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时代》自序

崔曼莉

2004年的春天,我的外婆病重住院。她是个九十四岁的老人了,离开是必然的。在她住院的那两个月里,她的子女们都不分昼夜的陪伴着她,而作为她第一个外孙女,我却因为工作,不能到医院陪床。我日夜加班,在完成一个项目。我觉得她不会那么快就离开的,她的身体多么好,她多么慈爱,她再等一等吧,只要我手上的工作结束了,我就去看她。

四月末的一天,我请好了假,来到了医院。外婆已经不认识人了,只是昏沉沉地躺着。我和舅舅聊了一夜的往事,包括外婆的,包括她的父亲的,种种追忆不可过往,而今日之人,亦令人神伤。大约早上七点多,舅舅去楼下买早点,护工也下班了,我一个人坐在外婆身边,突然,我看到她的表情变了,那是一种说不出的心灵感应,我猛地跳了起来,冲出了病房,用变了调的声音嘶声大喊:"医生!医生--"

医生和护士们冲了进去,我独自站在住院部的走廊上,我知道一切都结束了,这是外婆的最后一夜,也是她最后的一个清晨。二十分钟后,医生走了出来,他刚要说话,我便点了点头,他默契地保持了平静,朝旁边挪了一步,让我走了进去。

我注视着外婆,她已经走了,接着护士问我,需要找人帮她擦洗身体,整理遗容吗。我说不用了,我自己来。护士默默地帮我打来一盆热水,和我一起帮外婆脱去了衣衫。她就像一个巨大的婴儿,无声地躺在病床上。我仔仔细细地帮她擦洗着身体,她的身体还有一点温度,但是有点僵硬。她一共有四个儿女,还有多个孙子孙女,她一定帮她所有的孩子们都洗过澡、穿过衣。我何其有幸,能在她人生最后的旅程,为她洗一次澡、穿一次衣。

我何其不幸,在她人生最后的几个月,只陪伴了她最后一天。

我犯了一个不能挽回的错。都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那么什么工作能和外婆相比,让我在那两个月中,不能时时地探望。

两个月后,同样九十高龄的外公也离开了人世。这两位生于民国、长于民国的老人,带着他们一生错综复杂的故事,带着他们一生给我的关爱,离开了我。

我在上大学的时候,就经常想,什么时候好好地采访一下外公外婆,详细地问一问,那个年代里都发生了什么。不要在过年的时候,或者家庭聚会的时候,听他们讲故事,而是仔细地采访,详细地询问,用创作的态度,把他们的资料收集起来。

多么好的想法,可惜我没有做,因为他们太健康了,他们的身体太好了,我一直觉得他们能活一百岁,不,也许是一百二十岁。他们怎么会死呢,他们应该不会死啊。

我想起外婆一看民国的电视剧,便会说:"我们那个时候不是这样穿衣服的,我们那个时候不是这样的。"我想起外公说:学生学生,就是一生都要学习。我想起外婆的父亲作为第一代同盟会会员,阻止外婆裹足,并毅然将她送往女子学堂。我想起外公的舅舅作为民国最后的中央法院院长,也没有能够让外公去往台湾,他因为外婆留在了大陆,并且用一生的时间,去追寻他书法艺术的梦想。

我想起了太多太多,我在心里默默的发誓,我要写一部真正的民国小说。无论是精神气质,还是一穿衣、一吃饭,都是外公外婆那个年代里的民国。我要为他们还原,要为他们,还有很多在那个乱世之中敢于坚持自己,敢于直面人生的人们写作。

从那个时候开始,我从各个渠道收集着民国方面的资料。从图书、报纸、杂志,到南京第二历史档案馆,到很多关于民国的论文、图片。我的新书柜里堆满了民国方面的资料,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终于占满了半个书柜。从2004年的夏天,到2005年的夏天,整整一年时间,无论多忙,我每天抽出两个小时阅读资料,接着从2005年到2006年,每天写作两个小时,就这样,《琉璃时代》第一稿完成了。

可惜,我不满意。小说线索众多,人物众多,加上历史背景复杂,对我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怎么办呢,我决定把它全部删掉,从第一个字开始,又用了一年时间,写完了《琉璃时代》的第二稿。

可我仍然不满意。

朋友劝我可以联系出书了,可是我想,出版的目的,除了为一桩心愿,同时也是一个写作者,为读者送上一本自己满意的作品。如果我都不满意,出版还有什么意义呢?

不过就是每天牺牲两个小时的休息。我已经写了六十万字,还在乎再多写三十万字吗?我决定再次废稿,重写《琉璃时代》。2007年夏天到2008年夏天,又是一年,《琉璃时代》第三稿完成了。我有了一些满意。

2008年七月到九月,我的写作休息了两个月。一个人喜欢干什么就会上瘾,每天不写点什么,我实在难受。这时,一个戏剧性的事情出现了,因为陈永正先生突然宣布离开微软,很多IT行业的朋友劝我写一部他们的故事,我觉得很有意思,决定玩一把票。于是化名"京城洛神",在网上开贴写了职场小说《浮沉》。

我并不认为《浮沉》会引人注目,把它放在网上,也是为了便于熟人的阅读与回贴。但是,《浮沉》很快在网上流传开来,并在2008 年五月出版,成为了2008年的年度畅销书。

