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Lou不明白她的意思,抬起头看着她问。

“十七岁的时候,我就准备好了。”她很平静的重复了一遍。

这个回答让Lou觉得既难过又气恼,紧闭着嘴巴检查了一遍她身边的那些监测仪器,然后反问:“你以为自己很勇敢?”

“不,我一点也不勇敢,”她回答,“我只是尽量不去想,能够少想一次就少想一次。”

“至少为你的父母想想,”Lou停下手里的工作,希望能说服她,“知道你这样放弃自己,他们会是什么感受?”

她笑着摇摇头,“他们只当我在哪个地方过着夜夜笙歌的堕落生活,没必要知道更多。”

“你没做过母亲,所以你会这么觉得,”Lou教训她,“没有哪个为人父母的会当真这样想。”

“我知道他们不会这样想,如果他们知道,一定不会放弃我,”她突然变得有些严肃,“但养大一个先天有病的孩子,辛苦恐怕比快乐要多的多,二十年以前,他们付出的就已经太多了,离了婚,丢了工作,几乎破产,现在他们各自另有家庭,有孩子,我不想让他们再经历一遍,我不能那样做。”

这些话是Lou没想到的,她低头看着手里的护理记录,却一个字都没看进去。

“你看起来像是极其幸运的人,”方杰雯继续说着,语气一如既往的冷静,“这样的人总是不知道生病是怎么回事,不是那种来的快去得也快的感冒或是骨折,而是来了又去,周而复始的病。”

“我做护士有六年了,我知道生病是怎么回事。”Lou反驳道,却第一次意识到面前这个纤瘦美丽的女人也羡慕她。

方杰雯还是那样轻轻的说下去:“我很小的时候就总是生病,感冒,肺炎,反反复复,看过许多医生,最后他们说是因为心脏不好。你知道在那种滋味吗,生活中没有其他任何东西,只有医院、医生、药和手术,父母去借债,争吵,最后离婚。可能我还算是幸运的,终于还是做了手术,医生告诉我,你彻底好了。七岁到十七岁,我学了十年芭蕾,十年,我做梦有一天可以变成奥杰塔,克拉拉,或者吉赛尔…”她突然停下苦笑,“我倒是真的成了吉赛尔,你知道吉赛尔吗?”

Lou点点头,说她知道。

“十七岁,我从舞蹈学校毕业,去考芭蕾舞团。体检的时候,内科医生把我单独留下来,要我尽快去心胸科做一个检查。我一个人回家,没告诉任何人,我经不起再来一次了,看一个又一个医生,医院,手术,药,如果只有我一个人,我宁愿不去管它,跳舞到死,可惜我不是,我只对他们说我不跳了,对他们说我只想快些挣钱,想穿最漂亮的衣服,戴最名贵的珠宝。我离开家的时候,我妈妈用拖鞋扇了我一个耳光。直到现在,他们都不知道我在哪里,在干什么,恐怕也不想知道。”

“那个检查,你后来去做了吗?”Lou看着她问。

“没有,我宁愿不知道。”她摇摇头回答,伸手抹掉一点眼泪,“有段时间,一切都那么好,我开始做梦,以为只要不去想就不会发生,或许还能有十年或者五年去做我想做的事,爱我想爱的人。”

说完那些话,她转过头看着窗外,不让人看到她在哭。Lou放下手里本子,走到她身边,伸出一手放在她肩膀上。她挣扎了一下,发出一声自嘲的笑,拼命想要恢复之前那种默然的态度,结果却是更加不受控制的哭起来。她放弃了,靠在Lou肩上抽泣,低声说着:“其实我是不敢去,我害怕,而且拖的越久,就越是害怕…”

Lou拍着她的后背,直到她渐渐平静,喃喃地对她说:“你知道那不是真的,你爸妈肯定一直都想着你,你应该让他们知道。”

她沉默了很久才回答:“我知道他们会想我,但现在这样对他们来说更好。”

