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平旌握枪在手,枪杆于地面重重地一顿,朗声道:“今日长林上下,乃是听从我军令行事。此战之后,无论何等罪名加身,我萧平旌一人担当!”

荀白水面色如雪,抬手颤颤地指向他,却又喉间发紧,说不出话来。

“各位将士!”

“在!”

“天机已到,随我出战!”

“杀!杀!杀!”

震天的声浪四方波动,长林军旗迎风招展。黑云流动的天空中,最后一丝太阳光芒正在急速隐去。

第十六章 孰轻孰重

帐内无灯,漆黑暗沉犹如在最深的夜里。厚厚的牛皮帐布挡不住遥遥传来的冲杀声,缝隙处透进的火把光影照在荀白水阴沉的脸上,不停地跳跃扭动。

此刻陪同这位宣诏使留在帅帐内的人只有萧元启。他微微掀开一角门帘,侧耳倾听远方的动静,许久之后,方才淡淡地说了一句:“恭喜大人。”

荀白水抬起头,“恭喜?”

“当众抗旨不接,若是放在白衣文人的身上,也许还可以当成狂放不羁一笑置之,但萧平旌是朝廷武臣,掌领兵权,如此举动当为第一大忌,大人只要紧抓不放,谁能为其辩解?”萧元启放下手中的帘布,缓缓回身,“这不正是您千里来此想要达到的目的吗,难道不值得恭喜?”

荀白水紧蹙的双眉抽动了两下,眸色也有些迷茫,“是啊,就算有再大的军功,也抵消不了这样的罪名。你我明白这一点,萧平旌又何尝不明白?你说他……他这究竟是为了什么……”

萧元启踱步来到帐中的沙盘前,在黑暗中摸索着拔下了最高处的一面小旗,“他不是都说过了吗,为了北境十年太平,必须在孰轻孰重之间做了个选择。不管大人您怎么想,至少我,我心里是相信他的。”

荀白水仰首闭目良久,似乎也有所触动,可等他再次睁开双眸时,眼底依然是一片阴寒,“无论萧平旌是为了什么,北境上下只听军令目无朝廷这是事实!君威方能国安,陛下终究不是先帝,若要将来江山稳固,就绝不能再继续放纵长林王府……”

萧元启轻柔地笑了一声,捻动指尖将小旗扔开,转而握住了腰侧佩剑,“该怎么定罪那是后话,总得回了京城才能办。此时此地,大人应该用不着我了吧?”

荀白水微微一怔,旋即又明白过来,“你……你是想要……”

“大梁儿郎,当战北方。我在甘州与他们两年袍泽,既然算是大家最后一次并肩而战了,想必大人不会介意?”

此时外间的光线已渐渐转亮,荀白水头颅低垂,面上表情僵硬,没有给他任何的回应。不过萧元启也只是这么说说而已,并不是真的在征求什么许可,话音方落便转过身去,掀起了帐帘大步而出。

宁关堡西高东低,但坡度舒缓,周边数十里皆为原野。覃凌硕之所以敢于结营对峙,就是认为己方兵力占优,只需重甲推进便能破解坡度高差带来的不利。不久前那场败仗对于全营上下的影响实在不小,他极度需要一场新的胜利来洗刷眼前的颓势。

辰初天光刚刚开始暗淡的时候,这位大渝康王还以为只是突起阴云。但上天即将夺日示警的流言早在营中传播已久,很快就有人发现天空中正在呈现的,就是预言中最为可怕的异象。

“日头呢?日头呢!”

“凶兆!这是天道预警的凶兆!”

“不好了!上天发怒必有天谴,快逃命啊!”

