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笑的是,他还用另一种很拙劣的方法来表示他采纳了杨济的意见,那就是,搜罗绝色名妓,然后冒充自己的女儿献给皇上,以此来巩固和皇家的关系。

这就是他理解地“相亲相倚,齿相依”。

梁景仁说,在他转达了我和皇上对石崇的许诺后,石崇也一直在帮着杨济说服杨骏放权,归政于皇上,归政于司马皇家。

屡次劝说无效后,有一天杨济去石崇家里,还曾经面带忧惧地问石崇:“现在外面对家兄的评价若何?”

石崇毫不客气地答:“令兄放逐宗室王,架空皇上,现在百姓议论纷纷,怨声载道。”

杨济听了,越发忧惧,当场拉着石崇一起回家,让石崇把这些话亲口对杨骏说了一遍,可是杨骏还是听不进去。

此外,梁景仁还告诉了我和皇上一个非常重要地讯息:禁军首领领孟观、李肇现在跟杨家的关系十分紧张。

原本,皇上去世地时候,杨骏拦路截留遗诏,当时站在他身后地,就是孟观和李肇带领的禁军。如果不是杨骏身后站满了带刀侍卫,华、何劭不会那么轻易交出诏书地。

也就是说,在杨骏偷改遗诏篡权的过程中,这两个人是立下了汗马功劳的。可是杨骏当权后,却对这两个人不闻不问,不仅不给他们加官晋爵,甚至都不再搭理了。两人“深以为恨”。

我也把上次楚王司马玮特意到明光殿要官的事告诉了梁景仁,当然我没有提到“要挟”二字,只是问了他一些楚王在封国的情况。因为,据我所知,楚王这一两年来曾几次往返于楚地和京城之间。

梁景仁对此的意见是:“他要官,就给他官做嘛。”

皇上摇了摇头道:“他要的是度支尚书。他这样莽撞的人,怎么能管理天下的银钱出

我也笑着说:“度支尚书给他做,还不如给梁爱卿你做,他哪里会管财政啊。”

梁景仁迟疑了一会说:“楚王这人,据我和他打的几次交道来看,是个个性拔扈张扬、私欲极盛的人,他早就不满杨骏一人独大了,言语之间,似乎非除去杨氏而后快。如果皇上肯用他,他首当其冲就会帮皇上对付杨氏。”

意思就是,楚王是可以用来充当打手,为皇上打前哨的。

“可是,楚王今年才多大,怎么对付得了老奸巨猾的杨骏?”我主要是不相信楚王的自制力。我脑海里还清晰记得,上次在汉阳时,他又一次酒后失手,杀死了自己的妻妾,然后哭闹寻死的窝囊样子。

梁景仁笑了笑说:“楚王虽然年纪不大,可是他手里有兵马呀。他今年在荆州招纳了五千人,现在天天演练。杨骏再老奸巨猾,上次能改诏,还不是靠了孟观、李肇的禁卫军?杨家是外姓臣子,不能拥有自己的私人武装。但宗室王,尤其是嫡系亲王,可以拥有几百甚至几千的诸侯国军队。这就是杨家的致命伤,也是皇上夺回大权的最大依恃。”

听到楚王有一只五千人的军队,我和皇上都睁大了眼睛。

虽然,依照晋制,诸侯王是可以根据等级拥有自己的私人武装。楚王作为先皇的儿子,乃是嫡室诸侯,其私人军队可以多达五千之数。但今年才二十余岁的楚王,居然偷偷训练了一只五千人的军队,我和皇上还是大吃一惊。

他到底要干什么?是为了对付杨家,还是为了对付皇上?或者,二者都想对付?

其实,晋制除了在军队和食禄上给予诸侯王们优厚待遇之外,并不给他们在封国的行政权。即使是属于诸侯王封地的属民,其行政管理权也归于中央政府任派的地方官吏。所以。那些没在中央政府担任官职的诸侯王,其政治行政地位,甚至不如一个县令。

所以,楚王的这些兵马,并不纳入地方军队设置,只是他的私人军队。也就不纳入地方财政,一应给养开销,都得由他自己筹措打理。难怪他上次一开口就问皇上要度支尚书,他缺钱嘛。养一只五千人的军队可是需要很多粮饷的。

这时,皇上神色复杂地问梁景仁:“爱卿的意思是,让楚王带兵入京?”

