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得浮生半日闲

33第三十三章天下格局

次日清晨,萧舜钦刚刚梳洗完毕,就听见店家来报说公主殿下已经在馆驿门前等候。萧舜钦出门一看,就看见了身着朱红吉服的陈梓坤正坐着车辕上。

萧舜钦微微一笑,走上前拱手说道:“公主殿下亲自驾车,臣不胜惶恐。”

陈梓坤扬鞭说道:“先生请上车,我们要顺路去接崔先生。”两位侍卫扶着萧舜钦上了宫车,

待他做稳,陈梓坤熟练的一挥马鞭,宫车辚辚开动,向崔宅隆隆驶去。

崔博陵此时已穿戴整齐,正侯在门口,他看陈梓坤亲自驾车而来,心中不禁一阵惊讶。

这辆宫车造型奇特,可站可坐,上面的车盖此时已经被摘了下来,两人坐在车中,头顶是万里碧空空,悠悠白云,街道两旁落叶翩翩,一副北国秋日特有的清爽和开阔。街市上已经有少数行人,他们中的有的人还大大方方的停下来观看一番这辆奇特的宫车。前方没有士兵鸣锣开道,没有特意的戒严。只有十几名甲士在旁边护送。

萧舜钦和崔博陵两人默默打量着朝阳下的王宫群殿。王宫前方是一片十分开阔的广场,三十六层青砖台阶直通王宫正殿,大殿入口处,是一座巨大的凤凰雕像。正殿后边是两座略小些的偏殿。远远望去,屋宇连绵,气势巍然,给人一种坚不可摧的观感。相较于魏吴两国的王宫,这里少了一丝富丽华贵多了一丝简朴厚重。建筑风格一如陈国的民风——粗犷、拙朴、简单。

陈梓坤将马车停在广场,侍卫接过马缰,陈梓坤伸手做出一个请的姿势,三人迈步入殿。正殿门口站满了文武大臣。看到三人联袂而来,众人的目光不约而同的聚集了过来。崔博陵和萧舜钦淡笑着冲众人点头致意,其他人勉强牵牵嘴角回以微笑。

就在这时,宫中内侍一声高喊:“上朝。”

沉重的大门缓缓打开,众人鱼贯入内。陈信身着暗红朝服,头戴黑色玉冠,抱剑端坐在御座之上。

“参见我王,我王万岁万万岁。”

陈信压压手:“众卿免礼。”

“谢大王。”

陈信沉吟片刻,慢悠悠的开口道:“如今太女已经长大成人,寡人年老体弱,体不能支,所以寡人决定明日秋日大朝上将传位于太女,这也算是寡人最后一次朝会了,众卿有什么事尽管奏上来。”陈信说完,想了少顷又追加了一句:“不拘私事还是公事。”

众人面面相觑,然后将目光一起投向了秦元。秦元今日身着一身紫袍,气度威严持重。他率先出班,躬身奏道:“禀我王,臣近日体力不支,恳请告老养病,乞我王恩准。”

“这…秦卿不必担忧,寡人下朝后即让太医为卿诊断。”说完,他遥遥看了陈梓坤一眼,陈梓坤微微摇头。

这时,周通韩奇等人对视一眼,一起出班奏道:“启禀我王,臣等年老体衰,乞请告老还乡。”

“臣请大王恩准。”

陈信看着堂下的大臣,一时无言。心里颇不是滋味。

就在这时,内侍上前悄悄将一份奏折推到他面前,陈信一阵恍然,他清清嗓子,缓缓说道:“众卿跟寡人年纪相当,寡人自是十分理解你们。不如这样吧,以后你们只需处理朝中的军国大事,像那些日常事物就交于他们那帮年轻人去管吧。宣旨吧。”

内侍应了一声,随即高声宣令:“国君旨意:秦元郭大河…周通韩奇…诸人足智多谋,忠勇刚毅。兢兢业业,为陈国之江山社稷立下不世功勋,当为国之擎天之柱。寡人一向视之为手足兄弟。太女年幼无知,性格激进,多有不妥,望诸公以后多多劝诫。崔博陵、萧舜钦乃是世家之后,当世大贤,寡人和太女三顾茅庐请之出山。望诸卿戮力同心,共襄太女。则百姓幸甚,寡人幸甚。

