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她有两个儿子,德林已经开始读书了,通儿也健康壮实。四奶奶现在最大的一桩心事,就是大女儿了。

又林穿着件软姣红的坎肩,腰里系着一根嫩黄丝绦,看起来亭亭玉立。四奶奶对女儿是越看越爱,越爱越是不舍。有时候想着,娇养了这么些年的女儿,白白送与人家做媳妇去,怎么能放心得下?

可是世上的女子都是这么过来的,就象四奶奶自己,当年出嫁时也是说不出的惶恐。新婚时的战战兢兢,多年无子的煎熬…就象自己的婆婆,青年守寡,这么多年来不也熬过来了?现在儿孙满堂,也算是晚年有福…

“娘?”

四奶奶回过神来,接过又林掰开的石榴,微微一笑。

大表哥陆伯荣比又林大四五岁,还没有说亲。给长辈请过安,就站在一旁,看起来显得略微腼腆。又林见过了表叔,也跟他相互见礼:“两年多没见了,表哥又长高了不少啊。”

陆伯荣脸微微的红了,含含糊糊的应了一句。他从又林刚进屋门的时候就注意到了——这个表妹和小时候样子完全不一样了,小时候又林生得黑瘦,平时看着也不是个小姑娘的样子。可是眨眼儿的功夫,象是换了一个人似的。说话的声音既清脆又婉转,象是那种金贵娇养的黄鹂鸟在啼鸣。陆伯荣甚至没敢认真的打量她,只是作揖时匆匆的看了那么一眼,正好那会儿又林也正低头福身,陆伯荣只看到她秀美的一双眼,惊鸿一瞥之后,那双眼就被长长的睫毛所遮挡。他的目光中最后所看到的,是一弯弧形的流海。

过了许多年,陆伯荣再想起那一天的时候,印象最深的,就是表妹梳着的刘海。

陆伯荣虽然还没成亲,可也不是什么没见过世面的毛头小子。这两年来跟在父亲身边,经得多,见得也多。可是表妹突然间从懵懂的孩童变成了娉婷少女,一下子还是让他回不过神来。

表妹和他以前见过的姐妹都不一样——也可能是他以前从来没留意过。他印象中的小姑娘们都是叽叽喳喳的,又爱哭,陆伯荣一向是恨不得避而远之。

可是又林不一样,她显得聪慧端庄,一举一动都能让人感觉到,她已经不是个小孩子了…

要是又林知道陆伯荣此刻的想法,她肯定会默默画圈——两辈子年纪加起来,她早不是小孩子了好吧?以前年纪还小,怕自己的表现太反常会有什么不良后果。现在终于可以长长的松一口气,再也不用那样处处刻意留心了。

陆伯荣的手足无措,李老太太没注意,四奶奶却不会忽视。

四奶奶扯下帕子,替儿子擦了擦嘴角沾的东西。

老太太们有了年纪,自然都喜欢热闹,尤其这来的是娘家侄儿,还有侄孙,一天下来李老太太脸上都没断了笑意。她受过苦,也享过福,生活起居从不豪奢铺张,今天家里来了客,格外高兴,破例从镇上最大的一家酒楼叫了席面。有的菜是做好送来的,有的是要来了之后现做的。师傅、伙计,锅盏家什都是一套带了来的,既然格外讲究,所费不赀,自然也吃得宾主尽欢。尤其海源和德林两人,一人抓着一只酱酥乳鸽,啃得一手一脸都是。

要换做平时,四奶奶早就出言训斥了,可是现在有客,德林也难得遇见一个同龄的玩伴,就让他多高兴高兴吧。要学规矩,以后有的是时候。

和李家一样,朱家这会儿也正是和乐融融——至少表面上是这样。

朱家今天来的这位严格说来不是客,是朱慕贤的堂兄朱长安,是朱家二房的次子。俗话都说,龙生龙,凤生凤,这话也真不假。朱慕贤的爹读书灵光,朱慕贤也是一样,将来铁定要走科举这条路。但朱慕贤的二叔打小就顽劣跳脱,哪怕朱老爷子再发狠的教训也没有用,根不正,苗也跟着歪,二房的几个孩子读书上头都不成器,朱长安并不是其中最奇突的一个。夹在兄长和弟弟中间,他从小不爱读书,家里人也不怎么苛责。

他还有一点特别象他爹的——喜欢在女人身上下功夫。

把这个孙子和朱慕贤放一起,不管怎么比怎么看,当然是朱慕贤这个孙子更上进更听话更乖巧更正派。

这实在不能怪朱老爷子和老太太偏心。十个手指头伸出来还有长有短呢,谁不喜欢那明礼懂事上进的孩子?

