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妹听了掩嘴大笑,杜乐康这人总是这么幽默风趣,只要和他在一起,辣妹觉得无事都开心。

王逸之抬头看着辣妹说到,“开年就做,你以后每天多熬些底料汤的,我找你进汤料。”

“啊,来真的啊?”辣妹惊讶到,看王逸之认真的模样不像开玩笑,她十分真诚的说到,“谢谢你王大哥,一直这么照顾我。”

王逸之面色不变像是没听到似得,依旧大口吃饭,杜乐康气愤得说到,“这就不对了,明明是我的主意,你倒谢他了。”

“好,好,我也谢谢貌美如花的杜大哥,”说着又拿了一把串串过来,“来,再吃一些,冻豆腐好了,可好吃了”

“貌美如花”,杜乐康摸摸自己的脸装着得意洋洋的样子把辣妹又逗乐了。

王逸之也吃了一串冻豆腐,“这个怎么做的?”

辣妹一听有些意外他竟然不知道冻豆腐,“就是自己打的豆腐,现在晚上天气冷,都冻上了,放外面冻一晚上豆腐就冻上了,这冻豆腐更耐煮些,也不会散,很多人都喜欢吃”。

杜乐康笑笑说到,“这个在北方那边儿多,家里有地窖的,大夏天也能做。”

“杜大哥,你去过北方吗?”

“当然,大宋国就没我没去过的地儿。”他哼着说到,对于辣妹投过来羡慕的目光很是受用。

辣妹确实很向往有机会能到处走走看看,对这个世界的了解她知道的不过是冰山一角。

“这瓦罐儿饭做的香糯又不沾罐子,你是不是在放饭之前涂了一层菜油?”杜乐康忽然问到。

“嗯,这你也知道?”

看辣妹睁大眼睛惊讶的样子杜乐康笑得像只偷吃了蜜似得,“我想起以前在东临国有个很有名的大酒楼吃饭。”

“啊,你还出过国?”想想不对又改口到,“你还去过东临国?”

辣妹也不过是前不久才听了一个过路客说过一嘴,大宋国的东面是东临国,听说从青州城做马车要走整整两个月才到京城,而从京城坐马车要走整整大半年的时间才能出了大宋国的国门进东临国。

“他常年在外飘荡。”王逸之解释道。

“真羡慕你这种四海为家浪迹天涯的逍遥日子。”辣妹一脸向往的说到。

却不知道她如此说到叫王逸之十分惊讶,异样的看了她一眼。

“原来懂我的人竟是辣妹”杜乐康哈哈大笑,“要不跟我一起浪迹去?”杜乐康笑得得意,那双星辰般的双眼却透着认真的劲儿。

辣妹摇摇头,“心有牵绊的人寸步难行。”

王逸之哼了一声,“好好过日子最实在。”

辣妹皱了下眉头,这两人真是风马牛不相及的性子和价值观,咋就关系还那么铁呢。

二丫挑着炭进到店里的时候看到店里坐着这么两个神采斐然的人物眼都直了。

两人也吃好了,就要跟辣妹告辞,王逸之临走还叮嘱她正月十五以后就要开始熬汤底料,他会派人派车来铺子里拿。

杜乐康倒是伸手向着辣妹不说话,她先一愣,马上想起来他的意思了,她和他的约定。

辣妹赶忙从怀里掏出一个木簪子,顶头雕成一朵荷花的样子,整个簪身似一朵荷叶,虽然看得出雕工有些笨拙,但胜在花和叶的琢形巧妙意境。

杜乐康拿在手里看着笑得像只玉面狐狸。

王逸之却沉下了脸。

辣妹看着两人迥异的神情莫名其妙,不过有客人进门了也不容她多想,要开始忙碌了。

杜乐康笑的得意,“送簪子可不得了啊。”

王逸之阴沉着道,“她未必清楚。”

“反正已经送我了,再知道也晚了。”