《浮沉》第一部完成之后,我又面临着选择,是马上续写这个未完的故事,还是修改《琉璃时代》。从市场的角度说,我应该写《浮沉(2 )》,但是从创作的角度说,我选择了《琉璃时代》。因为我相信,历史是今天的一面镜子,民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面临着东西方文化激烈的碰撞、传统与现代复杂的交溶(融),它的大时代中的家国命运,给了当时的人们极大的考验。而我所说的民国,理解的民国,都充满了一种积极进取的态度,与不放弃的人生理想。《琉璃时代》无论是对民国商业的探讨,还是对爱情婚姻的理解,相信都能给读者更多的感受,与大家分享更多的不一样的民国。

从2008年的秋天,到2009年的春节,我改完了《琉璃时代》的第四稿。唯有这一稿,是在前稿的基础上修改的。正月十五的那天晚上,我改完了最后一个字。整整一个春节,我全身心地沉浸在《琉璃时代》的民国里,没有与家人团聚,没有欣赏街道与烟花,但是,我的心中充满了颜色与情感。在此,我要向曾经帮助过《琉璃时代》的人们说一声谢谢。你们有的萍水相逢,却为我这个陌生人的一点小愿望,帮助我收集资料;有的君子之交,虽不知《琉璃时代》何日写完,何时出版,却愿意在四年中,慢慢地为它画出插图;有的仅仅因为听说我要写一部民国小说,就愿意把父辈们的故事与我分享……我想告诉你们,是你们的言语与行动,支持着我把这个小说写下去,并且能够完成。

谢谢你们,也谢谢读者愿意分享这些文字。更感谢作家出版社对我这样一位青年作者的大力支持。还有一点要向大家说明,之所以称为"琉璃"时代,是因为琉璃既是中国自古有之的,同时它的制作非常困难,不容易成型,而成型后又容易破碎,成品的颜色又十分迷离灿烂。这种带有坚持与理想主义的制作,与成型后的易碎,还有丰富而交织的色彩,与民国也有某种相似之处吧。

是以为记。

崔曼莉

用灵性和历史感书写美丽的"琉璃世界" 徐亭

文坛有种现象,不少小说家在书写完他面对的时代现实之后,往往把笔一转,去书写历史了。鲁迅有 《故事新编》,刘震云有《故乡天下黄花》,《故乡相处流传》,莫言有《檀香刑》,王安忆有《长恨歌 》,王跃文有《龙票》等等。这些作家都是在写现实题材方面有心得后转向历史的。这种现象是不是意味 着些啥,当现实被作家洞察后,洞察的眼睛就转向历史,希望在历史中找到未知的新答案,又或者是借助 历史来设计新的理想化的生活情景。这种作家是有历史感的,有历史感的作家往往让人感受到他的博大和 功力,因为历史已经不再,只能靠作者的精神灵魂在虚无中与之对接,碰撞。任由想象在时空中翻腾,唯 一不变和能抓住的就是作家的一颗实实在在处于当下的心。评论家摩罗看了刘震云的书写历史的作品之后 ,说刘已经有了大作家的水准,因为他把鲁迅式的思考推到了历史的深处,从而跃升到了新的艺术高度。 从王安忆《长恨歌》中,则好像让人感受到王与张爱玲较劲的影子。总之,无论如何,与历史对谈是一件 很不容易的事情。

青年作家崔曼莉新近由作家社推出的长篇力作《琉璃世界》正是这样一部走进历史,与历史对谈的小 说。从崔曼莉的照片看,温婉秀丽,很有江南女子的灵秀之气,既朴实大气,又不乏时尚。搜她的视频看 ,竟然也有一段关于她对泰州看法的记者采访,说话轻声细语,但语调坚定,分明是个很有主见的人。再 观其博客,美文络绎不绝,典型的女性文章,心细如发,优雅从容,而又有文化的内涵在里面,不只是徒 有华丽的辞藻,给人一种很舒适的阅读感觉。总之,这个女子是有灵性的人,对生活有自己独到的领悟力 。畅销一时的外企职场小说《浮沉》就出自她的笔下,将充满时代感的复杂职场生活化为笔下烟云,显示 出深厚的笔力。这种笔力如果放到历史的书写上又会呈现出怎样的风貌呢。

这部《琉璃世界》作者将历史眼光投放到了民国时代,在《琉璃世界》的自序中她写道:"之所以称 为'琉璃时代',是因为琉璃既是中国自古有之的,同时它的制作非常困难,不容易成型,而成型后又容 易破碎,成品的颜色又十分迷离灿烂。这种带有坚持与理想主义的制作,与成型后的易碎,还有丰富而交 织的色彩,与民国也有某种相似之处吧。"用琉璃来象征民国时代,反映了作者书写一个时代风貌的雄心 。