我能理解皇上的心情,杨家怎么说都是他母后的娘家,我们现在还身在杨府呢。真要让楚王带兵对付杨家,他还是不忍的。

他不能接受杨骏独裁,但也不忍让杨府染上血光之灾。

梁景仁也是个灵透的人,当即说:“皇上可以让楚王带兵北上,但不要入京,让他安置在京郊。这样既便于控制,需要的时候,也可以及时调遣。尤其是,对杨家,可以起到警摄作用,让他们不敢太放肆。”

“尤其是”,他停顿了一下说:“听说汝南王手下也有几千兵马。手里有兵马的宗室王,不能让他独大。”

“你的意思是,让楚王和汝南王互相牵制?”

梁景仁点了点头。

我忍不住想:这些王爷个个手里都有兵马,偏偏身份最尊贵的那一个,反倒没有。先皇防来防去,只防了自己的亲兄弟。

又商谈了一会后,皇上笑着对梁景仁说:“朕决定封你为谏议大夫。你刚刚已经给了朕许多谏议了,朕就让你名副其实。”

(广而告之:《穿越沦为小后妈》;专栏作者:兜兜小后妈;书号:155244)

[本文来自小说论坛]

在小说论坛随时随地享受阅读的乐趣!

第六章 第二十节 杨氏兄弟

元康元年,楚王司马玮带兵北上,屯兵在京城南郊。汝南王司马亮亦奏请带兵入朝。

皇上和我参考了梁景仁的提议,又征求了一下张华和嵇绍的意见。他们都认为,既然楚王的军队入京,汝南王的兵马来了也好,可以互相制衡。

于是汝南王的兵马也随即入京,屯扎在京城北面的金镛城。最初准许楚王带兵入京的时候,也是知会了杨骏的,他并没有强烈地表示反对,等于是默许了。可是,真的等到兵马入京后,他又有些慌了。尤其是杨济,反应特别大,再一次入宫请求辞官归故里。

这一回看到杨济在明光殿伏地涕泣着恳求,我的心情发生了变化。上次只以为他是在矫情,甚至是在变相的要挟,可是现在看到他,我甚至有了一点点怜悯的感觉。

他只是被杨骏逼成“权贵”的,他自己,并不是那么迷恋权势。在杨骏权倾朝野,杨家煊赫异常的时候,他感到的不是得意,而是忧惧。

可以说,他是杨家唯一具有忧患意识的人。他比杨骏,比杨家其他所有的人都要想得深,也看得远。可是,他没办法把自己跟整个杨家区分开来,他生来就是杨家人。杨骏也还需要他的支持和帮助,就算我们同意他辞官,杨骏也不会答应。

果然,杨济才来了一会儿,杨骏就赶过来了。

这还是杨骏第一次来我的明光殿。以前,他是傲慢得不屑于踏进这里的。我现在还不是皇后,只是一个没有品级的宫人。他连皇上都不放在眼里了。更不会把我放在眼里。

他进来后,一开始并没有问杨济所为何来,只是单刀直入地问皇上:“听说陛下不仅招楚王带兵入京。现在连汝南王的兵马也进驻金镛城了?”

皇上答:“没有入京,只是据扎在京郊。”

金镛城与洛阳之间也是有一段距离地。杨骏紧追着问:“皇上为什么要让他们带兵入京呢?”

皇上笑道:“如果朕记得没错。在他们来之前,曾经征询过太傅的意见的,那时候您不是也没反对吗?”

