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朱家父子七人说话不算的,老朱家啊,那就是朱母的一言堂。

六郎明白大势已去,眼泪花花都迸出来了:“当初没说抓了短筷子的要学算账啊,更没说家里要做那么大的买卖啊!”

作者有话要说:

朱六郎:悲伤那么大┭┮﹏┭┮

PS:为了庆祝六郎转职会计,本章留言随机派发红包100个~v

第015章

第015章

六郎太惨了,原先只是读书倒还成,说白了,要不是有院试压在兴头上,单纯的每天早起晚睡读那几本已经倒背如流的科举经典书籍,就算再苦,习惯了也就那样了,最难熬反而是心理上的压力。

可眼下,六郎几乎可以说是换了一种惨法,无论是邻村村学还是镇上学塾的先生,全都没教过他算术。等他第一次面对老账房拿出来的那一把用于教授算筹的小木棍棍时,他整个人如遭雷劈,总感觉自己对类似于筷子之类的木棍有了永久不可磨灭的心理阴影。

算筹计数法先入门,再背诵珠算的加减乘除口诀表,还有珠算的各类常用术语,单单这些就够要他的命了,偏这还仅仅是基础课程。用带他的老账房的话来说,学会了这些也还是个账房学徒,想当账房先生的话,可不单要学记账、算账,还要会做账、盘账,分辨真假账,通过账面窥探生意的真正亏盈情况。

六郎:……

他在老账房那里遭受了巨大的打击,本以为回家能稍稍好受点儿,结果差点儿没一闷棍把他给敲死了。

“好好种地不好吗?”这是六郎来自灵魂深处的质问。

二郎很是心疼这个最小的弟弟,可他又能怎样呢?让媳妇收手别干了?可东西都买来了,这是说撂摊子就能撂开手不管的吗?且不说他媳妇不一定听他的,就算听了,这不是还有老娘吗?

“你好好学,熬过去就好了。”

“对,咬牙挺过去。”

“六弟你行的。”

五个当哥哥的,轮番上前鼓励了六郎。可惜,六郎并未感受到丝毫安慰,他整个人都颓了,尤其是看着原本宽敞的堂屋里满满当当的放了无数的东西,他的心拔凉拔凉的。

“来来,趁着天还没黑,六郎过来记账。你先记下来,回头等学会怎么算账了,再一并算在一起。”朱母略一回忆,就将采买的账目全部报了一遍。刚才还要死要活的六郎听到亲娘的话,麻木的放下书箱,取出笔墨纸砚,自有当哥哥的帮着添水磨墨,他只需要提笔记下来就可以的。

唉……

一出悲剧正在老朱家上演,最可怕的是,这才仅仅是个开端,远未结束。

眼看东西都齐全了,账也记下来了,接下来自然是发动全家之力揉面团了。王香芹的意思是,染色这个事儿,纯属早先没人想到,说白了就是个创意而已,回头只要有人仔细瞧过再细细琢磨了,难保不会叫人学了去。虽说山寨这事儿是无可避免的,可好歹也要尽可能拖延时间才对。

朱母觉得这话很是在理,事实上她想得更多,才是决定一下子购入那么多原材料,要干就干一票大的,这能赚钱的时候不狠狠的捞上一笔,回头没钱赚了,后悔也来不及。

只这般,全家人匆忙扒拉了几口饭后,就一齐忙活起来了。

其实,即便是在冬日里,像芝麻馅儿这样的,一旦搁的时间长了,就算没坏也会变味儿的。所以只能当天准备当天卖,但凡能提前准备的就头一天晚间先备齐,实在是搁不了太久的东西,就第二天天不亮起床来准备。等次日一早,朱母让几个儿子将染好色的几大木桶的面团都抬上牛车,牛车是她提前跟长房那头借来的,她都想好了,要是这买卖做得好,回头开春后,自家也可以买一辆牛车。

临出门前,朱母还问王香芹要不要一起去,王香芹把头摇得跟拨浪鼓一般,拒绝得异常干脆,还找了个特别难以拒绝的理由:“娘,我得留下帮着准备明个儿要用的东西。”

