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馨心说,表哥这样的才貌,又前程远大,难怪于家表姐对他念念不忘,缠着不肯放手。

朱慕贤笑着一指桃缘居:“都到了门口了,进去坐坐吧,你表嫂家里捎来的茶叶可好着呢,不尝可惜了。”

张玉馨看了一眼桃缘居的门——门前的匾是表哥亲手写的,匾也不是一般样式,不是长的方的上过漆的。只是一块本色的木板上面镌着桃缘居三个字,上面的墨色看起来十分淡雅。

一看就给一种很温馨的,很亲近的感觉。

“好,那我就叨扰了。”

一进院子就能听见小孩子咿咿呀呀的声音,听得人心都软了。有个丫鬟迎上来,笑着说:“少爷回来了,表姑娘好。”

张玉馨笑着说:“我来讨表嫂的好茶吃。”

又林笑着让她到西间坐。张玉馨一进屋就能闻见一股淡淡的甜甜的香。这香气十分动人,让人觉得柔且暖,并是不一般的熏香、香料的气味。

“嫂子这屋里用的什么香啊?”

“哦,因为有孩子,所以一般的香料都不敢用,就是用水果香熏熏屋子。”

张玉馨由衷地说:“表嫂这屋子收拾得真好。”

“哪儿啊,以前还有心思弄弄,自打有了孩子,一心就围着他转了,这些事儿都顾不上了。来,尝尝这茶。”

茶当然是好茶,不过张玉馨更注意到表哥表嫂之间那种亲密自然的气氛。她见过自家父母、哥嫂、还有一些亲戚故交家那些夫妻们的相处,大多都是相敬如宾,相互间客客气气的。

但是表哥和表嫂之间不大一样。虽然他们也没有什么亲密的举止,说的话也就是一般的回来啦,累了么,给你留了点心之类的家常话,可是他们眉梢眼底,举手抬足之间透出来的那股子甜意,是她在别人身上没有见过的。

看来姑母的想法是一回事,但是表哥自己对表嫂是很满意的,两人间这种情形,应该就叫做恩爱了吧?

她心里有些微的羡慕。

要是她和将来的丈夫,相处得也能象表哥和表嫂这样,她也就没有什么别的所求了。

就算婆婆苛刻些,家里事情烦难些,可是只要夫妻齐心,那就没什么过不去的难关。

可是这样的事情,只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吧?

她在桃缘居待了一会儿,还抱了下原哥。告辞的时候,又林还给她带了两样果子,一包茶叶,十分细心周到。

第246章

张夫人和张玉馨说起朱家的事情来,难免提到于佩芸和朱慕贤过去的事情。

“这事儿是你姑母办岔了。要是早有让他们结亲的心思,就该早早替他们把这件亲事定下来,也省了朱家一出事,于家就变了一番面孔。要是不打这个主意,就不该放他们从小在一块儿长大,天天在一处厮混,弄得两人的名声都受影响了。要不是这个原因,当初你姑母也能在京里给你四表哥寻门亲事,用不着那么远到于江去娶个儿媳妇回来。”

“可是四表嫂人很不错。”

“是啊,我也看出来了。听说家里不是一般殷实,陪嫁抵得上半个朱家的家底,在家做姑娘的时候请过官学的女先生教导过两年,规矩进退一丝儿不错。你姑母总觉得娶了个商户人家的闺女,失了面子。可是依我看哪,这面子不当吃穿,这个小儿媳妇她娶的很是实惠。教养不差,陪嫁丰厚,你四表哥又是懂得惜福的,将来有得福享。要是当时在京里娶,也就是个破落户穷京官的闺女,教养是谈不上,更没什么家底儿。有了面子风光,日子过得就拮据了。”

张玉馨想了想:“是,四表嫂虽然没穿金戴银的,可是她墙上挂着一张刘渤真的山居图,架子上还有一个陆窑的五彩花鸟盘,虽然都不起眼,可都不是一般的东西。”

