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瑞哥现下脸也白的跟纸一般,打击实在太大,年轻人有些承受不住。何子衿劝他,“小瑞哥,你还年轻,所以觉着,天就跟塌了似的。等以后你成亲生子,儿孙满堂,哪记得这贱人姓谁名谁呢。只会想,唉哟,年轻时就是单纯啊。”

小瑞哥给比自己小的何子衿安慰“年轻”,再愁闷也不禁笑了下,叹道,“终是我配不上她。”

“你怎么配不上她了?你喜欢谁就是一心一意,待谁好也是一心一意,真心相待!现有正经差使,以后也不是乱来的人,你这样的品性,谁嫁你都是福气。”何子衿正色道,“要说富贵,我家,我舅舅家,还有小瑞哥你、阿念、阿仁哥,咱们都是寒门出身。就是阿文哥,胡家在咱们县倒是大户,可你看阿文哥,成亲也就那点儿东西。日子还不得这么一步一步过。小瑞哥你擅武事,眼下你可能觉着不若做文事的有出息,但自来封侯赐爵者,都是武人。”

小瑞哥知道何子衿是在安慰他,心里却也好受不少,因为何子衿接下来道,“就是小瑞哥说的那个忠勇伯,不也是贫寒出身么。”

小瑞哥想想自己的大上司忠勇伯,的确也是平民出身,因功封伯。小瑞哥道,“我怎么敢同伯爷相比?”

“纵一时不能比,但,天道酬勤,只要小瑞哥用心,总有出头一日。”何子衿道,“咱们又不是想做多大的官儿,也不是一定要如何富贵,咱们想的就是尽自己所能,过好自己的小日子罢了。”

四喜过了中午才回来,事情也打听清楚了,同小瑞哥道,“那个咏竹姑娘是去岁冬去庙里烧香时与胡家公子遇到的,说是咏竹姑娘赏梅花儿时,险跌落湖中去,被胡公主救了。后来,那胡公子便与梅家五房的三爷认识了,这位三爷是梅姑娘的同胞哥哥,梅家小厮说,后来梅三爷带着梅姑娘出去好几回,说是去庙里,可有梅三爷身边儿小厮见着,只要梅姑娘去,胡公子必也去的。他俩的事儿,不是一天了。”

小瑞哥又受了一重打击。

四喜把剩下的银子还回来,说是请梅家小厮吃酒也只用了二两银子,小瑞哥道,“你收着吧,以后攒着娶媳妇使。”小瑞哥走身要去疗伤。

何子衿把他那些银子与东西都还给小瑞哥,小瑞哥没精打采的,“子衿妹妹,你收着吧。”

何子衿道,“小瑞哥,你留些神,那贱人必要再找你,要她那些东西呢。”

小瑞哥心灰意冷,“她要,给她就是。”自己走了。

何子衿同阿念说了这事,阿念道,“这事儿发生在前,总比发生在后的好。”

何子衿道,“是啊,你不晓得那贱人,当真可恨。小瑞哥给她的金步摇,竟拿去与人做了定情信物。”

阿念也深觉梅氏女欺人太甚。

第二日,梅咏竹托人送信,想与小瑞哥一见。

小瑞哥也不是个傻的,要是个傻的,沈素不可能把他弄到禁卫军去。小瑞哥以前虽是沈素买来的,自己却是个有心人,前些年就跟着沈素学认字,后来还跟沈素念过两本兵书,兵书念没念通不晓得,但小瑞哥自己上进,沈素才会帮他谋个前程。梅咏竹要同小瑞哥见面,小瑞哥也不傻乎乎的闷头去与她相见,而是过来跟何子衿和阿念商量。阿念道,“这样的女人,还与她见什么。她见小瑞哥,不过是想要回她那些东西罢了。小瑞哥要是不想见她,把东西给子衿姐姐,还她就是。”

小瑞哥不想与梅咏竹多纠缠,只是,实诚人的感情一样是实诚的。小瑞哥还是见了梅咏竹一面,荷包头发帕子书信什么的,因是心爱之人所赠,小瑞哥也都好生收着呢。

如阿念所说,这女人不过是来要东西的。

小瑞哥当真是磊落人,梅咏竹要,小瑞哥便都还给了梅咏竹。

梅咏竹检查了东西数目,终于放下心来,想到先时与瑞哥哥的情义,不禁眼圈儿一红,敛衽一礼,盈盈拜倒,那一身素纱长裙拖到地面,很有些柔柔弱弱,我见犹怜之态,仍是那幅羞羞怯怯的脸孔,柔声道,“以往都是我错了,瑞哥哥你不记前事,都是我无福。托何姐姐带给瑞哥哥的银子,瑞哥哥或置地或买宅,以后娶一房贤妻,就忘了竹儿吧。”因何子衿昨日警告过她,梅咏竹没敢再说那种情非得已的话!

