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目前为止,整体社会都没有出现什么重文轻武的情况,文人佩剑都是非常流行的事情, 大家追求的是出将入相, 朝廷中也是军功为贵, 不得军功,不得封爵。民间同样如此,大理如今还没开始开科举,不过就是对移民们进行一定的考核,有一定的知识水平,就可以在经过培训之后成为小吏,当然,并不会因此阻止他们参加之后的科举。

对于大理本地人来说,想要出头,还是获得军功最简单!尤其大理的军队打仗,因为武器还有战术都比人家强,因此伤亡率并不高,就算是受伤残疾了,朝廷也会直接安排妥当,因此,对于打仗这种事,大家都是比较热衷的。

段思瑜在一帮小伙伴的鼓动之下,又盘算了一下大理如今的家底,最后发现,大理还是可以继续扩张一下下的,段思瑜趴在巨大的舆图上头,比划了半天,最后将矛头指向了刚刚称帝的闽国。

王延钧这个皇帝实实在在有些不得人心,他喜好神仙之术,想要长生不老,还是闽王的时候就宠幸道士陈守元,巫者徐彦林,迷信谶纬之术。闽地本来也不甚富庶,摊上一个成天想要修建什么道宫,整日里烧铅炼汞,弄得乌烟瘴气。

如果仅仅如此也就罢了,问题是,想要长生不老,不管是真是假,大把的金银都得丢进去,连声响都听不见。想想看当年的秦始皇与汉武帝,为了求个长生不老,到底花了多少人力物力吧!

王延钧作为一国之主,他要长生不老,身边的道士巫者自然也要跟着捞好处,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东西列出来,这些东西从哪儿来,自然得下头人弄上来,许多还得到别处买去!毕竟,闽地可算不上什么富庶的地方,那边靠海,如果海贸盛行还好,问题是,如今海贸还没发达到那个程度,尤其,全世界大多数地方都很穷,这就很尴尬了!

这下怎么办呢?那就是加税!闽地百姓不堪重负之下,只有逃亡!有逃到吴越之地的,也有逃往天南的,其实逃到天南的比例还要高一些。因为闽地也是各族混居的,汉人也就罢了,其他各族要是跑到吴越那边,难免要遭到一些歧视,而大理却不一样,大理本来就是各族混居的地方,这样的歧视可就少得多了!

就是从这些移民那里,段思瑜知道了闽地那边的事情,顿时有些意动起来。闽地如今已经是民怨沸腾,只要稍微推那么一下,就会如同已经被腐蚀得差不多的大树一般,轰然倒塌。

段思瑜搓着手,眼巴巴地看着段思瑾:“哥,你觉得怎么样?”

段思瑾直接问道:“你需要出动多少兵力,需要消耗多少物资?预计可能会有多少损耗?回头就算是打下了闽地,那么,你又打算让什么人来治理?”

段思瑜顿时有些傻眼,他也就是知道一点闽地的情况,闽地有多少兵力,会有多大的抵抗力量,什么都搞不清楚。至于需要出动多少人,需要消耗多少物资,那就更没想过了!在他的想法里头,王延钧已经是人心尽失,在这样的情况下,大理大军一到,还不很快就崩溃啊!至于日后如何治理的问题,段思瑜理直气壮地说道:“这不是阿爹的事情吗?”

自从何青凰也跟着段思平追到了成都之后,段思瑾对段思瑜也不多管,段思瑜那就是一副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的架势。他可没有什么作为储君,要韬光养晦,小心谨慎的想法,这根本不合他的性子。何况,根据段思瑾对他的教导,不管遇到什么事情,携堂皇大势碾压过去,那肯定是不会有什么问题的!

因此,段思瑾走的就是这样一条路,他根本不会考虑多少阴谋诡计。不过到了这个时候,居然抖起机灵来了,直接将事情推给了段思平。

这话也没错,段思平才是一国之君,这种治理国家的问题,归根结底还得看段思平的!

段思瑾想了想,说道:“按照我刚才说的那几点,弄个计划表出来,飞鸽传书给阿爹,他要是同意了,我就同意了!”

段思瑜却是嬉皮笑脸地说道:“那哥,你可得帮我才行!”

段思瑾拍了拍段思瑜的头,板着脸说道:“不行,既然这是你的决定,你就得为这件事负责!所以,让我看看你到底几斤几两吧!”

段思瑜撇了撇嘴,很快又恢复了活力,他挥了挥手,说道:“放心吧,哥,我这就去准备!”说着直接派人去召集人手,兴冲冲地准备起来了。

段思瑜这么多年跟着段思瑾,也没白学习,他先是找人问清楚了闽地的情况,问的是几个道士。因为王延钧想要长生不老的缘故,闽地对于道士非常礼遇。不过,正统的道门对于王延钧却是敬而远之的。

没办法,王延钧典型的亡国之君的模样,跟他扯上关系,那真是黄泥巴掉进□□里了!

