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姬坐在榻前梳头,问下首的王姻:“何事?”王姻伏首道:“某欲往万应一去。”

  姜姬听了就笑,“你亲自去?那不是大才小用了?”王姻掩面道:“某坐井观天,自视太高,险些误了公主的大事!”他想到这里都恨得心里发紧,不恨别人,恨自己!

  他一向认为自己不比龚相等人差,可遇上事了才发现,他还有许多需要学习的东西。

  而这些不是他在公主城里坐着就能学会的。

  姜姬:“你只是经过的事太少,在你这个年纪,已经不错了。”

  王姻以为她不会答应了。

  “不过想去就去吧。如果还想去凤凰台,也由得你去。”她突然说。

  王姻此时的反应一点都不慢,“公主是想让我去徐家还是凤凰台?”

  “凤凰台。我想让你去见朝阳。”她笑着说。

  王姻不差了,想想他的年纪,龚香在他这个年纪也是天老大,他老二。不然也不会那么简单就被她和蒋龙两个就毁了龚氏七百年基业,搞到最后要一个偏支远房的来顶这乐城龚氏的班。

  亏得龚香能想得开。

  ……她有点想叔叔了呢。

  姜姬嘱咐王姻:“你去见黎家,一定要让他相信,我与徐家已经反目。”

  王姻点头:“必不负公主所托。”

  王姻是以鲁国大夫的身份光明正大的去万应城的黎家拜访的。

  他当然立刻被迎接了进去,黎家还邀请了全城的世家都来陪伴这年轻的鲁国大夫。

  几番盛情款待之后,年轻的鲁国大夫不好意思的请求与黎河青密谈,道“有事相商”。

  黎河青预备着此人要说那些商人的事,他也准备好了理由:快过年了,城防加重,要预防外人进出,以免有贼子里应外合,趁着过年时闯进万应城来祸害百姓。

  不料,这鲁国大夫竟然开始询问黎家有没有貌美才高品德好的淑女。

  黎河青打量了一番这鲁国大夫的品貌,以为他想求妻,不过这个年纪,家乡应该有妻室了吧?那是想求一妾室?也不是不可以,鲁国大夫也算系出名门,给他一个旁系的女子也不算丢脸。

  黎河青就直接问了:“大夫是有春情之思?”

  翻译过来:你思春了吗?想女人了吗?

  反正关起门来两个大男人,又都是酒后,这话只能算是丈夫之间推心置腹的私房话。

  王姻羞涩的连连摆手,示意黎河青靠近,当两人近得快要贴在一起时,王姻才小声说了他的来意:他想替黎家与他鲁国公主牵线。

  鲁国公主惹怒了徐公,她担心徐公会阻挠她成为皇后,所以她需要黎家的支持。

  为了表示诚意,她希望黎家能送一个黎氏女给她,她会与此女情同姐妹,她会带此女一同进凤凰台,如果她为皇后,此女必为夫人,如果两人都生下公子,则两子之间情如兄弟,鲁国公主也会视黎氏子为亲生子。

  如果黎氏女比她更得皇帝喜欢,而徐公又对她敌意太深的话,她就会想尽办法令黎氏女为后。

  总之,鲁国公主就一个意思,她不要回鲁国去。她要能当皇后就当皇后,当不了,她就送一个跟她同盟的女人上去。

  她选中了黎家。

  黎河青瞬间就动心了。而且,他也信了三成——因为这鲁国大夫的话里关于徐家的部分都说对了。

  他不信的就是这鲁国公主真的会让出皇后之位。呵呵,不可能的。

  还有,这鲁国公主一定不止找了黎家,她肯定还对其他家族说了同样的话。

  不过他觉得黎家比别的家族,离成功都更近一点。

  他请王姻稍稍休息,今天已经晚了,一切都可以等明天再说。

  王姻露出失望的神情。

  黎河青就笑着说:“我有几个姐妹,明日必为大夫引见。”

  王姻立刻就高兴起来了。

  黎河青安顿好王姻,让人守在王姻门前,等王姻睡着之后,他才召集家人,商量此事。

  黎家其他的人,他的父亲,他的祖父,他的叔父,都赞成送个黎氏女给鲁国公主。当然,关于人选还需要再商量商量。

  他们更担心的是徐公那边的反应。

  祖父叹气:“只恐徐公见怪。”

  父亲说:“爹说的对。徐公……唉……他要是不想让这鲁国公主当皇后,我看这鲁国公主也当不成皇后了。”

  三叔说:“这不是正好?到时就是我黎家女儿为后了!”

  黎河青说:“三叔,没那么容易。那鲁国大夫似乎很笃定鲁国公主能带人进凤凰台见到皇帝,还说鲁国公主与朝阳公主情如母女。但如果真到那一天,只怕要我们偷偷把鲁国公主和小妹给送进去。”

  三叔说:“你是说,那鲁国公主现在连凤凰台进不了了?”黎河青点头:“当是如此。”

  徐公啊,那是能小看的人吗?

