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不敬生灵之殇——朱紫国

一、相思成灾

朱紫国王是笔者很喜欢的一个国王,这个国王一没有宠信道士或者和尚,二没有被狐狸精或者蛇精什么的迷惑,三还十分痴情。但就是这么一个好国王却不幸罹患了史上最严重的疑难杂症——相思病。而且他还天天活在下三滥妖怪赛太岁的恐吓里。

朱紫国行医是《西游记》中一个很有意思的情景,也是孙悟空在整部书中唯一一次行医的表现,写的很精彩,但是本章内容与孙悟空行医无关,笔者所要讨论的是孙悟空为什么要行医?孙悟空之所以行医是因为国王病了。但是国王病了,孙悟空就要行医吗?当然不是,比丘国的国王就病了,孙悟空也没管,原因是比丘国的国王被狐狸精给掏空身子了,谁愿意管他死活!但这个朱紫国国王却是个好国王,所以老孙要行医,老孙一行医就查出来朱紫国这老哥是怎么得的病了,孙悟空的描述很精彩,照抄如下——“诊此贵恙是一个惊恐忧思,号为双鸟失群之证。”那国王在内闻言满心欢喜,打起精神高声应道:“指下明白!指下明白!果是此疾!请出外面用药来也。”大圣却才缓步出宫。早有在旁听见的太监,已先对众报知。须臾行者出来,唐僧即问如何,行者道:“诊了脉,如今对证制药哩。”众官上前道:“神僧长老,适才说双鸟失群之证,何也?”行者笑道:“有雌雄二鸟,原在一处同飞,忽被暴风骤雨惊散,雌不能见雄,雄不能见雌,雌乃想雄,雄亦想雌:这不是双鸟失群也?”众官闻说,齐声喝采道:“真是神僧!真是神医!”

笔者对老孙五体投地之余,对须菩提祖师又多了一层敬意,这很有可能就是老孙从须菩提那里学来的。

朱紫国国王的病,通俗来讲,就是相思病,这个相思病是因为自己最爱的皇后娘娘被妖怪抓跑了才得的,而那个笨妖怪是观音菩萨的坐骑,当孙悟空要干掉那个妖怪的时候,观音菩萨来了,让孙悟空手下留情,孙悟空当然要问原因,观音菩萨说这个小东西是来给国王消灾了。孙悟空就生气地问那畜生消什么灾? 菩萨道:“他(朱紫国王)年幼间,极好射猎。他率领人马,纵放鹰犬,正来到落凤坡前,有西方佛母孔雀大明王菩萨所生二子,乃雌雄两个雀雏,停翅在山坡之下,被此王弓开处,射伤了雄孔雀,那雌孔雀也带箭归西。佛母忏悔以后,吩咐教他拆凤三年,身耽啾疾。那时节,我跨着这犼,同听此言,不期这孽畜留心,故来骗了皇后,与王消灾。”

所以说,朱紫国国王的错误就在于他射了一只孔雀,但是这只孔雀不是普通的孔雀,而是灵山的孔雀,是如来的兄弟姐妹,你打狗还得看主人呢,更何况伤了佛母的儿子、如来的兄弟。

但是笔者有很多问题想不通,说出来与读者共享。第一,佛母是怎么怀孕并且生下来儿子女儿的?这不犯戒吗?第二,雌雄孔雀是兄妹关系还是什么,为什么伤了兄妹,你去拆散人家夫妻?这个说不通啊。第三,为什么要分散人家三年?第四,佛母忏悔以后,吩咐教他拆凤三年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忏悔?第五,为什么等到朱紫国国王登基之后才消灾?

笔者思考了很久,只得出了以下荒谬的答案:

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是,佛母孔雀大明王菩萨在做佛母之前已经怀孕了,做了佛母之后才生下来,不然那就太可怕了,灵山上谁敢跟佛母匹配?

第二个问题的答案是,雌雄孔雀是兄妹关系,之所以要拆散朱紫国国王夫妻,是因为那样地教训更深刻一下,相思之苦最煎熬。

第三个问题的答案是,估计两头小孔雀的伤,三天才好,伤了三天,害人家三年,这个符合如来他们那里的逻辑,乌鸡国国王就是一个例子。

第四个问题的答案是,佛母之所以忏悔是因为她一不该让儿子女儿到处乱跑,管教不严;二是要害人家了,所以先忏悔一下,就像是武侠片里的和尚,杀人之前先说一句“阿弥陀佛,善哉,善哉”一样。

第五个问题的答案是,之所以等国王登基之后再干坏事,是因为得先考察他和哪个娘娘的关系最好,而且少年不知愁滋味嘛,人到中年丧偶才最痛苦。

问题解决之后,笔者又产生了一个疑问,为什么这位朱紫国国王能伤到孔雀大明王菩萨的两个儿女呢?他们好歹是有法力的东西啊,就像那个文殊菩萨一样,难道他们都是故意的?

