

是不是明摆着?不知不觉就又能让你从名落孙山变成恰好上榜?所以啊,科考这东西,实在是名堂太多太深了,贾训虽然没有考过,不懂这些,可是他不是有懂得人可以请教的嘛,卫夫子,还有那已经成为了举人的徐少爷,都是可以传授他经验的人啊。

也因为有了这么两个人提点,贾训在知道这些好处之后,才能这样坚持着,一直不断地做着原本只想每年做上几次,补充一下经济问题的小生意,全力的在每个月的月底当着和当铺朝奉一样的角色,不断在瓦砾中寻找珍珠。

“这村子如今是越发的兴旺了。“

又是一个月末,周边十里八乡的人都背着背篓过来,如今已经不仅仅是海面上过来的无数周边村落的船只在这海螺村靠岸了,其他的沿海的,离着海螺村相对近的村子也开始往这边汇集,不为别的,就为了在这一天赶集。

即使在同一片海域,出海的收获总也是有些不同的,有些地方鱼多,有些地方海参多,也有些地方螃蟹多,还有各种海菜,都是渔民们过来交易的主要货物,而渔民需要的东西也很多,靠着海螺村的村民未必能全都吃下,如此一来,对于周边村落的人自然也有了吸引力,他们带着自家地里的特产,或是蔬菜,或是禽蛋,或是一些海边不容易长成的果子,食物,南北货,山中采集的山珍猎物,布匹,成衣鞋袜等等过来和这些渔民们或是以物换物,或是直接换钱,各取所需,什么都有,一时间也热闹的紧。

最重要的是,海螺村这里直接在海边搭起了一个露天的集市,还不用交纳任何的税赋,这让所有人都很是欢喜,虽然省下的不过是几文钱的摊位费,可这对于一文钱都有可能活命的穷人来说,也是不小的好处了。

贾训刚才已经兜了一圈了,该挑拣的也已经挑拣完成,今天不过是得了两个碧玺石头,还是那种不怎么值钱的类型,所以早早就收了工,在一边和村长说着话。

“是啊,虽说不收摊位费看着咱们是吃亏了些,白忙乎了一场,可是只要反过来想想就满足了,这么多人在这儿交易,在咱们村子里买的吃食,吃的茶水,又该是多少钱?村民们不用出村就能换得所需这样一比,那就是沾了大便宜了。更不用说,因为这个,还总有那么几个附近的游医在这一日过来看诊所带来的便利,就更是实惠,村子里那些采集的药材能卖个好价钱不说,村人看病也不用往城里跑,省去了多少工夫。“

这话却是,人集中的多了,很多原本从不会往他们这里来的人自然也来了,不说大夫了,就是那些烧陶的,买瓷器的,甚至是做砖瓦的,也来了人摆个摊子想要借点活,卖点东西,如此一来,每每到了收摊的时候,村中人总能买到一些便宜货不说,还顺带有不少村人还找到了零时的活计做,帮着搬东西什么的,挣一些小钱,这样的好处琐碎不起眼,却也实实在在的让村子边的更加繁荣了。

“这都是你带来的啊,果然读书人就是不一样,对了,隔壁几个渔村的人来问,他们的孩子能不能送来咱们这儿读书,这事儿你怎么看?“

“哦?这么远,难不成每天送来?“

“和你们家兄弟以前一样,隔一天来一次。只是这束脩,只怕是未必能收到,就是有,也少的可怜,毕竟他们不是咱们,这些日子靠着运气得了意外之财的毕竟是少数,也没有那么多荒地可以收拾。这一点我有点难拿捏,怕村子里人不高兴呢。“

“大家都不容易,既然他们有心上进,村长,帮上一手总是不会差的,都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谁知道这些孩子里,未来哪一个会不会出什么大人物呢,就是没有,结个善缘也是好的。这束脩的事儿,不说出去就是了,毕竟和咱们村子里孩子读书孩子时间差太多,孩子们也不会在意的。“

“这话在理。“

“若是遇上风霜雪雨的日子,村子里住不下的话,实在不成,咱们村子那个山洞还空着呢,那地方收拾了,也算是冬暖夏凉的,给那些来读书的孩子借宿也是可以的,最多不过是给点吃的,一点子小钱,村子里也不在意,咱们又不吃亏。都是靠着大海吃饭的人,谁和谁不一样呢。“

