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氏一看就明白过来,笑着说道:“应该是族长照顾我们家,这拜过祖宗的东西好,吃了能保佑咱们家平安健健康康的长大。”

孙氏一听,倒是重视起这几块肉来,当天晚上就剁碎了炖了肉羹,上桌了就往姜氏那边让,姜氏客气了一下也接了,反手就给孙子挖了大大的一勺子,想了想又给孙女也添了一勺,不过分量显而易见的差距甚大,不过章招娣也吃的乐呵呵的并不介意就是了。

姜氏一边分菜,一边问祭祖时候的事情,也得亏了章元敬并不是真的孩子,记性好条理也清楚,不然可回答不了她事无巨细的问题。

姜氏听了啧啧称奇,还说道:“当年老爷还活着的时候,常说章家人少,连祠堂的院子都站不满,如果可就快要站不下了,听说有些大家族里头,不是出息的还不能参加祭祖呢。”

孙氏几个人也听得啧啧称奇,因为家里头没什么主子,这会儿李婶翠儿也跟着一块儿吃饭,逢年过节的显得热闹一些。翠儿忍不住说道:“我还在乡下的时候就遇到过,我们那边三四个村子都同一个祖宗,都要去的话祠堂都站不下了,有些只能站在外头看看罢了。”

李婶也跟着唏嘘:“人多好啊,人多家才旺。”

说了这话,李婶自知食言,下意识的朝着老太太看去,果然姜氏的脸色已经阴沉了下来,显然是想到章家其他几房人丁兴旺,他们这一房却只剩下一根独苗苗这事儿。

一看气氛不好,章元敬连忙举起手,将一勺子蛋羹小心翼翼的递到老太太嘴边,口中说道:“奶,吃,好吃,给你吃。”

姜氏一看,哪里还顾得上生气,这一口蛋羹跟仙丹似得,吃的她神清气爽,还得意洋洋的瞄了眼孙氏,笑着说道:“我家乖孙就是孝顺,你也吃,多吃点。”

第9章 纳妾

章元敬十分期待元宵节,但他到底是没能出门,不说别的,姜氏第一个就不答应他出门,这年头虽说安稳了,但每年都有拍花子出没,专挑着长得端正的孩子偷,因为这样子的孩子通常能卖出更好的价格来,她想都不敢想孙子万一出事会是什么下场。

另一头章明林家从老到小也不答应,这章元敬虽然懂事儿,但毕竟还是个未满周岁的孩子,如今天还冷,不说拍花子的事情,就是冻着也是不好的。

章明林回去之前被大哥骂了一顿,回去之后被老爹老娘捏着耳朵骂了一顿,回到自己房中还被老婆叨叨了一阵,到底也打消了这个念头。

一直到元宵节那一天,章元敬看着眼前的花灯哭笑不得,大概是怕孙子吵闹着要出门,姜氏早早的打发人出去买了花灯,不是那种贵重的,就是最简单的兔儿灯。

看着姜氏带着几分讨好的笑脸,章元敬心中叹了口气,装出一副高兴的样子来:“奶奶,兔兔好看,真好看。”

姜氏一看才放心了,要不是前几日乖孙整天惦记着要出门,她还舍不得买花灯的钱,伸手摸了摸小孩儿的脑袋,笑着说道:“咱平安喜欢就好。”

章招娣乖乖的靠在孙氏旁边,带着几分艳羡看着兔儿灯,忽然想到往年元宵节的时候,爹爹也会给她带花灯,有一次还带着她跟娘亲出去玩儿了。

章招娣吸了吸鼻子,觉得自己的眼睛有些发酸,大概是知道大好的日子是不能哭的,她很快忍住了,只是越发往孙氏的怀中靠了靠,低声说道:“娘,我想爹爹了。”

就是简单的一句话差点没把孙氏的眼泪也招下来,看着怀中的女儿,孙氏心中叹了口气,摸了摸头的头发没有说话,心中对亡夫的思念却沸腾起来。

另一头章元敬看了一会儿花灯,忽然看了看另一头的章招娣,姜氏自然是不舍得给她也买一盏灯灯,章元敬便喊道:“姐姐,一起玩儿。”

章招娣不知为何似乎还有些犹豫,孙氏却在她背后轻轻推了一把,笑着说道:“去吧。”

章招娣快步走过去,章元敬已经把花灯放到她的手中:“给姐姐玩儿。”

章招娣下意识的看了看姜氏,见她只是含笑点头才接了过去,两个孩子凑在一起玩耍起花灯来,章招娣还把脑袋里头关于兔子的故事都说了一遍。

姜氏笑了笑,看了一眼孙氏,笑道:“我们家平安是个懂事的,从小就知道照顾姐姐,等他将来长大了,招娣也有个依靠。”

孙氏也笑了一下,又说道:“娘,要叫铃兰,不然她还得闹别扭不高兴呢。”

姜氏扑哧一笑,摇头说道:“行,以后咱们都改口。”

那头的章招娣,不,章铃兰也玩得高兴,把刚才对父亲的思念都忘到了脑后,抬头问道:“奶奶,我可以带弟弟去院子里玩一会儿吗?”

