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看着长孙无忌,依旧一脸纯真:“我就是个什么也不懂、什么也不会的孩子,不敢上树,当然只能在下面玩玩小弹弓喽!”

长孙无忌和他对视了片刻,然后重重拍了下书案:“好!既然你心怀此志,那舅父便陪你一块儿,跟他们玩!”

李世民赐给李恪的宅子,位于亲仁坊的西北隅,若从府邸的北门出来,往右一拐就是东市;若从西门出来,便是笔直宽阔的启夏门大街,往北过两个坊可直达皇城,过四个坊便是宫城,交通非常便捷。这座新赐的吴王府,虽然占地面积不如魏王府大,但殿阁之富丽、装饰之华美却也不遑多让。

是日午时,两驾不起眼的轻便马车先后从东市方向驶来,从北门悄然进入了吴王府。两驾马车之前都在东市转悠了好几圈,显然是为了防止被人跟踪,而且各自抵达吴王府的时间也间隔了一刻左右,明显也是故意错开的。

第一驾马车上,下来了一位脸膛黑红、眉毛粗浓的大汉,一身商人装扮。此人虽已年近六旬,但走路依然虎虎生风,他就是右武候大将军尉迟敬德。

作为玄武门之变的主要功臣之一,尉迟敬德早在贞观元年便已担任这个职务,后来相继出任同州刺史、鄜州都督、夏州都督,三年前却被人密告谋反,虽然查无实据,但李世民似乎已对他有所猜忌。尉迟敬德心中不悦,便托疾回京。李世民顺势免了他的都督一职,仍授以右武候大将军。

就这样,过了十多年,在仕途上绕了一大圈,尉迟敬德居然又回到了原来的职位上,心中的不甘和怨愤自不待言。

第二驾马车上,下来的是一位四十出头、目光灼灼的男子。此人虽然也是商人装扮,但气质与一般的平民百姓明显不同。他就是李唐宗室成员之一、李世民的族弟——江夏王李道宗,时任礼部尚书。

武德初年,李道宗曾跟随李世民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贞观初年又率部屡破突厥、吐谷浑等,被誉为当时名将,历任灵州都督、刑部尚书等职,五年前首次出任礼部尚书,却因贪赃纳贿被人告发,旋即下狱免官。两年前,即贞观十四年,吐蕃国主松赞干布遣使入朝,请求通婚,李世民遂指定李道宗之女,以公主身份嫁给松赞干布,这个女儿就是享誉后世的文成公主。由于此举有功于国,李世民便让李道宗复出,仍任礼部尚书。

尉迟敬德与李道宗一入吴王府,便立刻有人上前迎接,先后将二人领到了王府东边的李恪书房。

李恪自幼喜欢武艺和兵法,对尉迟敬德与李道宗的赫赫战功素来仰慕,遂从少年时代起便经常向二人求教,往来甚密,所以三人关系非同一般。

三人在书房落座后,李恪也不寒暄,一下便直奔主题:“今日请二位前来,主要是想请教,如今太子与魏王水火不容,父皇又恰在此时召我回京,在此情势下,我当如何自处?”

“依我看,殿下也不必谦让。”尉迟敬德粗声粗气道,“他们二人我都看不惯,要说这储君之位,还是只有殿下来坐最合适!”

李恪笑:“大将军倒是快人快语。不过男儿立身,以建功立业为要,也不是非争这个太子位不可。”

“不当太子算什么建功立业?”尉迟敬德眉毛一竖,“你以为你把皇位让给他们,日后便能安安心心当你的亲王了?除非你打小就是个窝囊废,否则像你这样一身文韬武略,他们日后岂能容得下你?”

“大将军谬赞了,我不过就是个逍遥亲王,身无寸功,怎敢奢谈文韬武略?”

“王爷,瞧瞧你这个侄儿!”尉迟敬德指着李恪对李道宗道,“都什么时候了,他还在这儿温良恭俭让!”

李道宗笑笑:“敬德兄不必心急,殿下只是还没想好而已,不等于他就一心想让。”

“这种事有什么好想的?皇位就一个,你要我要他也要,那怎么办?只能抢喽,看谁本事大嘛!”

