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家想败,只是花蔷一个人还不够,至少还要再打下去几个。

  鹤平这些共同抗税的城本来就暗中有来往,见花家先落了把柄在他们手中,就蠢蠢欲动起来。

  鹤平这边让人一路哭去凤凰台状告皇帝派来的花蔷如何如何恶行难书,另一边则联络交好的城池。

  其中城大而势大,一直想跟凤凰台争个高下的兴昌先接到了鹤平的来信。

  兴昌辞官的太守其实就是本地何家的,他所谓的辞官其实就是兴昌抗税的一招而已。之前,朝阳公主要修帝陵,为了这个还险些让陶公倒台,兴昌本来是想看看风向的,后来一看陶公都不行了,就赶紧把人和钱粮都加倍送过去了。

  送过去后,陶公让亲信来了。亲信带来了陶公的问候和安慰,让兴昌何家很感动。

  陶公就如此这般,这般如此的跟他们说了一通,大意就是,这个朝阳公主早晚会自食其果的,你们等着瞧。

  何家发觉凤凰台正在斗法,他们虽然插不上手,但也不是只能干站着看热闹的,也想看一看能不能找点好处。

  之后的一年里就频繁跟陶公接触,两边关系越加亲密后,何家也看出了陶公是如何做法的。

  原来陶公在当时征丁征粮时就故意挑选了以农业为主的城池。

  比如兴昌,比如保平,比如宜兴。

  这些城池无一例外,全是大城,全在晋江沿岸,百姓大多全都以种地为生,因为粮食丰富,气候适宜,所以这些城的百姓繁衍得快,壮丁足。

  从这些地方征粮征丁都是很合适的。

  但缺少壮丁之后,耕种跟着就要受影响。

  何家人觉得陶公此计狠毒,可此计却一定会成功,所以他们也暗中联络了其他几座城池,他们虽然不如陶公,但也不愿意一味的受人利用,就想借此争一争势。

  陶公以为他们只是小兵,不知小兵联合起来,也能把主帅推翻。

  开春后,陶公就暗中传信给何家,示意他们今年不要组织百姓耕种,如果可能,最好阻止百姓春耕。

  何家当然不愿意。在陶公看,这不过是他与朝阳公主斗法的布局,是他要推翻朝阳公主的把柄。但何家在兴昌生息可止百代?他们与兴昌共为一体,损百姓就是损兴昌,就是损何家!

  何家发觉陶公不值得依靠,就没有听他的,照例让百姓耕种,然后照陶公说的,让自家亲信去凤凰台告何家太守误了春耕。

  地照种,人照告,陶公的心都放在凤凰台了,又不会到兴昌来看。

  如此这般,告了一年,太守理所当然的要把这个局给揭开,不然照陶公所言,等到年末让兴昌真的不交税?那罪过就大了。

  索性,他联合其他各城有志一同之人,一同上表辞官,把这个局给提前揭开了。

  这样各城并未真的抗税,就算真到凤凰台去辩驳也不会落到下风。

  果然,大军跟着就来了。

  各城便有惊慌失措的,毕竟纸上谈来终觉浅,大军到家门口了,才后悔的也不是没有。

  兴昌何家是少数几个中到现在还坚定不改初衷的。实在是现在凤凰台上,皇帝不像样,大臣也不像样,他们这些下头的城实在无所适从。

  何家当时商量此事时就有人愤愤道,他们当臣子的,听皇帝的还有话说,陛下让他们去死,他们不去是不忠君。可听皇帝他姑的?听一个大臣的?

  “随歌起舞,伎乎?”

  谁都能指使的动,是人家家养的奴仆吗?

  实在咽不下这口气!

  但反,也不是说反就能反的。何家到现在也没有个主意是不是真的要反,只怕这个字刚说出口,何家里面就要打个你死我活。

  那就不说。

  至少有一条,他们既不想听朝阳公主的指派,也不想听陶公的指派。

  说句不好听的,上数这两位算个什么东西?朝阳公主是有德还是有慧?陶公是有名还是有功?听他们的,不丢人吗?

  所以兴昌何家早就想好了,等大军来了,就认准一条:此军是何人所派?

  此将是何人所点?