梅咏竹与小瑞哥见面是在何子衿院里,何子衿就坐外屋听着呢,但,听这话,也是险没将隔夜饭吐出来。竹儿什么的,她能说小瑞哥的审美太奇葩了吧。

梅咏竹把自己那些东西收回来,第二月就欢欢喜喜的奔向了新的人生。

何沈两家知道梅咏竹嫁与别人的事也只是一叹,何子衿悄悄同沈氏说了梅咏竹这事儿,沈氏与阿念观点一样,道,“世上忘恩负义的多了,这样的女孩子,小瑞没娶,是小瑞的福气。”

小瑞哥了无牵挂,继续在禁卫军中效力,倒是没了梅咏竹这牵挂,小瑞哥在军中当差用心,很有些运道的得了忠勇伯青眼,被忠勇伯提拔做了亲卫。

职位未升反降,因为小瑞哥原是什长,今做了忠勇伯亲卫,就是寻常亲兵了。

不过,沈何两家都为小瑞哥高兴。用沈素的话说,在忠勇伯身边做亲卫,就是给个百户都不换的。

作者有话要说:PS:午安,小瑞哥这个算是,塞翁失马吧~

第301章 帝都行之三六

小瑞哥去给忠勇伯做亲卫的事儿,两家都极高兴的。

沈氏是知道小瑞哥和梅咏竹的事的内情的,于是,沈氏迷信兮兮的私下处闺女道,“亏得小瑞跟梅家那女孩子没成,你看,刚跟那女孩子分开,小瑞这前程就明郎了。可见,那女孩子命克小瑞呢。”

何子衿,“还有这种说法?”

“自然是有的。”沈氏极是把握的样子,还拿自己和闺女举例,“我嫁给你爹没几年,你爹就中了秀才,现下更是考取进士做了官儿。你一跟阿念定亲,阿念当年秋闱就中了解元,到帝都,更是中了探花,眼下阿念也顺的很。这些年,阿念先时在老家买的田地,一直给你收着的,开始只有一百亩地,后来都给他增到两百多亩了,他在咱家十来年,除去他的开销,还攒了一百多亩地出来。你看看小瑞跟梅家那姑娘好,攒下什么了?有了银钱连忙去给她打个金钗。这要懂事的,亲事没定,哪里能要男人这样贵重的东西。结果,最后还脚踩两条船,这不是把小瑞耍着玩儿么。我就说,这样的女孩子,不娶反是小瑞的福气。也亏得你帮小瑞把银子要了回来,不然,小瑞这不得亏死。”何家人一点儿都不清高,沈氏知道闺女帮小瑞要回三百两银子,深觉解气,小瑞在那女孩子身上用情用钱一片真心,不想却是被耍了。这要是没点儿补偿,如何咽下得这口气!三百银子,在帝都郊外也能置三十亩上等良田了,就是置不来良田,却偏些地界儿买处小宅子也够,租赁出去,照样每年都有租金拿。沈氏接着说这梅氏女道,“品性就不行,这样的女孩子,原也不是良配。可也没想到,她刚离了小瑞,小瑞就得了伯爵大人的青眼。可见,她这命就克小瑞的前程呢。亏得没娶,这没在一处就克小瑞前程,这要在一处,怕小瑞命都得给她克没了。”

何子衿很有封建妇女风范的表示了对她娘这话的赞同,何子衿道,“我也这样说。娘你不知道,那个梅咏竹,好不好儿的就泪眼汪汪,你说,又没人欺负她,还是受了什么委屈,人略大些声,她就那样。就凭这泪汪汪的样儿,看她也不是个有福的。兴许就是她命薄,才克着小瑞哥了。”

“就是。穿衣裳也不吉利,天天那么素纱素缎的,白底镶个红边儿,像什么样儿。年轻姑娘家,就得红红绿绿的才好看,显着气色好,人也喜庆。弄那么素,不知道的以为穿孝呢。就这作派穿戴,就不是个有福的。”沈氏看自己闺女这一身石榴红的衣裙越发顺眼,道,“就得你这样儿的,才有福,命也旺。”十分觉着闺女旺女婿。

沈氏还有正事儿与闺女说,才没空说竹子姑娘呢,沈氏悄悄同闺女道,“你跟阿念一成亲就赶上国孝,阿念是官儿,你们也不能同房,趁这会儿出了国孝,你今年十八了,可得抓紧。”

何子衿面儿上一木,道,“我看书上说太早生孩子不好。”

“你看得那是哪门子外行书?我十八的时候,你这会儿都出生了。”沈氏道,“我那会儿也就你这身条儿,你看我哪里不好了?”沈氏语重心长道,“说你爹单薄吧,起码你还有个姑妈。阿念比你爹还单薄呢,就他一个。以后你就得多生几个,孩子们也不孤单。”

“几,几个?”何子衿给她娘彪悍了,何子衿道,“当初生完阿冽,也没见娘你急过啊?”

