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子衿道,“现在咱们全县人民都关心他家,随便说说呗,难得有这新鲜事儿。”

朝云道长一笑,不再理她。

第160章 蜀王就藩

碧水县轰轰烈烈的迎接了回天使,全县人民都长了大见识,县太爷还特意将此事在县志上记了一笔,连带着赵家及赵家娘娘亦一并载入县志,光辉千年。

这回赵家的事儿,可是把全县人民羡慕的不轻,最明显的芙蓉寺和朝云观香火很是旺了一阵子,皆是不少中老年妇女带着自家女孩子去庙里观里求签打卦,想着看看自家闺女是不是也跟人赵家娘娘一样是个娘娘命哩。连何老娘都不能幸免,想拉着何子衿去给何子衿算一卦啥的。

何子衿道,“要是命好,算不算都是命好,算有何用?倘是命不好,难不成算一卦就能变成好命了?”

连何恭都劝老娘不要听风就是雨,何恭呵呵笑,“是啊,娘你就别去了,做娘娘体面是体面,可娘你想着,赵家娘娘生了皇子,赵家都见不着闺女跟外孙,心里得多难受啊。”他膝下一子一女,虽然妻子肚子里还揣着一个,不过,他家并不是人丁旺的人家,再加上何恭的性子,对子女颇为宠爱,且他是个读书人,纵使没什么大学问,也是正经秀才,史书总是读过的,说句心里话,他也没觉着进宫是多好的事。

何老娘自有主张,认为距离不是问题,道,“你姐姐生了阿翼,我也好几年才见着呢。”

何恭笑,“那是娘你年岁大了,我不忍你路上劳累,故此是我去的。可你看赵家,他家人能进宫里去?”

何子衿道,“说不定一辈子也见不着。”

何老娘很是想得开,道,“知道娘娘在宫里享福,心里也能放得下。”

何子衿立刻给何老娘讲了个掩袖工馋的故事,阴森森道,“当宫里都是福气?那是还没遇着晦气呢。不遇着还好,遇着就是要命的事儿!”

何老娘虽向往富贵,到底比较惜命,给何子衿一吓,抚着胸口道,“我的娘,这么危险。”

何子衿两声冷笑,“这叫什么危险,汉时吕后把与她做对的戚夫人,挖眼挖鼻砍手砍脚扔厕所,称作人彘。唐时武则天把萧淑妃砍手砍脚泡酒瓮里活活泡死。“

受此惊吓,自此,何老娘再没提过娘娘二字。

主要是,何老娘觉着,娘娘命太危险了。好不好的,就得去剁人手脚,不然就得给人剁。她一个乡下老婆子,财迷一些是真的,只是,心理素质有限,可受不了这个。还是,让丫头片子老老实实的在家养花儿吧,赚的银子不少,以后就近寻个婆家,有娘家做靠山,再怎么也能平平安安的,不用剁手剁脚啊。

太可怕了。

何老娘心有余悸。

从娘娘阴影里走出来的何老娘,重新打叠起精神催着何子衿用心养菊花,眼瞅着重阳就在眼前了。芙蓉坊还派了花匠过来看何子衿今年这花儿养的如何,待到八月底,家里便开始商量何子衿去州府的事。

这次三姑娘有绣坊的差使,抽不开身,沈氏胎相平稳,且产期在腊月,如今还早,沈氏与丈夫商量着,“家里也没什么事,节下走礼什么的,姐姐一家,阿素一家离得远,是再去不得的,其他亲戚都住的近。如今阿念阿冽也大了,家里又有小福子,让他们两个小子送一送也无妨的,都不是外处,再没人挑这个理。不然,子衿一个人,又这么老远的去州府,虽有沈山夫妻两个,我也不能放心。你与她一道去,也省得母亲和我惦念了。”

何恭也是这个意思,“我也这样想,丫头还小呢,我同她去,心里才能放得下。”

夫妻两个商量个大概,又与何老娘说了此事,何老娘倒没什么意见,只是道,“还是跟康姐儿她娘说一声,穷家富路,州府有个相熟的人,倘有什么事,总归便宜。”

沈氏笑,“母亲说的是,我前儿就跟康姐儿她娘说了,咱们本就不是外人,去岁就是住的他家别院,康姐儿她娘说都安排好了,这回也只管过去,□□都是齐备的。”

