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明锦没有笑话她,拿了碗要喂她吃。

她忙摇头,“不了,我吃不下了。”

霍明锦没有坚持,“累了就早点睡。”

她坐着不动,右手托腮,道:“你还没吃完呢,我陪你坐一会儿。”

他忙,她也忙,每天只有晚上能见面。

霍明锦放下碗筷不吃了,催她回去接着睡。

今天他真是古怪。

等明天起来问他她打了个哈欠,回房睡下。

霍明锦坐在床边,看她侧身入睡,呼吸渐渐变得平稳,眼里泛起阴沉沉的冷光。

他放下床帐,吹灭灯火,走出房间。

乔嘉在门外等着,道:“太医说和上次的症状一样。”

傅云英下午回来后昏睡,怎么叫都叫不醒。乔嘉大惊,忙派人去请太医,自己去城外军营禀报二爷。

刚才太医给熏了药,傅云英才醒过来。

霍明锦望着浓稠夜色中潺潺水声传来的方向,问:“今天她去过哪里?”

“公子进宫,回大理寺,中途去了一趟齐家,还逛了会儿集市。”

霍明锦声音暗哑:“告诉阮君泽和赵弼,他们查得太慢了,把所有人手找回来,我亲自处理。”

乔嘉暗暗诧异。

从新君即位后,二爷就不插手镇府司的事了。

不过事关傅云英,二爷难免心焦。

他拱手应喏。

第142章 (捉虫)

天气越来越冷,积雪冻严实了,又盖一层新雪,数日不化。

庭院里的池水结了一层浮冰,唯有靠近长廊一面的绿水还在流动。

傅云英休沐在家,倚着栏杆,左手拿了本书,右手横在栏杆上,随手把一碟鱼食撒下水面。

一群艳丽的红鲤缓缓浮上来,争相啄食。

袁三和傅云启在院子里堆了两只雪狮子,堆完后,互相嘲笑对方的雪狮子奇丑无比,笑着笑着揎拳掳袖,差点扭打起来,然后闹着要傅云英给他们评一个高下。

她合上书,仔细看了看两人的杰作,一只像吐舌头的狗,一只像撒欢的猪,还真分不出哪个更丑。

午后苏桐过来看她,闲聊时和她说起,工匠到南方以后,从松江府织工口中得知她们见过一种新的织布机,工匠想要仿造,但只听织工口头述说,试了几次都失败了。

她道:“提高赏银,谁最先造出来,或者造得最好,赏五百两。”

工匠们生活困苦,解除匠籍制度后,他们可以用自己的手艺养活家人,并且在短短一个月赚取以前一年都赚不到的工钱,积极性非常高。这段时间以来,许多工匠主动向朝廷献计献策。但凡点子被采用的,都能领到赏钱,于是他们更活跃了。

苏桐笑道:“主事也这么想,不过这钱由谁给,却不好说。”

从朝廷到地方,不管是做什么,拨出去的银子,最后分到底下的,往往不足原先的十分之一。

比如治理洪灾,朝廷拿出一百万两,中间层层刮肉,最后总督能拿出二三十万两办正事,老百姓就会齐呼这是一位廉洁的青天大老爷。

傅云英道:“这笔钱皇上从自己私库拨,会派专人管理,无论是工部、户部,还是底下的营缮,都无权插手。”

苏桐沉吟了片刻,“虽不是长远之法,眼下也只能如此。”

又道:“还有一事,得找你帮忙。”

傅云英支开其他人,道:“但说无妨。”

苏桐压低声音说:“我在国子监的时候,得祭酒赏识,祭酒待我恩重如山。他外甥袁朗博在广东肇庆府当差,前些时袁朗博写信回家,信写得有些古怪,祭酒说袁朗博可能被人胁迫,而且胁迫他的人一定是当地高官。袁家人忧心忡忡,可广东离京师隔着千山万水,派家人去打听,也是远水救不了近渴。况且袁家人无权无势,势单力薄,就算到了广东,也没法救出袁朗博。祭酒找我帮忙,我也爱莫能助,只能找你想办法了。不过你要是为难,也就算了,广东实在太远,袁朗博的信也写得含糊,到底出了什么事,没人知道。”

傅云英蹙眉,道:“袁朗博是朝廷命官,此事可大可小。我会留心此事,你回去把信拿来。”

苏桐低头,从袖子暗兜中取出信件,“信我带来了。”

傅云英拿了信,细看两遍,忽然笑了一下,“我进宫禀明皇上。”

见她微笑,苏桐一头雾水,“这封信有什么可笑之处吗?”

