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氏连忙道,“亲家老太太哪里的话,咱们子衿,不论在哪儿都是极出挑的。”不过,江氏也承认何子衿说话行事都是大大方方的,女孩子养出这样的气度来,已是难得。

何老娘很不谦逊地点点头,“这倒是,打小儿就跟咱们乡下的那些土妞不一样。亲家还记得吧,这丫头满月时摆满月酒,多少人见了都说,唉哟喂,再没见过这么俊的孩子,粉团儿一般。我一抱她出门,多少家人等着抱。有些孩子,小时候长得漂亮,大了就寻常了。咱们丫头是自小到大的出挑儿。”

江氏忍笑附和何老娘几句,想着幸而子衿是个出挑的,不然何老娘这话当真是惹人发笑。

沈氏问江氏,“这些邻里都知道子衿种绿菊的事呢?”

江氏道,“还是前几年,蜀王世子着人送了绿菊回来,唉哟,帝都以前哪里见过绿色菊花,一下子轰动至极。后来才知道是咱子衿种的,相公也没特别与人去说,偏生有人听说是咱蜀地种出来的,就有人同相公打听,相公也不好藏着不说。结果,叫个大嘴巴知道的,可不就闹得大家都知道了。”

沈老太太笑,“小唐是个热心人,哪里就大嘴巴了。”

江氏笑,“小唐大人那个嘴,实在不严实。”

何子衿听得有些迷糊,不知道这位小唐大人是谁,细打听来,沈氏道,“这位小唐大人是户部尚书家的公子,与你舅舅交好,为人活泼的很。他要知道你来了,定要来看你的。”

何老娘十分赞叹,道,“咱们小舅爷还同尚书大人家的公子认识啊,可真有本事!”

江氏心下得意,嘴里却道,“相公认识小唐大人的时候,唐大人还不是尚书呢。”

何老娘仍觉着沈素十分有本事,想着这趟来帝都可是来对了,介时让小舅爷帮着儿子引荐一下帝都贵人,纵没什么用,以后回乡吹吹牛也够啦。

待沈家一家子走了,何老娘带着何子衿清点收到的安宅礼,何老娘还说呢,“帝都人就是热情,过来吃酒还都送东西。”而且,人家送的东西比老家乡亲们送的体面多了,便是衣料子,何老娘虚眼瞧了,也都觉着不差。只是梅家最讨厌,来了十五六口子吃酒,安宅礼只送了两个尺头两篮果子,以至于何老娘嘟囔,“这家肯定八百年前同三婆子是亲戚。”非但东西送的少,这家子还习惯性的不正眼瞧人,说话都是下巴翘得高高的,说的话啰嗦不说,还叫人听不懂。何老娘决定以后少与这家人来往。

何子衿也收到了几位太太奶奶给的见面礼,何老娘叫她拿出来细瞅了一回,见都是金玉戒指等物,便对何子衿道,“自己留着带吧。”扫一眼梅家给的银戒子,何老娘不大高兴,道,“今儿跟这梅家可是亏大发了。”她家给的见面礼不多,都是银锞子,也有好几钱呢,可梅家来得孩子多,同辈的孩子七八个,一人俩小银锞子,相对于何子衿的得的俩银戒子,何老娘亏得眼里能冒出火星来。

何子衿笑,“祖母也不用生气,你看谁家跟他家好啊,他家这样,别家也不是傻子。”

何老娘感叹道,“如三婆子这样讨嫌的人真是哪里都有啊。”

何子衿莞尔。

何子衿这里得的见面礼寻常,阿念倒是很得了几件不错的见面礼,阿念说起来有解元的身份,几家邻居按理不好当他晚辈看待。不过有何恭这位岳父在,阿念又是妥妥的晚辈,且他年岁小,偏生功名又佳,大家给起东西颇为大方。除了玉佩,玉坠,阿念还得了个玉扳指,东西不大,却都是极好的玉料,阿念交给子衿姐姐收着。阿念心下还惦记着正事呢,道,“来前朝云师傅托咱们送的书信,咱们还是问问义父,早日送去方好。”