李恪和李道宗闻言,不禁相视而笑。

“敬德兄,”李道宗道,“那依你之见,倘若殿下真想抢的话,这皇位又该怎么抢?”

尉迟敬德一怔:“这事你别问我!老夫又没那么多花花肠子,只能负责动手,动脑子的事还得你们来。”

李道宗又笑了笑,这才把脸转向李恪:“殿下此番免职回京,可猜得出圣上的心意?”

“免职不过是个幌子。”李恪一笑,“为了避免大哥和四弟猜疑,父皇也算是煞费苦心了。如果我没有猜错的话,父皇以免职为由召我回京,应该是有意要考察我。”

“聪明。”李道宗点点头,“那殿下作何打算?”

“这就是我请二位来的原因,想听听你们的高见。”

“我没啥高见,还是一个字:抢!”尉迟敬德又瓮声瓮气道,一看李恪和李道宗又在偷笑,便想了想,“当然,若要把话说漂亮一些,那就是四个字:当仁不让!”

“我赞同敬德兄这四个字。”李道宗忍住笑,然后看着李恪,“不过,眼下太子和魏王争得鸡飞狗跳,殿下暂时还是不要入局,先冷眼旁观,等时机成熟再出手。”

“我也是这么想的。”李恪点点头道,“如今的当务之急,还是要先完成父皇交办的差事,抓住刺客杨秉均。可恼人的是,这家伙就像凭空消失了一样,完全不知所踪。”

“想抓杨秉均,用咱们官府的老办法行不通!”尉迟敬德道,“对付这种江湖之人,还得找江湖上的朋友。”

“哦?莫非敬德兄认识江湖上的朋友?”李道宗大感兴趣。

尉迟敬德嘿嘿一笑:“不瞒二位,当年老夫在鄜州当都督,被人诬告谋反,便是因为与江湖朋友过从太密所致。”

李恪与李道宗交换了一下眼色,然后对尉迟敬德道:“大将军能否说仔细一些?”

“这事说来话长。圣上这些年,不是到处搜罗王羲之真迹吗?按说这都是刺史的活,跟老夫无关,可当年吕世衡给圣上留那几个血字的事,老夫也参与了,所以这些年一直好奇,想查个究竟。恰好当时鄜州有个姓孙的大户,家中藏了几幅王羲之草书字帖,被人举报了,刺史去要,不料这姓孙的在当地竟颇有势力,一番软硬兼施,刺史便不敢动了。老夫心里惦记着吕世衡那个谜团,料想这姓孙的既然藏有王羲之真迹,又是当地一霸,说不定跟吕世衡的事有关系,便亲自带兵去抄他家,结果跟此人见面之后,居然甚为投缘,非但没抄他,一来二去反倒成了朋友。那姓孙的感念老夫手下留情,便送了老夫不少土地田庄,还主动提出跟老夫拜把子,老夫看他豪爽仗义,便应允了。”

李恪眉头微蹙,忽然想到什么:“此人叫什么?”

“孙伯元。”

“他的先人,是不是东晋名士孙绰?”

尉迟敬德一怔:“这个老夫倒是不知。不过好像听他提过,说他先祖当年跟王羲之私交甚笃,所以家中才藏有王羲之真迹。”

李道宗察觉李恪脸色有异:“殿下为何会问这个?”

李恪俯首沉吟,脑中不断回忆着萧君默告诉他的有关兰亭会的一切。李道宗和尉迟敬德见他忽然沉默不语,不禁面面相觑。

如果这个孙伯元真是孙绰后人,那么根据尉迟敬德的描述,他显然也是天刑盟中的一个分舵舵主。李恪想,倘若自己迟早要介入夺嫡之争,那么身边绝对不能没有江湖死士。正如当年父皇与隐太子相争时,秦王府蓄养了八百死士、东宫私蓄了二千长林兵一样。如今这个孙伯元既然是尉迟敬德的结拜兄弟,那正是天赐良机,自己完全可以将其纳入麾下,以备不时之需。

主意已定,李恪抬起头来,看着二人,然后便将萧君默告诉他的一切,一五一十地告诉了他们。李道宗和尉迟敬德顿时大为惊异,相顾愕然。

至此,尉迟敬德总算解开了埋藏在心头十六年的有关吕世衡血字的谜团。

“约这个孙伯元见面。”李恪一脸凝重,对尉迟敬德道,“告诉他,若他不辞,本王必当重用!”