何子衿笑,“也好。江太太说给安排了住的地方,我想着,还是住李大娘家的别院,一来去岁住过,二来咱们是同族,总比打扰江太太好。”

“康姐儿家里倒没什么,只是这次要跟芙蓉坊打交道,该带些东西给江太太,有来有往的才好。”何老娘抠虽抠些,人情上头也知道,跟沈氏商量,“可备些什么好呢?飘香居的点心好,只是拿到州府怕是不新鲜了。”

沈氏道,“这个我也料着了,办重阳礼时一并预备了些山货。去岁宁家还托人送了重阳礼,这次相公去州府,正好一并走动一二。”

何恭点头,不去州府便罢,既去了,便该过去拜访。

大家商量了一通,总算没什么错漏了,何老娘最后重中之重的叮嘱何子衿道,“我先跟你说下,这次卖花的银子,一分不许花,都给我带回来,知道不?”怕何子衿不听话,何老娘哄她道,“带回来都给你买田地。”

何子衿勉勉强强,“尽量少花点儿。”

何老娘险些头发都竖起来,连声道,“不能花!你想想,五两银子一亩田!”何老娘伸出一个巴掌五根手指,“一亩田一年至少能出产五百钱,我的傻妞,你不是最会算账的,只要这么一算,哪里还舍得去花钱!”

何子衿搪塞何老娘,“到时再说吧。”

何老娘哪里能放心,对儿子道,“你给我瞧好了这丫头,介时得了银子你收着,别叫这败家丫头瞧见。”

何恭笑,“娘就放心吧。”

何子衿先将带到州府的花儿选好,临去州府前抱了两盆绿菊去朝云观,笑嘻嘻地,“后儿我就去州府了,重阳前怕没空过来,这两盆花给师傅留着重阳节赏玩。”

朝云道长观赏一二,赞叹,“这可值老钱了,你先拿去卖钱吧。”

“有几盆是要带去州府卖钱的,这个是孝敬师傅的,正对时令,我自己养的,没成本。”要不何子衿也不能这样大方呀。朝云道长一笑感慨,“怪道世人都喜欢一窝又一窝的养孩子,这有儿孙孝顺的感觉就是不一样啊。”

何子衿唇角抽抽,谁家孩子论窝儿啊,就凭这个形容词,可见朝云师傅打光棍不是没道理的。

除了送给朝云道长的两盆绿菊,何子衿当然不忘孝敬他爹两盆,何子衿道,“去年光顾着送别人,最后咱自家反没了这菊花,这两盆不卖,爹你留着看。”他爹是文人,平日里就爱个小风雅啥的。闺女孝敬,何恭也笑眯眯的收了,因要去州府,还特意叫沈氏帮他照看花儿。沈氏笑,“知道了,忒个啰嗦。”又道,“早去早回,办完事儿就回来,等着你们一道过节。”

何恭捏捏妻子的手,“你也注意身子,别劳累了。”

沈氏抿嘴微笑。

何家将去州府的事安排妥当,就要启程,陈大郎来何家,笑道,“算着子衿今年也要去州府的,表弟都安排好了吗?”

何恭笑,“今年我带子衿过去,不然,她年岁还小,我着实不放心。”

陈大郎笑,“表弟说的是,我正说呢,眼瞅着九月节,我也要陪父亲去州府走动。表弟不如一道同行,车马什么的,咱们家里都有,且家里车马也比外头的舒适。咱们州府也有宅院,一应吃住,岂不比外面便宜。”

何恭忙道,“有劳表兄记挂,我已与忻族兄说好了,后儿个跟着忻族兄的商队走,也有个伴儿,一样的。”

陈大郎笑,“去岁是我不知道子衿去州府,不然咱们是姑表至亲,哪里有要侄女去打扰忻老爷的道理?”呷口茶,陈大郎继续道,“后来父亲母亲知道侄女去州府的事,可是对我好一通抱怨,表弟也忒见外了,去岁是忻老爷举荐子衿去的花会,忻老爷穿针引线,麻烦他一遭便罢了。如今我既知晓,哪里还能叫表弟与侄女再麻烦忻老爷?我知你们是同族,只是族亲再好难道还能亲过咱们姑表至亲?我这里都安排好了,表弟倘不肯,就是当我是外人了?”何家单传了好几辈子,真正血缘近的族人十分有限,何忻这里不过因两家交好罢了。论血亲,真不算亲近。