至于那位陈道士,他原本也就是个江湖骗子,要不然,也不至于冒天下之大不韪跟一个巫者混在一块,要知道,佛道如果说还能坐下来合作的话,巫者跟佛道压根就不是一路人。巫者的道统就是被佛道二门给毁了的!那位不知道从哪儿弄了几本道书,将王延钧糊弄得一愣一愣的。道门又不好直接将这些拆穿了,毕竟,这也是砸道门同行们的饭碗,而且真要是拆穿了,被王延钧将自个扣下来要求仙问道怎么办?因此,也只能睁只眼闭只眼。如今瞧着闽地那边都喊着什么“妖道”之类的了,这也是坏了道门的名声,如今也正进退维谷呢!

如今一听段思瑜居然有心找闽地的麻烦,当即一个个都来了精神,将闽地的大致情况跟段思瑜说了一番,当然,也是尽力将道门洗白了,比如说那陈守元就是个骗子,根本不是真正的道士,就是穿了一个道袍招摇撞骗而已。结果他太受王延钧信任,道门也是投鼠忌器,拿他没办法云云。

段思瑜才懒得理会这些,对于他来说,不管是什么宗教,有点污点才好,回头要是觉得这些宗教碍眼,正好是现成的罪名!因此,等他了解到闽地的情况之后,立马就开始在沙盘上推演起来。

其实,征讨闽地,最麻烦的地方在于闽地实在是比较远,虽说在段思平的努力下,闽地其实与大理也是接壤的,只是接壤的地方比较小而已。中间地带是黔地和安南一带,黔地之前就已经被纳入了大理的统治之下。但是,黔地也就罢了,当初南诏鼎盛的时候,就在南诏的统领之下,可是再往东一点却是不一样了,那边原属于交州,后来在安南节度使治下,如今在大部分地区却在南汉刘岩的治下。也就是说,如果段思瑜想要征讨闽地,就要绕很大一个圈子,绕过南汉的边界,从交趾南边一带行军,这么一来,成本就比较高了。

段思瑜盘算了一下顺便攻打南汉的可能性,然后就摇了摇头,南汉如今正在上升期,跟南汉对战,大理虽然不怕,但是却有很长一段时间要被拖入战争的漩涡了!

不过,段思瑜却是脑洞大开,决定先不找闽地的麻烦了,先攻打交趾!大理这边还是南诏的时候,其实跟交趾之间就有些往来,其实也是小国之间的博弈,双方有的时候互相征伐,还有的时候,合作起来对抗大唐。反正不管是那时候的南诏还是交趾,其实都是墙头草。

不过南诏衰落的时候,交趾那边可是趁火打劫,很是吞并了南诏不少土地,段思瑾琢磨着,如今也该叫交趾还回来了。

段思瑜越是计划,越是觉得自个之前的想法实在是异想天开,攻打闽地看起来容易,实际上成本太高,收益上头却未必划得来,因此,先将交趾打下来,他在段思瑾留下来的书里头看到了海船的图纸,到时候有了港口,就可以开始造船了,日后攻打闽地的话,还能从海上出兵。当然了,在这期间得先提防着南汉先下手为强,将闽地给吞了!毕竟看着王延钧那副样子,段思瑜对闽国的未来还真不看好!

因此,等到段思瑾看到段思瑜初步完成的计划的时候,计划书的名字已经是《伐交趾策》了!

第87章 第 87 章

交趾跟大理是老相识老对头了, 因此, 等到段思瑜的计划书送到了段思平那里, 段思平瞧了之后, 又召集了一帮大臣商议了一番之后, 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可行。

交趾的军事力量可比蜀中差太多了,如果说以前中原在征讨交趾的时候还会因为水土不服,气候之类的问题导致失败的话,交趾的气候跟大理区别并不大,因此,这根本不会是什么问题。

或许对于中原来说, 岭南都是穷山恶水,安南更不是文明人该住的地方,实际上,交趾真的是个好地方, 这里的人很多时候完全是身在福中不知福。跟蜀中相比, 交趾更适合成为纯粹的农业基地, 因为这里雨水丰富, 气候温暖,完全可以一年三熟。只是这里的人压根不会这么做而已!

或者可以这样说,能被称为勤劳的劳动人民的,一般相对来说环境都比较恶劣,而生活在自然资源比较丰富地方的人, 多半就比较懒惰。毕竟, 他们哪怕是靠着采集树上的果子, 随便打几次猎都能填饱肚子了,谁还会想要去发展什么农业,畜牧业呢?完全没必要啊!

