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正,她也不想知道了。

有了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也就去的顺理成章。

虽说隔着近,但每天晚饭之后,她得先等楚仙幼歆的家教到家,再兜出林公馆外一大圈,确认前后左右没人跟着,才能溜进沈一拂家里。

于是别说迟到,每一次抵达他家的时间都不同,沈一拂表示,不如开诚布公,将她在他家上晚课的事如实告诉家人。

云知立刻反对,“那不行。”

“为什么?”

她看他书桌上堆积如山的研究书籍和教学教案,“如果我大伯知道了,我三姐四姐肯定也想来,你……收么?”

“当然不。”

“那她们肯定会不高兴的,她们不高兴,也不会冲着你。”

他略略沉默了一会儿,道:“你坚持到去了北京就好了。”

这句话好像是说“北京回来后就不教她了”,她嗯了一声,没说什么。

沈一拂又道:“接下来一段时间,你迟放学半小时,晚上过来吃饭。”

“这……”

“这样你就不用兜圈子了。”他补充,“我这边,添双筷子而已。”

云知想,一个人烧菜是比较不好控制菜量。

她不知底细,自然答应,放学后多留校一阵,等到天黑到了他家,通常就能闻到饭菜香。

沈一拂的厨艺尚可,会的不算多,基本都是些家常的小炒、炖汤或是炸个鱼什么的,远没有林公馆的花样多,可偏偏对她胃口,每一顿她都能吃到颗粒无剩。

再加上每晚不会缺席的宵夜……一周下来,她发现坐下来时裤围都紧了。

女孩子哪个会喜欢自己胖的,云知不得不提出抗议,中止宵夜。

但沈一拂照做不误。

浪费可耻,尤其是耗脑过度之后闻到清甜的炖品味。

云知反抗无效。

吃饱犯困乃是人之常情,有一回她写完作业,等沈一拂先完成他自己的工作,于是闲在沙发上看书逗猫,一不留神就睡着了。

也不知睡了有多久,仿佛在梦中听到“叮铃铃”的声音,她睁开眼时人躺在床上,屋里没灯,从窗台透着一点光亮进来,她脑子空白了十几秒,倏地坐起身,这是沈一拂家的客房。

她借着微弱的光,见自己的毛线衫挂在凳子上,拖鞋却不在床边。

是被抱进来的?

她摸了摸发烫的耳垂,有些说不上来的情绪涌上来,大抵还是恼怒多点,她正要出门找他理论,门才推开一个缝,客厅的灯光乍然照进来,她听他沉声道:“既然人没事,我就不回去了。”

外面有人?

握着门边的手一滞,她歪着头,一只眼睛默默往外探去,却见他背对着自己方向,坐在沙发上,手里握着电话筒。

原来她是叫电话铃声吵醒的。

她瞄了一眼对墙上的时钟,五点……凌晨!谁会在这个时间打电话?

不知电话那厢的人说了什么,沈一拂打断道:“抱歉,我不是医生,给不了什么帮助。”

云知听不出语境,只觉得他声音低哑,似乎立在某个隐忍不发的边缘。

这一回,对方应该是被激怒了,哪怕离电话三米远,她都能听到“嗡嗡”的人声,简直是歇斯底里,骂了足足三分钟才停下。

空气中有一瞬间的死寂,沈一拂沉默到最后,生冷冷道:“我早就不是沈家人了,这么多年,也只想做个人罢了。”

电话挂下时,沈一拂仍一动未动。

她看不到他的神情,只能借着灯光打在墙上的倒影,看到他单手盖住双眼。

她从来没见过他这样。

他说他早就不是沈家人,那么电话里的人只能是沈家人。

三更半夜来电话,莫非是他家里出了什么事?

见墙上人影一动,忙转身躺回床上,盖上被子闭上眼随即,门被推入,脚步声止于床边。

她也不晓得自己为什么要装睡,装就装了,想等他叫醒自己顺势起床。谁知,他只是帮自己捻好被褥,之后半晌,愣是没有动静。

什么情况?不叫醒她,也不走,就这么干坐着,莫不是也睡着了?