漆黑如墨的暗影当头罩下,长林军进攻的鸣镝声划破长空,四方箭雨纷飞,杀声大作。仓促之间由日间防卫转为抵挡夜袭,再精锐的战队也难免措手不及,更何况此时的皇属军营内已是乱作一团,连第一轮攻势都未能抵挡得住,全盘溃散。

黑烟、烈焰、血影、刀光。覃凌硕仰头僵立,被遮的日盘在他眼中犹如一个深不见底的黑洞,几乎吸走了他脑中残存的所有神智。惊呼、惨号和请示的声音在耳边此起彼伏,昏乱中他连副将的叫喊声都听不明白,根本不能发出任何有效的军令。中枢指挥系统的短时瘫痪基本上决定了整场战事的结局,从长林军最初发动攻势到拿下主营,居然总共还不到两个时辰。

萧元启率领亲兵飞速奔入战场的时候,天光早已大亮,康王被亲卫们拖上坐骑强行撤离,四周几乎全是倒塌的营帐、撕裂的王旗与遍地横陈的尸体,唯有数小股散落的战力犹在抵抗。

追击残兵的东青拍马冲在前方,挥刀直取一名仍在坚持指挥的敌将,一时没有注意到身后有长枪刺来。

剑锋自旁侧挥出,将枪柄挑飞,萧元启纵马而过,向他稍稍扬眉,“你小心些。将军呢?”

东青忙点头致谢,遥指东面,“敌军左右翼已全数切断,将军去了蝎子岭。”

萧元启对周边说不上熟悉,但大概的方向还算知道,纵马向东奔行数里,前方已有掠阵小队迎了过来,将他一路引领至中军帅旗下。

蝎子岭名为岭,其实只算是矮林茂盛的一片野坡,远处遥望似乎无人,近前方知高及眉额的白茅丛中,已预伏了密密的步兵方阵,静静等候。

此时各营战报已陆续由传令兵们飞驰送到,萧平旌仰首默算时辰,素缨长枪紧紧地反握在掌中。

大约半刻钟后,负责清扫主营的东青飞骑而来,近前禀道:“将军,覃凌硕冲出主营向西,大约已有一个时辰了,依然未见回返。”

“没关系,他越不过西面的飞山营,就只能朝向这里折返。”

一旁的魏广有些按捺不住,“将军,为何不直接前去迎击?”

“何必着急。给这位康王爷留些时间收整残部,岂不更好?”萧平旌淡淡答道,“阮英还等着他把儿郎们带回去呢,多少也要让他再拼一下不是?”

主将的镇定和平静让林中的伏兵们也耐性十足,接下来的一个时辰除了风声叶浪以及林鸟偶尔飞过以外,整片野林甚是安宁。

未正时分,日影略微西斜,向西突围未成的皇属军残部终于出现在众人的视野里,其队形零落散乱,但行军速度还算不错。

萧平旌放过了前锋近千人,直到确认这支残部的中枢正是康王之后方才举起手中长枪,下令出击。东青和萧元启的反应最快,鸣镝的尖啸声还在耳边,两人就已经冲到了半坡。魏广被年轻人甩在了后面,顿时一脸的不服气,赶紧拍马追了过去。

尽管绝境求生的皇属军爆发出了惊人的战斗力,但这依然是一场碾压式的围歼。日食中目力受损的覃凌硕对于周遭的情况已经看不分明,眼前模模糊糊全是跳动的光斑与黑影,只有溅在面颊上的鲜血温度依然灼烫,逼得他绝望嘶吼,手中长刀发疯般地舞动。

身为大渝军中声名赫赫的勇将,康王的战力并非普通士兵可比,这一番死命冲杀,竟然还真让他在围堵之中撕出了一个小小的口子,与十来名副将亲卫一起冲了出去。

大战之中无须留力的萧元启正杀得痛快,转头恰好注意到这一幕,急忙提缰催马,想要追赶过去。一柄长枪的枪杆突然横挡而出,拦在前方,萧平旌不知何时来到近旁,向他轻轻摇了摇头。

萧元启微吃一惊,看着覃凌硕越逃越远的背影,迷惑地问道:“你要放他走?”

