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少女都在回味谢明曦的一席话,心神各自激荡不休。

是啊!谁能不喜欢读书呢?

撇去所有的功利因素,抛开所有的杂念。只单论读书,谁会不喜欢?

俞皇后深深地看了谢明曦一眼:“你倒是机敏善辩。”

不止机敏善辩!还大胆肆意聪慧之极!

娴之说得没错。

这个谢明曦,确实像年少时的她…

在俞皇后明**~人的眸光下,谢明曦不卑不亢,从容一笑:“多谢俞夫子夸赞。学生今日敢畅所欲言,皆因俞夫子心胸宽广。若换了董夫子,刚才这番话,学生无论如何也是不敢说的。”

俞皇后:“…”

俞皇后一时不知该气还是该笑。

这个谢明曦!拍马屁之余,还不忘给董翰林上一上眼药。

这般理直气壮,这般厚颜狡黠!

俞皇后目中闪过一丝笑意,语气淡淡:“背后不得枉议夫子!”

谢明曦这次倒未多言,乖乖应了一声是,然后坐了下来。

此时,众少女都反应过来了。

谢明曦胆大妄言,俞皇后竟未动气。很显然,谢明曦已入了俞皇后的眼,想来日后会成为真正的皇后门生。

心好痛!

盛锦月忍不住捂住自己的胸口,懊恼后悔不已。早知如此,她也该大着胆子多说一些才对。

李湘如没当众做出这等失态的举动,心中嫉恨痛楚,却胜过盛锦月十倍百倍。

既生瑜何生亮!有了她李湘如,为何偏偏还有谢明曦!

第九十一章 好友

莲池书院里的夫子们,每人都有供休憩的屋舍。

俞皇后也不例外。

俞皇后的屋舍和顾山长的屋舍相邻,屋舍里的陈设也相差无几。雅致简洁,除了必要的桌椅床榻梳妆镜之外,别无长物。

玉乔芷兰笑着捧来食盒:“皇后娘娘,这是御膳房送来的午膳。”

玉乔和芷兰俱是俞皇后当年的陪嫁丫鬟,如今皆已年过四旬,是椒房殿里的掌事女官。

她们伺候俞皇后多年,深悉俞皇后的性情喜好。每次到莲池书院,都是她们两个近身伺候。

俞皇后上了半日的课,正觉饥肠辘辘,立刻笑道:“现在摆膳吧!”又吩咐道:“玉乔,去请娴之过来和我一起用膳。”

玉乔笑着应了。

俞皇后和顾山长自幼一起长大,情谊深厚。莲池书院是俞皇后创设,真正管理庶务操心劳碌的却是顾山长。

俞皇后每个月来三日,常和顾山长一起用膳。

没想到,这一回顾山长却言语推脱:“我这里午饭已经摆好了,就不去叨扰娘娘了。”

玉乔陪笑道:“娘娘特意吩咐奴婢前来相请。山长若不去,只怕娘娘心中不快,会发落奴婢。恳请山长怜惜奴婢一回。”

这是笃定了她心软。

顾山长嗔怪地瞥了玉乔一眼,叹了口气,到底还是应了。

御膳房里送来的午膳,共有八道菜肴,色香味俱全,远非莲池书院里的饭食可比。只其中一味葱烧海参,已是难得的珍馐美味。

做了多年的中宫皇后,再如何简朴低调,衣食也比常人讲究得多。

顾山长既来了,也不客套,在俞皇后的对面坐了下来。

俞皇后亲自为顾山长盛了一碗粳米饭,亲昵地笑道:“我特意吩咐御膳房在米饭放了些红豆。”

她自小就爱吃红豆米饭。顾家厨房里常年备着煮熟的红豆,厨子总会单独蒸上一碗掺了红豆的米饭。自离开顾家住进书院后,这份特殊待遇自然就没了。

俞皇后每次来,总不忘带红豆米饭。

顾山长目中闪过一丝复杂,默默接过碗。

菜肴美味,红豆米饭软而香甜。连着吃了两碗,顾山长才放了筷子。一抬头,就见俞皇后笑吟吟地看着自己。

仿佛椒房殿里的争执从未有过。仿佛她们之间从无隔阂。

就像昔日坐在闺房里闲话一般。

“娴之,今日我问了学生,女子为何读书。”俞皇后兴致勃勃地说起了今日上课的情形,谢明曦的一席话,被一字未露的学了一遍。

上了一上午的课,亏得俞皇后半字不漏,记得这般清楚。

顾山长听了之后,也颇为动容:“这个谢明曦,确实机智多才,胸有沟壑。胆子也大得出奇。”

“是啊!我已多年没见过敢在我面前畅所欲言的人了。”

俞皇后一语双关,别有所指。

然后喟然轻叹,目中闪过怅然:“人得到一些东西的时候,总会失去另外一些。谁也不能例外。我虽为皇后,也未能事事顺心。”

顾山长抬眼,直截了当地问道:“你这算是向我解释为何压下替考之事?”

