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儿平旌,参见父王。”

看着那颗黑发的头颅触点于地,听着青石地面上轻微的脆响,萧庭生的胸中不禁涌起了一股热潮,定了许久的神方才抬了抬手,温言道:“起来吧。”

萧平旌又叩首一次,这才徐徐起身,眼圈微红,眸中泪光点点。

“宁关大捷,将二十万皇属军主力斩落马下,这是为父和你兄长一直未能做到的事情。父兄以你为傲,若是先帝还在,也当以你为傲。”

压力再重,风霜再冷,这个二十三岁的年轻人都可以咬牙忍耐。但一句轻柔而慈和的话语却能在刹那间击碎他所有的硬壳,让滚烫的泪水夺眶而出,让他如小时候一般扑跪在父王的膝下,尽情索求他应得的温暖和保护。

没有了兄长,他还有父亲。他还有父亲。

萧庭生抬手轻轻抚拍小儿子的肩头,“为父知道,你不但身体劳累,心里更累。好啦,已经回家了……”

对于正处于高度敏感期的金陵城来说,怀化将军抵达的消息可谓各方关注。跟随萧平旌回到京城的第一晚,萧元启就在自己的书房内接待了一位意料之中的访客。

“我才刚刚喘过一口气,首辅大人也太心急了。”

荀白水完全不在意他的嘲讽语调,皱眉追问:“你快说,萧平旌到底在北境给自己安排了什么后路?长林各营有何异动?”

萧元启打开灯罩亲自剪了剪烛头,神色有些复杂,“没有。”

“没、没有?”

“萧平旌这一个月,忙的都是宁关大捷后北境的军务,并没有针对京城做任何的安排。”

荀白水神色狐疑地眯起了眼睛,“你确定?会不会是他已经对你起疑,刻意隐瞒?”

萧元启合上灯罩,回过身向他摊了摊手,“无论你信与不信,至少在这件事情上,这位长林二公子……实在称得上是敢做敢当。”

莱阳小侯爷的这句评语次日经荀白水之口传入咸安宫后,引发了荀太后难以遏制的怒气,令她掀开座前的小小桌案,一连砸碎了数个茶杯。

“说什么敢做敢当,这分明就是跋扈嚣张!就算是长林世子活着,恐怕也不敢在这样的罪名面前,丝毫不露惶恐之色吧?他是不是真的以为,只要有长林王府庇护,咱们就奈何他不得?”

荀白水的表情却没有她这般愤怒,反而半垂着头默默思忖着什么。

“你说话啊!萧平旌进京只带了一百亲卫,王府建制也不过两千府兵而已,你还在顾忌什么?难不成还真由得他在府里歇息几天,高兴了再挑个黄道吉日上朝受审吗?陛下的颜面还要不要了?”

荀白水缓缓吐了口气,抬手轻压以示安抚,“娘娘又不是不知道,这位二公子的性情和他的兄长大不相同,岂能一概而论?再说那毕竟是将门帅府,辅政的老王爷,若想硬碰,可就绝不是数数人头这么简单的事了。不过娘娘您有一点是对的,向萧平旌问罪这件事情,朝野上下还有许多人正在观望。至少在这气势上,不能由着老王爷按现在的节奏来。”

“兄长的意思是……”

“萧平旌是戴罪之身,怎可容他安居王府?”

荀太后等的就是他这句话,闻言立时转过头去,吩咐道:“素莹,宣召禁卫营的唐副统领和吴副统领进见。”

大梁禁卫兵制,大统领之下共有四位副统领,职四品,分营轮值。唐潼和吴闵汀都是京城世家出身,与朝阁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利益捆绑。由于荀飞盏的脾性有些执拗,信任归信任,使唤起来到底不够舒心,所以荀太后经常越过他,直接指派这两名副统领办差。大梁重孝道,太后娘娘的尊崇不言而喻,既然皇帝陛下已经默许,两人也乐得有这样露脸得赏的机会,听从吩咐尽心尽力,并将其视为皇室的荣宠与倚重。

可惜世间并没有永远顺风顺水的事情,天上的蜜瓜掉得多了,偶尔也会掉下来一柄刀子。从咸安宫中领旨退出后,两个副统领面面相觑,心中暗自叫苦,等回了禁卫营一看,大统领正站在厅口冷冷地瞧着他们,更是觉得天都灰了下来,只能硬着头皮上前解释。