傅云英摇摇头,收起笑容,“先不要告诉袁家人我知道此事,等查明事情原委再说。”

虽然不明白她在说什么,苏桐还是点点头,不放心地叮嘱一句,“若是桩麻烦事,你不必管,我和祭酒说明缘由,他不会勉强我,免得把你牵扯进去。”

傅云英唔一声,忽然问:“这袁朗博,和袁文是不是亲戚?”

袁文、周天禄和她曾一起共事过,袁文如今在礼部当差。

苏桐点点头,“袁朗博和袁文是堂兄弟,据说小时候一起在族学上学。”

傅云英心里有了主意,回房换了身圆领袍,戴暖耳,进宫求见朱和昶。

内官说朱和昶今天在宫里接见归鹤道长,向道长询问悟道的事。

老楚王现在是逍遥了,前不久刚刚去了一趟山东,要不是身边随从拦着,他老人家还想坐船出海。如今是年底,他回京看望朱和昶,过完年准备去四川瞧一瞧,看看天府之国是什么模样,是不是和传说中一样遍地是美人。

内官在暖阁外禀报说傅寺丞来了,里头老楚王哈哈笑,对朱和昶道:“让她进来。”

父子俩盘腿坐在窗前榻上下棋,周围没有内官伺候,老楚王坐着不动,朱和昶只得爬下榻,走到屏风前,沉声让内官放傅云英进来。

没办法,作为皇帝,他得保持威严,不能扯着嗓子喊人。

傅云英进了暖阁,里面温暖如春,她穿得多,不一会儿就热出一身汗。

老楚王歪在榻上朝她招手,“来,小云儿,过来吃茶。”

跟唤小猫小狗似的。

傅云英忍着翻白眼的冲动,朝他作了个揖,取出袁朗博的信给朱和昶看,道:“他想揭发广东总督,可能让广东总督发觉了,人现在如何不得而知。”

袁朗博的信看似没有问题,只是寻常的家书,但其中有好几处错误,祭酒正是看出这错误,才觉得蹊跷。

广东总督罗应峰为人贪婪,并且有通倭嫌疑,几位阁老曾想过把他调回京师,但苦于没有罪证他,他又在广东经营多年,根深叶茂,难以撼动,只能先静观其变。

袁朗博这封信,很可能是一个调查罗应峰的大好机会。

朱和昶皱眉,“镇守太监那边怎么没有动静?”

镇守太监就是为监督地方官员设置的。

傅云英道:“要么广东总督和镇守太监沆瀣一气,要么,镇守太监被他糊弄过去了,没发现端倪,再要么,镇守太监和袁朗博一样,也受制于人。”

朱和昶摸了摸下巴,问:“这事派谁去查?都察院?”

两人低声商量正事,另一边老楚王百无聊赖,仰躺在榻上滚来滚去,试图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他们不加理会,低声交谈。

老楚王气得牙根痒。

末了,傅云英告退出来,朱和昶命人传几位阁老和都察院副都御使。

儿子忙,老楚王闲坐无趣,也一同退出来,几步追上傅云英,和她一起在雪中慢行。

凛冽的寒风中,清苦的梅花香气浮动。

老楚王宽袍大袖,衣袂飘飘,撇了一枝伸到甬道中央的红梅在手里赏玩,问傅云英:“你去没去过长生观?”

“鹤台山的长生观?”傅云英摇摇头,“没去过。”

老楚王眯了眯眼睛,凤眼里一抹精光闪过,“这就奇了,我在观里看到你的长明灯。”

“观中也有长明灯?”

傅云英有些诧异。

“也有的。”

老楚王擎着花枝,笑着说。

走了一段路,他猛地拍一下脑袋,像是才想起来,道:“忘了告诉你,长明灯是给傅云英求的,不是傅云。我听观中人说,有好几年了。”

知道傅云英身份的人,只有那么几个,鹤台山又在北方,为她供长明灯的人,不难猜。

傅云英恍惚了一会儿,和老楚王在宫门口分别。

时候还早,她想着不如先去一趟大理寺,找几份卷宗看看。

乔嘉面露为难之色,“今天大人不是休沐吗?”