俞皇后哑然片刻,无奈一笑:“娴之,我知道你还在生我的气。只是,我也有我的苦衷。这些年,我这皇后之位看似安稳,实则波涛暗涌。”

“李太后对我挑剔之极,处处以孝道相逼。”

“我身为儿媳,天生便矮了一头。有时不得不忍气吞声,稍稍退让。此事不大不小,若闹腾开来,皇上自会站在我这一边。”

“只是,李太后折了颜面,必会记恨于心。日后不知要寻我多少麻烦。”

“我退让一步,她便要在其他事上稍稍退让。也算是变相地还了这个人情。”

“宫中行事,便是如此。你在书院多年,心性依旧正直单纯,看不惯我这般行事。只是,我也有我的苦衷。”

她和李太后之间的角力,时有输赢。说到底,还是要看建文帝向着谁。

夫妻之情,日渐稀薄。要细心维护建文帝对她的感情,要巩固自己的皇后之位,这其中所消耗的心力之多,无法用言语细述。

谢家替考的丑事,对莲池书院来说是令人憎恶的丑闻。对一个皇后而言,却已不算什么大事。

至少,不值得她这个皇后为此和李太后翻脸,不值得去考验建文帝对她还剩多少感情。

看着俞皇后眼中露出的落寞,顾山长心中微微一痛。

“莲娘,”顾山长低声喊着好友的闺名,声音中流露出些许愤慨:“他怎么能这样对你?当年,他是那样喜欢你。为了你,和李太后闹翻,坚持要迎娶你为妻。成亲时,立誓要一心待你。”

“为什么现在变成了这样?”

是啊!

到底是从什么时候起,那个深爱她的男子就悄然变了模样?

俞皇后目中迅疾闪过一丝水光,将头转头一旁。

顾山长鼻间微酸,伸出手,轻轻放在俞皇后的手上。

默默无言的安慰,令俞皇后心情好了许多。她很快转过头来,展颜一笑:“罢了!不说这些。”

“娴之,我很喜欢谢明曦。看着她,就像看着年少时的我一般。这个门生,我定要好好栽培。”

顾山长故意笑道:“这可不行。我也颇喜爱她,打算让她继承我衣钵呢!”

两人相视一笑。

因分歧而起的不快,就此散去。

顾山长笑着说起了昨日趣事:“…昨日董翰林上课时,六公主睡着了。董翰林被气得不轻,一散学便跑到我面前来告状。今日六公主在课上表现如何?有没有偷偷打瞌睡?”

俞皇后挑了挑眉,淡淡道:“非但没打瞌睡,还听得颇为认真。”然后,不无揶揄地补充一句:“只不知听懂了多少。”

顾山长哑然失笑:“六公主倒是心思通透。”

董翰林的课上打瞌睡无妨,俞皇后亲自授课,自然要端正态度。

俞皇后并未多说六公主,反而意味深长地看了顾山长一眼:“些许小事,董翰林也要跑你面前告状吗?”

第九十二章 莲池

董翰林那点不足为人道的心思,莲池书院里的夫子们无人不知。又岂能瞒得过心思敏锐的俞皇后?

只是,俞皇后从未说破这一层。

顾山长也就权当没这回事。

此时,俞皇后明明白白地点破,顾山长也不好再装傻,无奈地轻叹一声:“董夫子才学颇佳,做夫子尽心尽力,我对他颇为敬重。委实不愿因一己私心令他离开书院。”

不过,董翰林明里暗里地献殷勤套近乎,也着实令她不胜其扰。

“你真的半点不喜董翰林?”俞皇后笑着相询。

顾山长白了俞皇后一眼:“我早已立志终身不嫁,别说董翰林,便是天底下再好的男子站在我面前,我也不会动容。”

俞皇后沉默片刻,低声道:“娴之,你这样又是何苦。”

“昌平已成亲生女,锦儿今年三岁,我已做了祖母。你却孑然一人,冷清孤苦。每每想及这些,我心中便难受之极。”

“娴之,你看不中董翰林,我替你另择一门亲事吧!虽说你年龄已不小,做不了原配,嫁一个好男子为续弦也无妨…”

顾山长笑容一敛,干脆利落地拒绝:“不必了。”

“娴之…”

“你什么都不用说了。”顾山长神色暗了一暗,声音异常坚决:“这一生,我谁都不嫁。”

俞皇后目中露出浓浓的愧疚和自责:“若不是因我之故,大哥不会早早亡故。若大哥在世,你早已是我大嫂了。”

短短两句话,如尖锐的针,狠狠刺中顾山长心底最脆弱之处。

顾山长面色微微泛白,目中露出无尽的痛苦。

俞莲池!