好吧,朱长安也不能算是特别不上进,起码他还懂点经济世务,田庄上铺子里的事也能打理得清楚。

朱长安这次过来,一是看看南边的庄子,二来当然是给朱老爷子、老太太请安问好,还送了节礼过来。不管里子怎么样,面子上老2两口子从来不落人后。老爷子老太太回老家静养之后,京城朱家宅子里一下子没了龙头坐镇,很是出了几件不大不小的事情,大房二房都没占着对方便宜,自己反而吃了亏。然后老2夫妻俩渐渐咂摸出味儿来,开始一个劲儿的派人送信送东西到于江,讨好老爷子老太太。老大夫妻俩倒是不急——有什么可急的?老爷子老太太最疼朱慕贤这谁不知道?朱慕贤就在于江,二房再怎么殷勤,也越不过大房去。

至于三房…孤儿寡母,平时就象隐形的一样,给他们一口饭吃饿不死,老大老2觉得自己都算仁至义尽了。

朱长安正跟朱老太太说京城的新鲜趣事儿。他在讨好女人上头天赋卓绝,无师自通。不管是十六还是六十的,他都叠得起耐心陪得出笑脸。这些在内宅后院里长大的少爷们,差不多都有这样的通病,和女人打起交道总是各有各的法宝秘诀。

“祖母怕是不知道吧?京城现在最热乎的事儿,就是二女争夫了。”

朱老太太果然好奇,中老年妇女不八卦的是凤毛麟角,朱长安深谙其中道理,于是说得绘神绘色的:“女方两家来头都不小,一家就是咱们原来住的西元坊那条街上的鲁家,另一家是刚到京里才两年的于将军家,嘿,这一文一武,两边顶起来了,谁家都不肯退让一步。”

“那男的呢?”

“男的是个进京应考的举子,姓谢…”

第九十章

朱长安口齿灵敏,讲得绘声绘色,从谢举子的出身来历说起说到他如何进京,如何在路途中与于将军家同行,又如何和于家小姐相识结缘,又说到他考中功名,他在京中的叔父替订鲁家的亲事。.这下于家可不答应了,本以为是稳当当的女婿,只等他考中了就来提亲了,谁想到半道里杀出个鲁家来。

朱老太太听得十分入神,听到说起鲁家的姑娘时,转头问一边的陪房徐妈妈:“鲁家有这个年纪姑娘?”

徐妈妈说:“有的。您忘了?就是他们家三房的姑娘,老爷五十大寿的时候,她还跟她伯母一起来过,那会儿还小呢。”

朱老太太有了个模糊的印象:“哦,记得是个挺聪明的小姑娘。”

“可不是么,鲁家人就是会读书,祖孙全入翰林,是好人家。”

鲁家世代书香,姑娘教养自然是好的。那于将军家以前没听说过,八成是刚发迹没多久的。本来不是什么大事,偏偏两家都不肯相让

“好啦,你也甭陪着我了,赶了这么些天的路也累了,快去换了衣裳歇着吧,你慕贤弟弟也快回来了,你们兄弟俩经年不见,肯定有好些话说。”

朱长安笑着说:“我不累,我也那么长时间没见祖母了,您就不留我多坐会儿,难道还怕我吃了您的好茶?”