她等了又等,实在躺不住了,就侧过来身,故作睡眼惺忪状地睁开眼,不曾想,不偏不倚地对上了他的目光。

没开灯的客卧中,能看得到他瞳里的光,乍看上去,以为是泪。

她错愕,不知该如何反应,他见她突然醒来,亦是怔住,两个人就这样对望着,不言不语。

终是他先捻开台灯,她才看清他眼中没有泪,只是有那么一霎那,他眸中仿佛蕴着涛海,所以只是零星的碎光,也纷涌了起来。

她坐起身来,“沈先生怎么不叫醒我?我夜不归宿,我家里人……”

“林公馆十一点就熄灯了,到了半夜一点也没再亮过,应该没人发现。”他道:“我叫过你了。”

意思是没叫醒。

沈一拂还穿着之前的长衫,头发也没乱,看去没沾过枕。

她不知从何问起:“你没睡?”

“小憩了一会儿。”他调转了目光:“还有半小时天才亮,我会叫你。”

看他起身,她光脚踩着地板,“沈先生,你刚才……”

是想问他刚才接了谁的电话,话到了嘴边,又觉得唐突,以他的脾性是不可能将家事同外人提及的。她话头一拧,“你为什么会在我旁边……灯也没开,就坐在那儿。”

沈一拂喉咙微不可觉动了一下,大概是她问的太过突然,短暂的寂静后,他才对上她的眼神,“我听到动静,进来看看,就是在想这回能不能把你叫醒。”

她明知,他不可能同她诉说自己的事。

于是也不再多问:“我现在反正也醒了,直接回去就好……”

他从衣柜里拿出一套衣服,递给她:“你家门房要是问起,就说你是早醒出来晨跑的。”

是一套沪澄的秋季运动制服。

“学校定秋季制服,多拿了一件。”话音落,沈一拂带门而出。

她抱着运动服,恍惚了好半晌,听到窗外隆隆雷声。

天亮之后下起了淅淅沥沥的雨。

今日是周五,云知路过教务处两回,沈一拂都不在。

本来没必要关注这个,但凌晨时,他接电话的那一个影子偏偏在她脑海里挥之不去,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阴郁天,总有某种不大好的预感。

于是放学后也没等,直接披着雨衣从他家后门绕进去,一开门,就嗅到一股熟悉的饭菜香,她收了伞,换了拖鞋,一边往厨房走一边说:“沈先生,你今天怎么没上班……”

话音止住,厨房没人。

她愣了一下,顺着饭香走到餐厅,餐桌上摆着一荤一素两碟菜,还冒着些许热气,筷子只有一双,下面压着一张字条。

云知缓了几秒,才拾起来,展开纸。

也就短短三行:

家中有事,我要去赶火车,米饭在锅里。

猫已托人暂带,勿费心,复习材料放在书房,自行带回家温习。

你到京后安心学习,我若那时人还在北京,会去找你。

沈一拂

能看出写字的人赶时间,笔迹较之往日潦草不少。

要是早十分钟,他人还在这儿,她大概会先说一句:“都赶时间还做什么饭。”

但沈一拂不在,她也没地儿说去,她将字条揣回兜里,书包也没脱就上二楼书房,书桌上摆着两本书,一本数学,一本物理,纸微黄,不厚。

书的扉页夹着一张纸,手写了方法、复习顺序之类。

云知看了一下出版时间,商务出版社出的老课本,大抵是他早年用的教辅,比起现在沪澄用的双语教辅,不论是排版还是撰写书籍所用的措辞,都更具传统气息。

她不由多翻了几页,同样的知识点在他的注释下一目了然,对她来说的确实用。于是将书塞入书包中,正要关灯,又觉得哪里不大对,重新拿出两本书比对着翻看。

越翻,越不对。

两本书不论是钢笔的颜色、字迹大小、状态,都是一致的。

她拿桌上的钢笔在书上试写了一下,洇开后同上边的字也是一样的。

如果是过去的字,时间会氧化,会变旧变淡,可显然,书是旧书,墨是新墨。

随手翻一页都有他的批注,加起来两百来页,云知的食指下意识拂过上边的字,仿佛能看到沈一拂在深夜中,台灯下,一笔一划写下这些字的情景。

不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写的?

是专程为她写的么?

