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汪静生点点头:"他在上海还有什么亲人吗?"

"听说有个姨妈在上海,姨父是个退休的文官。"

汪静生面容一喜:"哦,也是书香之家,他有没有娶妻呢?"

"都传他和姨妈家的表妹有亲事,可为什么到现在没有成亲,我也不晓得,"杨练道:"不过邵先生说,要是凤仪去了,他会请他的表妹照看她。"

"请问这位表小姐贵姓?"

"姓刘。"

"如此甚好,"汪静生对凤仪道:"你到了上海,要尊敬邵先生,更要尊敬这位刘小姐,不可随意造次。"

凤仪对去上海读书这件事,本是有些盼望的。此时听汪静生与杨练说到邵元任,还有他的表妹,感觉非常陌生,她想着自己幼年丧母,父亲终日不在身边,唯有外公和她相依为命,不禁又忧伤又忐忑,对汪静生道:"外公,你陪我一起去吧!"

"真是孩子话,"汪静生笑道:"邵先生答应照顾你,已是天大的人情了,我怎能再去麻烦人家。"

凤仪黯然不语。汪静生道:"南京上海,不过几个时辰的火车,你要想外公可以回来,外公也可以去上海看你。"

"真的?"凤仪高兴地道:"你真来看我?"

"当然,"汪静生笑道:"外公年轻的时候也去过上海,那时候它还是个小地方,听说现在很是繁华。等你到了上海,外公就寻觅机会去看你,顺便也看看新上海。"

汪静生怕凤仪不愿离家,便忍下心中难过,细细叙述上海洋学堂如何之好,可以了解西方的文化,学风开明,女子不必缠足,可以与众多大家闺秀为伍,交到许多好朋友。凤仪这才重又开心起来。她毕竟只有十岁,眨眼想到所有的好,便忘记了所有的不好。汪静生见夜已深,忙安排杨练休息,又命陈妈带凤仪回房安歇。他本来就有失眠的毛病,加上今日杨练来访,凤仪又远行在即,翻来覆去无心安眠,直到天色微明,才勉强合了一下眼。

第二天一早,杨练在院中习武,被凤仪瞧见了。她缠着杨练要学,杨练被逼不过,去问汪静生,汪静生微微一笑道:"学学也好,可以强身健体嘛。"

杨练便教她压腿、扎马步等一些基本功,为了哄她高兴,再教她一两招擒拿手段。可惜凤仪筋骨并不强健,不是练武的材料。不过她学起另外的东西来却十分惊人,像什么"青莲心"指茶叶、"收玉子"指饮酒、"咬云"指吸鸦片、"八面子"指风、"震天子"指雷、"阴马子"指女人、"翻天子"指印信等洪门隐语,她几乎过耳不忘。而摆茶碗、摆石头等手语暗号也是一学就会。杨练一来觉得她喜爱这些非常有趣,二来想到她日后要在上海独处,多学点也未必有害,便将江湖上的林林总总悉数说给她听。两个人整天呆在一处,相处的日子虽短,却十分投缘,像亲兄妹一般。

中秋节那天,陈妈做了很多菜。月饼、砀山梨、盐水鸭都早早买了回来。凤仪放假一天,不用温书习字。她一会儿到厨房看看陈妈,一会儿到院子里看看杨练和陈伯(两个人正在翻修花坛),荡来荡去、好不快活。合家上下,唯有汪静生郁郁寡欢。他回想自己一生,国事动荡、妻女早亡,唯一的欢乐便是外孙女儿,现在她也要离开自己,不免感时伤怀,止不住地心痛。直到晚饭时分,他才收拾起心情,强言欢笑地陪杨练饮酒。杨练自幼父母双亡,十四岁跟着方谦,东奔西跑,少尝家庭温暖,此次在汪宅一住数日,又赶上过节,一边是可爱的小妹,一边是文雅的长者,实在令他温馨快慰。他喝了一杯又一杯,尽显湖南人本色。汪静生虽有酒量,怎奈心绪不宁,不一会儿便醉了。

他听见有人敲门,谁会在中秋节来访呢?他摇摇头,以为自己听错了。但是陈伯站起来,朝门厅走去,不一会儿,陈伯便满面惊恐地退进了客厅。两个端着枪的衙役紧紧跟在他的后面,而衙役身后,是大摇大摆的汪永福。

汪静生勃然大怒:"你干什么?!"