沈氏如今儿子都生仨了,婆婆何老娘都承认她旺夫旺子旺家的功劳,沈氏现下是啥都敢说了,道,“那会儿我想着,我家里就你舅舅一个兄弟,你爹就你姑妈一个姐姐,我们两个,家里都不是人丁兴旺的,生了阿冽,咱家也有了后,我以为就不会生了呢。可谁想到又有了俊哥儿跟兴哥儿呢。”沈氏悄与闺女道,“当初,你祖母愿意你爹跟你小陈表姑,其实也有些看中陈家子孙兴旺的缘故。”觉着沈家人丁单薄。

不过,沈氏打起精神,一脸自豪的同闺女道,“你就不用有此担心了,你娘家三个兄弟,就是只给阿念生仨儿子,阿念以后儿孙也薄不了。”

何子衿心说,还仨儿子呢,她跟阿念还两个被窝睡觉哩。

沈氏见闺女不说话,以为是仨儿子什么的给闺女的压力太大了,沈氏便道,“其实,先生闺女更好,你看,我就是先生了你,做闺女的,都知道心疼人。儿子就粗心,不比闺女心细。”

沈氏说着,一旁午睡的兴哥儿哼唧两声,沈氏忙抱起兴哥儿,一摸小**,便经验丰富的对闺女道,“要尿了。”

何子衿跑出去拿来小痰盂给兴哥儿接着,沈氏把着兴哥儿撒完尿,何子衿还人工给她弟弹两下,沈氏笑,“看,想儿子了吧。”

何子衿出去把兴哥儿童子尿倒了,洗洗手才回来,见兴哥儿又睡了,道,“怎么又睡了?跟睡神一样。”

“这是兴哥儿脾气好,没睡够呢。”沈氏笑,“你们几个小时候,都没兴哥儿脾气好,这孩子,一点儿不淘气,也不闹人。以后不知道谁有福气给咱们兴哥儿做媳妇呢。”

沈氏如今儿女双全,且给夫家生了三个儿子,底气十足,家业顺遂,整个人都透着一种白里透红的好气色,别看是乡下出来的,因沈氏自来注意保养,瞧着也就三十来岁的模样,一颦一笑都有些许动人之处。何子衿见她娘都在想着给奶娃子兴哥儿张罗媳妇了,心下颇觉好笑,问她娘,“娘你还要不要开酱菜铺子?”

沈氏道,“眼下兴哥儿还小,待明年吧,他大些,我也能腾出手来了。”

“也好,帝都铺面儿也得慢慢寻罗呢。”

沈氏道,“再过些日子就是做酱的时候了,先做几缸子酱,你那铺子里用。”

何子衿应了,道,“我想着,多做几样品味儿的酱,也给客人多个选择。”

沈氏笑,“这也好。这做生意啊,一成不变,做得久了就是老字号,可也得推陈出新,不然就是山珍海味,大家吃吃也就腻了。”

母女俩说一时话,余嬷嬷就来叫母女二人去何老娘屋商量阿洛定亲礼的事。沈氏让翠儿看着兴哥儿,带着闺女过去了。何老娘刚午睡醒,精神头儿极好,没见着兴哥儿,问沈氏,“咱们兴哥儿还没醒呢。”

沈氏笑,“刚才憋醒了一会儿,尿后又睡了,还得睡会儿。”

何老娘立刻如沈氏刚刚那般把兴哥儿赞了一回,笑道,“这孩子,真是乖巧,比阿冽俊哥小时候都乖巧。”

说到长子次子,沈氏就头疼,道,“他们俩,哪儿能跟兴哥儿比。母亲不知道,昨儿晚上不知为何,俊哥儿去阿冽屋里说话,不知怎么地,阿冽把俊哥儿捶的鬼哭狼嚎的。”

何老娘道,“俊哥儿过来没跟我说啊。”自从何子衿与阿念成亲就搬到阿念院子里住了,俊哥儿嫌他哥个人卫生不好,再加上他祖母强烈邀请,便过来占了以前他姐的屋子,与祖母住对间儿。所以,何老娘对二孙子的事儿是很清楚的。

何子衿笑道,“他没跟祖母说,就是没什么事。俊哥儿也是,平日里一张小甜嘴儿,特会说好话,家里人马屁他拍到了,就是不会对阿冽说好话,还时常挑衅阿冽,这不是找揍么。他又打不过阿冽,好在会喊叫,阿冽还没打他呢,他就喊破嗓子的架式,其实一点儿事儿都没有。不然,他要真挨个狠的,早告状了。”说得何老娘沈氏婆媳都笑了。