《琉璃时代》描写了民国一九一零年至一九三五年这二十五年间的故事。主人公凤仪从少女一步步成 长为企业家,伴随着养父邵元任、丈夫袁子欣、好友方液仙这三种民国企业家不同人生命运的变化起伏, 再加上数位男女配角的爱情命运变化,构成了全书发展的框架。作者的用意很明显,通过对这有限的数人 的描写,把民国商界的波澜起伏一一道来,而在这种时代现实的商业发展大潮中,又重点探索女性的成长 命运问题。不得不承认,主人公凤仪是作者钟爱的人物形象,也是作者寄托理想的一个形象。读罢全书可 以认为这是一部探索中国商业社会女性成长命运的书,只是作者把背景设置到了民国。但一切历史都是当 代史,尤其是民国一九一零年至一九三五和今天的中国资本主义商业经济高速发展的情景何其相像,也是 海归派,也是一样的官商勾结,也是中国式的人情关系遍地开花,新旧时代的对比,相信有心的读者定会 有不断心领神会的微笑。

全书气氛的营造是成功的,古色古香的语言,对衣装和家具摆设等的描摹都有传神的感觉,让人想起 张爱玲《金锁记》,证明作者四年间下的功夫是真实的。而一些江湖式场面的描写也让人怀疑非女性所能 为,每每让人想起电视剧《上海滩》。不得不承认,崔曼莉用语言创造出了一个民国时代,这反映了她历 史感的强大。

作为一个独立的现代知识女性,来反思那个时代女性成长故事(要知道这可是因为作者的外婆去世才 触发她的创作动机的),多多少少带有一些童话幻想的色彩,因为现实的残酷我相信要比书中所写更厉害 ,但童话也没有啥不好,反而是一些明净的亮色,给人生带来许多希望,琉璃易碎,但也很美,只要好好 的呵护,也可以让美丽长久的保存下去,天下本来没有不散的宴席。

从作者本人文学世界的构建来说,这还只是个开始,因为我们看她的自述,可以知道她经营自己"写 作游戏"的雄心壮志:"因为我相信,历史是今天的一面镜子,民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面临着东西方文 化激烈的碰撞、传统与现代复杂的交溶(融),它的大时代中的家国命运,给了当时的人们极大的考验。 而我所说的民国,理解的民国,都充满了一种积极进取的态度,与不放弃的人生理想。《琉璃时代》无论 是对民国商业的探讨,还是对爱情婚姻的理解,相信都能给读者更多的感受,与大家分享更多的不一样的 民国。"这个气度对女性作家来说是少见的,尤其是对中国当代女性作家来说,不过我认为,无论从人性 的开掘和文学世界的整体建构来说,也许万里长征还只是走出前面的几步。

作家社的社长说崔曼莉是位最有希望成长为张爱玲式伟大作家的作者,我们看到了希望,也同时希望 我们能有见证这一天到来时刻的机会。一部意蕴丰富的小说不是短短一篇书评能说尽的,最好的结果还是 读者亲自去阅读,去咀嚼,去体会,去和作者同时进行一场美丽而愉快的精神之旅。

爱她就让她成长

------读崔曼莉的《琉璃时代》

安波舜

读崔曼莉的《琉璃时代》有种世界洪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的宏大气势。清末民初从滩涂上崛起的上海,黑白资本、官匪沆瀣、劳工把头、帮会堂口、技术垄断、外资民企,种种的力量纠结在一起,在欲望和理想的大道上迅跑。秩序在绞杀中建立,法律在血泊里成长,利润在压榨下诞生。同一片沃土,却开出人性不同之花朵:恶如李威,却维护着地方的秩序,是抗敌的英雄;艳如杏礼,挥金如土却向侠客义士敞开裙裾;挺挺如松像民营资本家邵元任,玩的是中国的太极,黑白通吃,燃烧的却是走向共和的理想主义之火;邵家的大小姐风仪芳香四溢,却是在险恶环境里独立地成长。。。。。。

很难想象,这部小说是个女孩子家写的。如果本书在四十年代发表,作者很可能被选为左联(左翼作家联合会)的头儿。那个时代的《子夜》,让我们认识了上海。第一次知道了世上还有叫"股票"的东西,还有个玩钱的游戏叫"卖空"。但茅盾笔下的有钱的人物都不可爱。阶级仇、民族恨,使得作家忽略了文学的观察,满腔的热情都集中到如何反映垄断和外来资本的狰狞面孔,以及有钱人的堕落和腐朽。这使得整部作品的同情和批判都显得多多少少的虚伪和苍白。当然,这使历史的局限。这种比较,类似给我一支枪让我回到秦朝,我会征服世界。但我想说的是,《琉璃时代》让我看到了真正的"上海"。能看到真正的"上海",必须给读者一个视角和窗口。这个视角和窗口能够俯瞰那个时代,透视那个时代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外在轨迹。崔曼莉提供的视角和窗口,是三个不同的企业模式在上海崛起和衰落的经历:本土新兴企业家邵元任和海归企业家袁子欣,以及要共同面对的外资日本企业。说到底,企业是上海的滩涂和荒地崛起的动力,写了企业等于写了资本。在资本这个纲目下展开的各种文明和冲突,按马克思的话讲,最能反映人和社会的本质。于是,我们在崔曼莉的小说中就看到,革命和人性都鲜活而丰满,呼唤和理想都现实而尖锐。资本这头没有管制的怪兽,东突西撞,把富人推向了政府和帮会,工人靠上了穷帮穷的共产党,夹在中间的上海市民做起了买办和白领的梦。在崔曼莉的小说里,我们总算弄明白了上海近代的发展史。这大概就是黄永恒(SAS大中华区总裁)和刘为(南天电子副总裁)的感叹:这本书"在时下中国市场经济的改革大潮中仍然值得思考","对于当下社会仍有很深的借鉴意义。"

