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安宁一愣,原来有这么多破绽啊。不过耳洞和喉结她也不是没那个能力,弥补,只不过她也不好解释,这样子只是普通的勾画,稍微改变一些,就和原本的面容有很大的不同。还有应对?远方侄子什么的,来拜访,怎么太太不在场啊,真是失策失策。因为便是回了碧纱橱内,重新梳洗一番才出来。

这次换了水红色滚边出风毛红梅花开的对襟棉褙子,只简单戴了支白玉一笔寿字簪,底下盘了红瓣黄蕊的红梅珠花,耳朵上也坠了滚圆的明珠耳坠,手腕上戴了寻常戴的佛珠,还有两只羊脂白玉镯子,便是平常的温婉明媚了。

见到安宁出来,景曜泪眼迷蒙,娘啊你可终于出来了。

不过安宁自己都自身难保了,当张致远问起来,刚才那副打扮是作何的?安宁马上否认了想这样子打扮出去看花灯的想法,只说是一时兴起了,又转移话题,全家都等他回来,去外面看花灯呢,还拉上了景曜和景佑、福久作证。

张致远冷哼一声,娘几个全都伏低做小,低眉顺眼。“若有下次,家法伺候。”说是如此说,全家人还是出门看花灯去了。因是前几日降雪,再虽不是腊月,但正月依旧寒冷,凛冽的寒风呼啸盘旋,因而安宁早就准备了不惹眼的防风大毛斗篷,烧的热热的小手炉,还有暖和易行走的毛皮平底长靴,就是福久头上还戴着狐皮小帽,被景曜和景佑轮流抱着,身边不仅有丫鬟跟着,还有护院家丁在四周围成一遭。

都城不愧是都城,扬州自诩是江南第一等的繁华富庶之地,却也比不上都城的街市之繁华,人烟之阜盛。街道上人头攒动,花灯掩映,喧喧嚷嚷,时不时有五彩缤纷的烟花映照了半边天,颇有些火树银花不夜天的味道。

安宁并非没见过世面,不说前世那些节日庆贺,场面也十分宏大壮观,这时代的节日所图的就是节日的喜庆热闹的氛围,还有这些原汁原味。不过比起扬州灯节时候的琳琅满目,都城的灯节更为热闹喧嚷,到底是天子脚下罢。安宁一边儿再三叮嘱了走在前面的景佑和景曜,走慢些,照顾好弟弟,一边儿观赏两边儿的各色或精美或奇巧或独特的花灯。手却始终被那温暖的手心包裹着,丝丝的情愫透过温热的手心传达着,安宁眉眼弯弯,心情倍儿舒畅。

“福久啊,你是不是喜欢那个走马灯?”景曜抱着福久指着店家前面挂的一个走马灯说道,这走马灯上的画是几只小老虎嬉戏玩乐的画面,而且这走马灯还做成了老虎形状,里面的蜡烛这么一照,活灵活现的,也有好些人围在这店家前,就是看中了这灯笼。

福久小手里还被景佑塞了一个糖人,另外手里还捏了个面人,本来他强烈要求要自己走路的。景曜和景佑哪里放心,他这小短腿,再说了他们做哥哥的又不是抱不动。不过还是答应了到人少的地方就把他放下来,让他自己走,这才罢了。

福久看到老虎灯笼,添了一口糖人,点点头。景佑便笑嘻嘻的指了指自己的脸颊。道:“福久亲哥哥一下。哥哥就给你赢来去。”

景曜看着福久果然是亲了景佑一口,暗道这厮实在是太阴险了。不甘心的也让福久亲他一口,哎呦哎呦道:“哥哥抱福久都抱了那么长时间了,福久也得亲景曜哥哥一口。”

“我可以自己走。”景曜被噎了下。咱弟弟就是有个性。颠颠的凑过去亲一口,山不来我就过去嘛。

这边儿景佑钻进人群里,看了谜底,思索了下。便问店家要了纸笔,谁料到有人比他先一步写出答案来。自然而然的那小老虎形状的走马灯就归了人家了。景佑看过去,是个**岁的少年,身上雪白的狐狸皮斗篷裹得严严实实,头上还戴着同色的狐皮小帽,通体贵气,身旁还跟着个青衣人,感觉很深不可测。景佑也不好夺人所爱,不过又将另外的一个狮子玩绣球形状的花灯赢了下来,挤出去,提到福久跟前,道:“福久弟弟,那个老虎走马灯被人家赢走了,这个狮子花灯怎么样?”

福久对此没什么偏爱的,点点头,把手里的面人装到小荷包里,才接过来狮子花灯,脆脆道:“谢谢佑哥哥。”

景曜却趁机嘲笑,道:“被谁赢走了?”

景佑也觉得说不出口,竟然输给了比他小的少年,正好看到那一声白,就给景曜说道:“就是那位。”

景曜哈哈笑,道:“哟,佑爷遇到对手啦?”话还没说完,就被安宁弹了个爆栗,“怎么说话呢?”

说着把福久抱过来,看他手中的花灯,笑道:“挺精致的花灯,饿了没?娘看到前面有家卖汤圆的,咱们去吃些吧。”

景曜装委屈的捂住额头,道:“娘又弹我脑门,要是弹笨了怎么办?”

景佑附和道:“是啊是啊,本来就够笨的了,要是更笨了,可怎么办是好?”

景曜揽住他的胳膊,哼哼道:“是吗?那可比不得某人连个**岁的孩子都赢不了聪明。”

景佑抗议道:“不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吗?”

安宁听他俩的话,乐了,一人给了爆栗,顺便还有一个抗议无效的眼神,“你们俩有没有自己才不过十岁的自觉啊?我饿了,去吃汤圆,不然就家法伺候。”

张致远站在一旁,如同黑曜石般眼眸含着包容和宠溺的看着妻子和孩子,当然了他是站在妻子这一边儿的。景曜和景佑象征性的反抗下,就跟在他们夫妻身后往另外一个岔道走,你一言我一语的咬耳朵。

景曜贼笑:“娘所说的家法伺候,肯定和爹说的不一样?”