李道宗一听,便知道这个英武果敢的李恪已是决意入局了。

深夜,大雨瓢泼。

长安城东南角有一座青龙坊,坊内东北隅有一条石桥,桥下之水引自曲江,因近日骤降暴雨,水位明显抬高了许多。

此刻,石桥下的渠水边站着一个黑影。他一动不动,仿佛一尊石雕。

片刻后,雨中驶来一驾马车,缓缓停在石桥上。一个人从车上下来,打着油纸伞,借着远处人家昏黄的灯火,深一脚浅一脚地来到了桥下,然后有意找了个背光的地方站着。

“先师有冥藏。”看到黑影后,打伞的人沙哑着嗓子念道。他的声音经过刻意掩饰,显得过于低沉,差点就被哗哗啦啦的雨水和渠水声淹没了。

“安用羁世罗。”黑影转过脸来,正是王弘义。

“见过冥藏先生。”来人深长一揖。

“玄泉,咱们有好几年没见了吧?”王弘义微笑道。

“是的先生,应该快三年了。”

“听说这几年你在朝中,做得挺有声色,而且马上要入阁拜相了?”

“这都要拜先生所赐。”

王弘义笑着摆摆手:“这是你自己能干,就不必过谦了。想当年,在昭行坊,我曾经对你说过,你的任务便是潜伏在李世民的朝廷中,把官当得越大越好。如今看来,你终究没让我失望啊!”

“属下谨记先生教诲,一刻不敢忘失。”

“很好!本盟的弟兄要都能像你如此能干,又这般忠诚,何愁大业不兴!”

“先生此来,要给属下什么任务?”

“要让你做的事很多。第一件,便是辩才之事。他近况如何?”

“据说已经开口,不过说得很慢。”

王弘义眉头一蹙:“这可不是什么好消息,倘若让他把所有秘密都捅出去,对本盟极为不利。”

“是的,属下也有此虑。”

“有没有办法,把他劫出来?”

玄泉略加沉吟,摇摇头:“虽然宫中有属下的人,但想把人劫走,恐怕很难。”

王弘义眉头深锁,片刻后道:“既然如此,就做掉他!宁可咱们得不到《兰亭序》,也不能让它落到李世民手里。”

“是,属下这就去安排。”玄泉一拱手,转身就走。

“玄泉。”

玄泉停下来,却没有回头。

“凡事都要小心。接下来,会有很多大事要你去办,你可不能有丝毫闪失。”

“属下谨记。”玄泉说完,便径直走进了大雨之中。

他居然背对着我说话?!

在王弘义的记忆中,这似乎还是头一次。虽然这么多年过去了,玄泉的语气还是那么恭敬,每次任务也都执行得干净利落,但今天这个前所未有的反常举动,还是让王弘义心里生出了一种不祥的预感。

尽管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细节,但很多时候,细节往往会暴露一个人的真实内心。

第二十一章 营救

萧君默那天提出要回家后,李恪次日便找了几个太医给他检查身体,结果发现,虽然伤口的愈合情况很好,但要完全愈合还需要时间,所以太医建议再休养几日。为此,李恪又强行把他留了三天。萧君默愁眉苦脸,叫苦连天。其间桓蝶衣又来看过他几次,也和李恪一个鼻孔出气,硬是不让他走。

挨到第三天下午,李恪来看他,萧君默拉下脸来,说我闲得都快长毛了,你再不让我走,我从现在起就开始绝食!李恪没办法,只好又把太医找来。太医查看后说,伤口已基本愈合,只要出去以后不要有剧烈运动,当无大碍。李恪这才点了头,同意让萧君默出宫回家。

萧君默如逢大赦,走出承天门的时候,深长地吸了一口气,对送他出来的李恪道:“自由真他×的可贵!人不自由,毋宁死!”

李恪笑道:“你好歹是个读书人,说话也这么糙?”

“话糙理不糙。”萧君默道,“以后要再看见有人想杀我,你千万别救,我宁可死也不再当你的囚犯。”

“好心当成驴肝肺!”李恪笑骂,“我救了你的小命又照顾你这么多天,就换来你这句话?”