村长听了这话,点了点头,

“行善积德总是好的。“

第97章

海螺村是真的发达了,那不大的海滩之地,如今早就没有了多少空地,房子接着房子,都是正经的大宅子,街道一铺上了碎石子,碎砖头,压实了,还在街道边上种上了好些枣树。让这一片住宅地干净整齐的让人艳羡,简直就不像是寻常村落,到有了几分城镇的风貌。祠堂,龙王庙门口或许是唯一还保留着大块空地的地方了,毕竟这里是祭祀等全村集合商议大事儿时候的必要场所,不留下足够的地方,实在是不成,可就是这样,这龙王庙边上也搭起了一个固定的戏台子,逢年过节的,这里就会请戏班子来,这几年就是其他村子的人也知道了这个事儿,总有人赶过来看热闹。

临近出村口的地方有五六个铺子,地方不算大,却是整个村子作坊集中地,那什么油铺,什么杂货铺都在这里,是往日村中最热闹的地方,恩,这个集市的时候除外,那个时候海滩边上最热闹,人来人往,三五十个地摊,足够让海螺村的人流直接上涨三倍了。

村子里甚至有人想着是不是应该在村子里再建一个客栈什么的,不用太麻烦,只要是罩房一般的屋子就成,隔得稍小些,屋子里一张床或是火炕,加上一个桌子,两把椅子,估计就能行了,毕竟来这里的人都是穷人居多,太好的屋子也没人要,若是这样,寻常宅子的宽度,一排直接就能□□间来,不用厢房的话,寻常三进的宅基地,绝对能收拾出四排屋子,正紧客栈用的整上三排,那可就是近三十个屋子,最前头大门处在收拾利索了,对外开门做个饭馆,茶馆的,还能整出厨房和自己住的地方,那样一算,这一点子宅基地的地方,可真是能挣不少钱。

集市什么的时候就不说了,那些渔民们不住,那些卖茶叶的,卖瓷器的小商小贩总要住的,比借宿在村子里总要方便些,这生意就是再差,那一日一半总能住满,其他的时候,这往来的人员如今也不是以前那样一年没几个人的情况了,总有商贩往来,收货的,卖货的,还有其他原因的,比如村子里有了读书人,那些周边想要科考的童生们的拜访抄书什么的,总也能有个住宿的地方。

一个小小的渔村居然也要盖起一个客栈,这在其他地方或许简直就是个笑话,可在海螺村还真是可行,村长和贾训无意中那么一说,就是贾训也感觉实在是很需要,因为如今因为这个集市等缘故,整个村子各家人家,几乎每一家到了月底总有人来借宿,一次两次的倒是没什么,可次数多了,也总有人家不愿意的。若是能有那么一个客栈,那真是方便了双方不少的事儿,连带着那些来做小生意的人也有了正紧吃饭的地方,而不是干啃硬饼子了。

“村长,我瞧着若是继续这样下去,或许有一日咱们这海螺村哪一日就成了镇子了,若是这样,您这个村长岂不是就有当镇长的一天了?“

贾诩这话有几分玩笑,可听到村长的耳朵里,却觉得分外的顺耳,他就是这么盼着呢,如今刘典吏已经升到了典史了,正一心往县尉的位子爬,都是差不多年纪的人,也没差几岁,他看着人家这样的有上进心,难道就能不心动?只是他没有什么路子,也没有什么门道,更说不上前程罢了,可若是这村子真的升上去了呢?那岂不是就是现成的官路?即使这实在是称不上官,连个正紧的位置都不是,可到底也是属于受人尊重,在县衙有点地位的那种不是。看看没回大人请乡老什么的过去说税赋的时候排的位置,那妥妥的镇长的位置就是在最前面的,他能不眼红?

