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真是来替姜武报信的。

  当然,这人心里是想报复花万里。因为他原来是死掉的花家人中某一个的亲信友人,自负武艺,跟到战场上来想一展所长,结果万军之中,再高的武艺也是徒劳,他被溃兵冲散,等他和其他逃走的溃兵被人找回去时,他的“将军”已经被害了,他只得重新拜到花万里名下为兵。不过不再有优待,只能做个小兵。

  他早就开始怀疑花万里了。可身处万军之中,想刺杀花万里真是白日做梦。他的胆子也被这战场刀刀见血的杀戮给唬小了,这才转了个弯,把“报仇”的希望寄托在姜武身上了。

  姜武想了想,觉得这人还是有用的,就是不知道他敢不敢在别人面前也把对花万里的怀疑合盘托出。

  他的身份是很难得的。

  他把这人交给了姜俭,悄悄送他出了营,让他回到凤凰台后,把这个人交给陶然。

  姜俭说:“陶然怕死,绝不会出凤凰台。”姜武:“本来也用不着他。不过,他一定也愿意把花万里骗回去。”

  姜俭出逃,引起花万里震怒。他把营里的人都怀疑了个遍,连心腹都难以幸免。

  唯独没怀疑姜武。

  营中的气氛越来越古怪,人人自危,暗潮浮动。

  就在这时,圣旨送到了。

  诚如花万里所求,皇帝请他回来不说,陶然,陶公,将亲自迎出六十里,恭迎花大将军大胜还朝。

  花万里握着这个圣旨,心中不是不惧的。

  姜武在旁道:“那贼子在六十里处等着?那我就先去七十里处等他!好弟弟,等着哥哥的好消息!”花万里心底松了口气,有姜武带着大军在暗处迎接,应该是没事的。陶贼手中的霍九弈已经死了,他身边应该没有别的将了,就算有将,凤凰台附近的兵也不是他能调得动的。

  一切都应该万无一失。

  花万里真诚地握着姜武的手说:“好哥哥,弟弟的一身安危,都要仰赖哥哥了!”

第582章 粮食

  金秋十月, 谷米入仓的时节,凤凰台的粮价却日日攀高。

  今年的粮不好买,是大街小巷, 家家户户都知道的事。

  家中有田的还好说, 不至于饿肚子,那家里没田的百姓就泛起了愁,辛苦一年赚来的钱,还不够家里人吃饭的。

  何况,就是有钱,也买不来粮食啊。

  公主城位于凤凰台西侧, 相隔不算太远, 原来地处荒凉, 周围一个解县、一个新县都是小城。

  现在多了许多商人从这里经过后,路也重新修过了, 人也变多了。

  特别是那些跟着鲁国公主来的鲁人,他们来了以后就垦荒种地,把周围的地全都给占了。

  连原来的树林都伐干净了,全都变成了田。

  听说在鲁国种地不必交税, 商人来收粮还有低价, 收粮不能比低价更低, 种地的不管收成怎么样, 劳累一年都不会白干。

  这样的好日子, 叫解县和新县的百姓都羡慕不已。上面的老大人们怎么吵吵闹闹的跟底下人有什么关系?解县和新县的百姓却是早早就开始跟公主城的男男女女联起了姻, 后来又听说在鲁国, 女子也可当门立户,就有那吃不上饭的穷苦人家的男子一咬牙,一跺脚,就倒插进了公主城的门。

  姜姬听说今年公主城底下男女比例已经达到了十比三,不由得高兴的抱着三宝狠狠亲了一口。

  别小看这十比三,她来时带的全是流民,流民中的女人连十分之一都没有。

  这十比三,真比多少真金白银都难得。

  只买奴隶可买不来这么多女人。

  这表示公主城吸引来的外来人口中,相当一部分都是本地百姓,他们成群结队的来到公主城,一家,一村,一姓,等等。

  当然,既然他们特意逃到公主城来,公主城收了人,肯定就不会再还了。

  日后有什么人跑到公主城来问责,那也是绝对不会认的。

  十比三虽然少,但已经可以让公主城进入一个良性的循环了。

  她让官吏们在新入城的百姓中间调查,看他们到底平时谈起公主城来,到底什么是最好的、最吸引他们的。

  这才是公主城继续吸引百姓的法宝。

  调查出来的原因没有出乎她的意料:因为公主城不是大梁原本的城,城内居民都是鲁人。所以它不征丁。

  所以百姓们才逃到公主城来,假装自己是鲁人。

  她发现百姓们是非常敏锐的,他们就像生活在大自然中的动物,总能第一时间察觉到天灾的来临。

  哪怕他们什么也不懂。

  可百姓们就是觉得,花家征兵打仗只是一个开始,以后兵还会继续征,仗还会继续打。

  所以,他们才想当鲁人,而不是大梁人。

  虽说鲁王也要听皇帝的圣旨,但皇帝不可能直接就从鲁地征丁,总要客气客气让鲁王自己献上来。

  前提是,鲁王还是皇帝的大忠臣。

  而鲁王现在对皇帝不太尊敬的事,百姓们也察觉了。

  他们倒是说不出什么大道理来,就是很直白地说:

  “陛下可管不着鲁人呢!”

