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招不过使了两招就把这十九座城也拿下了。

  从这里起,河谷往西九百九十多里全都归顺了。

  姜武就开始在各城张贴告示,要百姓复耕。

  不管愿不愿意,各城男丁全都被赶了出来,姜武命人将他们驱赶到已经荒废的田地上,除草除虫,开垦翻地。

  百姓固然有怨言,但农时不等人。现在是秋天,但这一带的气候一向温暖,秋天种几茬菜还是能种得出来的。

  只要能种出东西来,百姓自己就会习惯种地了。

  何况已经整治过不少城的姜武很清楚,让人闲着反而会生事,让他们都去干活是最好的安民措施。

  公主城。

  白哥已经到了,见到徐公的那一刻起他就哇哇大哭,扑过去抱住徐公的腿哭得像个孩子。

  徐公本来还有些伤感,结果一点都不剩了。

  倒是徐树和徐丛在旁边被带得哭起来。

  徐公看着自己身前的这三个“孩子”,实在是心累。

  以前他不喜欢公主,但现在他觉得如果眼前这几个有公主一分品格就好了。

  哭完,白哥今天的事也办不成了。

  第二天他从床上爬起来,肿着一双核桃眼去寻徐公,打算把公主的话给学一学,好叫徐公安安心。

  徐公说:“见过你我就放心了,我就可以回河谷去了。”

  白哥虽然有点傻,但脑子转得快。立刻就明白这只怕正是公主想交给徐公的事。

  但公主没说。也没让他传话。

  她把这件事当成徐公的功绩,让徐公主动开口,她这边才好感动,才好夸徐公,给徐公好处。

  徐公自己开口,这叫为主分忧,功劳在他身上;他受公主指派,那就成代罪立功了。

  这里面的好处,白哥是能看到了。

  白哥立刻说:“我随先生去河谷!”徐公摇头,指着徐丛和徐树说:“我带这两个去就行了。你还回去侍奉公主,要忠心不二。”他叹了口气,爱惜的摸着这个孩子的脑袋说,“你的运气比别人都好。”

  ——遇到一个好君主,是为人臣下最幸运的事了。

  白哥仍是不放心,死活跟着徐公去了河谷。

  结果一到河谷就吓了一跳:这是河谷?

  城外的田地间全都是干活的农奴,一个个虽然瘦弱不堪,但动作都很利落,看起来也很有精神。

  田中已经种上了东西。

  白哥当年学习的一项内容就是稼穑,他一眼就认出来了,这全是水稻。

  现在种?!

  徐公说:“这是农人的法子,既然种了,现在看着也还行,就看能不能平安过冬了。不过这冬天也不算很冷,到时再想想办法,到了春天不就可以抢种出一季了吗?”

  姜武是不管他们种什么的,只要乖乖种地就行。

  他见到徐公后,就痛快的交了手里的城,再把兵留下一半就走了。临走前还告诉徐公,军粮不用河谷出,他会让人送来。

  徐公不由得感叹一个粗人,硬是被公主影响到这个地步,现在谁还能说姜大将军是个粗人呢?

  除了没读过书,不会吟诗,不通六艺,可他的能耐不比任何一个士人差。

  白哥在河谷住了一个月才走,他临走前还看到商人送奴隶过来。

  河谷是好地,现在的人太少了,只能靠商人来补充人手。

  这些奴隶有很多都是在打仗的时候从这附近逃走的,被商人送回来还想逃。

  商人们不敢占公主的便宜,如果再在野外抓着人了,发现是以前卖过一回的,都会再顺路送回去。

  徐公以前还没有这样大手笔的买奴隶,第一次发现鲁商竟这么讲信义,还很惊讶。

  有姜武的大军在外,有徐公在内调治,河谷的乱局终于慢慢平静下来了。

  也是因为外面的人没功夫管河谷了。

  各路军马现在都各归各家了。义军在云贼伏法的那一刻就瓦解了,没有义军,只剩下“友情”“情义”“大义”“忠义”等能联系诸位英雄了。

  霍九弈认了包家一个义父,他的勇壮也在义军中闯出了名号。更别提他还把诛杀云贼这样的大功也让给义父了,多好的义子啊!