《琉璃时代》的小说视角像一把刀,帮我们剖开社会种种。有一个发现让我们很温暖:不管是早期还是现在做科技和实业的都是理想主义者。他们都是做"琉璃"的。他们的汗水和热血总是推动着秩序、良知和慈善。更难想象,这部小说是个女孩子写的。如果本书在二十年前发表,作者极有可能被选为上海作家协会的主席。十九年前出版的王安忆《长恨歌》,有评论说是深刻生动地反映了上海的旧日繁华和风情,为此作品还获得了茅盾文学奖。《长恨歌》让我第一次领略了汉语女性作家的完美与精致。但通过弄堂里的一个哀怨女人的视角来看上海,总觉着作品没有进入上海那颗在不同时代和不同阶层跳动的心脏。完美和精致,成了一件中年妇女自恋和怀旧的披风。十九年后,《琉璃时代》也写到了女人的完美与精致,杏礼、凤仪、美莲、康凯蒂,她们分别代表着上海几个阶层的精致的女人。但她们的精致有根有据,其细节的精准和格调的点睛,都有了触手可摸的灵魂。民国史专家周利成说:"《琉璃时代》对民国的还原,达到了很高的程度。无论是服装、饮食还是风俗,都有据可依,有史可证。"当然,完美和精致不是艺术的全部,甚至不是叙事艺术的重要部分。重要的是你的故事、你的人物、你的写作对世界的态度:小说总要给读者留下一点东西。否则,不构成审美关系。《琉璃时代》的女人们不仅有精致的外在,其内在的精神追求也裹挟在时代的洪流当中:或当高级白领,或投奔革命,或流落他乡,或远渡重洋。像《长恨歌》中王雪瑶白得一箱金条便衣食无忧的情节,一般在《琉璃时代》中,是很难实现的。《琉璃时代》的人物都在实实在在地活着,书中的女人不管什么身份,都是需要付出劳动的。资本家大小姐凤仪,辛辛苦苦地把爱分成三份:父亲的好女儿,丈夫的好妻子,孩子的好妈妈。同时,又勤勤恳恳地照看一份工厂高管的工作。不时,忙里偷闲,到自己的画室,将留恋和怀念涂在画布上。实实在在又精致完美的女人凤仪,实践着小说的主题:爱她就让她成长。

"爱她就让她成长",这一非常文艺的主题,使得全书充满了阳光,也使得读者得到温暖。女人最终的完美和精致,需要独立和自由。女人如此,何况男人,何况企业,何况民族大业。

那么,写在今天的《琉璃时代》会怎么样呢?

没有左联领袖。没有作协主席。甚至没有茅盾奖眷顾。她就像炎炎烈日下突然飘来的一朵云,虽说为读者遮了凉,却也经常被忽略。但这一切对作家来说都无所谓。因为,"爱她就让她成长。"

最有希望成为张爱玲式的伟大作家

------我看崔曼莉的《琉璃时代》

作者:何建明 (著名作家 作家出版社社长)

和大多数的人一样,崔曼莉引起我的注意,是职场小说这个类型在2008年的兴起,及《浮沉》的脱颖而出。然后,是崔曼莉另一部作品《琉璃时代》与作家出版社的合作,才使我对她的作品开始了解。

说实话,对于职场小说这样一个类型,我没关注过,没有发言权。我想说的是我在看了她的《琉璃时代》后,惊讶于一个这么年轻的女作家,大火了一部职场小说后,并没有依照人们所期望和猜测的那样,趁热打铁推出系列。而是沉下心来,第四次修改她几易其稿的一部以民国为背景,关于民国大上海的一个故事。

崔曼莉给了我几个欣喜:其一:一个年轻的作家,关注民国那段历史,以家族故事和她了解搜集的大量资料做背景写一个这么宏大的命题。据了解,崔曼莉在写这部小说时,在历史背景,生活画卷方面是那样地尽可能还原着民国,期望给读者一个前所未有的,真实的民国,展现那个华丽的,易碎的,中西交汇交融碰撞的大时代。

其二:大多数的女作家都是以写个人情感起家,很少有关注社会和商业、民生的作品,而崔曼莉一出手即不凡,不但第一部畅销书写了职场商战,并且第二部就能够拿出在更大历史背景和更复杂的环境里,中国本土企业和当时的外国列强资本及当时的海归想振兴中国的努力,他们之间复杂的多变的斗争。最吸引我的是她描绘和探讨了民国的商业模式,与今天有极其相似的地方,和非常积极的借鉴意义。

其三:这部小说以一个女性成长为主线,提出了一个非常新颖的爱情新理念"爱她就让她成长"。很多女作家往往都是把获得爱情,对爱情的困惑作为主题来写作的,这个出生于70年代的女作家给我了一个意外:她关注的根本不是什么获得爱情之类的问题了,她关注的是个人成长,一个女性的自省能力和个人提升的问题。这几个方面,单单一点,就已经是难能可贵的的,她却在一部非常好看的故事里给了这样三个惊喜。