萧君默眼睛一瞪:“我救了你两回也没听你谢我啊!就说你被熊压着那回,你不是还骂我多管闲事吗?说就算没我,你自己也能对付,是不是你说的?”

李恪挠了挠头,笑道:“行了行了,快走吧,把你这种闲云野鹤关在宫里,其实我心里也不好受。”

“这才像句人话!”萧君默也笑了笑,捶了他肩头一拳,“走了!”

李恪送了他一匹膘肥体壮的黑马。萧君默翻身上马,提起缰绳,让马在原地转了几圈,心里忽然生出了些许不舍。

因为他知道,这很可能是与李恪的最后一面了。

今天是初一,也是米满仓每月仅有的一次出宫采买物品的时间,萧君默待会儿便会直奔东市找到米满仓,叫他通知楚离桑做好准备,就在今夜营救她和辩才出宫。如果顺利的话,今夜自己就将离开长安,远走天涯。

萧君默骑在马上,仰头望天,只见空中流云变幻,就好似人间沧桑、世事无常,想起和李恪打打闹闹的一幕幕,心中越发伤感,便大声对李恪道:“李恪,假如有一天你找不着我了,会不会闷得慌?”

“这样最好,我落个清净!”李恪一说完,便发现萧君默的眼神有些异样,这才意识到他的话有问题,“你说这话什么意思?”

萧君默知道不能再说下去了,便大笑了几声,道:“李恪,有件事我得告诉你,这事挺重要的。”

李恪眉头一蹙,忙问道:“什么事?”

“你唱歌会跑调!真的,都从长安跑到西域去了。”萧君默一边大笑一边道,“以后别再唱了,唱跑调的军歌你打不赢仗的。”话音未落便拍着马疾驰而去,只扔给李恪一串响亮的笑声。

李恪又好气又好笑,看着他渐渐远去的背影,心里陡然生出了一丝莫名的不安。

五月初一,空中繁星满天,唯独不见月亮。

萧君默照旧在禁苑的树丛里与米满仓会合,换上了宦官的衣服,接着两人一起抓了一些萤火虫,装进了两只纸笼里,然后一人提着一只纸笼,晃晃悠悠地走进了玄武门。

守门军士只看了他们一眼,便懒得再理他们了。

这些日子,米满仓按照萧君默事先教他的,时不时便会带一两个宦官到禁苑去抓这个抓那个,都说是楚离桑要的。军士问了几次,最后也烦了,索性不再搭理。

两人顺利通过玄武门,紧接着便直奔佛光寺。

按照萧君默的计划,要先设法救出辩才,然后赶回凝云阁,再救出楚离桑,让两人都换上宦官衣物,最后再以抓更多萤火虫为由,出玄武门,入禁苑,从饮马门那个墙洞逃出。

然而,此时的萧君默并不知道,这天正是李世民与辩才约定好的每三天回答“三个问题”的日子。本来,李世民此刻早已到佛光寺了,但恰好几天前晋阳发生了地震,今日奏表刚到,李世民便耽搁了。

晋阳是李唐的龙兴之地,李世民自然格外关注,便召了相关官员入宫商讨赈灾和善后事宜。此时,两仪殿中,李世民正一边听官员奏报,一边不时瞟着不远处的漏刻,有些心不在焉。比起晋阳地震,他显然更加惦记辩才的事……

还有一个因素,也是萧君默事先没有料到的,那便是米满仓这些日子老是在玄武门进进出出,早就引起了一个人的警觉。

这个人就是负责宫禁安全的左屯卫中郎将李安俨。

就在萧君默和米满仓匆匆经过玄武门大约一刻之后,李安俨便带着一支禁军巡逻至此。他问守门军士:“凝云阁那个姓米的宦官,这两天还是照样进进出出吗?”

“是的将军。”守门军士答。

“他到底在搞什么名堂?”

“回将军,听说是那个楚离桑天天要他们到禁苑去抓东西。”

“都是些什么东西?”

“各种花花草草。另外,蝴蝶啊,萤火虫啊,蛐蛐啊,什么都有。”

李安俨眉头一皱:“他们一般是几个人进出?”

“不一定,有时两个,有时三个。”

“今天他们出去了吗?”