  如果是皇帝,那我等出城跪服,是缚是杀,都无二话。

  如果不是皇帝,那你们无旨出兵,是乱兵,对不起我们不听。

  带兵来的也是花家帝系,扎下营后照例给兴昌送信,表达友好之意:咱们都说好了的,我就是来走个过场,你看咱们这戏接着往下怎么唱?

  结果兴昌来了这手,这人就懵了。

  但他怂啊,他对兴昌呵呵说:其实我什么都不知道,既然你们这么问,我就把你们的话送回凤凰台让大人们决定吧。

  他立刻写信送回花家。

  花家哪里懂这个?从头到尾,这都是花万里和朝阳公主商量的。他们很惊很慌——这跟说好的不一样!

  怎么办?

  花母想了想,觉得朝阳公主不是能商量的人,万一告诉朝阳公主了,她觉得是花家不会办事怎么办。

  这很有可能啊!

  花母也闹不清楚,主要是怕给花万里添麻烦,就让人把信又送去给花万里了。

  花万里也带着一支军队在围城,他和他最亲信的四个堂兄弟围着三个城。

  在他看来,这是一桩十拿九稳的买卖。但也要防着会有意外,万一有人不按牌理出牌呢?所以花母转送的信到他手里时,他也不是太吃惊。

  仔细想想,让人给在兴昌的堂弟送信:别怕,先围城,粮草带足了吗?带够了就围着吧,记得约束士兵不要出营就行。

  他觉得这是兴昌不见棺材不掉泪。看他现在强硬,等花家把其余的城全都收服了以后,剩下他自己,他还能硬得起来吗?

  不过为防再有意外发生,他决定不等了。本来他跟这三座城正在有商有量,现在既然兴昌出事,那就不能再在这里耽误时间了,快些把这边解决,他带军去兴昌也跟着一起围就行了。

  于是让人去三座城里下最后通谍:交人,交税。

  去的人说话很客气,如果暂时没钱交税呢,先交人也行。交人也请放心,我们将军不杀人,我们将军只是需要把人带回凤凰台让皇帝审,而且我们将军跟你们保证,人怎么接走的,怎么还回来,肯定也不让皇帝杀人,好吧?

  以花万里现在的身份地位,给出这个保证,也算够分量了。

  三座城就说,好,但请给一些时间,让家里人收拾一下。

  亲信说好,那我就带着人等着,什么时候收拾好了,什么时候咱们就走,多等几天也无妨。

  当天晚上,亲信就被杀了。

  花万里久等不见亲信回来,情知有变,但让他想破脑袋也想不出真的有人敢打花家军。

  打花家军,那是反啊。

  又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你辞官,不交税,不就是想抗议之前修帝陵征丁征税的事吗?你都这么用力抗议了,皇帝肯定会考虑一下,体谅你的辛苦,打完你再给你一些好处,这不就行了吗?

  这就跟媳妇跟婆婆吵架,媳妇先哭一哭,说一说自己的辛苦,耍耍赖不干活了,婆婆肯定要生气啊,要打几巴掌啊,打完还要哄你,还要说之前是让你辛苦了,以后让你少干点。

  不就是这个套路吗?

  有因为这个就掂菜刀杀婆婆的吗?

  等他听说那三个堂兄弟被人带兵从后面包围上来给杀得片甲不留时已经晚了。

  那边营乱兵散,堂兄弟那些将军都是花架子,指望他们能临阵应变那就是做梦,所以花万里接了一个又一个十万火急的求援,他都反应不过来。

  先是一个堂弟说后面有敌军攻上来了!求他救命!

  然后第二个堂弟也这么说了,第三个堂弟也这么说了。

  他刚给第一个堂弟说让他带着人迅速去与第二个人汇合,两边在一起不容易被打,人多势众,别人看到兵那么多也不会轻易对他们下手。第二个第三个求援的来了以后他就知道有问题了。

  他就坐下分析,求援的信一封接一封来,他慢慢看,发现这些人一开始是分三支队伍都是背后攻击,另有两路侧应,本来可能只是想袭扰一番就走的,结果谁知三个堂弟都是一打就散,这些人打出局势来就索性联合起来,一起包着三个堂弟的人马打,等于三个堂弟都逃不出来了。