沈氏笑,“要不我说,还是兴哥儿好。”

何子衿道,“兴哥儿太笨了,这都一周岁了,就只会叫娘、爹、祖、姐、哥,这五个字,姐夫都不会叫。”

何老娘不爱听这话,道,“你懂什么,贵人语迟。兴哥儿这一看就是有福气,再说,我们这也会说好几个字呢,你以为,谁都跟你小时候似的,跟个八哥儿一般。唉哟,那一天哪,话没个完。”

沈氏想到闺女小时候,与婆婆笑道,“那会儿咱们子衿一出门,别人都夸嘴巧,都说呢,再没见过这样嘴巧的孩子。”

何老娘笑,“咱家兴哥儿的话都给她说完了,要不兴哥儿不爱说话呢。”

“他哪里是不爱说话,就是嘴笨,每天见了祖母,就,猪,猪,个没完。”说着还学兴哥儿说话不清发音不准的样儿,偏生重阳不知怎么的,还去学小姨何子衿,嘴里口齿不清的“猪,猪”个没完,把何老娘和沈氏逗的捧腹大笑,三姑娘笑的险把手里帕子抖地上去。

何老娘笑着捞了重阳在怀里抱着,笑道,“你可别学你小姨,小心学个口齿不清。”

重阳似懂非懂的点头。

一家子话题扯了十万八千里去了,何子衿道,“不是说要商量阿洛哥定亲的事儿么?”

“唉哟,是啊!”何老娘这才想起来,与自家丫头片子道,“一过来你就打趣我们兴哥儿,就说远了。对了,阿洛定亲,咱们全家都得过去。明儿咱们就去,问问有没有要帮忙的地儿,这样的日子,可是得越热闹越好。”

大家都应了。

何家去阿洛家时,还把沈老太太和江氏婆媳捎带上了,她们在帝都时间长,知道帝都风俗,一道过去能跟阿洛家说说,定亲什么,别差了规矩。

在这上面,江氏还当真知道不少,一一的同刘氏孙氏婆媳说了,孙氏直说,“幸而得妹妹提点,原来这帝都与咱们老家的风俗可是大有不同的。”

江氏谦虚笑道,“我也就知道这些了,其实都是些皮毛。”

何老娘近来心情大好,非但是因何洛这喜事儿,还有听她家丫头片子说,年前她出的那本书又给结钱了,据说卖的还不错。何老娘笑嘻嘻的打趣江氏,“他舅妈四个儿子,眼瞅阿玄也到说亲的年岁了,定是平日里最留心这定亲的事儿。”

江氏笑道,“亲家老太太说的是,以后自也有亲家老太太留心的时候,您可是三个金孙哪。”

何老娘脸上笑开花,道,“那是,现下先在阿洛定亲这事儿上学一学,阿冽跟阿玄的年纪差不离哩。”她老人家现下就思量着以后抱金孙的事儿啦。

大家说笑起来,刘氏道,“还有件事儿想托沈太太和阿恭媳妇呢。”

二人都说,“有事您尽管说。”

刘氏笑,“这定亲也要全福媳妇帮着张罗,咱们都不是外人,我想着,你俩就是最有福气的了,非但旺夫旺子,人也贤良,要是能叫亲媳妇沾沾你们的福气学学你们脾气,就再好不过的了。”

这全福媳妇,向来得请父母双全儿女双全的人,当然,如江氏这样没闺女的也无妨,闺女可以没有,但儿子一定要有。像江氏给兄弟一人的沈素生了四个儿子,这是何等本领啊!刘氏一想到江氏就觉着,江氏性子虽不若沈氏招人喜欢,但,也是一等一的贤良人。不说别个,丈夫把那么大的宅子,说给就给了子衿,江氏不哭不闹的,这就是个好的。再有沈氏,虽没了公公,娘家父母是都健在的,而且,沈氏是儿女双全的人,三儿一女,在族中说起来,也是有名的旺夫旺子的人。甭看先前何老娘那样不愿意儿子娶沈氏,觉着人家沈氏是乡村土妞,如今何老娘可是早就改了脾气,见人就说她这媳妇好,会过日子,还会给她老人家生孙子。何恭这一支,在何氏家族里那是有名的人丁单薄,哎,都单传好几代了,不想到了沈氏这里,真是再旺家旺子不过,非但家业给旺起来,连同这支的子孙也给旺起来了,到如今生了三儿一女,整个碧水县这样旺家的媳妇都不多,唯一能与沈氏比肩的,也就江氏了。