Lou心里很清楚,至少在那个时刻,她们都不可能说服对方,自己能做的可能只有抱着她,好让她畅快的哭一场。

21.普勒冈

会议室有一扇很宽的窗,可以看到外面的景色。时间正是傍晚,有那么一会儿,天边乌云密布,最后又了无声息的散了,短短几分钟霞光,美的叫人窒息,但很快天就黑了。

“杰雯的病反复了很久,有时候好一些,有时候又很糟。”Lou继续说道,“前年初夏,她出现了一次严重的并发症,之后就再也没有好转,一直拖到去年八月底。”

“你们没有想办法联系过她的家人?”李孜问。

Lou可能听出了她话里责怪的意味,却还是很平静的回答:“Eli就是她的家人,两年前,他们Pacsé了。”

李孜不明白Pacsé的意思,直到Lou说出那个全称:Pacte Civil de Solidarité,解释说那是法国一种高于恋人关系,又次于婚姻的民事状态,可以在两个同性或异性的未婚成年人之间缔结,两人共同生活,享有部分婚姻关系的权利,同时承担部分义务。

“在美国没有相对等的民事状态,所以,我们都不知道。”Ward感叹道,这种民事状态不被美国政府承认,也不能作为非美国公民申请签证的依据,所以Eli York在纽约的所有资料,仍是单身。

“他们本来住在巴黎,来南特只是为了拍那个广告,”Lou接着说下去,“杰雯生病之后,他们在这里安顿下来,后来又在普勒冈的海滨买了一座小房子,一直住在那里,直到去年她去世。”

普勒冈,李孜想起Terence也曾跟她提到过这个地名,就是方杰雯寄来的照片上那片冬季的海滩。她不甘心线索就这样断了,又问Lou:“你去过那个地方吗?能告诉我们那里的地址吗?”

“杰雯出院在家养病的时候,我几乎每个礼拜都去那里看她,”Lou点点头,回答,“要是你们想去,我可以带你们去,我一直就想再到那里去一次。明天我还是做早班,下午四点钟,怎么样?”

李孜不知道在那里能发现什么,Lou告诉她的事情和他们之前想的完全不一样,没有软禁,没有绑架,Eli表现的更像是一个痴心的情人,而G也已经死了。她接受了Lou的邀请,希望在布勒冈能有意外的收获。

离开医院,天已经快黑了,李孜和Ward在医院附近吃了晚餐,找了一间旅馆住下。

一直到深夜,李孜还是不能入睡,想到纽约这时还只是晚上六七点的样子,肚子倒又饿起来了。她打电话到Ward的房间,发现那胖子跟她一样又饿又清醒,两人便一起离开旅馆去找地方吃宵夜。

等走到街上才发觉南特不比曼哈顿,而且又不是旅游季节,午夜之后几乎已经没有几家店在营业了,两人一直走到王朝广场和克雷毕荣街之间才看到一家设有酒吧的饭店还坐着零星的客人,女招待帮他们找来两份晚餐卖剩下的可丽饼,两杯不列塔尼红酒佐餐。

Ward一边吃一边问李孜:“你在哪里学的法语?”

李孜告诉他,自己念大学的时候曾经很下过些苦功去学,但就像Ward说的,她不是个喜欢说话的人,所以口语一直很滥。

“怎么想到去学这个?你看起来可不像那种赶时髦的人。”

“因为厌烦了美国话。”李孜揶揄道,“我不像你们美国人当这世界上只有一种值得说的语言。”

“我会说西班牙语。”Ward狡辩道。

“西班牙语也是美国话的一种。”李孜回了一句。

Ward笑起来,反问:“你不也是美国人?”

李孜自嘲的笑着摇头,想起自己当年宣誓入籍的时候,连手都没举,唱国歌也是混过去的,就在那之后不久,她开始学法语。

“那为什么偏偏是法语?”胖子不放过她。

她不想说,犹豫了很久才告诉他:“我父亲法语说的很好,他曾是国际粮农组织的口译员,在西非呆过很长时间,那些挨饿的国家很多都是说法语的。”

“你很崇拜他?”