"捉拿叛党!"汪永福毫不相让,喝道。

"谁是叛党?"汪静生气得混身发颤,问。

"喏,"汪永福一指杨练:"辫子都剪了,不是叛党是什么?"

杨练瞥了一眼凤仪,见小姑娘一手举着没有吃完的月饼,一手紧握着筷子,愤怒地盯着汪永福。"凤仪,"杨练放低了声音:"哥哥要和他们走一趟,你记得要来看我。"见凤仪没有完全明白,他又问:"你还记得怎么来看我吗?"

凤仪恍然大悟,欣喜地点点头。杨练朝她温柔地一笑,将手伸向离的最近的衙役:"差官大哥,麻烦了。"

衙役没有想到他会束手就擒,大喜过望。他放下枪去掏枷锁,汪永福领教过厉害,喝道:"小心!"话音未落,杨练一拳将拿锁的衙役打倒在地,另一个衙役举枪要射,也被他一脚踹飞了出去。汪永福转身就逃,只觉得眼前黑影一闪,便有东西击中了他的鼻梁。他惨叫一声,怦!枪也响了,火药味四下飞溅。凤仪被陈妈一把搂进怀里,等她挣脱开来,杨练已经不见了。汪永福蹲在地上,用手捂着脸。凤仪见他的鼻梁从中间折成一个直角,一直歪到了左边脸颊上,不禁尖叫了一声。

汪永福觉得血不停地从脸上往下流,似乎到也不痛。他又恨又怒,指着汪静生,嗡嗡喝道:"汪静生也是乱党!把他抓起来!抓起来!"

两个衙役互望一眼,心道不管上面收了多少好处,他们犯不着得罪人。何况跑了的那个,显然不是什么善良之辈。两个人彼此点点头,其中一个嘻笑道:"这个上面没说啊。"

"我不管!"汪永福吼道:"他就是乱党!就是乱党!"

"汪永福!"汪静生突然大喝一声。他一步一步地走到亲侄子面前,一个字一个字地问:"你想干什么?!"

汪永福见汪静生一张脸灰中泛青,眼珠暴出,眼白涨得血红,嘴唇也红得发紫,不由惊骇万分,不敢言语了。两个衙役扶着他一阵风地去了。陈伯忙关上门,打来井水,和陈妈清洗地上的血迹和铁屑。汪静生看着满屋狼藉,突然晃了一晃。他觉得月亮一下子扑进他的眼里,白的到处都是。在模糊的光线中,他看见了凤仪。他朝她笑了一下,重重地摔在地上。

"外公!"凤仪抓着他,嘶声尖叫:"你怎么了?"

当天夜里,大夫宣布了汪静生的死亡。得信的汪氏族人纷纷赶到汪宅,他们一面准备丧事,一面清点遗产。由于汪静生没有过继子嗣,也没有留下遗嘱,他的财产只能由族里平分了。

凤仪被套上一身孝服,然后跪在灵堂前,一边烧纸一边磕头还礼。和她同跪的,还有族中选出的孝子贤孙。凤仪不时地转过身,看着"躺"在奠帐后的汪静生。他的脸上盖着一张黄草纸。也许纸太轻了,凤仪总觉得有风在揿动纸的一角。她很想那风把纸揿开,她可以再看看外公的脸。可是不管她回了多少次头,她就是看不到。

灵堂中烛火跳动、香烟袅袅,吊唁的人川流不息。他们先在厅中哭嚎泣诉,接着爬起来,和熟人聊天絮话,讨论家长里短。这简直比春节还要热闹了!凤仪怀疑自己在做梦,被鬼魇住了。她用力掐着大腿,希望能醒过来。就在这时,汪永福领着儿子老婆走进了灵堂,他的脸从中间裹了一层白布,上下露出眼睛和嘴。他们还敢来?!这简直有点天打雷劈的味道,凤仪觉得血一阵一阵朝上涌,冲得脑壳阵阵狂晕。她迅速扫视着整个灵堂,在丧服边发现了一把剪刀。她突地跳将起来,扑过去抓住剪刀,对着汪永福便是一下。汪永福吓得倒退一步,跌倒在地。凤仪一个踉跄,转过身又要动手,被众人夺的夺按的按,拖进了后面厢房。

"我的小姐,"陈妈哭道:"他是你外公最亲的侄子,还要指望他披麻戴孝、捧棺撒土呢,你伤了他可怎好?"