“若真是这样就好了,那说明咱们这村子是真起来了,可惜了,如今咱们这儿样样都不周全,学堂是有了,却只是蒙学,还只有一个,庙宇也有了,却少了点,也就一个,街道更是谈不上,商铺更是只有那么几家,人口更不用说了,差了老大一截,想要变成镇子,就是再努力,没有十年,只怕是做梦都没有个影子。瞎想罢了。“

贾训一听这话心中就是一惊,若是没有想过怎么知道这升级成镇子需要些什么东西?听听这村长念叨的,哪一样不是在点子上,可见自家这村长也是个有点野心的人物呢,往常还真是看不出来,不过有野心未必是坏事儿,只要是往好里折腾,有野心的办的事儿总比没野心的人多。

“好歹这集市是有了,这可是最难的,其他的时间长了总能起来。人口这个没法子,谁让咱们原本实在是人丁少的可怜呢,就是再怎么努力,如今也就是这样,想增加也要看天意。至于其他,咱们也不缺地,好生规划了,还能少铺子?这样,改明儿,我家在村口那里也买下点地,开个铺子,不开别的,就弄个书肆,弄点笔墨纸砚的,不求能有多少出息,好歹也算是撑起了一个场面来。“

虽然贾训感觉这事儿却是没几分靠谱的,可是不代表他不愿意帮一把,再说了这弄个铺子也不是太麻烦的事儿,按照这村子里如今的地价,人工,整起来也不过是三五十两银子的事儿,这个钱,对于如今的贾家来说真是不算多,只要办好了,即使生意未必能挣什么钱,好歹也是一份产业,说不得以后就能让老三过来好生看着,当做未来娶妻之后小家挣钱的一门重要营生呢。

贾训的支持村长很满意,点了点头说道:

“恩,这也好,咱们这儿读书的娃子是越发的多了,兴哥儿到底是秀才,比边上其他村子的夫子总是要本事些,来求教的人也多,你这里整好了,娃子们以后读书的事儿上也便利些。“

说起这周边学子的事儿,两人越说越是热乎起来,因为这海螺村两代夫子都是有功名的人,这让海螺村的蒙学在这附近一片很是有些名声,就是那几个老夫子自己也常让子弟过来求教卫夫子和兴哥儿有关于科举的事情,那些老夫子自己没能考上秀才什么的,一来是因为年纪实在是大了些,二来则是因为书籍的缘故,他们没有贾训那样的本事,能从书香人家,甚至是书院中借来书籍抄录,更没有抽奖系统给出全套的史书什么的,自然见识学识上都差了一等,如此屡屡没能考上也是情有可原,如今知道这海螺村的几个秀才书籍极其全,不来想法子凑上好些那才是怪事儿,即使他们自己已经年纪到了,不求上进了,那也要为子嗣考虑不是,能让自家孩子比自己更出息,是个当爹妈的就不会放过。所以这来海螺村的读书人还真是不少呢。

“我说,二子,我听兴哥儿说,你明年要去京城游学?“

说道后来,村长敲定了有关于书肆的事儿之后,猛地又想到了另一个事儿上,在距离卫夫子出去将近一年之后,贾训也开始准备往外走了,这让村长很有些担心,生怕自家村子里好不容易出来的老爷,一个个都离开了村子,不再回来,最关键的是,没有了贾训,这集市是不是还能继续?没有了集市,那这村子还能不能这么热闹?

“那里是什么游学啊,只是去看看,卫夫子来信说要带我去参加几个文会,好认识些京城的读书人,毕竟明年八月我就要准备乡试了,早一些做准备总是好的,即使我自己也知道,明年能考中的机会不大,可到底总要去试试的。放心吧,我最多两个月就回来。京城离着咱们这儿又不远。“

他这一说,村长总算是放心了,转头又问道:

“卫夫子哪儿可好?这一家子都搬过去了,如今这宅子都是在咱们帮着看护,也不知道他们什么时候回来。“

“估计短时间不会回来吧,毕竟这是在别人家做活,总要听别人家的安排不是。“

有心说,卫夫子若是混的好,考上进士,或者寻到门路做个官什么的,或许一辈子不到致仕都未必回来了,可一想村长对卫夫子庇佑村落的期待,就怎么都说不出口,致仕寻了个理由借口让村长安心。

而贾训自己,一提到卫夫子,忍不住就要想到贾家,心中又是一阵的激荡,他这一次去京城,卫夫子说就让他住在他家在贾家族学的屋子里,安全不说,还免得他在外头住着花钱,还能在那里读到贾家族学中的书籍,一举三得。这安排不能说不好,简直是很周到,只是如此一来,这或许是他在这个世界重生之后,第一次住进贾家的地方,他心里能没有半点波动,那才是不正常呢。

第98章

贾训这一次进京,早已不是当年的模样了,身量高了,人长大了,这些且不去说,十年的时间,虽然不至于沧海变桑田,却也足够一个贫寒之家成功的翻身,像是贾家,在贾训和兴哥儿在加上日渐长大,已经成了大小伙子,能为家里做出贡献的小三三人的努力下,百亩中田,六十五亩坡地,二十亩枣林,还有一间书肆,已经足够他们称之为一声小地主之家了。