朱母琢磨着,这话也在理,就在临走前又重新指派了活计。要知道,这年头有卖糯米的,却没有成品的糯米粉,光是推磨就是个既耗时间又费力气的苦差事了。更别提王香芹还要增加汤圆馅儿的种类,家里倒是不缺花生,可要把花生剥出来,炒熟,去皮,再碾碎,磨成花生酱……

活儿都不算难,就是繁琐得要命。

“娘,我想跟着你们一起去。”大嫂听着这一连串的活儿,还没开始做,头就已经要炸了,“头一次做买卖,也不知道你们忙不忙得过来,我灶上的活儿是不咋样,可好歹也能帮着收收钱啊!”

“你还想收钱?”朱母一个眼刀子甩过去,想了想这时间也不早了,懒得同她掰扯,直接摆手让她待在家里干活,晚间要检查的。

王香芹不想去,朱母还问她去不去,自己想去却去不成。大嫂恼火的揪自己的衣摆,及至牛车都走得看不到影儿了,大郎又高声唤她来帮忙,她才气鼓鼓的回了院子。

这个时候,大嫂只是烦活儿又增加了不少,哪怕她可以只做原先的那些,她男人呢?要知道,农闲时分男人们是最轻松的,尤其眼看就要过年了,就连外出打短工的人都回村了,这个时候最多也就是修下屋顶、上山砍柴,再不就是凑一起瞎聊天打发时间。凭什么就因为老二婆娘想要赚钱,就搭上全家?

大嫂越想越窝火,她还没意识到小食摊子到底能赚多少钱,不过这个疑问,很快就不存在了。

到了晚间,牛车回来了,原本带出去的食材却卖了精光。

“都、都卖完了?”不单大嫂惊了,家里其他人也差不多,早先想着就算五色汤圆看着是挺抢眼的,可说白了不还是汤圆吗?汤圆这玩意儿,味道是不错,还是用精细的糯米粉做的,可再怎么样,谁家还能不会搓汤圆了?怎么就被抢购一空了?

在一群目瞪口呆的人里头,王香芹就显得格外淡定了。

被抢购一空完全在她的预料之中,主要吧,他们家用的原材料都是好的,馅儿也是由二嫂亲自调配得,要说这个味道,比不过那些酒楼饭馆是肯定的,那也比普通人家糊弄出来的强。还有一点,他们要价并不算太高,又特地选了按颗算的,哪怕再抠索的人,花上几文钱买一颗汤圆尝个鲜还是愿意的。

朱母累得够呛,见一群人跟傻子似的看着自己,连个搭把手都没有,顿时怒了:“看啥看?还不赶紧过来帮忙?还等着我来请你们啊!”

大郎如梦初醒,赶紧带着弟弟们上前帮忙。

“六郎你不用去了,跟我去堂屋里,记账。”朱母满意的看着几个儿子上前卸东西,伸手拦住了六郎,拉他去了堂屋。

六郎都快心痛如绞了,他觉得他能干活,也想干活,并且十分愿意为家里出力!

同样被拦下来的还有二嫂,王香芹将她拉到一旁:“我昨个儿教你的广告词可说了?”

“汤圆人圆事事圆,皮薄馅大好美味!”二嫂高高兴兴的道,“四弟妹你是不知道啊,咱们这买卖做得可红火了,好多孩子看着咱们的汤圆就走不动道儿了,就连大人也一样,抠索的就买一两颗尝尝鲜,大气就来五六颗。就是我头一次出摊,你教我的话倒是记住了,搓汤圆还是慢了点儿,不然回头还能多捎上一木桶的面团,卖的更多呢。”

“头一次嘛,以后会练出来的。”王香芹想了想,又教了二嫂几句朗朗上口的汤圆广告,其实她挺想教那首汤圆儿歌的,就是全部的歌词她记不住,想着回头拿别的词儿充数,练熟了再教二嫂。