"我不是外孙女儿吗?"凤仪吼道:"谁要他来装好人!"

"那不一样,"陈妈捂住她的嘴:"你就消停些吧,你是个外姓人!"

凤仪不能理解地看着陈妈。陈妈长叹一声:"你爹姓方,你也姓方,你外公姓汪,他们一家人也姓汪。你外公疼你,把你养在身边,可论理你们是两家人。咱不说别的,汪氏族谱上就没有你的名字,你的名字只能写在方家。"

"你胡说!"凤仪愤怒地叫道:"我不许你胡说!"

陈妈按住她:"好小姐,你别发火了,你外公一死,他们就要分了这座宅子,我和你陈伯也住不下去了。你赶紧想办法找到杨先生,投奔你爹爹去。要不然,还不知道怎样呢……"陈妈落下泪来:"可怜你小小年纪,可怎么好……"

听了这话,凤仪一下子心冷了。汪氏族人素不喜欢她,现在外公不在了,谁还能保护她?她想起哥哥,想起父亲在信中说的,要送她去上海读书。她抓住陈妈:"我知道哥哥在哪儿?我要去找他!"

"不行,"陈妈压低了声音:"好歹也等你外公入了土,也不枉他养了你一场。"

凤仪不做声了,陈妈见她安静下来,便安抚她休息。凤仪想起杨练临走之前说的话,哥哥一定在湖南会馆等她。她打定主意,等外公下葬后就离家出走,去寻找杨练。

灵堂大闹之后,凤仪都被关进了自己的屋里,陈妈也不让相见,换了其他女人照顾她的饮食起居。每天只有三顿饭,顿顿都是红豆糯米,凤仪也不管,给什么就吃什么。

第四天下午,几个女人把一张靠背椅抬进房间。她觉得它和普通椅子没什么区别,只是多了个把手。但她们很快把她固定在凳子上,脱了她的鞋,抚弄她的脚。她一下明白过来,险些晕过去,缠足这件事,她常听汪静生谈起,方谦也在信中大加批判。既然他们都认为这件事不好,她自然认为这是无比混帐的。

她开始痛骂。因她从小女扮男装,跟汪静生出入各种场合,所以会的词语很多:无耻、下流、混帐、王八蛋……她把这些从未说过的话全骂了出来,最后,她吃痛不过,只反复骂道:王八蛋!

这词比较时髦。女人们哄笑着干活,毫不理会。她们把她的八个脚趾(大拇指除外)用力地朝后弯,一直弯到脚底,然后用白布一层一层裹起来,用线缝实。最后,她们给她套上一双尖头鞋,把她从凳子上松下来,分左右两边挟住她,强行行走。

凤仪的脚不停地出血。血从白布里一层一层渗出来,在地上留下两条湿痕。

这样折腾到晚上,她们把她扔在床上,然后离开了。凤仪缓了一会,拼着命坐起来,用力扯那些布,可那些布缝得如棕子一般,哪里扯得动。她又着急又伤心,不觉痛哭起来。也不知哭过了多久,她突然明白这是徒劳的。她止住泪,用膝盖代替双脚,从床上爬了下去。

她翻动所有能放东西的地方,居然找到了一把剪刀。她席地而坐,开始剪脚上的布条,每当布条松落一层,她的心就痛快一层。她一边剪一边朝布条吐口水,当双脚完全暴露在空气中,她痛得深吸一口气,然后无比畅快地大喘出一口气。

她小心翼翼爬上床,怎么也不敢睡着。其实白天的消耗早就让她精疲力竭,只是担心那些女人再回来。她握起剪刀,把它放在胸前。如果她们再来就杀了罢!她这样想起,觉得又痛快又安全,心内一宽,不一会儿便睡熟了。

第二天一早,她被剧烈的摇晃惊醒了。一群女人们愤怒的模样映入她的眼帘。她们把她拖起来,要带她去见族长。她嘶声尖叫,双手乱舞和她们对打。一行人拉拉扯扯走到前厅,凤仪无意中看见了大门。大门是敞开的,一道强烈的光从门外照进,仿佛提醒她,外面天地正大。几乎不容再想,她低下头,一口咬在抓住她的女人的手上,女人惨叫一声,众人俱是一愣,她直窜到大门前,和汪永福的老婆撞了个满怀。