所以,刘氏与孙氏早商量好了,全福媳妇就请她二人。就盼着媳妇以后也如江氏沈氏二人一般,把家业和子嗣给旺起来,何洛,他可也是只有一个妹妹啊,还不比人家何恭沈素都是有姐姐的人呢。有姐姐,以后可以照顾弟弟。有妹妹,就得哥哥照应妹妹了。

江氏沈氏一听说是请她二人做全福媳妇,都笑着应了,心里也很是愿意,非但是因为跟何洛家交情不错,且,自来全福媳妇非但要儿女俱全,还有一样,自家日子也得过得好,这才行哪。

谁要是被请去做全福媳妇,这可是极有荣光的事了。

何洛家就他这一个儿子,何洛又是个极出息的孩子,再者,族长家也是有些家资的,何洛这亲事,虽一直未提,那主要是让何洛一心一意念书,先把功名考出来再说。但,成亲的银子什么的,何家可是早就预备出来了。

孙氏把准备的聘礼单子取出来给大家看,见上面东西都不薄,刘氏孙氏婆媳在这上头是半点儿不小气的,尤其,她们来帝都前就想到要给何洛在帝都寻亲事的事了,故而,来前就在州府买了好些不错的蜀锦,一并带了来,一则为日后走礼,二则,何洛亲事上添上这些,也体面的很。尤其,这蜀锦自蜀中带来,自是比在帝都买划算的多。

而且,除去聘礼单子上的东西,何家给宋家聘银就有两千两,再加上东西,一共也有三千两之数了。

这样的聘礼,于小官宦人家来说,算是相当丰厚的。

就是沈素家,如今是富庶起来了,但他家里儿子多,就江氏给长子娶儿媳妇,满打满算也只能做五千银子的预算呢。何老娘是个直性子,见到这聘礼单子已是道,“这委实丰厚的很。”与族长太太刘氏道,“老嫂子,太丰厚了。”

刘氏笑道,“家里就阿洛这哥儿一个,以后家里东西也都是他的。况他这亲事,我跟她娘也预备许久了。”

孙氏笑,“是啊,打阿洛十五上,给他说亲的人就不断,他那会儿没成亲的心,就是个一心闷头念书的傻孩子。他不走这心,我跟老太太可是打那会儿就预备着了。”

何老娘觉着族长家出这样的聘礼,也觉着与有荣焉,再者,宋家这亲事定的也好。何老娘笑,“亏得那会儿没定,不然,哪里寻宋家这样的好姻缘去!”

孙氏虽先前想让儿子娶娘家侄女,但她这人本就不是有什么大主意的,不然也不能被娘家人忽悠了。如今来了帝都,娘家人不在身边儿,有刘氏引导着,孙氏自己也不是不知好歹的,她娘家侄女,论出身论才貌,哪样能跟宋家姑娘比的?故而,孙氏亦觉体面,笑道,“这也是多亏了婶子一家和沈亲家一家,要不是阿洛一来帝都就承沈小舅爷照顾,后来住在婶子家里,也认识不了宋亲家一家子。”

沈老太太道,“是阿洛这孩子出息,这么年轻的进士老爷,刚刚弱冠,孩子自己品性也好,哪个有闺女的人家不动心呢?”

“就是!咱阿洛,非但有这福分,还有这本事,故而,堪配良缘。”想到梅二太太先时还嫌何洛没在帝都置宅子,要何老娘这护短的来说,宋家这亲事比梅家强百倍,就是宋姑娘,也比梅家那姑娘强的多。

大家说说笑笑,中午就在何家吃的午饭,三姑娘吃饭时脸色就有些不大好,待得回了家,何子衿问,“三姐姐,你是不是不舒服?”

三姑娘让婉豆倒了茶来,吃一口,道,“也没什么,就是觉着,中午那鱼有些腥。”

“哪里不腥,不腥啊,那是裹着鸡蛋面糊刚炸出来的小鱼,又脆又香。”何老娘还与沈氏说着,“明儿叫周婆子也买些那个小鱼来,咱们也炸了吃,跟零嘴儿似的。”

沈氏应了。

何子衿却是个敏锐的,而且,觉着鱼腥什么的,何子衿连忙问,“三姐姐,你是不是有喜了啊!”

三姑娘脸上很有些不好意思,摆摆手道,“这还不准呢。”

沈氏笑道,“请个大夫来,一把脉就知道了。”立刻让四喜拿了帖子去请大夫。

何老娘已是问起三姑娘,上月月事有没有来之类云云,听三姑娘说上上月都没来,何老娘嗔怪道,“你怎么不早说,亏得没出事。”

三姑娘笑,“这也不敢做准,再者,在家里又不常出门,也没什么事。”

沈氏叫碗豆去给三姑娘换了桂圆茶,笑道,“还是要注意些的。”

大夫来了一把脉,可不是有喜了么,立刻恭喜了何家一番,何家上下皆是喜悦极了。沈氏听大夫说已经俩多月了,又问大夫胎儿的情况,大夫笑,“这位奶奶身体强健,胎儿也极稳妥,安胎药不必吃,就是平日里饮食注意些个则罢。”

何家又请大夫开出些妊娠禁忌来,之后,一个大红包奉上,那大夫欢欢喜喜的告辞了。他们做大夫的,平日里见惯了愁眉苦脸的,平生最爱的就是把这喜脉,非但主家高兴,还有大红包拿。

待大夫走了,何老娘忍不住道,“这帝都,就是风水好!”