不敢想啦,想不通,这个世界很乱啊,乱就乱在很多人不讲规则,而没有规则的世界才是最可怕的世界。

二、启示

和乌鸡国国王一样,朱紫国国王的悲剧也是既有外部之因,也有内在之源,乌鸡国国王错在心浮气躁,而朱紫国国王的错则在不敬生灵,杀伐过重。

从观音的话里可以知道,朱紫国国王年轻时是个很喜欢打猎的人,为太子时喜欢狩猎,登基之后少不了会妄动刀兵,而兵者,凶器也!杀伐过重的人戾气难消,必然会给自己、给家人甚至自己的国家带来不详。

敬畏生命的人,往往敬畏天地,为人处世都会有所顾忌。而不敬生灵的人,则往往会无所畏惧,心无牵挂,一旦如此,灾难或许就不远了。

第四章 好色乱欲之殇——比丘国

一、认畜为亲

比丘国国王很可怜,可怜之处在于他和一个动物发生了不该发生的不正当关系,又认了一个动物做丈人。

这就是吴承恩的逻辑,一个国家不能宠信外戚,后宫也不能干政,为什么呢?因为有权欲的后宫和外戚都是禽兽,都是妖邪,他们干政就会祸乱整个国家。

这位比丘国国王在一头狐狸的引诱下失了身,然后认了一头鹿做丈人,又在这头鹿的引诱下想干掉唐僧,吃唐僧肉,这无疑是痴人说梦。

他们的对手可是孙悟空。

当然,这头梅花鹿之所以敢如此胆大妄为,是因为他有背景,他的主人是大名鼎鼎的寿星老爷子。

可以说,和乌鸡国国王、朱紫国国王、凤仙郡郡主相比,这位比丘国国王可是一点错都没有,这也正是他的可怜之处啊,当然,如果非说他有错的话,那就是好色。

到最后,孙悟空要干掉梅花鹿的时候,寿星老爷子当然及时地赶到了——那老人把寒光罩住,叫道:“大圣慢来,天蓬休赶,老道在此施礼哩。”行者即答礼道:“寿星兄弟,那里来”?八戒笑道:“肉头老儿,罩住寒光,必定捉住妖怪了。”寿星陪笑道:“在这里,在这里,望二公饶他命罢。”行者道:“老怪不与老弟相干,为何来说人情?”寿星笑道:“他是我的一副脚力,不意走将来,成此妖怪。”行者道:“既是老弟之物,只教他现出本相来看看。”寿星闻言,即把寒光放出,喝道:“孽畜!快现本相,饶你死罪!”

逮住了鹿精还不算,孙悟空又带着寿星去见国王,那国王跪拜寿星,求祛病延年之法,寿星给了国王三个枣儿,国王吃了,渐觉身轻病退。

从书中看得出来,寿星老爷子还是很怕孙悟空的,见了孙悟空,嬉皮笑脸、打拱作揖的,如果是观音菩萨、太上老君、如来佛祖、文殊菩萨、普贤菩萨或者是弥勒佛祖的宠物或者家眷下凡为非作歹了,直接领走就行,道歉的话也难说,而咱们这个寿星老爷子不但要赔笑告饶,还要处理善后事宜,去给比丘国国王治病,可以说,认错改正的态度很好,值得表扬,更值得大神仙、大佛老、大菩萨们学习。

很有趣的是,寿星作为掌管人间凡人寿命的神仙,送给比丘国国王延寿治病的药石竟然是人家东华帝君的火枣,还说自己不曾带什么药,又说比丘国国王筋衰神败,不能还丹,所以索性连修养之方都免谈,这说明寿星认错改正的态度根本就不彻底,不坚决。

笔者都想问问了,这个比丘国国王跟你寿星老爷子有仇没仇?应该没仇吧,也没见你说出什么类似于乌鸡国国王和朱紫国国王所犯下的错误啊,那人家没仇你让你的梅花鹿祸害人家干吗?祸害到人家筋衰神败了,你说治不好了,只能一个枣子了事?