段思平如今手上已经有了一批人才,他已经准备在大理和成DU分别搞一次可靠,选出一批低级官员出来。没错,只是低级官员而已,还是那种基层官员,在为官之前还得经历一段时间的入职培训才行。要不然,摊上那种务虚起来洋洋洒洒,真要是做起实事来,却是一脸懵逼的对象,那就很抓瞎了!

所以,即便交趾被攻打下来之后,也不怕找不出人来治理,这么一想,段思平干脆大笔一挥,同意了段思瑜征伐交趾的计划。当然,这里头也是有前提的,段思瑜得立下军令状,要是损失超过一定的程度,那么,他就得领罚!

段思瑜一口答应了下来,他这次雄心勃勃,几乎没用什么老将,用的都是自个的班底,加上紧急生产出来的一批火器,主要是火炮,还有少量的火枪。这批火器跳过了黑火药阶段,直接用上了硝化棉,起码这玩意不怕潮湿,也比较稳定,就是储存起来有点麻烦,不过运到前线的都是已经装填好的成品,这就少了不少麻烦,很适用于在比较潮湿的地方使用。

有了这些装备,段思瑜要是还输掉了,段思瑾觉得,他还是老老实实回去管后勤好了!因此,等着段思瑜亲自带着人上了前线的时候,段思瑾已经直接收拾了东西,直接前往中原游历去了。

段思瑾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在长春门记载中的几个有名的门派的驻地,他第一站就直接往荆州而去。

荆州原本是春秋时代楚国的国土,在那个时代,楚国的神鬼之说一直非常流行,而且,有好几个门派,就建立在楚国的国土上。其中一个门派甚至世代被楚国王室供奉,门派的驻地就在原郢都城外。

段思瑾几乎是一寸寸搜索了原郢都方圆百里的地方,终于在云梦泽发现了端倪。自从先秦以来,云梦泽就几经变迁,如今已经不是当年的模样了,那个在长春门记载中叫做太皇门的门派的遗址已经被埋到了地下。

太皇门光是门派的名字就比较气派,据说是传承了当年的天帝太一的道统,这才有了这样一个名字!段思瑾费了很大的力气,才算是进入了太皇门的遗址,作为曾经天帝的下界传承之人,这里几乎被搬空了。

是真正意义上的搬空,许多原本的建筑都被收走了,估计那些本来也是类似于法宝的玩意,残存的断壁残垣估摸着当时也不是什么核心人员居住生活的地方。段思瑾在遗址中搜索了半天,也没搜索到什么有用的东西,也就是一些古怪的文字或者说是符文大概还有一点价值。

段思瑾最终还是有了一点发现,总算没白来一趟!他发现了一具枯骨,看枯骨旁边石板上刻画的文字,段思瑾知道这就是个标准的倒霉鬼。他为了突破当前的境界,一直在闭死关,还没出关呢,门派就搬走了,谁也没想到通知他一声,等他醒来的时候,发现天地间灵气几乎消失得差不多了,原本能够辟谷的他因为没了灵气的补充,自然不可能食气长生了,甚至连同自身的修为也在不断倒退,而门派中,也没给他留下什么东西。最后他寿元将尽,干脆就回到了自个在门派内的住处自个兵解了。

段思瑾算了算这位闭死关的时间,终于知道他为什么被遗忘了,他闭死关差不多有百年之久,甚至可能更长,要是他闭死关的过程中需要人送饭什么的也就算了,问题是,到了他那个境界,压根不用吃饭了,这就导致了前面一段时间的时候还有人记得他,等到后来,就几乎没人想得起来了!他闭关的地方也不是什么法宝型的建筑,而是就是个封闭的石室,而天庭传下来的消息又比较紧急,大家一时间哪有时间多想,因此,急急忙忙将门派能搬空的东西都搬空了,自以为不可能再遗留什么呢,就赶紧跑到天庭要求的地方等着离开了!

这位留下的遗产也很少,就是一个已经吃光了里头丹药的玉瓶,还有几片玉简,里头是他修炼的功法,还有他曾经的一些见闻,另外就差不多啥也没有了!