朱老太太笑着拍了他一下:“就你这张嘴哟,净会说这些话。我这里的茶你想吃可有的是—你祖父等下肯定要问你话的,你还是去换了衣裳预备预备吧。”

提到朱老爷子,朱长安可不敢嬉皮笑脸了,站起来应了一声是。

他从朱老太太屋里出来,正好朱慕贤从外头进来。

朱长安停住脚打量了一下这位堂弟——第一眼看过去就想,他长高了。

但不止是高了。

那一身的书卷气,还有沉静的目光,从容的神情…

当年离京的时候朱长安送了他一程。堂弟从来没出过远门,红着眼眶,神情显得十分不安。那时候家里正是风雨飘摇的时候,谁也说不好将来会怎么样。朱长安自己也惶恐不安还打起精神安慰他——

一晃,面前的堂弟已经不再是那时候孩子气的模样了。

“四弟!”

朱慕贤笑着应了一声:“三哥来了。”

他们两人过去交情就不错,虽然长辈不和,但是他们倒是很说得来。朱慕贤小时候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很崇拜这个堂兄。他特别机灵,总能弄得到许多不常见的新鲜玩意儿,讲起外头的事情来一套一套的,逃课也总有办法不被逮。朱长安这人并不小气有什么吃的玩儿的总不会忘了他一份。那会儿朱慕贤和他的关系,倒比和自己的同胞兄长还要好些。

虽然好长时间没见,但是这么一碰面,过去的那种熟悉感很快又回来了。朱慕贤问:“从收着京里的信,祖母就让人给你收拾屋子了,本来觉得你上月底该到的,怎么晚了这么些天?路上没出什么事吧?”

“没事儿,就是在潞州有事儿耽误了一下。”

朱慕贤陪着他进了屋子:“你瞧瞧还缺什么回头让人给你送过来。”

朱长安开着玩笑:“四弟现在可出息啦,这眼见都当家掌事了,将来做哥哥的可得多仰仗你的照拂了。”

朱慕贤强忍着笑说:“哪里哪里三哥太客气。”

朱长安可不全是开玩笑。他虽然年纪不大,可是自小在京城那些公子哥里头混大,比谁都更明白一个道理——这个世道,光是有钱财那是不行的。有再多的钱,保不住,那等于没有。自家能有今天,那是老爷子几十年纵横不倒的缘故。现在祖父罢官,大伯闲置,自己爹娘的眼睛只盯着家里的产业——

可是朱长安想的更长远。这个家,将来靠谁?朱家这一代子弟虽然有七八个可是将来能顶事儿,能在仕途上有所作为的,也只有朱慕贤一个。自己读书是不成的,想将来富贵长久,当然要交好这个堂弟。

可惜他爹娘听不进去他的劝说,总觉得自家也不是没靠山。但就朱长安看不管是父亲的相识,还是母亲娘家,都不大能靠得住。他们毕竟是外人,没事时还好,遇事谁不先想着自家?指望人家对你掏心掏肺的,凭什么?

“我看着你比在京城的时候瘦得多,人倒是更精神了。

书院里怎么样?课业重不重?先生凶吗?有没有要好的同窗?”

“三哥一张嘴就问这么多,让我先答哪一句?”朱慕贤说:“你先换了衣裳,我让人送些点心来垫垫肚子,咱们有得是功夫,慢慢再说不迟。”

朱长安在屏风后头换衣裳,顺口问:“对了,隔壁住的什么人家?我来的时候,那家的姑娘还让人引了路,回头倒要记得道一声谢。”

“哦…”

朱慕贤不必多想,也知道朱长安说的是谁。隔壁就两家,周家只一个姑娘,眼见要出嫁,自然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而李家的姐妹俩,妹妹太小,给朱长安引路的应该是李又林。

“姓李。”朱慕贤说:“他们家都热心肠,一年到头的不少事情常劳烦人家,倒是得好好谢谢。”

朱长安系着腰带,探出头来说:“这南边儿的姑娘和咱们那儿的就是不一样。瞧着一个个水灵灵的,精致得跟瓷人儿一样。”

朱慕贤嗯了一声,以前他们在京城时,朱长安嘴边也总挂着这些话,但是不知道怎么,这一次朱慕贤却不想他再说下去。

“京里一切可好?”

“都好。”朱长安理着袖子,从屏风后头出来:“大伯和伯母身子都康健,兄弟姐妹们也都好,伯母一直挂心你,这次让我带了好些东西过来…”他顿了一下:“还有件事儿…”

“嗯?”