姜氏和孙氏没有反对,只是也一块儿跟着出去了,听着孩子们的笑声,婆媳俩个脸上也情不自禁的露出了一丝丝微笑来,章明亭忽然逝去给家庭带来的悲痛似乎也渐渐消失了。

不知是家里头还在守孝还是其他的原因,过年的时候人情往来的并不多,除了章家族内的几乎没有。章家族长那边对他们还算照顾,其他的人家就不行了,姜氏没少对着轻薄的礼物生气,骂他们一个个狗眼看人低。

一直到快要出年关了,这一日天气晴朗,章元敬正跟着章铃兰在院子里头玩耍,忽然大门被敲响了,看门的哑婆子看见了一张意料之外的面孔。

这次上门来的人跟章家其他人截然不同,身上穿着的是绸缎,但弓着腰恭敬的模样又不像是多有地位的人,看着满面笑容一脸和气,但眼睛里头挡不住的精明。

姜氏将章元敬搂在怀里,那头孙氏也只是拉着章铃兰不说话,姜氏淡淡的撩起眼皮子看了他一眼,才问道:“胡管家怎么这时候有空来了?”

胡管家微微一笑,连忙说道:“瞧姑太太说的,咱们俩家是姻亲,老爷可是您嫡亲的外孙,这逢年过节的自然是该有往来的。”

姜氏冷冷一笑,哦了一声:“是吗?去年中秋今年过年也没有见过你家的人,我还以为侄子早就把我这个姑姑忘了呢,还是说你家太太不会管家,送礼都送少了一户?”

胡管家心中暗道不好,口中只能为自家太太开脱:“路途遥远,太太本想着年节的时候一块儿送过来,也丰厚一些,谁知道偏偏遇上了大雪,这才耽搁了。”

这话姜氏是一点儿也不相信的,就她那侄子媳妇自诩出生,向来看不起他们这些殷勤,侄子姜达外出谋职之前两家就已经冷了下来,更别说在隔壁县任职之后了。

不过她也没有深究这个,毕竟她亲哥亲嫂子都不在了,留下来的侄子原本就隔了一层,更别说侄子媳妇了,不过她还是故意问了一句:“成了,这么说没赶上的洗三,满月,随后的周岁礼,你家太太也一块儿送来了?”

胡管家擦了擦额头的汗,笑道:“可不是吗,都一块儿送来了,就怕不妥帖。”

姜氏扫了一眼礼单,暗道自家侄子不会是做了贪官吧,这才去了几年出手就这般的大方,她皱了皱眉头,又问了一句:“你家老爷可好?少爷可好。”

胡管家自然连声说好,又开始夸章元敬:“小少爷一看就是个机灵的,哎,老爷常说对不起老太爷,如今离得远也不能给姑太太撑腰。”

提起已经去世的兄长,姜氏倒是叹了口气说道:“可不是吗,可怜我哥哥嫂嫂遇到了大难,一日也没享到儿子的福气,不过他们要是知道达哥儿出息了,必定也是高兴的。”

胡管家又说了许多话,姜氏见他避重就轻的模样微微皱眉,想了想便对孙氏说道:“胡管家远道而来,你去吩咐厨房多准备几道菜。”

孙氏眼神微微一闪,还是站起身拉着女儿出去了,胡管家虽然客气了几句到底没有阻拦。

等孙氏离开之后,姜氏才开口问道:“到底是什么事情,你就直说吧。”

胡管家扫了一眼章元敬,大概是觉得他年纪小不碍事儿,才终于说道:“姑太太,太太求您救命,这会儿也只有你能拦着老爷了。”

姜氏笑了一下,反问道:“这话怎么说,达哥儿早已成家立业,哪里会听我的话。”

胡管家又说道:“哎,原本这事儿太太是不想要劳烦姑太太的,只是老爷如今跟着了魔似的想要纳妾,连少爷小姐的脸面也不顾了,太太迫于无奈才只好找到了姑太太。”

