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过年有一个半月的假期,学生们基本都是湖广本地人,临近过年时,陆陆续续收拾行囊,几个同乡凑钱雇骡车一起回家。

主讲们大多也归乡和家人团聚,剩下的要么是拖儿带女受不了旅途波折,要么是孤身一人毫无牵挂,干脆留在武昌府过年,顺便为科举考试做准备。副讲中有好几位屡次乡试落第,到现在仍然不放弃,一旦考中举人,就有了做官的资格,虽然考不上进士一辈子也当不了大官,但并不是人人都盯着会试那几百个名额,能当个芝麻小官光耀门楣,大部分读书人就心满意足了。

即使有赵师爷和书院其他教授从旁指导,傅云英一个人仍然忙不过来,需要助手,袁三、傅云启、钟天禄自然都愿意出力,除此之外,她还找赵琪、杜嘉贞帮忙。

那天书院学生在东斋前列队等候山长训话,她顶着众人异样的眼光走到杜嘉贞面前,请他协助自己。

周围叽叽喳喳的学生顿时安静下来,彼此交换眼神,等他们俩闹翻。

杜嘉贞面色古怪,带着点防备和讥讽,冷冷道:“为什么要我帮你?”

傅云英微笑着说:“我要为院中学生编写指导时文写作的册子,但我一个人能力有限。你是书院最出色的学生之一,有你相助,我才能更快、更好地完成这项任务。”

杜嘉贞嘴唇轻抿,没说话。

编写册子这个差事听起来繁琐,但每个人都求之不得,按书院历来的规矩,编好书册后,经教授们修改,将副本送交朝廷相看,获得许可,书院便可自行刊印,每个参与其中的人都能留下自己的名字。

从前只有藏经阁的管干有资格编书,傅云英在藏经阁帮忙期间,跟随管干学了很多编纂书目的知识。

她自入院以来,每写一篇八股文,还要写心得体会,学生们向她请教问题,她每一个都记录下来,将大家的探讨和见解也全部写在纸上。通过分析每个学子写八股文时遇到的困惑和难题,她积累了大量素材。

素材总结好,翻遍藏经阁的藏书后,她决定编写一本辅导八股文写作的《制艺手册》,内容用不着艰深,只求通俗易懂,因为这份手册面向天下所有学子,主要是启蒙所用。

这可是一项大工程,傅云英事先没有告诉任何人,等先完成了《破题》这个章节后,才把这事透露给赵师爷和姜伯春知道,然后将草稿送交两位长辈点评。

时下关于八股文写作的书不是没有,但大多数是教学子们投机取巧的猜题文章,或者是艰涩的长篇大论,还没有人用简单的语言系统地分析四书五经、朱熹集注和八股文写作。

如果之前有人说书院的学生要编一本制艺手册,姜伯春和赵师爷可能要笑掉大牙,但傅云英却直接把草稿给他们两看,两人目瞪口呆,牙齿是没掉,下巴合不上了。

这本启蒙读物一旦刊印,很可能和《声律启蒙》、《训蒙骈句》、《唐诗》一样,传遍大江南北,傅云之名,虽不能名震九州,也必将名噪一时。

姜伯春收起轻视之心,对傅云英的态度越发郑重。他和书院教授愿意全力配合傅云英编纂书目,还帮她出了很多主意。

赵师爷有些心惊肉跳,从跟随孙先生读书,到进入江城书院,进入藏经阁,再到无私帮助同窗学子,担任助教傅云英的每一步似乎都在为这本册子打基础,又好像只是水到渠成,并不是她刻意为之。

若她是个男子,能像其他人一样参加科举考试,不知道她能走得多远

他问傅云英:“等手册写成,署傅云这个名字,你心里觉得委屈么?”

她回道:“老师,有个现成的名字,为什么不用呢?”

赵师爷眼前一亮,“丹映公子?”

丹映公子神龙见首不见尾,每个月和自己的老师在纸上争辩,名声已经传遍湖广,但本人从不参加任何文会、诗会,湖广文人都在猜测他到底是何方神圣,何以如此淡泊名利。

对啊,丹映公子这个名字比傅云更有影响力!