妯娌俩在这头聊着,朱家兄弟们在那头干活,另有朱母拖着六郎在堂屋记账,朱父则站在檐下,看看外头瞅瞅里头,有心想要提醒该做饭了,憋了半天还是没说出来。

最终,晚饭还是上桌了,却不是二嫂做的,而是王香芹和三嫂一起准备的。

直到现在,王香芹还是没办法一边生火一边做饭,像煮猪食倒还好,只需要看着火就成了,可做饭的话,除非是最简单的熬粥,别的真是够呛的。三嫂给她搭了把手,还纳闷:“你原在娘家不做饭?可你不是会做那个特别好看的汤圆吗?”

“我娘家人口少,原先嫂子没进门时,就五口人。我娘、我和我妹胃口也小,就连我爹和我哥吃得也不算多。五人的饭菜小锅子就能做出来了,哪儿像咱们家,那么大口锅子,我差点儿连锅铲都提不动。再说了,我娘家那头,自打嫂子进了门,灶间的活儿就交给了她,我都有好多年没碰这些了。”借口是王香芹早先就盘算好的,好在也跟实情相符,倒不怕被戳穿。

事实上,三嫂也就随口一问,做活时哪儿能不闲聊几句呢?听着院坝上的热闹劲儿,三嫂颇为羡慕:“可惜我也不会做吃的,也就只会看个火。我娘家穷,长年累月的喝稀粥,不怕你笑话,我都是嫁到老朱家以后才吃饱的。”

王香芹不大了解几个嫂子娘家的情况,只依稀知道,仿佛大嫂娘家的家境是最好的。冷不丁的,她的脑海里闪过一个疑问,二嫂娘家既然条件不大好,怎么就那么会做饭菜呢?连邻村人都特地请二嫂去掌勺……

一时没想通,她也没往深处想,很快就同三嫂一起将饭菜端了出去。

不料,外头的气氛却有些不大对劲儿。

见王香芹过来,大嫂扭头冲着她道:“四弟妹,就算我厨活一般,可这不就是搓个汤圆吗?这活儿我也能做啊,你怎么不教我呢?”

作者有话要说:

蠢作者有点儿不舒服,晚更了抱歉_(:з」∠)_

PS:庆祝三八女王节,今天也随机发放100个红包v

第016章

第016章

大嫂这话问得太尴尬,叫人根本就没法往下接。

本来嘛,一家子是不该分得那么清楚,可就摆小食摊儿这个事,当初压根就是话赶话出来的,早先谁能想得到?那会儿,二嫂在为掌勺摆盘的事情犯愁,王香芹就帮着支了个招,后又随口出了个主意,叫二嫂去集市上支个小食摊儿。哪知恰好叫朱母给听到了,最后可不就演变成了如今这个样子。

假如说,事情还没定下来,怎么商量都成。可眼下都成定局了,再说这种话除了伤和气外,还能起到什么作用呢?总不能将二嫂撸下来让大嫂上吧?先不说二嫂得气成啥样儿,单说就大嫂那厨艺,能成吗?搓汤圆是容易,调馅儿就麻烦多了,王香芹只是出了个博人眼球的噱头,真叫她上也未必能成。

见没人搭理自己,大嫂愈发的气恼了:“四弟妹,你是不是还记恨我早先寻你麻烦的事儿?那是个误会!也是我傻,啥事儿都冲在最前头,平白遭了娘的嫌不说,如今还……”

“还吃不吃饭了?”朱母一下子冷了脸,“不吃就出去!”