笔者按,这就是赤裸裸的压迫问题,我们由此得出一个结论,神仙的宠物远比一个下界的国王重要的多,神仙的宠物祸害一国打骂几句了事,国王死了活该。

当然,当今也有这种现象,富家养的狗猫比一个穷人金贵的多,你伤不起,万一不幸伤到了,你不但得赔几千、几万甚至几十万的钱,还得赔礼道歉,甚至要下跪。

最后再说一句,当寿星老头走之后,“朝中君王妃后,城中黎庶居民,各各焚香礼拜不题”,好吧,你们为什么不想想这寿星老头给你们什么好了?他为什么下界?

二、启示

比丘国国王是个让人可怜又可恨的人,被两只畜生玩弄于鼓掌之间,差点身死国亡,但细想起来,他是却是活该。

人可以好色,但是不能好色而乱欲,为了美色而放弃自己道德底线的人,迟早要身败名裂。

而且,地位越高、责任越大的人,好色乱欲的后果也就越严重。夏桀之于喜妹,纣王之于妲己,周幽王之于褒姒,吴夫差之于西施,这些人无一不是因为好色乱欲而身死国王。

所以,好色是领导的禁区,莫要擅入雷池一步。

书中还有一个细节值得我们推敲,身为犯罪的主要策划者、主要执行者梅花鹿精没有死,只挨了几下不疼不痒的打,而被当做工具利用的狐狸精却惨死无状,这其中的原因无非是梅花鹿有背景,而狐狸无后台。

所以,不是自己的圈子,请慎入。

第五章 祸起萧墙之殇——凤仙郡

一、三年无雨

凤仙郡的悲剧是天灾加人祸。

凤仙郡三年不下一滴雨,一郡黎民百姓受苦受累,为什么如此呢?原因很简单。

原著中——邱洪济、张道陵与葛、许四真人引至灵霄殿下,启奏道:“万岁,有孙悟空路至天竺国凤仙郡,欲与求雨,特来请旨。”玉帝道:“那厮三年前十二月二十五日,朕出行监观万天,浮游三界,驾至他方,见那上官正不仁,将斋天素供,推倒喂狗,口出秽言,造有冒犯之罪,朕即立以三事,在于披香殿内。汝等引孙悟空去看,若三事倒断,即降旨与他;如不倒断,且休管闲事。”四天师即引行者至披香殿里看时,见有一座米山,约有十丈高下;一座面山,约有二十丈高下。米山边有一只拳大之鸡,在那里紧一嘴,慢一嘴,嗛那米吃。面山边有一只金毛哈巴狗儿,在那里长一舌,短一舌,餂那面吃。左边悬一座铁架子,架上挂一把金锁,约有一尺三四寸长短,锁梃有指头粗细,下面有一盏明灯,灯焰儿燎着那锁梃。行者不知其意,回头问天师曰:“此何意也?”天师道:“那厮触犯了上天,玉帝立此三事,直等鸡嗛了米尽,狗餂得面尽,灯焰燎断锁梃,那方才该下雨哩。”行者闻言,大惊失色,再不敢启奏,走出殿,满面含羞。

从小说里可以看出来,这位郡侯仁政爱民,不是贪虐之辈,就因为和不贤惠的老婆干架,把供桌给推到了,结果点背,赶上玉帝来吃东西,东西没吃着,让狗吃了,玉帝面子上不好看,大为恼火,就不下雨。

令笔者很奇怪的是,孙悟空知道了事情原委以后,居然满面羞愧而退,笔者实在是想不明白孙悟空为什么会满面羞愧,甚至于会迁怒凤仙郡郡侯。

原著中——行者将郡侯喝了一声道:“只因你这斯三年前十二月二十五日冒犯了天地,致令黎民有难,如今不肯降雨!”郡侯慌得跪伏在地道:“老师如何得知三年前事?”行者道:“你把那斋天的素供,怎么推倒喂狗?可实实说来!”那郡侯不敢隐瞒,道:“三年前十二月二十五日,献供斋天,在于本衙之内,因妻不贤,恶言相斗,一时怒发无知,推倒供桌,泼了素馔,果是唤狗来吃了。这两年忆念在心,神思恍惚,无处可以解释,不知上天见罪,遗害黎民。今遇老师降临,万望明示,上界怎么样计较。”行者道:“那一日正是玉皇下界之日,见你将斋供喂狗,又口出秽言,玉帝即立三事记汝。”

对于天庭不下雨的理由,笔者感到匪夷所思,就因为贡品被无意推翻,你玉帝就得惩罚一郡的百姓?

