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远笑道,“舅奶奶,这都是祖母预备的。这几年舅奶奶不在家,祖母想说话都不着人,成天念叨着您呢。还有小姑给舅奶奶做的衣裳。”

何老娘连忙问,“你祖母可好,你小姑可好?”

陈远道,“祖母身子很是硬朗,就是惦记您,听说北昌府是个冷地方,祖母就怕您冻着,我母亲就说,这简单,做了好几身大毛衣裳叫我带了来。小姑也很好,小姑去岁就当娘了,我们来时,又有了身子。”

听闻此事,何老娘不由喜笑颜开,道,“我就说你小姑是个有福的。”又问生的是男是女。

“第一胎是个小表弟,唉哟,壮实的了不得,小胳膊小腿的可有劲了。”陈远笑道,“小姑生了表弟,祖母还说要去伺候月子,祖母这把年岁,哪里能叫她去。就是我娘她们,也都有了年纪,后来是媳妇她们妯娌去的。”

何老娘很是满意的看向何培培,点头道,“培培是个好的,你们成亲,我还是在你祖母信上知道的,不在家,也没去吃酒。你们有了没?”

陈远小日子显然也很顺遂,笑望一眼妻子,方道,“前年生了大儿子,去年生了大闺女。”

何老娘很是高兴,拉着何培培的手道,“这就好,这就好啊。你是个命苦的,没修来个好爹好娘,我看你长大,亏得没叫他们耽搁了你。阿远也很懂事,这回过来,待路上好走了,你们也去你哥哥那里看看。你哥啊,阿涵哪,现在是百户了,日子也很是过得。”

听何老娘这抱怨她爹娘的话,何培培都不晓得要摆出什么样的表情了,直待说到她哥时,何培培方好了些,何培培道,“这回我跟相公过来,也是想看看我哥我嫂子。”说着不禁眼眶微湿,一个家庭,突然间失了长兄,何培培身为长女,那些年很不好过,父母都想过是不是要给她招赘个丈夫。她倒不是不想招赘,只是想到兄长就伤心。好在后来有了兄长的下落,她随父母赶到帝都去见兄长时却是没有见到。如今好容易趁着江仁回乡,她与丈夫立刻就奉着父母一道过来了。

何老娘笑,“阿涵很好,现在都俩儿子了。”

何培培忙道,“先时听阿仁哥说,我哥有了长子,这都生次子了?”

何老娘笑,“今年春天刚生的,我没见过,你子衿姐姐见了,说极清秀的大胖小子。”

何培培很是高兴,忙问俩孩子叫什么名儿,何老娘道,“阿涵还没想好大名儿,现在就先叫小名儿,老大叫大郎,老二叫二郎。”

何培培不禁一笑,“这可真是,取名有什么难取的。”

陈远笑道,“大哥定是想给孩子取个极好名字,一时定不下来。”

何培培道,“约摸是取不出来,我还不知道他,自小念书就不成。”

何老娘笑,“念书成不成的,阿涵也是有本事的小子,这会儿在大将军身边做亲卫长,多少人巴结都巴结不上哩。”

何培培叹道,“打小我哥就爱学个拳脚什么的,后来还想跟着镖师走镖,因家里就他一个儿子,我爹娘舍不得,不想最后还是投了军。”

何老娘习惯性的对何念夫妻展开批评,道,“你爹娘能有什么见识,你们兄妹都是被他们耽搁了。”

何培培道,“我哥走后,我娘天天以泪洗面,这些年也很不好过。”

“还不是他们自找的。”何老娘一点儿也不同情这对夫妻,何培培也知事情是自家闹出来的,跟何家没半点儿关系,说来何家还是受害者呢。何培培如今也大了,极明事理,知道总不能因她家过得不好,就得让人家谅解。就像何老娘说的,她哥这事儿,都是她父母做错在先,何培培一叹,也不再多说。

何培培的性子较少时圆融许多,并不再多提家里父母的事,反是陪着何老娘说些县里族中的事,何老娘很爱听这个。尤其是县里如何对她的颂扬,何培培道,“您老人家那书如今在咱们府里都是极有名的,哪家想叫孩子念书,必得买一套您老人家写的书,学着如何教导子孙。”