沈氏也与三姑娘道,“重阳这也三岁了,是该再要个一个了。”

三姑娘笑,“是,就盼着这胎给重阳生个妹妹。”

重阳就开始“妹妹,妹妹”的喊了起来,听得人一乐。何老娘却有不同意见,道,“闺女着什么急,赶紧趁着帝都这风水,生他几个小子,再说闺女的事儿。”

何子衿重重的咳了几声,何老娘这才改了口,笑,“当然,丫头片子也有丫头片子的好!”说着,想到什么,很是瞄了自家丫头片子的肚子几眼,见平的跟她屋里的青砖地一般,何老娘心里不由为自家丫头片子着急起来。

这,这跟阿念成亲也一年多了啊!

虽然守了一年国孝,眼下孝期可是出了,怎么还没动静啊!

何老娘私下还与沈氏说了这事儿一回,沈氏道,“我同她说了,叫她抓紧些,阿念就哥儿一个,很是缺儿子。”

“可不就是这么说么。”何老娘急地,“你说咱丫头,以往事事都走在人前的,怎么这样要紧大事上就没动静儿了?”

沈氏其实也急外孙子,可见婆婆这样,只得先安慰婆婆,道,“阿念也还不大,眼下虽没有,不若买些补药,给俩孩子调理调理身子。”

何老娘尽管是个抠儿的,但在两件事上,她是很舍得花钱的,一个是家里男人们的前途,念书科举什么的,何老娘向来不抠。另一个就是子嗣上的事儿了,只要能生儿子,何老娘也不怕花钱。何老娘一拍大腿,道,“就这样定了!”她现下先帮丫头片子垫上买补药的银子,等丫头片子生了儿子,再一道还她就是。

何老娘都准备出钱买补药了,但这补药也不是随便就能吃的,沈氏是个细致人,与婆婆商量着,还是请个大夫来给俩孩子诊诊脉,再开方配药调理身子。

不想,俩人一片好心却是遭到何子衿的强烈拒绝,何子衿随便扯个理由,道,“我们身体好着呢,阿念才十六,这着什么急啊。哪里还用吃什么补药了,您要是钱没地儿花不如给我。”

何老娘道,“想得美!”又拉过自家丫头片子道,“你说你,别的事儿上灵透,怎么这样的大事就笨了?也不是叫你们现在就生,现下先把身子调理好,不比什么都强呢。以后,说有就能有。这叫什么,事倍功半!对,就是这样,事倍功半!”

沈氏纠正,“母亲,是事半功倍。”

“咦,我记错了啊?”何老娘因是出过书的人了,平日里能拽句文就会拽句文的。

沈氏道,“事半功倍,是说出的力气好,取得的成果大。事倍功半,是相反的。”

何老娘点点头,心中记下了,嘴里还道,“看让这丫头片子把我急的,话都说不清了。”又跟自家丫头片子反复絮叨吃补药的重要性,还说,“你可知足吧,你也就赶上了好时候,这会儿有钱给你吃补药。我跟你祖父成亲时,想吃还没钱买哩。你可惜福吧。”

沈氏到底好些,想着闺女大概是年轻,说到这事儿有些不好意思也是有的,劝婆婆道,“让她想想吧,没准儿什么时候,不必咱们催,自己就偷偷抓补药来吃呢。”

何子衿:…吃毛补药哦,她跟阿念还清清白白的哩。

阿念,阿念也知道了吃补药这事儿,阿念那叫一个阴郁哟。

他,他不是不行啦!

就是这只讨厌鬼,害他连儿子都生不了!

阿念咬牙切齿的都想去寻个茅山道士来了,忽听得一个好消息,他那生父,被参回帝都了!

