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香只能好言相劝:“姑娘千万别生气,先养好身子才要紧。我听着,姨太太那话里话外的意思,是因为老太太不愿意,大太太总不能忤逆老太太的意思。姑娘且放宽心养好病。姨太太给带来了好些东西呢,有药材,还有这么多补品。姑娘不是说想吃燕窝吗?我去给姑娘熬上吧?”

于佩芸躺在那儿,瞪着眼看着屋顶不作声。

第二天郎中又来了一次,换了个方子,吃了之后倒是稍微好些,起码不再呕吐了,腹泄也好转了一些。只是她整个人给折腾得大伤元气,只怕没有十天半个月的养不回来。

大太太给的二十两银子根本不搁花,请郎中买药就花了差不多一半,房东又来催付房钱。添香好说歹说,先给了一个月的,这下手头又拮据起来。

她看了一眼隔壁——杨奶奶平时走动得倒勤快,可是姑娘这一有事儿,她连个面都不露。这样的人根本靠不住,或者说压根儿就不该和她来往。

添香给自己琢磨着出路。她也没有攒下多少私房,本来想跟着姑娘,将来总会有个好的安置。可是姑娘现在根本指靠不上。

那能怎么办呢?

于家是不用想的,待下人一向刻薄凶狠,靠他们?肯定给她卖到暗不见天日的地方去。

刘家更不用说了。

想来想去只有朱家。

可是大太太心里只装着姑娘,她一个丫鬟,大太太不会在意她的死活——

可是除了这些人,她还能去找谁呢?

于佩芸病了这些日子,那位芳邻只来看过她一回,还端了一碗说是她亲手做的汤面。大太太倒是隔三岔五打发人来看她,可是就是不提接她去朱家的事情。

等她身子彻底好起来,能下床走动了,天气已经冷了起来。秋天到了尾声,树叶子都快掉光了。

而朱慕贤的大舅舅和舅母也在这时候上京来了。一是为了朱慕贤说的那件事,还有一件事情是因为朱慕贤的另一位表妹张玉馨未来的夫家是在京里,婚期也就只有两个月了,正好这时候进京来待嫁。

张家的老宅还在修缮中,张家一行人自然先住在了朱家。

大太太有好几年没有见过兄嫂了,兄妹相逢,自然有一番感慨唏嘘。大太太的兄长已经年近花甲了,头发已经白了大半,背也弓了起来。大嫂当年是个何待爽利泼辣的妇人,现在说话口齿都不清楚了。

亲人见面,固然很是欢喜。可是这么些年过去,兄妹都已经老了,也不知道见过这一面,还有没有下一回。

她嫂子张夫人倒是很看得开:“这有什么?谁没有生老病死?瞧,你孙子孙女都抱上了,自己还能不老?”

大太太对这个嫂子倒是很服气,未出嫁在娘家时姑嫂间也很和睦。

客套之后,张夫人直接问:“于丫头的事,我在老家恍惚听说了一些,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

大太太正憋了一肚子话想说呢,嫂子这么一问,她话匣子一开,就滔滔不绝停不住了。先是痛骂了一顿于家夫妇黑心肝丧天良,又说刘家多么苛刻凶狠云云。

她嫂子一直安安静静听着,只在要紧处问上几句。

等大太太说到最近的事情,因为顾着朱家的名声,于佩芸病了也只能在外面熬着,不能接进来好生照顾。

她嫂子听完了之后,说了句:“你这事情办得不妥了。”

“正是呢,我也想好生照看她…”

“不。我是说,你一开始就不该让她上门,更不要说接她来家里住了。”她嫂子毫不客气地说:“有时候对孩子好,可不是一味纵着,顺着她就行了。她年纪小不懂事,你难道也看不出其中的厉害?于家不好,她该早打发人送信儿给我们才是。亲娘不在了,可是亲舅舅还在,她要真不肯嫁,于家难道不会给她出头?既然嫁了,就该守住本份。死了男人,就是装样子也该守足一年才是,不能给别落下话柄。”

“可是…”大太太有点儿张口结舌。

第244章

张夫人叹了口气:“你是不是觉得,于家不厚道,刘家也做了亏心事,他们了初一,咱们不妨做十五是不是?”

