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不管下哪个饵,都得尽量跟画子里的那个一样,就拿吊人来说,吊的位置、穿的衣服、甚至挂的姿势、面貌长相……总之越像越好,这个叫抛……抛砖引玉。”

孟千姿嗯了一声,身子后倚,指尖一下下点着虎爪锃亮而又锋利的趾勾。

这事倒不难理解,山里出现虚幻的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知:山鬼叫它山蜃楼,并且知道蜃珠才是本源;娄洪这一派则觉得这是个画子,可以在天时地利的条件下,以部分引整体,再把当时的情境给“钓”出来。

怪不得那是具假尸,尸体的装扮是清末民初,因为真身早没了,所以得弄个高仿的:盘辫子头、扎裤管、套草鞋,连一张脸都得蒙上皮,画上口鼻。

孟劲松则有点发怔:昨晚到现在,他一直思谋着这是个阴谋、是个局,现在看来,好像完全错了路子——蜃景昨晚出现,根本不是偶然,而是有人在那“垂钓”,山鬼才是后到的那个,难怪那人会出手就抢蜃珠,蜃珠没了,再下百八千的饵,都钓不出画子来了。

孟千姿有点不明白:“钓那东西,有什么用吗?”

蜃珠至少是实实在在的,蜃景可是虚无缥缈、过目即没——更何况昨晚见到的景象,不管是假尸,还是那个横死前不甘爬行的女人,至少也得是七八十年前的了。

娄洪也说不清:“不知道啊,没什么用,可能是为了看稀奇?”

顿了顿又补充:“这法子,我只是听过,据说要靠运气,哪怕你真下了一模一样的饵,也不一定有结果,十次里成一次就不错了……再多,我就不知道了,孟小姐你晓得的,走脚这行,差不多已经没啦。”

这话是真的。

赶尸最初出现,和湘西偏远、贫穷、路险、多深山老林有着密切关系:叶落归根,人死在了外头,总想运送回来,但一来山高路远,运费昂贵,二来哪怕真雇了车马,都走不了湘西的险路,所以能赶尸的老司应运而生,昼伏夜出,摇着招魂铃、撑着长条三角杏黄引路幡,把客死的人“领”回故乡。

解放后,先是轰轰烈烈破四旧,做这个的都撂手不干了,连提都不敢提,更没人会去拜师了,传承中途掐断,再然后改革开放,日子好过了,路修起来了,各样交通工具五花八门,又大力推行火葬,赶尸不再被需求,也就自然消亡——连湘西发展旅游,电视台为满足游客的好奇心,想拍点关于赶尸的纪录片,都找不到懂行的人,只能拍上了年纪的老人讲点传闻故事。

娄洪这样的,算“末代”了,他压根就没赶过尸,只是从老辈人那里,把该学的、该记住的,给继承过来了。

孟劲松职责所在,始终以找到金铃为第一目标,问得非常仔细:“确定只有你们这一门知道钓鬼画的事,没别人了?那你们这一门,不是只传下你这一支吧?有没有可能还有旁系?”

娄洪非常肯定:“走脚中知道这事的,只有我们这一门,因为走脚的派系虽多,但各有各的路道,午陵山这儿,往上数十几代,都是我们在走,走多了,难免撞见,所以知道。说真的,大半夜还敢入荒山,除了山鬼,也就是我们了,山鬼嘛,是有祖宗奶奶照应,拿山当老家。我们嘛,是没办法,本职工作,要端这碗饭。我们这一门,确实……也还有旁系,但是孟助理,你知道规矩的。”

孟劲松不语。

规矩他当然知道,祝尤科的家务事,不好跟山鬼讲,就如同山鬼对外一律称是靠山吃饭,但具体怎么个“吃”法,从来不向外人道——娄洪能把钓鬼画的事对他们透露一二,已经很给面子了。他现在要守规矩,合情合理,没过硬的理由,确实不好勉强人家开口。

孟千姿笑了笑,胳膊抵住桌面,身子前倾:“你注意看我。”

娄洪抬头看她,正莫名其妙,孟千姿一抬手,把左眼的眼罩给摘了。

第11章 【10】

她那眼睛,正是受伤后肿得最骇人的时候,皮罩子再透气,总归会捂,加上娄洪完全没心理防备,只觉得摘前摘后,反差实在太大,忍不住“啊呀”一声叫了出来。

孟千姿把眼罩往桌上一扔:“我们打听这事,可不是问着玩的,昨晚上我为了山蜃楼进山,迎头撞上风,险些废了只眼珠子,按规矩,我们是不该问你家的事,但既然是好朋友,又见血伤人了,总该特事特办吧?”

