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茉也是点到即止,毕竟周三夫人那边还没将粥棚开起来,谁也不知道里面是什么样的米。

董夫人看着杨茉忙碌起来急忙起身告辞,坐车回到府中就吩咐管事妈妈,“去看看周三老爷府上开的粥棚准备的怎么样了?”

管事妈妈立即道:“已经搭的差不多了,说是明天开始就要施粥,方才还来催我们将米粮送过去。”

真快,这次周三老爷的动作比平日里快很多。

昨天才开始有的消息,今天搭粥棚,明天就开始施粥。好像跟谁比赛似的。

董夫人皱起眉头,“我们还要仔细看看,免得将事做不好,家里一件件的事紧逼着,别再出了差错。”

周三老爷府上要开粥棚,周三夫人亲自上门不说,周家太夫人还写了帖子和信函,无论谁看了都要给几分的颜面,何况周三老爷还是随行的武将,至于保合堂的事。多少有些上不了台面。

十奶奶出面,带着街面上的药铺,多数用的都是药材,大家觉得随着十奶奶做善事就多有不便,还是捡着简单的做并且有旧例可遵循,才是京中达官显贵的做法。

到了下午,管事妈妈带回来消息,“周家的米粮好似都是从庄子上运来的,奴婢装作去和那边管事商量粥棚的事。特意看了一眼那些米,米粒都是黄色的,还有一股子霉味儿。”

施米都用陈米,可是陈米也分好坏。黄米带了霉味儿的大多是运送中就受潮的,董夫人早就听说有达官显贵买那些米用来抵给佃户、长工和做善事。

可是这时候用有霉味儿的米,万一出了事要怎么办?大家一起开粥棚,谁知道是哪家送来的米。董夫人摇摇头,怪不得十奶奶会提醒她,她不能淌这趟浑水。

董夫人这样想着。外面的管事道:“樊老将军府上的三奶奶来了。”

董夫人忙站起身带着人迎出去。

樊三奶奶见到董夫人急忙问董昭的情形。

董夫人不免又红了眼睛向樊三奶奶摇头,“还不知道怎么样,消息也没捎回来,我每天盼着朝廷的回音都有阵子了。”

樊三奶奶劝慰董夫人,然后说到粥棚上,“夫人准备和周三夫人一起开粥棚?”

董夫人点点头不过立即又犹疑起来,“是这样答应的。”

樊三奶奶笑着看董夫人,“夫人就不怕被鱼目混珠。”

这是第二个人在她面前这样说了,董夫人立即精神起来,“这话怎么说。”

樊三奶奶道“夫人方才有些犹豫,难道不是为了这个?”

董夫人想了个折中的法子,“我也只是猜测,可不能乱说。”

樊三奶奶是个爽利人,“不瞒夫人说,我们听说好几家武将的米粮都交了上去,夫人家的可送了过去?”

董夫人摇了摇头,“还没有,”说着看向樊三奶奶,“奶奶家的呢?有没有将米粮送过去。”

樊三奶奶就笑,“我们家老太太一直躲着周三奶奶呢,明日里夫人不妨去我们家,周三奶奶也要过去说话,这粥棚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明日也就见了分晓。”

原来樊三奶奶来找她是为了这件事。

董夫人应下来,“左右我在家中也是心烦意乱,明日就去府上叨扰。”

樊老太太身上不爽利,周三夫人自告奋勇帮忙张罗粥棚,这样一来她们之前设想的事也就做成了。

周三夫人松了口气,这样就好,等到老爷回来得了褒奖,她也算是功臣一个,杨氏究竟还是嫩了点。

旁边的妈妈低声道:“今天早晨已经开始施粥了,太夫人听了笑着说夫人能干。”

总算是得了婆婆的欢心,周三夫人嘴边露出笑容来。

马车到了樊家,周三夫人立即下车,跟着樊三奶奶一起进了内宅。

刚走进垂花门,周三夫人闻到一股刺鼻的味道,周三夫人不禁用帕子捂住嘴四处看,“是什么?”