近年来,陈何两家发生了许多事,且事多因陈家而起,陈家父子颇有些弥合之意,故而陈大郎亲自走这一趟邀何家父女同行,何恭本就是不善言辞之人,何况陈大郎说的恳切,他们表兄弟自幼一道长大,陈大郎亲自过来相邀,何恭不好拒绝,便应了。

陈大郎亦是喜悦,陈何两家是姑舅至亲,自来没有半点不好儿,只是去岁给那败家婆娘闹腾的方冷下来。如今能和缓一二,再好不过。

何恭少不得亲去何忻那里说了一回,何忻知人甚深,便是不知陈何两家之事,猜也能猜出些的,何忻笑道,“这也无妨,何老爷是你嫡亲姑丈,他老人家毕竟是长辈,你怎好相拒。我州府的宅子里有好酒,介时到了,咱们好生喝一杯。”

何恭笑,“少不得打扰族兄。”

陈家的安排的确周全,完全不需何家费半点儿心,直接东西准备好,带上人就是了。马车亦是宽敞温暖,在九月深秋里,比车行租赁的马车强上百倍,其间富贵豪奢,怕是何忻家也是比不上的。何恭握一握闺女的手,“冷不冷?”坐马车舒服归舒服,只是天冷,坐车里不动弹,是极容易冷的。

何子衿手暖暖的,道,“不冷。”四下打量这车厢内部,比普通马车要宽大一些,严实不说,自外看木料也不是寻常的松柏榆杨一类,车厢内包了锦缎,铺了毛毯,设了矮榻,另有一红漆食盒,打开来一层是零嘴四样,一层是茶具一套,倘不是何家父女婉辞,陈家说不得还要派个丫头在车上服侍。何子衿由衷道,“姑祖母家这车造的可真好。”

“是啊。”何恭把软枕递给闺女一个,“靠着舒服些,得走两天呢。”展开锦被一起盖在膝上。何子衿拉过食盒取出零食,开始跟何恭说自己的计划,到哪儿吃饭,到哪儿游玩儿,到哪儿购物,絮絮叨叨说了大半日。何恭这溺爱孩子的亲爹,只知道“嗯嗯嗯”,完全将临行前老娘的叮咛忘到脑后。

甭看何恭在家不大管事,出门在外,还挺会照顾人,因路途远,夜里赶不得路,便要投宿,如陈家这样的大财主,自不必去住客栈,别院早预备了妥当。何恭还要看看他闺女屋里被褥是否暖和,有没有备好夜里喝的茶水,何子衿大为讶意,“爹,你还挺细心的呀。”在家里,可都是她娘这样关心她爹来着。

果不其然,何恭老爹微笑,“跟你娘学的。”血亲之间,似乎就有这种天然的感情,何恭天生一幅不操心的性子,这辈子除了念书,就是在娶媳妇时操了一点儿心。但是出门在外,哪怕知道闺女向来不必人操心的,还是会不由自主的操心,不是在家里,便会不由自主的担心她小小人儿她吃不好睡不好。

看了回闺女的寝居,何恭道,“我就在隔壁。”叫闺女安心,自己方去睡了。

别院休息一夜,第二日晨起赶路,堪堪中午时便到了州府,只是车队被阻正源街,何子衿推开车窗,向外看去,情不自禁的张圆了漂亮的嘴巴,喉咙里无意识的发出了一个声音,“天!”

何子衿见过天使排场,见过总督仪仗,在这个古老的年代,她自认为已是很有见识的人,但,如今远处这一行浩荡仪仗,方令人明白当初刘邦为何会对着秦始皇的出巡的场面感叹一声“大丈夫当如是也!”。

这种气派威严,倘非亲见,绝不会明白的震憾。

何恭也向外看去,不解道,“难不成是御驾亲临?”

何子衿也以为是皇帝出巡,黄伞黄旗仪阵侍卫车马,浩浩荡荡的足走了小半个时辰。一直待这队皇家仪仗走远,陈家一行回到别院已是午后。陈姑丈面上已有些倦色,精神却好,他商贾出身,规矩上并不严谨,何况何子衿年岁且小,又是他心内认定的孙媳妇,便一同去了正厅,笑呵呵道,“今天咱们也算开了眼界。”

何恭问,“姑丈,可是陛下驾临咱们府城?”