又抬头看孟劲松:“去找柳冠国,给娄家的好朋友拿张酬谢卡来。”

孟劲松应了声,很快开门出去,回来时,把一张银行卡搁到娄洪面前,轻声说了句:“密码六个八。”

娄洪一阵心跳,早听说山鬼出手阔绰,酬谢卡一律是银行卡,金额都是大几万——这也太给他面子了,亲自面谈、谢礼先到,而且伤的还是大佬,他要是还藏着掖着,太不义气了,再说了,反正走脚这行,也湮没得差不多了。

娄洪清了清嗓子:“那我也不客气,谢谢孟小姐了,但就怕讲不出什么有用的,让您白花钱了。”

“走脚这行吧,确实分门分派,操作手法不同,单说在喜神脑门上贴符,有人用朱砂画,有人用雄鸡血画;领喜神的时候呢,有人扯幡,有人打铃,还有人敲锣。”

喜神就是“死人”,取谐音是为着忌讳。

“我们这一门,传了好几百年了,后来固定下来,三大系,姓娄的、姓贺的,还有姓黄的。不瞒你说,娄系没别人了,现在就我一独杆儿,我也不打算往下传——再说了,就算想传,也没人接啊。”

孟劲松身上微微发汗:昨晚遇到的,肯定不是这个娄洪,千姿的金铃,估计要着落在姓贺的和姓黄的身上。

娄洪倒也不笨:“我晓得孟小姐肯定怀疑上那两姓了,真不可能。黄氏那一系,完得还要早咧,四几年,黄同胜接了活走脚,在长沙附近撞上日本鬼子,被一梭子枪扫死了,惨咧,喜神没赶回来,陪着做了孤魂野鬼,兵荒马乱的,尸体都烂在外头没人收。那时候,他还没收山、没收徒,就此断了,这事,我入门的时候,我爷常念叨,所以我记得真真的。”

孟劲松问他:“那姓贺的呢?”

娄洪赶苍蝇样甩手:“那更不可能了,早出了湘西地界了。”

孟千姿不吃这敷衍:“说说看。”

娄洪有点犹豫,再一想,银行卡都摆到跟前了,确实也得给点秘料才公平:“那个……走脚的基本道道儿,孟小姐总该晓得吧?晓得的话,我就不用重复了。”

孟千姿微微颔首。

关于死人为什么能被赶,外界流传着很多解密说法,有说是背尸的,有说是利用磁铁的吸力让喜神走路的,还有说其实是用两根竹竿穿起一串手臂前探的人、前后两个大活人抬着的,因为竹竿有弹性,所以走起路来一弹一震,加上走脚总是在晚上,外人都离得很远,乍一看起来,像是尸体在弹跳着走路——其实又弹又跳,只是香港僵尸片夸张的表现手法罢了,真正的赶尸,隐秘而又低调,很多时候,不细看是看不出来的。

真相究竟如何,是人家的不传之秘,外人只能臆测,无从知晓,古代中国的技艺传承,总难免有些小家子气,设条条坎坎,诸如“传男不传女”、“传内不穿外”,好不容易收了外姓徒弟,又要“留一手”,怕徒弟欺了师,源头水越流越细弱——无数传承,就如同无数根颤巍巍的风筝线,游丝一断浑无力,后人再找不着源头。

但太婆段文希,是留洋回来的女先生,又近距离接触过赶尸、跟娄家的太师父有过交流,有一套自己的见解,多年后回忆起来,她认为走脚的老司是利用了尸体残存的关节弹性,或者说是生物电。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菜市上被剥皮斩头的田鸡,那腿子还时不时地能抽搐一下子——刚死不久的尸体,生物电没完全消失,老司们拿朱砂点在尸体的脑门、背膛、胸膛、手心脚心,还要塞住耳、鼻、口,再辅以特殊的符咒,这种做法,半为防腐,半为延长这种生物电的残留时间,这样,赶尸的时候,稍稍加以指引牵动,喜神就可以跟着走了。

既然她懂,那话就容易说了,娄洪舒了口气:“走脚是被归入治病救人的祝尤科的,以前咱们称自己,都叫祝尤科的大夫,祝尤科最玄乎的说法是能起死回生,领喜神,就是最低级别的‘回生’,你想,本来喜神是不能动的,咱们能领它走路,还走那么大老远的路,少则坚持三五天,多则支撑半个月,这可不是‘起死回生’嘛。”

孟千姿不动声色:“那高级别的呢?”

