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碗留给自己,其余的端上台面,众食客蜂拥争抢,僧多粥少,奈何?

那好办,价高者得。

这样的一碗蛇羹,你愿出几许银钱?

靠着这蛇皮、蛇骨、蛇胆、蛇羹,他坐地生财,衣食无忧。

有的人薄有家财便袖手收山,他不,饶是富甲一方,依然每日孑然一人,入山捕蛇。

————————————————————

那一日运气极好,素日里只捕两三条,那日竟得了六条之多,心满意足的下山,与半山道上,遭遇一耄耋老者。

那老者背倚山石,远远便冷冷盯着他,他心中发毛,快步自老者身边走过。

那老者于背后森然道:“如此戕害蛇灵,不怕祸及子孙么?”

他心惊,回头看时,山石杳然,哪有什么老者?

战战兢兢的下山,一路忐忑,离家还很远,便看见家中的小厮欢天喜地的一路寻来。

“老爷大吉,”那小厮带着讨好的笑,“夫人有喜了。”

有喜了?

他方才想起夫人这些日子一直抱怨身子不舒服,提及央个大夫瞧瞧。

却原来是有喜了。

他傻傻地笑,末了,让小厮帮他将那装满蛇的竹篓扔去山里。

积阴德这种事,还是要做的。

数月堪堪而过,夫人诞下麟儿,满月宴上,亲朋好友都来道贺,他立于门首迎来送往,止不住的喜上眉梢。

忽的看到贺喜的人群中,有一耄耋老者,立于当地,向他冷笑,张口说了一句话。

字字如惊雷。

“如此戕害蛇灵,不怕祸及子孙么?”

他啊的一声大叫,向后便倒,侍立的下仆忙架住他,他揉揉眼睛再看,贺喜的人流一派喜庆搅嚷,哪有什么耄耋老者?

自此疑心生暗鬼,夜不能寐。

他知道那蛇,已经盯上他的独子。

无数次噩梦,他看见蛇嘴翻张,将他的独子一点点吞入腹中,蛇身中段高高鼓起,分明小儿形状,几能辨出那里是口鼻那里是手脚。

他双目充血,口中嗬嗬有声,操刀将那蛇剁成几段,救回的却是被蛇的体液腐蚀至粘稠且面目模糊的婴尸。

夜半醒转,大汗淋漓,转头看床铺内侧,那婴孩气息匀长,睡的正酣。

他暗暗下定决心,无论如何,一定要护住自己这仅有的根苗。

————————————————————

那日外出收账,归家已晚,他轻手轻脚推开门扇,周身的血忽的直冲头顶。

他看见一条蛇,黑质而白章,蜿蜒扭动,盘曲而上床脚,便要探入那帷帐之中。

真真天可怜见,让他逮个正着!

他一个箭步上前,死死捏住那蛇的七寸,本要唤醒夫人,听夫人的呼吸轻慢,便息了这念头。

他端详眼前这蛇,忽的想到,自夫人有孕之后,他便再未尝过蛇羹。

念头一起,馋虫大动,腹内似有无数小手,揉捏他的胃肠,又似有无数小口,嗷嗷翕合,听那细细低语,都是“我要”,“我要”。

他再按捺不住,紧捏那蛇,直奔灶房。

素日杀蛇作羹的器具都在,略已蒙尘,他竟顾它不得,手起剪落,那蛇头骨碌碌滚至脚边,死不瞑目。

也顾不得精心准备佐料,他急匆匆在灶上的铁锅中倒入好几瓢水,生火,又折至砧板旁,顾不得剥皮去骨,急急抓起旁边的菜刀,高高扬起,狠狠下刀,将那蛇身剁成一段段,好几次用力过狠,那刀深深陷入砧板之中,费了好些力气方才拔出。