据说,崔曼莉的《浮沉》里面并没有柔弱的人,每一个人都很坚强,都在为自己的工作努力,积极应对自己的困难,但并不代表他们每一个人没有各自的缺点或者各自的孤独、无奈,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浮沉》更多地想表达一种励志的精神,就是一种生存的力量,我们怎么去生存?为什么去生存?如何更好地生存。而这个精神,依然体现在《琉璃时代》里。这一点,我尤其觉得难能可贵。今年我们面对的经济危机,我们人类一直以来面对的生存困境,还有我所了解的青年人成长中遇到的问题,都是一个社会发展必须要关注和解决的,那么,一部文学作品,不但给了我们很好的阅读享受,还能够有一种励志的精神,有可借鉴的力量,有可以获得的间接经验,那么这部作品就值得我们出版,值得读者阅读。

所以,了解了她的作品后,我非常愿意而且非常高兴地给她写了以下的推荐语:我之所以特别看好崔曼莉,是她的作品中充满着女性作家的独立感觉,这与其他同类优秀女作家相比,显然她的作品更超人一等,因此我认为崔曼莉最有希望成为张爱玲式的伟大作家。

也许有人觉得我夸张,但是我不这么认为。张爱玲自有她的价值,而崔曼莉作为今天的女作家也有其自身的价值在。这个要到以后才能得到证明。单单就她这部品质和意义很好的《琉璃时代》来说,我认为她值得我作为一个出版社的社长去关注,去扶持,去支持。

青年女作家崔曼莉四年苦心耕耘出大作 作家社倾力推出<琉璃时代>

--崔曼莉四年大作《琉璃时代》继《浮沉》之后浮出水面

2008年,青年女作家崔曼莉以《浮沉》掀起了职场小说的热潮,受到读者热烈追捧。书一上市即位居畅销书排行榜数月之久。但是大家并不知情,在她的电脑中,近五年时间一直有一部以民国为背景,描写中国向现代社会转型阶段发展的大部头作品--《琉璃时代》。这部作品经崔曼莉五年磨砺、四易其稿,充满了女性的生命思考,强者的生存智慧,对当时的民国商业发展全方面的思考,以及前所未有的爱情新理念:"爱她就让她成长"等特质。成为这位女作家一部难得的具有厚重历史感和现代叙事美感的扛鼎之作。

作家出版社一向重视青年作家、愿意为青年才俊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很多业内的人都记得:作家社曾全力推出韩寒的第一部作品《三重门》,并由此带动了十年之久的"80后"作家群的兴起和文坛的一次兴盛。崔曼莉虽然走红于网络,但是她本人是中文系出身,一直坚持创作,在文学杂志发表作品约十余万字,短篇小说也屡次获奖,有非常高的文学素养。尤其是对《琉璃时代》的创作,不惜时间和精力,其高品质、新气象、以及深度和广度,都令作家出版社深为看重。何建明社长对她这部作品做出了这样的推荐:"我之所以特别看好崔曼莉,是她的作品中充满着女性作家的独立感觉,这与其他同类优秀女作家相比,显然她的作品更超人一等,因此我认为崔曼莉最有希望成为张爱玲式的伟大作家。"2009年,作家版将倾力打造崔曼莉的《琉璃时代》,使她成为本社的主打作家之一,这也是作家社对待青年作家的优良传统再一次的发挥。

崔曼莉凭借其2008年的《浮沉》,已经成为新一代的畅销书女作家,其文笔自成一家,既有厚重的历史感,又有商业经营管理等独特视角,说故事丝丝入扣,谈感情细腻感人。《琉璃时代》虽是一部历史感厚重的小说,但其故事的跌宕起伏,人物刻画细致入微,令人读来不忍释卷。尤其是女主公凤仪和男主人公子欣的爱情角度:凤仪与子欣一见钟情,子欣认为乱世之中,自己不可能时刻保护心上人,遂"爱她就让她成长",用自己的方式锻炼凤仪的坚强与处事才干,这让凤仪产生极大的困惑,她不知道子欣是否真爱自己,直到为人妻为人母之后,方顿悟子欣之爱真挚深沉,并深谢这样的爱让她独立、智慧、幸福。

与大量女性作家还在关注自身的情感,停留在"爱或者不爱、留守婚姻还是出走婚姻"等狭小视野及古老命题不同,崔曼莉的《琉璃时代》虽是民国题材,却更具现代意识,尤其关注女性的独立精神和个人成长,把女性自然地视为能够参与社会发展、经济活动中的一个重要角色。崔曼莉以她独特的体验,对"爱情到底应该是怎样的"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除此之外,这部作品对民国商业与社会生活的全面展示,对民国三个企业家与三个企业的各自命运、管理模式、发展的所长与所限的反思与考量,其视角独特而广泛,入理深入而平实,这在男性作家的作品中,也十分罕见。崔曼莉之前的畅销作品《浮沉》因其布局精妙,视角深入,就曾被误以为是男作家的作品。而这部《琉璃时代》比《浮沉》在商业的反思上,更加广泛深入,就像她自己所说的,历史是今天的一面镜子,我们相信,《琉璃时代》对今天的商业社会,无论是从情感上,还是商业上,都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更难能可贵的是,为写作这部作品,崔曼莉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收集各种民国资料。书中涉及的所有的历史背景,小到人物日常的衣食住行,全部经过考证,添加详细注释,并附有资料出处,俨然使这部小说成为了一部丰富、生动的民国风情史。在今天这个商业社会来说,我们需要这样的严谨的创作态度,和愿意这样去创作的青年作家的出现。

就像众多名家所评价的那样,《琉璃时代》在今天这个充满了跟风、重复、复制的读书时代,它以它的大气、恢弘、深度及新颖的角度,成为2009年读者不可不看的一个女作家书写的一部大作品

《琉璃时代》样章 1-5 18-22章

《琉璃时代》

1910-1935

有些人永远掌握自己的命运,不交于他人,甚至一个时代!