笔者不禁要问,是一郡的黎民百姓重要,还是你玉帝的面子重要?身为三界的主宰,为什么不能心胸宽广一些?

再说,这凡间的黎民百姓都是你玉帝的子民,这凤仙郡郡侯只不过是戴天牧守一方的小公务员,他做到仁政爱民了,不正是符合你的要求嘛。

但是,很不幸,凤仙郡郡侯的惨痛教训告诉我们,领导最看重的东西不是你的业绩,而是他自己的面子。

这几乎已经形成了普遍的共识,你看孙悟空上天求雨的时候,几乎所有的神仙天师都异口同声,众口一词地说,那家伙活该。

而孙悟空对此不置一词,反而也认为凤仙郡所受的灾难是应该的,这说明了一个问题,这种现象很普遍,普遍到一向反抗天庭专制统治的斗士孙悟空都认为应该了,凤仙郡侯悲剧啊!

二、启示

抛除天庭故意为难的因素不说,但从凤仙郡侯自身来看,他虽然号称贤能,但是却因为家事连累一郡百姓,并无妖怪出没的凤仙郡,大旱三年,因此而死、而流离失所的百姓不计其数,而起因却只不过是凤仙郡侯的家庭矛盾,这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我们固然应该对玉帝轻罪重罚的不公而愤恨不平,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个故事所揭示的另一层含义——祸起萧墙。

很多事情之所以失败,主要原因不在于外部阻力过于强大,而在于后院起火,无心他顾。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小家不和睦,诸事都不顺。

这个故事还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人在做,天在看,所以请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第六章 铺张浪费之殇——金平府

一、香油之祸

笔者一直认为,在所有的妖怪中,口味最重的就是青龙山玄英洞里的三个犀牛精了,而且这三个妖怪也是所有妖怪中最下贱的妖怪,别的妖怪要么吃人,要么吃动物,从来没听说过偷吃香油的,这就是重口味啊。

笔者所奇怪的就是,吴老爷子为什么安排这样三个妖怪,用意何在?

当笔者反复去看原著的时候,发现了这么一笔账,顿时恍然大悟,先别管悟出了什么,各位看官一起来看看这笔账——唐僧回问众僧道:“此灯是甚油?怎么这等异香扑鼻?”众僧道:“老师不知,我这府后有一县,名唤旻天县,县有二百四十里。每年审造差徭,共有二百四十家灯油大户。府县的各项差徭犹可,惟有此大户甚是吃累,每家当一年,要使二百多两银子。此油不是寻常之油,乃是酥合香油。这油每一两值价银二两,每一斤值三十二两银子。三盏灯,每缸有五百斤,三缸共一千五百斤,共该银四万八千两。还有杂项缴缠使用,将有五万余两,只点得三夜。”行者道:“这许多油,三夜何以就点得尽?”众僧道:“这缸内每缸有四十九个大灯马,都是灯草扎的把,裹了丝绵,有鸡子粗细,只点过今夜,见佛爷现了身,明夜油也没了,灯就昏了。”

三个妖精偷油吃,竟然把一个县的二百多家大户给吃累,三天五万多两银子,简直是明抢豪夺!

或许有人要问,这又怎么了?你到底悟出什么了?

笔者一直在强调,吴承恩老爷子是在用鬼神之事说人事,这次也不例外。合酥香油不是寻常的捐赠东西,而是三个老妖特殊的喜好,可以这么说黎民百姓仅仅供奉三个妖怪的香油钱都能把自己给整穷了,更何况政府的各种苛捐杂税?而这三个妖怪正是吴老爷子暗寓的政府官吏,他们不但要正常的苛捐杂税,还向百姓盘剥,以满足自己的特熟喜好!

或许还有一层更深的暗寓,假的佛祖都能把百姓给吃穷了,如果是供奉真的佛祖的香油钱呢?