  他不想让鲁国公主当皇后,这鲁国公主就连凤凰台都进不了,皇帝的面都见不着。

  黎河青笑道:“徐公还希望我等将这鲁国公主给赶回去呢。”

  所以,如果黎家答应鲁国公主了,第一件事是要在徐公的眼皮底下把鲁国公主和黎氏女偷偷送进凤凰台。

  被徐公发现,黎家可要吃不了兜着走了。

  一屋子人都沉默下来。

  这是公然跟徐公对着干啊。

  祖父说:“做。到时若是徐公发怒,我这条命可以赔给他。”

  黎河青立刻跪倒在地:“祖父,孙儿不孝!请祖父千万不要这么说!”

  底下孝子贤孙们跪了一地。

  祖父亲手把黎河青扶起来,说:“这是我黎家的机会。值得一试。败了,不过一个黎氏女儿,一个老头子而已。胜了,我黎家就不必空守着这个万应城了。”

第570章 王姻与段小情

  黎家议定后, 却一直冷落王姻。

  黎河青第二天也不出现了, 只叫两个家中子侄陪伴王姻,任王姻百般询问也不回答。后来子侄都不出来了,只有管家陪着。

  王姻自然是先慌,再怒,再惊, 最后对着管家恳求想走。

  管家问你不是有事来求黎家的吗?何不再等等。

  王姻矢口否认。谁说我来求黎家?明明只是过年前来拜访一下而已。

  黎家观察王姻, 得出结论:这是一个无胆之人。有些学识,也有家传, 却不足为虑。

  黎河青问:“那, 我这就派人去凤凰台和公主城打探一二了。”

  黎家派人出去, 一来一回间,春天都到了。这段时间, 王姻一直被强留在黎家, 动弹不得, 他做尽痴态,连绝食自尽的招都使出来了, 最后被人按住灌食, 黎家对他彻底放下了心,看他年轻,本也不觉得他有什么城府,现在只是预防万一而已。

  黎家的人回来后, 黎河青就得知了凤凰台上的消息。

  凤凰台上倒是一切如常, 没人在意, 也没人关心什么鲁国公主。大家的心神都被朝阳公主和陶公的斗法给牵住了。

  从花家出征以来,已经过去大半年了,虽然没有人给亲眼看到花家打得怎么样,可各种消息是越传越多的。

  一说花家大败。

  因为各地都冒出不少溃兵,少则几十人,多则上百人,都是壮年男子,有兵器在手,他们遇人杀人,遇村抢村,遇镇,若是镇小无墙,也是照抢不误的。

  他们就像一群恶狼,要粮食,要金银,要女人,碰到男人不是被抓了就是被他们杀了,小儿、老人都保不住性命——怕他们逃出去了会给别的村镇报信。

  在这样的**下,只有墙坚兵多的大城才能平安无恙。

  他们把信送到凤凰台,被陶然拿住后,上殿质问。

  殿上没皇帝,朝阳公主也不可能坐在龙椅上被陶然质问啊。幸好,她现在笼络了不少人,又都封了官,可以坐在龙椅周围替“皇帝”说话。

  陶然说花家大败,其罪涛天,必要严惩。

  替皇帝发言的人就说,你说花家败了,这个没有人证的。除非你把花家领兵的人带上来,让他们自己说打了败仗,不然我们都不信,都当你是胡说。

  陶然说花家如果没有败,外面的溃兵从何而来呢?

  那些人道:流民啊。冬天嘛,百姓们没吃的,不就变成流民了嘛。

  陶然就在祭祀当日发难了。

  一大堆不知怎么冒出来的流民跪哭当场,说他们家乡被毁,亲人被杀,杀人的全是兵。

  祭祀时文武百官都在,凤凰台下有点头脸、来历的全都跟着一块祭,全都在下方跪着呢,突然听到哭声,看到这么一堆人在这里跪皇帝祖宗,哭皇帝祖宗,都伸头去看。

  场面当然非常难看。

  陶然想邀请徐公一起出来“主持公道”,徐公却早就气“晕”过去了。

  陶然就又邀请了别人。有的,学徐公躲了,有的,跟陶然站在了一起。

  他们一起上前,请“皇帝”出来召见这些百姓,问一问他们的冤屈。

  皇帝当然是出不来的。

  他们就一再的请啊请啊,先站着请,见请不出来,跪下请,如果还请不出来,只怕就要泣血了。

  当时的情形,黎河青只是听都觉得背上汗毛直竖。

  他问下人:“那最后怎么办了?陛下出来了吗?”下人白着脸说:“没有。陛下只是让人把那些人都给杀了。”