段思瑾将这位倒霉前辈的尸骨收殓了,那玉瓶也不是什么法宝,玉质虽说不错,却也不值得段思瑾收着,因此干脆做了这位的陪葬。而那几片玉简,段思瑾自然是笑纳了。

玉简中最重要的是太皇门的根本功法,却不传文字,不过就是一副大日横空图,能够领悟到什么东西,全凭你的理解与悟性。这位领悟到的就是至阳之道,里头还记载了他的诸多体悟。

这些对于段思瑾来说,不过就是个补充而已,段思瑾一直以来,观想的都是世界树,而这大日横空虽说意象恢弘,实际上却不合段思瑾的道途。

段思瑾在四处游历,寻找前人遗迹的时候,段思瑜已经攻入了交趾,一路上几乎是势如破竹。

主要是那些火器比较吓人,直接脱模铸造的火炮已经采用了内螺旋技术,里头用的又是硝酸棉火药,原本威力就很大,比起回回炮来说,体积又小很多,可以直接安上两个轮子,用两匹马就能拉着走,运输方便不说,还不是那么容易磨损,当然前提是经常清理维护。

段思瑜这一次出征,为了一举功成,直接将第一批制作出来的火炮,总共五十座都带上了,一字排开之后,对上交趾比起其他地方要低矮不少的城墙,一轮发射之后,城墙就差不多快塌掉一半了。城墙尚且如此,要是两军对战,更是没什么好说的。

交趾缺乏战马,作战主要是步战,这也导致了缺乏机动性,跑都来不及跑。搞到最后,段思瑜不得不接受了一大批投降的士兵,对此也很头疼,对此只能收缴了他们的武器,命令他们做一些苦力,当然,真正紧要的事情也是不敢交给这些降兵的。

等到后来,交趾甚至出动了自个的杀手锏,连象兵都出来了,可惜的是,就算是大象,也是敌不过火炮的威力的,在炮火的威胁下,慌乱的大象掉头就跑,造成了严重的踩踏事件,世界导致了后头大军的哗变。

总之,交趾在初期的战事中一败涂地,他们倒是想要选择巷战,可惜的是,面对火枪还有大理更加先进小巧的弓弩还有各种近身战使用的兵器,交趾的抵抗显得异常无力。

段思平一直关注着交趾的战事,段思瑜这边每下一城,段思平派出来的官员就直接接管城池,开始统计人口,对当地的豪族进行甄别处理,至于甄别的标准有两个,是不是引起了民愤,还有就是愿不愿意合作。交趾毕竟在汉朝的时候还是中原的领土,因此,虽说还保留着一定的奴隶制度,但是主体已经是封建地主制度了。

盘剥是难免的事情,不过,矮个子里头拔高个,总能找出几个典型来,他们可以在新组建的衙门里头获取一两个职位,算是保障自家的权益。而其他的,还想要捣鬼的,那么就得看看大理的刀锋够不够锋利了!

对交趾这边,大理也没必要表现得太过宽容,因此,许多不知道死活,还想要讨价还价的,直接就被明正典刑,剥夺了财产,分配给了无地的贫民还有被释放的奴隶,至于家人,有罪的按律处置,无罪的也沦为了平民,不过还能分到和其他平民一样的田产,只要勤劳肯干,总能过下去。当然了,这些锦衣玉食过惯了的人,能不能放下身段去生产,那就是另外一个问题了!

总之,交趾的情况还算是比较顺利的,要不是比较糟糕的路况还有有些复杂的地形拖慢了行军速度,段思瑜他们的进度还能更快一些。

不管是南汉、马楚,还是闽国,亦或是越国,都已经注意到了大理,因为他们算是距离大理比较近的国家,就算没有进取之心,但是,他们也想要保住自个如今的地盘,因此,自然得关心自个邻居的情况。

大理实实在在给了他们不小的威胁,最叫各国头大的是,民间对于大理有着不小的向往。

往来于大理和中原各地的商人总能够带来大理的消息,大理如今自家也已经有了自家的商队,更多的商品输出了出去,随之输出的还有大理的制度,对于其他地方的百姓来说,那真是一场冲击。

各国对此也没太好的办法,想要阻止大理的商队还有商品进来吧,压根不可能,大理的商品那是真的物美价廉,尤其是来自大理与蜀中(蜀中现在也是大理的一部分了)的纺织品,如今已经快要将越国的手工纺织业冲垮了。

这年头,因为货币的混乱,布匹一直是硬通货,而来自大理的布匹更加细密厚实,按理说自然价值更高,但是哪怕是加上了运费,比起来居然还比本土织出来的布匹便宜一点,对于那些靠着纺织为生的人来说,那简直就是灾难了!这可以说直接冲击了各国的经济体系。

