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下午,杰雯睁开眼睛,看到Eli坐在病床边一张扶手椅上,便对他说:“你能回家替我拿些东西吗?”

“你要什么?”他回答,仍旧很冷静。

“我的枕头,我抱着睡觉的那一个。”

他点点头,看了一眼Lou,就走了。

Eli走了之后,杰雯又侧过头睡了一会儿,再一次醒来的时候,她问Lou:“他还没回来?“

“他走了有半个小时左右了,”Lou轻声道,“不会很久的。”

“能不能替我带句话?”

“当然。”

“告诉他…”她停下来,似乎想了很久,笑了笑说,“其实我根本没想好要讲些什么。”

Lou觉得一阵酸楚,但还是装作不在乎的样子,开玩笑似的说:“如果是什么道别的话,你最好还是等他回来,自己告诉他,我这人太粗鲁,说不了抒情的话。”

“我恐怕到时候太累了。”

“这只是药物反应,”Lou打断她,“都会过去的,到时候你就会知道自己有多傻。”

杰雯知道这是骗人的,闭上眼睛,赌气似的说:“反正不说也罢。”

这句话也让Lou有些气恼,对她说:“告诉他你的感觉,否则,你一定会后悔的,不管你会不会死。”

她又睁开眼睛,若有所思的笑了笑,回答:“这话我好像对别人也说过,现在才发觉放到自己身上很难做到。”

Lou看着她,沉默了很久,终于开口问:“你对Eli说过,你爱他吗?”

杰雯摇摇头,说没有。

“那实际上呢?你爱他吗?”

“我不知道,但他的确给了我许多值得回忆的东西。”杰雯回答,很快又笑着说,那可能只是斯德哥尔摩综合症,这种病许多跟他相处久了的女人都会得。

23.巴黎

天黑了,雨越来越大,他们不得不躲进车里。李孜已经冻的瑟瑟发抖,Lou发动车子,打开空调,热风袭来,车窗上很快结起一层水汽,再加上落在玻璃上的雨滴,根本看不到外面了。

“说完那些话之后不久,杰雯出现了呼吸衰竭,”Lou继续说下去,“急救之后,我们给她上了呼吸机,她的生命体征平稳,但医生认为她不会醒过来,也不可能再恢复自主呼吸了。Eli回到医院的时候,她已经失去了意识,完全依靠那些设备维生。”

“他怎么样?”李孜问。

“他没办法接受,虽然几个月之前他就知道她就要死了,而且一直表现的那么冷静,”Lou回答,“他不同意撤除她的维生设备,求医生再想想办法,然后又说要去别的医院找更好的医生来会诊,给她动手术,无论如何让她再醒过来。我对他说太晚了,放弃吧,杰雯随时有可能走,要他留在她身边。他很久才平静下来,在她身边坐了整个晚上,一直在跟她讲话。第二天早晨,他走出那间病房,同意我们关掉呼吸机,杰雯就这样死了。”

李孜默默的听Lou说完,突然想起她之前说的话,又问:“为什么你说早就想到过这样的结果?”

“我不知道,我就是预感到会这样,”Lou摇摇头,“杰雯死后,Eli火化了她的尸体,但没有举行葬礼。他来跟我告别,说要带她回纽约,不会再回来了。医院里这样生离死别的事情很多,但他表现得那么冷静,反而让我有些不好的预感。”

“你预感到了什么?”李孜追问。

Lou还没来得及回答,就有人敲了敲车窗打断了他们,那个地产经纪到了。此人是个花白头发的男人,穿着一身渔夫似的连身衣裤,咕哝着对他们说了声抱歉,今天他原本是休息的,接到电话的时候,正在港口修他的船。