景佑淡定:“我觉得有娘在,爹是不会上家法的。”

景曜眨眼睛,特无辜道:“景佑你这是什么意思?”

景佑翻白眼:“…你挖坑等我跳啊,我又不傻。”

景曜笑的贱贱的:“哎呦,被你发现了,真遗憾~”

景佑特无语:“这是你惯常用的套路了,景曜你有没有发现你有的时候特别的欠揍?”

景曜装无辜,耸肩膀:“有吗?我一直觉得我玉树临风,文质彬彬呢。”

景佑把他的脸推开,笑的十分文雅,“就像是现在,作为兄弟我能忍受你这么多年,我是多么的不容易。”

景曜不紧不慢的走着,闻言笑道:“谁让咱是兄弟呢,兄友弟恭,理所当然的。”不着痕迹地往后瞥了一眼,压低声音道:“兄弟,你有没有觉得身后有小尾巴?”

景佑点了点头,低声道:“是刚才那个少年,他身边的青衣人感觉很厉害。也许人家正好也走这条路,这条街道上那么多人,碍着你了。”

景曜伸出食指摇了摇,道:“你不相信本少爷的直觉?”

景佑嗤笑,但也没有否认,他的天资比不上景曜,就连澄观大师都说景曜跟佛家有缘,还教了面术和观星术给景曜,当然了这其中不乏景曜死皮赖脸非要学的缘由在。但景曜确实在很多方面都十分有天赋,不过娘听了澄观大师那句‘跟我佛有缘’脸色就不大好看,还咬牙切齿的。虽然景曜的天赋比他好,但景佑却是不嫉妒的,一来他们俩是一起长大的兄弟,从小到大几乎没有分开过,感情深厚的很;二来是爹和娘的教导,贪多嚼不烂,就是景曜也只比他多学了几项才艺而已。别看景曜平日说话不着调的样子,他就是凭着这三寸不烂之舌,让寺庙里的高僧大师傅都愿意指点他们,而且还最善于挖坑,别人被埋了还自己扒拉两把土呢。不过说到这直觉,景曜的直觉十之**都准,景佑也觉得奇怪,只和景曜说装作不知道,快走几步跟上前面的父母。

到了卖汤圆的小摊上,收拾的干净利落,一家人坐下来,要了五碗汤圆。北方汤圆和南方汤圆不同,南方做汤圆先将糯米加水做成汤圆皮,然后再加馅料包成汤圆,感觉就像是包饺子似的;而北方汤圆馅不是藏进粉里,而是蘸进粉中,先把馅做好,裁成小块,然后用大篱箕盛着往水里一蘸,然后放在盛有糯米粉的大筛子里摇,等馅粘满糯米粉,倒在篱箕里蘸水再摇,滚成圆滚滚大大的汤圆就好了。南方汤圆大多很小,像颗樱桃大小一样,北方汤圆则都比龙眼还大颗。

果然那穿着雪白的狐狸皮斗篷,头戴同色狐狸帽的少年也跟了上来,旁边的青衣人似乎在劝阻,也不知是说了什么,那青衣人看到了坐在这边儿的张致远一眼,转过头去在少年耳边说了什么。并不再劝阻了,反而是和清俊少年过来坐。原本小小的汤圆摊子,似乎一下子显得更拥挤了些。

景曜朝景佑挤了挤眼睛,瞧吧,果然过来了。

景佑咬了一颗滚烫的汤圆,撇撇嘴,有什么了不起的。

安宁却是感觉到,那青衣人内功深厚,而且周围有好几个和这青衣人内功差不多的人,隐藏在暗处,应该是保护这少年的,这少年是什么身份?刚才听那青衣人叫他‘八少爷’,不过安宁也没多做关注。安宁掏出手帕给福久擦了擦嘴角,得到小儿子的抗议,景曜还颠颠的凑过脸来,嚎道:“娘偏心,人家也要,擦擦。”

‘噗嗤’,坐在隔壁桌的少年闻言笑了出来,景曜不满了,戳了戳景佑,道:“景佑,那不是刚才赢了你的少年吗?真有缘分,又在这儿见着了。”

以安宁的能力,自然也知道这少年跟了他们一家人一路了,不过明显是没什么恶意,她和大老爷才假装不知道。听景曜这口气,就知道这孩子也注意到了,这不一说,那少年明显是红了脸,却很快镇定下来,道:“不敢当,我只是占了早来的便宜,并没他厉害。”

景佑笑的文雅:“你谦虚了。”

那少年却将那老虎形状的走马灯递过来,道:“若是令弟喜欢,就拿去玩吧,我也只是一时好奇。”

景佑推拒了,道:“谢谢你的好意,不过我弟弟已经有了花灯,这走马灯既然是你赢来的,那就该你拥有啦。”

景曜在一旁附和,道:“弟弟想要什么花灯,哥哥给赢来的才有那份心意啦,不然的话可在弟弟跟前没了做哥哥的威严么。”

那少年一愣,却没有尴尬,似乎若有所思,便将那走马灯放了回去。景曜和景佑对视一眼,倒是觉得这少年挺好玩的,就和他说起话来,他们在一旁相谈甚欢。不多时,那少年便报上自己姓名,司马翊。

司马,那不是皇室的姓么?难道这少年是皇家的人?