可是民间就认这个,毕竟,普通百姓又管不了这么多,他们本来也没什么钱,既然同样的钱可以买到更好的东西,那么为什么不呢?至于没钱的,他们自家织出来的粗劣的布匹自家用也没什么,这也是小农经济在某种程度上的优越之处,一切自给自足,只要不遇上什么天灾人祸,几乎花不了什么钱!何况,那些大理的商人很是慷慨,只要你乐意,帮着做一点短工,他们自然会乐意付出一定的报酬,甭管你是想要大理铸造的铜钱,还是想要现成的货物,都没什么问题。很多人去做短工,为的就是能从大理商队那里弄到一点肥皂、布匹之类的东西。

就算是那等权贵,他们也未必是什么高瞻远瞩之人,所谓肉食者鄙,说的也就是他们了!绝大多数人其实都是目光短浅的,只看得见眼前的利益,既然大理的东西更精美更好用,更能体现自个的身份,那么,他们才不管这是不是资敌,照旧大手笔地购买。

因此,哪怕官府朝廷下了命令,民间该如何照样如何,甚至还催生出了一批倒买倒卖的行当,偷偷摸摸搞起了走私的交易。

如今各国一看,大理不光是东西好,能挣钱,居然打起仗来都那么厉害。之前打下蜀中,还能说是出其不意,毕竟,孟知祥那时候已经命不久长,而孟昶,其他人也不知道他的能耐,因此,大理趁着蜀中权力交接的时候动手,自然比较容易。

可是交趾不一样,这里一直是难啃的骨头,大唐全盛的时候,跟交趾多次交战,其实准确来说,就算是胜了,也多半是惨胜,几乎没占到多少便宜。

而大理呢,就这么一路推进,就没听说他们路上如何耽搁了,这哪里是攻打一个国家,简直就像是如入无人之地一般。顿时,各国一下子都有了危机感,甚至已经琢磨着是不是结盟对抗大理了。

已经大部分投靠了大理的道门还有部分投靠了的佛门将消息传了回来,段思平稍微紧张了一下之后很快就发觉,其实没必要这么着急。因为跟大理相比,其实他们那几个国家互相之间矛盾更深,想要让他们尽弃前嫌,齐心协力对抗大理,那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大家更担心的是,自个这边按照盟约打过来了,盟友直接就在后头捅了刀子。

当然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大理还是得展现一下自个的肌肉才行,因此,新一批火炮试射的场面就这么通过各国的密谍传了出去。顿时各国都不吱声了!

谁也没把握单独对付大理,甚至哪怕是两个国家一起对付大理都不行,他们又得担心对方暗地里头下手,所谓远交近攻,根本不适用于现在,因为大家多半都有接壤交叉的地方,尤其是实力比较强的马楚与南汉,互相之间早就有了摩擦。

闽地那边王延钧一心想着成仙,压根不知道差一点儿自个就变成目标了,只想着就算大理想要打仗,首先倒霉的也就是南汉和马楚,跟自个没关系。至于越国,离得还更远一点,那就更不着急了,只想着在后面捡便宜,如此一来,所谓的盟约,那根本就是白日做梦!

就在各国还在勾心斗角的时候,段思瑜已经打下了交趾全境,甚至还想要继续南下,要不是后勤不足,他真的想要继续推进下去了。其实按照他的路线,如果真的一直打下去的话,估计过个几个月,就能打通前往天竺的路了!

不过再打也不行了,光是要消化这次所获得的领土,就足够大理超负荷运营了。

段思瑜在这一场灭国之战中显露了自个的才能,甭管是不是仗着先进的武器,但是,他秉承着段思瑾的教导,甭管对手如何,自个都要携绝对的优势碾压过去,这样的话,就算是消耗物资多一点,但是一定能保证胜利。要是想要搞什么以奇胜正,以少胜多,那纯粹是傻缺!

段思瑜在这一点上做得一直很好,哪怕有好几次,看上去有很好的机会,似乎弄上一支奇兵就能获胜,段思瑜依旧没有冲动,既然能够稳妥地取得胜利,那么,干什么要去冒险呢!段思瑜觉得,自个以后的日子还长着呢,没必要现在就着急!何况,要是对付交趾这些还没完全开化的家伙都要这么着急的话,日后该怎么办呢?

段思瑜如今已经确定了自个的目标,他想到段思瑾曾经给他绘制的地图,大理的周围,有着大片的土地,段思瑜雄心勃勃地想着,自个有生之年,要成为这片土地上做伟大的帝王,如此才不虚此生!