作者有话要说:PS:大家午安~~~~~~~~~~~~

第302章 帝都行之三七

阿念有时想想都觉自己命歹,不为别个,谁像他一样啊,小时候被父母双双抛弃,也就是他命好,遇一子衿姐姐一家人,从此,非但有了家人,后来,还有了媳妇。

他跟子衿姐姐,那就是书上说的那个,青竹竹马,两小无猜,天作之和,天生一对。原本,能娶到子衿姐姐,阿念也不想别的了,他就是想着,这辈子能跟子衿姐姐在一处,两个人一心一意的过日子生娃,就知足了。阿念也不似有的人,这辈子就对着抛弃自己的双亲念念不忘啥的。阿念早不怎么念着他们了,阿念忙的很,小时候要忙着念书长本事,后来又忙着科举考功名,还要保护子衿姐姐,现在还要当官。

可谁想到,就是这么命歹,先时也不觉着老鬼如何讨厌,偶尔还能做阿念一个人的家庭教师,指点他文章什么的。但,阿念一成亲,事儿就来了。他跟子衿姐姐俩人躺床上,就因他身体里有老鬼,明明是两个人,事实却是两人一鬼。这,他跟子衿姐姐成亲一年多了,阿念在被窝里,也只能拉拉子衿姐姐的小手罢了。

老鬼死活不肯离开人的身体,硬说遗愿未 。问老鬼有什么未了心愿吧,阿念更是郁闷,老鬼就是想见见他那双没良心的爹娘。

阿念真是郁闷死了,这种人还有什么好见的不成!

偏,老鬼就有这么点儿心愿。

这心愿一日不能了,老鬼一日不离能阿念的身!

老鬼不离身,阿念就只能在被窝里拉拉子衿姐姐的小手!

阿念是几经波折,终于闻了他那生父的信儿,能不高兴么!尤其,这家伙还倒了大霉!

被参回帝都了!

哼!

在阿念看来,这样甫一富贵便抛妻弃子的,不要说倒霉了,根本就不配为人!

阿念一听说这喜讯,就忙回来跟子衿姐姐说了,子衿姐姐也挺上心,问他,“可打听了,那人住哪儿?是不是入狱了?”要是在大狱,倒是更好相见。

阿念显然是打听清楚才回来的,道,“那人倒并无入狱,只是当差不谨,受了训斥,夺了官职。看他这来帝都,怕是想另找门路另寻机会了。”

“寻什么门路?”子衿姐姐有些不明白了。要是出事时寻门路保住官职倒是人之常情,眼下这官儿都丢了,还能寻什么门路不成!

阿念理所当然道,“官儿已是没了,他岂会坐以待毙,此次,必是回帝都再寻起复的路子的!”

“这么快就能起复?”不是刚夺了官儿么。

阿念道,“子衿姐姐想差了,官员被夺官职,但功名还是在的,凭着进士的功名,或是去大员家聘个幕僚,再退一步,或是去官宦大户坐馆,都可搭上关系,日后待事情淡了,再另谋差使就是了。”

何子衿颇是感慨,看古代这门路,比现代一点儿不少呢。

何子衿道,“倘阿念你见到他,你说他会不会要你认祖归宗什么的?”这其实也说不定,现在是父权社会,儿子杀父亲那是忤逆大不孝,倘父亲打死儿子,完全无需负法律责任的。阿念又不是拿不出手去,那人倒霉被罢官回帝都,阿念可是去岁的探花,前程正好呢。

阿念冷笑,“认祖归宗?他敢自认我亲爹,我就得问问我娘在哪儿 !”

阿念很痛恨自己生父,但其实,叫何子衿说,两人虽未见面,但,身上隐隐有许多地方还是相像的。阿念对于官场之事的明敏锐利,他适应官场的速度,远胜于岳父何恭。

虽未见过阿念生身父母,但阿念此等人才,当可相见他父母定也不是寻常人物了。

尤其,在何子衿看来,沈素已是难得的出挑之人,可听沈氏说,当年阿念生母竟拒了沈素,选择了阿念的生父。当然,后来事实证明,这纯粹是阿念他娘眼瞎。不过,不论阿念生父人品,此人却是比她舅早两届考中举人,早一届金榜题名。

可见此人本事。

阿念已经做好要见生父徐宁一面的准备,但,还欠时机。

阿念并不愿意登徐家门,然后自然介绍说,我娘是谁谁谁。

阿念的性子,他需要一个出人意料的时机。

要何子衿说,阿念是想得太多了,要搁她,纵不直接上门儿,把人约出来就是。明明白白说了,老鬼的心愿也了了,阿念不行,阿念就得弄那一套出人意表的相见时机什么的。阿念认为,合适的相见时机更能打击到敌人,是的,阿念已将自己生父放在敌人的立场来对待了。

何子衿也不多管他,看阿念一幅精神抖擞,战意十足的模样。

男人们去当差,女人们都在何老娘屋里说话,何子衿在算去岁末到现下何老娘那书的账目,自从三姑娘有了身子,胡文就不让她做针线了,怕伤了眼睛。好在豌豆小麦跟着三姑娘,针线也都练出来,小麦的针线更好些,三姑娘就把针线交给小麦来做,豌豆做些杂务。

何子衿拨打着算盘,三姑娘教重阳认字,沈氏抱着兴哥儿,何老娘见丫头片子把算盘一收,连忙问,“那书卖的如何?”