陈姑丈到底消息灵通,笑道,“不是,是蜀王就藩。”

第161章 福星

第二日,何子衿便让沈山去芙蓉坊李家递了帖子。其实帖子啥的还是来前何子衿跟她爹两人在家新制的,在碧水县小地方不大讲究这个,州府则不同,处处透着大地方的规矩。不先递帖子便直接上门,会让人觉着有失礼数。

父女两个本就是小地方来的土鳖,于礼数上更加重视,以免被人小瞧了去。

待李家给了回音,父女俩商量后,次日去李家拜访。

李五爷招待何恭去了书房,江氏挽着何子衿的手,笑看何子衿道,“这才多少日子没见,又长高了。”问,“我算着你也该到了,什么时候到的?”

何子衿笑,“前儿中午到的,因风尘未扫,不好过来打扰。”

江氏引何子衿去了自己院里,笑命丫环道,“跟李先生说,今天有客到,暂停一日功课吧,请姑娘们过来见见客人。”

进屋落坐,何子衿先送上礼单,道,“重阳佳节,这是来前我娘预备的,一些山货,并不贵重,是我们的心意。”

江氏令身边的丫环接了,笑道,“你母亲实在太客气了。说来我小时候也常去山里,春天去摘野菜,天气再暖一些就有野果了,到了秋冬,起大早去拾野栗子山柿子。”

何子衿接着道,“雨后还有蘑菇木耳,河里摸些螺狮也能做道菜了。”

江氏眼中露出一丝回味,笑,“是啊,以前觉着辛苦的了不得,现下想想,也别有趣味。”

丫环捧来果子点心,还有一盏热腾腾的奶\子,江氏笑道,“你年纪还小,这天儿也冷,别喝茶了,喝牛乳吧。”

何子衿笑,“还劳您特意预备。”

“倒不是特意预备,听说喝牛乳,孩子会长的白晳,我这把年岁再想白是难了,就常给她们姐妹喝一些。”江氏是个俊秀人,只是肤色带着微微的蜜色,与那些养尊处优的夫人太太还是有些许不同的。

何子衿喝一口牛奶,没什么腥膻味儿,倒带着淡淡的桂香,味道颇是不错。她道,“斗菊会上,各种菊花,争奇斗艳,说得上哪个好看哪个就不好看了。花同此理,人亦同此理。”

尽管知何子衿有意恭维,江氏仍是不禁微笑,她自不会觉着比世人差,不然当初也不敢二嫁。江氏笑,“我听阿植说,你今年的花也养的很好。”阿植是江氏曾派去碧水县看花儿的花匠,很是有些见地。

何子衿看向江氏,一口一口的喝着牛乳,江氏继续道,“只是,我听说今年也有几家养出了绿菊。”

何子衿不急不徐的问,“您见过他们的花了吗?”

江氏道,“那倒没有,都藏的紧。”

“菊花很容易扦插成活,去岁卖出去四盆,我送出四盆,如今别家也有绿菊,很正常。”何子衿道,“我早就想到此处。”

何子衿年纪还小,嘴巴很甜,会恭维人,是个滑头,不过,谈及正事却有一种稳重的气质,她此话一出,江氏心放下一半,笑,“你心里有谱,我就放心了。”

何子衿放下手里瓷盏,笑,“您尽管安心,一盆绿菊与一盆墨菊想要分出高下,这很难,毕竟各花入各眼。但如若是两盆绿菊摆在一处,则容易的多,是不是?”