“对,他是个了不起的人,”李孜回答,“但不是个好丈夫,也不是个尽责的父亲。”

有那么一会儿工夫,两个人都没说话,隔着玻璃看着店堂外面漆黑清冷的街头。

最后还是李孜打破沉默,说小时候曾经跟着爸爸在摩洛哥的马拉喀什住过一个暑假,回来之后就变得很黑,爸爸说是晒的,妈妈却总是埋怨说是她爸没给她洗干净。她说完就大笑起来,好像许多年都没这么开怀的笑过了。

Ward也跟着笑,说很想看看她从非洲回来时的样子,又感叹道:“每个人都有一段故事,不是吗?”

李孜点点头,“就像Han,G或者Esther,任何人都不会无缘无故的变成现在的样子,都是因为小时候经历过的事情。”

“这话弗洛伊德一百年前就说过了,”Ward笑道,“但你总算长成了个不错的人,一个很好的律师,正直、固执,”他有意无意的停顿了一下,“诚实。”

“很高兴听见你这样讲。”李孜拿起杯子,抿了一小口酒。

“但你究竟为什么要辞职?”Ward问。

“为了一个男人,”李孜用一种玩笑般的口气回答,“他原本在华尔街一间投资银行做事,零八年秋天,大萧条开始的时候,他失了业,又回学校读了一年多的书,现在他在洛杉矶找到一份工作,只要我愿意跟他去,他就会跟我结婚。”

Ward瞠目结舌的听她说完,突然笑起来:“我原以为你是厌烦了那些收购兼并的工作,想用这个案子吊吊你的胃口,没想到…”

“没想到,我只是要结婚。”李孜打断他,顺着他的意思说下去,朝他笑了一下,把杯子里的酒喝干了。

(part 2)

 

离开酒吧,李孜为自己无心说出的话伤感了许久,想起父亲,也想到Terence,她不知道自己和Terence之间是否真的像她随口说的那样——她没在他失业的时候离开他,又愿意放弃自己的工作跟他去西海岸安家。所以,作为报偿,他说愿意娶她。

回到旅馆房间,她关了灯躺在床上,一闭上眼睛,眼前就出现那幅久违的画面——贝克山上的湖泊呈现出醉人的湛蓝,绿草和野花在风中摇曳,抬头就能看见柔淡的云后面静静的雪峰。这许多年过去,那片山水一定还是那个样子,李孜也把它原封不动的藏在心里,却极少想起来。

但在这个凌晨,在陌生的南特,她却又想起了那次短短四天的旅途,记得她和法学院的同学开车沿着542号公路一路往东,到达那个叫做Glacier的小镇,镇上有一个森林管理处,里面有一座贝克山的立体模型,她曾看着那个模型信誓旦旦的说要登顶。Terence和他的朋友也正好在那里打听进山的路况,听到她说的话,不屑的看了看她。李孜觉得他很讨厌,回了一个白眼。那个时候,他们俩恐怕都没想到很快又会在登山课上遇到,更想不到后来发生的事情。

在那里的最后一晚,他们两帮人一起去Glacier镇上的小酒馆喝酒。正好有一支爵士乐队在表演,Terence有些醉了,上台唱了一首Fly me to the moon。他站在台上,半带微笑的看着李孜,一个字一个字的唱出最后两句歌词:In other ords, please be true. In other ords, I love you…

一曲终了,李孜没有理会周围那些起哄的声音,朝他走过去,看着他的眼睛,好像就要看到他心里,让他情不自禁的说:“我们走吧,什么都不管,走吧。”