大太太在嫂子面前气焰矮了一截:“就是啊,他们做的那都叫什么事儿,芸丫头险些叫他们给活活逼死。刘家现在还不肯放过她,就指望着芸丫头能给他们那个痨病鬼儿子守一辈子寡…”

“你这就错了。”张夫人说:“正因为他们理亏,旁人才能同情芸丫头。可你倒好,纵着她,一点面子上的功夫都不肯做。原本咱们是占着理的,这么一来,旁人也不会站在咱们这一边了,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大太太有些不甘愿,可还是得承认她嫂子说得对。

“你另一个不是的地方,就是不该让她觉得,她还能嫁给贤哥儿,能登堂入室在朱家过日子。”

大太太这就不能答应了:“嫂子,可是芸儿现在这个样子,哪还能嫁进什么好人家?她下半辈子可怎么办?贤哥儿和她自小一起长大的,情份不同一般,她嫁进朱家,在我眼皮底下,有我照看着,我自然不会亏待她——”

“你胡涂。”张夫人打断了她的话:“你不会亏待她,我自然信。可是贤哥儿已经娶了媳妇,芸丫头进来也就是做个姨娘,姨娘该守的规矩,应有的本份,她能守吗?将来生下的孩子,也是庶出,这你都想过没有?”

“可是…”

“你可别说,你打算纵着她压到四少奶奶的头上,让她将来的孩子压到你的嫡孙头上。”张夫人板着脸:“宠妾灭妻不是小过失,你可还记得十来年前那个江状元杀妻案?你是想断送贤哥儿一辈子的名声前程吗?”

大太太想起许多年前那个案子。顿时打个了寒噤,嘴上还不肯服软:“那不至于,贤哥儿是个有分寸的孩子…”

“他有分寸,芸丫头可没有。”张夫人没说的是,你更没有。

张夫人下了论断:“做妾不是什么好出路。不到万不得已,我绝不会同意。这次办了玉馨的婚事,我就带芸丫头回老家。给她找户殷实的人家打发她嫁出去,她要是知道好歹,以后就该好好惜福过日子。你也是一样。别整天对儿媳妇横挑鼻子竖挑眼的。你那媳妇我看着不错,对你很是恭敬,也知道进退。”

大太太哼了一声:“得了吧。看着老实而已,其实滑头着呢。”

这个儿媳妇是老太太作主挑的,从根子上大太太就对她喜欢不起来。老太太平时就够给她脸了,再多给她几分颜色,可不得开染缸了?

再说,大太太不喜欢这个儿媳妇还有别的原因。

从她脸上什么都看不出来。永远那么不愠不火的。说她也只听着,脸上什么也不露出来。她越是这样,大太太越是心里忌惮。不知道她在盘算什么。是想和丈夫告状?还是想和老太太诉苦?

哪及得上芸丫头,是她的外甥女儿。又是她看着长大的,当然和她贴心。

“芸丫头现在独个儿在外头孤苦伶仃的…”大太太替外甥女儿诉苦:“说是吃了不干净的东西,上吐下泄的病了好几天。我倒是有心接她进来养养病都不行。嫂子,你说我这几十年熬过来,到现在连这点儿主都做不了,家里没个人把我放在心上。贤哥儿的爹就不说了,我只当他是死了。头上还压着婆婆,下头媳妇又不听话,我这日子过得一点儿趣儿都没有…”

张夫人宽慰她两句。

不过就张夫人看,小姑子的命还是不错的。她嫁过来之后也没吃过什么苦,朱家老太太是个通情达理的,生的儿女也都争气。至于丈夫——这世上几个女人是靠丈夫的的宠爱过日子的?