…为适应大争之势,陈国决定效法中原各国改革官制如下:设三公,以辅助国君承当协理阴阳、溶通天地;三公之下设左右丞相,以左为尊,右相主职日常琐碎事务;同级设国尉,统掌军政,目下空缺,国尉之下设五虎上将。…擢秦元为左相兼任太师,崔博陵为右相,协理左相处置日掌事务;周通、韩奇分别擢升为太傅太保…李角为廷尉主掌全国刑罚,张让为宗正,主掌宗室事务;拜萧舜钦为客卿,有参议国政之权…”一通长长的旨意下来。众人发现,这所谓效法中原各国的官制,其实就是杂糅制。在关键职位上非常简单,在非关键之处,却是繁琐非常,有些是闻所未闻,名字好听唬人,实则无权。

陈信待旨意宣完,又特意加了一句:“秦相周卿韩卿,你们几位的奏请,寡人驳回。告老还乡之事以后切莫再提。否则,国人和百官定会以为寡人和太女刻薄寡恩,寡人也断做不出这等兔死狗烹之事。”

众臣默然须臾,悄悄交流一下眼神,然后一起高呼:“我王英明。臣等遵旨。”他们原已做好最坏的打算,准备辞官归隐,没想到太女又来了这一手。一朝天下子一朝臣,此是历代君王的惯常做法,他们虽然沮丧,但不会埋怨什么。如今这样,也算是差强人意了。

陈信暗暗舒了一口气,颇为满意的点点头:“散朝。”

“我王万岁万万岁。”

陈信很矜持的扫了一眼文武百官,最后在陈梓坤身上停留了一下,然后,背着手缓缓向后堂走去。

众人陆续散去。陈梓坤陪着萧崔两人走在最后,她一脸无奈的向两人拱手说道:“事出无奈,只得如此,还望两位海函。”

崔博陵一脸诚恳的躬身说道:“殿下如此抬爱,臣受之有愧。”

陈梓坤虚扶一把:“先生别如此说。”

萧舜钦却在一旁淡然接道:“殿下,这朝中还缺乏大将之才。”

陈梓坤点点头:“先生说的是,只是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啊。先生若有合适人选,可引荐一二。”

“不劳吩咐,臣自会尽心。”

陈梓坤还想再说些什么,这时,陈剑疾步进殿,像是有话要说。

萧舜钦和崔博陵两人拱手告辞。

两人一走,陈剑立即低声说道:“殿下,陈国商探传来消息说,袁麟在秘密接触魏国太子刘昂,并送了刘昂十名美女,其中一名越女颇受刘昂宠爱。”

陈梓坤脸色一沉,思索片刻,果断下令:“设法破坏他们的结盟,着令天机阁想法打入太子府,也可采用美人计。”

“还有,”陈梓坤咬牙说道:“想法给本殿除掉袁麟,即使也暴露几个据点也在所不惜。”

“遵令。”

陈梓坤心中一阵沉重,以前陈晋开战之时,晋国就试图交好魏国,以图两面夹击。但当时的魏文王十分狡猾,并没有同意。但是刘昂却不如其父目光长远,他们两国一旦结盟,对于陈国将是灭顶之灾。

陈梓坤缓缓走出大殿,她的目光无意中往广场上一扫,却见萧舜钦和崔博陵正站在广场上喂鸽子。成群的鸽子围绕着两人飞旋,有的还落在了萧舜钦的肩上。

她款步走下台阶,冲两人笑道:“两位先生好兴致。”

崔博陵脸上笑容敛去,肃然拱手:“殿下,我等有事禀报。”

“请随我来。”

三人一起上了宫车,陈剑赶车,侍卫分布在两边护送。宫车辚辚驶过长街,不多时便到了公主府门前。

陈梓坤领着两人去大书房议事。

萧舜钦率先开口:“殿下,如今陈国处境怕是不妙,晋魏有结盟之意。”

陈梓坤心中一凛,飞快的打量了萧舜钦一眼,陈剑刚刚得到的消息,他怎地这么快就知道了。

萧舜钦浅浅一笑:“在下只是依据常理推测,一是两国原本就有结盟之意,只是因为魏文王城府太深,才暂时作罢。但刘昂与其父不同,袁麟又是曲意接好,此事焉能不成?”

陈梓坤点头,语气诚恳的向两人请教:“请请两位先生赐教。”

萧舜钦接着说道:“至于如何去做,殿下怕是已成算在胸,臣今日来是请先生注意后方稳定,袁麟既然会想到与魏国结盟,说不定亦会想到与东虏结盟。”

陈梓坤脸变略变,她略带迟疑的缓缓说道:“东虏各部族数百年一直不停侵扰中原边境,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中原列国对其咬牙切齿,袁麟若与之结盟岂不是要开罪天下?”