江氏道,“幸而当初托忻大哥代芙蓉坊引荐你我相识。”

何子衿道,“能结识您,方令我眼界开阔。”

两人正说着话,两个女孩儿结伴而来,一个年岁长些个头与何子衿相仿,另一个则小些,五六岁的模样,眉间与江氏有些仿佛。江氏招呼两个女孩子到跟前,亲为介绍,笑道,“这就是我与你们提过何家…我们大姐儿也是十二岁,你们同龄呢。”

李姑娘眉目精致,笑意温柔,令人一见便不禁生出好感,她笑望何子衿,“我是三月初三的生辰。”

何子衿笑,“那我整大妹妹一个月,我是二月二出生。”

江氏不禁道,“你们两个,一个生在龙抬头,一个是上巳节,都是节庆日子,这也是天生的缘分哪。”

两人亦觉着十分凑巧,不由相视一笑。江氏的女儿江赢年岁就小些了,还是个团子样,偏喜欢奶声奶气的装大人,很是有趣。

初来拜访,何子衿原是想说些话便告辞的,江氏必要留饭,于是父女两个在李家用了午饭方告辞。李姑娘笑道,“这几天姐姐定要忙的,待过了斗菊会,我去找姐姐玩儿,咱们一道逛一逛府城。”

“那可好。”何子衿与李姑娘说着话,外头沈山媳妇章氏进来说何恭在外头等了,何子衿再次辞过江氏,江氏命丫环送了何子衿出去。

何恭身上微带了些酒气,何子衿问,“爹,你喝酒了?”

何恭笑,“略喝了两杯,没多喝。”

何恭笑问,“中午吃的可好?”

“挺好的,没喝酒。”何子衿凑近问,“喝的什么酒?菊花酒么?”

何恭平日里饮酒并不多,他很实诚的道,“其实我也不知道,跟咱家的酒差不多。”

何子衿素来想起一件是一件,说到酒,她就道,“爹,等弟弟生了,明年咱们酿些酒,埋在地下藏起来。过他个十几二十年,等弟弟成亲时再挖出来喝,多有意思。”

饮酒是风雅之事,酿酒啥的,何恭倒不反对,现今家里日子好过,无非就是多用些米粮,何恭倒了盏茶呷一口,问,“你会酿?”他可不会。

何子衿道,“这个不难。酒又不会酿坏,酿坏无非就是酸了变成醋,醋放个十几年,也是陈醋啊。”

何恭险喷了茶,笑,“你就别活宝了。”

何子衿追问,“爹,你听到没啊?”

“听到听到了。”何恭素来好脾气,笑,“酿吧酿吧,反正都是喝的。”

回到陈家别院,何子衿命丫环去厨下煮些醒酒汤来,何恭连说不用,还是被何子衿催着灌下两盏醒酒汤,床上歇着去了。何恭不忘道,“你也去歇一歇。”

何子衿应了,给老爹在床前矮几上放了盏温水才回了自己房间。

章氏过来道,“早上我家那口子去宁家送帖子,宁家给了回信,说请大爷姑娘明儿个过去说话。”

何子衿笑,“这也好,劳山大哥跟管事提前说一声,明天咱们要用车。”

章氏笑,“我家那口子已是说了。”

何子衿道,“今天也没什么事了,嫂子去歇一歇吧。”

章氏又说了几句话,见何子衿屋里的丫环服侍的还算周全,方下去了。

何家父女住在陈家别院,陈大郎自是消息灵通,晚上问何恭,“表弟明日要去宁家么?”

何恭笑,“是啊,等斗菊会结束,我就带子衿回家,不然,家里老的老小的小,还真不放心。就想着,该走动的亲戚朋友,先去走动。”

陈大郎笑,“那正好,咱们同行,我与父亲也是想着明日过去的。”

何恭自然应好。

倒是何子衿第二日听闻要与陈家一并去宁家走动,挑挑眉毛,没说什么。

何子衿不是头一遭来宁家,与李家比,宁家除了富贵气派些,其实也没啥。这次宁家着实客气,完全是接待亲戚的意思,没有半点怠慢,何子衿是女孩子,直接由婆子接进内宅。

何子衿是第一次见宁太太,宁太太坐在一张百子千孙的长软榻上,按理年纪应与陈姑妈相仿,瞧着却像比陈姑妈年轻十岁,气韵保养颇佳,自眉眼到肤色再到打扮,都能看出什么才是真正的富贵之家。宁太太下首坐着两位青年妇人,一位妃色长裙,一位藏青衣衫…何子衿略略一扫,心下便有了分明,妃色长裙的自是宁家五奶奶,另一位便是小陈氏了。小陈氏嫁到宁家便开始守寡,如今重阳临近,又有长辈在堂,不好穿的太素,可若太花哨便有违她的身份了。