大太太现在孙子都抱上了,正该享清福的时候,可是她却只想着自己没有什么,不会想一想自己已经有了什么。

张夫人倒觉得李氏不错。之前听说是商户人家的女儿,还听说长相也不怎么样。张夫人的期望着实不高。这会儿见了真人,倒觉得比预期的要强多了。生得也很秀美,进退举止完全是大家闺秀的作派。

同样的行为,不同的人看感想完全不一样。

不卑不亢可以看成桀骜不逊,温婉大方是城府太深,和丈夫举案齐眉那是狐媚子不端庄…

大太太觉得大儿媳妇钟氏还勉强过得去,可是张夫人的看法和她恰好相反。在她看来长媳才是最重要的。将来的宗妇,那接人接物,心胸眼界都要有。钟氏虽然也算是官家千金出身,看应酬谈吐也过得去,可是她有个最大的缺点——她心胸狭窄,不能容人。

身为长嫂,对兄弟姊妹和弟媳都容不下,生怕别人比她强越过她,这怎么能行呢?

只是这是朱家的家务事,张夫人不好就这事指手划脚。她现在的首要任务是好生发送女儿出嫁,然后就是把于佩芸带回老家去,免得她在京城惹祸出丑。

于佩芸在春天的时候已经把皮袄典了,现在天气冷了起来,要是没有大太太送来的两件袄子,已经御寒的衣裳了。因为郎中说她现在身子没大好,不能出门——再说,于佩芸跟大舅舅并不亲,对那位老家来的大舅母也隐约有些畏惧。

记忆中这位舅母是个极讲规矩的,十分严厉的人。于佩芸以前就被她训斥过好几次,正好借着养病的理由不去朱家见她。

又林得了几日清静,嘱咐人盯着于佩芸那边不要松懈,然后去了铺子一趟。茶叶铺子开得红红火火的,回头客极多。有两家挺大的茶楼都从这里固定进货,有了口碑,扎稳了根基,这门生意可以细水长流的一直做下去。反正不管到了什么时候,人总是天天要喝茶的。铺子里账目记得很是清楚,不到一顿饭的功夫就都看完了。钱嫂子在一旁恭恭敬敬地回话:“上个月刮大风,后院里仓房的瓦损了一角,找了个泥瓦师傅,连工带料一共是八百钱。还有给巡街和衙门的孝敬,咱们每个月交的是一两二钱银子的茶钱…”

这个相当于一笔治安费,因为多少有点背景,街面上也不会苛索得太凶。交了这笔钱,省了许多心,省了许多不必要寻衅滋扰。

其实这些账上也有写,不过钱嫂子十分尽责,把几样额外的支出都报了出来。

又林合上账本:“行了。”

钱嫂子松了口气。

奶奶不是个好糊弄的,在她面前可不能出什么纰漏。

又林要上车回去,有个人从街对面跑了过来,兴冲冲地喊了声:“嫂子。”

又林有些意外:“六弟?你怎么在这儿?”

“我跟同窗出来买东西。嫂子你怎么在这儿?”他目光往又林身后看,一下明白了:“哦,这是嫂子的那间铺子?原来就开在这儿。”

又林笑着应了声是。

街上人来人往不是说话的地方,又林隔着车窗问他:“你出来多久了?三婶儿知道吗?”

“因为教我们的一位先生要辞馆回乡了,我们几个同窗合计着想送点儿东西表表心意——我娘不知道,您可别跟她说。”

又林一猜就是。

三太太看儿子看得很紧,除了放他出去读书,别的事情一概不许,总把他严严实实拘在身边。朱慕贤对这种作法并不赞同,这样养大了也只是个书呆子,一点儿人情世故不懂怎么能行呢?就是学问再好,做人也比做学问更加重要。

但男孩子长大了,总不会事事都听母亲的。瞧,朱博南这就已经会瞒着三太太做些自己的事情了。

“好吧,我不去跟三婶说就是。你也别在外头久待,买完了东西就早些回家去。”