“大统领,并非末将大胆,敢越权跳开您……这宫中传召,当面下旨,我们除了听命行事以外,也没有别的办法啊。”

荀飞盏嘲讽地道:“怀化将军在边境与大渝人厮杀,禁卫营能有幸去捉拿他,倒也算是有脸面。”

唐潼脸上有些挂不住,勉强笑了一下,“大统领何必这样说呢……这趟差事,也不是我们两个求来的……”

“禁卫营四位副统领,诏令专指两位,可见太后娘娘的信任和恩宠,真是恭喜你们了。”

荀飞盏丢下这样一句话转身离开,两人也不可能再追上去辩解,在原地呆呆站了半晌,最后还是只能打起精神,点出五百精兵,准备把这棘手的差使先办了再说。

长林王府毕竟不是一般的府邸,除了懿旨调动两位禁军副统领外,荀白水还以内阁钦令,命巡防营外围协助,加起来总共也有近千人马,黑压压一眼望不到头,列出半扇式队形围在王府门前,看上去可谓声势十足。

七珠亲王所节制的两千府兵日常居于南城营,听从调派,并不是养在府内的。长林府紧闭的朱红大门之前,其时只有十来名亲卫肃立。面对潮水般包抄围拢的精锐兵士,这些亲卫们未见慌张,除了一人快速开关大门闪身入内外,其他人立即并肩站成一排,与重重禁军对峙。

唐潼扶剑走到阶前,深吸一口气,扬声道:“奉太后娘娘懿旨及内阁钧令,怀化将军萧平旌回京戴罪,应另行拘押候审。此乃公务,还请向府内通报吧。”

一众长林亲卫的面上皆浮起怒意,不应不答,毫无动作。

唐潼眉间微起火星,耐着性子等了片刻,正要上前再说一遍,朱红大门突然开了半扇,蒙浅雪面沉似水,独自一人提剑而出,门扉随即又在她身后关上。

一众长林亲卫齐齐躬身向她行礼。

对于围在府门前的如云重兵,蒙浅雪只是淡淡瞥了一眼,转头斥责自家亲卫,“不知道老王爷病着吗?这群乱哄哄的人,干什么来的?”

唐潼就站在只低她三级石阶外的地方,闻言忙道:“请世子妃见谅,末将等是奉了宫中与内阁的诏令,前来……”

“什么诏令?是要下发给我的吗?”

“呃……当、当然不是给世子妃的。”

“既然不是给我的,那我不想听,你不用继续说了。”

唐潼的嘴角不由抽动了两下,转头向身旁的吴闵汀使了个眼色。

共领懿旨办差,吴闵汀当然不能袖手,忙在脸上堆出笑容,温言道:“世子妃无须接令,只烦请向府内通报一下就是,老王爷……或者怀化将军都行……”

“老王爷卧病,怀化将军在榻前侍疾,这是身为人子应有的孝道,不容惊扰。”蒙浅雪毫不客气地打断了他的话,转向左右,“长林府上下听令,谁也不许进去胡乱通报。”

众亲卫齐声应和,虽只有十来个人,却有声震云霄的气势。

吴闵汀的嘴角也跟着抽动了两下,无奈地转头看向唐潼,暗暗摊了摊手。

“世子妃既不肯听宣诏令,又不容人通报,这未免有些太不讲道理了吧?”

“原来在这金陵城中,居然还能讲理。论理,不是给我的诏令,我一个字都用不着听。这王府上下所有人等,我更是自打进门儿那天起就有权管束。怎么,老王爷愿意让我管,你一个外人还能有异议不成?”

一番话堵得唐潼脸色发白,一咬牙,提高了音量,“末将百般退让,世子妃却是欺人太甚,如果再这样胡搅蛮缠,那就别怪末将不客气了!”

“哟,说得还挺吓人的,你想怎么不客气,尽管当面来。”蒙浅雪长剑出鞘,一脸傲气如霜,“我先把话放在这儿,长林府如果有一个人出手相帮,那就算我欺负你。”

唐潼被她激得忍耐不住,前冲了两步后发现同伴并没有跟上,只好怒气冲冲地又转身回来,竖目狠狠瞪向吴闵汀,“你干什么,难不成就在旁边看着?”

吴闵汀的脸色甚是僵硬,压着嗓子小声道:“你知道我是蒙氏门下出身,实在拉不下这个脸……再说,你官位也比我高半级呢……”

唐潼直气得眼前发黑,怔了半晌,视线又转向周边寻找,“孙统领!孙统领呢?”