第二百五六章 抛砖引玉

身上雪白的狐狸皮斗篷裹的严严实实的少年,司马翊,和景曜、景佑相谈甚欢,旁边的青衣人多次皱眉,每次想要说阻止的话,都被司马翊制止了,不时那青衣人已经带上了不耐。

安宁把两个孩子叫回来,让他们俩把碗里的汤圆吃完,景曜和景佑并非没看出来,倒是如此他们借着杆子爬了回来。等汤圆吃完,天色已晚,安宁牵起福久,他手里还拿着那舞狮形状的花灯,道:“天色不早,我们回家吧。”

司马翊早在青衣人和他低语后,就告辞了,摊贩老板娘端上来的热腾腾的汤圆,还没有动,不过那老虎走马灯的被提走了。

景曜和景佑暗自撇嘴,老老实实的跟随在父母身后,虽然这会儿时间不早了,但街上依旧十分热闹,除了在暗夜中如虹的花灯外,舞剑,顶竿,耍坛子,变戏法等等看得人眼花缭乱。景曜和景佑到底还是孩子,随着人群叫了几声好,看到危险处,更是看看的津津有味。

安宁见他们俩看的津津有味,让他们俩留下热闹,他们先回家去,又恰好碰到了安然,澄泓一众人,正好由大人们看着也不会出什么岔子,安全也有保证。

“娘——”听安宁这么说,景曜拖长了音,不满的道:“娘就这么小看你的儿子的?难道儿子就这么不值得娘信任?好像巴不得儿子出点什么事似的,从门缝里看人,未免把儿子看的太扁了吧?”

安宁一听来气,道:“娘还就怕你出什么岔子呢,要不然别玩了,回家去,还跟我讨价还价的。”

景佑连忙挤开不甘愿的景曜,道:“娘,您放心吧。我们俩一定听小舅舅和大哥的话,玩一时就回家去。”

等人走了,景佑扯住就跟脱了缰野马似的景曜,道:“娘还真没看扁你。老实点,没注意到父亲走时候,看过来的眼神啊?但凡出一点差池,你就等着家法伺候吧。事先说好啊,你要是出了什么岔子,千万别牵扯到兄弟身上来。”

澄泓和安然也走过来,拍拍景曜的肩膀。语重心长道:“景曜,跟景佑学学,万事要稳重啊。”

景曜眨眨眼,怎么一会儿他就被扣了个‘遇事不稳重’的高帽子啊,不过却没反驳,道:“我知道啦,怎么只有小舅舅和大哥,姐夫呢?”

“英雄难过美人关。润之陪媳妇逛花灯去了。”安然历来和姐姐安宁感情好,又这两个外甥与他年纪相差不到十岁,景曜和景佑小的时候。安然这个小舅舅还是挺喜欢和小外甥们玩的。又听安宁说起来他们兄弟俩要去参加今年的童子试,还将他用过的书籍给了他俩,书里密密麻麻的写了安然的见解。“你们来书读的如何?煦哥儿听说你们俩要参加今年的童子试,还想下场试一试呢,被先生劝住了。”

安煦和他们兄弟俩是同年生,只景曜和景佑在四月,安煦在腊月。而且景曜和景佑对这个表弟的印象还停留在,当年在他们后面儿,颠颠跑来跑去,说话还漏风的小胖子上。想想打了个颤抖。景佑露出期待,道:“我们也想煦哥儿了,这次回扬州参加府试,就能见到他了。”

景曜暗自撇撇嘴,拉着澄泓低声道:“大哥好几日不曾见到你了,还怪想你的。”

澄泓:“…”这话怎么听着。怎么不真实,也不知道这小混蛋,又想出什么鬼点子了呢。

“哎,过了花灯节这年总算轻松了。大哥不知道,这几天我和景佑见过的人就像是走马灯似的,一下子涌现了出来。咱初来都城,好些人都不认识,虽然有父亲在一旁提点,可是人太多,见个面说两句话,一通磕头问安下来,也没记住几个人。等到再和人家见面,见面不相识,颇有些尴尬了,这不刚才就遇见一人就是这样。不管怎么说,大哥都比我和景佑熟络,不知澄泓哥可知一名为司马翊的?”

澄泓沉思道:“这司马乃皇姓,我所知道的并无叫司马翊的。”

景曜摸了摸鼻子,笑的纯良道:“这样啊,哎那边有捏面人的,澄泓哥我们去瞧瞧吧。”

这话题转的可真快,澄泓见景曜蹦跶着去那捏面人的摊子,心想说到底还是个小孩儿,又叫了相谈甚欢的舅甥二人,几个人凑到一处去。

疯玩了阵,景曜和景佑就被赶上了马车,安然和澄泓坐一辆,他们兄弟俩坐一辆,然后交换自己打探到的情报。

景曜摩挲着下巴,一脸的郑重,缓缓道:“这人不简单啊。”

景佑身子歪了歪,一脸的无语,道:“这还用你说,摆明的事,你能不能说点有用的?”

景曜啧啧道:“我们何必在意他的身份,看他的样子应该被家里管得严,我们又没有说要交朋友嘛。”

景佑捂着脸,沉思了会儿,竟然觉得景曜说的有道理,更郁卒了,趴在马车的小炕桌上,半晌才道:“好吧,二月二就是福久的生日了,你想好送他什么生日礼物的没?”

景曜嘿嘿笑:“当然——没有。”

景佑锤了他一拳头,冷哼道:“你真是没救了。”

景曜挡住他的拳头,咂舌道:“要淡定知道么?兄弟我这是在舍身为汝,以此来锻炼你的忍耐力和毅力,不要太感动哦。”

老师,快把这厮收了吧!