回想当时,李孜觉得他们之间可能真的不止是忠诚、付出以及报偿的关系,只是时间久了就渐渐忘了。

她从床上起来,摸着黑打开电脑,给Terence发了一封信,其中只有一张马拉喀什杰马埃勒弗纳广场的照片,还有一句话:我们走吧,什么都不管,走吧。

信发出去,她才终于安心入睡,梦里满眼都是那座北非古城红色的旧城墙,身穿白袍的当地居民和赤裸身体的舞蛇人,一切都那样真实,仿佛深吸一口气就能闻到烤羊肉和烙面饼的浓烈气味。

第二天下午,李孜和Ward如约去医院找Lou。

Lou开着一辆暗红色的小标致把他们带到了普勒冈。那是距离南特市区四十多公里的一个小镇,清静整洁,街道狭窄,路两边都是蓝灰色调的老建筑,高地上建着一座小小的不起眼的礼拜堂,让那里有了一种中世纪的味道。

此时天气已经不如早上阳光明媚,很快就飘起一点小雨。车子沿着海岸行进,和La Baule细洁的橙色沙滩不同,这里满眼皆是未经开发的礁石和海湾,以及神秘的岩洞,显得有些危险有些荒凉。

“这地方也是La C?te d'Amour(爱情海岸线)的一部分,别看现在这个样子,到了夏天还是很漂亮的,”Lou一边开车一边说道,“杰雯很喜欢这里,所以他们就留下了。”

几分钟之后,车子转入一个伸向海面的峡角,在一座孤零零的小房子前停下。

Lou熄灭引擎,对他们说:“就是这儿了。”

面前是一座尖屋顶的英式别墅,朴素的石质墙面上残留着叶子落尽之后红葛的枯藤。房子一面对着一个海湾,靠近公路的一侧用一米高的石头矮墙围起一个小花园,因为是冬天,看不到花也没有绿色。院子门口插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A Vendre”(待售)、一串电话号码和房产经纪的名字。

三个人下了车,绕着那座房子转了一圈,只能透过大门边上一扇狭长的落地窗隐约看到玄关里放着几件光秃秃的家具,除此之外什么都没有。Lou帮他们打电话找那个房产经纪,说想要进去看一看。这时天已经快黑了,但幸好普勒冈是个很小的地方,那个人还是答应很快就过来。

三个人站在砾石砌就的防波堤边上,看着细而轻盈的雨幕下面沉静的海面,等那个房产经纪出现。

Lou突然对李孜说:“现在总该告诉我,发生了什么事了吧?”

李孜这才想起来,他们还没把案子原原本本的告诉Lou,她觉得奇怪,Lou居然也没问,一直到现在。想到Lou是Eli的旧识,也不知道他们有多深的交情,她考虑了很久应该怎么把这件事说出来,最后选了最简略的方式:“去年九月,Eli York回到纽约的第一天就死在自己的公寓里了,警察认为是谋杀,方杰雯从前的一个朋友受到了指控。”

Lou静静的听着,一点都不吃惊,转过头来看着李孜,对她说:“这个结局,我早就想到了。”

22.墓志铭

Lou是个很矮很胖的人,她小时候有段时间曾经为此自卑过,但现在已经能大大方方的拿自己的身高体重打趣了。许多病人都听到过她当笑话讲得一段话:“我弟弟一米八十二,只有六十五公斤重,我很久都想不通,为什么吃一样东西,我长成这样,而他却那么高那么瘦。后来我总算明白了,我们从福建搬来法国的时候,我已经十六了,他只有十岁,那些取代豆浆豆腐乳的牛奶起司花生酱在我身上变成了脂肪,在他身上却长成了骨头。”

这番话,Lou对方杰雯也讲过,她觉着这姑娘很可怜,这样年轻漂亮,却就要死了。她以为杰雯会害怕,总想说些什么让她高兴起来。结果却发现这个年轻的、漂亮的、快要死了的姑娘比她看得还要开,反过来安慰Lou,半开玩笑的说Lou算是她看到过的两百斤的人里面比较显瘦的,还总喜欢用一台很大的经典款宝丽莱相机给Lou照像。