“出去的时候不是卑职当班,但是刚才他们进来的时候,卑职看见了。”

“进来了多长时间?”

“大约……大约一刻。”

“几个人?”

“两个。”

“除了姓米的,另外那个叫什么?”

“这个……请将军恕罪,卑职没问。”

“那他长什么样子?”

“这个……这个卑职也没看清,只知道高高大大的,但一直弯着腰低着头。”

李安俨的眼中射出一道狐疑的光芒,沉吟了片刻,对身后的巡逻队一挥手:“走,去凝云阁!”

佛光寺是宫禁内的皇家寺院,相当于皇帝的私人佛堂,所以规模比外面的一般寺庙小,两侧并无偏殿和别院,只有中轴线上的前后三进,前为弥勒殿,中为大雄宝殿,后为藏经阁,最后面是几间禅房,辩才就住在其中一间。

也因为是宫中佛堂,所以佛光寺内并没有常住的方丈和僧人,只有几个负责香烛洒扫的宦官。平时若皇帝延请高僧入宫讲经,便会让高僧及随从住在这里,但自从辩才入住后,李世民当然就没再邀请高僧进来了,眼下寺里只有辩才一个和尚。

由于佛光寺深居宫中,四周有重重殿阁、道道宫门,以及防备森严的禁军,辩才根本插翅难飞,所以李世民只在寺内安排了六名禁军守卫,另外就是五六个常驻在此的宦官,此外便再无旁人。

萧君默事先已经命米满仓把这些情况都摸清了,因此按照他的计划,是从寺院后墙翻进去,避开前殿那六名禁军,直接进入禅房,顶多只需对付几名宦官,便可将辩才救出来。然而这天晚上,当萧君默和米满仓气喘吁吁地赶到佛光寺时,一下就傻眼了——只见院墙下居然站立着一排禁军士兵,大约每十步便有一人。

萧君默和米满仓面面相觑,都是一脸惊愕。

他们当然不知道,自从三天前辩才开始回答问题,李世民便忽然生出了加强防卫的想法,于是增派了一支足足一百人的禁军,把整个寺院的四周院墙全部围了起来。此时,萧君默和米满仓提着灯笼,埋着头,假装匆匆路过的样子,把整个寺院绕了一圈,结果都是满脸绝望。最后,两人躲在寺院正门对面的灌木丛中,愣愣地看着院墙下的士兵,都不知该怎么办。

“你,你的金,金子,真,真不好,挣!”米满仓绕了一圈都在念叨这句话。

“你发什么牢骚!”萧君默瞪他,“你不说把情况都摸清了吗?这么多兵哪儿来的?”

“我,我……”米满仓憋得满脸通红,却不知该说什么。

萧君默心里当然知道,皇帝心思难测,肯定是有了什么不祥的预感,所以增派了这些禁军。面对这始料未及的突发情况,萧君默有些束手无策,想到自己已经在楚离桑面前夸下了海口,真的感到无地自容。

最重要的还不是自己的面子问题,而是无论辩才说不说出《兰亭序》的秘密,他们父女俩最终都难逃一死,只是时间迟早而已。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归根结底却是自己。从某种意义上说,他就是害死楚离桑一家人的凶手。

一想到这里,萧君默便愧悔难当,真想一头撞死!

自怨自艾了片刻,萧君默慢慢收束心神,开始冷静思考对策。开弓没有回头箭,即便只有一丝可能性,也必须竭尽全力殊死一搏!他权衡了一下,从后院翻墙出入估计是行不通了,因为即使他顺利干掉几名士兵,撕开一道缺口翻墙进去,可辩才没有武功,想把他从墙头弄出来,肯定会发出声响,这样势必惊动其他士兵。

所以剩下的办法,只能是从正门出入了。

方才他仔细数了一下,正门的士兵有十人,大门处站着两人,左右院墙下各站着四人。由于今晚没有月亮,除了大门口挂着灯笼之外,两侧院墙几乎是一片漆黑,而且每个士兵之间隔了十步,彼此基本是看不到的,只能靠声音和响动相互呼应。

萧君默估量了一下,以自己的身手,从一侧院墙悄悄摸过去,在不弄出动静的前提下,依次干掉四个士兵是有可能的,遗憾的是这些人都是无辜的,他有些下不了手。而且,就算自己狠心下手,也还有一个最大的难点,就是门口那两名面对面的士兵。

怎么同时干掉这两个人,又不弄出半点动静?