何老娘心下很是得意,不过,她老人家如今眼界见长,并不以赚钱为最终目的了。何老娘道,“能对人有益处,也就不枉我写一回了。来了沙河县,见到有念书人家,我也时常会送他们几本,不为别个,希望能少走些弯路,也希望各家孩子都能有出息,就是我的意思了。”

何培培笑道,“就是现在我家里,也是各房人手一本,我都时常翻看,许多道理,您写得就是对啊。”

何老娘笑,“反正,叫孩子多念书是没差的。”

何培培深以为然。自从县里连出阿念、何恭、何洛三个进士老爷,而且都做了官,碧水县百姓的念书热情可不是一般的高,就是自己没那根筋的,也要把孩子送去认几个字,不为别个,万一孩子是读书胚子呢,一家子都能跟着改头换面更门换第。

何老娘难免又关心一下陈志的科举情况,知道陈志连续秋闱折戟,何老娘宽慰,“这也不必急,文章到了,自然就能中。像你们恭叔,也是好几年考举人就是不中,不是文章不好,而是欠缺那么一点儿运道,后来,运道来了,直接举人进士一并就中了,顺利的了不得。”

陈远何培培皆点头称是。

何培培还偷空同何子衿打听了嫂子李氏的性情,何培培道,“这也是头一回见,我预备了些给嫂子的东西,也不知合不合适。”请何子衿帮她看看给嫂子的礼单。

何子衿大致看了,都是很实在的东西,笑道,“都好。你们姑嫂倒是想一处去了,五月那会儿我去北靖关看阿涵哥,嫂子还请我看看给你们预备的屋子,说是公婆头一回来,不知公婆喜好,我看那屋子都是新糊裱的,家俱也都是新打的,好的了不得,别说是给公婆预备了,就是给新媳妇预备的,也就如此了。”

何培培一听这话便稍稍放下心来,笑道,“阿仁哥也说嫂子贤良,这些年都是她在照顾我哥,给我家生儿育女,传宗接代,我家里没帮上一点儿忙,心里很过意不去。听说嫂子父母也一处住着,我也给他们老人家预备了些东西。”

何子衿点头,“这样就很好。过日子,还是这样和和气气、亲亲热热的好。别个不说,这些年,我看阿涵哥也很惦记你们。”

何培培叹道,“只要我哥人平安,就什么都好。”

何培培知道大嫂一家人也都是好性子,私下与丈夫道,“大哥在边关,有大嫂这样照料着,我也就放心了。”

陈远颌首,“是啊。听着是一家子和气人。”

陈远何培培夫妻暂安了心,何子衿听说姚节是偷偷来的北昌府,很是私下念叨了他一回,“你这么走了,不说别人,你家老太太该是何等担心!!”

姚节一向与何子衿投缘,小时候就常将烦恼说与子衿姐姐听,他家里的事,早就同子衿姐姐念叨过,这会儿也不讳言,姚节一面坐炭盆旁烤芋头,一面道,“哎,姐姐不晓得,我在帝都实在是呆不下去了。我念书又不成,官学上不上都一样。后来到了年纪,索性也不念了。先是我爹给我在巡防司安排了个差使,巡防司里多是有背景的,我也就那么干着。我祖母见我当差了,就开始给我说亲,继母原是想叫我娶她娘家侄女,我又不傻,才不应哩。我祖母一向疼我,这回不知怎地,也叫我娶她娘家侄孙女,这要是表姐表妹的有姐姐一半的人才,我不是不乐意。子衿姐姐不知道,这些年,我祖母娘家很有些家道中落,我并不是势利眼,我家也不是什么大户,便是世族,也不总是兴旺的。只要是正经上进人家,祖母疼我这些年,我总不叫她老人家失望。可我祖母娘家,我那表叔就是个只会花天酒地的,家里子女嫡嫡庶庶的加起来十二三口子。我祖母上了年纪,人就心软,接了两个表妹在我家住着,哎,后头事,我就不说了。祖母看我不应这亲事,也不大乐。正好阿冽回帝都,我干脆随他出来走一走,真宁可学小瑞哥去战场上建功立业,就是马革裹尸,也比浑浑噩噩的一辈子强。”

听了姚节一通诉说,何子衿突然明白了,道,“原来你是想去北靖关参军啊!”

姚节笑嘻嘻地,“果然是知我者子衿姐姐啊。”

何子衿并没有直接就否决姚节的主意,这个年纪的男孩子,雄心壮志,而且,男孩子长大,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理想,一径拦着,并非好事。何子衿先问,“这事,你可与你家里说过了?”