  瞧瞧,这话说的,叫她心里高兴死了。

  等听到凤凰台的米价变高了,立刻就让商人们不要再往凤凰台送谷粮了。

  虽然不至于完全掐断了凤凰台的粮食,但也能减少个十之一二,多多少少能引起一些恐慌。

  这世上能叫百姓惶惶不可终日的,就是粮食。

  哪怕它贵,只要它有,就不会心慌。

  可一旦没有了,少了,那就完蛋了。

  她也不是要阻了商人的财路,只是让他们把粮卖到别处去,或者就在公主城把粮换成别的,由她的人把粮食送到远处售卖。

  其实还是她在这里的根基不足,如果能有两三座城已经落到她手里了,那她想藏粮也不会像现在这么艰难。

  短短十日之内,凤凰台的粮价一下子高到了令徐公都瞠目的程度。

  “一斗粮要半斟珠?”他问徐树,“怎么就到了这个地步了?”

  凤凰台的人吃米多,人们嘴刁,非好米不食。在凤凰台的粮店里是看不到牲口吃的豆料的。虽然现在被鲁人影响的黄豆做的云食、玉浆等也可登堂入室,但在粮店里,仍以米为主。

  这要卖半斟珠的,指的是郑国米等精米、细米。

  徐树皱眉道:“也不是一开始就这么高的价,原来也就是一日涨上一点,一直没往回落。到了前几日,粮商们突然就不来了,这粮价就一下子高起来了。”

  徐公问:“都是哪里的商人?往年河西、四廊、登丰、河谷的粮商呢?今年他们没往南边运粮?”

  凤凰台位于大梁南边,水土丰美,周围的大城每年丰收,都会往凤凰台送粮,所以凤凰台上的人还从没尝过饿肚子的滋味。

  徐树赶紧命人去找大商打探,结果却叫人心惊。

  大梁产粮最多的地方,河西、四廊、登丰、河谷四地四十六座城,沃野千里,到了丰收的季节时走在路上,举目一望,四野一片金黄,望不到边际。

  往年也是这些地方的大商往各地运粮、贩粮。

  但今年这些地方出来的商人都少,比往年少了六成。

  再细打探,竟然是各城不许粮商贩粮了,凡是收获的粮食,全都收到城库里去了,一粒都没放过。

  徐树赶紧把这件事告诉了徐公。

  徐公冷笑:“这是想造反不成?”说罢就叫人进来,替他写了一份奏表,转头就以圣旨的名义发出去了。

  去“传旨”的当然就是徐家的人了。

  徐树看到了圣旨——这种事以前也没少过。徐公日理万机,哪有那个功夫每一件事都去找朝阳公主要一份圣旨?都是他这里先办着,事后一起补圣旨。

  有的不必要圣旨的,就由徐公自己办了。

  他这个大丞相可不是白做的。徐公平时都不用相印,只用自己的小印,照样行遍大梁无人敢违。

  徐公先用“圣旨”挑几个大城的太守喝斥一番,再命人把司农和堂下大夫、郎官都请到徐家来。

  徐家突然门庭若市,一堆大小官员乘车骑马,急匆匆地赶到徐家,黄昏了还有不少人往徐家赶,凤凰台上的人看到这熟悉的一幕,不免胆颤。

  以前几十年里,这徐家就是这样。

  凤凰台上不是朝廷,徐公家才是。

  有机灵的能猜出来,都感叹还是徐公管用。

  “必是因为这街上粮价的事。徐公要插手了。”

  “真比陶然强出一座山去!整天跟一个妇人斗,斗来斗去还没斗赢,正事一件不做!”