一想到暗夜中他望来的眼神,极力平稳的心都乱了。

馄饨、补课、甜品、运动服还有仍摆在餐桌上的晚餐……那些她刻意忽略的他的种种言行,在这一刻纷乱的在脑海里回荡,明明都没有越界,细思量,又都不像他。

某种念头如烛火般蹿起,她及时下楼,一口气灌了一杯凉水,这才勉强掐灭。

只是无论怎么想,沈大教授都没有对一个黄毛丫头动心的理由,十之**,还是在谢她当时的救命之恩吧。

锅里的粥还热着,云知没什么食欲,对付着吃了些,忽然听到一阵电话铃声。

云知愣了一下,不稍想,电话自是找沈一拂的。

印象中来他家这么多回,几乎没听过电话响过。

叮铃铃的持续在闹,好一会儿才停下。

空荡荡的别墅里恢复了宁静,她起身收碗筷,电话再度响起。

她径直步向厨房将锅碗瓢盆都洗了,期间电话铃停停响响,持续了□□分钟。

云知擦干手,走到沙发边,看着随着铃声频频振动的电话,只觉得对方像是较了牛劲一般,非要这头的人接了才肯罢手。

不像是庆松,更像是半夜三更来过电话的人。

最好别接,反正沈一拂人在火车上,她也没法传达。

但若真是十万火急的事呢?

又一次铃声响起,云知鬼使神差地,提起电话筒。

但她没发出任何声音,只是静静等在那儿,等对方先说话。

大约沉寂了五秒钟,那厢的人终于开口:“你果然在家。”

云知心头一凛,这个声音……

“在我说完之前,不要再挂断电话,一拂。”

有些人的声音天生极具辨识度,但凡听过一次便不会忘记,更何况,他的声音,云知也算是听过多年了。

沈一拂的大哥,沈家的长子,沈一隅。

作者有话要说: 即将开启真相篇。

留言揪红包100.

第五十八章 那年那日

沈一隅是沈家长子,却非嫡子。

据说其生母是一名歌姬,因身份低微从未进过沈家大门,直至病故,沈家才将这名义上的大儿子接回沈府,就连字都是入府后才取的。

一隅,偏安一隅,其义自见。

沈一隅长沈一拂五岁,是个稳重的性子,沈家诸多家业,沈邦皆交由他操持。说起来,她嫁入沈府半年,这位名义上的“大伯哥”待她算是不错,唯一一次“交锋”,是因大嫂孙氏告上状来,直指五格格贴身丫鬟茜儿勾引她的丈夫。

茜儿哭哭啼啼,说是大少爷用强,而沈一隅坚称是茜儿主动示好,他喝醉了酒方才情不自禁。妘婛与茜儿一块儿长大,情同姐妹,焉能不替她讨说法?眼见着就要闹出家门,茜儿忽然改变口径,跪着承认己过。

最后沈一隅出面挺护,免了茜儿的罪,但格格的陪嫁丫鬟成了大少爷的通房丫头,终不是什么光彩事,格格很长一段时间心里都没过这一坎。

陈谷子烂芝麻的事,她不愿回想,但听到电话里的声音时,仍条件反射握紧了一下话筒。

沈一隅虽没听到声音,但见电话没直接挂断,道:“昨夜是我急躁了。但是你,你也未免太令人寒心了。爹是将你逐出家门,可你也不想想,你这教育家、科学家当初是谁栽培的?你离家这么久,一次也没回来过,如今得知爹受伤,竟还拿那些外交辞令来敷衍我!”

“爹此回是得了上天庇佑,保住一命。事情发生时,他人不在车上,可有千日做贼的,哪有千日防贼的?抓不到人,这样的事,明天,后天,随时还会发生!”

云知不明白他说的什么事,她不敢应声,只能静静听,那头情绪激动了会儿,又低叹了一声,“二弟,你为那些外人苦心筹谋,你拿命去搏,结果呢?他们的子弹和枪头对准的谁?你可知,这次爹人在病榻上,昏迷不醒时都叫着你的名字!”