二嫂原本都已经准备开腔了,人都从长凳上跳起来了,就在开炸的时候,听得朱母饱含怒气的一声吼,顿时整个人都缩成了一团,怂怂的哆嗦了一下,就把手伸向了筷子:“来来,吃饭,赶紧吃饭。”

吵架嘛,总得有人接腔才能接下去吵。王香芹是不知道该怎么接腔,二嫂本来都已经撸袖子准备上阵开怼了,被朱母一吓就给怂回去了。大嫂好似一拳打在了棉花里,满腔怒火发都发不出来,憋得差点儿没背过气去。

朱父挟了一筷子菜,朱母等人就顺势开了饭,片刻工夫堂屋里就只剩下了吃饭的声音,及至吃了个七七八八,朱母才再度开了口:“前头我去你们大伯家借牛车的时候,老太太也问了我让家里儿媳们私藏钱的事儿,我跟她解释了几句,她就说我心善,说当儿媳的,吃喝用度全是家里出的,连人都是咱们老朱家的,就算赚了点钱,全交给家里也是应该的。”

妯娌几个下意识的屏住了呼吸,都抬头看朱母。

“我是想着,说出去的话哪儿有收回来的道理?可再一想,要是你们真不乐意,还依着老规矩也成呢。你说是不是,大郎媳妇?”

大嫂温氏:……

她听懂了,婆婆这话的意思是,要么选择听话交公一半,要么就索性全部充公。

“娘您说的是,既然家里定了新规矩,就依着新的来吧。”

温氏心里怄得都快吐血了,可眼下根本就没她选择的余地。仔细想想,这还能不是因为她不让六郎念书那事遭了婆婆的嫌?这么算下来的话,全都是二郎媳妇的错,要不是她怂在一旁看热闹,连婆婆来了都没发现,能成如今这样?还有,哪个新进门的儿媳不得战战兢兢个一年半载的,偏二郎媳妇爱充好人,非要上赶着各种帮衬,再就是主动分钱那桩事……

原本,温氏是暗恨王香芹没帮她想个发财的主意,因为朱母这一席话,她反而恼上了二郎媳妇,总觉得要不是二弟妹从中挑事,也不会变成如今这般情况。

可惜再懊恼也没用了,多好的发财机会啊,叫二郎媳妇抢走了。

温氏越想越难受,晚饭压根就没用多久,本想回屋后跟男人仔细分说分说,偏她男人今个儿也干了一天的活儿,躺到床上就睡过去了。她就出去倒了下洗脚水,转身回来,已经是鼾声如雷了。更叫她难受的是,晚饭没吃饱,半夜里肚子就咕咕叫了,她心里又揣着事儿,整夜就翻来覆去的,压根就没能睡上一个囫囵觉。

次日,等温氏起来时,朱母和二嫂已经兴冲冲的出门了。

这么早就离开,还能不是因为赚大钱了?温氏看着还擦黑的天色,委屈得眼圈都红了。有什么比钱在眼前被人抢走更叫她难受的?哦,其实是有的,那就是她还得接着干活。

有活儿干,没钱分。

温氏打定主意,回头一准儿要跟二郎媳妇拿钱,没的说她和她男人牺牲休息的时间帮着干活,却拿不到一文钱的。她这想法倒是不错,就是实施起来略有些难,等这天傍晚朱母和二郎媳妇回来时,温氏一提这茬,就被怼了一脸。

二嫂答得那叫一个理直气壮:“有我啥事儿啊?又不是我分派活计给你的,你不想做可以不做嘛,等我回来自己会做的!”

朱母分别看了眼斗鸡眼似的俩人。在她看来,这俩儿媳都不是省油的灯。大郎媳妇自然是不用说了,让干活绝对想法子开溜,有好处绝对抢着先上。二郎媳妇严格来说也没比大郎媳妇好多少,从前两日那事就可以看出,这人鸡贼得很,还知道主动让利笼络了王香芹。

其实,正是因为看出了二郎媳妇鸡贼,朱母才会跟着她一起去摆摊。这要是卖别的倒也罢了,卖汤圆啊,还是按颗卖的,谁知道一木桶的糯米粉能出多少颗汤圆?要是没人盯着,就二郎媳妇那性子,一准中饱私囊。

“不是说累了?早点儿吃饭早点儿歇着去。”朱母丢下这句话,扭头就去找六郎了。

温氏又被气到了,她不明白怎么婆婆就偏心成这样了,殊不知,在朱母眼里,能赚钱能分给她钱才是最重要了,要是家里人都不干活了,就二郎媳妇一人能做多少?尤其五色汤圆这买卖吧,都不用等时间长了别人跟风,单就说出了正月,还有人会买汤圆吃?