看着王逸之一脸的乌云密布杜乐康笑得更欢,“吃醋了就直接说,不过簪子我是不会让给你的。”

说着拿着簪子细细看起来,果然在背面簪身刻着很小的一行字,“濯清涟而不妖”。

他低头看着那行字口中辗转念着,若有所思。

好一会儿像是对王逸之说的,又像是自言自语,“辣妹说的几句诗任我翻遍孤僻的本子也没找到。”

这会儿天真的开始飘飘落雪了。

辣妹的铺子一直干到腊月二十六的才关张。

第二天就是腊月二十八她窝在被子里算总账,好家伙,还真是不错,连本带赚总共有快三十两银子了。刨开本钱最开始的那十两银子,得了二十两银子,她总共也就做了几个月的生意罢了。

怪不得都说想发财就得做生意,自古往来最有钱的人都是做生意的。

不过辣妹想着菜都是家里种的,这本钱也省了很多,能赚到这些钱是一家人还有二丫的功劳。

想好了辣妹赶紧起身,拿了十两银子给赵毛氏,过年亲戚六转的都要走礼,家里也要添置东西,开春了还要交人头税的。

“我那里还留了银子,开年开铺子了还要本钱,二丫和我一起做事,赚的银子肯定是要分些她的。”

赵毛氏点点头,十两银子已经很多了,她很是满意。

分了六两银子给二丫,把个二丫高兴坏了,还有些不好意思,“当初我也没出本钱的,给我这么多怎么好意思?”

辣妹笑到,“行了,咱俩还客气啥,本来赚了有二十两的,我留了些,咱们开年铺子里还要添置东西的。”

二丫接了银子笑着说到,“好吧,我收起来,攒着给我哥娶嫂子。”

一句话说得旁边二虎和喜妹都红了脸。两人都恼羞成怒的跑了出去。

二丫今天心情格外好,贼兮兮的趴在辣妹耳边说话。

“啊,你定亲了?”辣妹惊喜到。

二丫笑得神秘,“你猜猜是谁向我爹提亲的?”

辣妹想来想去还真想不出来,最后挠痒痒逼着二丫说出来。

“啊,真的,那真是太好了?”辣妹一听惊喜道。

“这真是天大的喜事啊,”辣妹想想都觉得真是缘分,原来和二丫定亲的就是镇上她们铺子的东家。

那东家就一个落脚儿子,今年刚好十五岁,开年满十五进十六,说起来还要比二丫小一岁。

“我爹说了,小一岁也好,先定亲了,结亲就再缓一两年,总得等喜妹大点儿了,我哥的亲结了我再嫁。”

“嗯,那倒也是。”

辣妹是真心替二丫开心,那东家杂货铺老板人很和气,家底也殷实,就那么一个儿子,说是性格也很温和,又没有老婆子,二丫嫁过去就是老板娘了,铺子都是她的。

“哟,到时候你不是我铺子东家了,”辣妹想到这忽然打趣起二丫来,“东家奶奶,到时候可得别催我交租子啊…”

羞得二丫满脸通红追着辣妹要打…

欢喜

36 欢喜

吴青大年初二来拜准岳父岳母年。

他来的特别早,似乎怕辣妹一早去李村拜外婆年了。

“今年来得真早啊!”辣妹笑着问他。

吴青不好意思的笑了起来,不知道辣妹是说他这天起的早还是提前初二就来了的意思。

可眼前的少女巧笑嫣然,穿着湖蓝色的对襟长袄子,怎么看怎么好看。

“我一会儿要去李村外婆家拜年,你去不去?”

辣妹一边装带去李村的拜年礼物一边问他。

吴青喜出望外,“我能去吗?”