一直躲在后排的孙统领硬着头皮现身,僵硬地笑道:“说好了我们巡防营只是外围相助,”他伸直了手臂尽量指向更远的地方,“外、外围……”

第十八章 其言也善

遣派出禁军和巡防营去拘捕萧平旌之后,虑事周全的荀白水接下来要思索的问题,就是开审之前到底应该将他关在哪里。挟着宁关大捷带来的声威,这位年轻的怀化将军已经不是一个普通的戴罪之人,直接投进天牢寒字号容易引发中立者的不满,大理寺的昭狱显然也不是一个妥当的选择。想来想去,让他想到了莱阳王当年在人证、物证入京前的待审时期,好像就是安置在皇城东的五岳庙内,当下觉得非常吻合自己的需求,急忙叫来提刑司商文举,命他速去打点安排。

可惜这位首辅大人百般盘算,自以为已经虑到了方方面面,却根本没有想到两名禁军副统领最后报到他跟前的,竟然会是那样一个尴尬的结果。

“你们说什么?连大门都没有进去?”

唐潼的脸色极为难看,辩解道:“那可是七珠亲王府邸,世子妃不容通报,我等也不能真的强攻……”

“你手里不是拿着太后的诏令?”

“世子妃说诏令又不是给她的,她听都不要听……”

这家人的行事还真是一个模子里出来的,荀白水气得有些哆嗦,正要发怒,值房的外门突然吱呀一声,荀飞盏迈步走了进来,冷冷地看向自己的叔父。

荀白水不知为何竟然闪躲了一下他的视线,清了清嗓子,对唐、吴二人道:“本官知道了,两位先下去吧。”

两个副统领巴不得早些从这个费力不讨好的泥沼里爬出来,顿时松了一口气,匆匆行过礼后,快步退出。

错肩而立的叔侄二人谁都没有说话,值房内一时间甚是沉寂。僵持了足足有半刻钟那么久,荀白水终于先叹了口气,问道:“情势已经走到这一步,你还是觉得叔父错了?”

“是啊,情势已经走到这一步,叔父还是觉得自己没错?”

“你也看见了,长林王府嘴上对陛下一片忠心,可行动呢?萧平旌不过初掌军令而已,他凭什么敢拒接圣旨?不就是因为他父王辅政,在位的又是少主吗?若是先帝还在,难不成他也敢如此胆大妄为?”

“若是先帝还在,这样一道荒谬的旨意,从一开始就不会存在。”

荀白水心头一怒,立时提高了音调,“为先帝丧期守制是正道,哪里荒谬了?”

荀飞盏直直地看向他的眼底,“叔父究竟是为了什么,自己心里清楚。”

“你……你这话什么意思?”

“现在争执这些已经没有意义。无论背后怎么样,在其他人眼中,你当时的确拿着天子御旨。平旌拒不领受,伤的就是陛下的威权,旨意中又把先帝丧期扯了进来,赌的更是陛下身为人子的一个‘孝’字。叔父口口声声是为了主君将来,可你一旦不能如愿,损伤的却都是陛下的利益和名声,这又算是什么呢?”

说到这里,荀飞盏眸色悲凉,眼圈竟有些微微发红,“太后素来见识短浅,所以她看不出来。她看不出你最大的筹码,不是挂在嘴上的大义名分,更不是你拉拢到的这些朝臣。在内心深处其实你知道,你知道萧平旌一定会自愿回京受审,因为他必须要维护的不是别人,而是陛下和皇家的颜面。我没说错吧?”

荀白水面似寒霜,咬牙答道:“是又怎么样?”

荀飞盏怔怔地看着他,“你不遗余力地压制长林王府,说是为了防止权臣势大,功高震主。可为了达到这样一个目的,你最终赌的却又是萧平旌扶持陛下的忠心……叔父不觉得自己太矛盾了吗?”

荀白水用力闭了闭眼睛,强迫自己放缓语调,“飞盏,你怎么就是不明白呢……人心其实是最靠不住的。就比如说你最信得过的萧平章,素日里多么有分寸、知进退,行走朝堂滴水不漏,可是他弟弟稍一遇险,这位长林世子是怎么做的?他居然敢直接提调皇家羽林!叔父也算是遍历世情的人了,知道每个人心里最看重的东西都不一样……你敢保证长林府最看重的就一定会是陛下吗?先帝才走多久,老王爷此刻当然没有别的心思,但是以后呢?一旦习惯了手握至高威权,习惯了无人压制管束……谁还能够回得去?谁还能够再甘心臣服?”