李孜一行三人从车上下来,经纪从口袋里拿出钥匙,开门引他们进去。房子里很冷很暗,打开灯,也没有多少人气。里面还保留着原来的家具,东西不多,以美国人的眼光来看全都纤小而家常,跟Clef或者银厦那种浮华的后现代风格更是截然不同的。李孜一个一个房间看过来,又顺着狭窄的柚木楼梯爬上二楼,上面有一个开放式的书房,和两间紧挨着的卧室,一间灰一间白。她试图想象方杰雯和Eli York在这里度过的日子,却发现很难。Han和G的故事先入为主的占据了她脑子里主管想象的部分,她曾以为Eli York是个恶棍,结果却发现,在南特,他只是个痛失爱人的普通人。

房产经纪开始侃起他的生意经,说这房子的位置是全镇最好的,出行方便又很僻静,两年前刚刚装修过,家具几乎都是新的,成交之后马上就可以入住。

Ward打断他,问:“之前住在这里的是什么人?”

“就是业主自己,”经纪回答,“一对年轻夫妇。”

“你知道他们为什么要出手吗?”

“他们跟你们一样也是外国人,说是要离开法国了,具体为了什么,我就不知道了。”

“业主什么时候委托你出售的?”Ward继续问。

“我说,你们不是想买房子的吧,”经纪的热情退了,有些警惕的打量着他们,“已经快七点了,如果你们不想要,我就回去吃晚饭了。”

“你猜的没错,我们的确不想买房子。”Ward回答,“我们来是想了解一些事。这房子的业主,名叫Eli York,去年九月,他死在纽约了。”

经纪露出难以置信的表情,过了一会儿才半带怀疑地说:“不要告诉我你们是警察…”

Ward不置可否,很严肃的看着他,反而让人觉得那是真的。

经纪沉吟了片刻,清了清嗓子,回忆道:“当初他们就是从我手上买的这栋房子。去年七月份,York又来找我,说可能要卖掉这房子,因为他要回美国了,但具体什么时候还没定。到八月底的时候,他打电话给我说房子可以挂牌了,他很快就要离开法国,后面的事情要我跟他的律师联络。”

“是不是纽约的Guary Criton?”李孜问。

经纪摇摇头,答道:“不是,那人是在巴黎的,姓Verte。”

Verte?李孜看了Ward一眼,他也正低着头想着什么。

回到南特市区,李孜和Ward在旅馆门口和Lou道别下了车。

Lou离开之后,Ward突然对李孜说:“York把遗嘱一分为二了。”

“什么?”李孜没听明白。

“Guary Criton收到的那一份的确是他最后的遗嘱,但却不是最核心的部分,”Ward回答,“他在巴黎安排的财产信托才是他真正的遗嘱。”

李孜这才意识到,回来的路上车里的三个人都很沉默,原因却是各有不同的。Lou可能只是在怀念旧时的朋友,Ward在想Verte和那份遗嘱,而她则是在脑子里排列那一连串的日期。

她回到自己房间,打开电脑,找到月光电影节的网站,今年的活动还未开始,去年的信息依旧在首页右上方滚动。最后一场放映是在圣厄斯塔什教堂前的广场上,放映Christopher Honoré的《在巴黎》,和Han说的一样,日期是二零零九年八月二十三日。

她拿过电话拨了Ward房间的号码,问:“你记得Lou说方杰雯死的那天是几号?”

Ward愣了一下,回答:“八月二十三日上的呼吸机,第二天早晨死的。”

“Han说他八月二十三日晚上在巴黎见过她,去年月光电影节的最后一夜。”

“是幻觉。”Ward喃喃道,“没有别的解释。”

没错,就是幻觉。但她始终觉得那里面藏着一些被他们忽略的东西,却怎么都想不出来。

挂掉电话,她查收了邮件,发现Terence的回信也到了,同样是一张照片,和一句话。那是一张很旧的彩照——马拉喀什的红色城墙下面,一个留着短发肤色黝黑的小女孩站在一个赤裸上身的舞蛇人身边,明明一脸畏惧,却又装作很胆大。下面写着:机票已经订好,接下去是最挑战的部分,告诉所有人婚礼取消,不过放心,我会处理好。