原来姜氏的侄子姜达早年也考中了秀才,只是后来一次送他去考举人的途中遇到了劫匪,姜家的老父老母都死在那时候,姜达也大病了一场,等病好守完孝也没有了考功名的心思。姜达心思灵活,很快就某了个小吏的职位,如今一步步做到了临县的主簿的位置。

姜达如今虽然也还是吏,地位却颇有几分不凡,故而当初章家死的只剩下女人,章氏族中虽然有人蠢蠢欲动,到底是不敢欺上门来。

姜氏与这个侄子的关系其实还好,但跟侄媳妇却不太对付,如今一听是这事儿就并不想管,只是淡淡说道:“达哥儿都那么大了,做什么事情心中自有数。”

胡管家是姜达媳妇许氏的亲信,自然不希望许氏落魄,这会儿连忙劝道:“姑太太,老爷若是喜欢,太太也愿意多一个姐妹伺候,只是到底要顾着大少爷大小姐的面子,正经的娶了二房的话,可不是让少爷小姐们难做吗?”

听到这里姜氏也皱了皱眉头,在她的心中侄子姜达可是个精明的人物,要不然也不能爬上主簿的位置,可如今儿子都要娶妻了,怎么忽然闹着娶二房?

她想了一下,又问道:“那姑娘是个什么来路?”

胡管家微微一顿,姜氏眯了眯眼睛,笑道:“你莫要诓骗我,我可是会问达哥儿的。”

原本还想要编排一些的胡管家果然不敢说谎,只能说道:“是,是我们县太爷送的婢女。”

这一听姜氏就明白过来了,姜达不是被美色迷昏了头,而是被权势看花了眼,她微微放心一些,知道这事儿自己说了恐怕也没用,姜达做下的决定,就是当年他爹娘也改变不了的。

看着涕泪齐下的胡管家,姜氏微微叹了口气,自家那位眼睛长在额头上的侄媳妇能对她低头,可见是真的慌了神了。

她犹豫了一下,还是说道:“行了,你休息俩天,到时候帮我带封信过去。”

说完也不管面露喜色的胡管家,直接抱着章元敬到了后院,看着满园春色,她摸了摸乖孙的头发,叹了口气:“男人啊…”

章元敬不知道自家奶奶感慨什么,姜氏也没让他知道那封信写了什么,胡管家来去匆匆,并未给章家平静的生活带来任何的波澜。

第10章 书房

过了龙抬头这一日,吃了孙氏一大早就做好的鸡汤面,章元敬就正式满一周岁了。一岁代表着他有了一定的行动能力,并且可以说整句的话不喘气了。

这段时间章元敬一直在思考自己以后的道路,在古代,家里头没有能够撑住门户的男人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而距离他长大还需要许多年。

章家曾经也是富裕过的,这一点从姜氏的话里话外不难听出,但经历了两代家主的早亡,家财早已经消散了大半,如今家中良田加起来也不到五十亩。

五十亩地听起来似乎很多,但其实出息加起来也就够章家平日里的吃穿罢了,这还是因为这些年的收成不错。

若是卖出去的话,五十亩良田倒是值得个近二百两,但这些田地是章家的根,不可动摇。

除此之外,章家最来钱的就是县衙旁边的一处铺子,并未做什么买卖,只是每个月的租金也能有一两银子,要知道章家一家人一个月的家用也差不多就这么多了。

姜氏和孙氏肯定是藏着一些嫁妆的,但恐怕也不多,毕竟当初章明亭死之前看了许久的大夫,家中连良田都卖了五十亩。

估摸清楚之后,章元敬就觉得压力山大,这种吃用一空的处境让他有些焦虑。

大概是上辈子孤儿出生留下的后遗症,手里头没点钱就没有安全感,别的不说,就算是来一场天灾都不知道章家能不能撑过去。

章元敬盘算起来,脑袋里头关于什么琉璃,肥皂,制冰,火药走了一圈儿,最后都被他自己一一划掉,就算他拿出来不被当作妖怪,这种来钱快的路子也不是小老百姓可以留得住的,到时候钱没到手,反倒是误了一家人的性命。