荀飞盏眸中微起泪意,嘴唇轻轻颤抖了一下,“所以长林之罪,罪在将来?”

荀白水面如寒铁,字字如刀,“未雨绸缪,总好过日后追悔莫及。”

“也好。”荀飞盏垂下眼帘,缓缓点了点头,“叔父一心以恶意度人,我也实在劝不过来。但平旌既然已经回京,就说明他根本没有打算逃避。叔父不过等上两天又能怎样,何必非得派人上门步步紧逼,结果自取其辱呢?”

想到两名禁军副统领的铩羽而归,荀白水的面色也不禁有些灰败,权衡思忖了许久,最后还是让了一步,咬牙道:“好。就按你说的,我等。”

禁军上门缉拿闹出来的动静,长林府内除了老王爷正在安睡外,其他人当然不可能真的不知道。萧平旌完全没有理会外头的风波,蹲在主屋廊下的红泥火炉前,小心地手执蒲扇只顾着扇火。

炉上紫砂药罐咕咕作响,冒着白汽,他掀开罐盖察看汤色,似乎感觉熬制得依然不足,急忙又重新盖上,加快了手中小扇的摇动。

元叔从院外走进,站在旁侧看了一会儿,问道:“世子妃正在外面……二公子,你真的不管啊?”

“大嫂想要保护家人,这是她的心意,我为何要妨碍于她?”

元叔到底还是正统的想法,皱了皱眉,“可这世上刻薄的人居多,若任由世子妃出面,难免会被人说是躲在女人后面……”

萧平旌不由笑了起来,“说这种话的人,自己未必就是真男人,何必在意?我有大嫂庇护,明明是应该被人羡慕的嘛。”

既然他都无所谓,元叔也就不再多说,回到前院继续关注外头的动向。萧平旌在廊下又守了半个时辰,这才将熬好的药汁倒了出来,稍稍搁置沉淀,自己先尝了一口。

寝室内的萧庭生正好小睡醒来,坐起身就着儿子的手喝完药,看上去气息平稳了许多。

“这是林奚和老堂主一起商议的方子,父王的病一定能慢慢地好起来。”

萧庭生顺着他的话笑了笑,也道:“这剂方子效验不错,为父再歇两日,也就差不多了。”

萧平旌将空碗放回桌上,神色甚是难过,“父王不用强撑着陪我上朝,您安心养病就是,孩儿自己能应付。”

“为父知道你的脾性,也知道你心中已经做了什么准备,但有些事情,是必须要做给天下人看的。你我父子走到今日也算求仁得仁,不必觉得委屈。”萧庭生在他的手背上拍了两下,“陛下年少,心性不稳,容易受人左右。为了他以后好,心里有话必须得当面说个清楚。这种时候,为父自然应该站在你的身边。”

萧平旌怔怔地想了片刻,眸中已是一片澄澈,“是。”

这时外间门响,黎骞之和林奚一前一后走了进来,萧平旌忙起身问好,将床榻边的位置让出。两名医者回了礼,上前分别察看了老王爷的眼舌,把诊过脉象,在一边小声商议起来。蒙浅雪平息掉大门外的风波,刚好也在这个时候回到院中,担心惊扰父王就没有进来,隔窗招手将萧平旌悄悄叫了出去。

萧庭生当前只想安稳心绪,保留最后的精力,对两个孩子在庭院里嘀咕什么完全不感兴趣,视线反而移到了正跟师父认真商量药案的林奚身上,眸中浮起怜爱之色。

“好孩子,你过来一下。”

林奚闻言一怔,急忙快步上前,按老王爷的示意在榻前坐下。

“三弟没能活着回到家人身边,你怪过我吗,孩子?”