第一章

初秋时节,一条船沿江而上,正驶向古都南京。一个身穿长衫头戴礼帽的年轻男人,站在甲板上,似乎在眺望景色,又似乎在听人们谈话。

"洋人就是莫名其妙,把动物放在一起还要展览,叫什么动物园,要是把人放在一起,岂不是要叫人园?"一位老先生愤愤不平地道。周围的人哄笑起来,有人问:"老先生,你不喜欢洋人,也去看南洋劝业会?"

"去!"老先生一抖胡须,倔强地道:"我是遵照太后老佛爷的遗命,既然她要办这个会,一定错不了!。"

周围人有的点头叫好,有的摇头讪笑。不多时已是傍晚,众人陆续回船舱用用饭,年轻男人还站在甲板上,望着逐渐转暗的江面出神。天完全黑了下来,他慢慢的转过身,刚欲迈步,只见寒光一闪,一个男人举刀刺了过来,他侧身一躲,从袖中飞出一柄飞刀,直插男人胸膛,他再顺势一个倒地,又一柄刀从袖中飞出,直射甲板另一侧的暗处。

只见一声惨叫,扑通一声,另一个人也栽倒在地。年轻男人翻身站起,先提起一人,大踏步走到另一侧,再提起另外一个。这两具尸体加起来少说也有两百斤,他就像提着两条轻飘飘的布口袋,几步来到船边,向上一举、向前一掷,两具尸体居然飞出十几米远,在空中划出两条弧线,"怦"的一声,落入江中,转瞬不见了。

"一百九十五、一百九十六。"年轻人默记了一下。这个数字并不准确,只能勉强统计被他杀死的人。在数到一百人的时候,他曾告诉过方先生,方先生把手放在他的肩膀上,道:我代表四万万同胞谢谢你。

方先生的话总是接近于真理,在真理面前,他从不怀疑。但是他不喜欢杀人,杀人让他不舒服。此次自离开广东,"尾巴"就层出不穷,不知道消息怎么走漏了。他们大概以为他是去上海筹办起义资金。其实他只是去南京,执行方先生的私人任务。

他在黑暗中默默伫立,直到一轮明月升上天空,他这才转身回到船舱。船又行了一夜一天,方到南京港。此时正是清晨,年轻人怕仍有人跟踪,便打定主意去劝业会逛一逛。一来消磨白天时光,二来看看这个劝业会,到底有什么神奇。他随着众人出了港,来到市内火车站。车站铺着青瓷砖片,两边放着一排排木椅,人来客往、调制有度。年轻人暗暗称奇,早就听说原两江总督张之洞,把江南一带建设颇佳,一个小小的车站,也修整地这般精致。他略等了一会儿,上了小火车。火车内也是干干净净,有人卖票有人查票,次序井然。年轻人打量着窗外的景色,只见两边的马路极为宽阔,铺着一层细细的煤渣。路上的马车、人力车、行人来来往往,一派宁静。

年轻人虽走南闯北,又随方先生在日本住过半年,但还是第一次来到江南。他十分喜欢这里的气氛,不禁大为可惜,凤仪若一直生活在此有多好,也省得离乡背井,前往上海邵先生家中寄居。

他正思量间,火车停了,有报站的喊:"丁家桥、劝业会到了啊!"众人轰轰下了车,年轻人跟在后面,走出小站台,朝北行不多远,只见一座排楼闪闪发亮。有识字的念了出来:"南洋劝业会!"又有人连声问:"这是什么东西做的?"有人答:"这是灯泡!"话音未落,有人喊道:"娘的,比女人屁股还圆!"众人一阵哄笑,不少女客纷纷低下头。有人觉得不雅,骂道:"这是什么话,简直是有辱斯文!"

众人吵着嚷着、推着搡着,刚进大门,便走不动了。只见一条水柱从人群后冲天而起,每冲起一下,众人呐喊一声。有人急问:"这是啥?"有人道:"这叫喷泉!是西洋玩意!"众人迭声称奇。年轻人挤在当中,走走停停,约小半个时辰,才进了劝业会会场。他放眼望去,不禁暗暗稀奇,难怪这么多人慕名而来,莫说全中国,就连日本,也没有这么气派的地方。

他看着路边的指示牌,上写着法国馆、英国馆,大清国境内的,又有天津玻璃馆、安徽四宝馆、云南草药馆等。年轻人虽无多少文化,但对中草药倒颇有研究。他径直寻到草药馆,逛了两个多时辰,直到肚子饥饿,这才走出展馆。

此时已是中午,只见街道两旁有各色的旅店、饭店,还有洋人的动物园、游艺场、照相馆等。年轻人选了家包子店,吃罢江南汤包,闲闲地坐了一会,见四下无人跟踪,这才确定尾巴都干净了。他懒懒地出了饭店,随路前行,忽见前方一座展馆,有两层楼高,屋顶角檐之上,相间铺着透明玻璃,在阳光下刺人眼球。他眯眼一看,原来是天津玻璃馆,不由大为好奇,这玻璃何时成了中华物产?