娄洪定了定神:“再高级别的,那就玄乎了,我没见过,连我爷他们,都只是听听——据说是能支撑更久,除了走路,还能做更多别的事……”

他迟疑了一下,不想做太多渲染,话锋一转:“所以是严令禁止的,教徒弟的时候,也只是提到即止——谁知道贺姓的那一系,有一代出了个厉害人物,师父都不会,他自己靠琢磨研习触类旁通,居然成功了。其实我们走脚的,素来敬死,不会去动喜神的,死了就是死了,这一程了结了,诸事都该休。大多是那些家属不甘心,上天入地的,只要有法子想,管它行不行得通,都想试试,让亲人活转过来。后来,听说姓贺的经不住一家大户软磨硬施,行了阴阳配。”

孟千姿奇道:“阴阳配又是什么?”

娄洪也说不清楚:“就是最高级别的那种,不止能让人做事,还能让人有基础的神智意识,虽然跟正常人不能比——但这种法子很毒,施行起来,要害不少人命……”

孟劲松心念微动:“类似拿活人的命去充给死人?”

大概是吧,这都是好几代之前的事了,连太师父都不明就里,每次说起来,又讳莫如深,所以娄洪也只是听了个边角:“总之是,这还了得?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死了就是死了,硬要活转,就是逆天行事,必犯众怒。走脚的,最忌讳心不正、行不端,所以当时贺姓一系,全部都被逐出了湘西。”

孟千姿轻蔑一笑:“我就不懂了,逐出湘西算什么惩罚?这世上除了湘西,还有广西、江西、山西……”

说到这儿,顿了一下,像是一时间想不起还有哪个西,辛辞自作聪明提醒她:“还有陕西。”

孟千姿没搭理他:“不是给姓贺的更广的天地犯事儿吗?”

娄洪尴尬:“这都是……好几百年前的事儿了,那时候人不离故土,逐出去算很重的惩罚了。”

很好,娄姓不可能,黄姓又叫鬼子扫射死了,那金铃的事,多半跟贺姓脱不了干系,孟劲松追问:“他们去哪了?贵州?还是湖北?”

贵州湖北都跟湘西挨着,想来是离乡之后的第一落脚地。

娄洪笑了笑:“贵州、湖北乃至四川,都是从前的走脚范围,姓贺的自己没脸,哪敢住这么近啊?听说是去了青海西陲,不过孟助理,我知道你想什么,肯定不是他们。”

他说得很笃定:“我爷说,也派人打听过他们的消息,果然是狗改不了吃屎,确实是太贪,还在做那些没脸的事,但是老话说得好,恶人自有恶人磨,亏心事做多了,迟早有报应。事发那会儿,还没解放呢,贺家的独庄子被辖青海的马氏军阀给灭了,一把火烧得精光。”

辛辞忍不住了:“这种灭门的事可难讲,电视里多了去了,总有一两个漏网的。”

娄洪倒不否认:“也许吧,但贺姓被逐出湘西的时候,拿喜神发过重誓,世代不踏足湘西——孟小姐,你该知道,走脚的拿喜神发誓,那是绝对不敢违背的,所以你昨晚撞的风,怎么也不可能是贺家兴的。”

++++

娄洪也算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了,然而本来就没什么头绪,听完他这一通絮叨,更没头绪了。

请走了娄洪,孟千姿居然笑了出来:“只有三家有可能,结果三家又都不可能,昨晚那个钓鬼画的,怕不真是个鬼呢。”

孟劲松笑不出来,只觉得心浮气躁,后背又濡濡一层汗:本来指望着娄洪这条线把金铃给牵出来,现在又断了。

想想还是不敢瞒:“千姿,还是跟几位姑婆讲一声吧,她们见识广,关系也多,也许能有办法……”

孟千姿瞥了他一眼:“怕什么,能拖一天是一天,保不准哪天转机就来了。”

她还真是乐观,孟劲松气极反笑:“能拖吗?这趟过来,姑婆反复叮嘱你带金铃——你剖山要用到的!”