杨骏窘住了。

他一向在皇上面前以长辈自居。皇上又不喜与人争执,尤其不会跟一个又是“舅舅”又是“太傅”地人争执.基本上,他说什么。皇上都只有点头的份。在杨骏地眼里,皇上的形象早已定格,不外是贪玩懒散、毫无主见、软弱无能之类。

现在见皇上居然笑咪咪地、不动声色地堵住他的话头,这让他感到吃惊和意外。意外之余,就开始寻找“罪魁祸首”。只见他满脸阴沉地扫了我一眼,大概,他认为皇上现在这样,都是我在背后搞鬼,把皇上教坏了吧。

这时。杨济开口说:“大哥,皇上既然同意楚王入京,肯定自有皇上的道理。我们做臣子的。只要辅助皇上打理朝政,照皇上地旨意去办事就行了。哪有大臣质问皇上的呢?“

杨济没想到自己的弟弟会当着皇上的面说自己。一时尴尬不已,不知道怎么回答了。皇上看了看杨骏的表情。慢条斯理地说:“如果太傅不放心楚王他们带兵入京,那朕叫他们回去就是了。”

见杨骏惊讶地张大了嘴,皇上又补了一句:“如果让楚王的兵马回去,汝南王的兵马也必须开走,不然,驱赶一家留一家,未免显得厚此薄彼。”

坐在旁边的我听到皇上这样说,心里不由得惋惜地想:这不是正中了杨骏下怀吗?他正巴不得所有的诸侯军队都立即原道打回呢。

这时皇上突然问了一句:“听说禁军首领孟观和李肇现在跟太傅关系紧张,不大肯听太傅地调遣了?”

杨骏大惊失色。他没想到皇上连这个内幕都了解得如此清楚,一时掩饰不来,只得呐呐地说:“呃,那两个不识抬举的家伙,我正准备换掉他们呢?”

“那太傅准备换上谁呢?”

杨骏猝不及防,心理毫无准备,更是答不上来了。这种事,事关皇宫安危和他自身的安危,又不能随便提一个名字来凑数。

皇上笑了:“既然太傅暂时还没有合适地人选,那就先让他们担任着吧。禁军首领的位置非常重要,不能随便换人地。朕也是考虑到这一点,才让楚王和汝南王把兵马带到京都附近驻扎地。有宗室王的兵马在城郊呆着,对禁军可以起到威慑作用,让他们即使对太傅心存怨望,亦不敢轻举妄动。不然,一旦禁军哗变,临时去哪里调遣勤王之师呢?”

杨骏听到这里,脸上地惊讶之色越发明显了。

可以说,此前,他一直是轻视皇上的,认为皇上只是虚有其名。一切该皇上操劳的,他都代劳了,他才是实际的皇上,皇上只是他的傀儡。

现在,见皇上不仅连和他禁军首领交恶的事都了如指掌,还考虑得这么周全,让禁军、汝南王和楚王的军队,城内城外形成犄角之势,以便互相牵制。必要的时候,还可以互相支援。

平生第一次,他看皇上的眼睛里有了钦佩。

杨济坐在一边没有吭声,他的脸上依然愁云密布。

我猜,如果刚刚杨骏不追来的话,杨济大概会一直缠着皇上,直到皇上答应他辞官的为止。他的这一举动,多半是背着杨骏的。说不定还是兄弟俩在家里吵架后,他在绝望之余,才决定避祸远害,独善其身。

现在既然杨骏追过来了,虽然什么也没说,只是向皇上问了一下诸侯王兵马的事。但从他们兄弟俩的眼神交流中,我还是看出来了,杨骏绝对是来追回杨济的。

对于杨骏来说,现在正是危难之时,多事之秋。楚王和汝南王的兵马在城外虎视眈眈,禁军首领又已经从他背后的支持者,变成了他的对手。

在这种四面楚歌的情况下,他肯定觉得特别孤立,心里也特别恐惧吧。这个时候,他最需要的是支持和拥护。而杨济在杨氏三兄弟中,又是头脑最清醒、最有主见的一个。

杨骏肯定也清楚,杨济讲的很多都是对的。但他太痴迷于权力带来的快感,同时又存着侥幸心理,认为汉朝的王莽,窦家和霍家,还有许多其他历朝历代曾经把持朝政的外戚门,虽然最后都没落到什么好下场,但何以见得他也会一定会如此呢?别人做不到的,也许他杨骏就做得到。

又坐着说了几句闲话后,杨骏起身说:“时候也不早了,皇上和娘娘也该歇息了,老臣兄弟俩就告辞吧。”

果然他是追着杨济而的。所以他走的时候,也要把杨济拉上,生怕他留下来,再一哀求,万一皇上准了怎么办?