朱长安顿了一下才说:“唉,家里头那些烦心事儿,不去说了,你也都知道的。”

家里当然不太平。但是朱慕贤敏感的觉察到,朱长安刚才想说的不是这句话。

是什么事呢?让他到了嘴边又咽了回去?

第九十一章

别看朱长安在朱老太太面前舌灿莲花,朱老爷子一回来,他顿时拘谨起来,生怕说错一句话。不管朱老爷子问什么,他都小心翼翼的,不想好了决不开口。

其实朱老爷子并不象别家的祖父那样严厉,动辄祭出“家规”“家法”,但朱长安也不知道为什么,在父母面前没大没小的,到了祖父面前,顿时偃旗息鼓,跟老鼠见了猫似的。朱老爷子问一句,他就规规矩矩的答一句,这一顿饭也从镇上的酒楼里叫了菜,可是和李家饭桌上的其乐融融相比,朱家这顿饭吃得没滋没味儿的。于江镇有名的琼山鱼羹和醉蟹,朱长安也没品出鲜味儿来。

李家的桌上的气氛却是一片和乐,陆延宗一脸怀念地说:“我还记得小时候到姑母这儿来,姑母下厨亲手烧的菜,可真香啊…”

李老太太笑着说:“那几年年景不好,家家都没什么好东西吃,虽然是过节,可除了豆腐也就是咸鱼,亏你还记得。”

“可不是,我就记得那个酱烧豆腐好吃,这么多年一直惦记着呢。”

李老太太一抬手:“来来,把你们表叔跟前这些鱼啊肉啊都端走,给他全换上豆腐吧。”

德林答应一声,真的就来端盘子。陆延宗哈哈笑着:“可别。今天这好菜难得。德林,说你哪,你小子快把手撒开。”

李家人笑成一片。德林手上全是油,脸上蹭得到处都是,小声的嘿嘿的笑。玉林一双眼明澄澄的,看看这个,看看那个,嘴角也勾起一抹悄悄的笑意。

又林把一块她喜欢的藕片夹到她碗里头,玉林朝她一笑。把一个丸子舀给又林。

李老太太看着她们姐妹合睦,先是微微一笑。后来不知道又想起什么事来,嘴角的笑意很快隐没,神情略显僵硬。

又林照看着弟弟妹妹,一边分神听父亲和表叔说话。隐隐约约的听说,表叔今年吃上了官司,现在两人说的大概就是这件事情。

“我和老孟也有十来年的交情了,这人什么都好。做生意也有手腕,对朋友也算热诚。布庄这两年起来了。正是赚钱的时候。可就是有一桩不好,脾气急,又贪酒。三月里一块儿去了泉州,又累,应酬起来又喝了不少酒,半夜里就听着他屋里动静不对,我们砸门进去,他脸都已经发紫了,口吐白沫…唉。不等郎中请到断了气。等郎中到了看过,说是猝发心疾…”

李光沛也跟着感叹一声。

那个老孟李光沛也见过,和自己差不多年纪,眼见说没就没了。这人要是自己不好好珍重自己,就是挣下再大的家业又能怎么样呢?

“后来呢?”

“他没儿子。只撇下了老婆和一个才七岁的女儿。丧事是老家来人帮着打理的,我们也都义不容辞过去帮了好几天的忙。结果这边丧事办完。他老婆不知听了什么人挑唆,觉得她男人出事,我们几个一同出门同伴的都脱不了干系,就把我们给告了呗。”

李光沛摇了摇头:“妇道人家没有见识…八成是你们的同行干的。”

俗话说。同行是冤家。能逮着落井下石的机会,谁肯轻易放过?