李孜看着屏幕很是郁闷,那句话正是她想要看到到,但照片就不是了。她知道那张照片一定是从她母亲那里找来扫描进电脑的,但那本影集里她在马拉喀什拍得照片有好几十张,有些还是很好看的,Terence却偏偏选了一张最丑的。

她拨通Terence电话,劈头盖脸地问他:“为什么要选那张照片?就是我站在舞蛇人边上的那张,难看死了。”

他却很是得意,回答:“那一张最像你。”

话虽说得很不中听,但李孜还是无奈的跟着笑了两声,心里想,Terence就是这样,即能表现出和她难以置信的默契,又会做出一些让她哑然失笑的事情,难道这就是她妈妈说的“折衷”吗?

第二天一早,李孜和Ward坐快速列车返回巴黎,在旅馆安顿下来之后,当天下午就去那家婚礼用品商店走访证人。两人到了那里就发觉他们的动作算是快的,检察官也已经联络过事发当天在场的店员,但还没来得及找他们面谈。

当班的经理是一个穿深蓝色制服的中年女人,胸前的铭牌上写着她的姓氏Charmaine,知道他们的来意之后,态度有些冷淡。不过,按照Ward的说法,想从这种做生意的人嘴里套出点什么来总是很容易的。他自掏腰包买了一只精美的陶瓷首饰盒,说是要送给女儿的,等着包装礼物的时候,才“顺便”问起Eli York的事情。

女经理脸上便也活泛了一些,告诉他:“York先生光顾这里已经有好几年了,前前后后买过许多瓷器,绝大多数都是芭蕾主题的摆件,跳舞的女人,天鹅公主,他说他女朋友很喜欢这类东西。”

“他最后一次来,也就是他被人打的那天,你在吗?”Ward问。

“在。”女经理回答。

“那次他买了什么东西没有?”

“有,一只粉彩的小盅。”她回忆道,然后又补充,“不过,那不是他最后一次来。”

李孜和Ward都没料到这个答案,Ward连忙问:“他后来又来过?”

“对,”女经理很肯定的点点头,“他被打的那天,那只粉彩小盅也打碎了。但那个款式带莲花图案的店里只有那一只现货,而且他还有特别的要求,是他八月初就订好的,所以只能另外再订一只。东西要从西班牙运来,等了一个多礼拜,货到了,他才来拿的。”

“什么样的特别要求?”李孜问。

“好像是要在上面写字,”Charmaine回答,“具体我记不清了,不过订货单据上都有。”

趁着Charmaine去查订货单的时候,李孜问Ward:“Eli York回纽约的航班是什么时候定的?”

“八月三十日,”Ward回忆道,“怎么了?”

“也就是他在这里遇到Han的那天,”李孜说,“他很可能推迟了回纽约的日期,为了等那只莲花盅。”

“你想表达什么?”

“两个问题,”李孜斩钉截铁的回答,“他原来决定几号走的?这只莲花盅为什么这么重要?”

两个人同时陷入沉默,李孜感觉到自己离他们想要找的言之凿凿的证据已经很近了。

一周之后,李孜和Ward回到纽约,带来证人证言、物证,以及一些未解的疑问。

飞机落地的当天,李孜就去拘留所探视Han。

Han看到她,脸上仍旧是那种安静清朗的笑,很随便的问她:“从法国回来了?”

李孜点点头,说:“对,回来了。”

“发现了些什么?”

“许多东西,”李孜回答,“她在那里的经历,住的地方,还有,她的名字。”

“她的名字…”他似乎只是漠然的重复那个断句。

“方杰雯,”李孜慢慢说出那个名字,“她护照上的名字,她的真名。”

Han看着她,似乎很久,他闭上眼睛,举起一只手捂住嘴巴,然后低下头,用一种古怪的声音回答:“我知道她的名字,还有她在那里最后的经历,早就知道了。他全都告诉我了。”

“谁告诉你的?”李孜吃惊的问,同时也有些释然,不用亲口把方杰雯的死讯告诉他。

“Eli。”他回答。

“是你们在银厦的那天夜里说的?”

