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楼上大风起,残破的旌旗,烈烈舞于风中,身畔浓雾随风起、如云涌。

白狐风领上的绒毛痒痒拂颈,天地间,只余白茫茫的雾气。我静静伫立,只觉寒风丝丝透骨,心头,涌起凉意。

正文 第444章:入阵曲 2

浓雾,在渐渐散去,城下枪刀森然、如黑云四合。那高大英挺的男子,骑嘶风烈马,墨发以红绳尽束于脑后,永远散发着一种狂野桀骜的气势。纵然,隔了遥远的距离,却仿佛仍能望见那双深潭一般的绿眸、凛冽生寒,让人不禁颤抖心悸。

枣红马前蹄尥起、连连喷着鼻息,在他身侧,一头狼,奔如疾电、如影形随。

我双眸蓦然睁大,是狼王。

段虎咋舌道,“是燕都王。他竟带着一头狼上战场。”

瓮城中火犹未灭,段大人令下“放

箭。”数千弓弩手齐齐俱发,箭矢如疾雨,向攻入瓮城中的周兵,硬生生将他们一次次逼出城外。一将骑马飞驰来报,“段大人,北周皇帝宇文邕亲率部将正紧攻北门。”果然,远处的北门熊熊火光亦起,擂木之声惊天动地。

城外,一将立马于门旗下,却是突厥南面可汗之弟托古,他拍马上前,狂妄喊道,“齐将斛律光何在?可敢出城与我托古一战?”城楼上,少工骑的大将军斛律光拈弓搭箭,膂力过人,一箭至托古马前,箭羽轻颤,惊得托古骑下鬃马连退数步,扬蹄嘶鸣。

斛律光朗声道,“燕都王,斛律光愿与你沙场一战。”此时,段思文大人已唤人酾热酒一杯,双手亲递与斛律将军饮了。须发苍白的老刺史声如洪钟,道,“大将军,突厥虽如虎狼,但大将军亦是骁勇善战的‘落雕都督’,在下愿将洛阳城中十万百姓,尽托于将军。”

斛律光双手抱拳,仪容冷峻,“光,一定誓死保住南门,还请大人退守金镛城,你我南北相守以成猗角。”城下齐军已然集结,斛律光亲掣宝剑押阵,四万铁骑分作左右两队,势如羽翼。段虎翻身上马,在人群中冲我大喊,“木兰,随段大人去金镛城。”我点头应允,遥以目光祝福,唯有‘珍重’二字。

一时间金鼓齐鸣,数万人持盾扬戈,无一不怒目咬牙、鼓噪呐喊冲杀出城外。城外,燕都弯刀高举,刀刃朔朔闪著寒光,杀气腾然而起。马军步军,阵势变幻,阿史那燕都麾两翼突厥铁骑,如潮似浪迎上齐军,喊声有如江翻海沸,撼动广袤的河洛大地。

段大人率城中所余二万兵马尽皆退守金镛城,我亦随众而退,回首之际,犹见那燕都掣刀乱砍的身影,血,染满征袍。

萧飒率部迎至金镛城东阳门外,众人未及入城,一将飞驰来禀,远远喊道:“报,段韶大人与兰陵王率援军今晨已过孟津渡口,如今与敌军交战于北邙山。”

正文 第445章:入阵曲 3

金镛城乃是三国时曹建于洛阳西北角的一座小城,城中屯以重兵,当洛阳受到威胁时,可与主城构成猗角之势,共同抗击敌军。城池仿邺城三台而建,重楼飞阁,远远望之如云。而三台至高者为居中的‘望伊’。

迎风伫立于望伊台上,远眺北邙群峰,在心中,千万遍的念及一个人的名字。

长恭,长恭,长恭。

“郑姑娘。”回首望,竟是段思文大人携数随从至,我迎上前,“段大人,您怎么来了?”五十余岁的段思文大人,坚守洛阳城数月,满头须发尽熬成银白。高台上的风,吹得他头上银丝凌乱,他望着我,几次欲言,却又来回踱步,似有难言之隐,终究还是叹道,“郑姑娘,突厥燕都王本攻于晋阳,却突然挥师南下,他此番龙骧虎视、来势汹汹,仿佛欲平吞洛州,实则,不然。”

说时,他取袖中一卷帛递于我,我接过展开,只见素帛上画有一女子,清灵飘逸、笑靥恬美,眉心,一朵梅花印记,正是木兰的模样。段大人道,“燕都王昨日遣人传檄文,随附此画。来使言辞嚣张,言道,若能交出画中女子,突厥即时退兵,否则,定将血洗洛阳城。”

手指紧攥,揉皱了卷帛,我轻声道,“段

大人之意如何?”段思文大人缄默良久、愧然长叹,道,“老夫守城数月,纵刀斧加头,亦誓不降于周与突厥!然洛阳城中十数万百姓,久罹兵革之祸,有如风中残烛、苦不堪言…,老夫虽不屑于此类范蠡献西施之计,却仍望郑姑娘能相劝于燕都王。”

这天,是冬季里难得的一个好天气,阳光透过渺雾,光芒有如万道金蛇,在雾里翻波戏浪。

望伊台上,设有一案,上有琴瑟在御,平日供城中雅士文人赏景作赋。

一切,笼于冬日最温暖的阳光下,岁月,莫不静好。

低首弄弦,弦丝如金线。

敛裙端坐,纤指拂弦,轻唱曰:“凤翱翔于昆仑兮,非梧不栖;翎飘飞于天地兮,非君不依;吾赴约于千年兮,为君长歌;琴音起于伊洛兮,以待君归。”

轻唱又轻唱,反复又反复;弦咬入肉,十指,血迹斑斑。

当相思蚀了心、刻了骨,拟将身化为望夫石。

我与你,爱得如此死生契阔,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

长恭,长恭,归来兮。

南门,一声声嘶杀,远远传来,那些奋不顾身的将士中,有段虎大哥,有斛律将军、有十数万北周、北齐、突厥将士。那许多生龙活虎的好男儿,驰骋沙场,只为一将功成,万骨枯。

手指,传来钻心之痛,弦断声止。我缄默片刻,缓缓起身,轻声道,“段大人,请替我备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