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氏被她一口堵得没话说,见戚氏手里捏着信,一时气不过,竟要去抢戚氏手里的信,戚氏也不阻拦,任她把信抢去了撕掉,呵呵呵,撕吧,撕吧,反正信还多着呢,一式四份,有种你都撕了,可撕了信又怎么样呢?信里的内容大家都已经看进眼里了,有本事她把大家的脑袋都给撕了呀!

吴氏自然不敢去抢秦氏和孔氏手里的信,一时气愤,竟然坐到了地上,失魂落魄的哭起来:

“你们,你们联合起来欺负我,你们…”

可吴氏撒泼的话还没说完,就见外头又传来一阵杂乱的脚步声,只见李夫人带着两三个侍婢,气势汹汹的走了进来,看见吴氏就居高临下的对她甩出了两封信件。

其中一封正是与大家手里的一样,还有一封就是李清的亲笔了。

一样的信,大家已经看过了,李清的信,大家却还没有看过,孔氏的丫鬟抢先一步将李清的那封信捡了起来,送到了锦翠手中,锦翠就受命读了起来,李清的信,无非就是表达了自己无比愤慨的心情,因为他亲眼所见蒋纤瑶衣着暴、露,勾引府内师爷,他怒极攻心,想着自己平日如何如何爱护妻子,如何如何珍惜这段难得的缘分,可是,妻子却这般反噬他的爱护,让他伤心欲绝,晚上喝了闷酒,便气恼的与宝鹃发泄一番,第二日,那个不知廉耻的女人竟然恶人先告状,将他和宝鹃打的鼻青脸肿,面目全非,这样的悍妇与淫、妇,他李家承受不起,特写信询问爹娘,可否休妻。

这封信的分量那可比先前那封蒋梦瑶写的打前锋的信件要重太多了,因为蒋梦瑶写的,只是她作为旁观者叙述事件的信,其中还掺杂着她个人的观点(就是不相信妹妹会做那种事),可是李清的这封信,却是实实在在的当事人亲手写回来的,这事件的可信度就又上升了好几个层次,似乎只要蒋纤瑶再不站出来辟谣,那她淫、妇的名声就能够坐实了。

吴氏崩溃极了,她,她到底做错了什么呀,就是让女儿女婿去关外打扰打扰人家的生活,怎么就给惹出这么大一件事来了呢?现在亲家母凶神恶煞的找了来,带来了女婿要休妻的书信,可是,可是都这个节骨眼儿了,她女儿却是丝毫没有表态,好歹也寄封信回来,替自己说说话呀!她这样什么都不表示,什么都不解释,很容易让人以为她是心虚不敢,是真的做了亏心事啊。

而事实上,大家此时真的已经对这件事相信了个七八成了,因为蒋梦瑶的信先给大家打了个心里预防针,告诉大家关外发生了这件事,但是蒋梦瑶信里自己也说了,这些事有的是她亲眼看见的,可是有的却是听人说的,不作数,她分辨不清真伪,只是听见妹夫要休妻,这才写信回来问长辈怎么处理的。

可紧接着李清的一封信就让大家多信了好几分,因为到现在为止,他们还没有收到蒋纤瑶的信不是吗?如果这件事是假的,那么蒋纤瑶也应该自我辩护一番啊,她沉默,是不是就代表她默认了呢?她这不吭声不打紧,直接就让人相信了李清的话呀,觉得蒋纤瑶就是做了对不起李清的事,所以,才不敢吭声的。

这件事本身透着一股子悬疑,在蒋纤瑶那方毫无反应,到李清的信率先登场,这段期间,人们对蒋纤瑶的品行那绝对是产生质疑的。

吴氏简直想找个地缝钻进去算了,孔氏的轻蔑嘲笑,戚氏的似笑非笑,秦氏的哭笑不得,还有她亲家母恨不得扑上来掐死她的滔天怒火…吴氏真想喊一句:

她招谁惹谁了呀!

第一百零二章

第一百零二章

李夫人的到来让这件事情就完全变了性质。

秦氏和孔氏并没有打算替吴氏出头担下这件事情,所以,从头至尾都是见机行事,让吴氏和李夫人这两个素日里的亲家母好好的争锋相对一番,而戚氏就更加没有理由搀和进这件事来了。

她的宝贝女儿身在是非圈中都已经成功撇清了自己的关系,纵然让人觉得事情发生的太过巧合,但是,就算怀疑又能怎么样呢?