“可不是。折腾了这么些天,上个月总算是断清楚了,打点赔送出去不好,好在事情是撕掳明白了。只是老孟那点家业,刚刚起来一点,现在给折腾了个精光。”

李老太太打岔说:“财去人平安,事情了结了就好。你们哥俩儿也别总提这事儿,快,一人吃一杯去去晦气。”

李光沛笑着应是,两人撂下这个话题,重新热了酒,一人吃了两盅。

屋里头暖和,脸上热烘烘的。又林觉得发际颈后都有些潮潮的,解下帕子擦了擦汗。

因为算是家宴,也没分席,李家也不是那样十分讲究男女分别的大户人家。对面的陆伯荣一直低着头,可若仔细看,就能发现这人动作也很僵硬。他虽然没抬起头来看,可是一直注意着又林这边的举动。

四奶奶目光从这个表侄身上掠过,看着儿子猛虎下山似的吃相,笑着说:“看看这样,好象平时天天吃不饱饭一样,吃这么猛,小心一会儿肚子胀得疼。

“那当然不一样。小孩子嘛,吃饭就要有人作伴儿,有人分着抢着吃,才吃得多吃得香呢。”李老太太说:“回头让厨房煮点消食汤来,一人给他们再灌一碗。”

四奶奶忍着笑应了一声。

用过饭,四奶奶叫来了胡妈妈说事。

“住的地方收拾妥当了吗?”

“都收拾妥当了,地方才打扫完,我刚去看过,各样都算齐备。就是被褥是刚从箱笼里取出来的,有些潮气,已经让人拿出去晾晒了,今儿太阳好,后晌就能收进来铺上了。”

“嗯,伺候的人呢?”

“几个伙计安置在前头了,两个长随就跟着住在东院,就让刘山家的和钱婆子照看。家里的媳妇、丫头都吩咐过了,不会随意走动冒撞了客人。”

四奶奶点了下头:“他们家事儿也多,顶多住个一天两天。让人都打起精神来,可别在客人面前丢脸。”说完这事儿,四奶奶又问:“陆家的老大还没有定亲?”

“听说是还没有。前头说了两家,都没成。”

“房里头有人吗?”

这个胡妈妈是真不知道了。她本来就是四奶奶这边的人,陆家是老太太那边的亲戚,要说熟悉,那还是魏妈妈她们那些老人更熟悉。不过这也不难,现去打听也花不了多少功夫。胡妈妈当然知道四奶奶为何有此一问,她也是四奶奶亲近的心腹,因此小声说:“奶奶是觉得,陆家这位表少爷还成?”

“他小时候倒来过几次,大了之后倒不大来了,也不知道现在为人怎么样…”四奶奶叹口气,手帕在手里绕了个结:“倒是不图他别的…要是亲上加亲,将来公公婆婆妯娌姑嫂间就不难相处。唉,八字还没一撇呢,不过是先打听着。要是他们家真有那个意思,而且又开了口,老太太那儿肯定不会反对,咱们爷大概也是肯的…”

听四奶奶的意思,并不是看中了陆伯荣做女婿,只是防患于未然。当娘的为了女儿的终身大事,总是要思量得多一些。胡妈妈心里也有更有数了。

第九十二章 添补

表叔来自然不可能空手,上上下下人人都收着礼了,且各人的礼都不一样。比如又林的是衣料首饰,弟弟妹妹的有衣裳和小玩意儿还有锞子,琳琅满目,一眼就看得出不是大男人预备的,肯定是表婶儿准备的这些东西,不光类别丰富,还针对不同的人预备下了不同的礼。四奶奶那里是一套头面首饰,老太太那儿是补品、佛珠,可以说是面面俱到,体贴入微。

这送礼可是一门大学问哪,送给什么人,送什么东西,什么时机送,一点儿错不得。

又林的手在缎子上头抚过,深觉自己需要学习历练的地方还多着哪。

小英也伸手摸了一摸:“这料子可真好,摸着又滑溜又细密,颜色也好,奶奶不是要给姑娘添置出门的衣裳吗?这料子正合适。”

又林有些心不在焉地说:“现在这些衣裳我都穿不过来,过一冬,明年说不定又不合身了,再多做也是浪费,先收起来吧。”

小英应了声:“好,那就先放西屋,过两天开箱子收拾东西再一起归置。”

又林从那些小首饰小玩儿意儿里拿出一对银翅子系着绒球的蝴蝶簪子给小英:“来,戴上我瞧瞧。”

小英笑眯眯地把头上原来那只银簪拔下来,把这枚插在发间:“行吗?”

又林歪着头看了一下:“嗯,再低一点儿。”

小英又摆弄了一下,又林点头笑着说:“嗯,行了。挺喜气的,戴着吧。这几个你拿去,给她们一人一个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