萧舜钦揶揄的一笑:“两国交战,无所不用其极,殿下应当深有体会才对。况且,结盟不一定要明目张胆,也可私下定盟。”

陈梓坤再次颔首,又转向崔博陵诚恳问道:“依崔先生之见该当如何?”

崔博陵胸有成竹的说道:“公琰所言极当,殿下已失了联魏的先机,再不能失掉联结东虏的机会,殿下可派一特殊使前去东虏斡旋,许以东虏几个部落首领以重金珍器,同时扩大边境的互市。东虏各部一定不会拒绝。”

“两位先生一语廊清天下局势,使我如拨云雾见青天。”

崔博陵连忙谦虚道:“殿下谬赞。”萧舜钦却是见怪不怪。

“只是这人选…”说到这里,陈梓坤不禁有些犹豫,此次出使关系甚大,必须遣一能言善辩之人又能临机应变之人才能胜任,遍数朝中,却无合适人选。

萧舜钦淡然一笑提醒道:“殿下,此人远在天边近在眼前。”

陈梓坤立即反应过来,略微惊讶的看向崔博陵:“我真是方寸大乱,竟然舍近求远。”

崔博陵也是一阵愣怔,他不确定的看看两人,略带自嘲的笑道:“微臣这副尊容,殿下当真不怕有失国体?”

陈梓坤一脸肃穆的说道:“梓坤从未有此想法。我只是觉得东虏与我国宿怨甚深,不欲先生深入险境而已。”

崔博陵肃然拱手:“国士报国,不计身家。殿下但有吩咐,臣赴汤蹈火,决不畏惧,更何况出使东虏耳。”

陈梓坤拊掌赞道:“好,先生痛快。本殿这就以东虏之事全权全托,邦交之事一如战场,瞬息万变,本殿准许先生便宜行事。必要之时,可先斩后奏。”

崔博陵深深一躬:“微臣谢殿下信任,定能不辱使命。”

“还有,”陈梓坤略加思索又接着说道:“我的祖父和周大人早年曾游历东虏,对那里知之甚详,先生抽空可去拜访一下两人。”

“遵命。”崔博陵再次躬身。这么做也可以借机跟周通等一帮老臣联络一下感情,日后行事多少会减少一些掣肘。他自然明白公主的深意。

“臣这就下去准备。”崔博陵拱手告退。萧舜钦落后几步,临去时又对陈梓坤进言:“魏国公子刘恒喜欢异族美女,殿下可花重金从东虏购得一位献于他。日后定会大有益处。”

陈梓坤一怔,随即爽朗一笑:“我一直以为先生是位谦谦君子,只行君子之计,不屑小人之法,此言一出,当真令人惊讶。”

面对她的调侃,萧舜钦没有丝毫窘迫,轻轻一笑:“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说完,他大袖一甩,不告而别。款行数步,他又回头补充一句:“为自己的行为开脱,这是在下新向殿下所学。”

陈梓坤眉毛一挑,针锋相对:“磁石能吸铁,是因其本身有屑。却奈何不了金银,其中真意,请先生深思。”

34第三十四章新君即位

萧舜钦微微一笑,默然拱手告辞。

他的书僮乐山乐水正在殿外恭候,两人看着萧舜钦,几次欲言又止。

“有事?”萧舜钦简洁的问道。

“公子,您真的打算做陈国的客卿…”

萧舜钦面色平静的答道:“客卿者,客也。无职无权,可随时离去。”

“可是,若是老太爷知道了怎么办?公子为什么偏偏选中了陈国,这…”实际上,随着时间的推移,萧相国早已明白,大梁朝的气数已尽,萧家族中子弟甚多,自然有不少向往功名之徒,他拦得了一时,拦不了一世。所以,他明面上虽然仍坚持原来的原则,暗地里却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是若要萧家人来辅佐一个女王,他是断断不能接受的。

萧舜钦那晚被和陈梓坤激辩一番后,心中掀起了微微波澜,他原意是王宫做一段时间的幕僚。但没想到陈梓坤确是先斩后奏,将他过了明面。她的本意也很好猜,一是用他来招徕天下贤士,打破学子世家不入陈的惯例;二是投石问路,看看萧家以及其他人的反应。

萧舜钦端坐在宫车之上,乐山在前头驾车,乐水侧坐于车辕上。 马车粼粼驶过长街,直达馆驿。

第二日,萧舜钦在文杰的引导下搬进了位于公主府东南角的云鹤居。

文杰领着主仆三人穿林过溪,走马观花的参观新居。态度热诚的说道:“殿下知道先生不喜奢华,特地请先生移居这里。”