水沸,便将蛇身扔入水中,腥热之气蓦地盈满灶房,他不管,贪婪地大口吸着这久违的气息。

蛇段便在汤锅中上下沉浮,他守在旁侧,痴痴的等,痴痴的看,直到门口响起一声惨叫。

他转头看,夫人只着亵衣,软软瘫倒在门侧,伸出一只手,颤巍巍的指向他。

他觉得好笑,作蛇羹而已。

夫人的惨叫唤起了家中的下人,那些个使女小厮纷纷披衣过来,他不解地看他们在门口乱作一团,那些个使女一叠声地骇叫,小厮们脸色变作灰白,吵声越来越大,引来了邻人,然后是更多邻人,最后是衙差。

他低头看汤锅,身子一下子软了。

那白森森的,分明是小儿指骨。

他张了张嘴,一抬脚,踢到什么圆溜溜的东西。

那小儿的头颅,骨碌碌滚至夫人身前,夫人张嘴,却发不出声音,俄而昏死过去。

他被判了斩刑,秋后决。

第一阵萧瑟秋风撼落开封道旁的黄叶之时,这案宗被呈交到开封府。

第14章 【蛇羹】-中

端木翠两只胳膊肘支在桌上,两手托腮,眼巴巴看着面摊的老板在热腾腾的面锅前忙的不亦乐乎。

一锅烧滚的水,面疙瘩,捏些盐撒下去,快起锅时烫两片菜叶子,然后抓些葱花扔进去。

再然后,端木翠的面前,多了一大海碗飘着两片青菜叶子的面疙瘩汤。

刚出锅的面疙瘩汤烫的很,下不去口,端木翠小心地吹着碗中的汤,吹两口气便咽一下口水。

天知道,这些日子,顿顿都是易牙的羹吴太公的精馔,她闻着味儿就想吐。

不是所有吃食都是白米饭,经得起今儿吃,明儿吃,后儿还吃。

所谓人间正道是粗粮。

好容易等到汤水不那么烫口,端木翠两手将汤碗端至嘴边,正准备喝它一大口且已经付诸行动之时——

“听说包大人要重审永州食子命案。”

“吓,你也知道这桩案子?”

“当然知道,哪有这么残忍的爹,竟活活煮了自己的骨肉。”

“这还不说,我听说他被人发现的时候,正抱着小儿的头颅啃噬,这不是失心疯是甚么?”

“人证物证俱在,包大人为什么还要重审此案?”

“我寻思着多半是鬼神托梦……”

以上对话证明了以下两点,

一,百姓在以讹传讹伸发讹扩大讹方面之精力无穷

二,百姓想象力之广袤无边

其时,端木翠一口面汤将下未下,听到边侧食客如此郑而重之摇头晃脑地发表见解,忍不住噗哧笑出声来,这一笑乐极生悲,被那口面汤呛到面红耳赤。

食客甲乙不悦地打量了一眼端木翠,然后继续方才的对话:

“听说明日开审,可允百姓观审?”

“那是当然,开封府复审的死囚案,平民百姓都可观审。”

“吓,那我一定要去看看那凶犯面目是何等可憎……”

接下来就是两人预约明日几时相见何地会面继而一并同行,然后两人又展望了今秋的庄稼播种事宜,同时预料了明春收成的喜人形势,由此可以推测出两人的职业应是农户。

更进一步的,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在当时各种信息传播方式比较落后的情况下,永州食子案的传播范围和受众居然是如此之广,可见此案堪称宋初大案。

既然是大案,那么端木翠就不可能没听过。

————————————————————

事实上,端木翠不但听说过这件案子,还曾派过细花流的门人前往彻查。

当然不是彻查犯罪动机,而是查访有无精怪作祟。

得出结论:无。

既无精怪作祟,凶嫌在第一犯罪现场被抓个正着,此案实在没有重审的必要。

既如此,开封府淌这趟浑水作甚?