“即便当年爹有什么对不住你的地方,过去这么久,哪有做儿子的对老子如此记仇?我可记得,你待外人可都宽厚的很!不说别的,单是那七贝勒,你救了他多少回?可他呢?他连你给他姐姐坟前烧一炷香的机会都不给!你被捅成血窟窿、倒在雪地里的时候,他却在跟旁笑!你说爹狠心,冷血,残酷,那也不及人家万一!”

沈一隅听到电话前传来一声呼吸的颤,终道:“好,该说的我都说了,我不逼你,你就继续留在上海,护你的故人之女。这回爹要是彻底寒了心,他的手腕,你不是没领教过,回不回来,自己看着办吧。”

盲音传来时,云知发现自己的手在抖。

每一字,每一句她都听的清清楚楚。

那个“七贝勒”,说的是小七,可是血窟窿,又是什么意思呢?

她不敢信,甚至不敢猜,几乎想要立即冲去鸾凤园求证。

可人站起来,膝盖一软,迈不出步子,又坐了回去。

如若逼问,祝枝兰只会问她从何处听来,他未见得会和自己说真话,尤其事关沈一拂。

慌乱中想起了一个人,摇通电话时,听那头的人问来,她第一声“苏先生”都微微发抖。

“云知小丫头?怎么了,是不是你们校长心病犯了?”庆松道:“别急,慢慢说。”

“不、不是……”

该如何问,庆松才能告诉她?

她深吸一口气,“沈先生今日有急事离开上海,我、刚刚接到一个电话,是找沈先生的。”

“什么电话?”

“我也不确定、应该是沈先生的哥哥……好像是他父亲受了伤,或是生病,希望沈先生回去看望。”

庆松沉默了一瞬,“也许沈琇就是回京看他爹的,我试试看能不能联系到你们校长,你就别管了,早点回家去,这段时间没事别去他家。”

她怕他挂电话,忙道:“苏先生!”

“怎么了?”

她的指节捏的发白,道:“我听到电话里的人,说了这么一句话……他说‘连你给他姐姐坟前烧一炷香的机会都不给’,这‘姐姐’,是指七爷的姐姐,沈先生的……前妻,对吧?”

庆松的语气明显肃然起来,“他还说什么了?”

“还说,血窟窿、雪地什么的……”

庆松“哎”了一声,“沈重也真是,哪壶不开提哪壶,好在你们校长没听着,否则指不定心脏病都得复发。回头你就不必和沈校长复述了……”

“这些话究竟是什么意思?”

“这个你就……”庆松似在思忖该不该说。按说是不该说的,但他亲眼见过沈一拂对这丫头是如何地在意,不免又有些犹豫,“你问这么多作甚么?”

云知压制着呼吸,道:“我曾听七爷说过,沈先生抛弃妻子,远渡重洋的事,是否……后来他回到北京,想要去拜祭亡妻,七爷不同意,才、才同祝七爷发生冲突的?”

庆松闻言,终于憋不住了:“这你可就想错了。就沈琇那榆木脑袋何曾会和老七发难?七爷……倒也并非不许他拜祭,只说若他若要拜祭,需得到她坟前跪足一天。”

她心窝乱跳,又听他叹了一口气,“是妘婛……我是说五格格,葬在北麓山中,你可知那二月的北京,尤其是山林之中,莫说跪,寻常就是站着不动一小时人都得僵着,更何况他,他心脏不好大家都晓得……小七这要求,哪是要他跪,摆明是要他死。”

云知一颗心在嗓子口上,但听庆松声音飘飘渺渺的传来:“但沈琇答应了……我也是后来才知晓的,他一个人……”

他一个人,从国外回来,赶了数月的路,一抵达北京,本是迫不及待要回府见妻子的。

那时距五格格病故已过了三个月,没人知道,沈琇在得闻噩耗是什么心情,也没人知道,他从北麓山脚,一步步拾级而上,是怀着何样的心情。

只听闻,那日天降大雪,他静静跪在墓碑前,从雪花初舞到银装裹素,待沈府的人闻讯赶去,他从头到脚都覆着一层寒霜,眉睫都凝着冰,眼睛睁不开了,人还维持着跪坐的姿势,一动也不动。