朱博南说:“我们这已经买好了,后日给先生送去。对了,我还给原哥儿买了个玩意儿呢,回来我给他拿过去。”

“还想着他做什么,他什么东西都不缺。”

又林估摸着三太太不会给他多少零用,能挤出笔钱来给先生买东西就不易了,再给原哥儿买东西,肯定很紧巴。

“没事儿的,不贵,一点小东西。嫂子你先走,我这也就回家去了。”

朱博南给原哥儿买的是个扎花的菱角彩球,芯子应该是木头的,外头包着绸布,充填着棉絮,角上拴着穗子,原哥儿这会儿正是对颜色敏感的时候,对这个球十分喜欢,立刻抛开了手里的东西来抓它。

又林看东西不贵,也就放下心事。三房一向过得不怎么宽裕,不象大房进项多,也不象二房一样趁机会捞足了油水,三太太手里没什么营生,就陪嫁时候的几顷地,收益也不怎么样。娘俩加上几个下人,平时过日子都是靠月例银子。就算老太太平时有心想贴补些,也不能做得太过份了,不然落在其他人眼里,只怕家里是非更多。

朱博南拿着球逗着原哥儿往前爬,小叔侄俩其乐融融。

第245章

从张家一行人来了,朱家忽然间就热闹起来。家里头几个姑娘——朱慧萍已经定了亲,朱明娟马上要定亲,张玉馨的婚期就在这两个月了。

朱老太太有了年纪,更喜欢晚辈们围绕在身边,显得热闹。她笑呵呵地说:“你们几个年纪都差不多大,多在一块儿说说话,亲近亲近。”

不过三个人一时还真亲近不起来,三个人三种身份。

张玉馨是大太太的娘家侄女儿,朱慧萍是姨娘生的庶女,朱明娟是二房的嫡女。

朱明娟最傲气,看不起朱慧萍是姨娘生的。张玉馨是大太太的侄女儿,大房和二房本来就不亲近。再加上张玉馨又是小地方来的,更让她多添了两分鄙薄。

不过当着老太太,就算不情愿也是寒喧两句。不过说过几句话,朱明娟倒是觉得张玉馨并不显得小家子气,说话笑容让人如沐春风,很是可亲。

张玉馨是张夫人的老来女,虽然她是最小的,可是张夫人也并没娇惯她,该学的东西该守的规矩一样都不马虎。阳陵虽然比不得京城,可也不是什么穷乡僻壤的小地方。其实若论起气度、见识这些,朱明娟比张玉馨还差一大截子呢。二太太自己就是那个水准,也没给女儿另请教养嬷嬷。朱慧萍就更差了一些,字都不认得几个。现在想一想,很是后悔当初有机会的时候没上心,多识得几个字,看账看柬贴这些东西也能应付得来。她这会儿除了忙着嫁妆,就是找了两本三字经、千字文什么的来看看。她人聪明。认字倒也不算慢。她和朱玉馨说起这个认字的事情来,朱玉馨笑着说:“这个不难。其实许多字平时是根本用不上的,常用的字也就是那么几百个,记熟了这些,平时看账、看个贴就全不成问题了。”

朱慧萍欢喜地问:“真的?那…我就是不知道哪些是常用的。”

张玉馨掩口一笑:“这容易。找本不用的旧账本,再找几张旧的柬贴来瞅瞅,上头的字有许多都是差不多的。就认上头的字就行了。要不,这两天我反正也没有什么事,我跟你一起学。”

朱慧萍这些日子懂得了不少人情世故。她心里明白张玉馨肯定早就认识这些字。听人家谈吐,看她那作派,说不定还是会吟诗做赋的才女呢,哪还要学千字文这样的东西?人家这样说只不过是顾全她的面子。