杨家兄弟走后,我和皇上回到内室,我欣喜地看着皇上说:“皇上今天好神气哦,特别有一国之君的气度和威严,连杨骏那样的老狐狸,都被皇上说得心服口服。”

皇上揽着我一起走进他的龙椅中,揉着眼睛说:“其实我只是困了,想快点打发他们走,心里一急,脑子就转得比平时快了。又叹了一口气道:“今天也幸亏杨骏来了,要不然,朕还真不知道拿杨济怎么办呢。准了他吧,杨骏会有意见,以为我借机撵走他的人;不准吧,他又缠个没完。看一个长辈跪在地上哭哭啼啼地哀求,真的好别扭,我刚刚差点就答应他了。南风你说,该想个什么办法,让杨济不要老是缠着我辞官呢。”我笑道:“你同意他辞官了,他就不会缠了。”

皇上说:“可是杨骏肯定对不会让他走啊,杨济走了,杨骏等于失去了左臂右膀。他现在正是用人的时候,怎么会让杨济走。”

我转过头问皇上:“皇上对于杨家,有没有什么具体的打算?”

“什么具体的打算?”

“比如,准备把杨骏如何?又准备把杨济如何?杨骏对于楚王和汝南王的兵马来京,始终是心存芥蒂的,因为,他再强横,也只是一介文官,手里没有军权。他之所以恋恋不舍权位,即使怨声载道也不下台,唯一依恃的,就是他是皇上的舅舅,皇上怎么样都不会用军队去对付他。所以他有恃无恐,肆无忌惮。可是杨济没他那么乐观,杨济的恐惧也比他真实得多。杨济苦劝杨骏不成,就像远远地避开,想至少保住自己的命,保住杨家的一支血脉。杨骏不查,只想拉着他一起。”

皇上说:“杨济想得太多了,我让楚王他们的兵马来,其实只是想给杨骏一点压力,不让他过于独裁,我并没有想用兵马去对付他。毕竟,那是母后的娘家,朕的外家。“

“皇上是想逼杨骏自己辞官,主动下位吗?”

皇上摇了摇头说:“没有,我没想让他辞官,只要他不揽权,肯跟齐王和汝南王共同辅政,我就不会怎样了。”

我叹息道:“皇上心念外家,一片仁慈,但愿杨骏能领会到皇上的这一番苦心就好。”

同时,有一句话我放在心里没讲:皇上不想对付杨家,那些宗室王可都在磨刀霍霍。杨家的这场劫难,只怕连皇上也阻止不了了。

[本文来自小说论坛]

在小说论坛随时随地享受阅读的乐趣!

第六章 第二十一节 杨氏诸女

自从楚王和汝南王带兵入朝后,朝廷局势变得非常微妙。所有的人都在观望等待——也许他们背地里也讨论得口沫横飞吧,但在朝堂之上,大家都对此讳莫如深,尽量避免提及与此有关的话题。

就像暴风雨来临的前夕,连空气都压抑得有点让人窒息。

杨家人处在风暴的中心,自然比别人更敏感些。继杨济和杨骏在我的明光殿露脸后,杨家其他人也开始粉墨登场,一个接一个地往我的明光殿跑。

这世道就是如此。你的对手一开始当然会想尽办法打压你,甚至对你极尽讽刺侮辱之能事。可是如果你咬紧牙关挺过来了,他们反而会对你刮目相看。你越强大,他们越服软。到最后,看大势已去,只好换上一张谄媚的面孔,反过来讨好你、巴结你。