面对女徒快速看过来的惊讶目光,黎骞之也很意外,“为师什么都没说过。”

萧庭生笑了一下,“人上了年纪,越是久远的事情便越清楚。慢慢地,也就能看出来……你的眼睛,长得多像你父亲啊。”

林奚眸中浮起泪意,低头轻声道:“父亲是沙场阵亡,我从没有怪过老王爷。其实连母亲也没有怪过,她只是太伤心了……”

伤心向来只因情深,林深夫人唯愿女儿不要再嫁从军之人,已成执念,可是避到最后,缘分可断,情之一字,却终究难解。

“人但凡有心,又岂能不伤?”萧庭生目光慈和地瞧着林奚清丽的面庞,柔声道,“好孩子,我的平旌,望你多多照看。”

十一月初七,朝野内外深切关注的怀化将军抗旨一案终于有了新的动向。久病多时的长林王递本入宫,请准于次日携子上朝,当廷自辩。犹如弓弦紧绷的顶点必有凝滞,暴风雨来临的前夕必有沉寂,这个消息四散传出之后,金陵城或明或暗的躁动突然之间都停止了下来,所有人都屏息以待,忐忑不安地猜测着明日之后整个朝堂的走向。

一夜辗转未能深眠的萧元时在晨起梳洗之后依然精神萎靡,殿值官前来请旨上朝的声音从来没有这么让人感到厌烦。扶着内侍的手登上步辇坐下的那一刻,他几乎想要不管不顾地跳下来,逃到一个没有人的角落,安安静静地在那里躲上那么一会儿。

护卫在前的荀飞盏等了片刻,没有听到后头的小皇帝发出任何声音,忙转身靠近辇侧,询问道:“陛下,起驾吗?”

萧元时咬着嘴唇,低声对他道:“朕一直希望……和皇伯父,和平旌哥哥之间的关系,永远都能像以前那样。可是同时,朕又不想总是被他们当成是个孩子,毕竟朕现在和先帝一样,是这大梁天下的主君了……这听起来,是不是有些自相矛盾?”

荀飞盏似乎想要劝说什么,但最终也无话好说,只能叹了口气,劝道:“今日朝堂之上必有争论,等陛下认真听了各方所言之后,心里怎么想的,您就怎么做好了。”

内侍口中“起驾”的声音高远绵长,在空洞的殿廊尽头回荡。沿途击打出的金钟之声次第起落,自养居殿的御阶前一直传递到了朝阳殿的金顶下,宣告着圣驾已经到来。

对于丹阶下群臣的山呼叩拜,萧元时早已没有最初登基时那么紧张,他一边面无表情地茫然听着,一边将大部分注意力放在了许久未曾上朝的萧庭生身上。立于排班之首恭谨行礼的长林王明显消瘦了许多,黑底赤纹的王袍尽管扎束齐整,但肩背等处依然显得空空荡荡,再也寻找不到曾轻巧地将他抱在怀里的雄健力量。

尚是少年的小皇帝看着大伯父的苍苍白发,伤感之余又颇觉委屈。他觉得自己已经在尽力地遵循、维护父皇的遗命,想不通一切为什么会在不知不觉间走到这样的境地,让人完全不知道事情最终应该如何了局。

“诸卿平身。”萧元时抬了抬手,舌底一片苦涩,“长林王请坐。”

萧庭生躬身致谢,依常例在阶前圈椅中入座。整个大殿接下来静寂无声,被一阵难堪的沉默压抑笼罩住,许多朝臣都尽可能地弯腰低着头,反倒显得立于武臣班列之中的萧平旌更加显眼。

荀白水很清楚这个僵局必须由自己来打破,主动上前两步,面向御座躬身行礼,“启禀陛下,怀化将军于宁关堡外抗旨不接之罪,已延迟未审多日,朝野上下物议纷纷,若长此以往,必伤皇家威德,已不可再多姑息。”

萧元时对自己当下这个处境越是感到难受,对萧平旌的怨气便越是深重,板着脸问道:“内阁如何提议?”

“老臣特请陛下恩准,在此向怀化将军当廷问话。”

接下来的短暂停顿期似乎是留给长林王提出异议的,但萧庭生依然安坐,没有任何动静,于是萧元时顺势点了点头,应道:“好。准荀首辅代朕问话。”

旨意既出,萧平旌便主动走出,前行数步,来到荀白水的旁边,两人面对面而立。

为显气势,荀白水刻意在一开始就将声调放得极为严厉,“请问怀化将军,十月朔日,本官抵达你宁关堡军营外,被你麾下兵将强行拦阻,不容入内,可是属实?”

萧平旌淡淡答道:“治军本当严谨,没有核准身份之前,营中岂能随意出入?荀大人亮出天子剑后,不就顺顺当当地进来了吗?”