真是仇人相见分外见红!凤仪怒目而视,汪永福的老婆本性懦弱,吓得倒退一步。凤仪夺门而出,朝巷外拼命地跑去。也不知跑了多久,她拐进了一条陌生的小巷。这里每一户与一户间隔很小,房子又矮又破。唯有一家门前有一个小小的花坛,花坛里栽着一排美人蕉。

凤仪躲进花坛背后,坐在坛边。她这时才感到双脚钻心的疼痛,深浅不同的血迹已把一双白孝鞋染成了紫红色。她痛得无法自处,又恐有人追来,只得这么坐着。几天之前,她还和外公幸福地生活在一起,没想到几日功夫,已是物是人非。她又不知湖南会馆到底在何处,欲去寻找,又伤了双足,不觉凄楚惶恐,眼泪扑嗽嗽地掉了下来。

忽然,吱呀一声,花坛后的院门开了,一个花枝招展的年轻少妇,袅袅婷婷地走了出来。她看着凤仪,惊讶地问:"你是谁家的孩子?怎么坐在这儿?

"我,我……"凤仪擦去泪水,胡乱道:"我等人。"

妇人上上下下打量着她,又瞄一眼她的鞋,心中已有计划。她款款地在她身边坐下,软言道:"你穿着孝服呀,你们家谁死了?"

"外公。"

"你在等谁呢?"

"哥哥。"

"你哥哥在哪儿?"

"湖南会馆[3]。"

妇人神色一变,冷笑一声:"小姑娘,听口音你可不是湖南人。"

"我不是,"凤仪道:"我哥哥是。"

妇人点点头,心道这小姑娘一身孝服,死人的话不假,等人就不一定了……她又堆起满面笑容:"你知道湖南会馆怎么走吗?"

凤仪摇摇头。妇人道:"我家那口子就在湖南会馆当差,你不如在我家歇息。等他回来了,让带你去好不好?"

凤仪没有吱声。女人见她犹豫,笑了一笑,朝门内喊:"如玉,家里来小客人了。"

"哎!"一声清脆的回答。一个着粉色衣服,白皮肤杏仁眼,长得如瓷娃娃一般的小姑娘跑了出来。她见到凤仪,便上前拉她的手。毕竟是同龄朋友,凤仪没有挣脱。妇人见她已然上套,慢悠悠地吩咐:"去,把她带进去歇一歇。"

如玉扶着凤仪走进小院。妇人紧关大门,把她们带进一间堂屋。如玉给凤仪倒了杯水,又抓了些瓜子糖果之类,放在桌上。妇人拿起一颗瓜子,闲闲地问:"小姑娘,你叫什么名字?"

"凤仪。"

"几岁了?"

"十岁。"

"看起来不像,"女人笑了:"倒像八九岁的。行了,我们今晚在这儿住一夜,明天我们就出发。"

凤仪闻言一愣:"阿姨,不是说去湖南会馆吗?"

"哦,"妇人道:"我那口子晚上才回来。明天我们就去会馆。"她见凤仪还有两分不信,便亲自蹲在地上,慢慢地替她脱下鞋袜,口中不住地道:"啧啧啧,真下得了狠手,你伤得不清,你就别乱动了,阿姨一定给你送到湖南会馆去见哥哥。"

凤仪大为感动,再无二话,便留了下来。妇人给她上了药,又做了点吃的,嘱咐如玉好好招呼她。如玉虽比凤仪年幼,却十分知冷知热,一会儿让她坐在床上,不要动了伤口,一会儿又拿出木头玩具,和她过家家。凤仪自幼在汪宅长大,几乎没有和同龄人玩耍的机会。此时境遇,又遇上了如玉,她立即把如玉当成了知己良朋。两人玩着玩着,如玉便问她家住何方,都有些什么人,因何跑来此处。凤仪毫不相瞒,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她。讲到伤心处,凤仪流泪不止。如玉又是倒茶又是唱小曲,百般安慰。两人直好得如一人一般。

到了晚间,妇人把如玉叫出去问了半天话,这才安排她们吃饭、洗漱,嘱咐她们早些休息,明天一早赶路。凤仪从未在汪宅外过过夜,加上突逢家变,流落江湖,心中五味陈杂,哪里睡得着。她害怕打扰如玉,便闭眼假寐。不知过了多久,门外传来一阵脚步声,有人走进来,站到了床边。

凤仪感到有光照在了自己脸上。一个男人低声问:"这是兜顺风[4]的一株花[5]?