  包蒸当然知道这个义子有多好,不等回家就替霍九弈订了三个亲,两个是他的女儿,另一个也是亲信之女。

  霍九弈就这么被“骗”回包氏成了亲,一口气多了三个老婆。

  至于义子到底能不能娶义父之女这种小事就不要在意了。

  反正包蒸回家后就开始被各方人士围追堵截,都试探他到底是不是真的不想当皇帝。

  包蒸当然是想的,他只是怕自己没命当皇帝。现在一开口说他要当,很可能就会成为众矢之地。

  他怕死,于是更不肯放霍九弈这个忠心勇敢之人走,许下山一样的承诺与好处。

  但霍九弈还是跑了。

  还没跑远,而是跑到他妻舅家了。

  话说那一日,包蒸在自家接待的妻子的哥哥一行人。

  同行的有一个小少女,乃是妻子的侄女,生得是秀美无双。

  包蒸觉得此时应该多拉几个盟友,让彼此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

  于是打算把这个小少女嫁给自己的儿子。

  妻子的娘家正好也是打这个主意,毕竟包蒸现在“名声”在外。

  两家谈得正好,霍九弈跑了。

  他是私奔。

  另一个对象就是那个小少女。

  小少女不费吹灰之力就把霍九弈拐自己家去了。

  霍九弈不是自己走的,连他的兵都带走了。

  包蒸气得吐了血。

  也跟妻家翻了脸。因为他妻舅家根本不肯还霍九弈——乱世之中,家有一员猛将是多么安全!

  包蒸吐完血后,觉得这个关系还是可以补救的,于是就把霍九弈在包家娶的三个妻子送过去了。

  表示他其实一点都不介意,义子年轻人,爱美色,多正常啊。好儿子,爹爱你,娶三个不够想娶四个也可以,反正你哥还没有娶呢,给你也一样,都是我儿子。

  娶完就回来吧,住在老婆家里哪有住在爹家里舒服呢?霍九弈就犹豫来,犹豫去。

  包蒸与妻家被霍九弈搞得几乎要结成死仇。最主要的是,霍九弈到了妻舅家就猛壮非凡的替这家抢下不少地盘,出去打仗从来不要功劳,拼命拼杀。

  包蒸只要想到如果他还在包家这都是他的就气得咬牙!

  另一边也觉得如此勇士怎么能让他走呢?必须留下。

  终于,包蒸突然死了。

  立刻传出是妻舅家害人。

  霍九弈一怒之下为义父报仇,把这一家杀了个干净后扬长而去。

  留下一段义士的传说。

第743章 使者

  包家乱起来的事很快就传遍了。

  齐藉还赖在董家, 他已经在董家住了大半年了。董诚跟他也渐渐生出了一点类似师兄弟的情谊,就是董诚的爹也对齐藉像对另一个儿子, 他挺高兴齐藉把董诚给留在了家里,特别是义军崩溃后, 他不止一次庆幸没放董诚出去。

  “你要是也在其中, 我现在都不知道去哪里给你收尸。”董瑞对董诚说。

  董诚也没料到义军说败就败了, 他以为义军做的是一桩大事,不说能坚持个千秋万代吧, 至少也该有一代的寿命。

  这才几年?前脚云贼伏诛, 后脚义军就乱了。

  李家先出事,跟着包家也出了事。伍家现在看着还好,现在也龟缩不出了。

  对他们这个城来说, 好处就是没什么人来要粮要人了。

  董瑞趁机给儿子上课:“凡是大家族要败,从里头败起来是最快的。子孙不肖,兄弟之间相争起来,多大的家业也要完的。”

  李家相传是李家老二有坏心眼, 先害了李家老大, 后来又害了老三,然后李家就剩他自己了。可李家丢了滨河, 也丢了义军中的位置, 更丢了家声与风骨。

  包家也是如此,包蒸跟妻家有隙, 结果竟被妻家所害, 死得实在是冤枉。纵使有义子替他报仇, 失去包蒸一脉,包家也是元气大伤。

  董诚既听得心惊,又有些不理解,都是大家族,以前几百年了都没事,怎么突然就败了?

  董瑞活得久,见得多,对李、包二家的事有一些体悟。

  他叹道:“这是因为风气坏了,人心就容易变了。”

  董诚听懂了,有一点懂,但更多的是不懂,他更是不相信就因为没有皇帝了,就能造成这么大的危害?

  董瑞道:“以前天下没有人想过要去推翻皇帝,自己当皇帝。想都不敢想。现在连皇帝都不行了,那还有什么是不能做的呢?”