傅云英躬身进马车,漫不经心道:“去拿点东西。”

乔嘉朝旁边的随从使了个眼色,扬鞭。

傅云英把他和另外几人的小动作尽收眼底,掀开车帘,问:“是不是有什么事瞒着我?”

被她用平静的隐隐带着责怪的眼神注目着,乔嘉不由赧然,垂着脑袋,低声道:“大人今天二爷在大理寺。”

傅云英微微愣住,霍明锦在大理寺做什么?

他也不是没去过大理寺,为什么要瞒着她?

乔嘉想着既然已经被她发觉,也没什么好瞒着的了,不如老实交代,小声说:“阮君泽和赵弼迟迟找不出您中毒的原因,二爷动怒,要亲自查,昨天他带人把司礼监几个太监在外边的外宅给抄了,今天查大理寺。”

她是大理寺寺丞,霍明锦查大理寺,肯定不是客气的查法,怕她在其中为难,被同僚迁怒,所以趁着她休沐的时候去抓人。

傅云英叹口气,其实事先和她说一声也就是了,用不着这么偷偷摸摸。

“怎么会想到查大理寺?谁有嫌疑?”

乔嘉答:“二爷没说谁可疑。”顿了一下,“公子,只要是有嫌疑的,二爷都不会放过。”

锦衣卫行事没有顾忌,不讲律法,不论有无证据,是皇帝监视、威慑群臣的手段。

总之,君王不能太过依赖锦衣卫。

现在为了查清她中毒的事,霍明锦又得背骂名了。

傅云英坐在马车里,望一眼车窗外纷飞的雪花,出了会儿神,道:“算了,不去大理寺,回去罢。”

乔嘉松口气。

傅大人要是知道二爷审问嫌犯的手段,一定会吓着的,最好还是不要撞见。

然而怕什么,来什么。

马车走到拐弯的地方,被人拦了下来。

拦车的人是吏部员外郎,和傅云英认识,看到她的马车,几步跑上来,焦急问:“可是傅云?”

傅云英认得他的声音,掀开车帘。

员外郎看到她,顾不上客气,拱手直接道:“幸好遇上你,我弟弟叫人打伤了,借你的马车一用。”

看他急得一头汗,傅云英自然不会拒绝,下了马车,让随从过去帮忙抬人。

员外郎心急如焚,跑前跑后,把满身是血的弟弟抬上车,对傅云英道:“今天不同你虚客气了,来日再谢你。”

她没有上前,安慰他几句,目送马车远去。

乔嘉和两个亲兵陪在她身边。

她一言不发。

员外郎刚才骂了一句兵家子,他弟弟应该是霍明锦的手下人打伤的。

她站在路边,院墙后面几枝腊梅花枝伸了出来,罩在她头顶,微风拂过,花枝上的积雪簌簌飘落,撒在她纱帽上。

一对人马从她身边经过,马车停下来,车里的人掀开车帘,精致的眉眼,三十多岁依然年轻俊秀,仿佛还是刚刚高中探花时,温文儒雅。

崔南轩和她对望。

她挪开视线,拔步要走。

“你知不知道霍督师刚才做了什么?”

崔南轩突然开口叫住她,掀了车帘,慢慢走到她面前。

“他把司礼监的随堂太监当众凌迟,并且强迫其他太监、差役在一旁观看完整个过程,据说,有几个胆子小的活活吓死了。”

风雪中,他的声音听起来有点模糊。

乔嘉眯了眯眼睛,这个崔阁老是怎么回事!

傅云英抬起眼帘,唇边浮起一丝微笑,“崔阁老和我说这些,是什么意思?”

风中蕴着淡淡的腊梅花香气。

崔南轩负手而立,袖中双手慢慢捏紧,“你觉得是什么,就是什么罢。”

傅云英冷淡道:“下官不明白,也不想明白。您请自便。”

她不想和对方多废话,抬脚走开。

崔南轩望着她的背影,眉头紧皱。

怎么会觉得一个男人像她呢?