“那东西,给不识货的人也认不出来。”张夫人言下之意,是有人很不识货。

张玉馨不能说长辈不是,可是她懂得她娘的意思。

大奶母就不象是识货的人。最起码,四表嫂的好处她们刚来几天的人都瞧出来了。大姑母却一直视而不见。

“你姑母也不是那样不识货的人,但是婆媳哪——”张夫人叹口气。

婆媳就是天生的仇人,两只眼只能看到对方的短处。若是换了别人家的姑娘,别人家的媳妇,这么个品貌。这么份儿嫁妆,大太太怕不得赞不绝口羡慕得眼红才是。可是对自家的媳妇…

当然了,这世上做媳妇的都不容易。得熬许多年呢。大太太是命好的,一直没受过婆婆的气,只是现在和老太太一起住着就百般的不遂意。觉得有人压在头上挺不直腰杆了。她也不想想。就朱大老爷那个脾性,要是没有长辈在头上压着,不定多出格的事都做出来了。

可就算是娘家人,有些话也是不能劝的。就算劝了也是白劝,听不进去的。

张夫人来京城可不是来管小姑子的家事的,她一边打理自家宅院预备搬出去——现在暂住可以,总不能女儿也在朱家发嫁吧?天底下也没有这个道理,她们姓张又不姓朱。另外就是宅子一弄好。就把于佩芸也接过去住,省得她在外头不省心。张夫人可不象大太太那么心软,拎不清。于佩芸在外面多住一日。名声就更坏了一分。除了大太太,谁还能放心这样的女人进自已家的门?张夫人已经开始盘算着给于佩芸寻个什么样的夫家了。不能找太远的。自家附近的合适的人家并不是很多。首先于佩芸就是嫁过一次的人了,再加上她那个脾气性格——太好的想都不要想。找个老实的能容得下她的,大不了自己多贴她点嫁妆傍身,下半辈子让她平平安安过了也就对得起她去世的娘了。

张夫人比两个小姑子年纪大了许多,说是小姑,其实是把她们当女儿一样看待的。小姑子撇下这个女儿去了,自家怎么也不能让她的孩子没个着落。

于佩芸磨磨蹭蹭的,还是上门来拜见舅舅舅母。

她一次老家都没回过,和舅舅舅母都不亲。

张夫人一见她,眉头就暗暗皱了起来。

于佩芸穿着一件桃红衫子,下头系着双鹊衔花式样的裙子。这身打扮显得她娇柔妩媚,可是太不端庄,脸上的脂粉也浓,不知道的准不当她是良家,还以为是哪儿的娼伎呢。

其实于佩芸以前也算会打扮,可是现在手头羞涩。再说她现在又接触不到京里名媛闺秀们的圈子,不知道现在京里姑娘都穿什么。隔壁杨奶奶说现在这衫子裙子正当季,街上人都在穿,她也就做了这么一身儿穿——太贵的她也弄不起。

但她也不想想,杨奶奶那是什么身份的女人?她说街上女人都在穿——会上街抛头露面的又是什么身份的女人?京城一向风气开放,这裙子衫子都显得轻浮,衫子是挖的桃心领,裙子的裙角系得高,走起来飘飘摇摇的。她穿的和她们一样,张夫人又是个十分重规矩,刚从老家来京的人,怎么可能看得惯她?

“听说你病了,现在可好些了?前两天我让李妈妈和你姑母的人去瞧你,她也说得不清楚。现在还吃什么药?”

“已经好了,药也不吃了。就是身子还虚,不大敢走动,到今天才来拜见舅母,请舅母不要 见怪。”于佩芸在张夫人面前底气虚,头也不敢抬,声音也很小。

张夫人又皱一下眉。

这穿戴不行,举止也不象样子。不知道大太太以前是怎么教养她的,弄得她这么没有规矩。

看样子把她接回老家之后,一时间还不能打她出门嫁人,得好好给她扳一扳这些毛病才行。

“你现在日常起居就这么个丫头伺候你?你当时出嫁时陪嫁其他人呢?”