在南特养了一段时间的病之后,杰雯反而变得圆润了不少,浑身上下透露着一种少有的稍纵即逝的娇艳,不再像个模特,更像个真真切切的女人了。而Eli总是穿着洗过没有熨平的牛津纺衬衣、牛仔裤和威尔森网球鞋,和他第一次到医院来的时候判若两人。就Lou所知,他停掉了手上所有的工作,在医院附近租了一间公寓,只为照顾杰雯,甚至还去上了急救课,并且在他们住的地方备了一台傻瓜式自动体外除颤器。Lou不知道是什么让他这样坚持,而杰雯也再没说过要赶他走的话。

每次杰雯身体好一些,Eli便会带她出去,去不了很远的地方,却也已经把卢瓦河谷地区值得一去的地方都走遍了——他们去达昂布瓦斯看达芬奇的墓地,香堡,雪瓦尼城堡,圣-皮埃尔和圣-保罗大教堂,在布列塔尼公爵城堡搭乘敞篷四轮马车,去小荷兰市场,或是维阿尔木广场上的跳蚤市场买东西,傍晚时分,夕阳渐渐将河流染成红色,坐在卢瓦河河岸的露天咖啡馆,看着满载各种热带原木的巨大货轮在眼前来来往往。

每周一到两次,Eli送杰雯来医院复诊,偶尔碰到Lou就会跟她说起路上发生的事。都是些极小的事情,比如杰雯在Georges-Gautier甜品店看着各种各样的蛋白杏仁饼和水果香糖流连忘返,最后又买了一大板巧克力。接待他们的店员是个白发的老头儿,跟她说笑:“千万别一下子都吃了哦。”那语气就好像她还是个十岁出头的小孩子。

而她也就像个小孩子似的笑着回答:“知道了,但我们是两个人啊。”

或是在埃尔德勒河的游船上,相邻的位子上坐着一伙儿游学的美国人,全都长得白而圆润,仗着讲的是外国话,一路上聒噪个不休不歇,斜睨着他们说道:那个女孩子真美,那家伙真走运。

Lou有时候也会提醒Eli,杰雯身体不好,不能太辛苦了。

他说他知道,又带着些自嘲的笑告诉Lou:“我答应过带她去遥远的地方,去看所有她未曾见过的东西,结果却只能带她在周围逛逛。”

两人去的最多的就是普勒冈的港口,从南特开车到那里也不过就是一个钟头的车程。杰雯很喜欢那个地方,说小镇最南面的一个海湾跟她在美国时去过的一个地方很像。

二零零七年的秋天,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让他们在那里呆了整个下午,Eli的旅行车停在一片无人的海滩上,窗外是似乎永远都不会停歇的雨幕。他让杰雯靠在他身上睡一会儿,她便很听话的枕着他的胸膛,没有睡,也不讲话,他伸手环抱住她,很久都没变过姿势。一周之后,他们回到医院复诊,杰雯很随便的告诉Lou,他们Pacsé了。Lou跳起来,抱住她说恭喜。但她仍旧是淡淡的,Eli也看不出特别高兴。

他们很快就在那个海湾附近买了一座小房子。一时间,那栋两层楼的建筑以及门前的小花园成了杰雯生活的中心。只要身体稍好一些,她就停不下来,做了许多事情。到了第二年春天,那里已经全然是一幅小家庭的样子,起居室里摆着她到处搜罗来的瓷器和小人偶,院子里满是长疯了的迷迭香、玛格丽特玫瑰、半边莲、金钱草、含苞待放的茉莉和各色的月季。

Lou时常带着五岁大的女儿Cécile过去玩,杰雯跟Cécile混得很好,她们在一起的时候就好像两个差不多年纪的小姑娘,在颜色鲜艳的塑料小盒里盛上泥土,埋下各种不知名的种子,然后一脸期待的等待破土而出的新芽。