姚节道,“我离家里写了封信给我爹,免得他们惦记我。投军的事没说,我要说了,怕是干不成。我想着,先去北靖关瞧瞧,我毕竟是官学里出来的,平日间骑马射箭拳脚功夫都是学过的,想去试一试,看可否能谋到个职司,再说以后。”

何子衿见姚节不是脑子一热就来北靖关送死的,也放了些心,道,“我族中族兄就在北靖关,你要想去,我给你写封信,你带去见他,同他打听一二,看看可容易去军中谋职。只是一样,凡事没有一帆风顺的,我族兄也只是个百户,不晓得能不能帮到你。”

姚节笑道,“我晓得,就是我培培姐的哥哥,阿涵哥吧。”又谢过子衿姐姐给他写信的事儿,道,“姐姐尽管放心,我又不是直接就往战场上冲的。只是我这样儿的,姐姐你也知道,念书上是甭想出头了,在巡防司,我不是混不下去,可说来,能进巡防司的,都是有关系有背景的,哪里就轮得到我出头,倒不若在外谋职。也离我家远一些,我看我家也不比前平国公府强多少啊!”

何子衿听了不禁一笑,打趣他道,“你这是以柳国公自比哪!”

姚节连连摆手,“不敢不敢。”

前平国公府柳家乃帝都豪门,之所以叫前平国公府,是因为平国公一爵已因事被降为平国伯。要是别个公府直接被降爵至伯府,整个家族估计都要跟着降等,但平国公府不同,平国公府的公爵虽被降,可平国公府柳家嫡长一系还有一位牛人,就是全凭自己战功得赐靖南公一爵的靖南公柳扶风。

如今提起柳国公,说的就是这位大名鼎鼎的靖南公柳扶风柳公爷。

柳扶风之所以名扬天下,便是因其赫赫战功所致。而且,这位柳公爷脚有残损,不良于行。柳公爷不良于行,并非先天如此,据说是少时跌落下马,伤了脚,从此需扶杖而行。一位国公府的长子嫡长孙,正经法定爵位继承人,能跌马跌伤脚进而不良于行,这里头不必说就知有多少不能言的内情。

柳家平国公爵降爵一事皆因柳扶风祖父老平国公宠妾灭妻而起,当时,整个柳家内闱之乱,在帝都都是赫赫有名的,有名到,纵平国公府乃开国四公府,就因他家内闱不宁,柳扶风年轻时议亲都未能议到真正的高门贵女。当然,现在提到靖南公夫人,都要说一声有福的。而且,柳公爷因功封爵后,柳家庶出彻底失势,至最后,柳家庶出一系悉数被斩。但柳家也因此被降平国公爵为平国伯爵。

故而,柳家这宠庶灭妻到此连累家族的地步,也是帝都豪门间的一大教训。倘不是因柳家出了靖南公柳扶风这样的一位牛人中的牛人,柳氏家族衰败在所难免。

姚节说自家跟柳国公家似的,其实,姚家主要是姚节继母作祟,可其实,人家继母正经继室,可不是妾室。

不过,自柳国公因功赐爵,也的确让多少热血少年向而往之。

姚节,怕就是其中之一。

第349章 北昌行之三十七

第349章

子衿姐姐觉着,姚节这小子简直是个天才啊!虽然念书不成,但人家搞外交绝对是一把好手,这还没去北靖关谋职司呢,就对着江赢一口一个“江姐姐”了。我的天哪,子衿姐姐都听不下去了,说姚节,“赢妹妹比你还小一岁哪,亏你叫得出来。”

姚节脸皮八丈厚,道,“我这主要是为了表示尊敬。再说了,我虽然年纪大一点儿,个子也高,其实心里岁数小。”

子衿姐姐都受不了他,江赢也是直乐,问他,“你心里岁数是多大?”

姚节大言不惭,“大概七岁吧。”

反正,姚节是有空就同江赢凑近乎,阿冽不比姚节脸皮厚,阿冽完全是正常十六岁男孩子的表现,他见着不大熟的且不是亲戚的女孩子都有些害羞,尤其是自己将要定亲的时节,阿冽在这上头比较敏感啦。

阿冽这次非但是送表兄陈远表嫂何培培夫妻过来,还带来了母亲给姐姐的一个匣子,何子衿接了,除给匣子坠地上去,何子衿道,“什么东西,这么沉。”打开来是一匣整整齐齐的银锞子,银锞子上头有一封信,何子衿取了信看一遍,命丸子把银锞子收起来,忙去何老娘房里道,“祖母,好消息。”

何老娘正与江老太太说话呢,见自家丫头过来,还说是好消息,忙问,“什么好消息?”