阿念不说,何子衿都把这事忘了。何子衿是个坐不住的性子,且她家与舅舅家只隔一堵墙,这就同阿念过去找她舅舅问去了。沈素正在吃醒酒汤,他酒量向来不差,在帝都这些年更是练出来,这醒酒汤不过随便喝一盏罢了,听得外甥女说了,沈素想了想,“姓谢的,帝都姓谢的大户倒是有一家老尚书府姓谢,只是,没听说他家子弟中间带着莫字的。谢老尚书、谢侍郎、谢驸马连带小谢大人都是单字,就是第四代小小谢,也是单字为名。”

何子衿问,“会不会是字里带个莫字?”时人名字复杂,男子出生家里会取个大名,待得及冠便由师长赐字。所以,名字二字,名与字,代表不同的含义。更有文人喜欢在名与字后再给自己取个号,不过,谢莫如三字,明显是名字,并非名号。

沈素在帝都也有些年头,一时却真想不出帝都府哪位人物叫谢莫如来着的,他道,“我与谢家来往不算多,待我给你打听一二。不过,你确定是谢尚书府家的人么。”

何子衿道,“朝云师傅说这人可有名了,只要一打听就知道。”

沈素道,“我就不知道。”又说朝云道长,“也不说个地址,帝都姓谢的多了,这信可怎么送。”

“朝云师傅大约是不知道地址的,要不早告诉我了。”

沈素道,“放心吧,我问个百事通,帝都里的事,没有他不知道的。”

“谁啊?”何子衿八卦的打听。

沈素一笑,“我一个朋友,姓唐的。”

何子衿立刻道,“是不是那位小唐大人哪?”

“唉哟,你也知道他了?”

“知道,怎么不知道。舅妈说那是个大嘴巴。”

沈素笑,“小唐只是活泼了些,阿玄很是喜欢他,等你见了,肯定也喜欢他。”

阿念:义父不要随便给子衿姐姐介绍这种肯定会喜欢的男人好不好?还有,这位小唐大人成亲了吧?

作者有话要说:PS:晚安~~~~~~~~~~~~~~~~~~~~~这种死憋着不能剧透的感觉哟~~~~~~~~~~~~~~~~~~~

第269章 帝都行之四

何家安置下来,整理自家带来的物什,又同沈素打听何洛几人,也一道带了东西来给何洛。

沈素笑,“原是打算让阿洛住城里,城里到底热闹,不若闻道堂那里适宜念书。他与咱们县里两个举子,都住在闻道堂那边的宅子里,待休沐日,咱们一道去,那边风景极佳的。”

何子衿道,“听说风水也好,小瑞哥说地震都震不倒。”

沈老太太听了连忙道,“可不是么。那会儿咱们也是刚到帝都,唉哟喂,就知道突然就下了场大暴雨,第二日雨停,方晓得地动了。除了南郊,连帝都城也有些房屋坍塌呢。就南郊闻道堂那处儿没事,后来我跟你舅妈可是去庙里狠狠的烧了一回香。自此后,人们便说那处儿风水好,有神明庇佑,要我说也是呢,不然,全帝都都震了震呢,怎么就偏生南郊无事?”

何子衿完全没有穿越者的科学精神,反是一派封建神明主义附体,连连点头,“是啊,这事儿真奇特哟。也是咱家有运道,倘不是提前搬那儿去住,可不得给地动惊吓着。”

沈老太太笑,“是啊,原本刚来帝都还不觉着,那会儿两眼一摸黑,除了你舅舅的几个同僚,认识的人不多。虽说帝都繁华,住着却不如咱们乡个热闹。后来咱们搬到南郊,运道便大不同了,我都说南郊风水好。”

何老娘最爱听这些神神叨叨的事儿,闻言忙道,“这风水跟风水也不一样,小舅爷搬到南郊运道倒转好了,可见南郊风水利小舅爷。”

这话沈老太太也是极赞同的,道,“还是亲家有见识,我也这般想。”

沈太爷是读书人,自有见解,道,“南郊有文脉。”

何恭也不由道,“对了,我听说北岭先生就在闻道堂住着呢。”

“可不是么。”沈太爷一幅心向往之的模样,道,“先生九旬高龄啦。一辈子教书育人,功德无量啊,功德无量。”

何子衿便问,“外公,你见过那位老先生没?”