也就是那一年的五月,杰雯发现自己怀孕了,但那个意外而来的幼弱的生命只在她身体里存在了不到七个礼拜,妊娠反应和堕胎带来的并发症差一点要了她的命,她在手术台和重症监护室里呆了一天一夜。

手术之后的那天夜里,Lou看到Eli站在医院楼下的空地上,点燃一支烟,而后任由它在指间慢慢的燃尽。她清楚地记得那一天是星期六,为期一周的微笑节即将结束,许多人聚集在离医院不远的广场上庆祝,欢乐的音乐声和不断升腾起的焰火让他看起来愈加孤单冰冷。

Lou想起杰雯第一次到医院来的时候,他在手术室门外泣不成声的样子,杰雯曾那样冷酷的嘲笑他,你这样一个男人竟然也会哭。但现在,他只是沉默的站在那里,而杰雯从麻醉中醒来,却会说,她也曾幻想过,留着那个孩子。

这句话让Lou不禁联想到自己的女儿,想起Cécile也曾是个七个礼拜的胚胎,那个时候,自己是那么快乐,无论碰到什么不顺心的事,只要想到就快做母亲了,一切都变美好了。但杰雯却没有选择。

“你的身体状况,生孩子不太可能。”Lou对她说。

“我知道,”杰雯回答,“我早已经准备好了,但他还没有,如果能有个孩子…,要是男孩儿就能跟他一起打球,女孩子可以站在他脚上一起跳舞…”

她没再说下去,反正也是不可能的事情了。Lou突然有种不好的感觉,杰雯说的“准备”,不是堕胎,而是死。

“算了,反正他也不是适合做父亲的人。”杰雯用这样一句话结束那个话题。

“没人生来就能做父母。”Lou提醒她,说出来才意识到自己又讲了一句完全没意义的话,杰雯是没有选择的。

那次手术之后,杰雯在医院住了将近一个月。等她出院回家了,Lou又像从前一样去普勒冈看她。但那个曾经欢乐的小院子却终究不是从前的样子了,杰雯的身体一直没能复原,Eli也顾不上莳弄那些花草,秋意渐浓,然后冬天来了,院子里的植物也就逐渐荒芜。

杰雯断断续续的告诉Lou,在她住院的那段日子里,Eli几乎毁掉了所有她收藏的小瓷偶。每天她入睡的之前,好像都能听到那些瓷器碎裂的声音,听到他在她耳边喃喃的说:要结束,就都结束。

到了09年的春天,杰雯的身体每况愈下,肺动脉高压发展到了不可逆转的地步,她已经不可能再接受手术了。Lou知道她就要死了,Eli和杰雯自己也都很清楚。但大多数时候,他们对死这件事都表现的很漠然,特别是杰雯,她看起来并不害怕,甚至可以说等着那一天到来。她总是在谈论那些身后事,用一种开玩笑似的方式,却又好像是认真的。

南特的夏天来得很迟,七月的一天,Lou又去普勒冈探望杰雯。吃过晚饭,她和杰雯坐在二楼的露台边看一部讲地震的电影,Eli在一旁看报纸。

“不要把我埋在土里,我有幽闭恐惧症,”杰雯突然笑着对Eli说,好像只是在讨论电影里的事,“如果可以,请务必把我烧成灰,装进糖罐,放在厨房的窗口或者起居室的视听架上,要么干脆一把撒了,如果你害怕鬼魂的话。”

“我不怕鬼。”Eli回答,仍旧靠在沙发上看Le Monde。他隐藏在报纸后面,Lou看不到他的表情,只看得到文艺版上半个版面的芭蕾舞剧演出广告——乔治·巴兰钦的《珠宝》。

片刻之后,Eli随口念出报纸上的一句话:“他不要剧烈的快乐,取而代之亦没有深刻的绝望,这是他处世的哲学,也是他幸福的源泉。”开玩笑似的拜托Lou把这句话刻在他的墓碑上,说完就放下报纸默不作声的到楼下去了。