答案不言而喻,我们从小说的最后一回中,看阿难迦叶的贪婪就可以知道了。

楼主1439楼

三个犀牛精口味很重,很贪婪,下场也很惨,他们被四个更加禽兽的神仙给捉住,直接被啃了,犀牛角也被当做礼物进奉给玉帝,这就叫做恶人自有恶人磨。

言归正传,其实笔者对金平府能出现三个犀牛精一直持十分不解的态度。金平府距离西天已经很近了,这三个犀牛精何以如此大胆敢假冒佛祖,骗取酥合香油?

在小说里,孙悟空从金平府追到三个犀牛精的老巢青龙山玄英洞,所用的时间是从元宵节晚上到次日破晓,这中间至少也得四个小时吧,以孙悟空的腾云驾雾本领,尚且要腾挪这么长时间,玄英洞之远可见一斑。

但既然这么远,又靠近灵山,三个犀牛精为何偏偏选择此处为作案地呢?

答案很简单,因为只有清平府有酥合香油。

那为何别的地方没有?

笔者先不回答,诸位先看一段话。

众僧笑道:“老师拜佛与悟禅心重,故不以此为念。今日乃正月十三,到晚就试灯,后日十五上元,直至十八九,方才谢灯。我这里人家好事,本府太守老爷爱民,各地方俱高张灯火,彻夜笙箫。还有个金灯桥,乃上古传留,至今丰盛。老爷们宽住数日,我荒山颇管待得起。”

金平府过元宵节,从正月十三就开始试灯,而且直到正月十九才谢灯,更兼各地方俱高张灯火,彻夜笙箫,这是何等大手笔?难道金平府就真的如此富足,“颇管待得起”吗?

如果真是这样,何至于供应酥合香油十分紧张?

羊毛历来出自羊身,金平府如此大手笔,花销定然还是来自于百姓,原文中“本府太守老爷爱民”说的极富深意。而且金平府每年如此,百姓也都习惯了。至此,犀牛精为何选择金平府作案,原因也就很明确了。因为金平府的百姓习惯于被掠夺,习惯于做大手笔之事,习惯于做面子工程。佛爷每年现身吃酥合香油,虽然花销甚大,却是金平府政府的殊荣,因此,虽年年被吃穷,仍然年年奉上,玄英洞的妖怪们又怎么舍得另觅他处?

二、启示

只不过,可惜的是,金平府一直引以为荣的佛爷现身吃油之事到头来却是一场天大的骗局,佛爷从来不曾光顾过,吃的一县富户哭穷的是三个犀牛精。

可能直到骗局被揭发,金平府上至官员,下至百姓也都只是痛恨妖怪欺骗他们感情而已,他们很难会想到自己的错。

笔者试问,如果金平府不铺张浪费如斯,一贯勤俭节约,会招来犀牛精吗?

而国人也向来有个习惯,财不外露,否则必招祸端。

第五卷 妖界众生相

第一章 花果山结义兄弟——七大圣揭秘

一、趣解七大圣排名规则

在《西游记》中,但凡出现的妖怪,几乎都有来历和去处,但是唯有花果山结义的七兄弟十分神秘,其中除了孙悟空和牛魔王以外,其余五兄弟均只出现过一次,没有来历,没有结局。

七大圣首次登场在《西游记》第三回——他(孙悟空)放下心,日逐腾云驾雾,遨游四海,行乐千山。施武艺,遍访英豪;弄神通,广交贤友。此时又会了个七弟兄,乃牛魔王、蛟魔王、鹏魔王、狮驼王、猕猴王、禺狨王,连自家美猴王七个。

这里简略地交代了一下孙悟空其余六兄弟是如何会聚花果山的,他们是孙悟空走千山、访四海时结交的妖王,可以说,孙悟空具有十分英明的战略目光,他已经预测到自己有朝一日必遭上天忌恨,所以首先壮大自己的实力,结交下六个魔王,收纳七十二洞妖怪,就是为了要壮大花果山起义基地。

《西游记》第四回——你看那猴王得胜归山,那七十二洞妖王与那六弟兄,俱来贺喜。在洞天福地,饮乐无比。他却对六弟兄说:“小弟既称齐天大圣,你们亦可以大圣称之。”内有牛魔王忽然高声叫道:“贤弟言之有理,我即称做个平天大圣。”蛟魔王道:“我称覆海大圣。”鹏魔王道:“我称混天大圣。”狮驼王道:“我称移山大圣。”猕猴王道:“我称通风大圣。” 禺狨王道:“我称驱神大圣。”此时七大圣自作自为,自称自号,耍乐一日,各散讫。