樊三奶奶笑道:“是家里在做宴席,煮米的味道,”说着看向周三夫人,“夫人是双身子的人,是不是闻到这气味难受?”

周三夫人忙拿下帕子,“不碍事,就是…觉得奇怪…这米的味道好怪。”

樊三奶奶道:“走过这段就好了。”

果然向前过了个院落,味道就消解不少,周三夫人这才透了口气。

一直走到花厅,进了屋子,周三夫人听到里面传来樊老太太的声音,“怎么…这就能好了,这是什么缘故。”

周三夫人顺着声音看过去,之间樊老太太让人扶着在屋子里走动。

周三夫人也惊讶地睁大了眼睛。

昨日她来的时候樊老太太还卧床不起,好像十分的难过,樊大太太用热的粗盐给老太太敷腿。

樊老太太还说,“这辈子大约都不能站起来了。”

怎么一转眼的功夫,人就下地行走。

周三夫人半晌才眨了眨眼睛。

樊大太太看到周三夫人,“原来是周三夫人到了。”

说话间,樊老太太也转过头来,目光在周三夫人脸上掠过,然后笑道,“周三夫人,看老身怎么样,可比昨日好多了?”

“好多了,”周三夫人立即迎过去,“老太太步子迈的快,我家太夫人也比不上,”说到这里周三夫人心里油然生出不好的预感,该不会是出自杨氏之手,“老太太可是寻到了好大夫医治双腿?”

樊老太太满面红光,很是高兴,“京里京外的大夫都看过了,哪个开的药都不好用,我这是得了仙人的仙丹,一丸下去返老还童,等到老太爷打仗回来,说不得都认不出我了,我这次定要去府门前迎他。”

屋子里笑声一片,樊大太太道:“爹看到定然高兴。”

原来是得了道士的丹药,不是杨氏。

周三夫人本来提起的心一下子落回了胸口,这样一放松才发现刚才她已经吓出了身冷汗。

不是杨氏那祸害就好。

周三夫人才想到这里。

樊老太太“噗嗤”笑出来,“周三夫人还真的信了,”说着伸出手,“快让周三夫人看看给我仙丹的仙人。”

周三夫人正觉得诧异,难道道士还没出府,就看到帘子掀开,一个女子走进来。

那女子抬起头正好和周三夫人的目光撞在一起。

周三夫人眼睛几乎要掉出来。

杨氏。

真的是杨氏。

果然是杨氏。

周三夫人心慌跳个不停,好像有千万马从上面踏过,她和身边的管事妈妈对视一眼,从管事妈妈眼睛里看到自己苍白如鬼的脸色。

“要不是十奶奶,老身怎么也不能站起来。”

“亏我之前还不相信,一片树皮就能治好我的病,”樊老太太说着上前躬身给杨茉行礼,“多谢十奶奶给老身治病症。”

樊家人也急忙跟着拜下去。

杨茉忙上前将樊老太太扶起来,“老太太快坐下。”

周三夫人主仆呆愣地站在那里,如同斗败的公鸡,看着樊家人将杨氏当做贵客,而她就被孤零零地扔在一旁不闻不问。

樊老太太更是拉着杨氏说话,那目光亲切同献王太妃看杨氏时同出一辙。

周三夫人不明白。

不过就是一个杨氏。

看透了也就是一个女医,到底为何那么多人喜欢她。

一个根本不会转圜的人,不懂得八面玲珑的人,竟然一转眼的功夫就跑去了她前面。

“三夫人这是怎么了?脸色那么难看。”樊大太太先注意到。

所有人都看过来。

周三夫人立即露出笑容,哆嗦的脸皮将她的笑容称的格外难看,“我…没有…只是没想到老太太说的仙人,就是我们十奶奶。”