凤仪大惊失色,幸好那道光移开了。只听见女人轻声笑道:"怎么样?"

"真是一节嫩藕。"

"好老妈[6]一定满意。"

"叫如玉好好看着她。"

"放心吧,她裹脚吃了大苦,跑不远的。"

两个人边说边朝外走,凤仪隐约听见一句"湖南会馆",便听不清了。

原来这是一群人拐子!凤仪又惊又怒,她突然想起那句"让如玉好好看着她!"难道?她转过头,如玉不知什么时候已经醒了,一双眼睛如鬼魅一般,死死地盯住她。刹那之间,两个孩子都明白了对方的意图。凤仪一个翻身坐起,不等她再有动作,如玉发出了一声尖叫:"妈--!"

凤仪难以置信地盯着如玉。这就是她全心全意结交的朋友?她和他们是一伙的!但如玉双目含恨,恨中含乐,毫无下午时分的温暖与可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亲眼看到猎物落网的古怪的痛快!

这时妇人已冲了进来,她一改白天的和颜悦色,喝道:"你要干什么?"

凤仪大怒之下反而镇静下来,她嘟起嘴,装作恍然不知的样子:"阿姨,我要喝水。"

女人狐疑地盯住凤仪:"你真的要喝水。"

凤仪点点头。以前在家时,她常会在半夜里要水喝,都是陈妈起身帮她倒,刚才一着急,撒了这个谎,此时还真有点想喝了。她又说了一遍:"阿姨,我要喝水。"

她说的特别自然,就像在家中一样。女人放下心来,走到桌边给她倒了一杯,她一口气喝完了,说:"我还要。"

"少喝点,"妇人拍拍她的头:"要上厕所的。"她大约不满如玉的假情报,扰了她和那汉子的好事,恶狠狠地瞅了如玉一眼,喝道:"你好好照看她!"便关上门走了。

如玉不高兴地推了凤仪一把:"你要喝水怎么不说。"

凤仪回手也推了她一下。如玉恼了,突然伸手死死地拧住凤仪的大腿。凤仪痛得闷哼一声,觉得如玉不仅卑鄙而且无耻。她反手便是一拳,击在如玉的小腹上。如玉吃痛松开手,又揪住凤仪的头发。凤仪也不手软,对着她猛打死踹。两个孩子都觉得恨极了对方,却又害怕惊动另一屋的大人。各自忍着疼,不出声在床上博斗。她们下午刚刚建立的友谊不仅烟消云散,而且成为彼此仇恨的根源。

第二天一早,女人拿出一套家常衣服让凤仪换上。凤仪也不作声,换了衣服跟着她们出了门。不一会儿,三个人上了大街,坐了辆马车,跑了约小半个时辰,这才下了车。凤仪一见到了南京火车站,不由暗暗叫苦,若出了南京城就麻烦了。忽然,她见街对面有一家茶馆,大门两旁挂各着一盏红色灯笼。她忙停下来,指着茶馆道:"阿姨我渴。"

"一大早的渴什么?"女人瞄了茶馆一眼,不耐烦地道。

"我渴,我饿!我要吃早饭!"凤仪咧开嘴,哭叫起来。女人见行人纷纷打量她,也不想在这个时候横生生枝,连声道:"行行行,我们去吃点东西。"凤仪便老老实实地跟着她走。如玉乘妇人不注意,伸手在凤仪背后狠狠地拧了一下。

到了晚间,妇人把如玉叫出去问了半天话,这才安排她们吃饭、洗漱,嘱咐她们早些休息,明天一早赶路。凤仪从未在汪宅外过过夜,加上突逢家变,流落江湖,心中五味陈杂,哪里睡得着。她害怕打扰如玉,便闭眼假寐。不知过了多久,门外传来一阵脚步声,有人走进来,站到了床边。

凤仪感到有光照在了自己脸上。一个男人低声问:"这是兜顺风[4]的一株花[5]?

凤仪大惊失色,幸好那道光移开了。只听见女人轻声笑道:"怎么样?"