眼看宗室王兵马压境,皇上的态度又暧昧不明,不再像以前那样一切唯杨骏是从。杨家的男人都顶不住了,内部开始出现了分裂瓦解之势。杨家的女人,自然更不用说了。所谓一损俱损,一荣俱荣。他们是一根草绳上的蚂蚱,有一点风吹草动,所有的人都会紧张起来。这不,就连以前不可一世,每天搭着太后架子,连见皇上都要传诏把皇上叫过去的杨芷,现在也贵脚临贱地,亲自到我的明光殿串门来了。

杨芷其实比我还小两岁,比皇上小一岁,现在才二十出头。她不过一丧夫的年轻女子,却被她父亲杨骏推上了太后这样一个高不可攀的位置。

杨骏篡权的最初一段时间,因为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让朝野侧目。怕朝臣们不肯听他地.故而每有什么重要奏章,自己先看过,给皇上过一下目。然后就去拿给太后,或宣称已经拿给太后看过了。整天拿太后当幌子。动不动就说是太后的懿旨,把太后搬出来压人。

他这样做,朝臣们碍于国家体制,太后尊位,表面上不好说什么。心里哪个会真的服?谁不是在背后议论纷纷,把所谓地“太后懿旨”当笑话说?杨芷一个从小养在深宫的年轻女子,她会看什么奏章?她有什么懿旨?都只是杨骏自说自话,在唱独角戏而已。

杨芷,其实也和皇上一样,不过是她爹杨骏地傀儡.

甚至,从一开始,她就只是杨家的一颗棋子,一个具。杨家人利用女儿的美色换来了一切。至于她们是不是幸福,根本不在他们的考虑之列。杨芷十岁就被家人送进宫,不到十四岁就被先皇啃了嫩草。二十出头就做了寡妇,然后在深宫做未亡人。即使名义上尊贵无比。可是。对一个年轻女子而言,这一切有什么意义?

而现在。就连这名义上的尊贵都快保不住了,所以,她也慌了。

这天皇上去上早朝后,我正在明光殿外面地小凉亭里坐着,看喵喵和小小像花蝴蝶一样在花丛中嘻戏。宫门外突然浩浩荡荡地来了一大群人。

这样的排场,必然不是一般的人物,我赶紧站起来迎到门口。居然是小杨太后杨芷领着云萝,小蝶,还有一个十二、三岁的少年来了。

一看到那少年,我心里就明白了:这就是谢玖的儿子,广陵王司马了。

他和皇上不怎么像,倒是很像他的母亲谢玖。谢玖也是个美人胚子,这广陵王,自然也长得不错了。

一边领她们进门我一边思衬:小杨太后把广陵王带来干嘛?向我示威,告诉我未来的皇太子在她手里?还是,来跟我拉关系的?

迎进大厅后,先让喵喵和小小给小杨太后她们见过了礼。

小杨太后也对司马说:“儿,快去见过你贾氏母妃。”

司马也乖巧地行了一个礼。

见小杨太后似乎有什么话要跟我说,小翠赶紧带着喵喵和小小出去了,山婉也对司马说:“殿下,您也和妹妹去花园玩啊。”司马看了看小杨太后,见她点了点头,这才跟着山婉走了。

望着司马的背影,小杨太后笑着说:“这孩子,就是很粘我。本来,以前先皇在地时候,就说他将来是要继承大统的,应该从小学会自立,不能像一般的孩子那样娇惯他。所以,他几岁就给他单独地宫殿,让乳母太监陪着,我只是有时候过去看看。说到这里停下来擦了擦眼泪,才接着说:“可是先皇殡天后,我一个人每天闷在宫里,一想起先皇来就要哭一场。儿真是个贴心的好孩子,每天都来安乐宫请安,陪我说话,逗我开心。这一两年来,他在我地安乐宫比在他自己地宫里还多,只要不去书房,基本上,都在我的安乐宫了。”

这时小蝶开口说:“太后您虽然名义上是他地祖母,实际上跟他的母亲一样,是您抚养他长大成人的,他当然依恋您啊。”