何子衿笑,“阿冽同余姑娘的亲事定下来了。”

“当真?”闻此讯,何老娘的眯眯眼都瞪得溜圆。

“我娘信上说的,同余家说定了,今冬就把亲事定下来,说是投了吉日,就在十一月初八。”何子衿把信递给祖母。

何老娘忙接了,她仔仔细细的看过,脸上满是喜色,一面拍着大腿一面笑道,“可真是大喜事啊!”

江老太太连忙问这余姑娘是哪家的姑娘,何老娘笑,“就是咱们北昌府余巡抚家的孙女。”

江老太太一听说是巡抚家的孙女,连声道,“唉哟喂,这可真是再好不过的好姻缘啦!”

“是啊。”何老娘笑眯眯地,“先时没定下来,不好跟亲家说,也是阿冽的福气。自从这孩子中了秀才,多少人家打听他的亲事,我原说不叫他这么早定亲,怎么着也得考上举人再说哪,不想人家巡抚大人就相中了他。诶,再想不到的缘份。”何老娘这话,何子衿听着都脸红,什么叫“怎么着也得考上举人再说哪”,这老太太,也忒会吹牛了有没有!

江老太太听何老娘这般说,道,“诶,先成家后立业,阿冽是长孙,不一样,先把亲事定了,心性也就定了,以后更上进。还不耽误传宗接代给您生重孙。”

“是啊。”何老娘笑眯眯的,同何子衿道,“你娘不是说叫你去榷场看看有没有成色好的宝石么,你这就去吧。挑好的,别委屈了人家姑娘。”

“知道。”沈氏信里都说了,想叫闺女代买些上等宝石,打套金头面,给余姑娘做定亲礼。

何子衿邀请江赢同去,消息的传播速度是令人心惊的,何子衿同江赢说这事儿时,江赢就知道阿冽要同余家定亲的事了,江赢还说,“余家这亲事不错,余巡抚在北昌府多年,有名的好官。北昌府有今日气象,多赖余巡抚多年安民抚民,与民生息。”

“是啊。”何子衿就说了请江赢一道去榷场买宝石的事,何子衿道,“你眼力好,帮我看看。北凉地小而狭,宝石商没几个,再有就是自更远的北面儿来的外族商人了,他们那里时常有卖宝石玉石的,我在这上头不大懂。”

知道是定亲用,江赢就心中有数了,道,“他们那里的玉同我朝的玉不大一样,不过,我瞧着成色也不错。宝石的话,咱们主要看看红宝石,定亲是喜事,多用红宝石。”

本来是女人们逛街的事,结果,姚节知道后,也一道去了。

而且,姚节可不是作为拎包小弟去的,姚节自称对宝石极具鉴赏力,他是做为专家一道去的。阿冽也一道去,阿念因要在县里检查雪后受损屋舍,并发放救济之类的事,没有去。不过,千叮咛万嘱咐的,把子衿姐姐托付给了小舅子,什么,“出门记得带热水,大冷的天,别叫子衿姐姐喝凉的。”什么,“吃饭就去这几个地方,合子衿姐姐的口味儿。”什么,“多留心,瞧着子衿姐姐累了,就歇一歇,买东西不必急。”,反正吧,那一通啰嗦,阿冽都跟姚节道,“阿念哥自从做了姐夫后,啰嗦的要命。”

姚节道,“男子汉大丈夫,就得像阿念哥这样对待媳妇才好哪。阿念哥一看就长情。”因为有个不怎么样的亲爹,姚节就喜欢对妻子有情有义的男人。

“我晓得。”阿冽道,“不必阿念哥说,我也不能叫我姐和江姐姐累着啊。”

俩人说一回话,就去检查出门要带的东西了。

男孩子大了,就会自发的学会做事,像阿冽姚节,都是细心孩子,把姐姐们这趟出门安排的妥妥当当的。因为三姑娘何琪也没去过榷场,俩人听说是去看宝石,也跟着一并去了。

俩人的意思是,不说自己戴,两家都是有儿子的,宝石存着也不会坏,倘有合意的买一些也不错,像阿冽这样,以后打头面给儿媳妇定亲用也体面。当然,亦可见,两家经过这几年经营,小日子过得很是不错。