人是李清偷的,偷的也是蒋纤瑶身边的人,蒋纤瑶打人是事实,有没有伤回来一看就知道了,蒋纤瑶和什么师爷有暧昧的事,蒋梦瑶也明确表示了自己不太清楚,只是听李清说的,而告状也是李清自己告的,这横看竖看,虽然事发地点在蒋梦瑶的地盘,可是这其中却是没有一处指向蒋梦瑶的。

女儿这一手撇清关系的功夫着实到家了,戚氏心怀慰藉,决定就好好的收下女儿的这份孝心,隔岸观火等着看戏好了。

花厅中的侍婢们也都被赶了出去,只留下秦氏,孔氏,戚氏和吴氏,再加一个李夫人。

吴氏已经被扶了起来,正坐在一张椅子上低着头不敢说话,李夫人却是气愤不已的:

“当初你让我儿发誓不许纳妾,我儿从了,可是你的好女儿竟然做出这种背德丧行之事,这就是你们蒋家的门风,这就是你教出来的好女儿?”

吴氏低着头,从前都是她对李氏吆五喝六,李氏从来不敢对她大声,可现在因为先前被吓了个失魂落魄,吴氏就把之前的气势全都忘得一干二净,小声嗫嚅道:

“亲,亲家母,事情还未查明,你,你可不要胡乱瞎说,老太君还在呢,你说我蒋家门风,不就是说老太君教子无方吗?”

吴氏慌不择路,干脆把问题抛向了秦氏。

秦氏大怒,拍桌道:“荒唐!李家夫人何曾说是老身教子无方?你这责任推卸的好没道理!速速将此事告结,若纤瑶丫头果真如此,那我蒋家也绝不容情,妇人当守妇德,她若真那般作践自己,我第一个不饶她!”

秦氏一生规规矩矩的,虽然没有大才,但对于女子贞操这方面却还是有发言权利的,受过牌坊的人眼里可容不下这种背德丧行的淫、乱之事,所有人都相信,秦氏这句话不是开玩笑的,如果蒋纤瑶真的做了那事,秦氏必定大义灭亲,不会包庇一个蒋纤瑶而坏了整个蒋家的贞烈门风的。

吴氏被当头一训又是一缩,李夫人对于吴氏这种挑拨离间的做法更为恼火,指着吴氏说道:

“哼,如今你倒是还再跟我做姿态!你当初叫我儿发毒誓终身不纳妾,这本就是有违伦常道德之事,我念你危难之时想着我儿,念新妇刚入门不久,便应下了你那要求,叫我儿发了毒誓,只当你蒋家门庭注重这些,心中感佩老太君万千,可如今,你的女儿,你的好女儿,竟然做出这种事来,我就是拼着这门亲不要,也要把这个道理说分明了,绝不咽下这口气!”

秦氏听了李夫人的话,当即问道:“什么毒誓?谁让谁发毒誓了?”

李夫人见秦氏问着自己,也不惧怕了,向前走了两步,对秦氏行了礼,说道:

“就是她,她要我儿发下毒誓,说今生今世绝不纳妾,只能有她女儿一个妻子,若纳妾安室将来必遭五雷轰顶,不得好死。这天下男子,三妻四妾是常事,若是男子主动不纳也便罢了,可是这样受她逼迫之下发誓不纳妾,那不等同于将我李氏香火全全交付于你女儿手中,你女儿从一而终,一心一意为我李家传宗接代也便罢了,可她如今却做出这种丑事来,纵然是要她传香火,我都不敢再要了!谁知道她肚子里是谁的种呢。”

李夫人的话说的还挺重,秦氏也觉得有些过分了,她本身就是不反对男人纳妾的,老国公一心为国,他自己不要纳妾,她也没有办法,提过机会也都被国公亲口拒绝了,但这不是她这个妻子不贤惠,甚至觉得有些遗憾,因为她身为蒋家的嫡妻,未能替蒋家更好的开枝散叶,只生过两个孩儿,一个还早年去世了,因此,她就拼了命的叫两个听话的孙子纳妾,他们如今每人身边也都有了妾侍,孩子生了不少,秦氏这才松了口气。

在秦氏的眼里,能替夫家开枝散叶,添加香火的妻子才是根本上的好妻子,可是,这李家夫人却说她们蒋家的女儿逼迫丈夫发誓不纳妾,那在秦氏眼中,与要断绝人家香火有什么两样?