从以上两段文字来看,七大圣结义是有排名先后的,从前至后依次是牛魔王(平天大圣)、蛟魔王(复海大圣)、鹏魔王(混天大圣)、狮驼王(移山大圣)、猕猴王(通风大圣)、犬禺狨王(驱神大圣)、美猴王 (齐天大圣)。

按古时候结义的规则来看,此七人结义是按年龄算的,而非是本领大小。就如《三国演义》里的刘关张;《水浒传》里的武松、张青、孙二娘;《射雕英雄传》里的郭靖、杨康;《倚天屠龙记》里的谢逊、张翠山等等就是如此,叙年齿、拜天地,歃血结义!这是不变的结义规则,近来听到许多人说七大圣是按照本领排名先后的,孙悟空在其中本领最小,笔者感到很可笑,下面做一一剖析。

在《西游记》第四十一回,行者对红孩儿道:“你是不知,我乃五百年前大闹天宫的齐天大圣孙悟空是也。我当初未闹天宫时,遍游海角天涯,四大部洲,无方不到。那时节,专慕豪杰,你令尊叫做牛魔王,称为平天大圣,与我老孙结为七弟兄,让他做了大哥;还有个蛟魔王,称为复海大圣,做了二哥;又有个大鹏魔王,称为混天大圣,做了三哥;又有个狮狔王,称为移山大圣,做了四哥;又有个猕猴王,称为通风大圣,做了五哥;又有个禺狨王,称为驱神大圣,做了六哥;惟有老孙身小,称为齐天大圣,排行第七。我老弟兄们那时节耍子时,还不曾生你哩!”

这里面孙悟空提到“惟有老孙身小,称为齐天大圣,排行第七”,“身小”可以理解为“身体小”或者“生身年龄小”,若说是身体小,笔者以为猕猴比孙悟空大不了大少,而且以身子大小排名更不靠谱,那样肯定是蛟魔王做老大,所以说应该是生身年龄小。至于“排行”就更明显不过了,排行第几,都是按照年龄算的。

第四十二回中,红孩儿说牛魔王的年龄时,这样说:“我父王平日吃人为生,今活彀有一千余岁,怎么如今又吃起斋来了?”

孙悟空的年龄也可以推算,《西游记》第三回——“那魂字一千三百五十号上,方注着孙悟空名字,乃天产石猴,该寿三百四十二岁”;后来孙悟空做弼马温——“不觉的半月有余”,天上一天,地上一年,是十五年有余;做齐天大圣时——“我记得才半年光景,怎么就说百十年话?”天上半年,地上一百八十多年;大闹天宫被捉,被老君烧了四十九天,地上又是四十九年;出炉后被如来压在五行山下五百余年。

《西游记》第十四回——“先年间曾闻得老人家说:王莽篡汉之时,天降此山,下压着一个神猴…”王莽篡汉到唐太宗时期,大概有将近六百年,但是《西游记》第八回“大圣道:如来哄了我,把我压在此山,五百余年了,不能展挣”,所以说,还不到六百年,但也接近了。

把孙悟空被压的时间按六百年算,那么孙悟空取经时的年龄应该在一千一百八十六岁左右,也是一千余岁。

把孙悟空被压的时间按六百年算,那么孙悟空取经时的年龄应该在一千一百八十六岁左右,也是一千余岁。

但是还有一个事实就是,孙悟空是拜菩提老祖为师的,菩提老祖教人修炼的过程十分迅速,而且孙悟空悟性极高,而菩提老祖教下的徒弟又都是成仙而不是成妖,孙悟空也是修炼成太乙散仙的,也就是说孙悟空和牛魔王等人的成道过程不同,牛魔王等人是邪魔,是修炼成精的妖怪,如果说牛魔王等人的年龄没有孙悟空大,那么孙悟空和他们结拜的时候,他们也顶多是三百四十二岁,修炼三百多年的妖怪能有多大本领,能值得孙悟空去拜会,并且结为兄弟?