二月初二,福久的生日,张家热热闹闹的给他庆祝了。广安寺送来换得寄名符,并寿星纸马疏头,并本命星官值年太岁周年换的锁儿。扬州安家是一套衣服、一双鞋袜、一百寿桃、一百束银丝挂面,并一份生辰贺礼,给福久磕头祝寿,其他亲友家也送了贺礼来。澄泓送的是一方端砚,蒋韵并张瑶送的是一套衣服,和玉蝉墨徽墨一套。

张致远送了他一套弓箭,弓箭是经过细细打磨的,与当初景曜三岁时挑战蒋韵,所做的那套弓箭十分相似,只是按照福久本身的条件量身定做的。当初福久抓周的时候,抓的有一本书还有景曜的那把小弓箭了,福久接过来,张致远温和道:“若是福久喜欢,爹就请教骑射和武学的师傅来教你。”

福久眉开眼笑,点点头,“谢谢爹。”

对于天性淡然的小儿子,又是肖似自己的,再加上那麒麟钰的缘由,张致远自然是十分疼爱,期望也没有对景曜的高,只希望他能健康平安长大就行了。因而只要是孩子想学的,感兴趣的,张致远和安宁绝对是举双手赞成。张致远这样的父亲,在这个时代来说,就是十分开明的父亲了,不像那些所谓的士大夫,把儿子当阶级敌人似的,主张抱孙不抱子的。

“福久,来这是娘今年送你的生日礼物。”几个孩子的生日,最基本的安宁都是每年亲手做一套衣服的,这次也不例外。不过这次除了一套亲手做的衣物外,还有一颗九眼天珠,天珠用一条淡绿色的藤丝打了个活结串在里头,和那麒麟钰并在一起。原本澄观大师送来的三眼天珠,福久也戴着。

“谢谢娘。”福久上前亲了安宁一下,安宁揉揉他的头,把九眼天珠给他挂子脖子里。这九眼天珠集九乘之功德,慈悲增长,权威显赫,离苦得乐之意。孕有至高无上尊贵之气宇,为天珠中最上品,能免除一切灾厄。所用的藤丝则是天外岛上那株开了灵智的青藤的丝,宁神静气,有淡淡的花木香味。还给小孩儿把新衣裳换上,安宁抱着蹭蹭,“福久真可爱。”

小孩儿脸红彤彤的,有些不大好意思,“娘,福久四岁了。”

“好好,福久四岁了,是小男子汉了。” 安宁笑笑,很认真的说道,小福久这才点点头。

景曜和景佑打眼仗,示意对方先来,谁也不想争这第一个,最后还是安宁开口了,他们俩才把自己准备的生日礼物拿出来。

景曜的是自己做的小陶瓷,小猫儿、小兔儿的,看得出来做的还很幼稚,不过看起来很童趣,摆在桌上儿跟一窝小鹌鹑似的,还有个小泥人,眉目有几分和福久很像。景曜挠挠头,笑道:“福久喜欢吗?这些是哥哥亲手做的,这些小陶瓷、陶罐啊是我以前做的,小小拙作啊,弟弟不讨厌就好啦。”

景佑悄悄翻白眼,这里面还有他的份好不好,还是当时福久出生不久,他们一块儿做的,不过这小泥人景曜是什么做的?看他抛砖引玉了,景佑把自己的拿出来,是他亲手做的藤球,还有买来的蹴鞠,眉眼弯弯:“福久,等天气热些了,咱们来玩这个哦。”

众人陪福久吃了面,正院里言笑晏晏,其乐融融。安宁还拿了玉膏出来,景曜和景佑大呼有口福啦,还是弟弟厉害,娘才舍得把好吃的拿出来。被安宁弹了爆栗,只说等他们过生日,定然还是有的,兄弟俩很默契的拍手,就说娘很心软啦。

第二百五七章 扬帆起航

二月初二福久的生日过后,张致远勒令景曜和景佑全心读书以备四月府试,在外院专门辟出来的,光线明亮的小院子里安心读书。

本朝科举先是县试,大地方称为府试,考中者即为童生;然后是院试,院试由学政主持,考中者为生员,即为秀才,三年两次。这童子试皆在祖籍内参加考试,所以景曜和景佑是要回扬州参加童子试的,又院试三年两回,时年恰是,因而两小若是过了府试,便可参加时年的院试。

景曜和景佑虽然天资聪颖,但到底年纪小,他们两个也不敢骄傲,埋头苦读,安宁又恐他们俩太过下精神,还事先宽慰了一番。不过见他们俩依旧神采飞扬,插科打诨,好不自在,也放了心。又心疼孩子,便时不时的亲自下厨来,洗手作羹汤,还有各色糕点小吃都不缺,一番下来他们俩反而是脸色红润,比往常还胖了圈,景曜还整天嚷嚷都是娘的错,不过下次安宁再做些什么,他也没少吃就是了。

展眼已至阳春三月,四处花红柳绿,一片春光灿烂,景曜和景佑却是准备下江南,去参加接下来的童子试。早些去,早点做准备。他们俩这两个月来在家,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自然是明白,全国多少读书人,哪个不都是寒窗苦读多年,不会单凭天资就能独占鳌头的。不过,无论什么考试都是有技巧的。景曜和景佑十分幸运的是,有一个探花老爹,自家又是属于,更加难得的是。安宁大嫂的娘家哥哥在国子监任职,很有可能会接任国子监祭酒。这在国子监任职的学问自然要好,便是能指点景曜和景佑。而且更重要的是他能轻松的提供景曜和景佑历年来童子试以及接下来的科举考试的试题以及优秀试卷,不用家里再费劲的去收集。而且还能帮着分析试卷,点评学政的喜好,告知什么样的考官更喜欢什么样的文章,怎么答卷更容易被考官取中等等关于科举的关窍。

安宁大嫂和安宁这个小姑子关系好。而且平常帮衬良多。李氏与娘家来往时便是稍稍透露出那么层意思来,再说张家也是清贵之家。安宁来都城后更是上门拜访过。李家也是闻弦而知雅意,当初安然上京参加乡试时也没少受李家人点拨,如此来关系倒是紧密。安夫人待安大嫂更好了。这是前话不提。如今景曜和景佑要从童子试开始参加科举,日后说不得也得入读国子监,有安大嫂这一层关系在,两家交好是再好不过的了。