何子衿先给宁太太请了安,又给宁五奶奶与宁六奶奶小陈氏见礼,宁五奶奶笑挽着何子衿的手,笑眯眯的上下打量她一回,道,“唉哟,这丫头,可真是生的好相貌。”

何子衿微欠身,“您过奖了。”

宁太太笑,“是个好丫头。”一伸手让何子衿坐自己身边儿了。她老人家活了这把年纪,见过的女孩子多了去,甚至她依稀还记得十来年前沈氏陪陈姑妈来宁家时的情形。那会儿她就觉着沈氏虽是乡下出身,有些土气,却生得好眉眼,是个伶俐人。如今看何子衿,比沈氏那时又有不同,不论礼数还是举止,都很有些样子了。难得的是,初次拜访也大大方方,没有半点小家子气。这要是来的与宁家门第相仿的姑娘,宁太太倒不为奇,何家的家世她也略知道些,不过小户之家,难得把闺女教养得这般大方。

宁太太笑握住何子衿的手,软软滑滑,可见是没干过粗活的,问,“你姑祖母没来?”

何子衿随口道,“家里大表姐就要出阁了,姑祖母很是舍她不得,这次就没有过来。我来前,姑祖母说让我替她向您问好。”

宁太太笑,“好好,你姑祖母可好,你祖母可好?”

“家里都好,只是我们住在乡下,行动不便,不能常来府城看望您。如今节下,我来前祖母备了些山货叫我带来,不值什么,请您尝个野意儿吧。”何子衿奉上礼单。

宁太太命接了,笑道,“劳你祖母想着了。”又问何子衿家里几个弟妹,知道何家的孩子都在书院念书,宁太太笑,“小孩子家,是该多念些书。朝廷广施仁政,如今县里也有了书院,多读书,便能明理。”

“您说的是。”

宁五奶奶忽然道,“太太,上次跟咱们阿杰一道来家的,姓何的后生,叫何洛的,不就是弟妹娘家那地方的人么。说来都姓何,跟子衿是不是同族?”

何子衿道,“五奶奶说的是洛哥哥吧,洛哥哥去青城山求学,难不成您家公子也在那里念书?”何洛求学的地方还是沈素衣锦还乡时推荐给他的,极有名气的先生,姓薛,住青城山。当初是冯姐夫推荐给沈素,沈素取得功名还乡时推荐给了何洛。何洛中了秀才,在家盘桓几月便去了青城山念书,极少回家。

宁五奶奶笑,“我就说哪里有这么巧,一个地方,一个姓,多是同族的。看,我一提子衿就知道。”

小陈氏看向何子衿,眉眼淡淡,柔声道,“他们小一辈的孩子,我就大多不认得了。”

宁太太笑,“不是一辈人,你又嫁来咱家十来年,哪里就认得了。倒是子衿,跟阿洛年岁相仿,且是同族兄妹,想是少时常见的。”一听这称呼就知道是极熟的。

“我跟洛哥哥自小一道长大,后来大些,才不在一处玩儿了。”何子衿道,“如今洛哥哥在青城山求学,见的就更少了。”

说到读书的事,大家共同的话题还真不少,譬如,说到青城山求学,宁家也有孩子在青城山就读,再说到青城山的大儒薛先生,何子衿又有话说,“我舅舅也曾受过薛先生的指点。”接着再来一句,“说来还是我姑丈让我舅舅去薛先生门下求学的。”还有譬如,“我在姑祖母家附学时的女先生也是姓薛,我还说呢,我家里人都跟姓薛的先生有缘。”间接表明自己也是受过教育的小小少女啊。

反正一通话扯下来,宁太太与宁五奶奶都觉着:唉哟,这何家虽是小户人家,可家风族风都是不错滴呀。何子衿她爹虽至今只是个秀才,可也是正经功名啊。何家孩子都在念书,连何子衿这么个丫头都识得字,有教养,懂规矩。就是族里也有何洛这样会读书的少年,何家还有几门不错的亲戚,婆媳两个都是出身,越发觉着何家还是可交往的拐着八道弯的亲戚哪。

就这么东拉西扯的,何子衿中午在宁家用了一顿午饭,临行前宁太太道,“我家里的几个丫头受邀去了总督府,不然你们定是投缘的。”

何子衿笑,“明年我还过来给您请安,不怕见不着。”