这事没有瞒着书院的人,现在除了赵家人,其他人也知道傅云就是丹映公子了。

大家只短短惊诧了一天,第二天就乐呵呵四处显摆,“丹映公子晓得不?我同窗。”

杜嘉贞得知此事后,把自己关在房里,郁卒了好几天。

他常常当众拿出丹映公子的文章和同窗们讨论,还说过若能得见本人,欣喜若狂

哪里晓得本人天天在他眼前晃来晃去,夺去所有人的注意力,夺走他的风光,夺走师长们的喜爱,他很得牙痒痒的傅云,竟然就是丹映公子!

傅云过来找他,杜嘉贞很意外。

编书的事从小的来说能造福那些家境普通、没有师长引导、摸不着八股文窍门的学子,从大的来说,如果她的手册编得好,不止能惠及一方,甚至可以流芳百世。

内阁费时几年为皇帝编书,首辅沈介溪将功劳全部揽到自己身上,天下文人尽皆愤愤不平,但那几本书署名写了沈介溪,已经无法更改,后世的人只记得沈介溪的大名。

这种能无形给作者带来人脉关系和政治资本的好事,傅云竟然会找上自己?

杜嘉贞直觉傅云是想羞辱他。

毕竟他从来没给傅云好脸色看,一直和他针锋相对,当初还想过利用周大郎、苏桐欺负他。

杜嘉贞沉默了很久。

周围的人大气不敢出一声,一眨不眨地盯着他们看。

傅云英面色不改,问道:“杜兄,教授们和我都觉得你是最佳的人选,你觉得呢?”

杜嘉贞依旧不说话。

她笑了笑,“还是杜兄觉得有比你更好的人选?”

听了这话,旁边的人眼珠一转,似乎跃跃欲试。

杜嘉贞咬咬牙,“好,我应承你!”

这一刻,他明白,自己输了,输得彻彻底底。

第83章 高中

为了协助傅云英,杜嘉贞过年也没有回家。

经过山长允许,傅云英拿到藏经阁的钥匙,整个冬天她基本泡在藏经阁里,后来干脆搬到藏经阁一楼供杂役休息的厢房住。

朱和昶热情邀请她去王府过年,想带她看花灯会。

她婉言谢绝。

朱和昶大为失望,不过知道她在忙正经事,没敢耍赖,回到王府后,特意打发人将王府藏书送到书院供她查阅。

傅云启百思不得其解,好端端的,傅云英为什么要招揽杜嘉贞?

赵琪这个好说,他是赵师爷的侄孙,长袖善舞,从不真正得罪谁,自从傅云英担任助教以后,他死了收服她的心思,改为交好她,主动帮她出谋划策、排忧解难,将她引入自己的交际圈子,活脱脱成了她的得力助手。

他本事通天,客气周到,举止有度,始终留着几分不远不近的距离,不至于让傅云英厌烦,也不至于太疏远。

傅云英思量过后,听之任之,不怎么管赵琪。

“赵琪好歹没有害过人,杜嘉贞就不一样了,是个黑心肝,那次他撺掇周大郎偷袭你,你忘了?”

这天几人在藏经阁里摘抄文章,傅云启背着杜嘉贞把傅云英拉到一边,抱怨道。

傅云英摇摇头,“他是最合适的人选。”

她不在乎杜嘉贞是否仇视自己,编写手册之事对她来说很重要,她需要最优秀的助手。杜嘉贞确实曾经想给她一个教训,但并没有心狠手辣到想谋害她的性命,后来几桩事情都和他无关。他确实如陈葵所说,才学过人,就是心眼小了点。

不可能人人都喜欢她,欣赏她,只要杜嘉贞能帮她完成编书之事,她可以不计较之前的纠纷。

反正也只是少年人之间的一时意气而已。

傅云英一心一意埋头著书,身边人不敢打扰她,王大郎每天准时把盛饭食的提盒送到藏经阁,火腿煨冬笋、萝卜羊肉汤、经雪的菜薹、炖大肉、猪肉白菜饺子、春野菜、黍面枣糕、荠菜团子

倏忽间已是春暖花开时节,绿柳如丝,薜荔绕壁,寒冰消融,暖烘花发,山谷里的桃花、李花、玉兰花次第绽放,一丛丛艳粉、雪白点缀在青山绿水间,绿草如茵,翠色交流,粉的更粉,红的愈红。