“不全是,更早,”他说,“在巴黎,我打了他之后,他又来找过我。”

这最新浮现的记忆和之前的完全不同,李孜突然明白有些她本以为真实的细节,其实不过是幻象,而“方杰雯”这个名字就是他们一直在找的打开回忆的开关。

“他对你说了什么?”李孜问。

“所有。”Han回答。

24. Eli York 伊莱·约克

在遇到方杰雯之前,Eli York过着一种充满快意的简单生活,他喜欢女人,女人们也喜欢他,而他的工作恰好又是关于女人的,这行他混迹了十多年,从中赚了不少钱,使他得以身穿别致的衣服,住

在华美的房子里,有好几辆叫人艳羡的车,每天都跟那些最年轻最美丽的女人厮混。那些女人,有的一头金发,有的长着一张典型的南欧人的面孔,或俏皮,或忧郁,或放浪,或神经质,他记得她们的『l

官、身高、三围,了解她们的专长和风格,却时常忘记自己和其中哪几个约会过,每当一场欢爱结束,出了房间就好像患了健忘症,他却觉得自己浑身充满晦暗的魅力,并为此扬扬自得。

直到二OO三年初夏的一天,他在北京,方杰雯走进那间甄选特的舞蹈教室,站在他面前,带着一种难于归类,不属于任何时代的风格。

他记得自己问她:“你为什么怨要做模特?”就像问其他无以计数的女孩子一样。

“我要赚许多钱,离开这里,去一个很远的地方,一个人生活。”她回答,最简单的词,最简单的句式。

Eli知道,站在他面前的只是一个在比赛中名落孙山的女孩子,十七岁零九个月,五尺十寸高,黑头发黑眼睛,没有任何摆得上台面的经历。但这样的答案是他不曾听到过的。

“美国够远吗?”他反问,脸上带着不太认真的笑。

她想了想,认真地回答:“够了。”

那个时候,他以为她只是个极其常见的离家出走的厌世少女,却破例没有追究监护人同意书上签字的真假,就给了她一个新名字,一张单程机票和一份工作。

于是,那个夏天,她就在纽约了。在那里,她是G,十七岁零十个月,五尺十寸高,黑头发黑眼睛,和暑假里无数蜂拥而至的年轻女孩儿一样,她颀长孱弱美丽,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会。

Eli带着一种一视同仁的冷漠提醒她们:没有聚会,没有酒吧,没有男朋友,保持身材。但又无法无视她的与众不同,他欣赏她,却不明白为什么。她算不得很漂亮,完全没有经验,唯一受到过的指点来自于一个无名的中国摄影师,那个人曾对她说:“做这一行其实简单得很,甚至脸好不好看都是无所谓的,别笑,别东张西望.目光要迷茫,态度要散漫,走路要又快又直,做到这几点,你就成了。”也正

是因为简单,她才会选择走这条路,因为她什么都不会,又急于远走高飞。

Eli感叹她的无知,教给她许多东西,要她目标高远,远离邮购目录、末流广告和默默无闻的退休。他给她许多工作,猜她的极限在哪里,袖手旁观她什么时候会跑来叫苦不迭,结果却发现她是他所见过的最奇特的人,很吃得起苦,看起来比绝大多数年长她许多的女人都要自信,也没有那种小女孩的无知和胆怯,如果她觉得好,便会说好,不好就说不好,不会扭捏。他不知道这来自于什么样的经历。她没说过,他也不屑去问,只是带她去见各种各样的人,去许多不同的地方,有些带着异国的风格,有的又宛若石英矿坑般璀璨而黑暗,到头来却发觉她终究还是个稚嫩的孩子,自始至终都在想些不相干的事情,每当置身在这种黑就极端的黑,亮就亮到极点的地方,便会觉得神思恍惚,眼睛发涩。