“皇属军主力已被斩落,拿不拿覃凌硕这颗人头,对我大梁而言没有多大区别。”

理论上虽然如此,但收割敌帅首级的意义终究和他人不同,萧元启一时没有领会到他的意思,惊讶地睁大了眼睛。

萧平旌不由笑了一下,简短地解释道:“覃凌硕毕竟是大渝的一品亲王,即便惨败而归,在朝中的根基依然不容小瞧……我可不想把他连根拔除,让阮英的日子过得太舒服。”

这时远方有打着宁州营旗号的传令兵赶到,萧平旌拨转马头,迎了过去,只留下萧元启怔怔地呆在原地,眸中的神情甚是复杂。

“内斗……制衡……原来你并不是不懂这些……你并不是不懂……”

随着梅岭、飞山两营分剿敌军左右双翼的捷报次第传来,一场惊世之战终于落下帷幕。留在大营帅帐内的荀白水等了大半天,大概已经等得完全没有了脾气,面对再次站在他眼前的萧平旌居然未曾发怒,而只是眸色冷肃地摇了摇头。

“老夫年已半百,自认为也算是开过眼界的人,却从未见过这白昼如夜,更没有见过……像二公子你这般胆大妄为、藐视君威的臣下。”

萧平旌神色如常,眉梢眼底带着一丝奇异的放松感,“看来荀首辅已经不打算再行宣旨了?”

“北境腥云满地,这血光连日头都盖了,可见在你眼中,既没有先帝,更没有陛下。既然如此,那这道旨意宣与不宣,有何区别?”

“荀大人明说吧,你想要怎样?”

荀白水冷笑一声,“我大梁自有律法,一条一条昭昭在目。怀化将军所犯罪名,朝廷该怎么处置,就当怎么处置,并非我想要怎样。”

萧平旌慢慢点了点头,“明白了。你想要我回京受审,是吗?”

帐内的气氛略显微妙地沉寂了下来,本该立即回答他这句话的荀白水突然间觉得有些紧张,背心额角微微渗出冷汗。内阁重臣的身份,手中未宣的御旨,三百皇家羽林精兵……就常理而言完全可以保障他安全的这些因素,此刻看起来好像都没有多大的意义。

“老王爷在京辅政,”良久沉默之后,荀白水徐徐开口,刻意加重了“在京”二字,“二公子身份尊贵,老夫自然是无权锁拿。不知你是自愿回京呢,还是等我到金陵再请御旨?”

“为陛下将来计,这件事情终究要有个了断。”萧平旌眸中生起嘲讽之色,但也并未为难他,“不用麻烦荀大人来回奔波,等我安排好战后大局,自会回京。”

“并非老夫信不过二公子的承诺,但即便要等,也总得给个大约的时日吧?”

“一个月。”

“好。老夫就给你一个月。”荀白水面上终于露出了笑意,趁机又补了一句,“对了,依我大梁军制,怀化将军回京,可带一百人随行入城,三百人驻扎城外,总限四百,不能更多了。”

萧平旌静静地看向他,“这个规矩我懂。”

荀白水挑了挑眉,冷哼一声,“老夫知道你懂。但已有今日之事为鉴,预先多说这一句,没什么坏处。”

两人在中军帅帐中单独面谈的时候,长林各营主将也都陆续听到了消息,纷纷赶了过来聚集在外。宁州营的陶将军是个急暴的脾气,位阶也高,几次不耐烦想要冲进去,全靠东青拼命拦住。

“京城还有老王爷坐镇,这件事应该能有办法解决,请几位将军先不要着急。”萧元启倒是真的担心荀白水出不了这座营盘,赶紧也过来好言相劝,“这时候沉不住气闹起来,反倒对平旌没什么益处不是?”

魏广皱着眉头问道:“朝堂上的事我不太懂,可宁关这一战明明就是事出有因,我们将军不会有太大的麻烦吧?”