这个名字,早已成了两人之间的禁忌。谁也不愿主动提及。

这道陈年伤疤,从未愈合。稍微碰触,便痛不可当。

她曾无数次后悔自己年少时的迟钝。

如果察觉到那个内向腼腆少年的心意…她一定会倾力回应。令他在有生之年尝到两情相悦的美好。

可惜,时光不能重来。

逝去的永远逝去。

俞莲池死了。

在十五岁那一年,喝下俞大人亲自送去的“清茶”,然后永远地合上了眼。

孤僻羞涩的少年,自十岁起便戴起面纱,住进了内宅。五年间,除了家人之外,只有她一个好友。

临死前,他留下了一封信给她。

看完信后,她泪流满面泣不成声,一颗心似被掏空。直至那一刻,她才惊觉自己也是喜欢他的。

只是,一切都迟了。

从那一日起,她便对父母表明心意,终身不嫁。

期间历经多少波折心酸,不提也罢。她到底如了愿,一直未曾出嫁。这些年,她再也没回过顾府,一直以莲池书院为家。

莲池书院,对俞皇后来说,是一手创立的女子书院,象征着她的理想和抱负。

于她而言,莲池书院是俞莲池以年轻的性命换来,也是她的一切。

她的心早已随俞莲池而逝,再也容不下任何男子。又怎么可能嫁人?

俞皇后目中闪过一丝水光,低低地说道:“是我对不住大哥,也对不住你。这些年来,你执意不嫁,如今已年过四旬。难道真要一个人过一辈子不成?”

顾山长深深呼出一口气:“正有此意。”

俞皇后哑然。

“独身一人,其实很好。”

顾山长扯了扯嘴角,淡淡一笑:“我无需操心内宅琐事,不必陷入妻妾之斗,不用伺候夫婿公婆教养儿女。我什么烦心事都没有,每日与书为伴,教导学生,打理书院。闲来赏花烹茶,练字作画,或抚琴自娱,逍遥自在。”

“这样的生活,哪里不好?”

俞皇后被戳中痛处,久久不语。

如此想来,独身一人确实没什么不好。

她当年嫁给了心爱的男子,如今满心苍凉疲惫。曾经激烈炽热的感情,早已被无情的岁月消磨得面目全非。其中的苦涩滋味,只有她自己明白。

这样的她,有什么资格来干涉好友的生活?

“罢了,是我多嘴多事了。”

过了许久,俞皇后才轻叹一声:“以后,我再不会提起嫁人之事。待日后老了,让阿清和昌平奉养你也是一样。”

顾山长和家中闹翻多年,极少来往。对嫡亲的侄儿顾清却极为疼爱。

俞皇后当年挑中顾清为驸马,至少有一半是因好友之故。否则,天底下优秀杰出的少年郎多的是,驸马之位未必轮得到顾家。

顾山长却笑道:“待我老了,找两个丫鬟伺候我衣食起居便是。我在书院任副山长多年,积蓄也有不少,足够养老。不必劳烦公主和驸马。”

还是这般清高固执!

俞皇后无奈地看了顾山长一眼:“你啊,总是这般倔强固执。这么多年都没变过。”

顾山长深深地看了回来:“是啊,我从未变过。”

变的人是你。

俞皇后呼吸微微一顿,略略转头。

顾山长心里暗叹一声,扯开话题:“下午还要上足半日课。如今可比不得年轻时候精力旺盛,休息半个时辰吧!”

俞皇后定定神笑道:“岁月不饶人,半点不假。换在十年前,我连着上几日课也不觉累。现在站上半天,便腰酸背痛,确实得好生歇上一歇。”

“皇后娘娘今日授课内容,你可都听懂了?”

另一间寝室里,谢明曦和六公主这对好友也在随意闲谈。

六公主在人前不张口,到了私下和谢明曦独处之际,倒是肯说话了:“听懂十之三四。”

十之三四。

谢明曦微微抽了抽嘴角,颇为厚道地不予置评。

俞皇后授课和董翰林风格截然不同。董翰林一板一眼,授课不免有些枯燥乏味。六公主听不懂,又不耐烦装懂,直接在课上睡觉。

俞皇后授课便丰富精彩多了。引经据典,口才犀利,精彩纷呈。谢明曦早已精通四书五经,无需再学,听着也觉有所受益。

六公主听懂的竟然还未及一半…

六公主似察觉到了谢明曦心里的嫌弃,抬起头,深幽的眼眸中露出一丝自嘲:“明曦,我是不是很笨?”

第九十三章 失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