云萝也说:“是啊,小王爷的亲生母亲又不在身边,他完全是您一手带大的,他不跟您亲,跟谁亲啊。”

看这几个人一唱一和,我一直忍住没有吭声,心想:人要是脸皮厚起来,真的天下无敌。要论起司马的养母,先皇太后才是第一个吧。是先皇太后把司马从一岁多养到了七、八岁。先皇太后去世后,司马才转到了小杨太后手里。

而她在没有被册封为皇后的那两年里,整天忙着跟其他嫔妃勾心斗角、争风吃醋,忙着笼络讨好皇上,一心觊觎着皇后的宝座,哪里见她管过司马啊?

如愿以偿地登上皇后宝座后,她更是每天缠着皇上,指望再生一个皇子。因为她并不知道自己已经失去了生育能力。这种话,太医不会告诉她,唯一知情的先皇太后更不会告诉她。

那时候她年纪尚轻,一貌如花,先皇又宠幸,正是春风得意的时候,她的眼里,哪看得见司马这个母亲出身低贱的小皇孙。

只是在先皇驾崩后,她猝然失去了靠山,惊慌之下,想赶紧再抓住一个,这才想起来了那个一向被她忘在脑后的司马。

她自己生儿子的希望彻底破灭了,别人的儿子,才被她拣起来当成了宝。

她过问司马,也只是最近一两年的事,怎么就成了是她一手带大的了?

而且,云萝不是明明嫉恨小蝶,也怨恨小杨太后的吗?怎么现在她们三个人好像结成了统一战线。是不是,临到危机关头,突然发现一笔写不出两个杨字,他们既然是一家人,就唇亡齿寒,必须团结一心的?

想来,云萝能重回杨氏阵线,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应该就是:小蝶进宫的这些日子,别说得到皇上的宠幸,连皇上的龙颜都没见过。

呃,也不是完全没有,皇上偶尔去安乐宫给小杨太后请安的时候,她也能沾光见上一回的。

小蝶也没有得到皇上的宠幸,这让云萝对她的妒意和敌意无形之中消了很多。又开始同仇敌忾,把嫉恨的矛头一起对准我这个独得君宠的女人了。

听她们称颂完小杨太后的养育之恩后,又开始猛夸司马,说他如何聪明,如果机智,把他夸成了举世无双的神童。

为说明司马的不同凡响,她们还例举了几个司马小时候的故事来说明——虽然这几个故事再就流传天下,人尽皆知。

据说司马五岁时的时候,一次宫中发生了火灾,先皇登楼观察灾情。司马见火光一直照在先皇的脸上,就走过去拉着祖父的衣襟,要他避到火光照不着的地方去。先皇问为什么,司马就说:“夜里突然发生火灾,怕是有奸人故意制造混乱,其动机非常可疑。这样的时候,皇爷爷您最好不要站在火光照得见的地方,免得给奸人以可乘之机。”

先皇听了大为惊奇,一个五岁的孩子有这样的警觉,这怎么能不让他喜出望外?那时候,他正为群臣质疑太子的能力而发愁呢。如今见皇孙如此聪颖,就算太子的智力有点问题,也没有大碍了,将来快点传给皇孙不就行了。

还有一次,先皇领司马去参观皇宫饲养的贡猪。司马见那些猪已经长得很大很肥了,就对先皇说:“猪甚肥,何不杀了吃了,还老养在这里浪费粮食?”

先皇听了,立刻叫人杀猪。从此后,各地进贡的这些畜类皇宫都不再老是饲养着,到了一定的重量,就和一般的畜类一样宰杀掉。

先皇见孙子小小年纪便见解非凡,欢喜极了,对随行的廷尉傅祗等人说:“此儿当兴吾家。”

据说,就因为司马深得皇上的心,才让皇上慢慢打消了改立太子的念头。

我微笑着坐在一边,听她们滔滔不绝地说着这些多年前的旧话。

小杨太后她们现在突然又把这些事情翻出来说,到底是什么用意呢?

[本文来自小说论坛]

在小说论坛随时随地享受阅读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