你要人家发誓不纳妾,那么你能不能发誓一定给人家生几个孩子呢?

看着心虚的吴氏,秦氏就猜到了根由,指着吴氏说道:

“你个借着威势在外胡作非为混账东西,你不许舫儿也便罢了,你还指使了你的女儿不许旁人家纳妾,你不许人家纳妾,那你女儿可有答应人家给人家一定生多少个儿孙出来?”

想来秦氏对吴氏也是早有怨言的,因为吴氏对蒋舫看的很紧,使得蒋舫只在府里养了唯一一个妾侍,其他的都畏惧吴氏不敢纳入府中,只养在府外,秦氏暗地里就恨上了吴氏,觉得这个女人太不识大体,没有发作,也是念在吴氏给蒋家生了好几个孩子罢了,没与她正面计较,可蒋纤瑶这件事的性质可就又不同了,她们逼着李家不纳妾,那李家看的是谁的面子答应的?势必是蒋家的面子,这件事中她蒋家被吴氏这个没头脑的推到了风口浪尖,在她被蒙在鼓里的这段时间,还不知道李家在背后如何如何议论她这个老太君仗势欺人不懂事呢,想到这一点,秦氏就想亲自冲上去抽吴氏几个大嘴巴。她一生三从四德,对丈夫无微不至,兢兢业业一辈子,眼看就被这个不懂事的婆娘毁于一旦,这叫秦氏如何能够不生气呢。

吴氏还想狡辩:

“可,可是,我也没有逼他呀!是他自己同意的,你们夫妇不也在场吗?怎的,怎的如今全都来怪我?”

李夫人紧接着接过了话头:

“哼,若不是你以袁家势大,只有你们蒋家能替我儿撑腰这件事来威胁,我们如何会答应这种没有道理的要求?不是你逼迫的是什么?再说了,我儿发誓就发誓了,我们李家,发过的誓言自然是要遵守的,但那是建立在你女儿规规矩矩,恪守妇道的基础之上的,你女儿做出这般事,还要我儿去守那断子绝孙的誓言,你蒋家欺人太甚,事到如今,我们李家纵然被袁家打死,也是不敢再要你们蒋家庇护的,纵然打死了,也比被旁人指戳脊梁骨贱骂要强千倍百倍。”

听李夫人的话头,像是现在就要把两家的关系给彻底崩了,孔氏身为当家娘子,这个时候终于可以站出来说话了。

“李夫人,您稍安勿躁,这件事情虽然所有的证据都指向了纤瑶丫头,但是,毕竟只是书信之言,依我看啊,还是赶紧叫两个孩子回来,当面质问了才好,可别让他们在外头又徒增了笑柄,闹出什么不可收拾的大事来。”

孔氏的话句句在理,而李夫人也知道孔氏虽是二房次房的媳妇,却是真正蒋家的当家娘子,更何况她发泄也发泄了,该骂的也骂了,若是再闹下去,可就真的没有机会收场了,因为她心里也对蒋纤瑶的事情心存疑虑,仅凭儿子一面之词确实很难做到服众,此时闹僵,对她并没有好处。

一番思量之后,李夫人这才歇了战火,对吴氏冷哼一声,拂袖离去,一解她这段时间的憋屈之火。

李夫人走了之后,秦氏又对着吴氏一番教训,吴氏自知这事理亏,并不敢呛声,领了罪责之后,就灰头土脸的回了自己的院子。

秦氏让孔氏派府里的家将亲自去把蒋纤瑶夫妇从关外带回来问话,孔氏也领命去了,戚氏见没热闹看了,也就收拾收拾鞋样子,扬眉吐气的走出了花厅。

而另一边,在关外,蒋纤瑶和李清还在继续冷战,两人都在等待京里的回话,全都按兵不动,因为两人自知都有德行亏欠的地方,也不敢再将事情闹得太大。

因此,这些日子里,李清和宝鹃住在同一个房间里,宝鹃这丫头也是韧性,无论李清怎么驱赶,她就是不走,执意要伺候他起居,李清也被宝鹃的忠诚打动,也正是她身上这份无微不至的关切与温柔解语的体贴,在李清的心里,足足甩了悍妇蒋纤瑶好几条街,对宝鹃也是渐渐好了一些。