“当然,定了亲你也可以喊一声外婆了。”

辣妹说的一本正经,吴青心中却是狂喜,面上笑开了花儿,一把拉过辣妹的手,“我跟你去。”

辣妹抽出他拉过去的手,曲眉低声喝到,“别拉拉扯扯的,我爹妈就在门口。”

吴青脸一下子就红了,低着头。

辣妹扯扯他袖子,“走吧”。

他赶紧笑呵呵的和赵家人告辞,跟着辣妹屁颠屁颠的走了。

两人走在路上孟家冲的人都唱贺着新年好,见两人成双成对的一些人也跟着打趣,辣妹坦然得很,反倒是吴青不好意思了。

还真是个脸皮儿薄的,辣妹想到,和他那老娘还真是天差地别啊。

李老太太一早在家等着了,三个舅舅舅母今天也破天荒的在家里候着,几个丫头都一流顺的在家待着。

辣妹一进门就看到李老太太穿的还是她前年给的料子做的那件袄子,而去年年底给的黑绒面儿的料子到了三舅舅身上。

辣妹叹口气,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外婆,新年好啊。”辣妹堆着笑脸拜年,吴青上来就是行跪地拜年礼。

“哎呀,这就是我那外甥女婿吴青啊,真是个机灵的伙子。”李老太太欢喜到。

辣妹又不咸不淡的喊了三个舅舅舅母,几人都堆着笑殷勤倒茶,这还真是前所未有的事儿。

三舅舅一副苦瓜脸,一坐下就开始诉苦,说话酸溜溜,“辣妹啊,你这好了,都到镇上享福了啊,可怜舅舅一家在这山沟里饭都吃不饱啊。”

二舅舅倒是不同嘴脸,一本正经的关心口吻,“辣妹啊,别累坏的身子,表妹们都大了,能干得很,带去帮帮你不是挺好的!”

辣妹笑笑也不说话,那了带来拜年的篮子,里面一双给李老太太的棉鞋,一双单鞋,还有两斤猪肉,一封糯米糖糕。只管和李老太太说些贴心话儿,又剥了糖糕喂老太太吃。

边儿上三个舅母看得各怀心思。

回去的路上吴青不解的问到,“你既已打算挑一个表妹来铺子里帮忙为何又不挑明说?”

辣妹淡笑到,“挑哪个都得罪另外两个,先看看再说。”

其实辣妹是想借此事敲打敲打三个舅母对外婆好一些罢了。吴青和他母亲从小就单独生活,没在村子里经历这些女人婆婆妈妈的事儿,她也懒得和他细说。

回去的路上和吴青快要分开道别,一个回孟家冲,一个回双头镇,看吴青一副舍不得样子辣妹笑起来了,“过了正月十五我就要去镇上开铺子了,还怕见不到面?”

吴青私下看看,这会儿正没人,便想去拉她的手,辣妹顺势在他手心里放了一个小东西。

吴青一看竟然是一个银戒指,足有一两银子。

“戴上试试,看合适波”,其实辣妹也就这么一说,这古代的银戒指都是活口的,银子本来就软,大了捏一捏缩一下就紧了,小了撑一撑也就大了。

吴青欢喜得不得了,看着手指上的戒指那叫一个心花怒放。

看他那么高兴,辣妹心中淡淡的欢喜,淡淡的欣慰。

本来吴青去年年底晚上下了工就去给辣妹帮忙,他娘老是唧唧歪歪,无非是吃醋儿子帮着媳妇,二来也是眼红辣妹生意好赚了银子,以前那个穷酸的村里丫头现在比他们娘俩挣的都多,心里多少不舒服,嘴上肯定是说又没给吴青工钱的。

所以这次吴青一回家就把银戒指给他娘看,“辣妹送的,以后可别再张口闭口人家没给一文钱的啊。”

吴青娘看着那银光闪亮的戒指眼都亮了,问到,“怕是有一两多的银子啊!”