三月初。景曜和景佑要启程南去,张致远虽如同以往一般冷着脸。但也是眼含殷切,难得在外人跟前露出温和来,还叫过两个孩子来叮嘱一番,虽然还是言简意赅,但要知张致远是真名士,自风流,在外面很少有这般外显的温和神情,以期来维持他的‘严父’形象。

安宁却是一反之前的不舍,对自家孩子很有信心,还是例行叮嘱一番,眉梢飞扬,笑道:“若是院试侥幸得了廪生,娘就有奖励。”

院试考中后称生员,也就是秀才,生员分为三种:成绩最好的是廪生,有一定名额,由衙门发给粮食和廪饩银;其次是增生,也有一定名额;又于额外增取,附于诸生之末,称为附生。

“娘——”景曜听了这话,不满的拉长声,“娘哎,我们还没去考呢,娘就先打击我们的士气了,什么叫侥幸得中啊,我和景佑肯定是会努力的啊。娘不是说考中秀才,就有奖励的吗?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娘可不能说话不算话。”

“你娘我又不是君子,是女子。好吧,那就奖励加倍行了吧。”

“这还差不多,唔我是说果然还是娘最好了。”

福久更是不舍,搂着哥哥们无声的掉金豆豆,可把众人心疼的哟。安然、澄泓还有蒋韵张瑶也来送行,拍拍俩兄弟的肩膀,“我们等着你们俩的好消息!”

景曜和景佑点点头,又朝张致远和安宁拜了拜,看了看福久,就上了船!直到船在波浪中远去了,张致远才劝着还眺目远望的安宁几人上了马车。虽说这几年景曜和景佑归家的日子少之又少,但两个小魔王在家呆了三个多月,乍一下子又离家了,众人心中都是若有所失,好些天才回转过来。

等过了半个月,扬州来了平安信,全家人这才松了一口气,只等着他们静心参加考试了。

这段时间,安宁也没闲着,二月份去拜访了古家,将大喜之日定在了仲秋八月初八,大吉,宜嫁娶。因而这聘礼便是得开始准备了,除了安宁在打点外,张文轩也是着人送来了一份礼单,安宁浏览过,便是将合规矩的放在给女家的聘礼上,其余的也是转手就给了澄泓。

不知不觉就到了四月,景曜和景佑参加了府试,与他们互保的其他三位考生五人互相保结,这几位考生皆是扬州各个大人家中上进子弟,与景曜和景佑,一样不想走荫监的路子,想靠自己的力量去考取的。这也不奇怪,江南文风极盛,大多是觉得正经科举路子才是正道。互保的五名考生还需要相互监督,如有包庇身家,还行连坐责任。不过这其他三名考生皆是张致远亲自给寻得,是扬州世族家的上进子弟,身家清白,不必景曜和景佑担心。

景曜和景佑入考前却是半点不见紧张的,考试前日还拎着安煦去广安寺吃了顿素斋,悠悠然的像是出门游玩的公子哥儿,等到金乌西坠时,才优哉游哉的回了安家。原本他们俩回扬州来,要回张府住,去安家拜见外祖母时,到底是被安夫人拦下了。虽然张家还有仆从在,到底没个正经主事儿的,哪里能舒坦得了,安夫人心疼外孙,早早的就收拾了宽敞明亮的小院子出来。让景曜和景佑安心住下,因此他们俩就先在安家住下了。

安夫人见他们三回来了,好一顿念叨,景曜和景佑三言两语,就哄的安夫人阴转晴。安大嫂也在一旁劝道:“太太。曜哥儿和佑哥儿这几日读书忒是辛苦,出去散散心也是好的。明儿精神奕奕的去参加府试,定能考个好成绩的。”

安大嫂对安宁这个小姑子是十分羡慕的,虽说是继室吧。但如今姑老爷升任吏部左侍郎还能出入内阁理事。简在帝心。就是这两个哥儿,学识、气度皆是人中龙凤,虽和煦哥儿同岁,但人家都要参加童子试了。看样子考个秀才来也是十拿九稳的。就是相公,也是对这两个外甥赞誉有加。再看自家煦哥儿,相公的意思是再苦读两年,参加下一届的童子试,安大嫂虽然也想让煦哥儿今年就下场试试,但坳不过相公。不过也好,若有这两个外甥珠玉在前,煦哥儿是比不上的,毕竟他们俩也比煦哥儿多读了一年书,下场就下场吧。

安夫人闻言也笑了,道:“行行你们都在理,我还有什么好说的。”又同安大嫂道:“和儿可回转了,要是回来了,就摆饭罢。”

安大嫂应是,又瞪了在景曜背后做小动作的安煦,安煦吐吐舌头。要说景曜和景佑到安家来,最高兴的莫过于安煦了,两个表兄在,不但能在一块儿玩耍,而且父亲念叨的注意力有大部分就被转移了,当然了童年的记忆还占了一部分因素。景曜和景佑见识比安煦广多了,又跟着澄观大师四处游历,各个地方的好玩的都能信手拈来,光是这点就让安煦趋之若鹜。若不是他还要上学,而且又因景曜和景佑要参加考试的缘故,安夫人和安大嫂不让他去打扰,安煦还真恨不得黏在景曜他们俩背后呢。

即日便是府试,府试由知府、知州以及同知主持。府试一共有五场,每日一场,黎明前点名入场,即日交卷。第一场为正场,试《四书》文两篇,五言六韵试贴诗一首,题目、诗、文的写法皆有一定格式和字数限制。第一场录取者准应院试,其余各场是否参考听考生自便。

待到放榜,景曜和景佑果然是通过了府试,虽不是案首,但名次也十分的靠前,成为了童生。消息传到都城,不说安宁,就是张致远那几日也心情颇佳,导致周围的同僚纷纷猜测这张大人家发生了什么好事,让张大人这般高兴了,还真希望这好事连连,别让整个吏部就是四月了还跟初春似的。