这绝对不是在危言耸听,破家知府灭家知县,虽说如今看着他们的知县大人还算好,但财帛动人心,但利益价值超越风险度的时候,必定会引来灾难。

章元敬垂头丧地的吐出一口郁气,有路子不能走实在是有些憋屈。

不过很快的,他就抛开了这些心思,只因为从姜氏的口中得知,原来这世界也是有琉璃的,皂角和冰块也常见的很,虽说没有那么精致,但显然不是秘密。

至于火药,呵呵,只知道原理的章元敬还不想自己找死。

再一个,士农工商,读书虽然累,但商人的地位更低。

就用姜氏的话说,他家是有钱,但连绸衣也穿不得,由此可见朝廷对商人对态度。历史上沈万山有钱吧,还不是皇帝一句话想发配就发配,想抄家就抄家,一点顾忌都没有。

至于农工就更罢了,姜氏和孙氏绝对不放心他吃这个苦头,他自己就是愿意也没这份技术,他就算是能成为某一行的大家,那也至少得好几十年后了,等不起!

相比之下,读书似乎成了最好的出路,一来姜氏孙氏一直念叨着让他念书,二来也算是老本行了,上辈子一读就是十几年,也算是熟门熟路了。

但古时候读书是个花钱的行当,光是纸墨笔砚就是一大笔的支出,更别说去私塾之类的了,章元敬发愁的小脸都皱在了一起,长长的叹了口气。

章铃兰刚好从后院回来,看见弟弟这般连忙问道:“平安,你怎么了,哪儿不开心了?”

章元敬眼睛一动,起身问道:“姐姐,你知道爹爹的书房在哪里吗?”

章明亭也是读书人,只是一直没有考取功名,但他当年置办下来的书却都还在的。

章铃兰一听,笑道:“我当然知道,隔几天还是我进去打扫的呢,不过那可不是好玩儿的地方,要不我带你去后院摘花儿玩吧。”

章元敬却不依,抱住章铃兰的手臂撒娇道:“姐姐,我想看书,你能带我去看看书吗,奶奶说了,会读书的人将来才有出息。”

章铃兰似乎有些犹豫,毕竟那地儿父亲在的时候,可是不许人随便进出的。

章元敬再接再厉的哄道:“姐姐,好姐姐,我保证不捣乱行不行?”

章铃兰向来是挡不住弟弟撒娇的,半大的小姑娘叹了口气,摸了摸弟弟的脑门说道:“那好吧,我带你过去,不过你要保证听我的话,不能随便乱动知道吗?”

章元敬自然满口子的答应了,俩姐弟手拉着手慢慢往前院走,章家的房子是三进的,平时他们都在后面两进活动,以前前院都是章明亭的地盘儿。

不过如今这块儿除了待客,几乎没啥用处了,章铃兰拉着弟弟径直走向东面阳光最好的一间,熟门熟路的从腰间荷包里翻出一把钥匙来。

打开门,屋子里头有一股子常年没有人居住的阴凉,这是经常过来打扫也不能避免的。章铃兰眼中带着几分怀念,一边说道:“平安你看,这就是以前爹爹读书的地方。”

章元敬已经被眼前的书房惊呆了,忍不住惊诧的问道:“爹爹居然有这么多书。”

不怪他惊讶,实在是古时候的书卖的贵,就说入学用的三字经吧,没个一两银子都下不来,古代的书是典型的奢侈品!而现在章明亭的书房内居然摆了满满一架子的书,这绝对是章家比姜氏的私房钱更大的一笔财富。

章铃兰听了,也挺自豪的说道:“可不是吗,爹爹最喜欢书了,以前他还在的时候总能带书回来,那时候隔壁的秀才相公还过来借过呢,哼,他不是个好人,老是借走了就不还了,后来奶奶就说不借给他了。”

章元敬听了也对那位只闻其名不见其人的秀才不满起来,不过他现在更重视的是眼前的书,看了眼章铃兰,他笑着问道:“姐,我能看看这些书吗,我会很小心很小心,绝对不会弄坏的,真的,我保证。”

原本还以为要很久才能说服章铃兰,谁知道小姑娘一听不在意的说道:“你看吧,不过可别撕破了,奶奶说了,家里头的书将来都是要给你看的,你要读书考秀才呢,到那时候咱们家也有读书人了,瞧那些人还敢不敢看不起我们。”