除非再来一个武功高手跟自己配合,两人各负责一个,否则这就是不可能的。

假如米满仓会武功就好了,问题是这家伙手无缚鸡之力,别说杀一个禁军士兵,就是把一头猪放在他面前,他估计都干不掉。想到这里,萧君默不免大为沮丧。

“回,回去,睡觉!”米满仓又开始嘟囔,“这钱,不,不挣了!”

“你走吧,我自己想办法。”萧君默心烦意乱,但还是不想让米满仓跟他一起去送死。人家只是求财,让他把命搭上,对他并不公平。

不料米满仓闻言,又有些迟疑:“你,你不走?”

“别管我了,你回凝云阁待着。若我能把辩才救出来,再过去跟你会合。”

米满仓犹豫不决。

“别想了,不管此事成不成,那些金子都归你。”

米满仓有些意外,抬头看着他。

“要是我死了,每年清明记得来看看我。”萧君默尽力做出满不在乎的样子,“在我坟头浇几杯郎官清,我也就心满意足了。”

米满仓蓦然有些动容,往地上吐了口唾沫,呸呸连声:“不,不吉利!你不走,我,我也不走,咱一,一块儿干!”

萧君默看着他,心里有些感动,正想跟他说没必要一块儿送死,忽然察觉不远处有什么动静,赶紧把米满仓的头压低,自己也伏下来,示意他别出声。

黑暗中,萧君默睁大了眼睛,只见两条黑影从西边的长廊蹿了过来,飞快躲进他们左手边的灌木丛中。

这又是哪路人马?!

萧君默大惑不解,只能静静观察。

两个黑影似乎悄悄探出头观望了一下,旋即从灌木丛中蹿了出去,不但速度快得惊人,而且几乎没发出半点声音。萧君默大为惊疑,当即断定这两人的身手绝不在自己之下。这时米满仓也看见了那两个黑影,顿时吓得捂住了嘴,一脸惊愕地看着萧君默。

“走,跟过去看看。”萧君默低声道,拉起米满仓的衣领,然后两人猫着腰,跟在那两个黑影的身后出了灌木丛。

两仪殿中,几名官员还在喋喋不休地向李世民禀报着什么。

李世民神情有些焦躁,却又只能强行按捺,目光不时瞟向漏刻。

侍立一旁的赵德全知道皇帝的心思,却也不敢说什么。

那几个官员似乎谈到了什么关键议题,都抢着说话,结果竟然争辩了起来。李世民眉头紧锁,越发不耐……

凝云阁一楼,六七个宦官正围着一张几案,热火朝天地玩着“樗蒲”。

这是一种源于汉末、盛行于唐的棋类游戏,可用于赌博,博戏中用于掷彩的骰子最初是用樗木制成,故称樗蒲。骰子共有五枚,有黑有白,花色各异,被称为“五木”,通过扔掷能产生十二种不同的排列组合,最高彩被称为“卢”。所以,游戏者在掷五木时往往会大呼小叫,希望得到“卢”。这就是所谓“呼卢”,后来便成了赌博的代名词。

“卢,卢,卢!”此刻,六七个脑袋正凑在一起,大喊大叫,丝毫没有发现一脸肃然的李安俨已经从门口走了进来。

“让我也押一把如何?”

宦官们同时一惊,慌忙回头,见李安俨和十几名禁军士兵正冷冷地看着他们,顿时大窘。宫中虽然没有明令禁止樗蒲游戏,但却严禁以此赌博。为首宦官赶紧赔笑道:“李将军说笑了,咱家不过是随便玩玩,没赌钱的。”

“诸位内使赌不赌钱我不管。”李安俨冷冷道,“我只想提醒诸位,把楼上的人看紧了,万一出了什么闪失,你们的脑袋就得搬家,我也得吃不了兜着走。”

“不会不会,将军放心,楚姑娘好着呢,绝对万无一失!”宦官连连赔笑。

李安俨扫了他们一眼:“谁是米满仓?”

“满仓?满仓他到禁苑抓萤火虫去了,楚姑娘吩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