而且说是一起学,估计是张玉馨教她。

朱慧萍很是感激她的好意。连朱明娟都跟着心动了。二太太虽然也教过她些管家看账之类的事情,可是现在有个好机会,能再多学一点东西,总不会是坏事。

“我这几天也没事。正好闲着,可以和你们一块儿学学。”她声音不大,下巴抬得高高的。好象是给了这两个人天大的面子,自己其实是可学可不学一样。

张玉馨一眼就看出来她的真实想法了。她很是善解人意地说:“那更好了。人多大家互相帮着些,能记得更清楚。”

朱慧萍对朱明娟这种作派很看不上。又想一块儿学字,又不忘摆她千金小姐的架子。

和张玉馨一起,肯定让人很舒服。可是再插进个朱明娟来,肯定会拧巴,说不定还会吵嘴呢。

张玉馨是大房的客人,所以三个姑娘碰头的地方当然是在大房的院子里。从朱心瑜嫁出去之后,她的住处就空了下来,收拾一下,倒是正好当间书房使。

朱明娟一进屋,眉头就微微皱了起来。这间屋子可没有她住的屋子敞亮,更没有她的屋子那么精致雅洁。再一看用的纸笔墨砚,也都是粗制家伙,心里就老大不情愿。

“这纸那么粗,写字多不顺手哪,我那儿有上好的玉版纸和松烟墨,让人去取了来咱们用吧。”

朱慧萍眉一挑就想顶回去,张玉馨适时的插了一句,笑着说:“没事儿,又不是正经写贴子登账本什么的,用这纸先练着,写坏了也不心疼。”

她都这样说了,朱明娟也不好太明着嫌弃,朱慧萍也就把到了嘴边的话又咽了回去。

三个人磕磕绊绊,幸好有张玉馨在,倒也勉强算是融洽的过了大半天。朱明娟发觉朱慧萍原来也挺聪明,张玉馨教她认的字,只教一遍她居然就会了。朱慧萍也发现朱明娟人是骄傲了一点,但是心地也不算坏,还指点她拿笔写字的姿势。改了个姿势,果然写起来更顺手了,好象字写的也比原先好看些。

等过了午朱明娟回去了,朱慧萍和张玉馨又在一块儿消磨了半个下午。

朱慧萍心中对她很是感激,看着张玉馨的样子,忽然觉得有点奇妙的熟悉的感觉。

当然,她以前没见过张玉馨。

她再琢磨了半天,才琢磨出点味道来。

张玉馨其实有点儿象四嫂。

长得当然不象,张玉馨是典型的北方姑娘,鹅蛋脸,浓眉大眼的。四嫂子却是典型的江南女子,生得娇小玲珑,比朱慧萍矮了大半头。

是说话,举止…反正都让人觉得挺舒服,挺象的。

张玉馨正跟她讲着:“这个字是盏…你想什么呢?”

朱慧萍顺口就说了出来:“我觉得你有点儿象我四嫂。”

“四少奶奶?”张玉馨想了想——前一天也见过,只是没怎么说过话,还收了人家一对镯子人的见面礼的。看着是个挺和气的人,不过姑母不太喜欢她,总觉得她出身低。

张玉馨想到自己身上,也有些微微出神。

她的处境,倒是和这位四表嫂有些象。

她的夫家也是宦官人家,相比之下,自家祖父虽然也曾经做过三品高官,二舅舅三舅舅也还在任上,可是自家这一房毕竟是没落了。自己嫁进去,会不会被婆家人嫌弃出身?

出了朱明娟的院子,张玉馨带着丫鬟回客院儿去。在屋里坐了半天,腰有些酸,脖子也有点儿酸疼,索性放慢了步子,想慢慢走一走。天已经冷了起来,花凋叶落,看起来一片肃杀。

“表妹怎么在这儿?”

玉馨回过头来,见是朱慕贤,笑着说:“从三姑娘那儿出来,正要回屋去。表哥这是刚回家?”

朱慕贤衣裳还没换过,翰林都是一身浅绿的官服,腰间系着石青的腰带,脚下是一双青缎粉底的官靴,看起来真如玉树临风,卓尔不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