何子衿笑道,“不错,这次有五家书铺子代理咱们的书,因着今春恩科,先时阿念的书,与祖母前头写的三本,再加上年前写的那本,分给祖母的纯利有一百零六两。给你凑个整,一百一十两,如何?”

何老娘眉开眼笑,道,“成!”让余嬷嬷拿出二百钱,四喜跑一趟,去酸梅汤铺子买些酸梅汤来喝,交待给四喜,专要一罐不加冰的。这不加冰的给沈氏和三姑娘喝,何老娘自己上了年岁,也不大敢吃太多冰,所以,她老人家向来是一碗冰一碗不冰的,难得肚肠受得住。

何子衿拿起团扇摇出一阵清风,笑道,“先时我让祖母写那做菜的书,没差吧?”

何老娘想到这事儿便眉开眼笑,与沈氏、三姑娘道,“说着这事儿我就觉着稀奇,你们说,人家铺了里有那么许多写如何做学问的书呢,这做菜的书如何能卖得出去?这丫头非要我写,我也是给她磨得没法子了,就与她商量着整理了几个做汤做菜的法子出来,不想,竟还真能卖钱?唉哟喂,这帝都人也真怪诶。”

沈氏笑道,“这是母亲您有财运。再说,母亲先前就写过书,如今您写新书,大家伙儿一看,是您写的,知道您老人家,可不就会买么。”

何老娘深以为然,道,“这帝都就是风水好哩。”她老人家转运啦!

三姑娘道,“这也得看是什么书,是谁写的书。姑祖母你在帝都写书行当里也是极有名声的人了,你教出叔叔和阿念两个秀才来,这事儿出门一说多少人都知道呢。这眼瞅着春闱,你写的春闱给举人吃的菜谱,这要谁家有考进士的,还不得买来看哪。”

何老娘呵呵笑,“唉,就是些家常菜。”

“家常菜叫您老一写也就不家常了。”三姑娘道,“就说春闱前吧,连咱们烤鸭铺子里也要添上几道及第粥呢,要咱们说,吃烤鸭喝粥,这多怪啊。但举子们爱吃也爱点,主要就是图个吉利。”

何老娘笑嘻嘻地,“主要是你婶子又给你添了小弟弟,原我想着,咱们家里的这日子也还算过得了。可想一想,现下三个大孙子,哪个孙子不得给置起份儿家业来呢。要不,丫头片子叫我写,我就立刻点灯熬油的写了呢。有这一百两银子,在帝都就是十亩良田,在咱老家,这就是二十亩上等地了。”

三姑娘很是赞同地,道,“做生意赚钱虽快,到底是置地更能长久,且是万世基业!”

唉哟,这话简直就是何老娘的论调啊,何老娘深为认同,道,“只要有田,哪怕子孙平庸,只要不是那等败家破业的,有田有地在,日子就能过下去。”

大家说一回田地的事儿,何老娘心里忖度着,她这里都有一百一十两,丫头片子比她只多不少呢。想她老人家虽在帝都开了财运,丫头片子跟她一样,也是极有运道滴。想到这里,何老娘就有些不满意,同自家丫头片子道,“你看,我得了银子,我立刻请咱们大家伙喝酸梅汤,你这银子比我只多不少的,以前看你也不是个小气人,如何今天装傻充愣起来!”

何子衿已将算盘和账本子收起来,笑道,“我如何敢在祖母面前装傻充愣,这不一时忘了么?”

何老娘才不信这鬼话,道,“你忘了,我都替你想着呐!”

何子衿便道,“那好吧,今儿祖母请喝酸梅汤,明儿我请吃八方斋的点心,如何?”

何老娘此方满意,道,“也还罢了。”

一时,四喜买了酸梅汤回来,大家人人有份儿,何老娘端着喝梅汤喝一口,顿觉通体生凉,生身舒畅。大夏天的来这么一碗,爽啊!

喝着酸梅汤,何老娘道,“咱家煮的,其实也不比这外头卖的差。以前章嫂子做这生意,咱们喝也不要钱的,今来了帝都,井水煮不出这个味儿,出去买泉水吧,又不合算,咱家又没冰,也只好出去买着吃啦。”

何子衿笑,“唉哟,您这都官家老太太了,可就花几个钱吧!”

何老娘强调,“官儿不官儿的,还不是一样过日子。这过日子,就得节俭。”

大家又商量了阿洛定亲送什么样定亲礼的事,因是在帝都,两家交情也好,这次何家的礼备的不薄,料子、文房四宝什么的,既是体面,也很是实用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