大家又说笑几句,宁太太命丫环婆子好生送了何子衿出去。

拜访过李家宁家,接下来何子衿就安心在陈家别院里侍弄花草了,斗菊会去岁参加过一次,也算有些经验。这次何子衿还格外搭配了花盆,花盆是特别烧的,朝云道长给设计的样式,用朝云道长说是古朴雅致,这四字都占全了,可见他这花盆好到什么地步。何子衿没看出啥古朴雅致来,不过,她也承认,比大街上十文钱一个的要好些。

待到了斗菊会的日子,芙蓉坊派了车马来接了花过去。因何子衿是上一届的前三甲,这次不用参加预选赛,直接进最后一天的决赛。有芙蓉坊出面,何子衿便不必抛头露面了,父女两个早盘算好去街上逛逛。

何子衿早计划好了,买哪些东西,在哪儿吃饭,在哪儿游玩,她天天爬山的脚力,自己倒是逛的乐呵,险把老爹走断腿。何恭见闺女兴致颇高,也想陪闺女逛一逛这府城,咬牙强撑,逛到傍晚天黑,回到别院腿都不会动了。下车都是沈山扶着的,何子衿扶着她爹另一胳膊,小没良心的道,“爹,你就是太缺少煅炼,你可才刚三十,走一天路就撑不住了。”

章氏笑,“我都觉着脚酸,大爷是念书的,当然不一样,倒是姑娘好脚程。”

何子衿得意的挑眉,“爬山练的。”

刚下车,便有管事满面喜色过来报喜,“表姑娘您这回斗菊会可是拔了头筹,唉呀,了不起了不起!连王爷都夸你花儿养的好!”接着一通马屁。

何恭何子衿俱满是欢喜,何子衿问,“芙蓉坊的管事来过了吗?”

别院管事连忙道,“芙蓉坊的李管事一直等着姑娘。”

何恭对闺女道,“先去见见李管事吧。”

何子衿对别院管事道,“让李管事进来说话。”

何子衿扶着她爹回房,李管事很快就到了,刚要行礼,何子衿便道,“您可别这样客气,坐吧,今天辛苦了。”

李管事坐了,喜不自禁,笑,“姑娘这花儿养的好,我倒情愿年年这样辛苦一回。”双手将怀里的红木匣子奉上,道,“奶奶说节下姑娘或有花用,这里是一百两现银,剩下的九百两都已存入钱庄兑成银票,姑娘方便携带。”

“你们奶奶总是这般周全。”看章氏一眼,章氏上前收了。

何子衿问,“如何就卖出这般高价,也忒是夸张了些。”

李管事笑,“说来也是天缘巧合,小王爷代蜀王就藩,这次斗菊会,总督大人邀小王爷同往,小王爷见了咱们这花儿,说了一句,这样碧绿的菊花还是头一遭见,直接点了头名。小王爷这样赞誉,自有人力捧。”

说不得就是有人买了孝敬这位小王爷的,何子衿内心深处添了一句,问李管事,“我们来的那天正看到王驾进城,原来是小王爷,不是蜀王吗?”

李管事笑,“起初我也以为是王爷,今儿个有幸在斗菊会上远远瞧了一眼,原来是小王爷,后来打听了才知晓,王爷在帝都还有事,便先打发小王爷过来了。”见何子衿似是对这个有兴趣,李管事便多说了两句,“这位小王爷听说才七八岁,年岁着实不大,已能替王爷镇守藩地了。”

何子衿笑,“看来咱们这次是托了小王爷的福。”

“是。”李管事笑,“奶奶说明儿个设酒给姑娘庆贺,必要请姑娘过去热闹一日才好。”

何子衿想了想,笑道,“你看我这年岁,也不像会喝酒的。再者,我不过是养了两盆花罢了,这次说来多是运道旺的缘故。我与你们芙蓉坊的合作,咱们彼此清楚就好。我要这名声无用,让世人都知道芙蓉坊就是了。要是你们奶奶摆酒,着人往我这里送一席好菜就是,倒是参加斗菊会,里里外外都赖李管事打理,说句劳苦功高不为过。”

李管事忙道,“我不过是给姑娘打打杂罢了,用心是本分。”

何子衿笑,“如今皆大欢喜,咱们都没白忙这一场。”

李管事亦是舒心,笑,“是啊。”

“天晚了,李管事用过饭没?”