他自己也想不明白。

不想为之烦恼,但向来没有波澜的一潭死水突然间被打乱,搅起涟漪,就很难再恢复平静。

回到傅家,傅云英径自回自己的院子。

侍女搬火盆进屋,她坐在书案前,低头拨弄炭火,问乔嘉霍明锦这两天到底在做什么。

乔嘉答:“之前赵弼他们查到司礼监,可苦于没有明确的证据,不能抓人。二爷回来后,先抄了那几个有嫌疑的太监的外宅,找到他们收受贿赂的证据,然后审问他们,揪出所有和他们有过秘密往来的宫人,包括大理寺的部分小吏。”

霍明锦并没有以查傅云英中毒为名抓人,而是直接抄家,司礼监掌印、秉笔太监平时嚣张跋扈,真到了生死关头,吓得魂不附体,不用他严刑拷打,主动交代自己的所有罪状。

他根据他们的罪状梳理出要找的信息,把嫌疑锁定在其中两人身上,所有让人听来都毛骨悚然的审问手段,全用上了。最后其中一个太监实在受不了生不如死的痛苦折磨,为了速死,交代出实情。

傅云英那晚吃的酒和食物没有被下毒,真正让她毒发的,是她每天都要用到的东西:墨锭。

那些墨锭是统一采买的,太监们买通大理寺的杂役,偷偷把她号房里的墨锭给换了,那种墨锭里头掺了其他东西,她每天用研磨的墨汁写字,长年累月,身体会越来越虚弱。

当晚内官换过她的酒杯,杯中没有致命的毒物,不过能够激发药性,让她反应强烈。

她把胃里的东西都吐干净了,自然没事。

但回到大理寺,继续用那些有问题的墨锭,墨水挥发,她很快又头晕目眩,昏睡不起。

听到这里,傅云英皱眉,难怪她每次伏案书写后时常觉得头疼,以前还以为是坐久了的缘故。

她知道太监们急于除掉自己,好笼络住朱和昶,早就做好了准备,但没想到他们会用这种隐私法子来害她。

还以为要和太监们好好周旋个几年,结果他们非要走歪门邪道。

乔嘉道:“这也不是头一回了。太监们曾为先帝搜罗丹方,和宫里养的那群妖道熟识,知道很多害人的方子。先帝的祖父,就是吃了太监进献的丸药出事的。”

他说的是肃宗,进食妃子送上的羹汤后暴毙而亡,太后怒不可遏,当场命人将妃子杖毙,但后来据宫里的人说,毒死肃宗的不是妃子,他喝汤前先吃了其他东西。至于是什么东西,至今还没有定论,有人说是丸药,有人说是太子敬的酒。

傅云英手指轻轻摩挲书案上的细瓷笔洗,问:“和石正、陆主簿他们有关么?”

乔嘉摇摇头,“石正他们仰慕大人,绝没有害人之心。”

傅云英紧绷的心略觉松快了一点,如果大理寺里她最信任的一群人一直躲在暗处害她,那就太让人寒心了。

乔嘉解释完,觉得有必要为自家二爷美言几句,斟酌着道:“公子,二爷本不想用毒辣手段,可您病刚好,才出去办差一天,回来就又昏睡不起,二爷委实焦虑,只能用这样的办法。”

“员外郎的弟弟又是怎么回事?”

“这个小的不清楚,他弟弟可能牵涉其中,挨了几拳头。”

炭火烧到芯子里了,火光红彤彤的,书案前一片暗红的朦胧暖光。

傅云英往后倚靠在椅背上,揉揉眉心,“我明白等二爷回来,请他来我这里。”

乔嘉抬眼,偷偷打量她好一会儿,看不出她是生气还是没生气,抱拳应喏。

下午,霍明锦带着一身凛冽寒气踏进院中。

他站在廊前,拂去肩头雪花,嗅了嗅身上的味道,今天刑讯犯人,可能有血腥气。

正要吩咐亲兵去准备热水洗澡,乔嘉过来道:“二爷,公子要见您。”

他唔一声,准备等换了衣裳再过去。

乔嘉飞快道:“二爷公子都知道了。”

霍明锦脸色沉下来,“谁告诉她的?”

乔嘉小声道:“今天在路上遇到崔阁老,崔阁老说的。”

霍明锦的脸色更难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