沈太爷摇头,“北岭先生岂是可轻易见得的,他年事已高,如今见人就更少了。倒是你舅舅,前些年有幸见过北岭先生一面。”说着,就是一幅与有荣焉的模样。

何子衿是个爱打听,便问她舅,“舅,北岭先生何等相貌?”

沈舅呵呵一笑,“白头发白眉毛白胡子。”

沈玄补充,“就是个老头儿,我觉着跟外公差不离吧。”他也没见过。沈太爷板着脸训斥孙子,“说话口无遮拦,如何能将北岭先生与我等凡夫俗子相较!”

沈玄吐吐舌头,不敢说了。他转头道,“子衿姐姐,昨儿你炖的那个瓦罐鸡汤真是香的很,我原想喝两碗来着,结果,家里一人一碗就没啦。”

江氏听儿子这八百辈子没喝过鸡汤的样儿就郁闷,笑道,“鸡汤天天都有,也没见你这馋样儿。”

沈玄道,“我觉着子衿姐姐炖的比咱家厨下弄的香的多。”

江氏便问,“子衿,这是有什么诀窍不成?”

何子衿笑道,“倒没什么诀窍,无非就是将母鸡切去头脚斩块,用姜丝花椒干辣椒一道入菌菇汤,用瓦罐盛了,放炭火小炉上文火煨一个时辰便好了。”

沈玄道,“我家的鸡汤就不如子衿姐姐炖的香。”

何子衿笑,“我这是土法子炖的鸡汤,你觉着香是因为母鸡煨出的鸡汤上面必有一层金黄色的油光,我以前去朝云师傅那里吃饭,他吃鸡汤一向嫌油腻,必要人将油光撇了去,留下澄净的鸡汤才好喝的。”

沈玄一拍大腿,与母亲江氏道,“原来是这样,我说怎么总觉着咱家的鸡汤不香呢。这不全把精华给撇出去了么。”

江氏道,“你别不懂眼了,我去唐尚书府上吃席,人家的鸡汤也是清清淡淡的。”

沈玄道,“我喜欢吃香喷喷的。”

江氏头疼,只得道,“以后单令厨下给你烧香喷喷的。”

不料沈绛沈朱齐声道,“我们也要喝香喷喷的鸡汤!”把江氏给气笑了,无奈道,“行啦行啦,以后咱们都喝香喷喷的鸡汤。”

大家皆一道笑了,江氏有些不好意思的同沈氏道,“刚来帝都那会儿,也不知人家帝都是个什么风尚,哎,我也闹了好些笑话。后来就请了个帝都的厨子,说来,我也喜欢咱们土法炖的鸡汤,比那什么清汤寡水的香多了。”

沈素笑道,“你倒适合吃些清汤寡水。”打趣江氏丰润。

江氏含笑嗔道,“你们这种打死都不长肉的,也就笑话我们这种喝口凉水都长肉的。”

沈氏笑道,“弟妹哪里胖了,这样正好,一看就是官家太太的福相,旺夫。”

江氏也早看开了,她四个儿子都生下来了,丈夫又无妾室,虽现下有些发福,也未离了格儿,更兼沈氏夸她旺夫,江氏嘴上不说,心下也是这般认为的,想她未嫁入沈家时,沈家是单传,如今她丈夫为官,且她为沈氏生下四子,不可谓不旺夫了。沈氏的话正入她心坎儿,江氏十分欢喜,同沈氏道,“姐姐不晓得,我近年来鱼肉都不敢多吃的,偏生就瘦不下来。”

沈氏道,“只要身子好就成,我近年来也胖了些呢。”

“姐姐哪里胖了,瞧着跟以往一个样。”说起这个江氏便很是羡慕,这大姑子跟丈夫一样,也是个天生瘦的。

沈氏道,“你是没见我这腰身,粗了有一寸。”

江氏望着何子衿明媚娇俏的脸庞道,“我记得姐姐年轻时,就是子衿这么个身条儿。”

沈氏笑,“可不是么,我年轻时几件衫子,有时她穿来做活计,那腰身,不肥不瘦的正好。”