说 起这个于佩芸一肚子气。

她身边也只有添香是信得过的,继母给的人,身契都在继母手里,如何能与她一条心?刘家三少爷死后,好几个人就扔下她跑回于家去了。她从刘家出来时,剩下的人见跟着她没个着落,人家也不傻,如何肯跟着她呢?所以到头来她身边只落得添香一个。

“这怎么能行呢?”两个年轻姑娘,还在外头赁屋住,肯定会引人起邪心的:“我这里还有人,让郭妈和她男人跟你们一起回去。她男人看个门,她能给你们买菜做饭,先把这几天支应过去,等张家京里的宅子一修缮好了就一起搬过去住。”

于佩芸想着有人伺候当然是好事,但是只怕舅母的人不服她管,反而不自在了。可是她在舅母面前也不敢反对,就应了下来。

“你和刘家的事,现在他们那边是怎么说的?你的嫁妆单子和婚书都收在哪里的?”

于佩芸一愣。

大太太虽然是她亲姨母,一直说要给她撑腰,可是也没问过她这么详细。

“他们家那边原来都给我弄了个院子了,墙高高的,只有扇小门。原来那里是关犯错的奴婢、姨娘的,我要是住进去,等于是要坐一辈子的监牢。我没答应,就趁着一大早从角门出来的…他们家人还到于家去找过两次,我也没有住在于家…”

她说得啰嗦且没有重点,不过张夫人还是听出来了。这个刘家听起来是仗势欺人,就看着于家不会给她出头,要把人一辈子拘死。

这样的婆家有如火坑 ,她急着跳出来也是情有可原的。

张夫人的气消了两分。

“于家又是怎么说?”

于佩芸更是气愤,恨恨地说:“我那继母说我已经嫁出去了,是刘家妇,不是于家的人了,不让我进门,让我乖乖到刘家去。还说我那公公要是一发怒,父亲年底考绩只怕不妙,一大家子人都要受我连累…根本不顾我的死活,就是要把我抵给刘家好换他们一家子的平安富贵。”

这实在是过份了。

张夫人面如寒霜,就算现在忙着女儿的亲事,也不代表她就不能找上门去跟于家讨公道。

这是觉得她们张家没人了吧?虽然丈夫只是个田舍翁,可是二叔三叔可还是官身,于家这么欺负张家的外甥女,简直是无法无天。果然有了后娘就有后爹,于家姑爷当年看还算老实,可是现在枉顾女儿的死活,良心都叫狗给吃了!

张夫人这里可还有当家小姑出嫁时的嫁妆单子呢,于家这么苛待于佩芸,张夫人绝不会善罢甘休。

于佩芸没了母亲,舅舅家替她出头也是理直气壮的。

张夫人想,还好侄儿朱慕贤先写了信来,不然这事儿张家人在老家一点儿都不知道。

到底还是不亲。

于佩芸一直在京中,所以跟朱家亲近。可是大太太毕竟只是她的姨母,平时照顾她还行,一遇着事就没法儿替她出头了。

于佩芸在张夫人面前大气不敢喘,只有大太太的时候,才长长的松了口气,然后又结结实实的诉了回苦。一个人养病多么凄凉,如何想念大太太云云。她对着大太太灌迷汤是一灌一个准,什么从小就把您当成亲娘,除了您再没别人疼我记挂我,什么在病中谁都不想,只想着大太太一个之类的。

大太太安慰她半天,又说:“你舅母来了,刘家的事情应该就能了结了,你以后也不用这么躲躲藏藏的了。”

于佩芸一喜。

和刘家断绝关系的话,她就能堂堂正正的和表哥在一块儿了吧?