年轻人走进展馆,见各色玻璃制品一一陈列着,有平板玻璃、花纹玻璃,还有灯罩、器皿等等。一眼望去琳琅满目,加上玻璃本身的特点,整个馆中清透明亮,令人神爽。

他走着走着,忽见一个小男孩,正呆呆的望着一块玻璃出神。他身穿黑色马褂,头戴一顶瓜皮小帽,五官清秀,双目灵动,看着碗的样子,似乎是想伸手去摸,又唯恐闯祸,便这么忍着。

年轻人见他的神情煞是可爱,不禁多看了几眼,江南人真是水灵,一个男孩也生得这般漂亮。

他出得展馆,又乱逛了一气。傍晚时分,来到一个小站台前,一个男人拿着喇叭正在喊票:"快来啊,快来啊,八百里劝业会场火车巡游,一个铜钱一张票啊!"年轻人觉得有趣,便买了张票,他刚欲上车,转头又看到了那个小男孩。他双手反背,眉头微蹙,正打量着这列花花绿绿的火车。年轻人不禁走上前道:"小兄弟,你在看车?"

小男孩点点头,又摇摇头。

年轻人忽地童心大起:"你想坐车?"

小男孩摇摇头,又点点头。

"我带你坐,好不好?"

小男孩看了他一眼,退后了一步。年轻人见他小小年纪,却防范森严。不由乐道:"你是谁家的孩子,你家大人呢?"

小男孩又往后退了一步。年轻人上前一步,刚想说莫害怕,我不是坏人。小男孩却掉头快跑起来,年轻人喊道:"你慢慢跑。"小男孩听了这话,回过头,扮了个鬼脸,转过弯便不见了。年轻人哑然失笑,转身上了火车。这一趟车跑下来,足足开了大半个时辰,他这才知道劝业会有多大。等他下得火车,已是天色黄昏,展区里还是人头攒动、好不热闹。只得轰得一声,年轻人只觉四下一片光彩,到处是璀璨的灯光。劝业会场中人,有不少人从未见过电灯,见这东西如此华贵明亮,堪与星辰媲美,不觉叩头作辑,口中直念神佛;也有识得电灯的,觉得会场之中与平日所见不同,不免高声叫好。年轻人站在当间,突然感到一种骄傲油然而生:我中华古国虽然落后,却仍是博大多彩。他一面耐住心中的激动,一面快步寻了辆人力车,直奔出劝业会场,朝城南而去。

汪宅是方先生岳父汪静生的宅院。汪家虽没落了,但宅院还是上好的府第,加上汪静生生性清雅,将一座宅子打理的十分整洁,在城南一带颇为有名。

年轻人按图索骥,很快找到了汪宅。他打发了车夫,四下又观望一会,方上前轻轻扣了几下门。

"谁?"一年中年男人的声音。

"你是陈伯吧?"年轻人轻声道:"是方先生叫我来的,我叫杨练。"

门呀的一声开了。陈伯又是惊喜又是慌张,悄声道:"杨先生,家里有外客,您悄悄跟我去厢房,老爷和小姐一会儿就回来了。"

杨练点点头,闪身进了门。二人沿着墙角走了没几步,忽听大厅里有人高声喝问:"他是谁?从哪儿来的?!"

"回侄少爷,"陈伯高声道:"他是老爷的老朋友,找老爷有点小事。"

说时迟那时快,一个男人抢出了客厅。杨练忙低下头,一顶礼帽把脸遮得严严实实。那人快来到杨练面前,阴阳怪气地问:"你是谁?为什么低着头?"

陈伯大惊失色:"侄少爷,他真的是老爷的朋友。"

"什么朋友,"男人冷笑一声:"我看他是方谦派来的乱党,是来祸害我们汪家的!"话音未落,他猛地一抬手,把杨练的礼帽打落了。礼帽上系着的假长辫也一起滚翻在地。男人见杨练一头短发,大喜过望,喝道:"果是是个乱党!"杨练听他如此叫喊,一伸手握住了他的胳膊。

男人只听扑得一声,不知道胳膊是断了还是未断,只觉大痛之下无法形容,一层冷汗忽地涌了出来。"啊!"他惨叫一声。一个女人和一个少年忙从厅中抢出来,扑上前扯住杨练。但不管二人如何用力,杨练的手就像长在了男人身上,怎么扯也拉不开。男人吃痛不过,又不敢再骂杨练,只得痛骂自己妻儿:"蠢货!一对蠢货!"杨练心中厌恶,不觉又加了两分力气,男人再也忍不住,嘶声大叫道:"叔叔救我!叔叔救我!"

杨练巡声望去,见一个老人穿在门厅暗处。他身穿长衫,容貌清隽,身后站着一个女仆,和一个黑衣男孩。杨练自幼习武,眼力异于常人,一眼看出那小男孩正是白天在劝业会上见过的。难道,"他"就是方先生的女儿?!杨练松开手,男人闷哼一声,踉踉跄跄退出去几大步,方才站住。

老人慢慢地走上前,也不理杨练,冲着一家三人正色道:"你们来有事吗?"