蒋纤瑶一人独住,每日看他二人鹣鲽情深,自己却独守空房,第一次感觉到了人生的无奈,可是要她现在再去找李清闹,却是没了那份勇气。

因为她发现,李清手里握着一个她永远都无法打败的利器,那就是——休妻。

纵然她是蒋家的女儿,一直受宠着长大,可是她也不会认为自己真的被休弃回家之后,蒋家中人还能像从前那般宠爱于她,首先就是太祖母秦氏,第一个不会放过她,那可是个受过贞洁牌坊的女人,女人被休弃这件事在她眼里,那就等于自尽。

所以无论如何,她不能冒这个险。而对于李清信口拈来的污蔑,蒋纤瑶自然也不会甘心承认,她没做过的事情,她自然不怕,她在信中早已写明了自己的立场,想来府中人也已经对这件事有所明了,不会追究才是(这傻缺还不知道自己的信晚送了十天)…

她深信,自己没做过的事,不怕对簿公堂,因为她不相信,蒋梦瑶敢真的指使那个什么师爷坐实她出墙的名声,毕竟偷情这种事情,一个巴掌拍不响,除非她是真的不要那个师爷的命了。

到时候解释清楚就好了,如今最重要的,就是稳住李清,让他不要一时冲动发起疯来,真的写一封休书给她。

第一百零三章

第一百零三章

国公府的人很快就到了关外,蒋梦瑶早早得到了消息,便亲自将蒋纤瑶和李清他们送上了马车,还是让严老大他们送他们去了关外驿站等候。

一场风波自此平息。

蒋纤瑶他们在路上赶回京城的时候,蒋纤瑶本该早就寄出的那封信才辗转到了吴氏手中,吴氏看过信之后,也是撕了,埋怨这个臭丫头不知道早点把信寄回来,等到现在大家都对她红杏出墙的事情深信不疑了,她的信再寄回来澄清又有什么用呢。

原本从关外到京城,普通路线大概也要走大半个月,若是故意慢一些,那就更加耗时了,可是因为蒋家老太君亲自下了命令,要家将以最快的速度把这对惹了事的夫妻带回府去问话,所以千里之路,日夜兼程,把蒋纤瑶和李清累的是一佛升天二佛出世,终于在第十三天赶到了京城。

回去之后,连休息也没能休息,就被秦氏提溜去了问话,并且请了府中嫡妻旁听,李夫人亦在此列,几番争吵不休之后,虽然李清拿不出蒋纤瑶出墙的证据,但是蒋纤瑶衣着暴露在外行走一事还是一口咬定的,而蒋纤瑶也将李清和宝鹃的事情抖落了出来,原本以为抬出这件事来,就能让所有理由都站在自己这边,让李清无地自容了,可是让蒋纤瑶万万没有想到的事是,她才刚把这件事说出来,就结结实实的被秦氏打了一个巴掌,秦氏差点因为打她这个巴掌而气得昏厥过去,蒋纤瑶就不敢再造次了。

毕竟容纳一个贱婢,可比被丈夫休弃,顺便气死重祖母这件事要容易得多,明白了秦氏对她让李清发誓不纳妾这件事十分的反感,一旁的吴氏也对她拼命使眼色,蒋纤瑶终于放弃了要大家给她做主的念头,认命的接受了宝鹃的存在。

这场劫难,虽然未能叫蒋纤瑶和李清彻底分开,可是也在两人,乃至两家之间画出了一道不可逾越的天堑,今后蒋纤瑶纵然盯着李清嫡妻的身份,可是,却是自作自受的把自己从前的威信彻底剔除了,现在她的处境是:丈夫厌恶她,婆家嫌弃她,就连自己的娘家也是对自己百般挑剔,不再如从前那般爱护她了。

这天差地别的对待,让蒋纤瑶再不敢像从前那般嚣张跋扈,开始有些懂得夹着尾巴做人是什么感觉了。

 