江仁是榷场熟客,胡文却是还未去过,俩人干脆一并去了,还拉上自帝都贩来的货物,入冬就是年了,过年时,正是各项货物的采购高峰。

且,既然大家都去,陈远何培培索性也跟着一道去开眼界。

只是,这一去榷场,买的可就不只是宝石了。衣料什么的,大家倒是不用买,来北昌府前江仁胡文就贩了很多衣料子过来,要穿随时都有。就是毛皮啊,唉哟喂,三姑娘何琪这叫一通买啊。主要不是给自己买,家里男人、孩子、公婆,不都要穿的么。原本上回何子衿都买了一车,给三姑娘何琪给带动的,又买了半车。陈远何培培也买了好些,说这皮子比老家的要好。连江赢也跟着买了好些,更甭提去挑宝石的时候,宝石、水晶、琥珀、金银器、玉器,真是,看到啥都想买。

去榷场的时候,也就四辆车,待回家的时候,除了带去的四辆车,还租了三辆车回来,绝对是满载而归。

这一通买之后又休整了两日,陈远何培培就要告辞了,何念王氏夫妻还在北昌府等着要去何涵那里呢,怕老两口着急,小夫妻不好在沙河县久待。

小夫妻两个要回北昌府,阿冽也得回去,他眼瞅着定亲在即,家里要忙的事情多,何老娘想着大孙子定亲,家里要她不在,这亲怎么定啊。故而,一并张罗着要回北昌府。何子衿道,“您着什么急呀,眼下无非是预备定亲的聘礼,待阿冽定亲时,我们都得去呢,到时一并去不就成了。”

何老娘哪里能不急,她老人家是既欢喜又心急好不好,何老娘道,“你哪里晓得,这预备聘礼的门道儿就多着呢,你娘一个哪里忙得来,还是得我回去看着,不然她心下没底。”

虽然何子衿并不这样认为,但死活劝不下来,何子衿只得依了老太太。

好在,何老娘不是没有冬天赶过路,把厚衣裳厚毯子什么的都找出来。何老娘这次回去,因得匆忙,便没带兴哥儿,兴哥儿正与珍哥儿一并在罗大儒那里启蒙,不好总耽搁功课。兴哥儿倒也没什么意见,他就是问了问新嫂子俊不,得知很俊后,兴哥儿挺高兴跟阿珍吹嘘了一回,还邀请阿珍去参加他大哥的定亲礼。阿珍很郑重应了,还问,“一道带曦妹妹去成不?”

兴哥儿道,“当然成啦,我大哥是阿曦的大舅哩。”

阿珍在辈份上总有些混乱,仔细想了想,觉着兴哥儿说得有理,就去同曦妹妹商量去参加阿冽哥定亲礼穿什么衣裳的事了。

是的,甭以为孩子小就没有审美了。

阿珍童鞋就在穿衣上特有审美,他见着他姐买的皮子了,还有好几条红色的狐狸皮,他姐说给他做个小鹤氅,阿珍决定让他姐给他和阿曦妹妹一人做个红披风。阿珍还跟他姐说了样式,“就是子衿姐姐给阿曦做的那种小云肩的样子。”

“那就是小披肩,不大挡风。”

阿珍童鞋非但有审美,还很有想法,同他姐道,“里头是缎子披风,外头是狐狸云肩。”

人家都要出样式来了,江赢笑,“好吧。”又说阿珍,“怎么这么臭美啊。”

阿珍一脸认真,道,“阿冽哥定亲时穿的,得郑重。”

阿珍还把做衣裳的事同阿曦说过了,阿曦是个大嘴巴,刚把话说俐落就把她和阿珍哥一起做新衣裳的事说了。唉哟,孩子多了,不要说做衣裳,连口凉水都不敢喝。一听说阿珍阿曦做新衣裳了,阿晔兴哥儿也不干啊,再有重阳大宝二宝二郎,都是半懂不懂的年纪,见大家都要做新衣,他们也不能落下啊,于是,纷纷要求做新衣,何子衿三姑娘何琪都说,“现在做了,过年可不做了。”