云鹤居占地十余亩,里面竹林萧萧,池水清澈,偶有几座竹桥横亘于池塘之上。除了最前面的几间屋舍是用青砖黛瓦所建。其他或是茅屋或是木屋,或是临水而建,或是散布在林中。林中小径皆是青石铺就。

萧舜钦走了一会儿,漫不经心的说道:“公主殿下费心了。”

文杰忙答道:“殿下说这几日多有怠慢,还望先生海涵,若有不当之处,先生尽管告诉我就行。”

萧舜钦点点头。文杰又和他寒暄几句,便匆匆告辞。

两日后的秋日大朝会上,陈王郑重宣诏要退位休养,传位于太女陈梓坤。虽然朝中众臣对这对一向不按常理出牌的父女已经麻木了。但闻此诏令仍然不免议论叹息一回。自古以来,除了宫廷政变外,很少有国君尚在人世便传位于新君的。如今陈王仍在壮年却坚持要退位休养,与礼与制都颇不合。但众臣深知太女的禀性,即便是心里万分不赞同,但也无人敢上表反对。

次日清晨,文武百官带着忐忑而微妙的心情厚厚的红毡,一脸肃然的进入政事殿。

须臾之后,就听见司礼官一声高声报号:“新君临朝——”声音方落,就见头戴红锦天平冠,身着深红色绣金大袍的新君气宇轩昂的走了出来。

默然片刻,众臣一齐下拜高呼:“新君万岁。”

陈梓坤端坐在王案前,环视群臣,缓缓抬手道朗声说道:“君臣同贺,诸卿就座。”

“请新君宣政——”

陈梓坤再次抬手:“宣召。”

内侍小步向前,持卷宣读:“陈王诏令一:寡人年少,才具不足,朝纲国策大体遵循父王旧制,寡人只于细微之处补阙。…文杰追随寡人时久,其计谋出众,文采斐然,现擢升为长史,掌王宫内务;郑喜,为人机警练达,升为官市丞。负责调控官士。”

诏令一下,众人哗然。

周通忍了几忍,最终还是出班奏道:“启禀君上,自古未闻女子为官者。男女同殿称臣,与礼不合。望我王三思。”

陈梓坤早有预料,泰然一笑道:“既有女王,为何不能有女臣?若是男女同殿称臣便是与礼不合。那么男女同顶一天,男女共居一室同样也是于礼不合,卿等不也照做了?”

“这…”周通被噎了一下。

韩奇立即很有默契的接着奏道:“君上,男女同顶一天,天下万物皆顶一天,这是天道,岂能用人间之礼衡之?”

陈梓坤淡然接道:“韩卿言之极当。 不过,本王受命于天,本王诏令自然也合乎天道。天且不言,又岂能以人间之言阻之。”

周通和韩奇偷偷对视一眼,一脸的尴尬。

周通此时已经缓过劲来,平复了一下心绪,肃然躬身再奏:“启禀我王,我王曾下令征诏四方贤士,如今煌煌国朝却立满娉婷裙钗,儒家素有男女七岁不同席、男女授受不样之说。大王此举,一则会使天下贤才闻而却步,二则会令女官名节受损,终身无着。此中深意,望我王明鉴。”

陈梓坤面无表情的说道:“本王会明鉴,此事容后再议,宣诏。”她才不想跟这些人纠缠。她用了十几年都没能改变这些人的看法,又岂能会因为几句话就能令他们心服口服。

司礼官接着宣读诏令:“陈王诏令二:陈国地处西陲,远离中原,国力孱弱,政令杂乱,恰逢大争,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寡人闻列国皆已开始变法新政,为顺应天下时势,寡人特奉父王之命,三顾茅庐,恳请魏国世家名士崔相出山辅政。为陈国整肃吏治,造福国民。全国设立郡县七十县,县令均由朝廷亲派,各地县令郡守任期延长,不再有三年之限。政绩上佳者,赐爵加封,特佳者,名姓记录在册,朝中有缺,即从中拔擢。另,各州县设谤木,天下万民皆可监督官员行迹。各州县不得加以阻挠威胁,本王会派暗使特使明查一暗访,一旦发现,严惩不贷。”