第247章

大太太没有马上提起张夫人要把于佩芸接回阳陵老家的事。

一来,她也并不是太舍得于佩芸跟张夫人走。她多少是暗示过外甥女儿,她可以长长久久留在朱家的,现在变卦,大太太面上也挂不住。二来,于佩芸自己肯定也不乐意回阳陵,她以前就不爱回老家,总觉得阳陵是乡下地方,又闭塞又守旧,规矩还特别的大。

最后一条才是她不爱回去的重要原因。张家在阳陵是大族,族人极多,走在路上简直人人都有关系,都要行礼问安,稍错一点儿就要被人指指点点。

于佩芸一见张夫人就气短,就是怕了她的规矩大。

张夫人说到做到,过了一天就带了人去了于家。于家本就理亏,张夫人既挟威势,又占着道义,倒是很容易就把于家那头儿说通了。反正刘家儿子也死了,就算他们把于佩芸再逼到刘家去,也从刘家沾不到什么便宜。可是张家和朱家不同,就算不讨好,也不能往死里得罪。

这件事情须要快刀斩乱麻,拖下去容易夜长梦多,张夫人这边得了于家的准信儿,又马不停蹄的赶去了刘家。

刘家人当然是不情愿的,可是刘家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想跟张家、跟朱家结怨的。刘夫人爱子心切,恨不得让于佩芸给儿子陪葬。刘老爷子没有夫人这么心切,但也觉得这个儿媳妇的作为伤了自家颜面。但是刘家的长子和次子可不这么想。一来这个弟弟几年来一直病歪歪的,也谈不上什么兄弟情份。就算有点儿情份,可是为了他留下的遗孀跟人结怨。耽误了以后的前程,那是一辈子的大事。不过一个妇人,放她一马又怎样?与人方便,才能自己方便。

自家倘若点头应下来。以后同朱家、张家的人见了面,他们也算还有三分人情,能帮一把的说不定会帮一把。但如果和人结下仇。谁没有走窄的时候?人家见了能踩一脚必定要狠踩的。

张夫人虽然是头次上门,可是功夫没少下。刘家人心涣散,刘夫人一个妇道人家寻死觅活的也不顶用,到底还是由刘家长子出面代去世的弟弟写了放妻书。

张夫人不动声色,把放妻书捏到了手里。

成了。

办成了最要紧的一件事,张夫人倒是和软起来,关于嫁妆的数目。陪嫁的那些人的处置,都退让了一大步。

不过刘家长子也不是个糊涂到只看这点小利的人。既然好人都做了,何必在这些细节上头再让人不快?所以张夫人留下人清点处置于佩芸的陪嫁,自己先回来。

说实在的,于佩芸的陪嫁真没有多少。于家给她备的那些绸缎首饰不过是面子货。一点儿都不硬实,值不了多少钱。所有东西满打满算的也不到一千两银子,张夫人对这些也不是很看重。就算是张夫人打发跟随自己的的大丫鬟出嫁,连东西带银子也赏了不止几百两呢。于家这种刻薄,刘家这种算计,都让张夫人看不上。

张家的宅子已经修缮得差不多了。其实张夫人没上京前已经派人来打前站了,大的地方都整修得差不多,也晾了这么几天,万事齐备。马上可以搬进去了。

张家一家人于是和朱家辞行,大太太舍不得哥哥一家这么就走,但是张家毕竟是来嫁女儿的,没有在别人家发嫁的道理。再说只是搬离,又不是现在就离京,张家还要在京里几个月。要见面还是有机会的。

最高兴的是钟氏。她掌家理事总觉得一年比一年吃力。公中的收益就那么一点,能进钱的营生要么是老太太的陪嫁,要么是大太太的陪嫁——她自己手里也是握着私房的,这些钱可不会归到公中。

钟氏本来想往自己手里多弄点儿,可是接了手才知道,自己不往里贴就不错了。二太太甩手丢过来一个烂摊子,可她不接还不行。

长辈活得越长久,那些真正的好东西她就摸不到边儿。可是没了长辈遮风挡雨,这个家也肯定没有现在这么体面显赫,儿孙的前程又没人看顾。到时候要靠谁提携?