孩子们可不管什么时候,反正有新衣裳穿就成。

好在家里女人们都是擅针线的,就何子衿针线不咋地,但三姑娘何琪俩人加起来也不如何子衿做得快啊,她是只讲速度不讲质量的,何子衿一天就给姚节做了两身棉衣,像姚节这种偷偷摸摸来北昌府的,身上银子兴许带了不少,不过衣裳定是没带足的,又把阿念的一个新皮裘给了姚节,何子衿道,“你那小厮的也有两身,叫他收着,做个换洗什么的。”

姚节感动的了不得,“姐姐就是我的亲姐姐。”

“行啦。”何子衿还给他准备了些药材,去从军什么的,算是有备无患吧。

这里都准备好了,陈远何培培阿冽姚节还有何老娘,在江仁运粮队伍的带领下,就回北昌府去了。

陈远何培培回北昌府后就直接奉何念王氏跟着江仁的运粮队伍一道,去了北靖关。姚节没直接去北靖关,因着好朋友阿冽的定亲礼将至,他打算留下来帮忙,待好友定亲后,他再去北靖关投军。

何老娘这一回家就是忙的,都没顾得上寻何念与王氏的晦气,先把自家丫头给买的宝石拿出来给了沈氏,还剩了半匣银子也带回来了。沈氏看宝石成色都不错,还说呢,“怎么还剩了这么些银子?”

何老娘笑,“说来也是沾了光。阿仁阿文他们不是自帝都贩了不少衣料子茶叶过来么,赶上那珠宝商正想要这些,两相兑换的,可不就便宜了。我看这宝石成色都很好。”

“是啊。”沈氏见红宝石皆色泽匀净,在匣子里分大中小三种挨格子放着,还有些罕见的绿宝石、水晶,再有就是玉石。这年头,玉并不是何子衿前世那般被人炒到天价的存在,玉石除非是羊脂玉或是水头极好的翡翠,一般都不贵。如何老娘带回的了块,活像个不规则的砖头,沈氏道,“这玉可是不小。”

何老娘道,“说不是咱们国的玉,是买宝石的搭头,给了两块,丫头片子留下了一块,这块叫我带回来了。可是沉的很。”

沈氏道,“能掏好几幅镯子了,再做些玉佩坠子之类的也不错。”

何老娘还带了些衣料子给沈氏,道,“丫头叫你做衣裳的。是朝云师傅给她的料子,我看这料子新鲜,你穿有些亮了,倒不若添在聘礼里,也好看。”

沈氏摸摸这料子,入手丝滑,像抚摸上好的玉石一般。沈氏点头,“真是好料子。”

何老娘又问预备了多少银子作聘礼,沈氏道,“阿冽他们兄弟三个,总得一碗水端平,咱家这条件,亲家也知道。我想着,照着一千银子预备,也够了。”

何老娘想了想,道,“余姑娘到底是好出身,虽不必打肿脸充胖子,阿冽也是长孙,这样,我再添五百,凑个一千五百两,聘礼上也不简薄。”

沈氏笑,“那我就不与母亲客气了。”

“客气啥,咱阿冽这福分,也是想都想不到的。”一想到自家孙子要娶巡抚家孙女,何老娘就打心眼儿里得瑟,唉呀,以后就跟巡抚家是亲家啦~

何老娘又问,“我听说余姑娘的爹在帝都做官的,阿冽这去帝都,可去余亲家家里问过安?”

沈氏笑,“哪里能不去呢。阿素陪他一道去的,阿冽说余大人很是和气,还问了他些文章功课,叫他继续努力上进。回北昌府前,还叫他过去吃了回饭。”

何老娘笑道,“这就好,这就好。”要是人家看不上她孙子,也不能总叫去吃饭不是。因孙子得了桩好姻缘,何老娘特意叮嘱沈氏,“打头面也甭小气,实诚些。”

沈氏笑应了。

不过,头面啥的,还真没用多少金子,当然,手工费比打首饰用的金子半点儿不少。头面这事儿,是姚节帮着张罗的,姚节自帝都来,知道帝都现下流行的新样式。姚节张罗着打出来的头面,绝对轻盈纤巧,北昌府再没见过的新花样。

姚节就说了,“女人们喜欢的,不一定是多有份量的头面。得美,得好看,戴出去得能出风头。”他连宝石用的也不多,只是恰到好处的点缀一二,待头面打得了,拿回去一看,人人都说好。