所以说,牛魔王等人的年龄应该都比孙悟空大,而且大的不止百岁。他们结拜的规则就是按年龄。

从七大圣的外号上看,牛魔王和美猴王一个是平天大圣,一个是齐天大圣,本领都是大到通天彻地的,而且后文也确实交代过,牛魔王本领高强,和孙悟空有一拼。而且牛魔王有个诨名叫做“大力牛魔王”,可见牛魔王的特点是力大无穷,这一点孙悟空也具备,不然也不能扛山、玩转金箍棒了。

在降服牛魔王的时候,曾经说过,“好魔王——他也有七十二变,武艺也与大圣一般,只是身子狼犺些,欠钻疾,不活达些”。

此外,牛魔王的内在修炼不行,也就是说牛魔王不具备长生不老、与天同寿的本领,不然红孩儿也不会请牛魔王去吃唐僧肉,来让自己的老子延寿千年了,都是长生不老了,还怎么延?

综合分析,牛魔王和孙悟空的本领对比为:

一、武艺,和孙悟空一般;

二、内在修为,不如孙悟空多矣,孙悟空吃仙丹、吃蟠桃、喝御酒,浑身练得混入一块,是金刚不坏之躯,太上老君都烧不死,放到金角银角的葫芦里都不会化,在黄眉老怪的金饶里也没事,牛魔王无此本领;

三、变化通玄之术:一样,都是七十二变;

四、腾挪术:牛魔王有坐骑,避水金睛兽,可见还是本身不强,更不用说比孙悟空的筋斗云了;

五、灵活程度:牛魔王不如孙悟空;

六、智慧:和孙悟空差不多;

七、兵器:金箍棒无与伦比;

八、其余的,孙悟空会火眼金睛,又吃了定风丹,牛魔王的芭蕉扇对孙悟空不起作用;还有孙悟空会一种几乎是所有神仙妖怪都不会的法术——元神出窍;这个相信大家都不陌生,而且元神出窍十分厉害,镇元大仙都对孙悟空这一点无可奈何。之所以说孙悟空独会这一门功夫,是因为如果别的妖怪也会元神出窍,那么就不用怕孙悟空钻进他们肚子里这一招了。

所以,综合对比下来,牛魔王大不如孙悟空。

牛魔王如此,其余五大圣也就好说了。

蛟魔王(复海大圣)估计在水里的本领强一些;鹏魔王(混天大圣)则腾挪术好一点;狮驼王(移山大圣)这个力量大一些;猕猴王(通风大圣),根据如来后来对六耳猕猴的评价,应当是耳聪目明之辈,心智很高;禺狨王(驱神大圣)这个驱神听起来霸气非常,实际上可以理解为没什么本领,就是瞎吹,要真有驱神的本领,你怎么不去大闹天宫?

所以,这几大魔头的本领应该在牛魔王之下,更在孙悟空之下,当然也不会太差,应该比猪八戒强多了。

另外要说的是,在七大圣开始聚义的时候,并没有说孙悟空以外的其余六大魔头本领如何,而是在孙悟空大战牛魔王的时候,才说了牛魔王的本领和孙悟空差不多,我们要注意,这时候的牛魔王和孙悟空,自孙悟空大闹天宫一别已经是六百多年以后了,在这六百多年间,有五百余年,孙悟空是被压在五行山下不能动弹的,个人修为基本上没多大提升,而牛魔王则又修炼了六百余年,如此方才和孙悟空差不多,可以想见他们当初结义的时候,牛魔王的本领并不如孙悟空。

二、七大圣之兄弟情义探微

笔者对孙悟空以外的六大圣很是不屑。笔者猜测,吴老爷子写这几个人也就是讽刺起义部队中的投机分子。

在《西游记》前几回目中,吃喝玩乐的时候随处可见六个魔头的身影,一到打仗的时候,就不知道哪儿去了。

在天庭第一次围剿孙悟空的时候,孙悟空努力征战,得胜之后,牛魔王等人方出洞庆贺,待到天庭第二次征讨孙悟空的时候,这六人是连影子都不见了。

如果七大圣聚齐,二郎神等人也无可奈何。七大圣之间的情谊比二郎神与梅山兄弟之间的情谊差远了,可以说完全是酒肉朋友。

后来孙悟空被压在五行山下,将近六百年的时间里每一个兄弟去探望,也没一个兄弟去孙悟空的花果山收拾一下烂摊子,笔者可以想象孙悟空的心里有多凄凉。

在大战红孩儿的时候,孙悟空对红孩儿说自己是牛魔王的结拜兄弟,红孩儿竟然不信,而且还说从未有过此事,牛魔王如果真的把孙悟空当兄弟看,如何连自家兄弟的事迹都没对红孩儿讲过?