"没什么大事,"男人的老婆陪笑道:"道德要上新学堂了,我们带他来向您请安。"

老人看了少年一眼。少年低头不语,似乎很尴尬。老人道:"上新学堂是好事,你要好好读书。"少年点了点头。老人道:"我这儿还有客,你们先回吧。"男人也不答话,抬脚便走,女人忙拉着少年跟上。三个人刚迈出门槛,陈伯便关上大门,落了大锁。

老人这才打量着杨练:"请问你是?"

不待杨练回答,陈伯笑道:"老爷,他是杨练杨大侠啊。"

老人哦了一声,微微一笑,指了指客厅:"杨先生,请。"

杨练听他称自己为"先生",忙躬身道:"汪老先生,您叫我杨练吧。"

汪静生知他和女婿方谦既有同志之谊,又有师生名分。当下也不推让,点了点头。二人分宾主落座,汪静生道:"上个月接到谦儿家信,说你亲来南京送凤仪去上海,我这才放下心。过两天是中秋佳节,你们节后再起程,如何?"

杨练点头称是。汪静生见他举止文静,身材瘦小,不象习武之人,但目光中炯炯有神,别有一番冷淡。不禁问:"你多大了?"

"十九。"

"老朽有个请求,不知当讲不当讲?"汪静生开门见山地道:"凤仪自幼丧母,父亲又长年在外,眼下小小年纪就要离家远行,也没个兄弟姐妹彼此关照,你是谦儿的学生,又比她年长,我有意让你们结为异姓兄妹, 不知意下如何?"

杨练一怔:"汪老先生,杨练是一介武夫,这……"

"生逢乱世,武力有时候比文化有用的多,"汪静生长叹一声:"百无一用是书生啊!她又是个女孩,上海无亲无顾,只托谦儿的面子寄住在别人家中,我年纪渐老,又在南京,万一有事,也是鞭长莫及。她有个像你这样的哥哥,他日我在九泉之下,也能放下心了。"

杨练见他话中有不祥之意,忙道:"老先生请放心,我会尽力保护小姐的。"

"这么说你答应了?"

杨练点点头。汪静生闻言大喜,对凤仪道:"你还不拜见兄长。"

凤仪早换了女装,站在旁边听他们说话。杨练见她一身粉绿色秋衫秋裤,外罩一件墨绿色马甲,一排一字流海遮在额在,一条长辫紧绑脑后,面貌秀美,姿容可爱,不觉面上一红。真是没有想到,刚进汪宅不过一会,便与凤仪结为兄妹。凤仪轻轻上前,对杨练福了一礼,叫了声:"哥哥。"

杨练忙起身还礼。陈妈又拿出两个浦团,放在汪静生面前,二人共同拜见汪静生。一通忙乱后,这才重新落座。杨练想起白天与凤仪相遇的事情,道:"汪老先生……"话音未落便被凤仪打断了:"是外公。"众人都笑了起来,杨练也乐了。他想起白天在小火车站二人相遇的情景,觉得这小姑娘此时模样端庄,其实很是淘气。众人聊了一会儿,杨练惦记着刚才那个男人,担心他去官府生事,因问道:"刚才那个人是谁?"

"他是我的亲侄子,姓汪名永福,"汪静生无奈地道:"我没有子嗣,女儿生下凤仪不久就病死了。他一直想把儿子过继我,将来好继承汪宅。我一来担心凤仪年幼,二来,我也想观察观察,那孩子人品如何,"汪静生叹道:"结果,他以为我不想把汪宅给他,几次三番到族中吵闹,说我没有给凤仪缠足,有伤风化,又拿谦儿说事,说我结交乱党。要不是他如此,谦儿也不会把凤仪送到上海去。"

杨练听了这话,不禁大为后悔。他早听方谦提过此人,若刚才知道他就是他,一定捏碎他的胳膊。汪静生哪知他暗中动怒,见他脸色不好,以为他担心报官的事,便道:"他虽然恨我,但是报官也不至于,毕竟我是他的亲叔叔,凤仪也算他的亲戚!"

"我没有这样的亲戚。"凤仪听汪静生这么说,忽然脸色一冷,恨道。

"不许这么说,"汪静生沉下脸:"女孩儿家最是尊贵,行事说话勿必温柔大方。子曰非礼勿言、非礼勿视、非礼勿动。你以后不可轻言轻动,明白了吗?"

"是!"凤仪低下头,应了一句。汪静生对杨练道:"她从小在我身边,难免骄纵,日后去到上海,只怕要给邵先生添乱了。"

"您放心,"杨练忙道:"邵先生是我们的老朋友。他为人很仗义,在上海的生意做的也大。凤仪去了肯定会过的好。"

"听说这位邵先生在上海开了家缫丝厂,叫?"

"元泰。"

"哦,"汪静生点点头:""他除了开丝厂,还做些什么事呢?"

"他还是湖南和广东同乡会的副会长。"

"他不是湖南人吗,"汪静生诧异道:"怎做了广东会的会长?"

"听说他父亲是湖南人,母亲是广东人,所以做了两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