何家也提前就聘礼的事同余家通了气,主要是,男方多少聘礼,女方按着聘礼数目给女孩子预备嫁妆即可。当然,嫁妆到底多少,全凭女方心意。有按聘礼多少来预备的,也有多给的,也有少给的,都不一样。但不论多少,嫁妆在律法上是女人的私产,过嫁妆单子什么的,都要有双方印签鉴证的。就是日后,嫁妆仍是属女方支配,婆家是没有支配媳妇嫁妆权力的。

何家这聘礼,不多,但也不算少。

其实,加起来也不止一千五百两了,像打首饰用的红宝石,因着丝绸茶叶换来的,基本上就是成本价。再有如何子衿给添的两匹衣料,皆是宫里给朝云师傅送来的贡品,想一想朝云师傅乃皇后她唯一嫡亲舅舅的地位,给他的东西,便是余家都不一定有。

朝云师傅知道阿冽定亲的事,还送了一对鸳鸯佩。

故而,何家这聘礼,说不上煊赫,但也实打实的很有几件好东西。

阿冽定亲的时候,何子衿阿念胡文三姑娘何琪江仁连带着江太太江老爷江老太太江太爷并一干孩子们都来了,那叫一个热闹。

在北昌府,何家是与巡抚大人家结亲,故而,来的各路同僚也不少。当然,大部分是两头吃酒的,这年头都是大家族,便是分开来,家里一半人往巡抚大人府上去,一半人往何家去,也足够热闹的。

整整热闹了一日,何恭这不大吃酒的都早早便吃醉了。

沈氏好些,定亲那日,沈氏要亲自过去给新娘子插戴,何子衿同沈氏一道去的巡抚府。沈氏取出一对红宝石长簪,簪在余姑娘发间,余家回以余姑娘亲手做的针线,这定亲礼,就算完成了。

阿珍阿曦一人一身小红披风的跟着去看新娘子了,阿珍真的是粉儿仔细粉儿仔细看的,人家余姑娘羞的脸都低低的,他还凑过去仰着小脸儿看,然后,很郑重的说,“没有曦妹妹好看。”

何子衿笑,“你就喜欢包子。”见余姑娘双手快把帕子绞烂了,怕余姑娘不大自在,忙拉了阿珍到身边儿来。

孩子说话,哪里有个准儿,大家也不过一笑置之。余太太眼力极好,纪珍小时候,她是见过几回的。只是,纪珍那会儿年纪小,纪珍不记得余太太了。余太太却是记得清楚,主要是,像纪珍这么漂亮的小男孩儿,委实不多见。余太太也知道纪大将军家长子在沙河县念书的事,心中已有准头儿,笑问,“这是阿珍吧?”

何子衿笑,“是。非要跟着过来,只得带他们来了。”

余太太笑着招呼阿珍到跟前儿,却没有说破阿珍的身份,笑道,“这孩子生得越发好了。”让丫环拿果子来给孩子们吃,余太太笑道,“这样热闹的日子,孩子过来才好哪,多吉利啊。”

何子衿笑道,“我家别个不多,就是孩子多。”

“人丁兴旺,方是吉兆。”余太太很满意何家,又赞阿曦生得可爱,何子衿笑,“天天憨吃憨玩儿的。”

“这个年纪的小孩子,可不就憨吃憨玩儿的。”

男方过来给亲娘子插戴,就在女方这里吃席,沈氏何子衿母女早就在余家吃过饭,本就是熟人,这回吃饭,就越发亲近了。

总之,阿冽的定亲礼是热热闹闹的过了。

阿冽定亲礼后,眼瞅也是腊月了,江赢就先带着弟弟回家了。阿珍也想回家看自己的小弟弟,他主要是舍不得阿曦妹妹,想把阿曦妹妹一并带自己家去。何子衿道,“现在不行,妹妹还小呢。得等妹妹大些,才能去做客呢。”

阿珍道,“那得等妹妹多大啊。”

“像阿珍这么大就行啦。”狡猾的大人何子衿回答。

阿珍有些不乐意,可心里到底也知道阿曦妹妹还小,于是,很舍不得的看向阿曦妹妹。阿曦很有智慧的奶声奶气道,“我把我的小镯子送给珍舅舅,珍舅舅见着我的小镯子就是见着我了。”