  花万里懂了。

  他明白了。

  之前那些人只是与他曲与委蛇,并不是真心与花家盟约。等花家带兵出了凤凰台就入了人家的圈套了。

  他们是要借着这一次机会除掉花家。

  他不必去猜背后的人,他只需要把花家从这个泥潭出脱出来,日后再去挨个找仇人算账就行。

  堂弟们已经救不成了。

  花万里看着仿佛咫尺之遥的坚城,起身唤偏将:“将投石机推上来吧。”

  天成五年秋,花万里,史称虎威将军,攻打泾河三城,焚一城,坑杀三万余,置泾河百年沃土,终成荒原。

第555章 花样荐人

  “好!”

  陶然击掌而叹, 不禁起身, 在屋中大步来回奔走。

  座下的人也立刻起身, 侍立一旁。

  距此不远处的街上,哭声不绝于耳。

  花家出征时的赫赫烈烈还在眼前, 花蔷的棺材就送到了, 随侍棺旁的从人一看到花家来人,就从怀中取出利刃自尽而死。

  花家人就连立刻把人带棺都带回了家, 仍有风言风语传来。

  等花家人发现花蔷乃是自尽后,一颗心就沉沉地坠下去了。更别提花蔷是被人送回来的,他身边的从人只剩一个也自尽了, 跟着他一同出征的家丁、护卫, 不管是家养的还是投到门下的各种将军一个都不见了。

  最要紧是花万里不在!花母实在不敢自己做决定, 只好一边给花万里送信, 一边求见朝阳公主。

  在送上厚厚的礼物后, 她见到朝阳公主把花蔷意外而死, 大军不见踪迹的事说了。

  朝阳公主问:“花万里呢?如何不在?”花母心中一沉, 说:“我那孙儿还在外带兵呢, 不在城中,因此事事关重大, 实在不敢隐瞒, 这才上禀长公主。”

  朝阳公主皱眉, “此人无用, 毁我大事, 他既死了, 我不能再问他的罪,不然绝不能饶过他!”花母心中悲凉,伏首道:“我这堂侄辜负长公主,确实该死。”

  朝阳公主这才稍解颜色,说:“只这一人败了,也不说你花家都败了,只要其他人胜了,一人的胜负倒无关紧要。”

  花母求来了这一句话,回家后说给家里人听,花家其余人等才放心了些。

  一人担忧道:“既然长公主这么说,那其他几路不知……”是胜是负?

  花母又能怎么办?他们在凤凰台,鞭长莫及。

  花蔷的丧事暂时不能办,他是功是过都要再论,花母命人将花蔷的尸身妥善安置,那义仆的尸首倒是可以先下葬。

  其余的只好等花家其他人的消息传来再做打算。

  不料花家关起门来还没多久,一路人边哭边骂的进了凤凰台,招摇过市来到花家门前,哭骂花蔷仗势欺人。

  这个仗势当然不是仗花家的势,而是仗圣旨的势。

  这些哭诉的人说花蔷因为手捧圣旨,带兵到他们城下时就非常嚣张,不但辱骂城中父老,将父老送去劳军的粮草酒肉全都打翻,还公然索要金银美女,不顾圣旨,毫无廉耻。

  因他们城中一户有一女儿生得玲珑,被他要来当个侍酒的侍女,此女为了城中父母乡亲忍辱侍候,不料花蔷一逞兽性之后竟将此女扔给军中粗汉肆意蹂躏 。此女不堪受辱,只能自尽。其父母要收敛尸身,见女儿身上没一块好肉,悲痛欲绝,在安葬了女儿之后全都自尽了。

  字字血泪,句句诛心。

  这些人一路哭一路骂,走遍大街小巷。花蔷的恶行也大白天下。

  花家关着门,得知此事时已经晚了。花家下人去捉拿驱赶这些不知从何处而来的人,反倒成了罪状。

  花母得知后,连忙把家人都叫来,告诉他们,花家有大难。

  “这个毒计就是看在蔷儿不为人所知,世人不知他的品性,就会人云亦云,看他们哭得可怜,就信以为真。”花母叹气,“花家势大,在旁人看来,若不是花蔷真的做出这等恶事,又怎么会被几个百姓痛恨呢?”