既然未来那么光明,段思瑜自然不乐意行险了!能够消耗钱财消耗物资的,那就不用消耗人命!人才是最宝贵的财富,至于那些物资钱财什么的,一时间用掉了,只有人还在,很快就能挣回来。

就像是这一次打下了交趾全境,交趾的贵族王室中没收的财产就将这次消耗的军费十倍弥补回来了。如今又确定让交趾变成大理的粮仓,那么,打下这片土地,就再值得不过了!何况,这番灭国大战,其实己方并没有太多的伤亡,有几个还是因为自个的误操作导致的受伤。不能继续作战的自然是直接退伍,到地方上头担任小吏,而能够继续作战的,也得论功行赏,兑现军功。

总之,大理的这一次作战看似行险,实际上大获全胜!而大理这边,随着移民的增多,和官员的不足,科举之事已经是势在必行了。

因此,段思平直接下诏宣布举行科举,地方上先进行一次筛选,选出来的人才根据各自的户籍所在,前往大理或者是成DU参加科举。两边的科举都侧重于实务,而不是文采,当然,大理这边难免要简单一点,毕竟,教育铺开还没几年时间,要是跟蜀中那边难度差不多,那都要选不出什么人来了!

甚至,为了让交趾那边归心,嗯,交趾如今直接设了州郡,那边同样可以参加科举,算是给交趾那边原本的旧贵族一条上升的通道,毕竟,其实交趾那时候的贵族也都是会学习汉学的,他们可以跟大理的学子一般考核,顿时,交趾那边一下子安分了不少,许多原本私底下还有些小动作的人,如今也开始磨刀霍霍,就等着科举的时候得以金榜题名,成为大理官员体系中的一员了。

这也是在所难免的事情,大理与交趾各方面的实力相差都很悬殊,交趾根本没有还手之力,既然大理愿意将交趾也视作本土,而不是蛮夷之地,又给了他们一条上升的渠道,即便一次考不中,总不至于之后永远考不中吧!既然有了出头的希望,大家自然不想冒着掉脑袋的风险去反抗,活着不好吗?

总之,大理的这次科举举办得非常顺利,又有段思瑾之前提供的各种防止舞弊的措施,不管是看起来,还是实际上,都显得非常公平公正,杜绝了暗箱操作的可能性。起码不像是唐朝那边科举一样,要行卷什么的,能不能中,得看考官对你有没有什么印象。你才学再好,写得再花团锦簇,考官不认识你,多半也是白搭!相反,你要是出身什么大家,早早在考官那里混了个眼熟,那么,榜上提名就是可能性很大的事情了!

而大理的这次科举就严格多了,考完就糊名,除此之外,还得叫一帮小吏用专门的正体字誊抄,谁要是龙飞凤舞写了什么草书,导致小吏不认识,那么,对不起,下次再来吧!再无法比对笔迹,看不见名字的情况下,想要舞弊自然比较困难,因此,倒是筛选出了一批还算是通晓实务的人出来,接着就是培训,然后分派到各地去做官了。

而此时,段思瑾已经到了越国境内。

第88章 第 88 章

茫茫太湖之中, 段思瑾从水下窜了出来, 这会儿已经是四更天,湖上一望无人, 段思瑾直接踏波而行,随便找了个方向行去。

太湖之中有个古老的水府, 乃是上古水仙的洞府, 里头还残存了一点好东西, 最宝贵的莫过于一部据说是上古天皇太昊传承下来的典籍,不过,只有筑基的一部分。

但是, 这对于段思瑾来说,却正好。筑基的法门其实是最能够体现一门功法的本质还有未来能够达到的极限的,有一个完美的根基, 不一定能修炼到多高的境界, 但是如果根基不完美, 那是肯定修炼不到多高的境界的!

段思瑾得了这个之后,自然心怀大畅,因此, 准备在太湖这边畅游一番。上辈子除了在父母的最后那段时间, 段思瑾跟随着走过了不少地方之外, 绝大多数时候,段思瑾就一直停留在京城附近, 如今他没了那么多束缚, 自然可以多出来走一走。

太湖这边段思瑾上辈子并没有来过, 他在水上踏波而行一阵之后,就瞧见了大片的菱叶还有荷叶,此时已经是初夏时节,已经有荷花还有菱花开放,水面上弥漫着淡淡的清香。

段思瑾正瞧见荷叶深处停着一艘小船,附近也看不见人烟,当即跳到了船上,然后从水底淤泥中捞上来几节嫩藕,在水中冲洗干净,随意咬了一口,只觉清脆爽口,隐约还带着一点花香。

段思瑾兴味盎然地坐在小船上,随意选了个方向,驱使着小船向前行驶,不多久,竟是听到了练武的声音。

段思瑾从小船上飞身而起,顺着声音的来处寻了过去,却看见附近一座很小的岛屿,一个与自个差不多大的少年正在练剑。

那少年生得颇有些俊秀,剑法也颇为出色。一路剑法练完,他又开始练习掌法。这个少年虽说年纪不大,但是论起武功来说,距离江湖一流高手也不过就是一线之隔,更难得的是,他在武功方面已经不拘泥于前人的招式见解,有了自个的体悟,假以时日,他应该就是如段思平一样的宗师一流人物。