吴青赶忙一把捂住手,“这是辣妹送我戴手上的。”

吴青娘白了一眼,“老娘存钱还不是为了给你娶媳妇儿。”

“没月工钱不都是你领去了的。”吴青嘀咕着赶紧开溜。

初八的那天喜妹神秘兮兮的在辣妹耳边嘀嘀咕咕一会儿,辣妹眼珠子一转,“真的?走,咱们也去看看。”

两姐妹带着黑毛赶快往二丫家去。

果然,二丫家堂屋坐了个年轻小伙儿。

辣妹一本正经的问赵大,“叔,你家来客人了,我找二丫。”

嘴上说着眼睛望着那人滴溜溜打转。

这小后生看着挺斯文的,相貌清秀,坐在那里看着就秀气,身上穿了件浅白色的长袍子,有点单薄,但胜在气质恬静。

进了西厢房,二丫果然在里面扒着门缝偷听外面说话。

“听斯文的小后生,以后可别欺负人家哦!”

“去你的,死丫头片子。”

两姐妹和二丫一起又是一阵嘻笑打闹。

时间过得很快,一晃眼都正月十五也过了。这年也过了,月也过了,就要开始收心干活儿了。

辣妹挑了正月十八的吉日开铺门。

所以前一天就在家里熬汤料。

说起这汤料的秘诀还要说起她的上辈子了,她本就是做小吃起家的,那时候自己和丈夫一起经营一家麻辣烫小吃店,起早贪黑的忙碌,现在想想上辈子也就那时候是快乐的日子,后来做大了,加盟了,她又怀孕了,生了孩子便在家相夫教子,最后一切就变了…

想到这些辣妹苦笑一下,还想这些干啥,这一世她命不由人。

串串香要想好吃汤料就是关键。辣妹的秘方很特别,就是熬制的过程很复杂很麻烦。

一大早赵老爷子和喜妹就帮着洗配料,姜蒜桂皮八角腊八豆,霉豆豉,都切成碎沫,磨成粉备着。赵老爷子把灶堂火烧的旺旺的,后面大锅里猪筒子骨,黄牛骨,鱼头,鸡架,放一大锅清水慢慢熬。前面架炒锅,放香油一样样的开始大火翻炒。

最后的重头戏就是炒辣椒。

“好香啊,姐,这也是你看书上学的?”喜妹看着锅里炒的香喷喷的问到。

“是的,有空你也多看看书,长长见识对你以后有好处。”

赵老爷子不解地问到,“辣妹,这汤料大酒楼也也找你买?”

“是啊!”辣妹笑着说到,“爷爷,别小看了这汤料,这可是秘方,菜串串哪家都一样,但只要我做出来汤料的味道好吃些,那煮出来菜串串的味道自是好吃些,别人自然只能找我买底料了。泸州人爱吃辣,口味又重,可喜欢吃这串串了,我铺子里串串卖的都是泸州人,他们一个人十几串的吃呢!”

等到熬好了,辣妹摊凉了便往一个个的瓦罐儿里装,这次瓦罐比做辣菜儿的瓦罐大很多,想着一罐子煮一大锅熬个三两天是没什么问题的。

一算成本差不多要半两银子了。

不过也就是买骨头熬汤的钱和买芝麻香油的钱,其他的配料都是自己家种的。

辣妹想着不知道王逸之拿去一罐按什么价钱给她,她不能亏本但也不想多要,只希望泸州城的醉仙楼能大卖。

第二天赵老爷子用牛车拉了一车子的坛坛罐罐去镇上。

铺子开的也就前两天闲一些,到了第三天路上骑马,骑驴,坐马车,拉车的,步行的都多了起来。

于是辣妹和二丫也忙了起来。

第二天午时快过的时候,王贵从青州城赶着双驾大货车来了。

辣妹刚忙完一拨客人,一看是王逸之的手下王贵,也算是熟人,很亲切的邀他进来歇脚,给他喝汤吃瓦罐饭的。

“辣妹姑娘,汤底料都准备好了吗?”他一边狼吞虎咽的吃饭一边问到。

“好了,装了三十来罐子,应该够一个月的量了。”

“那可不一定,说不定十来天都不够。”

“啊,这么快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