众人又是一阵震撼。陈梓坤不等他们反应,接着让文杰颁发第三道诏令:“我国处四战之地,人丁稀少,为合理使用民力,为使陈国立于不败之地。即日起本王准许女子参军入学,以及入朝为官。陈国将设女衙,主职由女子担任,部分副职可由男子充任。女衙管理女子之事务。包括女校、女讼等等。女子可读书可入朝为官为吏。女校暂时设在公主府,暂定为免费。各级官员庶民包括亲朋父母,不得阻拦女子为国出力,遇阻者可到女衙击鼓上告——此告不在忤逆之列。为子民者先忠后孝,阻止他人为国尽忠效力,即为不忠。不忠者,叛民也。人人得而讨之。”

第三道诏令像是一把盐撒在油锅里一样,众位大臣轰嗡一声议论开了。周通韩奇满脸通红,连一向平静如水的秦元也有所触动。

陈梓坤居高临下的俯视群臣,神色沉静如初。

她算准时间,适时的压压手,众人急忙肃静下来。

陈梓坤顿了一顿,清声下令:“诸卿中多数人年老体弱,连日来为本王即位大典之事奔波劳碌,寡人深感不安,是以,寡人决定赐全体朝臣休沐两日,至于诏令之事,先由崔相和长史施行。有事可上本着内侍传达。散朝。”

“君上…”

“君上…”

一干老臣纷纷出班,似有事要奏。

陈梓坤面色平静的挥手说道:“众卿快快请起,不必叩谢。寡人赐休并非为卿,而是为国家大计着想。卿等务必好好养息,留待他日担当大任。散了吧。”

“臣…谢大王仁德。”众人勉强打起精神,躬身致谢。

陈梓坤矜持的颔首致意,然后,昂首阔步的离去。留下一帮众臣面面相觑,默然无言。

崔博陵、萧舜钦、郑喜三人不慌不忙的从他们面前走过。众人的目光如锋芒一般刺在三人背上。

三人刚出殿门,陈剑就上前拱手:“君上请三位去东偏殿参加小朝会。”小朝会通常是国君留心腹大臣参议大朝上未决或是不方便决定的国事。大臣们都视参于小朝会为万分荣幸之事。崔博陵和郑喜闻言脸上多少带了一丝喜色。

三人在陈剑的引领下,快步朝东偏殿走去。

作者有话要说:这个文太难写了…再加上本人水平不够,积累不多。感觉很吃力,就像没牙的小孩啃大骨头一样。为了防止本来就不高的水准严重大跌,暂时决定放慢速度。日更变成隔日更。即每周的一三五日中午12点前。若有灵感就加更。群摸。

35第三十五章王言如纶

“恭贺大王。”崔博陵面带喜色开口恭贺。他虽然之前也曾深入研究陈信这个太上王,但仍没想到他会这么快会退位。

“同贺同贺,诸位请坐。这是私朝,不必拘礼。”陈梓坤此时已脱去厚重的朝服,摘下了天平冠,一身淡黄常服,显得十分随意自然。

“谢君上。”众人纷纷落座。

陈梓坤手一扬,贺秋领着几个侍女端着托盘鱼贯而入,默然无声的摆上茶点,然后又悄然退出。

陈梓坤指指杯盘笑道:“来,先用些茶点再商讨。”

众人一齐称谢,几人略吃些点心垫口,便开始接着谈论今日朝堂之事。

萧舜钦沉吟片刻,缓缓开口道:“大王即位伊始,就如此大刀阔斧,是否有些激进?”

“激进吗?”陈梓坤微微一笑,“那依先生之见该当如何?”

“依臣之见,自然是循序渐进,徐徐图之。”

“本王也想如此,但时不我待。”

萧舜钦微微垂眸,接着说道:“大王,第一道诏令大臣应该可以接受,第二道虽然心存芥蒂,也勉强可以接受。唯有第三道…”萧舜钦的话没说完,陈梓坤凌厉的目光就扫了过来。

萧舜钦丝毫不惧,依旧朗声说道:“唯第三道诏令为时尚早,大王初登大位,最重要的是稳定朝局。以后有的是时间来做这等事,何必急于一时。”

陈梓坤眉毛一挑,坚定而清晰的说道:“本王此举也是国家社稷着想,陈国本就人丁稀少,加之连年征战,大半青壮男子都在军中。若是让女子也可参军入朝,岂不是等于多了一半民力?”

萧舜钦还想据理力争,崔博陵悄悄拉了他的一下衣袖,示意他适可而止。萧舜钦无奈的笑笑。

陈梓坤转头对文杰说道:“你替本王拟一道谕令,若是有谁能在短时日让陈国增加一半成年人丁,本王就取消这第三道诏令。”做不到的就给我乖乖闭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