段思瑾一直没有露面,等着这个少年练完武功,跳到了系在岛上一块石头上的小船上,自个划着小船就往太湖深处行去。

段思瑾悄悄跟在身后,半点没有叫这少年察觉。一刻多钟之后,前面就出现了一座庄园,少年划着船在小码头边上停了下来,立刻就有下人帮着少年将小船系好,口中称呼“主公”。

这等称呼可不寻常,这里还是越国境内,难道这位居然也有心逐鹿?选择藏兵太湖之中,似乎也是个不错的选择,但是以段思瑾的眼力,可看不出来这个山庄里头有什么兵马!

段思瑾心情不错,这会儿难免有了点好奇之意,当下跟着那个少年一行往山庄内行去。他借助于光线的折射反射,达成了隐身术一样的效果,他本身境界也远比这些武功高手高深得多,因此,就算他走在旁边,也没人看得到他。

那少年一路往内院走去,就听内院的丫鬟脆生生地说道:“主人回来了,老夫人之前还念叨着呢!”

那所谓的老夫人其实也就是三十多岁,她内功精深,因此看起来依旧年轻美貌,不过因为是寡妇的缘故,穿着的衣服就比较暗沉,梳着的发式也比较古板,头上插着几根乌木的簪子,端坐在那里,即便是看到自个的儿子,脸上神情也没多少笑意。

少年对此习以为常,他躬了躬身:“孩儿给母亲请安,母亲可好?”

这妇人点了点头:“老身安好,却不知龙城孩儿你可好?”

段思瑾听这话觉得有些古怪,然后就听少年铿锵有力地说道:“孩儿尚未复国,自然不好!”

复国?段思瑾神情顿时有些古怪,这位难道还是什么皇室后裔不成?只是不知道,这位是哪一支皇室的后裔,是李家呢,还是杨家呢?甚至往前推溯,姓陈什么的也是可能的!

结果呢,等到知道了这个少年的姓氏之后,段思瑾顿时懵逼了!慕容氏!回忆了一下历史,这慕容家都是多少年之前的事情了,所谓的什么前燕后燕加起来也不过就是几十年的时间,很快就被拓跋氏给灭了!那时候甚至还是东晋的时候呢!算算时间,中间都经历了多少个朝代了,慕容家的后裔居然好牢记着当年的族谱,揣着燕国的玉玺,一直矢志复国,段思瑾都觉得有些滑稽了!

那边,母子两个还在那里如同勾践卧薪尝胆一般互相问答了一番,段思瑾就已经觉得索然无味起来。主要是,虽说他们嘴上喊着复国,但是,段思瑾还真没发现,他们有多少本钱!

这里叫做参合庄,这也算是纪念当年的参合坡之战了,这也是慕容家的耻辱,这算知耻而后勇吧!这个叫做慕容龙城的少年有几个心腹家将,但是说是家将,实际上,手底下就算是年轻的家丁都凑不出几个!

这等乱世,其实要是想要割据一方的话,其实并不难!武林中一些武功不怎么样的,原本投靠了一些藩镇甚至是皇帝,回头不管是靠着什么手段,要是能够成为一地节度使之流的人物,到了这个时候,有心自立的,也差不多都称王建制或者是干脆称帝了。

就算是不想投靠别人做臣下的,趁着这个乱世,找个山头做个山大王,聚集一些人手,攻打县城,也能有个立足之地吧!但是看慕容家的样子,居然根本没这方面的打算,也不知道他们究竟想要怎么实现复国的理想,反正在段思瑾看来,光是催着修炼武功肯定是不行的!

段思瑾偷偷摸摸看过了慕容家收藏的武功之后,发现多半是江湖上的大路货色,偏偏除了武功之外,竟是没有多少其他方面的藏书,这就叫段思瑾有些瞧不上慕容龙城了,武功再高,那也是一介莽夫。段思平当年还游历中原,阅读各种野史正史呢,到了慕容家这里,居然连几本正经的书都没有,还指望复国?难道还以为如今还是五胡乱华的时候吗?就算是那个时候,手里头也得又足够的兵马才行呢!

段思瑾在搞清楚了慕容家的情况之后,就对慕容龙城的所谓复国的理想一点也不看好了!这等眼界见识,就算真给了他复国的机会,回头也是抓不住的!除非他有本事空手套白狼,或者是干脆李代桃僵,用点易容术什么的,取代一个皇帝或者是皇帝的继承人。不过瞧着慕容龙城那不知道哪来的莫名其妙的骄傲,段思瑾觉得他大概是没这个本事的。

失去了兴趣之后,段思瑾也懒得继续在太湖停留了,不过是一家子妄人而已,实在是没什么意思。

段思瑾琢磨了一下之后,决定往钱塘那边一行,那里虽说附近没有什么门派的遗址,不过去看看越国的情况还是可以的!