沈玄凑过去同子衿姐姐说话,沈玄道,“等休沐时,我带着子衿姐姐好生在南效逛逛,咱们再一道爬山去。”

“好啊。”何子衿就问起沈玄南郊的风景来。

阿念也过来跟着一道听,还给子衿姐姐换了盏茶,晚上,沈玄悄悄同他爹道,“阿念哥对子衿姐姐可真体贴。”

沈素道,“你阿念哥同子衿姐姐都定亲了,体贴是应当的。”

沈玄醋兮兮地,“以前,子衿姐姐对我最好。”

沈素瞥他一眼,“现在不好么,昨儿刚吃你子衿姐姐炖的鸡汤,今儿就这幅嘴脸?”

“不是。”沈玄挠挠头,问他爹,“爹,我听说许多姑舅做亲的,我跟子衿姐姐也是青梅竹马,情分也好,你怎么没想过叫我们做亲啊?”

面对早熟的儿子,沈素颇是遗憾,“哎,这不是下手慢了么。”

沈玄也分外遗憾的跺跺脚,道,“阿念哥看着老实,结果,趁我不在老家,他就把子衿姐姐抢走了。”沈玄哎声叹气,“以后想找个子衿姐姐这样会烧饭的也不好找啊。”

沈素好笑,打趣,“要不,我给你问问厨下李婶子家的三丫头?”

沈玄跳起来,说他爹,“您老啥眼光啊!三丫头的腿比我腰还粗!”那丫头忒胖了也!

沈素忍笑,一幅老神在在的面孔,“三丫头也是烧得一手好菜。”

沈玄气鼓鼓地,“我是娶媳妇,又不是找厨子。”抱怨,“爹你是啥眼光啊!”

沈素问儿子,“那你跟爹说说,你喜欢什么样的?”

沈玄还真想过,道,“得长得好看,腰细细的,我不喜欢水桶腰。眼睛亮亮的,像会说话一样。还要读书识字,能跟我说到一处。会关心人,明事理,会过日子,再会烧几道小菜,也就差不多啦。”

沈素忍笑听了儿子的择妻条件,道,“你现在一无功名,二无本事,只能说个三丫头那样的。你这种要求,起码得等中了举人才能说得到啊。”

沈玄给他爹噎个半死,觉着他爹忒小瞧人,闷闷的回去念书了。

男孩子的成熟期明显比女孩子要晚,沈玄又不似阿念这种自小经历坎坷,情窦早开的少年。沈玄给他爹噎了一下子,不过三五日便好了。官学休沐放假的日子与朝廷是一样的,待得休沐,便同父亲一道带着姑姑姑丈一家去闻道堂了。

沈玄就成了家里小导游,路上他就想跟子衿姐姐一车介绍风景啥的,结果叫阿念哥非同他一处,还说什么,“咱们兄弟久未亲近,阿玄好生与我说一说路上景致。”

沈玄性子不错,虽然觉着未能同子衿姐姐同车有些遗憾,还是顺势给阿念哥略说了说路上的凄凉景致。真的是凄凉啊,大冬天的,帝都又不比蜀中,帝都的冬天,树木啊叶子啥的悉数落光,尤其闻道堂地处郊外,一路上除了光秃秃的树木就是光秃秃的农田,远处有些山,朦朦的看不大清楚,想来现下也无甚景致可赏。

沈玄这导游再热情也只能给阿念哥介绍一下这是某某路了,阿念抄手做车中道,“这路还真不错,出城的路都这般平整,较这官路也差不离了。”

沈玄道,“听说当初是四皇子妃五皇子妃出银子修的呢,皇子妃出银子,这路修的自然用心。”

阿念道,“两位皇子妃委实是善心人。”

“是啊。”沈玄在帝都,家里又是做官的,知道的八卦不少,道,“就是闻道堂,据说当初也是五皇子妃买下的地皮,后来献给了朝廷,此方修的闻道堂。”

阿念道,“帝都女人们能干的事也很多啊。”

阿玄点头,“是呢,待天气再冷一些,便有慈恩堂出面施粥舍米,救济那些穷苦人家。这慈恩堂便是太后娘娘出银子建的,据说这银子都是皇子妃、公主、官夫人们捐的。”

阿念问,“义母可捐过?”