而这件事处理结束过后,戚氏便把这件事的处理过程和结果全都事无巨细的用书信告诉了蒋梦瑶知道,蒋梦瑶收到戚氏的信之后,也是看的十分欢乐,想象着吴氏母女当时的表情,就觉得浑身舒爽至极,恨不能飞到现场去亲眼目睹才痛快。

因为蒋纤瑶夫妇的到来,给华氏添了不少麻烦,至少,华氏不能像从前那般自由的出入了,蒋梦瑶在他们走后,就去了华氏那里,对华氏报告了一切,华氏倒是觉得没什么,这些日子,她似乎比从前更加痴迷于念佛,经常一个人在佛龛前,一跪就是一个下午。

蒋梦瑶偶尔去和她说话,也觉得她神采恹恹的,多问了,华氏就和她诉说一些从前宫中的事宜,蒋梦瑶这才得知,原来华氏之所以会念佛,就是为了消除一些当初手里的罪孽,她说,人在后宫,身不由己,虽她未亲手杀过人,可是因为她而死的人却不在少数。

从前只觉得这些事情都是为了自己心爱的人去做的,所以,还不觉得,现在回想前半生,当真是蠢到极点的,每每说到这里,华氏就会自己忏悔落泪一番,蒋梦瑶也无法开解。

回去跟高博说了这些之后,高博也无可奈何,只说:

“那都是她前半生做的孽,如今说什么都无法弥补,旁人也无法开解,这也许就是她的报应,你平日里多注意她些,但也无需过于忧虑,她是个从尸山血海中拼杀出来的女人,没有你想象中那么脆弱。”

蒋梦瑶知道高博对华氏,那是只有母子关系,并无实在感情的例子,他做了一个儿子应该做的事——把自己母亲带在身边赡养,让她脱离终生冷宫的日子,但是其他再多的,他就没法再做什么了,也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你让他现在再像小时候那样需要华氏也是不可能了,最多只能时常过去瞧瞧她,和她说说话,却也说不到深层次的话题去,因为两人都是在那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对彼此仍然有着不适应,很难做到坦诚相见了。

就好像华氏有些对皇帝的思念之情,她可以跟蒋梦瑶说,可是却绝对不会跟高博说,而高博也是,对华氏的感情,还有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他也只会和蒋梦瑶,并不会去找母亲华氏说。

这就是他们俩之间的相处模式,并且没有比这个模式更加合适他们俩的了。

华氏对高博愧疚,却不知如何补偿,所以,无法靠近这个令她终身愧疚的儿子;而高博对华氏自然有诸多埋怨,怨她眼中只有爱人没有儿子,所以他更加无法主动靠近华氏与之冰释前嫌。

他俩有一模一样,一脉相承的孤傲,叫人唏嘘。

蒋梦瑶知道他们之间的心病,知道强逼他们和好也没用,就想用时间来冲淡一切,这对母子之间误会也许随着时间的变迁,会渐渐的消逝,但绝不是现在。

平静的日子,过的很快,转眼又是一年过去了。

蒋梦瑶经常代替高博陪伴在华氏的身边,听她说从前的故事,跟她学心术道理,了解这个女人是如何在晦暗压抑的后宫之中,杀出一条血路,守护在自己心爱男人身边的。

华氏也很喜欢和蒋梦瑶说话,因为,她真的是寂寞了太久了,年轻时在宫中,谁都要有七分防备,说话自然不多,偶尔与皇上相处,他心里念的都是旁的女人,也说不到一起去,蒋梦瑶是唯一愿意亲近她,并且她可以完全不用防备的人。

又道一年春暖花开季,火云城的骑兵队也终于上了轨道,经由吴肇培养的马匹,如今也已经扩大到了三百头的规模,另还有一百多头马驹正待成长中。

三百头寒地烈马,每一匹都配上一个终身战士,除非战士战死,马匹只认那吴肇和那一个主人。

三百骑兵一同奔腾跑上马场之时那气势恢弘的姿态不禁连站在高台上的蒋梦瑶都为之一震,心想若是这样一匹魔鬼骑兵队上了战场,那定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光是这些马的身材就能够让对方的骑兵为之失色汗颜。别说这些寒地烈马,最为彪悍的就是打近身战,一般的马匹与之撞击,定然五脏俱损,再站不起来。