这些令钟氏十分矛盾。

权衡下来,她还是希望老太太老爷子长命百岁的。只要他们在,就是参天大树,他们这些人都可以下头被荫蔽。

张家搬走,安顿下来了倒是请朱家的人去做客。

张家在京城的宅子不算太大,但也不算小,小三进院子,张夫人当然住了正院,张玉馨则在后院收拾出三间屋子暂住。她只是来待嫁的,在这里住不了几天。但即便如此,屋里还是摆了好几盆花,妆点得生机勃勃。帐子用的是暖暖的橘色,架子上头也摆花瓶和两本书,一看就是个闺房的样子,一点都不显得潦草凌乱。

又林打量了一眼屋子。她估摸着张夫人现在应该忙得很,这屋子多半是张玉馨自己收拾出来的。

“我也跟表嫂学了,屋里不用什么熏香,就拿水果摆一摆,既当了摆设,还香了屋子,摆完了还能吃掉,一点儿都不浪费。”

又林一笑,坐下来接过茶。

钟氏在前头陪着大太太和张夫人说话,张玉馨请她来后头坐坐。

“表嫂到了京里之后,能过得惯吗?”

虽然张玉馨比一般同龄的小姑娘要镇定从容,可是想到出嫁,还是露出一丝紧张与惶恐来。

“一开始是不惯的。”又林也没有一味的说好听话安慰她。这些话也骗不着张玉馨:“衣食住行没有一样能习惯得来。连京城的风吹在脸上都觉得紧绷绷的发干,喝得水都觉得发硬。但是这些都能习惯。不太习惯的是,地方是陌生的,人也都不熟悉。说一句话,走一步路之前都忍不住要想一想,这样说是不是合适,这样做会不会招致别人的厌恶反感…”

这些也正是张玉馨所担心的。

要离开父母膝下,去和全然陌生的婆家人生活在一起。

未来的夫婿长什么样她甚至都不知道。光听人说生得很是斯文——可是高矮胖瘦呢?性格呢?喜欢吃什么,平时爱好些什么呢?这些她都不知道。

更重要的是公婆。张玉馨知道,夫妻相处固然重要,可是看自己家就知道了。嫂子们和哥哥相处的时间,远不及和婆婆妯娌们相处的时间长。婆婆喜欢你,你才能站得住脚。如若不然,这日子真的很难熬。

“其实我也没有什么好法子能教你。”又林小声说:“只不过,不要让自己想得太多太累,也别把自己摆在一个急于讨好别人的位置上。你太急,别人心里就会看轻你。一开始太急于讨好,做得太多太殷勤,那以后是不是要长年累月的接着辛苦?倘若一直这样做,那就一直挺不直腰杆,而且实在太累。如果不接着做,别人就会觉得你有意怠慢从而迁怒于你。”

张玉馨听得十分认真。

她知道表嫂说的都是很有道理的大实话。细想来,的确是这样的。

“当然,新媳妇待人也不能太傲慢冷冰冰的,反正是刚开始都不认识,害臊、腼腆别人也都会体谅。”又林陪她说了一番话,也讲了些夫妻相处之道。口干舌燥,喝了两大杯茶。最后小声说:“其实…嗯,这话只有咱们知道,你别告诉别人,和舅太太也别说。”

张玉馨保证:“我和谁都不说,表嫂放心吧。”

其实说穿了也没什么。

“婆婆大多数不会太喜欢儿媳妇太能干太有心计——有点无伤大雅的小毛病,三五不时让她敲打敲打,她反而会更放心一些。”

张玉馨可从来没想过这个。

她一直都觉得做人当然要往好处努力,尽量做得周全、完美,就算不能让人交口称赞,总得让人挑不出什么毛病来才好。

又林微笑着看着她:“只有供台上的菩萨才是十全十美的,可谁跟菩萨一起过日子呢?你说是不是?不过这也要看人,或许你将来的婆婆就想要个仙女一样的挑不出毛的儿媳妇。”

张玉馨后来把又林的话翻来覆去想了很久。

她想,如果身边有一个十全十美完美无缺的人,她会喜欢这个人吗?和这样的人能亲近得起来吗?

不,表嫂说得话是有道理的。

太完美的人会让人不由自主的产生一种距离感。对照着别人的完美会映衬出自身的许多不足,这样的人,也许会在心里欣羡甚至嫉妒,可是很难亲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