  花家众人又惊又疑又恨。

  花母说此时再闭门不出,只怕这罪名他们花家就背定了。现在事不宜迟,他们立刻遍访亲友,请他们援手,到时一起去凤凰台,一定要保住花家百年声誉。

  花家人倾巢而出,而这一场闹剧也终于落到了凤凰台诸人的眼中。

  姜姬在公主城,消息多少有点滞后,还是姜智替她把消息带进来的。

  他问:“公主,可要我们做什么?”“什么都别做。”姜姬摇头,“花家再险,他们家也比别家多几条命。毕竟是带兵的,现在大军在外,凤凰台的人只要不是傻到家,都不敢在此时落井下石。万一在外的花万里能舍下这一家妇孺,那他带着十几万大军,那可真是……”她想到这里笑一笑,有那么一股冲动让姜智去添一把火。后来想想还是算了。

  她的人太小,左右不了大局,那又何必白费力气?她问姜智,最近他身边的人对鲁国的印象如何?对鲁王的印象如何?有没有人想去鲁国一观?姜智笑道:“近来天天都有人来打听我国和我王,听说现在青年学子如果出去游学,倒是都要去鲁、郑、赵看一看呢。”

  鲁国是中兴之相,郑是灭国之相,赵王穷兵黩武,也很值得一观。

  现在各个诸侯国中,鲁国的名声是最好的。

  姜姬听了心头发热,情不自禁的喝了一声:“好!”

  好!!

  她要姜智不要专注这凤凰台上下的风雨了,在凤凰台要注意多多联系有志青年,不必替鲁国特意吹捧,只说实话就行,有大兴的乐城、凤城,也有改头换面的商城,还有正处在建设中的晋江沿岸用来种郑国米的新城等等,让他们知道,鲁国是个大有可为的地方。

  现在这个时代的青年士子游学,其实有点像现代的出国留学,不是说出去旅游一趟就回来,多的是在外面待个十年八年的,当然也有就此留在本地的。

  而能去游学的,学识、见识、心胸等都不会缺。鲁国有这些人相助,何愁不兴?

  她开始觉得姜智一个鲁吹已经不够了,段小情正好去职之后一直闲着,虽然他在公主城也能找着活干,可是段小情别的不说,身份、样貌都是上上好的,当一个高品质的鲁吹很合适。

  她给段小情传了个话,让他回凤凰台去,专职接见各界对鲁国好奇的人,不管公卿还是走足,只要对鲁国好奇,对鲁国有善意,都可以交朋友嘛。

  段小情接到命令后跑到找姜姬哭,死活不肯回去。

  他是在姜姬已经到了公主城后,她叫人去送信把他给接过来的。

  他说他不去,他要一心服侍公主,一心替公主办事。

  姜姬察觉到他是怕死。

  这人嗅觉灵敏,察觉到凤凰台上下正处在要命的时候,朝阳公主和陶公就快斗起来了!就要到分胜负的时候了!

  他怕死,所以不去。

  姜姬没办法,他这样就算去了凤凰台也不会好好办事的。

  段小情察觉到她不高兴,连忙推荐了蓝家当替死鬼,还说愿意去蓝家说服蓝家子弟去凤凰台当鲁吹。

  姜姬有点犹豫,她让段小情这种世家身份的去当鲁吹,是想让他借住在徐家,好借一借徐家的势。可蓝家蓝如海曾登过陶家大门,现在蓝如海跟陶家的关系也没断,虽然只是非常非常一般的关系,可这种情况下,让蓝家去徐家借住就不合适了。

  而蓝家去陶家也不行,陶家是这次要下场,她只想站一边看,还不想这么快被卷进去。

  她打发段小情走了,想自己再想想还有没有合适的人选。

  段小情出来后,既惧又悔。他跟随公主两年,对公主是钦佩的五体投地。他因自私而拒绝公主,公主却并未责难。这叫他更是惭愧。他想,公主让他去凤凰台肯定是有用的,只是他太胆小,这才辜负了公主。

  他转身去找王姻,拉着王姻喝酒,酒后吐真言,自曝其短,痛哭流涕。

  王姻哭笑不得,让他安心,公主不会因为这件事就杀了他,也不会不用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