“也好,暂且当作如此,那随后本官千辛万苦见到了将军,拿出天子御旨,你是怎么说的?”

“我请求大人延迟几日再行宣旨。”

荀白水冷哼一声,盯住萧平旌的眼睛,“君臣乃是三纲之首,御旨当前,你凭什么要求延迟?就凭你手中握有统率边境大军的长林军令吗?”

这是性质极为严重的一句指控,殿上群臣虽未有人插言,但也因此生出了少许哗然之声。

萧平旌声色不动,视线徐徐扫过周边面有疑色的众臣,挑了挑眉,语音清晰,“荀大人,要抗击皇属军主力南下,必须提前调动多少兵力,耗费多少军资,您心中可曾有数?大战之前,各营之间的联动配合一旦被临时打乱,北境防线会有多危险,大人又真的清楚吗?”

这两个问题的答案荀白水当然不清楚,但他很清楚此刻绝对不能任由对方转换话题,立即厉声反驳道:“本官奉旨问话,并非在讨论军情战略,请怀化将军不要顾左右而言他……”

萧平旌随着“奉旨问话”这四个字转过身,微微仰头面向萧元时,低声道:“臣相信陛下如果事先知道北境军情,必定不会颁下那道旨意,是不是?”

早在宁关战报传来之前,萧元时就已经开始偷偷后悔,被这样突然一问,嘴角便不由自主抿了起来,“朕……朕当时确实不太知道……”

荀白水绝对不能放纵这样的问话走向,立时向身侧扫了一眼,甄侍郎接到指示迈步而出,大声道:“启禀陛下,臣以为怀化将军这番辩解,完全是倒果为因。据微臣所知,敌军主力南下,其实就是怀化将军特意安排放进来的……”

此言一出,萧元时和群臣都是大吃一惊,齐齐倒吸了一口冷气。

一直安静旁听的萧庭生微微皱眉,按着圈椅扶手站起身来,但却未直接询问甄侍郎,反而转向了位列前端的兵部尚书晋勋,“甄大人是兵部侍郎。晋尚书,本王想知道刚才那句话,是否是兵部的结论?”

晋勋在上朝之前属于典型的中间派,并没有完全决定自己对于此事的最终看法。下属的激进发言委实令他有些不悦,皱眉答道:“兵部未曾就宁关之战有过合议,这应该是甄大人自己的见解吧。”

萧庭生这才转向甄侍郎,“甄大人这是打算改了荀首辅原定的罪名,要指控怀化将军勾结大渝叛国了?”

指控一位刚刚灭了敌军主力的将领叛国,甄侍郎当然知道这听上去十分荒唐,赶忙解释道:“下官并无此意,只是……查看了相关军报后发现,从时间上看,怀化将军的兵力调整和军资调拨在前,而敌军入境在后。战事之初,长林军分明可以在莫山以南联营截击皇属军,却偏偏要诱敌南下,直入宁州,事先还特意撤空了好几座边城的军民。这些举动桩桩件件都表明,怀化将军是主动想要挑起一场大战,而并非只是抗击防御而已。”

萧平旌挑眉看了这人片刻,面上浮起一丝嘲讽的笑意,“原来在兵部大人们眼中,边境对敌作战,不需要谋略,也不需要战术,双方只能紧守着一条线,面对面互相乱砍吗?”

他这句应答里挂着兵部,晋勋当然不能容忍一个侍郎来代表自己的见解水平,当下只好又上前一步,向着萧元时躬身一礼,道:“臣以为,怀化将军既然掌了长林军令,便有权调动北境各营。敌军越境南下,他是想步步坚守也好,是想诱敌围歼也罢,皆属战术范畴。我等远在千里之外不知详情,若没有认真研判过,只怕是不能随意定论。”

甄侍郎就算再迟钝也明显感觉到了上司的怒意,更何况他其实是个极为圆滑之人,并不敢继续出言硬顶,暗暗向荀白水投去求救的一瞥。

“晋尚书所言甚是,甄大人这是跑偏了,今日殿上要审问的,不是长林军的战法,对于怀化将军之前如何排兵布阵,根本无须多论。”荀白水圆场般地接了这样一句话,之后声调一转,突然又变得凌厉了起来,“本官只问你一句话,圣旨当前,将军是否曾经明言,你不愿接旨?”

“荀大人入营当时……”

“请怀化将军直接回答,是还是不是?”

萧平旌微抿唇角,冷冷答道:“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