阿玄摇头,“我爹品阶太低,还不够捐银子的级别。”

一路说着闲话,车队便到了闻道堂。在车中便听到了处处读书之声,果然是读书人聚集之地。沈素的进士堂便开在此处,现下沈素早找了授课先生,自己做了东家,久不授课啦。

沈太爷与女婿何恭道,“我时常说,这时再清雅不过的地界儿。咱家在这里也有一套宅子,我倒想住这里来,他们只是不许。”

何恭道,“此地虽好,素弟平日里上朝当差怕有些不便。”

沈太爷秀才出身,虽然现下家里有功名的数他功名最低,老头儿却是很有几分执拗,道,“我自己个儿过来还不成?”

何恭最是温和有耐心的人,道,“岳父一人过来,未免冷清,且丹哥儿无人开蒙,也耽搁了孩子。就是素弟,也想在岳父膝下承欢,以尽孝心呢。”

何恭把岳父沈太爷哄的开了脸儿,沈素悄与姐姐道,“咱爹还是那样,一见姐夫就处处顺眼了。”

沈氏轻拍弟弟一记,沈素一笑,请一大家子先去宅子里休息。毕竟,老爹老娘,还有亲家何老娘都上了年岁,车里再暖和,坐这么久的车不动弹也是冷的。

沈素这边的宅子也是个四进的,修建的十分齐整,何子衿相信,她舅是真的富啦。

老人们在宅子里休息,孩子们可是坐不住的,阿玄已经开始组织大家出去爬山了,嫌阿冽阿丹小,阿玄不乐意要他们去,俩人还非要跟,不要他们跟,他们就立刻要哭一场的样子,只得叫两个小厮跟着,专管着在俩人走不动时背俩人。然后,一伙人便出去爬山了。沈氏十分叮嘱闺女,“就你最大,记得照顾好弟弟们。”

“只管放心。”何子衿一口应承。

山上其实没什么景致可赏,除了几株早开的腊梅,便是叶子掉光的秃溜溜的花木了。沈玄介绍,“现下天冷,景致不怎么好看,待三四月,杜鹃花开时,满座山的杜鹃花,漂亮极了。这山以前没名字,后来大家看山上多植杜鹃,便取名叫杜鹃山。”

何子衿问,“我听小瑞哥说,帝都有一棵极大的杜鹃树来着。”

“那个见不到,那树是长在谢尚书府的,我娘有一回去他府上吃酒,都没见过,他家那院子,等闲不让人进。”

何子衿听说这极稀罕的杜鹃树是长在人家尚书府,尚书是啥官儿知道不,正部级高官,何子衿两辈子也是听过没见过的。一听这话,何子衿就不提了,她也听舅舅说起过谢尚书府的显赫。

大家说着话,何子衿深觉这山不够高,也不够奇特,与阿玄道,“还不如咱们家的芙蓉山呢。”

沈玄道,“这就是人们来了,闲来没事爬一爬,咱们家的芙蓉山比这山高,景致也好的多。”

阿冽已经在同小表弟阿丹稚声稚语的说起家乡的山水来啦。

一行人中午方回的,何洛与几个眼生的举子已经来了,彼此见过,何洛见着何子衿很是高兴,道,“我听到沈叔叔说阿念和恭叔中了举,就料到你们一定来的。先时倒没想到子衿妹妹也能来。”见昔年跟在他屁股后面玩耍的小族妹也长成大姑娘了,何洛小先生的心腹之间充盈起浓浓的欣慰感。

何洛与几个举子都是蜀地人,沈素好客,让他们都住这处宅院里,念书清静,也方便十日一去补习班。

都是家乡人,在帝都说起话来便多三分亲近,中午分男女席用过午饭,何洛几人便去进士堂上补习班了,何恭阿念跟着也去了。

何子衿是下午见到的沈舅舅的朋友小唐大人,小唐大人不请自到,进门就直嚷嚷,“阿素,我可听说你家来了贵客。”

男女有别,小唐大人是被请去书房说话的,沈素与小唐大人交情不错,小唐大人出身好,为人也好,是江北岭江大儒的徒孙,以前还引荐沈素给江北岭认识过。俩人相交多年,言语也是随意的,沈素笑,“是我姐姐一家到了,你又是从何知晓的?”