便如一尊冰人。

沈家人吓坏了,差点以为二少爷冻死,上前一探人还有鼻息,自是要将人背下山,却有什么物什从二少爷手中落下,七贝勒见了,捡起来,突地大喝一声,踹开了小厮,不由分说的用那物什往沈琇背上扎去。

“那金钗,是妘婛出嫁时小七亲手为她戴上的,后来不知所踪,哪想竟不声不响被沈琇带走……”庆松说到这儿,默了好一会儿,“小七是真恨极了沈琇,看他真的肯跪死在姐姐跟前,那……”

那恨意,唯有更甚。

于是他用那钗往沈琇左背上扎,一下一下,劲力惊人,旁人拦都拦不住。

直到被人强行拖开,七贝勒指着冻得发青、倒在雪地中的沈琇,一个劲笑得上气不接下气:“姓沈的,装什么情深几许?扮什么追悔莫及!你离开的这段日子她有多难多痛,你这辈子也无法体会!哈哈哈哈哈哈……今日你就算跪死在这儿,你至少还知道她爱你!她呢?她死的时候,什么也不知道,永远不会知道了……”

云知觉得自己心脏钝钝的,茫茫然的,这段转述语调平稳,她却如同听到了北麓山上那一声声嘶声力竭。

她克制着声音,慢慢吐字:“后来呢?”

“到底是钗子,不是真的利器,人还被冻成那样,失血也不多,抢救及时,命算是捡回来了……捡回来的,也只剩一条命了。”庆松的声音低哑着,这样的往昔即使由他这样的局外人回忆一遍,也掩不住那血淋漓的气息:“罢了罢了,今夜我也是不清醒,竟同你讲了这么多……我只是希望你别误会你们校长,他……也是不易。”

云知怔愣着,好一会儿,仿佛整个世界的声音都离她远去,只回荡着庆松那几个词。

北麓山……拜祭……珠钗……

明明每一样都与她相关,却仿佛身躯里的灵魂开始失重,被短暂抽离出来。

像是听了一场别人的悲欢离合。

直到“轰”一声惊雷,周遭的动静才灌回耳朵里。

雨细细密密敲打着玻璃,干扰了钟摆的节奏,将一切都打乱了。

新婚夜的那句“当机立断,何以未断”仍萦绕在耳,她眼睛有些酸胀,喉咙干涸,一阵阵情绪迟缓而又汹涌的顺着血液流遍四肢百骸。

一直怨他的。

哪怕再次相逢后他救她多次,未必不能察觉到他的孤独,她依旧周而复始对自己说,别忘了你是如何从死门关孑孑走来。

谁不是各怀心事,谁都有不能宣之于口的秘密。

放下吧,放下吧,说得多了,好像真的开始释然,相信时日一久总能放下。

可有一天,有人告诉她,当年的他,曾要随她而去这岂非是天底下最好笑的笑话?

如果他真的喜欢她,又何必在大婚前提出“多些了解”?

耳听为虚,眼见方位实。

也许是沈一拂去她坟前拜祭,也许只是沈府小厮看不过眼,夸大其词罢了。

“我才不要信……”

她红着眼喃喃低语,说不信,却无端想起那个匣子。

那个藏在他衣柜里,她送他的木匣子。

云知几乎是跌跄着上了楼,打开衣柜,拿起木匣子。

她撑着劲,手背将眼眶边的湿润一抹,旋起白铜锁上的密码,一次不行,再试一次。

匣子既是他头一次留洋那年带走的,那时改的密码,会是什么?