  父子二人正说着话,齐藉求见。他要辞行了。

  齐藉道:“外面世道越来越乱,我担心家里父母亲长。”董瑞喜欢孝顺的孩子,闻言点头道:“你这样做才是对的。”

  他替齐藉准备了盘缠,还送了他车马,好叫他回去的时候不受罪。还想托人看能不能寻几个壮士护送齐藉回家乡。

  齐藉出来半年,基本就是窝在董家过好日子,受董家照顾,他也想报恩。

  他对董家父子说了一番心里话。

  “叔父若是不嫌小子,小子有一番话想对叔父讲。”齐藉道。

  董瑞挺喜欢齐藉的,觉得他聪明,还把董诚也给带聪明了一点。

  他还是从凤凰台来。

  董瑞点点头:“你说。”

  齐藉说,眼前这世道是乱了,以后只会越来越乱。

  义军已经算是相当有礼的人了。毕竟顶着大义的名头,不好明目张胆的干坏事,来借粮要人也没有强抢。

  但以后再来的人就未必这么好了。董家只有董瑞和董诚父子两人,其余亲戚都远了,有事也帮不上什么忙。家里的钱不算多,人不算多,如果来一伙强人恶人,董瑞和董诚父子可能就会没命。

  董瑞听到这里,脸色已经变得越来越严肃了。

  他近来确实是越来越担心了。

  “可是,我们没有强邻,城中也无巨财,又要到哪里去求援呢?”董瑞叹道。

  有强邻可以依靠,有巨财可以请人来保护他们。两个都没有,又能怎么办?他总不能把城背着跑吧?

  齐藉替他出了个主意:寻一靠山。最好远一点,离得近了容易被勒索,离得远了反倒更安全。

  这个靠山最好名气大一点,这样离得远了也能保护董城。

  董瑞连忙求齐藉指点。

  齐藉小声说:“凤凰台上的安乐公主,便是最合适的人!”

  董瑞乍听之下觉得这不是个好人选,可越想越觉得,还就是安乐公主合适!

  首先,她是个公主。如果她是个公子,董瑞就该担心董城会被索取过多,董氏会被赶出董城。但公主的野心总比公子更好满足。

  其次,凤凰台确实相当远了。既然不能盼她在左近时刻照拂董城,那就只能选一个名气最大的。现在天下还有谁不认识写出《祈君书》的安乐公主呢?

  最后,比起包、李、伍等,安乐公主真的更好。

  董瑞是受够了之前被索粮索人的苦楚了,想起来就害怕。他听说安乐公主就是喜欢商人,喜欢个新奇的东西,再加一个美男子。她既不带兵,也不打仗,那就不会像包氏、李氏那样找他要粮要人。

  他想明白之后,就盘算从哪里寻来几样宝贝好送给安乐公主,求她庇佑董城。

  齐藉知道后,又指点了他几下。

  “那些花钱的东西倒是其次,公主更爱人学鲁字,遵鲁俗。”

  齐藉劝他在城中试行鲁律,也不用全都照办,挑合适的用几部就行了。

  董瑞与亲信商议数日,都觉得此计是可行的。

  亲信道:“某曾拜读《鲁律》中的《商律》与《户律》,还有《女律》,受益非浅。公若肯遵行此律,则城中受用无穷!”

  董瑞自己还真没读过,当即请亲信多讲讲。

  亲信从齐藉那里得到不少真传——更收了一大笔钱——立刻慢慢道来。

  他跟董瑞议了十几天,董瑞就决心要在城中行鲁律了。

  为了不引起反对,董瑞决定先拿《商律》试试。管商人的嘛,跟百姓没关系,世家也碰不到,影响应该是最小的。

  结果董城的大小商户竟然都很愿意!他们听说董城要用《商律》了,纷纷去问以钱赎罪这个有没有!保证金制度有没有!有的话他们肯定都愿意啊!

  商律剩下的内容像固定的度量衡什么的,早在城中商人跟外地商人做生意时都学过了,也早就开始用了。

  因为……方便啊!

  以前各家店铺用的都是自己的尺子自己的斗,多了少了,很容易出矛盾。曾经就发生过粮店用小斗给百姓盛米,最后引发打斗的事。

  就是百姓,买惯了鲁商的东西,也都催着本地商户“跟鲁人学一学嘛!”。

  董瑞才知道,原来城中的商人早就跟鲁商学得差不多了。而且他们自己也因为这样,慢慢的变得“亲密”起来,不知不觉就联合在一起了。

  早在听说别的城市开始用鲁律时,他们就盼着本城什么时候也能用鲁律,那个赎罪钱就很让人羡慕!

  商人本身微贱,最怕见官。真到见官的地步了,结局也多是倾家荡产。人还要受苦受罪。

  有了赎罪钱,他们都愿意直接把钱送给当官的,只要能留下一条命!

  钱可以再赚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