“不会不会,”萧元启勉强笑了一下,“陛下颁发旨意的时候并不知道北境是何情形,只要好生解释清楚了,朝廷也不是不讲道理的啊。”

他这番苦口婆心的解劝多少起了一些作用,帅帐外暂时又安静了下来。未过多久,萧平旌陪着荀白水走了出来,神情冷淡地尽了礼数,目送他收拢仪仗,低调离开。

“你们到底谈了什么?二公子不会有事吧?”陶将军一着急又叫了旧时称呼,面色甚是担忧。

萧平旌没有直接回答,面向众将郑重地抱了抱拳,“平旌自到北境以来,全靠各位将军倾力扶持。今日之事是我一人之责,由我回京向陛下陈情也是应该的。只不过有了这样一番波折,恐怕难以替各位请功,平旌在此,先行致歉。”

各营主将大多是长时间驻扎北境,最多隔几年入京述职一次,对朝廷的印象还是先帝当年。萧平旌语调平稳,多少给了他们一些安慰和错觉,闻言不再多想,齐齐地抱拳还礼。

“咱们长林此战,本来也不是为图朝廷嘉赏。”陶将军呵呵笑了两声,“能打出北境十年的太平日子,怎么都算是已经回本了啊。”

大战得胜的兴奋感重新被激发了起来,在场诸将纷纷应和,场面随之变得轻松了许多。一片欢笑声语之中,唯有东青和萧元启彼此对视了一眼,低头静默无言。

借天道之势,聚歼敌军主力近二十万,长林军北境宁关之战如同百年前的那柄三月弯刀一样,本身就是一场难以复制的奇迹。尽管没有官方邸传的任何通报,这个惊人的消息还是不胫而走,遍传四方,琅琊山斑斓的彩林上空当然也第一时间掠过了白鸽的翅影。

“宁关堡的事我已经知道了。”老阁主斟了一杯清茶,缓缓推向竹帘的另一边,“姑娘匆匆赶来,有什么要问的?”

林奚跪坐在帘外木台边,恭肃地欠身行礼。

北境大战全面启动之前,萧平旌就明确要求她留在甘州。林奚自己也知道边城行医和野战随军终究不同,术业精湛亦不能抵消男女之别所增添的麻烦,故而未曾反对,默默听从了他的安排。宁关决战的详情传来之后,她欣喜之余更感忧虑,当天就收拾行装,匆匆赶来了琅琊阁。

“老阁主能断天下疑难,请问平旌当前困局,有何破解之法?”

“这是姑娘自己要问的,还是平旌请你代问的?”

“宁关战后,小女还未曾见过平旌。”

老阁主垂眸片刻,缓缓答道:“天下之道,贵在顺其自然;为人之道,贵在无愧本心。琅琊阁旁观世间沉浮,不答朝堂之事。”

这番回答显然出乎林奚的意料之外,她怔了半晌,眸中浮起失望之色,“琅琊阁不答朝堂事,这个规矩小女知道。但是对老阁主而言,平旌终究与他人不同吧?”

“是,这个孩子当然与他人不同。无论发生了何事,只要我琅琊阁在,他就有最后的安身立命之所。”老阁主长眉微动,神色肃然,“但是姑娘,你真的以为长林王府现在需要我插手吗?”

林奚不由微微一怔。

“长林王萧庭生并非寻常人,他生于忧患,师从高人,自幼聪慧,喜好读书。在朝堂上该如何收揽权柄,如何把控朝臣,你觉得以他的能力,是学不会,还是做不到呢?”老阁主握着茶杯的指尖轻轻滑动了一下,声调绵长,“志不在此,非不能也。”

林奚凝神细思,剪水双瞳中慢慢露出了然之色,再次俯身行礼,“小女明白了。多谢老阁主开解。”

老阁主抬手收了她未饮的茶杯,倾入水台,重新又斟了两杯新茶推向对面,微笑道:“世子妃也来了?”