强行镇压了想搞事的温氏后,朱母回头想了想,决定犒劳一下家里人,毕竟赚了钱,买斤猪肉给家里人补补身子还是应该的。于是,在接下来的几天里,老朱家的饭桌上出现了肉菜。

唯一的问题就是,肉菜也不是那么好吃的,原先只是单纯的干活,眼下都吃着肉了,不得加把劲儿努力拼搏?不过,老朱家这些人就算再怎么努力,仍旧比不得二嫂。

二嫂啊,她这辈子都没见过那么多钱,尤其卖汤圆吧,是卖一颗算一颗的钱。每当她感觉膀子太酸了,可看着食客们掏出钱来,她就两眼放光,重新又绽放了神采,对钱的渴望愣是让她忽略了疲惫。

朱母也是眼看着她从慢吞吞的搓一个汤圆,到后面捏面团加馅料搓圆下锅……

所有的步骤那叫一个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动作快到让人眼花缭乱,几乎可以说是一天一个加速。到年二十九那天,二嫂已经超越了她自己,速度快到几乎出现了残影。

当然,代价也是有的。连着数日下来,二嫂那膀子足足粗了一圈,夜里睡觉的时候,胳膊都直抽抽,好几次一胳膊砸到二郎脸上,把他砸了个眼冒金星,彻底清醒过来。没等他出声抗议,又一肘子过去,他只能默默的起身去跟灶台挤着睡了。

二郎还跟兄弟们哭诉了这个事儿,可惜其他人也没好到哪里去。

五色汤圆说白了就是抢一个时间差,在别人还未仿出来之前,狠狠的捞一笔钱。等于说,要快,一定要快,手快有手慢无,要想赚钱怎能不多付出一些呢?在这种情况下,全家都不好受,哪怕家里的伙食急速上升也安慰不了他们。

王香芹觉得,还有一个原因大概是她炒的肉菜不大中吃。

三嫂还安慰她:“这年头谁家能天天吃大荤的?起码你还会做肉菜,我呀,真就只会烧个水熬个粥。”

王香芹很无奈,她其实会做肉菜的,可小炒能跟食堂大锅饭相比?就老朱家兄弟们的食量,她如今跟个食堂师傅也没啥区别了。再一个,肉菜要做得好吃,就必须舍得放油放佐料,可自家啥都缺,饭菜做得不好吃,真怪不了她。

“明个儿就三十了,娘她们还出去支摊儿吗?”

“不了吧,我听说初一那天,娘要去庙会呢,大概会让咱们多准备一些。”

妯娌俩齐齐的叹了一口气。

朱母还嫌弃二郎媳妇掉进了钱眼里,殊不知她更夸张。生怕备下的原材料少了耽搁她赚钱,那可真是牟足了劲儿让老朱家哥几个推磨,到如今堂屋里还堆了半间屋子的东西,多半都是磨好了的糯米面。

正说着话呢,忽的听到外头有人喊,王香芹出来一看,却是个眼生的半老头儿,瞧着还略有些富态:“你找谁?”

这个点儿,朱家哥几个还在长房那边接着推磨呢,他们自家倒是也有磨,却是个小的,磨点儿花生酱还使得,磨糯米面就够呛了。至于朱母和二嫂是出门还未归,大嫂则是不知道跑哪儿去了。

“找我闺女。”半老头儿双手搁在背后,乐呵呵的道,“她不在啊?那你跟她说一声,就说我帮她寻着狗了,是她表叔家的。要是有空,正月初二我领她去挑,没空我帮她挑条好的,让她哥给送过来。”

“诶,你……”王香芹还没明白咋回事儿呢,那半老头儿就哼着小曲儿转身走了。

后一步出来的三嫂看了眼,笑道:“那是二嫂她爹。二嫂她早先不是闹着要养条狗看菜地吗?回头记得跟她说一声。”