  第二天,司农就上表了,中心思想两个:今年大家都要饿肚子了,国库没钱了。

  司农的表是对着空空如也的龙椅御座读的,读完,就把表递给了朝阳公主的人。

  这些人也坐在御座下,可是他们虽然空有官职,以前却几乎没当过官,司农带着大夫上殿时,这些人还是一番交头结耳后才知道这是个什么人。

  他们见司农报告了两个坏消息,以为要像陶然来的时候那样,要再吵上一架,都鼓足了劲等司农发难。

  不料,司农说完之后就束了手,走了。

  跟着一起上殿的大夫说:“等陛下有了决断,再叫我等上来便是。”

  狗腿子们再把司农的奏表拿来细细一研究就知道,司农不是来找事的,他是来报告坏消息的。他们不敢再耽误,立刻把这本奏表送到了朝阳公主面前。

  朝阳公主读过一遍后,不相信。

  “国中怎么会没钱也没粮了呢?”她明明记得以前父皇和皇弟都说过,国库中的钱够花二十年的,粮食够吃十年的。

  这奏表是骗人的!

  幸好,她虽然不懂,可她收下的狗腿子里有懂的,当下就给她解释,先帝们说的也对,不过那是指宫中库藏。也就是说,指的是凤凰台藏的粮食够吃十年,凤凰台藏的钱,够皇帝和后妃们花二十年。

  而司农这本奏表中所述的,指的是国库,也就是支应着整个大梁的国库里的钱,没了,或者说,快没了,要见底了。

  粮库也是指用来喂饱凤凰台下的世家、官员、百姓的存粮,没了。

  比如说,现在朝阳公主再派花家领兵出征,就没有钱也没有粮了。固然能要底下各城供上来,可远水难解近渴,难道要大军一点粮草不带就出征吗?

  凤凰台不能一点钱一点粮都不存,全指望着底下各城现拿给它用啊。

  再不客气一点说,现在已经是秋天了,往年这个时候应该是国库最丰盈的时候了,可现在不但没有进账,花万里打仗、朝阳公主修帝陵——还没修完呢——朝阳公主每日赏赐下去的东西,每日宴会的花销,这已经把国库给花空了。

  等过年祭祖时,都没有钱祭了。

  陶然送上几百本奏表,都没这本更叫朝阳公主心惊。

  她拿着奏表几乎不敢相信。

  “如何是好?我该问计何人呢?”她立刻问狗腿子们。

  狗腿子们也没人想跑出来替她办这件事。他们办不到啊。他们除了吹牛拍马之外,别的什么都不行。

  立刻都举荐徐公。

  也有人推荐陶然的,建议朝阳公主应该在此时既往不咎,宽大为怀,跟陶然握手言和。

  先让陶然办事,之后再整治他也来得及。

  可朝阳公主不喜陶然,她选了徐公。

  这便以皇帝的名义,派人去徐家探望,请徐公进凤凰台来一述。

  陶然在家知道了,自然气得半死。

  徐公都“病”了多少年了。可一有事,人人都只能想到徐公。

  在他看来,凤凰台下粮价攀高又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这不正好佐证了花家应该放兵还乡吗?

  看,这都没人种地了,连粮食都少了。

  这才能一口气把花家和朝阳公主都给钉死呢。

  他想了想,叫人开始往外传流言。

  流言有两个,第一,花万里会封大将军;

  第二,花家不会放兵,花家还会继续征丁、征粮。

  有这两个流言在,那些城更要以花家为敌,以花家背后的朝阳公主为敌。

第583章 嘴炮与刀

  陶然布置下去的流言还没有流传开来, 圣旨已经从凤凰台颁出,被使者带着送往各城了。

  这是一道抚慰各城的圣旨。

  旨意中, 皇帝先是追忆过去,毕竟他登基十几年来从没给各城找过麻烦,一年一次税赋,两次祭祀, 一次圣寿,总共四次让各城出血,除此之外可真是什么麻烦也没找过。

  不能不说,他是一个很给大家省事的好皇帝了。

  这份情, 各城要记着吧?

  然后, 皇帝又怀念起了先祖们。

  大梁传到现在, 七百多年, 不能不称得上是国祚绵长。这就说明皇帝跟大家的关系是很好的, 君臣之间是没有大矛盾的。

  然后, 皇帝今年都十七了, 还请了各诸侯国的公主来要选后, 此时此刻,皇帝要修一修帝陵, 过分吗?

  他继位都十七年了, 都没替他爹、他爷爷、他祖爷爷修过一次坟, 想着今年要娶老婆了, 告慰一下祖先, 过分吗?

  不过分吧?

  ——现在, 谁要说不该修帝陵的,站出来!

  都不站出来?

  那我就当你们没意见了。

  接着,既然帝陵该修,那皇帝征丁,是不是该征?

  皇帝征了丁之后,有天灾了吗?有大旱、地震、洪水、虫灾、疫病了吗?有天象启示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