至于其余五大魔头,后来更是提也没提。孙悟空大战牛魔王的时候,他们也没有露面,谁都不帮。

这就是七大圣之间的情谊,享乐时,个个积极;喊口号时,一个比一个响亮;真正扯旗造反了,作鸟兽散。

有人说,这完全是因为孙悟空去天庭做官,不管其余六个兄弟,以至于他们也不管孙悟空。

笔者感到很可笑,我们首先要弄清楚,孙悟空是如何封的官,其余六兄弟又是何时销声匿迹的。孙悟空在官封弼马温以后不满意下界,然后扯旗造反,这时候七个魔头才各自自封了大圣的名头,而且此时招来了天庭的第一次围剿;围剿的时候,其余六大魔头一没有派出一兵一卒,二没有出力相助;三没有挂上自己的大旗,以示和孙悟空共进退;可以说从精神上到实践上,都没有支援孙悟空。孙悟空靠自己一刀一枪拼下来的齐天大圣官衔,凭什么要照顾他们?他们可都是老大哥啊。

好吧,就算是因为孙悟空没给他们要官职,那其余六个魔头之间应该同仇敌忾吧,那为什么收剿牛魔王的时候,一个也不露面?

这就完全可以说明,他们就是一帮子酒肉朋友!一遇到正事、大事纷纷销声匿迹!孙悟空交友不慎啊!

从其余六个魔头的行为来看,他们一没有孙悟空的魄力,首先是孙悟空提出自封齐天大圣,然后他们一一模仿;其次,他们没有孙悟空敢于造反的勇气,连大旗都不敢挂;第三,他们没有孙悟空斗争到底的精神,牛魔王一战一败就投降;第四,他们没有孙悟空的是非之心,孙悟空虽然占山为王,但是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基本上不干打家劫舍、吃人抓人的勾当,其余六个完全是邪魔外道;最后,他们没有孙悟空的实力。

所以说,这一帮根本就不具有可比性的七个人聚义,不具备相似的理想,不具备相似的品质,不具备一致的精神和共同的革命纲领,从一开始就注定要失败!

吴老爷子最后不提其余五人,实际上是以牛魔王的结局暗示了其余五人的结局好不到哪里去,而且他们也不值得浓墨重彩的写了。

孙悟空以交游四海、广纳英豪为基础,建立花果山革命根据地,威震三界,但是在并没有相同的追求之下,这种兄弟情义是极不稳定的。孙悟空追求的是改换日月,重整天地,而他的六个哥哥们追求的或许只是统治阶级不抓我就行了。

这种草创之初,盟军内部的不同声音迟早会造成整个创业的失败!

亲 我来告诉你大觉金仙是怎么回事

宋徽宗尊崇道教,自称道君皇帝,他所作的一项重大举措就是废除佛教,改佛为道,所以称佛祖为大觉金仙,改其他的佛、菩萨等为仙人大士,改佛寺为神霄宫,僧为德士,意思是说从此以后没有佛祖,没有和尚,没有寺庙了,都是道教的神仙,都是道家的宫殿,都是道教的弟子

所以,大觉金仙是道教的神仙,而不是佛家 这个可以参考宋史去看看

不过你发的网址说的好像也是这回事,你仔细看看就明白什么意思了

敬告各位亲爱的读友:

小楼一再强调,本书只是根据《西游记》里的人物形象来分析的,不涉及佛经,也不涉及其他的文学作品,所以麻烦不要再拿佛经里人物来指责小楼写的不对了 你应该去职责吴承恩 指责吴承恩写错了 也麻烦不要再拿《封神演义》里的人物来说事了 这里是分析《西游记》的

还有,小楼所写的东西,是借古讽今,讽刺当今社会上的种种不良风气,这么浅显的东西,为什么有人看不出来呢 一直在跟小楼讨论学术的东西 如果是这样 可以另行开贴,专写学术的去

再次,这是御风楼主人写的,不是别人写的,所以跟别的大师什么的不一样,观点不同,这很正常,不用大惊小怪,每个人的观点本来就不一样,都一样的话,这世界早就大同了,奇了怪了,最开始写的时候,有人说是抄XX的,出版之后,又有人说和XX的不同,是错的,难道西游记只许XX分析,不许我分析?

但是还是欢迎大家来挑刺,挑小楼误写原著的地方

第二章 花果山群妖聚义——孙悟空革命失败揭秘

一、孙悟空的军事才能揭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