端木翠一边喝面汤一边皱着眉头思量,在不到四分之一柱香的时间里,她作了一个决定。

既然明天开审,而她明日又恰好有空,那么不妨去凑个热闹,瞻仰下青天审案的赫赫威仪。

第二日,端木翠特意起了个大早,兴冲冲的赶往开封府。

可惜的是,她压根连开封府的门边都没摸着。

形形色色各色人等,将开封府入口处堵的水泄不通,人龙长队,啊不,是长堆,一直延伸至街外,有一两次,端木翠确信自己看见开封府的衙役扒在墙头要求外头的百姓肃静。

端木翠傻眼了,她悻悻地在人堆之外踱了几步,然后准备走人。

就在转身欲走的当儿,她忽然看见了一个人。

准确的说,是一个耄耋老者,昂然拄杖立于扒拉着想往前冲憋的脸红脖子粗的众人外侧,很是显眼。

端木翠犹豫了一下,走上前去,拍了拍那老者的肩膀。

“老丈,可不可以借一步说话?”

那老者愣了下,看了看端木翠,脸上的神色转为戒备:“老朽与姑娘并不相识。”

“谁也不是生下来就相识的啊,”端木翠笑嘻嘻道,“难道你在娘胎里的时候,啊不,在蛋中尚未孵出的时候,就认识你爹娘或是兄弟姐妹?”

那老者的脸色骤变。

“走啦,借一步说话,”端木翠依然笑的热络,“我知道有家面摊的面疙瘩汤做的不错,不如我请你?”

————————————————————

还是那个面摊,卖的只有面疙瘩汤。

端木翠吃的津津有味,耄耋老者如坐针毡。

“吃啊,”端木翠喝汤之余不忘招呼耄耋老者,“你要是嫌没味道,可以向老板讨些米醋。”

“不知道姑娘有什么话要同老朽讲?”耄耋老者终究按捺不住。

“你问这个啊?”端木翠似乎已经完全把这事给忘了,此时才重又想起来,四下看了看,依然坐于当地,却将上半身往老者这边凑近,压低声音神秘兮兮道,“我看你道行不错,再苦修些时日便将有所成,你不在深山修行,却跑到这市井之地转悠什么?”

耄耋老者张了张嘴,没有说话。

“我本来是可以收了你的道行,把你打回原形的,”端木翠说得如同吃饭一般平常,“可是我娘从小就教我要多栽花少种刺,看你品行不坏,是循正道修行的材料,就不同你为难了。”

耄耋老者舒一口气。

“可是你要找准自己的位置。”端木翠继续话题。

“上头是神仙府邸。”端木翠指指天。

“下头是鬼怪老巢。”端木翠指指地。

“至于你们,合该老老实实居于丘林菏泽之中,”端木翠叹气,“人境哪是你们该到的地方。”

“小人原本也不敢擅入人境,只是那永州食子案的凶嫌委实冤枉,小的不忍罔顾人命,这才一路尾随而来。”

“又是永州食子案?”端木翠微微错愕,“此案并无精怪作祟,若他确系冤枉,包大人自会彻查,又何必你一路相随?”

“并无精怪作祟是真,但个中缘由诡异莫辩,非人力彻查所能明。”耄耋老者忽的站起,向着端木翠深深一揖,“小人修道日久,好生明了不可因族类私仇而害人性命,还请姑娘成全,允小人在人境略略滞留,小人定当寻机谒见包大人,以辨那人清白。”

事实上,凭着端木翠与开封府的交情,大可带那老者大摇大摆自正门出入,全然不必套上这身夜行衣翻墙行事。

这要归咎于那老者坚持自行其事,一再谢绝端木翠的帮忙。

这点小小心思,焉能瞒得过我,端木翠嗤之以鼻。

嘴上说不欲麻烦端木翠,事实上还不是想独揽功德?救下那凶嫌,那老者功德无量,若是借了端木翠之手与人洗冤,这功德岂不是落在端木翠身上?