高博成日对着这队骑兵操练,颇有些跃跃欲试的感觉,蒋梦瑶得知他最近总是派霍青他们去北地韩世聪的营地里探望,心想高博也许真的有一天会带着他的三百精骑上到战场上去拼杀一番,到时候,马虽壮,可毕竟是血肉之躯,也架不住刀枪砍杀,心里便有了计较。

当天就找了汪梓恒和张氏一同商议给马做铠甲这件事,蒋梦瑶的提议是想尽量用一些轻便结实的材料,就像是军队中高级将领才会穿的软甲一样,汪梓恒一番思考之后,便想到了软铁,只是软铁容易生锈,若是打一回还行,长久作战的话并非良材。

一番讨论,由蒋梦瑶一锤定音,干脆直接用银子吧,虽然耗费较大,但是银子可塑性强,也相对坚硬,这样做出来的铠甲不仅结实,而且还光亮,这番讨论之后,蒋梦瑶又提出做马铠甲的时候,顺便给骑士也做一套,前后都要镶红铜护心镜,张氏也大胆的提出了花样设计,令人马铠甲更为美观。

几个人商讨了好几天,终于让汪梓恒把正式图纸画了出来,由她带回去给高博过目,高博看过之后连连称赞,说蒋梦瑶真是他肚子里的蛔虫,他也是这两天才想起来给这对骑兵做铠甲的,不过,他只是一个想法而已,并没有和其他人商量过,没想到,蒋梦瑶这里就已经把图纸给他画出来了。

银甲骑兵,火云长胜,他又亲自写下了这八个字,叫绣工务必绣在旌旗之上。

而就在一切都准备好之后,九月下旬,北地军营之中就真的传来了战讯。

齐国已经派出五千精兵渡过界河,要在入冬前,对安国边境一番抢掠,好渡过严寒冬日。

据霍青说,每年冬天之前,齐国都会这样来一次挑衅,韩世聪每每迎战,胜少输多,每年都会被齐国掠去一些财物牲畜,这些齐国军队很狡猾,虽然是有这么多兵一同渡江,可是渡江之后他们便会分散开来,组成十队,说是二十队,分别前往边界的村庄掠夺,这样毫无章法的做法,叫韩世聪想提前抵御都无法成功,主营的军队不能少,只能拨一些兵去各村游巡,发现敌情就烧狼烟为号,主营再拨精兵前去镇压,可是每每这样耽搁之下,齐国的散兵早已风卷残云掠夺了些财物早早退去了,有的时候抓住个尾巴,齐兵也不恋战,被抓到,就松了财物与牲畜,各自逃命去,所以,抓住他们的机会就更少了。

因此关外百姓,尤其是江边一带的村落,每到冬日就将好些东西都藏到地窖中去,就是为了防止齐国散兵突然来袭。

可是今年他们十月未到,竟然就开始了抢掠,这又是一个始料不及的。

高博听完这些之后,心中便有了计较。

第一百零四章

第一百零四章

高博带着他的三百火云骑出了城,虎妞也自请加入,高博倒是没有阻拦,蒋梦瑶也觉得有虎妞在高博身边保护,会相对安全一些,便同意了虎妞的要求,高博带着骑兵没有直奔五十里外的韩世聪军营,而是直接往鹭江方向赶去。

他的想法是,不管齐国的兵马分散成多少路,但他们终究是要回到这鹭江边整合渡船的,他只需在鹭江外派岗哨盯着即可。

蒋梦瑶终于体会了一回戚氏每回送蒋源出征时的心情,看着他越走越远,仿佛他还没有从她的眼前消失,她就已经忍不住想念他了。

他走了,带走了她的牵挂,每日她都会到城楼上站一会儿,虽然知道他不会这么快出现,但她还是愿意每天都去等上一等。

华氏倒是还可以,没那么担心,每天做好了饭,等蒋梦瑶回来一起吃。

“也不知他怎么样了?有没有吃饭,有没有按时睡觉。”

蒋梦瑶端着饭碗,却是食不下咽,总是想着高博此时在干什么。

华氏相思了一辈子,自然对这种患得患失的感觉了如指掌了,给蒋梦瑶夹了一筷子菜,说道:

“放心吧。你对他多些信心,就不会这么担心了。”