感情这些书早就已经是他的预备财产了,章元敬手指发痒,走过去一本本的翻阅起来,这一看就知道他死去的爹怎么能收集到这么多的书了。

翻开书页,里头的笔记几乎是一模一样的,章明亭怕事找了抄书的工作,偷偷的给自己留下了一册字,所以家里头的书才会越积越多。

章元敬是能看繁体字的,只是不太会写,翻看了基本就发现他爹似乎对游记情有独钟,这么多的书里头大部分都是游记,里头书页旁边还写着他自己的注释。

章明亭字迹强劲有力,一看就知道是个有主意的人,偏偏岁月弄人,他没能等到长子出生就死在了伤寒上,从此留下一家子的孤儿寡母。

章元敬搬了个凳子过来,这才能勾到上面的书,与下面几排的游记不同,上面的几乎都是科举要用的四书五经,他稍微翻看了几眼,就知道自家老爹对科举的态度了。

与游记中兴奋的注释不同,这些经书虽然被翻的起了卷,但偶尔的字迹都带着几分厌倦和不经心,由此可见章明亭绝不是个爱仕途的。

这是一种奇怪的感觉,他从一本本书上看到了这辈子父亲的经历,似乎眼前出现了那个满心想要走遍五湖四海,却因为家庭不得不停留在小小的青州的男人。

大概心知科举才是正经的出路,章明亭才会逼着自己看下去,只是他到底是没能做到。

章元敬微微叹了口气,似乎又看到了上辈子寒窗苦读的自己,那时候他一个孤儿,深深知道读书是他唯一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为此他不惜一切的苦读,死死的抓住这个机会。

他不再翻看下头的游记,如今对他而言最重要的也是科举,若能得到一二功名,即使是秀才也能跟姜家表舅一般出人头地,照顾家里。

章元敬能静下心思来看书,章铃兰却做不到,她陪着坐了一会儿,索性开始打扫起屋子来,谁知道等她里里外外的收拾了一遍,抬头一看他弟弟还在看书呢。

章铃兰悄悄的走到章元敬身边,探头探脑的看了看书里头的字,结果发现自己一个都不认识,忍不住感叹道:“以前爹爹还教我认过字,可惜我已经都忘啦。”

章元敬被她无声无息的出现吓了一跳,抬头一看,倒是笑着说道:“姐,你想要识字吗,不如我来教你好不好?”

章铃兰哈哈一笑,捏了捏他的脸颊说道:“说什么大话,你都不识字呢,翻了这么久的书也不嫌烦,你看得懂吗?”

章元敬心中咯噔一下,立马意识到他现在还是个一周岁的孩子,压根不会识字,幸亏这会儿只有一个章铃兰在,不然的话恐怕就露馅了。

他吐了吐舌头,笑嘻嘻的说道:“我现在不会,但很快就能学会啦,等我学会我就来教姐姐一起念书好不好?”

章铃兰却笑着说道:“可别,我不喜欢念书,有这个时间还不如打几个络子呢,你看完没有,看完的话我们回去吧,待会儿奶奶要找人了。”

章元敬有些舍不得走,他还没翻完所有的书呢,连三字经都没找到:“姐,我可以再看一会儿吗,就一小会儿,奶奶要是骂人的话我顶着。”

章铃兰看了看他渴望的小眼神,到底是没忍心拒绝,终于还是点头说道:“那好吧,反正有你在呢,奶奶骂谁也不会骂你,问给你搬凳子,到时候你坐在凳子上看吧。”

章元敬也想,但他身高不够,最后只能勉强站在凳子上看书。

第11章 读书

章元敬看入了迷,另一头的章铃兰却等的无聊,但她也不敢放下弟弟一个人,索性也搬了个凳子过来,支着脑袋看自家弟弟念书。

没一会儿,章铃兰就坚持不住了,手一倒就趴在桌子上睡着了。

章元敬看了她一眼,大人样的摇了摇头,想了想把自己的外套脱下来盖在小姑娘身上,这会儿天气已经变暖了,他穿的多脱了也没事儿,但他姐就这么睡着怕是要着凉。

做完这件事他才又开始梳理起书籍来,看得出来这些书后面被人晒过整理过,只是做这些事的人不识字,所以所有的书顺序都错乱了。

从启蒙用的三百千,到初级读物《弟子规》、《幼学琼林》、《朱子家训》、《千家诗》、《古文观止》,到科举必不可缺的四书五经,章明林居然弄到了齐全的一套书。

虽然大部分都是自己抄写的,自家这位去世的爹爹也算是个有本事的了。

最让章元敬感到惊讶的是,里头居然还有一套的《说文解字》,十五卷书完完整整,上头翻阅的痕迹也不少,不知道他爹当年是怎么弄到的。

要知道这可是古代的字典,不是四书五经那种大通货,一般读书人家都没有。

古代的字义和现代的字义差距甚大,章元敬还怕自学过程中问题大,这本字典大出现简直就像是救星,完美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章元敬留下最基础的三字经,把其他的书都放好了,只把那套说文解字留在了书桌上。