安宁也知道景曜和景佑住在安家的事,她本意非如此,景曜和景佑从小就十分独立,从小安宁就要求他们自己动手,吃饭、穿衣、洗漱等等;而且从四岁到寺庙学习,是没有人伺候的,什么都得自己动手,再者到外面游历时候更增加他们俩独立自主的能力。再者扬州张家的宅邸里还留有一些仆从,看守宅子,日后他们还会回来,在扬州的一些产业都还留着,再说宋姨娘还留在老宅里,一应的花销都供给的。还有一个缘由则是,安家是安宁的娘家不假,但到底景佑不是正儿八经的嫡外孙,安宁怕他在安家会不舒服,不过安家也不是那富贵眼的,自然不会苛待他。等安宁知道,也不好说让景曜和景佑搬出去,老宅虽有人看守,但毕竟一年多没人住,而且到底安家是他们俩的亲外祖家,盛情难却,若再推辞就显得生分了。

得知两个儿子成为童生,安宁自然是十分自豪,要知道这古代科举自来不易,天下的读书人,不知有多少考的头发白了还是童生的呢。虽说安宁没有经历过,但单看府试前那些繁琐规矩,就让人觉得一个头两个大。不过还是写信过来让他们俩不得骄傲,但言语间的自豪是掩饰不住的,后面还附上了张致远的话,比起安宁字的毓秀,大老爷的字可谓力透纸背,铁画银钩,勉励他们两个更勤勉些。当然了还有隐隐有兄控趋势的小福久的字,自然是替哥哥骄傲的话,笔触虽稚嫩,但也十分清晰。

又四月初七是他们俩的生日,因要参加府试,家里的人没法给他们庆祝。随信来的还有家里人给准备的生日礼物。这封厚厚的家信让景曜和景佑开心不已,更是埋头苦读,准备参加同年六月的院试。在这之前,两人准备从安家搬出去,去向安夫人说明。

安夫人惊愕。道:“这是为何?难道是在外祖母家住的不顺心?但凡哪里有不顺心的。就和外祖母提出来。”

景曜忙道:“这倒不是,在外祖母家。外祖父祖母还有大舅舅、舅妈都对景曜和景佑十分关怀,我们俩欢心还来不及呢,哪里还有什么不顺心的地方。只离院试还有两个月。我们兄弟俩打算去广安寺里。静心苦读,以期在院试中取得好成绩。”

“广安寺?这怎么行?那里也没个伺候的人,哪里能静得下心来?”安夫人皱眉道,“要是求清净。平日里不让人去烦扰你们就是了。”

景佑见状,上前道:“原我们也不舍得。只昨日得知老师出关了,我们兄弟学业还需先生指点。原我们兄弟也在广安寺生活了几年,吃不得什么苦,也为了求便利,才想搬到寺庙里,就近好得指点的,这才来同外祖母请求的。”这话不假,澄观大师自年前就闭关,前些日子才出关,他们做弟子的自然是去拜见了,正好也有个理由搬出去。再说广安寺就是他们兄弟的地盘,虽如今澄观大师已不是主持,但现任主持是他的弟子。景曜和景佑又是澄观大师的嫡传小弟子,深得澄观大师喜爱,在广安寺辈分高着呢,只有他们俩欺负别人的份,断没有别人欺负他俩的。

澄观大师的面子十分大,安夫人也不是什么不知变通之人,见他们兄弟打定了主意,这才细细叮嘱了一番,方才放他们兄弟离去。转身,却皱着眉把她的陪房家的叫过来,吩咐了一通,陪房家的一愣旋即应了下来。

过了一时,陪房家的过来了,安夫人喝了一口茶道:“查的如何了?”陪房家的说话嘎吱脆,道:“还真是被太太料到了,自从两位表少爷过来,下面的人都是战战兢兢的伺候着,生怕是出了点幺蛾子,影响了两位表少爷读书。而且太太和大奶奶疼爱两位表少爷,都言明了让下面的人尽心伺候的。哪里想到,刚才我下去查了一番,竟是听到了几个碎嘴的婆子满嘴胡说,竟是说起佑少爷的闲话。”

安夫人顿时有些恼了,按下气道:“都说些什么?”

陪房家的也是会来事的,便是利落道:“她们竟是说起景佑少爷原本不过是姨娘生的,这大姑奶奶怎就认在自个名下,给了嫡子的名分,日后分家产什么的,还让景佑少爷参加科举考试,也不怕养了个白眼狼,等等诸如此类的言语。”

安夫人闻言将茶杯磕在桌子上,自然是恼火的,虽说景佑不是自家姑娘亲生的,但到底是从小就养在身边的。虽起初她也有这样的疑虑,不同意的,但如今看来,景佑和景曜亲厚,和安宁感情也好,而且自家姑娘是能拿捏住的。日后能帮扶景曜,再说了自家姑娘生了两个嫡子,日后不管如何谁都越不过她去,便是没什么好担心。如今外孙子住到外祖母家,竟是被下边儿的人传了闲话,说到底她脸上不好看。“大奶奶是怎么管家的,怎么还让下面的人碎嘴,满口胡说的?”