"真是一节嫩藕。"

"好老妈[6]一定满意。"

"叫如玉好好看着她。"

"放心吧,她裹脚吃了大苦,跑不远的。"

两个人边说边朝外走,凤仪隐约听见一句"湖南会馆",便听不清了。

原来这是一群人拐子!凤仪又惊又怒,她突然想起那句"让如玉好好看着她!"难道?她转过头,如玉不知什么时候已经醒了,一双眼睛如鬼魅一般,死死地盯住她。刹那之间,两个孩子都明白了对方的意图。凤仪一个翻身坐起,不等她再有动作,如玉发出了一声尖叫:"妈--!"

凤仪难以置信地盯着如玉。这就是她全心全意结交的朋友?她和他们是一伙的!但如玉双目含恨,恨中含乐,毫无下午时分的温暖与可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亲眼看到猎物落网的古怪的痛快!

这时妇人已冲了进来,她一改白天的和颜悦色,喝道:"你要干什么?"

凤仪大怒之下反而镇静下来,她嘟起嘴,装作恍然不知的样子:"阿姨,我要喝水。"

女人狐疑地盯住凤仪:"你真的要喝水。"

凤仪点点头。以前在家时,她常会在半夜里要水喝,都是陈妈起身帮她倒,刚才一着急,撒了这个谎,此时还真有点想喝了。她又说了一遍:"阿姨,我要喝水。"

她说的特别自然,就像在家中一样。女人放下心来,走到桌边给她倒了一杯,她一口气喝完了,说:"我还要。"

"少喝点,"妇人拍拍她的头:"要上厕所的。"她大约不满如玉的假情报,扰了她和那汉子的好事,恶狠狠地瞅了如玉一眼,喝道:"你好好照看她!"便关上门走了。

如玉不高兴地推了凤仪一把:"你要喝水怎么不说。"

凤仪回手也推了她一下。如玉恼了,突然伸手死死地拧住凤仪的大腿。凤仪痛得闷哼一声,觉得如玉不仅卑鄙而且无耻。她反手便是一拳,击在如玉的小腹上。如玉吃痛松开手,又揪住凤仪的头发。凤仪也不手软,对着她猛打死踹。两个孩子都觉得恨极了对方,却又害怕惊动另一屋的大人。各自忍着疼,不出声在床上博斗。她们下午刚刚建立的友谊不仅烟消云散,而且成为彼此仇恨的根源。

第二天一早,女人拿出一套家常衣服让凤仪换上。凤仪也不作声,换了衣服跟着她们出了门。不一会儿,三个人上了大街,坐了辆马车,跑了约小半个时辰,这才下了车。凤仪一见到了南京火车站,不由暗暗叫苦,若出了南京城就麻烦了。忽然,她见街对面有一家茶馆,大门两旁挂各着一盏红色灯笼。她忙停下来,指着茶馆道:"阿姨我渴。"

"一大早的渴什么?"女人瞄了茶馆一眼,不耐烦地道。

"我渴,我饿!我要吃早饭!"凤仪咧开嘴,哭叫起来。女人见行人纷纷打量她,也不想在这个时候横生生枝,连声道:"行行行,我们去吃点东西。"凤仪便老老实实地跟着她走。如玉乘妇人不注意,伸手在凤仪背后狠狠地拧了一下。

凤仪此时的全部身心都在茶馆上,根本没有觉得痛。茶馆只隔一条街,几步路远,她觉得漫长得无法形容。好不容易到了门前,她觉得心怦怦乱跳,略停了一下,便用力迈右脚跨进了大门。茶馆里人不多,一个跑堂正在招呼客人,另一个跑堂坐在柜台里打盹。

三个人走到一张桌前。凤仪用双手按住桌面,高声大叫:"请堂倌泡茶!"

这一声又尖又脆,满屋的客人都把头转过来,看着她们。妇人刹时惊了,她盯住凤仪。不等她反应,柜台里的那个伙计已抢到了面前。

"几位要什么?"伙计问,眼睛却盯着凤仪。

"我们什么也不要,"妇人一把拖住凤仪,便朝外拽:"我们要赶车。"

伙计抬手把她和凤仪分开,客气地问:"您要什么茶?"

"红茶。"凤仪激动地道。

"上盖碗茶!"伙计喊了一声。旁边立即有人把茶杯递给他,他将茶杯放到桌上,同时递给凤仪一双筷子。

凤仪把筷子放在茶碗左首,将碗盖拿下来,放在桌子的左边。伙计的语气更加友好了:"您要吃什么?"

"我要吃粮。"

"您从哪里来?"伙计又问。

"从山里来。"

"到哪里去?"

"从水路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