小唐大人眉眼弯弯,“我消息灵通。”

沈素不问也知道,“定是老陈跟你通的消息。”沈素的邻居陈主事在户部当差,小唐的父亲唐尚书正是户部尚书,比陈主事高出五级不止。陈主事一个小小主事,想巴结尚书大人,尚书大人也不一定有时间。倒是小唐交际广,因小唐与沈素相识,陈主事又是沈家邻居,由此陈主事认识了小唐,对小唐十分奉承。

小唐大人笑道,“老陈同我说,你家那特会养花儿的外甥女来了。这不,我今儿过来给欧阳小师叔请安,听说你带了一大家子人过来,就赶紧来了。方便见一见菊花姑娘不?”

沈素笑,“你也算长辈,可得收着些,别把我外甥女吓着。”

“怎么会,你出去打听打听,谁不说我小唐最好相处不过。”小唐大人一幅信誓旦旦的模样。

沈素便请小唐进去拜见长辈,女人们凑成块儿,可不就在一处说话么。听说小唐进来拜见长辈,沈氏是个谨慎人,还道,“到底是外男,子衿先避一避吧。”

江氏笑,“姐姐放心,小唐大人定是过来见子衿的,先时他知道那绿菊是咱们子衿养的,来同老爷念叨过许多遭。”

何子衿便没避出去,也想见见这位小唐大人何等相貌之人。

小唐大人望去十分年轻,有些娃娃脸,面嫩,瞧着不过二十出头的样子,何子衿知道这类人便是四十也是一幅年轻相,不过,这年头,男人三十而蓄须,小唐大人面白无须,想是还未至而立。果然十分年轻,一双月牙笑眼,虽是一身的富贵气派,为人却极有亲和力,待人热情有礼,还带了见面礼来,见到沈太爷沈老太太何老娘都是拱手为礼,直说,“听沈兄说家里来了亲戚,我与沈兄相交多年,特意过来拜见。”

何老娘直道客气,小唐大人道,“唉哟,我敬仰菊花姑娘多年,当初听闻那稀世罕见的绿菊是何姑娘养出来的,唉哟喂,把我给惊的哟。何姑娘,你这般年纪就这般有本事,委实厉害。”又将何子衿从头夸到了脚,又问何老娘,“您家姑娘可有人家了,唉呀,我家里好几个侄子正说亲呢。”

何子衿才是给小唐大人惊着了呢,暗想帝都人难道如此粗豪奔放?

何老娘被抢亲怕了的,连忙道,“定啦,在家就定啦!”

小唐大人倒不是抢亲的人,只是十分遗憾,“可惜这么有才干的姑娘,算啦,既已定亲,待您家何时摆酒与我说一声,我定给何姑娘备一份厚礼。”

何子衿觉着小唐大人言谈举止十分可乐,又问她许多养花的知识,何子衿都与小唐大人说了,小唐大人道,“我有中有一盆腊梅,不知为何,近日不大精神。那是我与内人定情之物,何姑娘既精于养花弄草,不知能不能帮我瞧一瞧?”

何子衿一面觉着帝都人民比她想的要奔放一千倍,什么“定情之物”这种话都能从朝廷命官的嘴里堂堂正正的蹦出来,心下感慨着,何子衿也不是傻瓜,并未一口应下,而是道,“尚书府难道连个花匠都没有?”

小唐大人将手一摆,道,“十分不中用,给花匠看好几日都看不好,花匠都劝我另买一盆红梅了。”

何子衿道,“我水平还不如花匠呢。”

“姑娘不必太谦,多少花匠能养出这般稀罕的菊花来,我那腊梅就拜托你啦,没关系,万一给养死了,我也不叫你赔。”

何子衿心说,我没收你工钱就是好的,还叫我赔,去打听打听,多少人出钱想叫本姑娘养花,本姑娘都不给他们这个面子。不过,此一时彼一时,听说小唐大人他娘是财政部长,何子衿十分小市民精神,能屈能伸地表示,“好吧,那大人不管哪天叫人送来吧。”