陪房家的忙赔笑道:“大奶奶管家得宜,只那婆子说是那姨奶奶身边的丫鬟先说起来的,她们也不过是顺嘴胡说了。”

柳氏?安夫人冷笑,虽说传闲话是一部分,但这柳姨娘不将她放在眼里又另说了,她的目的是什么,还想离间他们兄弟感情,离间自家姑娘和景佑不成?管的可真够宽的,不管是不是柳姨娘窜托的,安夫人早看她不顺眼,便道:“去禀明大奶奶,把几个碎嘴的婆子揪出来罚三个月月钱,还有柳姨娘管下不严,也罚一个月的月钱,把那丫鬟打发出去。”

这会儿景佑和景曜已经包袱款款的坐着马车到广安寺去了,四月的扬州,杨柳依依,阳光明媚,草青花黄,一派江南秀色。到了广安寺,兄弟俩就去拜见澄观大师,随即就在广安寺住了下来,日子十分的充实。像以往在寺庙里一般,练拳、射箭、读书,广安寺的藏经阁藏书十分可观,他们俩在藏经阁里如同鱼儿遇到了水,尽情地遨游在书海中。当然了也没忘互相督促着读书。不过也并非死读书。还在张致远的推荐下,去拜访扬州的良师大儒。在科举上对他们有所指点。

充实的日子总是过的飞快,转眼时间就到了六月,院试到了。张家一家人虽没在扬州。但胜似在扬州。就像是要上沙场一般。虽说他们家也有澄泓参加过科考,但到底不同,这次安宁也被全家人紧张的气氛带动起来了,弄的哭笑不得。这日后可还有乡试和会试的,如今都这般紧张了。到那时候可怎么办是好。不过安宁也知道,就是因为景曜和景佑不在跟前,好多话根本就不是通过书信能说的,而且就是书信中也不能给他们俩压力,无形中也跟着紧张起来了。

这边儿,早早孙嬷嬷和大丫鬟们将考篮里的东西又细细的检查了数遍,还一副尤不放心的样子。其他奴仆走路都是轻手轻脚的,当真恨不得连呼吸声都没有了!

景曜扯出脖颈里挂着的一枚冰蓝色的玉珠,有黄豆那般大,上面刻绘着‘蟾宫折桂’的图案,摸在手心里有股儿舒服的沁凉袭向全身。而且玉珠是用碧绿色的藤丝穿过的,景佑也有一个,上面雕绘‘鲤跃龙门’的图案,正是安宁送给他们俩的生日礼物,寓意也好,当然了跟主要是的知道他们的院试是在仲夏六月,正是一年里炎热的时候。不过戴上这玉珠,夏不生汗,遍体清凉,十分的舒适。

景佑穿了件水绿色软罗袍子,也佩戴了这么一个,笑眯眯道:“怎么了?紧张啦?”

景曜咧咧嘴,道:“就是你紧张,我都不会,行了赶紧走吧。”说完把玉珠塞回去,心想不知娘又从哪儿得来的,不过不管如何,炎热不怕不怕啦。

像他们俩这般青葱少年去参加院试,还挺惹人注目,不过来参加的院试的不管是考生还是外面的家属都十分紧张,只稍微多看了一眼,就兀自紧张去了。

少顷,以学政为首的一队人从府衙内出来,场面登时肃静下来,点名搜检就开始了。入场由学政亲自点名,认保、派保的廪生排立学政座旁,如有冒考、顶替者,查出究办。为防止夹带,要进行严格的搜检,甚至要解发、袒衣,连鞋袜、文具也要检查,就是所带的充饥用的糕点饽饽也要掰开,以保证童生们不会携带片纸只字进场。景曜和景佑年纪虽小,但十分从容,令搜检的衙役十分诧异,没看到还有那些个几十岁的大人还有因为太紧张晕倒的啊。

点名入场后,考场即封门,禁止出入。院试报名、结保、考试内容等与县、府试同,惟正场之前加试经古一场,考试解经、史论、诗赋等。景曜和景佑入了考场,相互鼓励一番,才进入各自的隔子,将东西一一整理放好,将墨研润,才从容不迫的开始答题。不说别的,就是这冰蓝色的玉珠就帮了他们好大的忙,上午还好,等到日头上来,毒辣辣的日头,极为明亮耀眼。衙门外面街道两旁的树上叶子都有些耷拉着。虽说有隔板,但这般的日头照过来,也使得不少童生热汗淋漓。景曜和景佑却极为舒坦的,不紧不慢的答题,傍晚出了府衙,相视一笑,意思不言而喻。

不过好在当天夜里下了一场暴雨,带走了不少热气,这才让童生们好过些。数日科考一晃而过,景曜和景佑出来后,并不急着休整,反而是先分别将自己的各场答案默写下来,各自看过对方的,相互讨论一番,再将答案寄给远在都城的张致远瞧。又各自休整了一天,过几日好好的放松了,邀请了这次来扬州结交的几位朋友,游山玩水去了。

张致远收到了来信,全家人也跟着松了一口气,好歹没那么紧张了。再说张致远看了兄弟俩默写下来的各自的答卷,再看那学政,暗自点头,这无疑是给全家吃了一颗定心丸,安宁长长的吁了一口气。想来当年她参加高考时,老爹就是这样,一颗心吊在半空中,恨不得比她自己还紧张呢,跟上沙场似的!

等到放榜之日,一大早孙禄就带着小厮去府衙门前候着了。孙禄和孙嬷嬷被派来照顾景曜和景佑,那跟随的小厮还打趣道:“孙管事,这次又是你带着咱们去看榜了!”

孙禄想想还真是,当初澄泓大爷的榜哪次不都是他去看的,这次又是他,嘿嘿这日后想来曜哥儿和佑哥儿的榜都是他去看的,这赏赐不说,关键是这带福气的,旁人都羡慕不来的!想着轻踹了那小厮一脚:“都给我眼招子放亮点,赏赐是少不了你们的!”