竹帘外的殿廊转角,蒙浅雪健步而来。她长发高挽,袖口紧扎,肩上系着玄色披风,俨然是要远行的装扮。蔺九陪在她的身侧,怀里抱着熟睡的策儿。

“看来世子妃也是听到了消息,打算回返金陵?”

蒙浅雪在茶台边跪坐下来,双手交叠于膝前,以额相触,行了一个大礼,“是。多谢老阁主两年照看,晚辈今日前来,确实是要向老阁主辞行的。”

“那策儿呢?”

蔺九在一旁代为答道:“策儿还小,世子妃已经答应把他留在山上。”

老阁主微微皱起双眉,“你终究是个女子,不能上朝堂论理,就算回去了,又能帮什么忙呢?”

“护持家人之心,男女并无差别。晚辈的确力量微薄,但也想要竭尽所能,与父王、平旌共渡难关。”

老阁主凝视她许久,面上微起追忆之色,“你心思单纯,就如同你叔祖父一样,最是值得信任,值得依靠。”

蒙浅雪忍住眼底涌上的热潮,“多谢老阁主谬赞。”

“也罢。你们两位此去金陵,替我给平旌带一句话。”

林奚与蒙浅雪对视了一眼,躬身倾听。

“无论是对他人,还是对自己,只要情义不灭,尽心就好。该放手时自当放手,切莫求全责备,生了执念。”

第十七章 孰是孰非

金陵的初冬之季,白露已经凝霜,潮冷的阴雨中开始夹杂雪珠,护城河水也起了薄薄的浮冰。

按照荀太后的指令,养居殿内在立冬后便烧起了地龙。可能是添加的炭火太过旺盛,伏在书案上发呆的萧元时额带细汗,一脸烦躁,侍女们过来搭披的外氅被他屡次推开。

两名内监一前一后,各自躬腰捧了一沓奏本进入内殿,小心翼翼地摆放到桌案上。

萧元时伸手拿过一本翻了翻,丢开,再拿一本,看两眼又丢开,最后突然发起小脾气,挥动袍袖将整桌的奏本全数扫落在地面上。

准时赶在未初前过来护驾上朝的荀飞盏刚好迈步进殿,见状不由一怔,正要上前询问,后殿垂帘被侍女拂开,荀太后扶着荀安如走了出来,微笑着劝道:“哀家知道皇儿理政辛苦,但既为天下之主,多少也得为了子民们忍耐些才是。”

萧元时盯着散落一地的奏本节略,抿了抿嘴角,“平……呃……怀化将军是什么样的人朕很清楚。他既然如此行事,想来有他自己的理由。这人都还没有回京辩解,内阁就呈送了这么多弹劾的奏本,朕一点儿都不想看。”

荀太后冷哼了一声,“萧平旌抗旨不接,踩的是皇儿的脸面,丧期兴兵,冒犯的更是先帝在天之灵。此等罪行人神共愤,还有什么可辩解的?”

宣诏使出京却未能宣诏这样的事情,对皇室威权的损害不言而喻,更何况萧平旌一向是小皇帝最喜爱的堂兄,事情出在他的身上,更是让这位年幼的为君者在恼怒之外,又额外添加了几分伤心和难过。

荀太后见皇儿面色苍白低头不语,心下反而有些快意,忍不住又补了一句:“怀化将军行事狂悖就不用说了,长林上下人等只遵帅令不遵君命,也必须严加整饬,以儆效尤才是。”

“不管怎么说,北境打的也是一个大胜仗吧?”萧元时虽然心有怨言,但被她逼得过紧反倒有些赌气,“朕不明白,为什么这么多奏本,就没有一个给怀化将军求情的呢?”