三字经章元敬是读过的,但他毕竟不是中文系的,唯一记得的那就是那几句话,该感谢这个世界只是从宋朝的时候转了弯,科举所用的书籍几乎相差无几。

看着熟悉的人之初性本善,章元敬差点没留下感动的眼泪来,他摸着泛黄的书卷,心中凭空升起一股子豪气来,上辈子他能白手起家,这辈子条件还要好一些,更没理由做不到。

这时候用的文字大部分都是隶书,除了繁简的差距之外,辨识起来倒是不难,章元敬一个字一个字比对着看,倒是慢慢真的看了进去。

等姜氏和孙氏找遍了整栋宅子,终于找到书房来的时候,看见的就是这样的场景,他们家乖乖一副大人的模样,小脸绷的紧紧的,认真的看着书,似乎真的能看懂似的。

再仔细一看,章元敬还不是简单的翻书页玩儿,而是翻一下这本,又看一下旁边那本,孙氏瞧着跟当年相公读书的场面有些相似,但随即暗笑起来,他儿子哪儿能真看书啊,这还都不识字呢,再一看在旁边呼呼大睡的女儿,孙氏连忙走了过去。

章元敬已经发现来人了,他并没有慌张,反倒是把桌上的书整整齐齐的收拾好,这才抬头说道:“奶奶,娘,你们来接我放学啦。”

姜氏一把将孩子抱在怀中,笑呵呵的说道:“可不是吗,乖孙今日读了多少书?”

章元敬搂住姜氏的脖子,笑嘻嘻的说道:“我看完一屋子啦,奶奶,平安今年是不是能够去考秀才了,等我考中了就给奶奶买糖吃。”

姜氏一听这话,更是心肝宝贝的不行,搂着孩子说道:“好好好,我家乖孙要有出息啦。”

说完这话,尤嫌不够似的对孙氏说道:“我就说我们家平安是读书的料,抓阄的时候不是一把就抓住了书吗!谁家孩子能跟他似的,这么点大就口齿清晰,这会儿还能看书了,招娣比他大了多少岁,这就在旁边打瞌睡了。”

章招娣迷迷糊糊的醒过来,听见这话还反驳了一句:“奶奶,我叫铃兰。”

姜氏不理她,看了看她身上的衣服,又说道:“你都多大了还到处睡觉,不知道会着凉吗,快把你弟弟的衣裳还他,要是他着凉了看我不捶你。”

不用章铃兰动手,孙氏已经把衣服递了过来,姜氏一边给孙子穿上,一边忍不住的念叨:“都这么大了,还不如我乖孙懂事儿。”

孙氏怕她骂得女儿不高兴,岔开话题说道:“娘,刚才进来的时候,咱平安看书倒是看的有模有样的,不知道的还真以为他能看懂呢。”

虽然是孩童的玩耍,但章元敬确实是看了好久的书,并且没有任何撕书玩的意思,就这一点也是值得表扬的。

姜氏一听果然高兴,也忘记谴责孙女儿不懂事儿了,笑着说道:“可不是吗,这孩子像他爹,一准儿会念书呢,哎,要是明亭还在的话,这会儿就可以教他了。”

提起章明亭,屋子里头的气氛一时有些凝重,看着姜氏和孙氏的脸色,章元敬连忙说道:“奶奶,平安自己也可以读书,将来光宗耀祖。”

姜氏忍不住亲了口乖孙,笑道:“奶奶的乖孙真是好志气。”

虽然被叉开了话题,但姜氏到底是把章元敬启蒙的事情放到了心底,在她看来自家孙子就没有不好的,在读书上肯定是天赋惊人,听说大户人家的孩子还在吃奶就开始念书了,他们也总不能耽误了孩子。

左思右想了一番,姜氏第二天就收拾了礼物去了隔壁孙秀才的家,孙秀才就是王氏的相公,姜氏时常在家里头腹诽的那位风流秀才。

只是姜氏兴冲冲的去,气呼呼的回来,一进屋就怒骂起来:“那姓孙的什么意思,不过是想让平安跟着他学几天,这还拿架子,也不看看当年他家的书都是从哪来的。”

姜氏气的脸色发白,捂着胸口喘气不已,孙氏一看不好,连忙给她顺了顺气,又温言问道:“娘,这是怎么了,您可别气坏了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