剖山?

又是个新词儿,辛辞想发问,觉得眼前气氛不合适,又忍了,自己在一边点开山典。

“剖山”这词条倒是有,但是点进去,直接跳出几个字。

无权限查看。

看来是自己不该知道、不该问也不该向外播扬的,辛辞很识趣,默默把手机塞回兜里,只当没这回事。

孟千姿泰然自若:“你就是沉不住气,距离事发,24小时还没到呢,有点耐心,人失踪还得24小时才能报警呢。”

孟劲松让她一句话说得没了脾气,正要说什么,楼下突然一阵沸反盈天,夹杂着椅倒桌掀、杯盘翻砸的声响,怒斥追骂声里,有人没命地大叫:“救命啊!绑架啦!杀人啦!”

这又搞的什么幺蛾子?

孟千姿走到门边去看。

果然是掀了桌了,盘子碟子酒菜撒了一地,那一桌的人纷纷站起避让:中央有个四五十岁的卷头发眼镜男正拼死挣扎踢踏,人不咋滴,居然动用了三个壮劳力去压伏——沈万古和沈邦分抬胳膊腿,柳冠国抱着那人脑袋兼捂嘴,试图把那人往大厅外抬。

辛辞脖子伸得老长,他记起来了:这不就是刚刚捏了张纸摇头晃脑念叨什么“苍颉造字一担粟”的那个人吗?

孟劲松一瞥之下,气不打一处来:“一点小事都办不好,废物!”

他硬着头皮给孟千姿解释:“这人拿了张请帖,过来冒名顶替,大概以为反正是请客吃饭,不会仔细查——他不知道我们给每个客人都建了档,在接待处那就被咱们的人给识破了,怕打草惊蛇,没声张,先过来朝我报备了。”

孟千姿不置可否:“然后,你就安排这样……抓人了?”

“这样”两个字,加重了语气:很显然,她不满意这样。

孟劲松尴尬:“不是,我让他们找个借口,把那人带离大厅再查问,这肯定是没操作好,让那人又跑回来了。”

孟千姿嗯了一声,顿了顿说:“这客请的。”

孟劲松听懂了,这客请的,跟闹剧似的,丢人丢大发了——他自觉安排失当,很没面子:“我下去处理。”

才刚往外走了两步,孟千姿叫住他:“冒名顶替,只为过来蹭顿饭,不大可能吧?”

孟劲松点头:“所以我说要留住这人,问个清楚。”

孟千姿心念微动:“这两天状况不少,昨晚我才撞了风、丢了金铃,今天就有人冒名顶替赴我的宴,这前后脚的,会不会就是昨晚……会不会有联系?”

她本来想说“会不会就是昨晚那个人”,再一想,昨晚那人明显是青年男人,身手又好,跟眼前这个相差太多,于是改了口。

孟劲松心头一凛,觉得这话非常在理,搞不好柳暗花明又一村,线索兜兜转转,要着落在这卷头发老鬼身上了。

他语气都迫切了:“我去办。”

孟千姿目送着他匆匆下楼,只觉万事遂心,一切尽在掌握:“我就说嘛,做事要有耐心,干什么火烧火燎的。”

做山鬼的,车到山前,还怕没路么。

第12章 【11】

辛辞心痒痒的,很想看看这个闷骚的孟劲松会以怎样的雷霆手段去逼问不明来者,又觉得巴巴跑去了不太好,被赶回来就太没面子了——于是陪着孟千姿在包房吃饭,有一搭没一搭地闲聊。

饭至中途,孟劲松回来了。

辛辞惊讶:“这就问完了?”

孟劲松没吭声,只是看了他一眼。

懂了,接下来的话题敏感,不是很适合他,辛辞很知趣地把碗一推,默默出了门:他到孟千姿身边一年多了,很多场合都已经不用回避,自己都不拿自己当外人——但总有一些事,提醒着他和她们之间,是有壁的。

这感觉,酸溜溜的,不太舒服。

孟千姿也有点好奇:“这么快?那人是全吐了,还是死不开口?”