这天王大郎按时送来吃的,揭开提盒,里头拢共八样精致果菜,其中一道是清炒茼蒿菜芽,盛在雪白瓷盘里,绿油油的,极为鲜嫩。

已经到吃茼蒿芽的时节了。

傅云英忽然想起远在京师的傅云章。

不知道他会试发挥得如何。

怕打扰到他备考,她已经几个月没给他写信了。

吃过饭,她命王大郎铺纸磨墨,提笔给傅云章写信,信上一句不提会试的事,只问他饮食起居和北方的天气如何。然后详细写自己最近在忙什么,认识了哪些新朋友,姚文达过年的时候又病了,书院教授们前去探望,被臭骂了一顿,过了中秋傅月就要出阁嫁人,傅四老爷特意从南方拉来一整套苏式黄花梨家具,箱笼、靠椅、圆凳、 高柜、书桌、扶手椅、博古架、小插屏、炕几还有一张描金钿螺拔步床,傅家其他房的亲戚全给吓着了,知道傅四老爷这些年没少赚钱,但没想到竟然这么有钱!整座黄州县的人都跑到傅家看热闹,夸傅四老爷疼女儿,舍得给嫁妆

零零碎碎的日常琐事写了足足十张信纸,她歇口气,吹干纸上墨迹,又拿起一张青纸。

如果傅云章会试得中,人逢喜事精神爽,肯定很愿意接到家中来信。如果他不幸落第,失魂落魄,家书可以抚慰他,让他抖擞精神,记起黄州县的家人,不至于就此消沉。

她写完信的时候,已经过去大半个时辰。

杜嘉贞、赵琪、袁三、傅云启几人在外面大堂按着她给的目录翻找书籍,藏经阁里静悄悄的,空气里浮动着细小的闪着金色光芒的粉尘。

她把平时画的几幅小景图一并放入信中,让王大郎送出去。

这日,武昌府大大小小的书肆门口都挂上一张新的告示牌,上书:新作《楚地英雄列传》,一两二分银,赠丹映公子《制艺手册》。

《楚地英雄列传》讲的是一群游侠走南闯北、劫富济贫的故事,文采说不上如何,胜在故事离奇,曲折动人,荡气回肠,更奇的是,这本书每隔几页都有插图,插图线条简单,描绘简洁,几笔勾勒出书中最精彩的故事情节,就算看不懂书中典故,还可以照着书猜故事。

认字的人看字,不认字的人看画,全家人都能读得懂。

市面上最流行的几本通俗小说一版再版,刻了又刻,大家早就耳熟能详,坊间对新的小说如饥似渴,这本《楚地英雄列传》字里行间有雄豪气,文笔上略差,胜在通俗易懂,一经推出,不出三天便售罄了。

傅四老爷来信告诉傅云英,他决定再加印,不然那些盗版商人私自翻印的版本马上就会抢占市场。

书卖得贵,但成本极低,袁三作为文字作者只拿了几百两银子,刻板子的刻工拿得更少,才五十两。傅云英给书画了图,还附赠《制艺手册》,但从头到尾分文不取。

反正最后的利润有她一半,她这是在给自己干活。

袁三拿到银子,喜滋滋一个挨一个拿起来咬一口,拿出一部分托人送回长沙府给袁县令,剩下的请傅云英帮他保管,“老大,你帮我收着吧,我没挣过这么多钱,攒不住。”

傅云英帮他把银子存进钱庄,“书卖得很好,你赶快再写几个故事,好推新书,盗版书屡禁不止,我们只能想办法不断出新书。”

袁三应下,挠挠脑袋,“老大,为什么《制艺手册》不拿出去卖呢?”

“对啊!”一旁的傅云启立刻插话进来,“你费了那么多心力”

傅云英一笑,“卖时文永远卖不过通俗小说,我编这本册子的时候就没有打算拿它挣钱,现在是赠送,再过不久,我会把底稿无偿送给各地书商,准许他们自行刻印。”

“那你岂不是一文钱都赚不到?”傅云启更糊涂了。

“赚不到钱,却能赚到名声。”

傅云英看一眼门口的方向,小声说,“袁三,你记住,《楚地英雄列传》的作者是湖先生。”

袁三咧嘴一笑,点点头,拍着胸脯道:“老大,你放心,我晓得轻重。”

一旁的傅云启压低声音嘀咕一句:“我不会说出去的。”

士人看不起通俗小说作家,袁三以后要参加科举考试,必须匿名写书。《制艺手册》不是通俗小说,讲的是写八股文的技巧,是启蒙入门读物,不会给傅云英带来负面影响,所以她直接用丹映公子这个名号署名。

袁三忽然问:“老大,为什么要让我写,故事是你告诉我的,你也可以写小说啊?”