“这就是你的不对,”樊老太太意味深长,“怎么都不知道家里人活脱脱就是位女仙,否则老身怎么能站起身来走路。”

目光相接,周三夫人心里翻江倒海,她不想说杨氏的好话,尤其是当着这么多人,她不想夸奖杨氏一句。

可是樊老太太就这样望着她。

第三百一十四章 戳穿

杨茉微微笑着不准备帮腔,二太夫人一家向来和她说要长袖善舞,今天她也看看周三夫人要怎么舞袖。

其实真的假的谁还能不知晓,什么长袖善舞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

周三夫人脸皮绷着。

樊老太太笑意更浓,“都是妯娌,三夫人还不舍得夸十奶奶,那我可就夸了,十奶奶的药真是比仙丹还灵。”

周三夫人眼睛里立即露出怨怼来。

平日里只会将别人置于尴尬的境地,现在换成三夫人自己,也没比旁人好到哪里去。

周三夫人道:“我们家十奶奶医术是很高明。”

樊老太太听得这话更加高兴,“三夫人这话说的是,”说着顿了顿,“怎么今天这么凑巧,将周三夫人也请来了。”

好像浑然忘了周二太夫人写帖子的事。

周三夫人立即道:“是搭粥棚的事,我们家太夫人已经和老太太说过。”

“对了,是这件事。”樊老太太点点头。

周三夫人被压制的心立即又欢跳起来,只要能成事她才不管杨氏来做什么。

周三夫人立即道:“这可是好事,去年米粮欠收,今年的米价才会贵起来,京里不知有多少灾民吃不上饭,保定那边又有战乱…”

樊老太太颌首道:“我知道是好事,做善事当然好,等一会儿,童家、朱家、傅家、胡家,几位太太一起来了,我们一起商量。”

周三夫人笑着点头。

杨茉已经开完了药,却不急着走,坐在一旁和樊老太太说起话来。

“吃药的时候应该准备些食物,免得药到肚子里不舒服,我开的这张单方也要按时服用,大太太给您用热盐敷腿也是能缓解。针也要每天用一遍,哪样都不能少。”

樊老太太点点头,“不过我看这些东西,都没有你的药好用。”

她的药不过就是柳树皮天然的水杨苷,就是阿司匹林的最初版本,她也是来给樊老太太诊断的时候突然想起来的。

一盏茶的功夫几位太太相继到了。

大家坐在一起喝茶,笑着说话,周三夫人正要提起开粥棚的事。

樊老太太看向樊大太太,“米都准备好了吗?”

樊大太太点点头,“准备好了。”

说着看樊大太太。“粥呢?熬的粥拿过来,给每个人都盛一碗。”

樊大太太目光闪烁,停顿了片刻,还是起身道:“媳妇这就去拿。”

熬好的粥,那不是她一进门就闻到的那股怪味。

周三夫人仔细地看着樊老太太的神情,樊老太太笑容满面,看不出有什么特别,怎么会在这时候让大家吃粥。

樊家下人将粥端上来,周三夫人立即又闻到那股恶心的味道。

一碗热腾腾的粥就放在旁边的矮桌上。

周三夫人不自觉地用帕子捂住口鼻低头看过去。这是什么粥,米粒黄黄的。

屋子里的太太们面面相觑。

童大太太用勺子盛起一些米又放下,惊诧地道:“老太太您这是熬的什么粥,怎么看起来怪怪的。”

樊老太太的脸已经沉下来。“这就是粥棚里拿出来的米,不知是哪家送来的霉米,混在其中,各位太太都是吃精细米粮的。只要一闻就能闻的出来。”