孟劲松说:“只问出一半,接下来的,得你去问,我是不敢了。”

孟千姿来了兴致:“不敢?他还能咬人啊?你不会下他的牙?”

孟劲松不忙回答,先把问出的向她交底:“那人说自己叫神棍……”

神棍,这叫什么名字,孟千姿皱眉:“没名字吗?”

“有,身份证上叫沈木昆,不就是神(沈)棍(木昆)吗,一听就是假的。”

“查不到亲属关系?”

“查不到,他自己说,小时候被人扔在云南省的小村村村口……”

什么小村村村口,孟千姿看孟劲松:“你舌头捋不直吗?”

孟劲松也有点哭笑不得:“那个村名,就叫‘小村’,合起来叫‘小村村’,它的村口,就是小村村村口。”

这绕口的,他舌头真有点捋不直了:“说是靠讨饭、吃百家饭、打零工长大的,他现在五十挂零了,出生时,正是国内大运动那会儿,是比较混乱。”

那年月,生了孩子养不活,丢村口、河埠头、庙门,都是常事。

见孟千姿没要问的,孟劲松继续往下说:“请帖是万烽火帮他搞的。”

孟千姿觉得这名字耳熟:“万烽火?”

孟劲松不愧是特助,随时解惑:“就是收钱帮人打探各路隐秘消息的那伙人,奉武侠小说里的百晓生为祖师爷,最大的档口在重庆解放碑,万烽火是前任管事的,现在半退休。”

想起来了,以山鬼之骚包,这样的人当然在结交之列,应该是川渝的山户负责关系维护。

“万烽火打听到你在这儿请客,帮神棍弄到了李长年的请帖,一来年纪相当,二来李长年住得偏,几年都不出一趟山,也不大跟人交往,认识他的人不多——姓万的大概以为就是吃个饭,人又多,容易蒙混。”

孟千姿笑起来:“这个万烽火,我们是缺了他的过节费吗?”

“中秋、元旦、新年,三节都送礼上门,一次也没缺过。”

“拿了我们的,塞人来乱我的场子,姓万的年纪也不小了,还这么不懂事,跟川渝那头说一声,教教他。”

孟劲松面色踌躇:“千姿,我觉得吧,先不忙动,你去把话问清楚了再说。”

这是他第二次强调“得你去问”了,孟千姿脸色一沉,她不喜欢人家卖关子。

孟劲松苦笑,从手机上调了一张照片给她看。

这应该就是那个自称神棍的,约莫四五十岁,长得挺喜感,糟糟卷发,眼镜可能是刚刚挣扎时碰坏了,一根镜腿不自然地扭着,一边的镜片还皴裂了,这不是重点,重点是,他正咧嘴笑着,两手抓住外套向两边撑开,露出里头的一件白色文化衫。

孟千姿看孟劲松:“刚照的?”

被人就差五花大绑样抬出去,居然还笑得出来。

孟劲松知道她还没看到关键的:“你放大,看他文化衫上的字。”

文化衫上是有洋洋洒洒一列字,孟千姿先还以为是衣服的特色设计。

她放大了细看。

居然是油墨签字笔手写的。

——姿姐儿,不要为难这人。

落款是一个字:七。

孟千姿一怔,脱口说了句:“我七妈?”

山桂斋七位姑婆,年纪从四十到七十五不等,除了行首的高荆鸿被她叫作大嬢嬢(niang,平声)之外,其它几位按年纪大小,分称二妈到七妈。

高荆鸿不爱被叫“大妈”可以理解,她七十五了,每日早起必化淡妆,每周做facial,有Tony上门给她护理头发,九十年代时已年逾五旬,还频繁赴港赴台,只为买最潮一季的美妆美衣——孟千姿扪心自问,觉得那一句“大妈”,也确实叫不出口。

而行末的那位七妈,名唤冼琼花,最喜欢叫她“姿姐儿”。

孟劲松叹气:“这是七姑婆的手笔,千姿,你知道我为什么不敢问了吧?本来想给他松松骨头的,结果他衣服一掀……”

不啻于穿了件黄马褂,谁敢拂七姑婆的面子啊。

孟千姿喃喃:“我七妈,我记得她是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