杰雯看着他的背影,一直到电影结束,都没有再讲话。Lou突然起了一个疯狂的念头,但她很快就说服自己,这年头已经没有此类殉情的事情了。

(Part 2)

就在几天之后,杰雯出现了心衰的症状,又被送进医院。那天Lou做夜班,一直到晚上上班的时候,才从同事那里听说这个消息。她觉得有点奇怪,Eli为什么没有打电话告诉她一声?之前杰雯进医院她都是第一时间知道的。

Lou去病房看杰雯,Eli也在,两人似乎正在争论什么,看到她来就闭嘴不说了。Lou找了个机会把Eli叫到外面,警告他:“你不能这样对她,她现在情况很不好。”

“我知道她情况不好,所有人都知道,恐怕只有她自己不知道!”Eli咆哮着回答,“她要去巴黎,你觉得她能去吗?要么你去说服她!”

“巴黎?为什么?”

“去看芭蕾,”他笑了一声,听起来竟有些凄然,“我没办法说服她,为她我什么都能做,只有这么一件事情,我没办法改变。”

Lou不知道其中的隐情,也觉得自己不合适过问太多,只能要Eli暂时先答应杰雯的要求。Eli听了Lou的话,订了两张八月底巴黎歌剧院的戏票,并对杰雯说,如果到时候她身体好一些了就可以去。虽然他们都知道这是不太可能发生的事情,但也都抱着一线希望。

那之后的几个礼拜,Lou每天都去病房看杰雯一眼,她跟Eli总算不赌气了,但两人之间总好像有些不同于往常的气氛。Lou为此很着急,她知道杰雯的身体越来越不好,几乎不能平躺着睡觉,离别的时刻也许不远了,她不愿意看到他们两个人带着这样的情绪说再见。

Lou试图跟杰雯谈谈,虽然她自己也并不很懂这些感情的事情。她问杰雯:为什么要跟Eli赌气?为什么非要去巴黎?

杰雯没有回答她的问题,反倒是对她说了许多毫无头绪的话,说很久以前就曾无数次的想象生命结束之前的感觉,有好几次,以为自己已经离终点很近了,结果却又不是。直到有一次,她遇到一个人,在那之前,他们已经失散了许多年了。因为他,她开始徒劳的幻想,或许命运会网开一面,或许她可以有五年甚至十年的时间和他在一起,然后又是一次失望。她离开他,虽然很艰难,却也很值得。那一年,她在米兰,坐在斯卡拉歌剧院观众席的角落里看他跳舞的时候,觉得任何事情都是值得的,戏演了两个小时,她就哭了两个小时,旁边的人都以为她疯了。她回到法国,带着一种此生无憾感觉,站在La Baule海滨的礁石上,终于被推到了极限。那一次之后,她发现死原来是这样平静简单,相反,活着要更艰难一些。而在她往生之后,仍旧会有一个人替她继续跳舞,五年,十年,甚至更久。

这番话让Lou觉得她真的已经准备好了,但很快她又对Lou说,她其实还是怕的。

她对Lou说起最近反复出现的梦境,在梦里她已经死了,浑身冰冷僵硬,先经历冰,然后是火,无以复加的疼痛,却动弹不得,也喊不出声音。最后,灰烬被一双陌生人的手捧起来,放进一个小小的墓穴,一块打磨过的花岗岩一点一点填满出口,炽白的光线逐渐变窄,她对着那一线亮光大喊:不要留下我一个人!不要把我留在黑暗里!却再也没有人能听见。每一次做这样的梦,她都浑身颤抖的在Eli的怀抱里惊醒,听到他在耳边喃喃地说:你不是一个人,不会一个人。

到了八月二十三日凌晨,杰雯又出现一次室颤,急救之后被送进了重症监护室。那天Lou正好休假,从家里赶过来,一直陪着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