小厮们俱是兴冲冲地应了,等榜一张贴出来,纷纷使出吃奶的劲护着孙禄往里挤,孙禄打眼一瞧就看到了景曜和景佑的名字,顿时大喜道:“中了!中了!都中了!”又被护着挤了出来,忙不迭的回去报喜。

九岁秀才,而且还是廪生,再打听一番还是广安寺澄观大师的弟子,前巡盐御史家的公子,一时间声名鹊起。众人在赞叹的同时,又是羡慕嫉妒,这般的名师,这般的出身,不免说些是伤仲永之类的酸话,景曜和景佑就是听说了,也不放在心上,他们俩这儿得瑟着呢。

原因无它,因为成了廪生后,每个月便有二两银子一斗米的补助,这完全是自己考出来的,因而便是洋洋得意的写信向安宁还有福久炫耀。不仅这个,因为之前安宁还答应过,若是考中了廪生,就给他们的奖励翻倍,当然了这个奖励他们俩可以任意提,只要不出格就行,他们俩还在琢磨到底要什么样的奖励好呢。

又几日,景曜和景佑兄弟俩穿戴雀领蓝袍,与其他生员齐聚官署大堂行簪花礼。成了生员,就有了入学的资格,很明显的他们兄弟俩是会入往都城读书的。因而在扬州呆了未几日,就收拾了行礼,拜别了安家众人后,扬帆起航回都城了!

第二百五八章 弦外之意

景曜和景佑穿戴雀领蓝袍,与其他生员齐聚官署大堂行簪花礼。这成了生员,就有了入学的资格,很明显张家日后是在都城定居的,他们俩自然是要回到都城读书,毕竟在眼皮子底下,也好照顾。因而他们在扬州呆了几日,拜别澄观大师,又买了些一应土仪,诸事宜处理好之后,就去拜别安家众人。

安老爷、安和不说,自然是十分高兴的,安老爷和安和对两个外孙(外甥)很是喜欢,学问好,态度从容,又小小年纪中了秀才,岂不让人艳羡有子如此。安和又问了他们俩入学之事,景曜和景佑只说父亲自有安排。安和心道怕是要入读国子监的,便是不再过问,便只让他们俩去内院拜别安夫人和安李氏。

安夫人虽是警示了柳姨娘,但到底不想和外孙生了嫌隙,就是景曜和景佑在广安寺安心读书这段期间,还是几番差人送了日常所需东西来。还是景曜出面说寺里一切妥当,不劳烦外祖母和舅母操心,只安心读书,这才罢了。安李氏得知,心道柳姨娘真是唯恐天下不乱,莫以为有个守备夫人的女儿就了不起了,且不说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的水,就是这小姑子叫母亲的还是太太,真是拎不清,转身便是一通吩咐,让柳姨娘不好再蹦跶了。

安夫人心有锦绣,待景曜和景佑皆是一视同仁,见景曜和景佑要辞别回京,也颇为不舍,道:“你们娘个没良心的,展眼已有一年多没见着,好不容易你们俩回来,又是忙碌童子试,在外祖母家呆的时间少之又少,如今好不容易得了闲,又要回转了。”说着哭了起来。众人连忙劝,这才好了,祖孙和乐融融的,外面小丫鬟通报:“小姑奶奶来了。”

安大嫂诧异:这小姑子怎么来了?别说自从安婉的丈夫升至守备后。安婉初成了诰命夫人,还在娘家炫耀了一番。不过等安宁进京后,安婉回来的次数便是不多,这今日不算节不算生日的,还挺稀罕的上门了。

安夫人有些不愉,但碍于外孙在场,便是不好表现出来。只让安婉进来。安婉进来先给安夫人请了安,安夫人淡淡道:“你怎么来了?”

安婉一窒,随即笑道:“我是听说了姐姐家的曜哥儿和佑哥儿中了秀才,自然是来贺喜的,只不过看这阵仗,曜哥儿和佑哥儿是要回都城了?”

景曜和景佑初来都城时,还在孙禄的提醒下去拜访过安婉的,毕竟是姨母。只安婉恨屋及乌。表现的自然是淡淡的,景曜和景佑虽年纪不大,但到底人情还是明白的。暗自撇了撇嘴,只不过安婉毕竟是长辈,景佑推了景曜出来,景曜答道:“多谢姨母厚爱,我们兄弟确实要回转都城了。”

安婉便道:“说什么厚爱不厚爱的,不过一点心意罢了,我这做姨母的哪有不疼外甥的?再说外甥这小小年纪便是成了秀才真是了不起啊,且不说你们父亲二品大员,就是你们恩师澄观大师,盛名天下。如此自不是旁人能艳羡来的?”说起来便有些不阴不阳的,安夫人和安大嫂皆是蹙眉,这安婉是什么意思,难道是说他们兄弟俩的秀才功名得来的不正统不是?

景曜笑的纯良,道:“姨母缪赞,外甥们侥幸得中罢了。不值一提。”

安婉非要抓住不放,道:“侥幸?天下那么多读书人,能像你们兄弟俩侥幸的可是不多,岂不是让那些考了好几十年都考不中的老童生情何以堪?”

景曜皱眉,道:“姨母这是何意?景曜不曾听懂,还请姨母示下。”

安婉正欲开口,安夫人出言道:“够了,你们姨母哪知科举考试的弯弯道道,不过是顺口说来罢。曜哥儿和佑哥儿可是拜谢过你们恩师?”

景曜和景佑皆道:“已经拜别了,只老师不管俗务,我们也只叩拜算是谢师了。”

安夫人笑道:“这是自然,澄观大师是得道高僧,六根清净,这俗世的事他是不会过问的。”说着别有深意的看了安婉一眼,安婉脸色有些讪讪的,看样子是被安夫人戳穿了心里小九九,有些尴尬呢。

安大嫂注意到了,不屑的撇了撇嘴,这小姑子是来找茬来了?

安夫人又拉着景曜和景佑说了些话,才放他们离去,反正是不待见安婉,只和安大嫂说她累了,大丫鬟扶着她回内院了。安婉恨恨地跺跺脚,随即又拉着安大嫂的手道:“大嫂,我可是记得煦哥儿和那俩兄弟一般年纪,怎么大嫂没让煦哥儿去参加童子试?说不定也能中个秀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