仅仅两个月之后,E1.就把G送上了时装秀,甚至还专门跑到后台去看她。在那里,粗花呢、薄纱、软缎、大大小小的串珠堆满房间。鸵鸟的羽毛被染成深深浅浅的米色;模特、裁缝、摄影师、杂志编。

辑、送咖啡点心的小工,打招呼,亲吻,各式各样的人忙作一团;貂毛、山羊毛的刷子,食指和无名指在她脸上飞舞;水、发胶、缎带,把黑头发约束;一转身就脱掉衣服,一件白色贴身长裙随即披上身,背后的缝合还没来得及做,立刻就有两个手工精湛的女人围过来把那

条裙子开口的部分缝起来,动作干净利落,速度快过消防队员。

终于,音乐响起来,女孩子们在通向白色天桥的入口处排成队。现场指导伸手朝G示意,而她却站在原地没动,仿佛困在脂粉、缎带和纯白色丝毛织物之间,转过头茫然地看着他。

那个单纯无助的表情让他觉得有些好笑,他揽过她的身体,把她带到台边,退到她身后,一只手搭在她肩上,轻推了一把,在她耳边 几乎不出声地说了一声“G0”。她在水波般层层展开的音乐声里走出去,脸上仍旧带着那种迷茫的表情,在一片白色的眩光里只看得到一个背影。

这样临时怯场的事情,Eli经历得太多了,他总是怀着或赞赏,或鄙夷,或漠不关心的态度看着这些初露头角的女孩子们,但不知为什么,G却可以叫他心头一颤。

一晃到了七月,他找了个机会送她去巴黎工作,却在她离开之后体会到一种奇特的感受,他以为那不是思念,只是她在他身上激起的一种即时的欲望,而消退欲望的办法只有一个。

两天之后,他也到了巴黎。那是他出生长大的城市,他熟悉那里的每一个角落。在她工作间隙,他带她去了很多地方,去那些俗气热闹的旅游胜地,去看广场上的露天电影。他们经过街边鳞次栉比的精品店,他暗示她可以进去看看,绝大多数情况下,礼物总能让事情进展得更顺利也更容易。但是,不知是粗心或是故意,她无知无觉,只是在圣路易岛上吃了一支青苹果味儿冰激凌,又在塞纳河边买了几本旧书,他记得其中的一本,是火车站候车室里常见的那种薄薄的、大小刚好能放进口袋的十法郎丛书,普希金的《上尉的女儿》,只要一块钱,卖得比杂志报纸还要便宜。

那两个礼拜,G跟十来个陌生的女孩子挤在一套四间卧室的公寓里,他则是住在旺多姆广场上的丽池酒店,回纽约的前一天,他终于下决心要把G带到他住的地方去。那是个古雅美丽的地方,而且他的套房

正对着花园,从阳台上看出去,风景很美,他觉得她一定会喜欢的。

那天中午,他约她在酒店花园旁的餐厅吃饭,并邀她饭后到他房间里去一次,有些事情耍跟她讲。她先是答应了,临到饭吃完又反悔了,说下午还要去试镜,可能会来不及。她在巴黎的工作都是他安排的,他知道她在撒谎,若是在平时,碰到这样的事情,他只会觉得好笑,直接点破她,嘲弄一番了事,但这一次,他却有些气急败坏。账单送上来,二百一十五欧元,再加至少百分之十五的小费,他故意拖着不付钱,说他有事要先回房间了,心里知道她根本没有钱埋单。她没拦他,他起身走出去,想让她难堪,让她明白这世上付出与索取之间的关系,她知道他的房间号码,迟早会打电话上来找他。但当他走出餐厅门口,隔着玻璃看见她坐在那里,红着脸磕磕巴巴地跟侍者说着什么。旁边桌子上有些人朝她投去或好奇或轻视的目光时,他发觉自己没办法就这样撇下她,又转身回去,拿起那张账单。

她没看他,说:“我自己会付。”

“你没钱了。”

“我有的。”

“别装了,不够的,你钱包里只有十几块钱。我看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