蒋梦瑶吃了一口饭,说道:“哎呀,这种感觉不一样,就好像…他虽然出门了,可是却住进了我的脑子,不受控制的想他。”

华氏看着她摇头笑了笑,便不再说话。

因为她知道,这…便是牵挂了。一个女人对一个男人的牵挂就是这样子的,她迷惑了半生,终于又在其他女人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而与她不同的是,自己等的是一个永远没有把她放在心上的男人,而这个孩子牵挂的,却是一个满心满眼都是她的男子。

这便是世间所为的缘分奇妙吧。

吃过了饭之后,蒋梦瑶觉得还是想上城楼去看一看,华氏则说她想睡一会儿,蒋梦瑶离去之时,与一个这些日子一直伺候华氏的婢女擦肩而过,婢女手上似乎拿着什么东西,急急的走入了华氏房中。

当时也没在意,蒋梦瑶就离开了,等她再回来之时,却发现华氏竟然将房门都关了起来,并且屏退了所有伺候的婢女。

蒋梦瑶在门外喊了她几声,华氏也只是轻柔的说自己没事,只是想静一静,叫蒋梦瑶自己回房去歇息。

蒋梦瑶想起了自己中午离开之时,有个丫鬟手里拿着什么东西去找华氏来着,她便在府里找到了那个丫鬟,问她中午交给了华氏什么东西,那丫头的回答让蒋梦瑶赶到十分奇怪:

“是府里信使送来的信,信封里好像还有什么东西。”

“信封里装了东西?”

蒋梦瑶再问,那丫鬟就不知道了。

带着浓浓的疑虑,蒋梦瑶回到了房间,第二天一早就又去了华氏院子,只见华氏已经梳洗完毕,穿了一身她来了关外之后就从未穿过的华贵衣衫,降色的衣袍将她衬托的极为华贵庄严。

蒋梦瑶走入时,她正站在镜子前看效果,见了蒋梦瑶就对她招手,蒋梦瑶过去之后,夸赞道:

“娘,您今天好漂亮啊。这衣服的颜色真配您。”

华氏在她鼻头上刮了一下,说道:“就你嘴甜,去挑两根簪子替我簪上,考考你的眼光。”

蒋梦瑶当即领命,去到了华氏的梳妆台前,她们娘儿俩经常在一起互相梳妆,所以,华氏放首饰的地方,蒋梦瑶自然是知道的,刚要伸手去开抽屉,就看见桌上摆放的那像琥珀一般的手串,蒋梦瑶一边打开了匣子盖,一边对华氏问道:

“娘,这东西不是…您的宝贝吗?怎么就这样放在桌上呀!”

华氏看了一眼那手串,笑了笑,说道:“哦,早上想拿出来看一看,忘记放进去了。”

蒋梦瑶点头表示了解,很快的就在华氏的首饰盒里挑了两根素色的簪子,她今日穿的衣裳十分贵气,若是发髻之上再配的珠光宝气,难免会有些俗气,可是两根素簪子就不同了,更好的将她的风韵面容与通身贵气衬托的淋漓尽致。

华氏对蒋梦瑶的眼光很满意,蒋梦瑶就扶着华氏一同去吃早饭,边吃,华氏便对蒋梦瑶说道:

“待会儿吃完了早饭,你就去看看那首饰盒,把那手串给我留下,其他的东西就都给你吧。”

蒋梦瑶一惊:“娘,好端端的干嘛送我东西呀!而且还是整个首饰盒里的东西,我全拿了,你戴什么呀。”

华氏没有说话,说道:“你这孩子,给你就给你嘛,难不成我做了半生贵妃,身边就只有那么点儿珠宝首饰吗?”

蒋梦瑶一听,想想也对,正要接受,可是不知怎的,她就是觉得今日的华氏很不一样,放下筷子,伸手在华氏的手上摸了摸,自言自语的说道:

“不烫啊。娘,我觉得您今天好像很奇怪的样子,昨天…昨天翠儿交给你的信是谁寄来的啊?您来了关外,竟然有旁人知道吗?”

华氏被她问的一愣,半晌才说道:

“就你事多,快吃饭吧。”

见华氏不说,蒋梦瑶也没有办法,只好继续拿起了筷子,吃起了早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