  陶然本以为此事可成,不料突然从帝陵里涌出许多御卫,把他们团团围住,把那些哭告的百姓都给抓了,当即就都杀了。

  这些御卫本想连陶然都揪出去,陶然被人团团围住,抱腰拖腿,一群公卿大臣手抓齿咬齐上阵,总算护住了陶然。

  最后御卫只得放过他。

  事后陶然回城后也“气”病了,闭门不出。人说陶然在家仰天而哭,叹天地无道,天地不公。街上的人听说后,都生了同感。

  唉,皇帝实在是太过分了,太让人心寒了啊。

  黎河青听得直皱眉,这凤凰台的水真是越来越深了。皇帝和朝阳公主看起来是不打算让步的,而陶公也步步逼近,两边都不肯退后,这要真斗起来,胜负实在难料。

  他的父亲摇头:“陶公这是心大了,他想当第二个徐公。可他也不看看,徐公当年可有逼得陛下如此失态?”

  皇帝能在帝陵祭祀时杀人,这是已经被陶然逼得失了分寸了。

  毕竟皇帝才十七岁,年轻,沉不住气。

  黎河青说:“陛下可能是想收回皇权。”

  之前,凤凰台下的事一直都是由徐公为首的大臣们代皇帝决断的。

  那时是皇帝年纪小啊。现在皇帝长大了,想自己当这个皇帝了,不想让权臣替他拿主意了,这不是很正常吗?

  这样看来,徐公退的恰到好处,这才是为人臣子该做的。

  陶然跟徐公比真是差远了。

  黎父点头:“陶然此人,唉……”

  下人也去徐家拜访,一面是表功,说已经把公主城的商路给截了。一面也是想试探一下,看徐公对鲁国公主到底是什么意思。

  黎父问:“徐公有没有说什么?”黎河青说:“徐家只是说,这鲁国公主品性不好,不能为皇后。”

  黎父:“看来徐公是真的不想支持鲁国公主了。”

  那就说明,鲁国大夫说的话全是真的。

  鲁国公主是真的需要黎家的支持,和保护。

  黎父和黎河青又商量了一番后,再次去见了王姻。

  王姻这些日子十分辛苦。为了作戏,他已经许久不肯沐浴、修面、梳头了。

  黎河青进来时,他就像个乞丐。

  看到黎河青,他立刻扑上前去,大哭求饶,求黎河青放了他。

  黎河青既嫌他软弱无胆,又觉得这样的人才好掌控。

  于是王姻在终于盼来黎河青后,才终于答应去洗澡换衣服,重新打理的干干净净的,两人才坐在一起说话。

  黎河青说,为了皇帝,为了大梁,也为了皇帝与鲁王的友谊,经过慎重考虑,我们决定接受你提的条件:促成鲁国公主与皇帝的结合。

  王姻自然要感激涕零,并迅速捡回了身为鲁国大夫的自豪与自信,同时也带着被黎家关了几个月的怯弱和黎家就两家的盟约进行了友好的磋商。

  黎家仍旧打算搭上鲁国公主这条船是因为就算徐公不想让鲁国公主当皇帝,黎氏女也从来够不上皇后的边。

  黎河青认为,徐公想尽快送走鲁国公主,原因应该是目前凤凰台上的争斗已经越演越烈了。他担心鲁国也插进来一脚,索性就先把鲁国公主送走。

  至于皇帝什么时候娶老婆,这一次娶不成,下一次再选一次不就行了?反正皇帝过完年才十七,不是七老八十。

  但下一次,黎家还能不能遇上一个凤凰台上下都在内斗,而鲁国公主又恰好需要黎家相助的机会。

  这对黎家来说,是机不可失,失不再来的。

  所以他们当机立断,愿意与鲁国公主结盟。

  但他们需要鲁国公主表现出诚意来:比如,先证明一下鲁国公主真的跟朝阳公主亲如母女。过了徐公这一关后,朝阳公主真的会支持鲁国公主当皇后。

  他们也不是白干的。

  王姻就说,他愿为先行。

  ——只要黎家能把他送进凤凰台下,只凭他就能见到朝阳公主。

  黎河青听他说完,也不给他改口的机会,立刻就带着王姻去凤凰台了。

  在路上,王姻改了个容貌。他把发际给剃秃了一点,再把眉头拔干净,乍一看就与他本人不像了。

  黎河青看他这番作态,笑道:“大夫果然高智。”

  王姻羞愧低头:“惭愧,某也只有这一点本事了。微末小技,难登大雅之堂。”

  不过王姻的这一手并不是他想多了。

  他们踏着春光进入凤凰台时,黎河青报上了身份后,仍要介绍王姻的来历。

  谁叫王姻看起来不像奴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