作者有话要说:生病真头疼_(:з」∠)_

PS:本章再随机发送100个红包,希望明天病就好QAQ

第017章

第017章

二嫂娘家姓宁,她亲爹名唤宁大河。

宁家也是外来户,不过来的却是要比王香芹娘家早许多年。大概是从宁大河爷奶那一辈儿起,因逃荒而留在这里的。

秀水村极大,光是村里的第一大姓朱家,就有族人两三百号。还有旁的大姓,多则百余人,少则几十人,大多都是依着姓氏聚居的。至于像王香芹娘家这种外来户,则是零散的在村子边沿盖屋定居,平日里也不会跟村中的老姓来往过多,因此王香芹对村里人并不十分了解。

王香芹是不认识宁大河,对方倒是认识她。这不是前几个月朱四郎娶媳妇,作为姻亲,肯定会来沾喜气的。

不过,对于二嫂娘家人来说,沾喜气倒不重要,关键是多尝一口闺女做的菜。要知道,自打闺女嫁了人,他们家的伙食水平是急剧下降,连烧肉都不是熟悉的那个味儿了。

宁大河离开老朱家后,走至岔路口,还忍不住回头看了一眼,幽幽的叹了一口气。

今个儿,他往镇上去了。本来是想着快过年了,瞅瞅有没有卖新鲜吃食的,他儿子还叮嘱他要是有大棒骨捎两根回家。去是去了,也顺利的到达了镇里,结果就是那么凑巧,在镇上碰着了他亲闺女。

他闺女在干啥?正甩开膀子动作格外利索的搓汤圆呢!

那搓汤圆的架势简直绝了,当真是一整套动作行云流水一般的完成,配合旁边亲家母收钱的速度,直接把没见过世面的宁大河给看呆了。

叫他震惊的,第一是闺女搓汤圆的勇猛模样,第二就是亲家母收钱的狠劲儿。

懵了好一会儿后,宁大河又将目光投向了摊子上的东西。汤圆啊,明明就是很平常的汤圆,居然被他闺女搞出新花样来了,还带色儿的,红彤彤的格外好看。馅儿也极好,就一眼瞄过去,起码有五六种调好的馅儿。再闻闻空气中散发着的甜香味儿,他瞬间走不动道儿了。

宁大河恍惚了,等回过神来之后,那可真是又懊悔又委屈。

他真的好后悔啊!

闺女任劳任怨多能干啊!!

早知道这样当初就该招赘啊!!!

结果呢?就这么白白便宜了老朱家……唉!

宁大河也没心思继续逛了,直接转身离开镇子回到了村里。及至走在了村道上,他才想起多日前,他闺女特地跑回了娘家,闹着要一条狗,可他家的母狗估摸着得来年开春才能生。想了想,他就调转头,往亲戚家去了。

寻到了狗,又往老朱家跑了一趟。这么一耽搁,等宁大河回到家里,已经是半下午的时候了。听着外头的动静,宁大河的儿子宁冬生跑了出来,却很快又止住了脚步,一脸狐疑的上下打量了老爹一阵,才问:“爹啊,让你帮着捎带的大棒骨呢?你去的那么早也没买到?”

噢,还要买东西来着。

宁大河愣了一秒,随后抬起手就冲着儿子的后脑勺来了一下:“吃吃吃,你除了吃还记得什么?我咋就没把你嫁出去呢?留你妹在家招赘多好呢,你个赔钱货!”

宁·赔钱货·冬生:……

一脸懵圈的看着不知道抽啥风的老爹,他过了一会儿才意识到老爹没买东西回家,顿时长叹一口气,耷拉着脑袋回去了。路过堂屋时,他还特地停下脚步,哀求的冲着屋里头道:“娘啊,看在大过年的份上,这两天你下厨好不好?”

紧随其后的宁大河也跟着放软了声儿:“孩儿他娘,我想吃碗汤圆,要芝麻馅儿的……不然饺子也行。”

“你俩就见不得我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