傅云英轻描淡写道,“我笔力不如你。”

写通俗小说费时费力,而且写得再好,终归越不过《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小说作者不受文人待见,只有落魄文人能舍下身段用真名写小说刻印。

别人是家徒四壁,袁三连家都没有,他需要钱,肯为赚钱担风险,而且文笔故事都过关,让他写小说最合适。

书肆是傅家的,书坊也是傅家的,她虽然不写书,但卖书赚来的钱比袁三这个作者要多多了。而且她不擅长此道,写了有什么用?

不如专心编写辅导启蒙读物,让丹映公子的大名响彻大江南北。

到那时,普天之下的士子,不管看不看得上她的文章,案头上都得摆放几本她讲解写作技巧的册子。

乍暖还寒时节,黄鹂晛睆,紫燕呢喃,朱红宫墙内外花木掩映,绿柳垂丝。

花红柳绿,满园芳菲。

皇上和孙贵妃终于如愿以偿废了皇后,虽然现在不是重新立后的好时机,但明眼人都知道独得盛宠的孙贵妃就是皇后的不二人选,孙贵妃一高兴,宫里的娘娘们都得跟着堆起笑脸,宫人们换上簇新春装为主子们助兴,连内侍也在纱帽旁簪起红花。

长街两旁遍植杏树,春暖花开,杏花堆满枝头,微风拂过,落英缤纷。

来往的宫女发鬓、脸上、身上落满花瓣,花开如锦,香气盈袖。

身着纻丝彩织云肩飞鱼服的男人自长街走过,衣袍飞扬,花瓣洋洋洒洒,似落雨一般,擦着他刀刻般的脸颊飘落。

几名穿圆领青袍的缇骑跟在他身后,一行人脚步匆匆,往千步廊的方向走来。

一名穿贴里的内侍挡住男人的去路,躬身道:“霍大人,孙娘娘有请。”

霍明锦置若罔闻,依然大踏步往前走。

内侍脸色一变,跺跺脚,含恨而去。

缇骑中的一人加快脚步,落后霍明锦半个步子,小声说:“大人,孙娘娘现在是后宫头一人,要风得风要雨得雨,您不妨先听听孙娘娘想说什么,再做决定。”

霍明锦道:“后宫之事,不可牵扯太深。以后不管孙贵妃开口要什么,你们无须理会。”

缇骑拱手应喏。

又到了千步廊官员掣签的时候,号房前人头攒动,时不时爆发出一阵哄笑声。

早有内侍在门前等候,“大人,万岁爷爷等候多时了。”

霍明锦唔了声,随内侍前去内殿。

缇骑们在宫门外等了半个时辰,听到门内传来内侍那独特的让人浑身起鸡皮疙瘩的笑声,忙挺直脊背。

霍明锦走了出来,脸色如常,和刚才进去时一样没什么表情。

“大人,皇上有什么吩咐?”

霍明锦道:“湖广荆襄一带流民暴起,已达百万之巨,皇上想命我总督湖广荆襄军务,前往镇压流民。”

缇骑们互望一眼,眼中闪过一抹喜色。

总督军务,岂不是说以后二爷能重新领兵?

却听霍明锦道:“我已经推了任命,此事以后不要再提。”

缇骑们面面相觑。

霍明锦嘴角一扯,“皇上无意让我领兵,主动提出让我总督军务,只是为了试探罢了。”

缇骑们暗叹一口气,“属下明白。”

出了宫门,缇骑们翻身上马,簇拥着霍明锦穿过大街。

刚走出不远,前方忽然涌出一群人,把巷口挤得水泄不通。人人脚步匆忙,面色焦急,你推我挤,生怕落后一步。

霍明锦勒马停下,眉头轻皱。

缇骑催马往前走几步,道:“二爷,今天会试放榜,他们都是去看榜的。”