段思瑾出了太湖,找了个农家买了一头毛驴,他倒是想要买马,只是如今南方缺马缺得厉害,毕竟中间隔着个大唐,草原上的马自然很难贩卖到南方来,民间便是普通的驽马都少见,段思瑾自然也懒得去找,干脆买头毛驴算了!

段思瑾这边正骑在毛驴上头神游,在外人看来就是在打盹的样子,忽然听到一声细微的轻呼,他扭头看了过去,却是一个眉目清秀的少年道士,他同样骑了一头毛驴,手里还拿了一卷书,这会儿笑嘻嘻地瞧着段思瑾,口中道:“兄台你好啊!”

段思瑾瞧着这道士却是颇为顺眼,不由笑道:“你不是道士吗?怎么叫我兄台?”

那道士依旧笑嘻嘻地说道:“我还没真的出家呢,不过是因为穿着道袍比较方便而已!”

段思瑾瞧他洒脱模样,不由打趣起来:“方便是方便,不过你就不怕别人来查你的度牒?”

这道士满不在乎地说道:“这有什么好怕的,度牒什么的,伪造一个不要太简单!”说着,他居然从毛驴一侧的袋子里头掏出了一份度牒出来,在段思瑾面前晃了晃。

段思瑾顿时服气了,这也算是一门本事了,伪造度牒的假道士,不过看起来倒是跟真的一样。

少年道士将那份伪造的度牒连同之前手里拿着的一卷书一起塞回了袋子里头,然后说道:“其实我也不算是冒充了,我小时候身体不好,家里就把我寄在道观里头养大,这样穿戴早就习惯了!我俗家姓王,名思!我虽说没出家,不过自个给自个取了个道号叫逍遥子,随便你怎么叫我,兄台你怎么称呼?”

段思瑾也没隐瞒:“我姓段,名思瑾,暂时还没有字!”

王思眨了眨眼睛,也不知道他到底有没有联想到什么,嘴上笑道:“原来是段兄!之前瞧段兄一副神游天外的模样,不知是想到了什么?”

段思瑾摊了摊手,说道:“王兄你也说是神游天外了,想的自然是天外之事!”

王思更是觉得有趣,抚掌笑了起来:“不错不错,果然是天外之事!段兄真是个趣人!听口音,段兄似乎不是江南中人?”

段思瑾到了中原之后,说的一直就是中原的官话,自然与吴侬软语半点不像,他也没有隐瞒的意思,笑道:“段某乃是天南人士,虽说都是南方,离江南可就远了许多了!”

王思顿时来了兴趣:“天南?我早就对大理感兴趣了,可惜的是,一直到今年,家里才肯我出远门,我正准备到大理那边去呢,大理现在是什么样子?”

王思看了看天色,又是说道:“前面就是无锡城了,咱们找个地方吃饭,然后边吃边谈!”

第89章 第 89 章

虽说多年战乱, 不过无XI城并没有受到太多影响,繁华依旧, 城内叫卖声此起彼伏,这会儿也已经到了吃饭的时间, 路边的酒楼里头已经有饭菜的香味弥漫开来。

王思抽了抽鼻子,然后就指定了一家,毫不犹豫地说道:“走, 就那一家了!”

段思瑾扭头一看,发现那是一家看样子新开没多久的酒楼, 牌匾上头用金漆写着“松鹤楼”三字。然后就听王思夸口说道:“不是我吹,我这鼻子, 再错不了的,只要稍微一闻,用的什么材料,放了多少调料, 火候如何, 那肯定是一清二楚!这酒楼里的厨子虽说比不上我家里的,不过也差得不算多了!”

段思瑾如果放开五感, 也有这样的本事,但是那根本没必要,普通的食物对他来说也就是那样,没必要荼毒自个的味蕾, 不过普通人有这样敏锐的感官, 那就算是天赋异禀了!便是段思瑾, 其实也是修炼出来的。

进了松鹤楼,王思分辨了一下空气中的味道,就果断点了几个菜,又叫了一坛酒。他随口说道:“大理那边别的东西我不知道,出产的大米却是好东西,如今江南人家,已经习惯于家中儿女出生的时候,购买一批大理那边的糯米,蒸熟酿酒了!我曾经试着叫人种植了一批,口感还是比不上大理那边的,也不知道是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