小唐大人瞧着何子衿那双仿佛会说话的眼睛,不由哈哈大笑,与沈素道,“言不由衷,这就是言不由衷啦。”

何子衿并不是个小气的,给小唐大人气乐,笑道,“你再这样,我可不帮忙看你的花啦。”

“那不能,贤侄女可不是个小气人。”小唐大人还会给人扣高帽。

何子衿从未见过这般活泼的大人,不由也是一笑。

小唐大人有些不拘一格,沈氏觉着此人有些随意过头,何老娘却觉着小唐大人不赖,与沈氏道,“你看小伙子说起媳妇来,多亲切,一看就是跟媳妇关系好的,这样的小伙子,就是随兴些,也不是个坏的。”

沈氏想了想,倒也有理。

何子衿觉着,自家祖母在看人上其实很有一手。

沈素也没忘了请小唐大人帮着寻一寻那位叫谢莫如的先生,沈素为人,素来周全,是私下同小唐提的此事,小唐一听便不禁皱眉,道,“这名字好生熟悉,似是在哪儿听过。”

沈素连忙道,“想是你认得此人?”

“反正是听过,一时倒想不起了。”小唐大人与谢家是极熟的,想了想,道,“谢家并未有莫字开头的排行,倒是我问问阿芝吧,我总觉着这名字听人说起过,倘是谢氏族中人,一问阿芝便知晓。倘非尚书府族中人,我再帮你打听一二。”

沈素谢过,小唐大人不禁问,“你找这人可是有事?”既有事,如何还不知地址。

沈素道,“是我家外甥女,有人托她给谢先生带了封信,只是不晓得这位谢先生住址。”

小唐大人不禁笑道,“这带信的人也奇,既无地址,信往哪儿带?”

沈素道,“据我外甥女说,因久不来往,那位托她带信的先生也不晓得这位谢先生的地址。不过,想来不是难寻的人,不然也不能千里迢迢的叫她带了信来。我想着,帝都人物,你比我熟,就跟你打听了。”

小唐大人道,“放心吧,这人名我绝对听过,就是一时想不起来,待我回家好生想想。再同阿芝打听一二,定能想起来的。”

沈素知小唐说的阿芝是尚书府长孙谢芝,且小唐言听过此名,想怕的确非济济无名之人,便再三郑重托了小唐,道,“倘谢大人打听不出,小唐你也莫到处嚷嚷,悄悄打听方好。”

“放心吧,我做事,你还不放心。”小唐大人拍胸脯做保。

作者有话要说:PS:险些又贴错,哈哈哈,晚安~~~~~~~~~~~~~~~~

第270章 帝都行之五~~~~

把事托给小唐大人,何子衿就把信使的事暂放下心来,反正朝云师傅也没说一到帝都立刻就把信奉上,事实上,朝云师傅连地址都没说,可见也不是什么着急的信。

见过何洛等人后,何恭阿念翁婿决定也每到休沐日就来沈素的进士堂听补习课,俩人的文章底子都不错,但沈素办多年补习班,对于春闱的应试技巧有着极为深入的研究。

然后,何家就在帝都安顿下来。

何家在帝都认识的人本就有限,再加上此次来帝都,主要还是为了春闱,虽然沈氏也在监督着阿冽俊哥儿念书,准备考官学,其他就是自家清清静静的过小日子,闲暇时去沈素家走动一二罢了。

倒是小瑞哥没几日轮修回府,小瑞哥生就一幅人高马大的健壮模样,他又天生神力,这样的资质,只做家仆可惜了。沈素在帝都也有些年头,就给小瑞哥在五城兵马司安排了个巡街的差使,以后也可自己置起家业来。小瑞哥却着实有几分运道,他这个头在五城兵马司也是有一无二,不知怎地,传到了忠勇伯耳朵里,这位忠勇伯战功赫赫,因战功封伯,人十分年轻,已是禁卫军统领,小瑞哥只学过些粗浅功夫,不过,他跟着沈素,认得字,沈素还教过他几本兵书。当然,沈素自己兵书也就是随便念念。可就这般,小瑞哥在一群大头兵里便显得突出起来。最后也是小瑞哥走运,入了忠勇伯的眼,就跟着忠勇伯去了禁卫军。这一下子可是鸟枪换炮,只是禁卫军规矩严,不到轮休的时候,再不能离营的。