台灯被她拧开,铺开一张纸,将白铜锁上的字列成六行六列,抄在纸上。

可她越心焦,越失方寸,连续试了好几回,仍是失败。

此时,窗被一阵风掀开,一阵疾雨扑进来,将桌上的纸张刮得到处都是,云知不得不放下匣子,先去关窗,还未关全,整个人忽地一窒。

阖窗的声音同久远的时空重叠在一起,洞房花烛那夜,她听过这样的声音。

是在他决绝迈出婚房后,她一个人屈膝,将头埋起来默默地哭泣。

咿呀,咿呀,咿呀。

三下。

那夜,他回来过。

回来……回来。

雨打在脸上,冰凉凉的,同滚烫的眼泪融在一起,有六个字不觉在心底串为一线。

她倏然回头,重新拿起匣子,在铜锁上,将那句话一个字一个字拨出。

最后一个字掰正,轻轻一扒,“咔”一声,开了。

云知的手微微地颤,取下锁,慢慢地掀开盖子。

那匣子内,原是一沓厚厚的信,此时亦然,只是在最上边多了一枚金钗。

金钗上原本镶着一对环抱鸳鸯,羽色瑰丽,甚是精巧,当年是小七亲自设计的图样,寓意鸳鸯成双共舞红尘。

只是如今钗尾弯曲成弧,而缀在上边的翠玉掉落了一整块,鸳鸯形单影只,难诉离殇。

人的记忆也真是奇怪。

她以为,大婚那夜,他说的每句话,每个动作乃至细微的神情她都记得分明,可这枚珠花乍然出现在视线中,脑海中才不觉多了一幕未曾过的画面。

是红盖头被掀开时,这枚珠钗被带离发髻,掉落在地。

他捡起来,往前一步,慢慢弯下腰来,手慢慢往前。

那动作……莫不是要为她戴上珠钗?

他的眼半开半阖的,那双黑漆漆的眸子凝望过来时,究竟是愤是怒还是痛?

猛然间,她发现自己其实从未辨清过。

正如铜锁上的那六个字一样。

十四岁的他,踏上去美利坚的油轮,即将进行一场生机渺茫的心脏手术。

独自一人漂泊在大西洋上的沈琇,将密码改了。

等我回来取(娶)你。

作者有话要说: 留言揪红包100.

第五十九章 再归故京

在妘婛决定留在沈府时,没想过不知归期的等待,会那样难捱。

每一天每一分乃至每个时刻都被拉成无限长,日积月累,期盼被不断消磨,直到病榻上生成怨,她想象着等他听到自己的死讯,会如何悔,会如何痛,这样,仿佛能缓解一些自己的悔,自己的痛。

但此刻,她心中没有感到一丝一毫的宽慰。

迟到的愧与情,竟比不爱更伤。

窗户已然阖上,匣子内的信还是淋到了,滴落而下的是她的泪。

每一封信都是少年的她写的,他保留的完好无缺,云知只拆了几封,眼睛实在酸胀的厉害,索性关上匣子,连同那枚簪子一并锁回去。

想着重逢以来他待她的种种,不得不怀疑,沈一拂会否是认出了自己。

假如真认出来了,何不开诚布公地问她?

难道他不需要求证,也不愿相认么?

云知又想,换作是她,除非亲身经历,否则是不会相信借尸还魂这样的事,更别说他还是个不信鬼神的唯物论。

但不是认出来,他何故对自己这样好?

这会儿她人稍稍缓神,洗了一把冷水脸,不觉将沈一隅的电话从头回顾了一遍,停留在了那句“你就继续留在上海,护你的故人之女”上。

是了,故人之女。

她倏然抬眸——莫非沈一拂和林赋约是旧识?

如今回想,早在沪澄小测那回,他多给她一次入学考试的机会,隐隐然已似一种回护了。

此后诸般,包括林瑜浦待他的态度,皆都成立。

林赋约曾是燕京大学的地质学教授,沈一拂也许正认识他也说不定,可即使相识,沈一隅又如何知道他弟弟在“护”着这故人之女呢?

越往深处想,越是令人费解,所有的信息于她而言都是碎片化的,根本无从串联。

她太阳穴疼的直跳,只能放弃无畏的猜测,也没力气去鸾凤园问祝枝兰北麓山的事了。

庆松说的够明白了。

纵是不忍,她也无从去苛责小七。

一切皆始于她与沈一拂,与他人又有什么相干?

只是之于她,听到了这迟来的愧悔,唯一的念头,是要亲自问他,何以不告而别?

七日后,云知和上海地区参加新文学赛培训活动的学生们,一个老师带队,十来个学生一同踏上北上的火车。

票是主办方出的,座是二等座,与上百号乘客挤在嘈杂轰乱的车厢里,空气尤为混浊难耐。培训的学生基本都是男生,他们将仅有的两个靠窗位置让给女生,楚仙和云知相对而坐,一路上几乎没搭过几句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