“我刚用过了。”李管事起身,“姑娘自外头回来,还未歇上一歇,我倒扰姑娘这许久。”

何子衿笑,“我自己也惦记着,说不上扰与不扰。”对章氏道,“取二十两银子。”伸手递给李管事,不待李管事推辞便道,“今天去斗菊会的伙计们,你看着给他们分一分吧,别叫他们白忙了。既是喜事,吃个喜儿。”

李管事一揖,“我代他们谢大爷姑娘赏。”方双手接了。

李管事又道,“我听说姑娘是想着斗菊会后便回家去的,姑娘可定了日子?到时我必要来送一送姑娘。”

何子衿跟她爹商量,“爹,咱们是明儿个走,还是后儿动身?”

何恭道,“明天紧迫了些,多留一日,后日吧。”

李管事起身告辞,沈山亲送了他出去。

何子衿这会儿才捧起钱匣子,打开来拿出三十两,对章氏道,“章嫂子,二十两你跟山大哥收着,十两银子打发给院里的服侍的丫头婆子。”

章氏先去瞧何恭,何恭笑呵呵,“子衿给你们,你们就收着吧,咱们这一趟总算没白出来。”何恭并不是奢侈大手笔的人,不过,他也明白人情世故,连李管事都赏了,自然没有亏着自己人的道理。何况花卖了大价钱,便是多赏些,他也不大心疼。

章氏谢了又谢,道,“那明儿换些个散碎银子才好。”李管事带来的一匣现银都是五银一锭的银锭,齐整的很,花用却是不便的。

何子衿笑,“没事,这不急。咱们逛了这一整日,嫂子也去用饭吧,一会儿不用过来,早些歇了,明儿咱们再出去逛半日。”

章氏连声应是,道,“我叫厨下送热水过来,大爷烫一烫脚,去去乏。”眉开眼笑的退下了。

父女两个先把银票收起来,何恭出门前沈氏就给他在里衣上缝了暗袋,银匣子也放枕头边儿,安置好银子,何子衿偷笑出声。何恭亦笑道,“赚了银子高兴成这样?”

何子衿一幅窃喜的模样,悄悄同她爹道,“我原想着,去岁这花儿出现过一回,这回也就不新鲜了,能卖个三两百银子就烧高香了,谁晓得得了这许多银子。还有两盆在芙蓉坊寄卖,爹,咱们这回可真是发了!”何子衿两眼放光!

何恭还不是圣人,其实便是圣人,也不会视金钱如粪土。闺女辛苦养了一年的花儿卖了好价钱,他自然也高兴,不过,看何子衿那精灵又财迷的模样,何恭颇是好笑,忍不住摸摸她头,“运道好。”

“嗯!”何子衿重重点头,“蜀王府就是咱家的福星啊!”

第162章 回家

定了回家的日子,何子衿又拉着她爹逛了一日府城后,就准备回家的事了。宁李两家皆备了重阳礼相赠,江氏还特意过来跟何子衿商定了明年斗菊会之事,最后着李管事送何子衿一行人到城外方罢。

此次斗菊会何子衿收获颇丰,陈大郎私下都与父亲道,“子衿这养花的本事,实在惊人。”天下多少花匠,许多人一辈子怕也挣不到这些银子。

陈姑丈笑拈胡须,“是啊。我看这孩子面相就生得好,家里父母兄弟都齐全,是个有福气的。”

陈大郎自己也瞧着何子衿不赖,先不说他与何恭是嫡亲的表兄弟,何子衿自身素质在这儿摆着,除了会养花,小姑娘生得眉眼水灵,这可不是一般的水灵,何子衿小时候就因模样太出挑险被人贩子拐了去。小小年纪,颇会办事,同芙蓉坊合作也办的俐落。在陈家别院住的这几日,何子衿发了财,别院里的服侍她的仆婢都得了赏,可见不是那些小鼻子小眼的脾气。且自幼就会赚钱,日子更是不愁的。陈大郎心下一动,道,“爹,咱家与舅妈家再亲近不过,子衿我瞧着也好,姑舅做亲,也是亲上加亲的好事。”

陈姑丈笑,“现下子衿年岁还小,不好跟你舅妈表弟提及,你心里有数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