会试于杏花盛放时节发榜,因此也叫杏榜。

霍明锦双眸微垂,扫一眼拥挤的人群,吩咐左右:“有个叫傅云章的,籍贯湖广,你们去看看他考中了没有。”

缇骑应喏,两人滚下马,飞快钻进比肩接踵的人群之中。

等了足足半个时辰,缇骑方飞奔回来,挤得满头大汗,拱手笑道:“二爷,傅云章考中第九名贡士,捷报已经往他住处送过去了。”

果然是少年才子,会试考了第九名,殿试面圣,不出意外的话,肯定能考中二甲进士。他又生得眉目端正,风姿出众,如果殿试对答出色,皇上说不定会把他提进一甲。

傅家出了一个进士,对黄州县那种小地方的百姓来说,傅云章无异于文曲星再世。

名师出高徒,难怪。

缇骑试探着问:“二爷,可要打发人过去贺喜?”

听二爷的意思,似乎认识那位新晋贡士。听说对方考中了,二爷脸上的神色明显缓和了一点,这说明二爷是希望对方榜上有名的。

霍明锦摇摇头。

傅云章是湖广人,和沈党一派来往甚密,李寒石说过,此子和崔南轩政见相合,很难拉拢。

还真有点棘手。

第84章 喜讯

春雨如酥,润泽万物,庭前芳草盈阶,李花堆雪,粉桃似霞。

枝干远看光秃秃的,走近了便能瞧见已经发出细细的嫩芽,鸟鸣啾啾,春光满地。

傅云英着天水碧圆领箭袖春罗袍,锦缎束发,脚踏锦靴,自树下走过,微风轻拂,大团大团花瓣随风洒落,沾了她满头。

春日,春花,春衣,少年英姿韶秀,容颜如玉,好似画中人。

长廊另一头隐隐传来女子的窃笑声。

傅云英自袖中取出折扇,拂去肩头花瓣,目不斜视,径自走进赵师爷的书房。

待她步进书房,五六个穿新衣,簪通草花,打扮得明媚娇艳的小娘子从藏身的廊柱后走了出来,望着她的背影,失望道:“傅少爷真是冷淡,看都不看我们一眼。”

一个圆圆脸的范家小姐抓着赵叔琬问,“琬姐,你和傅少爷说过话,他一直都这么不爱搭理人么?”

赵叔琬翻了个白眼,“他这人可小气了!我得罪了他妹妹,他到现在都不睬我。”

圆脸小姐吃吃笑,“原来他很爱护妹妹。”

书房开了一扇月洞窗,正面对着园子,小姐们的说笑声传入屋里,赵师爷哈哈笑,打趣傅云英,“你若真是男子,不晓得有多少小娘子哭着喊着要嫁你。”

傅云英笑了笑,挽起袖子为赵师爷研磨。柔和的研磨声中,淡淡的墨香弥漫开来。

赵师爷接过她的书稿翻看,“手册加印了三次,外面都卖疯了,你还是只送不卖吗?”

“印书成本低,板子刻好了重复印就是,费不了几个钱。”傅云英停顿了一下,轻轻推开砚台,“湖广本地的只送不卖,南直隶、北直隶、浙江、福建那边的书商前来求稿子,他们给了定金,以后外地的手册由他们负责售卖,价格他们定。”

有一个对比,才能叫湖广本地文人明白丹映公子只送不卖这个举动有多仁义。她既是湖广人,名声就得扎根于湖广。为将来留一条后路。

赵师爷点点头,“你做得很好。最近春暖花开,山上的桃花、茶花、玉兰都开了,范维屏要在郊野举办文会、诗会,城里叫得上名的士子都会去,他们请你赴宴,你去还是不去?”

想得到文会的邀请不难,但特意点名请傅云英的事范维屏本人,她现在是武昌府风头最盛的后起之秀,许多人想当面见见她。

傅云英想了想,道:“老师替我回绝了吧。”

赵师爷一笑,“我也是这个意思。越是这种时候,你越要稳得住,不能叫眼前的一时风光迷花了眼。你得意的时候,人人愿意锦上添花,每个人都捧着你,等你落魄时,才知什么是人情冷暖。”

他说完,抬头看一眼窗外沐浴在微雨中的粉艳花枝,忽然话锋一转,问:“你二哥回信了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