荀太后沉下了脸,正要再说什么,下方的荀飞盏突然抱拳插言道:“陛下所言甚是。京城到边关路途遥遥,说抗旨只是一面之词,难说这其中没有误会。在怀化将军回京自辩之前,长林老王爷身为辅政重臣都未发一语,朝堂间却物议汹汹如同已经定罪一般,臣也觉得有些不妥。”

“你这话什么意思?”荀太后恼怒地转身面向他,“连萧平旌抗旨逆君都不算是有罪,难道还要等着他谋反不成?”

“请娘娘恕罪,”荀飞盏应声跪下,眉间却未有惧色,“微臣的意思是,不论是非如何,至少臣是打算替怀化将军求情的,不知陛下为什么没有看到臣的这份奏本?”

“荀卿也有上奏吗?”萧元时惊讶地在刚被内监们收捡上来的文本中找了一阵,没有找到,想了想也就明白过来,眸色不由一沉,转头向母后看去。

荀太后被他看得脸上一阵青一阵白,最后也只能朝向侄儿发怒,“荀飞盏!你不要忘了自己的宗族姓氏!你到底是陛下的臣属,还是他长林王府的走狗?你叔叔从小养着你,难道竟是养了一条白眼狼不成?”

这句话骂得如此难听,连小皇帝都吃惊地站起身来,荀安如更是吓得全身发僵。

“朕今天身体有恙,不去上朝了,荀卿先退下吧。”萧元时不可能为臣下反驳母亲,为缓和事态,只好先将荀飞盏遣开。荀太后一时恼怒喝骂之后,多少也觉得自己的话有些重了,转头没有再说什么,以目示意荀安如跟出去劝解。

离开养居殿的荀飞盏胸中怒意翻滚,步子迈得甚是迅疾,荀安如在后提裙奔行也追不上,只好怯怯地呼喊了两声:“大哥!大哥!”

这个堂妹自幼温顺柔善,荀飞盏对她向来疼爱,虽然此刻不想说话,但闻声后还是停下脚步,等着她赶了上来。

“太后娘娘只是脾气不好,其实不是那个意思……大哥切莫放在心上……”

君臣有别,太后又是姑母长辈,荀飞盏不可能真的记恨,最盛的一股怒气过去之后,感觉更多的反而是无奈与沮丧,“太后娘娘已经困于心魔无法自拔,迟早有一天……有一天她会后悔的……”

“娘娘确实有些急躁,但就事论事,陛下虽然年少,可这圣旨毕竟还是圣旨啊。叔父也说了,若是这次可以放过,怕的是将来群臣效仿,皇家威严荡然无存。”荀安如双眉凝蹙,显然是真心觉得迷茫,“据安儿在宫中所知,自北境驿报传来后,许多朝臣惊骇激愤,也并不全都是假的。”

“可走到这一步又是谁逼的呢?这件事错就错在根源上,从一开始这道旨意就不该出京。”荀飞盏恼怒地反驳了一句,心头突然一动,伸手拉着荀安如转到僻静处,压低声音问道:“你告诉我,叔父回京之后,和太后娘娘究竟召见过哪些人?”

自北境宁关战报传来之后,长林王萧庭生就已告病闭府,少见外人。即使荀白水回京掀起了滔天大浪,他也是淡然处之如同未闻,完全当作没有这回事一般。外间对他此举传言纷纷,大多猜测老王爷是想尽力避免提前冲突,荀飞盏的心里原本也是这样想的,所以一直没有上门打扰。可堂妹今天悄悄说的话令他感觉十分不安,出宫后便换了衣裳,匆匆奔往长林王府。

萧庭生往日待客,与公事相关的都在前院茶厅,另有私交的则邀入书房。荀飞盏路途熟悉,进了二门之后便自然而然地转向书院方向,不料却被出来相迎的元叔拦住,径直带向了寝院。

迈步进门,迎面便是扑鼻的药香,蒙浅雪正好陪着黎老堂主走出来。她其实只比荀白水晚几天回京,但因为在府未出,荀飞盏完全不知道这个消息,乍一见面整个人都呆住了,几乎以为是在梦里,连对面两人的招呼问候都忘了回应。