小瑞哥回来,见到何家人也很是欢喜,何老娘见到小瑞哥一身软甲的英武模样,也是赞了又赞,问到小瑞哥还没说媳妇,何老娘就絮叨起小瑞哥的姻缘来。何老娘道,“可惜这帝都人我不大熟,小瑞你要不介意,咱们家乡的女孩子,由你挑去,就是地主家的,如今你也配得。”

小瑞哥连连摆手,道,“不急不急。”

“哪儿能不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何老娘道,“就得早成亲早生子,日子才过得有滋味儿。你放心,纵帝都我不大熟,我也跟亲家商量着,给你寻一门好亲。”

小瑞哥生怕何老娘给他说他媳妇,连忙道,“亲家老太太,真的不急。这帝都跟咱们老家风俗不一样哪,帝都人不流行早成亲。就我们伯爷,二十好几了,也没成亲呢?”

“这是为啥?”何老娘随口一问,转而问自家丫头片子,“伯爷是个什么官?”

何子衿便与何老娘解释了一个伯爵是个啥爵位,把何老娘惊的,道,“这般高官,难不成还娶不上媳妇?”

“不是娶不上,是想着,一心为国效力哩。”小瑞哥道,接着又说,“不只是我们伯爵,还有我们伯爵的先生,李子爵大人,四十出头了,也没娶哪。”

哗!

何老娘大惊,感叹道,“我滴个乖乖,帝都人好生怪癖!”

不过,何老娘不愧何老娘,她老人家反应极快,与小瑞哥道,“不过,小瑞,人家那是有大本事的人哪,这有本事的人,怪点儿就怪点儿。人家不娶媳妇,说是人家挑剔,你又不是什么伯啊子啊的,你不赶紧的张罗,以后人家得说你娶不上媳妇呢。”

小瑞哥满脸尴尬,沈老太太为小瑞哥解围,笑道,“小瑞先去梳洗吧,一会儿过来吃饭。”

“诶!”小瑞哥响亮的应了一声,忙不迭的跑出去洗脸换衣裳了。

何老娘与沈老太太道,“这成亲可不是小事,亲家你好生劝一劝小瑞,莫要错过年华。”

沈老太太叹口气,“一会儿我再同亲家你说这事。”

何老娘一看就知有内情,何子衿那双桃花眼也闪着八卦的光芒,不过,到第二日小瑞哥又去禁卫军当差后,沈老太太才说了小瑞哥的心事。小瑞哥倒不是不婚主义者,实际上,小瑞哥也有心上人了,只是…哎,齐大非偶,或者说,门不当户不对,人家不愿意哪。

何老娘立刻问,“小瑞哥相中的是谁?”

沈老太太道,“是梅家的一位姑娘。”

何老娘先是有些惊讶,后复道,“这也没什么,小瑞也是有正经差使的爷们儿哪。那梅家,这些天我瞧着,也就一个面儿了。不是我说话难听,她家那些姑娘多的数不清,就那穿戴,还不如咱们丫头。论实惠,就这样的人家,闺女陪嫁也没多少。说来最值钱就是个官宦门第,小瑞现下年轻,熬些年头,总能熬出些资历来,也不算太不般配。”

沈老太太叹,“说来小瑞看上是他家六房里庶出小五爷家的一位姑娘,这位姑娘,人也能干,针钱亦好,平日里说话,瞧着也是个明礼的。只是,这梅家为人,就像亲家说的,就剩个面儿了,他家等闲便拿说事儿,要是小瑞是个进学的,还好说,偏生是在禁卫军当差,看他家连祁副将家都瞧不中呢。殊不知,祁副将握着的是禁卫军实权,家资富饶,日子也好过的很。”

“这可真是…”何老娘又问,“那梅姑娘怎么说?”

“小瑞也只是出门时偶尔救过梅姑娘一回,梅姑娘能说什么,她就说了,怕也做不得主。”

何老娘一时也没法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