虽然这个和其他真正的乡间大户比起来还十分的不足,寻常能被人称之为地主的,多半都有一二百亩中田,可谁让他们家还有两个秀才呢,如此一来,往上提一点地位也是有的。

也因为这样的田产,贾家的日子很是好过,这让贾训在前往京城的时候,家里能给与的支持也多了几分,不说旁的,单单是齐氏就给了二十两银子,兴哥儿又另外给了五两,就是这些让贾训在京城呆上一个月那也是足够使唤的了,更不用说他自己还有不少的私房,从自家媳妇那里取了十五两,另外私藏的空间里还有将近二百两,这样一加,贾训自觉底气还是不错的。

有了这份底气,这才是贾训能有那样的勇气重新走近贾家,近乡情怯,往日他总是站在远处观望,如今终于能近距离的好好看看这个原本的家族,去看看在他的那一次举动之后的贾家,是不是有了新的起色,当年的家族之情虽然淡薄,可那养育之恩,教导之德他却从没有回报过,虽说那一封信似乎已经起了很大的作用,可毕竟不是亲自出手,总觉得和那个家牵扯依然还在,他如今有了新的家,有了新的父母亲人,也想还上因果,了断一番,再一个,他也想看看,能不能寻到机会让自己放下那份仇恨和执念,让他好轻松的走属于自己的人生,王夫人,这个人纠缠了他两辈子,实在是有些不划算了,特别是在他如今眼瞧着前途不错的情况下,该放下的也该放下了。

贾训是个很有打算的人,毕竟阅历放在哪儿呢,他知道像是他如今这样的身份,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为了过去的仇怨毁了如今的生活,那才是大大的傻子,像是他这样的,如今就该好好的走文人的路子,即使如今的身份不过是寒门士子,可这要说起来,除了一开始艰难些,后期只怕比寻常勋贵武将人家的孩子走文人的圈子还更容易些。所以他很珍惜如今得来不易的身份和机会,这可是他十年努力的成果,虽然没有什么得力的帮扶,却也没有人阻拦,等他考上了举人,走过了最初的那几个关卡,即使未来想要位极人臣不可能,可谓自家换上一个官宦人家的地位还是可能的。

也因为这样,贾训从走出村子之后,每一步都很有些心思,他在村子里的时候还算是低调,不过是一件细棉布的书生长袍,可到了京城之后,立马换上了一身青绸,虽然不过是二等的货色,可穿着细棉布和绸子第一眼就能让人感觉到等级的不同,一种从根子上的等级在这衣裳上就能看出一二了。他是从世家大户中出来的,对于这富贵眼最是清楚,京城虽是在天子脚下,说是教化最为昌盛之地,可也因为这样,对于先看衣冠后看人却也执行的最是彻底。想要走在街上不被人小瞧了去,一定的包装自己还是很有必要的。

“看来你对这京城的规矩看的还是挺清楚的嘛。“

他刚换好了衣裳出来,就听到了卫夫子的说话声,转头一看,刚下课的卫夫子也是一身青绸暗纹的衣裳,带着几分往日村中难得一见的温和笑意走了进来。还很有意味的将贾训四下的打量了一遍,这又说道:

“若非你是我从小看着长大的,瞧着如今你这言行举止,只怕还会以为是那个落魄世家出来的人物呢,这气度,真真是有那么几分意思。“

你还别说这卫夫子如今这眼力还真是不差,那荣国府不就是世家嘛,那家中的庶子,教养差了嫡出正房一截子,可到底和寻常人家还是有些差别的,毕竟见识上就差了好多,这样一来,自然就是落魄世家的格局了。

“那我可真该查查,我家祖上到底是个什么出身了,也不知怎么就隔代传到了我身上。不过卫夫子如今也有些不一样了。“

知道他这是说笑,不可能看出什么来,贾训还是用了这么一个不是笑话的笑话结束了这个话题。

“豪门世家呆的久了,纨绔小子看的多了,若是还和以前一般古板,只怕是早就被赶出去了。“

说起这个卫夫子也是一肚子的苦水,走过来往天井里那大树下的石桌边上一坐,就倒起了苦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