拯人性命还存功利之心,端木翠暗暗摇头,看来此人的修道之路漫漫且修远兮,莫说上下求索了,就算上下左右前后求索都未必能遂意啊。

“姑娘,”见端木翠立于墙下整装待发,啊不,是整装待翻,那老者再三辞谢,“小人一力即可,不须劳烦姑娘。”

端木翠斜了那老者一眼:“谁说我要帮你了?你进去找包大人,我进去是找展昭,大家各行其是,互不相干。”

那老者犹有疑色,却不再相询,胸腹贴于墙身,倏的蜿蜒而上,迅捷如蛇。

废话,人家本来就是蛇。

端木翠看的目瞪口呆,半晌,不甘心道:“施展法术有什么稀奇,我半点法术不用,单凭一己之力,也会爬进去。”

言出必践,果然弃了轻身功夫,借着铁爪一步步上爬,显见平日疏于练习,爬了不到几步便歇好久,歇的展昭忍无可忍。

“端木翠,”展昭仰头,“你要见我,走门便是,又搞的什么玄虚。”

端木翠吓了一跳,低头看展昭:“你……都看到了?你什么时候来的。”

“该看到的都看到了,”展昭叹气,“你下来吧,依照你这歇法,半夜都翻不到顶。”

“谁说的,”端木翠气结,“我只不过是要凭着人力爬过这围墙而已,再歇片刻就能爬过去。”

展昭头痛:“那你就这样……趴在墙上跟我说话?”

“我喜欢这样跟你说话,”端木翠发狠,“而且上面比较凉快。”

话音刚落,展昭一撩衣襟,平地上跃,端木翠尚未反应过来,已被展昭带了下来。

甫一接地便双脚无力,端木翠赶紧扶住展昭,两只手臂都似在微微颤抖。

“手脚都发软吧,”展昭忍住笑,扶端木翠在墙角坐下,“上头虽然凉快,却不是那么好待的。”

端木翠狠狠剜展昭一眼:“我只是想单凭人力爬过……”

“好啦,”展昭啼笑皆非,又抬头看了看墙檐,“方才翻过去的那老者是谁?身法那般怪异。”

“你也知道有人翻过去了,还在这不紧不急,也不说去保护包大人。”端木翠一边按捏发酸的小腿,一边低声嘟嚷。

“我听到你二人对话,你自然不会带歹人来危害大人。”展昭微笑。

端木翠看展昭:“展昭,包大人为什么要重审永州食子案?”

展昭已猜到端木翠十有其九是为永州案而来,倒并不讶异:“永州案上报开封之后,大人和公孙先生就一直好生关注,且大人经常喟叹说虎毒尚不食子,据街坊言说,那凶嫌平日里并不残恶,做出这样的事情实在让人匪夷所思,此其一也。”

“其二呢?”端木翠追问。

“公孙先生给永州长吏去书详询此事,长吏回信中有一点颇让大人生疑。那长吏言说凶嫌下狱之后就不曾开过口,半句话也未曾为自己辩解过,他又目不识丁,也不能将自己的冤屈写出来,只是目中常含悲苦之色,看到的人无不心酸落泪。”

“那今日堂审可有进展?”

“能有什么进展?”展昭苦笑,“口不能言笔不能写,就算大人有心重审此案,又有何力回天?”

第15章 【蛇羹】-下

一灯如豆。

包拯和公孙策还在试图找出永州食子案的突破口。

今日堂审,包拯界方一拍:“你可知罪?”

那人僵跪于当地,一动不动,良久目中流下泪来。

“依学生看,”忆起白日所见,公孙策嗟叹不已,“那人确有苦衷,但观其神色,他似乎对自己能否洗冤并不在意。”

“此话怎讲?”

“回大人,他虽然口不能言,但肢体活动无碍。若果真有心伸冤,大人问他是否知罪之时,理应摇头否认或是点头伏罪,但他却若泥胎木塑,阖目向天涕泪长流……”

“公孙先生所言有理,”包拯点头,“他这般行止,此中必有极大隐情,只是他不开口,本府又从何为他洗冤……公孙先生,你可有良策?……公孙先生?”

连唤两声不见公孙策应答,包拯略感诧异,抬头看公孙策。

公孙策双目圆瞪,满目惊惶,上下牙关磕磕撞撞,抖抖索索伸手,指着那紧闭的门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