幸好黎骞之满脑子想的是如何调改药方,而蒙浅雪又急着跟他出去询问父王的病情,两个人都没有注意到荀飞盏的失礼,唯有前方引领的元叔停了下来,轻咳一声以示提醒。

荀飞盏脸上一红,急忙快步转过屏风奔入内间,只见萧庭生拥裘坐靠在窗下长榻上,面色平静,看上去精神倒还不错,他心里方才小小松了口气,上前行礼请安。

“这个时辰陛下应该还未散朝,大统领怎么过来了?”

在养居殿里与太后的冲突不好外言,荀飞盏唯有含含糊糊解释了两句,好在萧庭生也不多问,抬手指了指榻前软凳,示意他坐下说话。

“老王爷养病这些日子,京城已经人心大乱。太后频频召见外臣,内阁更是推波助澜。那些固执迂腐的人就不说了,即便是真心想要替平旌辩解一二的,面对这抗旨逆君的罪名,没有老王爷您出头,他们又岂敢轻易开口?老王爷,火已经烧起来了,您总得有所行动吧?”

萧庭生紧了紧领口的软裘,淡淡问道:“那你想要我如何行动呢?”

荀飞盏一向心思单纯,不似荀家人倒似蒙家人,心中郁愤过来抱怨,其实并没有通盘细细想过,被老王爷这样一问,顿时有些怔住,“至少……至少也该……”

“太后召见了一批朝臣,然后本王也召见一批,从此分成两派,在朝堂上互相争斗吗?”

荀飞盏不知所措地眨了眨眼睛,“我……我也不是这个意思……”

“一旦本王这么做了,就等于是把一部分朝臣卷到了长林旗下。要知道在朝为官,政见不同想法不同都不可怕,可怕的是眼前有两个不同的阵营,你不得不从中选一个走进去。”萧庭生眸色深深,语调中微带哀凉之意,“武靖爷当年,最恨的就是党争。一旦被卷入其中,无论你是贪图富贵,还是胸怀理想,最终都会不由自主地被两个字束缚住,那就是‘立场’。本王已是这把年纪,没有多少日子就要去见父皇与先辈了,难道在临死之前,还要因为自己的儿子,一手拉起一个长林党吗?”

荀飞盏呆了片刻,眼角有些微红,“可眼下这样的局面,并不是老王爷您造成的。替平旌争取他人的支持,也不是有心想要做什么啊!”

萧庭生伸手,轻轻在他的肩上拍了拍,“对峙之局若起,怎么可能不裹挟他人?不管身在其中的初衷为何,两方对立走到最后,立场必会先于是非。在这世上,有多少人能做到心无杂念,始终不随波逐流呢?飞盏,你是天子近臣,是陛下身边最可依靠之人。本王把这些想法告诉你,是希望你能有自己的判断。你的心若稳住了,对于陛下来说,绝对没有坏处。”

长林王内心深处的这些想法京城里了解的人也许不多,但他以静制动的效果却随着时日流逝渐渐显露了出来。荀白水刚刚回京的时候,朝堂上可谓是一片哗然。真心激愤也好,随同大势也罢,总之弹劾的奏本确实有如雪片一般。可是长林王府毫无回应,怀化将军还在进京自辩的路上,闹得再急又有什么用呢?请求严惩的奏本递上去又没有驳还,难道还能重复再递?朝会上义愤填膺的指责一次也就够了,难不成还要每日一骂?过犹不及的道理人人都明白,一时的喧嚣也难以长久,等到萧平旌十一月初真正进京的时候,金陵城其实已经没有最初那般嘈杂了。

因是戴罪之身不能无诏进宫,萧平旌前往兵部报备还印之后反倒可以直接回府。萧庭生接到前哨消息提前服了药,修整须发,更换正装,打理起自己全副精神,端坐于主院正厅之上,等待着小儿子的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