怎么会突然说起这个。

就像晴天霹雳。

周三夫人觉得地底下仿佛钻出来根铁钎一下子将她整个人串起来,让她从头到脚一片冰凉,她立即看向身边的管事妈妈。管事妈妈也是脸色难看。

家里用霉米的事让人发现了。

谁也没料到会这样快被人知晓。

樊老太太道:“我们家本也要送米去开粥棚,听到这件事,我就让我家大太太压下来,若是出了事,我们谁都逃不了干系,这种米你们大约不知道,我可是知道的清清楚楚,”樊老太太说着看向樊大太太,“去,将老太爷屋子里的罐子拿出来。”

樊大太太应了一声急忙进内室里取东西,一会儿工夫就捧着只青花缠枝莲的陶瓷罐子过来。

樊老太太道:“盖子打开,抓出一把米放在桌子上。”

樊大太太抓了把米小心翼翼地放下。

大家看过去,桌子上的都是变成了黄色的米粒。

“我们都是武将的家眷,有些事大家大约都听男人们说过,军营的饭不是那么好吃的,稍稍不对就会上吐下泻,好多兵将因此生病,就是吃了这样的米。可是打仗没办法,运送粮草有时会受潮,虽然都知道这样的米粮吃了会有问题,那种情况下也只能吃下肚,我们老太爷上次打完仗就带回了这些霉米。”

“我本不当回事,我们老太爷却每到逢年过节都会将这罐子请出来,我开口问,老太爷才说,许多兵将都不是因武力不如敌军,而是因伤病才会阵亡,他坐在家里的时候常常想起战场上的事,捧出这些东西,就当是和那些阵亡的兵将在一起…”

“我们没去过战场,自然不明白这些事。”

“不过,我却明白一点,男人们在外打仗吃这些东西,我们没有法子,但是我们决计不能给别人也吃这样的东西,所以樊家不管是施米还是给下人,都是白白净净的大米。”

“男人们在外搏命,我们若是做出这样的事,等他们回来如何交代?”

樊老太太的声音抑扬顿挫,说得大家都垂下眼睛去看那把霉米。

原来在外打仗吃的是这些东西。

她们在家中锦衣玉食,从未曾想过,就算是听说也并不当回事,现在亲眼所见,心里才觉得酸涩。

老爷们在家中都是让人伺候的妥妥帖帖,在外面却要受这份苦…

樊老太太道:“我们要是给人吃这些东西,怎么对得起他们在外好不容易得来的名声。”

是啊,怎么对得起他们在外舍命打仗。

童大太太皱起眉头。“我们家没用霉米。”

“我们家也没有。”

“我们家也没有用。”

声音彼此起伏,周三夫人心越来越慌。

童大太太道:“一会儿我就让人将家里送去的米拿回来,也好弄个清楚。”

若是人人都要将米粮拿回来,剩下的岂不就是她们的…周三夫人脸色一阵青一阵红,就觉得头脑发热,心跳仿佛到了脸上,眼睁睁地看着众人,就怕大家想起她来。

大家说了一阵子,似是想起什么,目光都纷纷看过来。

周三夫人紧紧地握着帕子。“这…和那些米不一样吧,谁说这粥能吃坏人…我们家也都是现买的米粮。”

“我说的,”杨茉站起身拿起身边的粥碗,“今天一早保合堂就接治了病患,病患就是吃了粥棚的粥。”

杨茉紧紧地看着周三夫人,“若是吃粥棚的米生了病,就要好好查煮粥的米粮,别人的事我不能管,三嫂施粥我就多问了几句。这才拿出了几碗粥棚里出来的米。”

杨氏,周三夫人瞪大了眼睛盯着杨茉看。

杨茉微微笑着,“三嫂信吗?这种病我会诊治,有一个我就诊一个。只要有人吃坏了,我必然就会去粥棚瞧。”

凭什么,凭什么去瞧。

不过是新进门的十奶奶。

周三夫人不断劝说着自己,杨氏不敢。可是她的手却在发抖,因为她心里清楚,别人做不出来的事。杨氏一定能做得出来。

否则也不会有今天的情形。

杨氏问,三嫂信吗?

她信了,她信了。

杨氏一张嘴,她就已经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