阿珍从自己脖子取下个玉坠子来就要给阿曦妹妹戴上,同阿曦妹妹道,“我不要小镯子,你也把你的小坠子给我吧。”

这小玉坠是何子衿在榷场得的人家赠送的玉料,做镯子剩下的料子让工匠给孩子们照各人生肖打麿的,阿曦的是小猴子,阿珍的是小龙。俩人肉麻兮兮的交换了玉坠,阿珍又叮嘱阿曦妹妹在家好好吃饭,要是被阿晔欺负了,等他回来替阿曦妹妹教导阿晔外甥。

好吧,阿珍的辈份一向很错乱。

总之,阿珍是从早饭一直叮嘱到夜宵,把何子衿看得浑身起鸡皮疙瘩,十分怀疑阿珍上辈子是肉麻狗血八点档的爱好者投的胎。

此次,江赢带阿珍回家,姚节就跟着一道去了北靖关谋职。

阿念笑道,“阿节这小子,前途不可限量啊。”

何子衿道,“我看阿节挺好的,做人机伶些没坏处,要紧的是心正。只要心正,必为栋梁。”

阿念眼睛弯弯,“我与子衿姐姐说的不同一件事。”

“什么?”

阿念道,“我看阿节对江姑娘似是有意。”

何子衿眼睛瞪的老大,“绝不可能!”

阿念一挽子衿姐姐的手,笑,“起码是有好感。”

“阿节可能是想在北靖关有所发展,但也不可能因此就搭上自己的亲事吧。”

“姐姐误会了,我不是说阿节是想攀纪将军家的高枝,我是说,他对江姑娘有意思。”

“这还不一样!”

“当然不一样了。”阿念道,“男人对女人殷勤,只有两种可能,一是想从女人这里得到好处,二则是对这位女子有好感。你看阿节好像是希望能与江姑娘搞好关系,在北靖军得到个好的职位。他可能连自己都没意识到,他对江姑娘有好感。”

何子衿很是谦虚的请教阿念,“连阿节自己都没觉出来,请问探花先生是怎么觉出来的?”

探花先生春风得意的一笑,悄悄在探花太太掌心一勾,眼尾笑的飞扬起来,“我是过来人么。”

第350章 北昌行之三十八

第350章

送走江赢一行,何子衿等人也要回沙河县了,走之前,何子衿还特意问何老娘要不要与她一道去沙河县,何老娘不打算去了,阿冽亲事一定,何老娘自觉成了巡抚的亲家,身份已是与众不同啦!以前她出门没什么人理,如今她出门奉承她的人可多啦。故此,她老人家决定在北昌府多住些日子。

何老娘是这样说的,“定亲的事完了,还有成亲的事呢。哪样儿少了我能成啊!我就不去了,这眼瞅着就年了,兴哥儿也别去了吧,学了一年,也歇一歇。”

兴哥儿不想歇,姐姐家刚来了一群小外甥小侄子的,重阳外甥的年纪比他还大呢,还有大宝侄子,也玩儿得很好。家里大哥二哥都要去书院念书,兴哥儿觉着家里没有这么多玩伴,故此,还要跟他姐过去沙河县念书。沈氏何恭见小儿子这般好学,都很高兴,因离过年还有一个多月,就又让小儿子去闺女家念书了。

总之,阿冽这定亲礼办的,人人开心。

连江老太太也感慨颇多,在回程时与江太太念叨了一通,江老太太道,“当初给你妹妹说亲,我就是看你妹夫是个灵秀孩子,天生的念书胚子。那会儿沈亲家家里不如咱家,许多人说我嫁闺女嫁的亏,亏什么,这世上哪里还有比会念书更要紧的事呢。以往咱家家境寻常,阿仁赚银子养家是一把好手。可如今看着何亲家,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念书才有大出息啊。咱们大宝二宝,得叫孩子们念书啊。”

江太太其实早有此念,江太太道,“阿仁那会儿我就想供他念书来着,只要他念,砸锅卖锅我都舍得。”奈何儿子是死活不肯念,江太太一想到此事就觉郁卒。

江老太太还是替孙子说话的,道,“就甭说阿仁啦,那孩子的本事不在念书上,还是说大宝二宝吧。”江老太太的希望现在都落在了重孙子身上。

江太太对孙子是极有信心的,闻言立刻道,“二宝年纪小,暂且还看不出来,我看大宝很有些灵性,念书比重阳还要好一些。”

江老太太叹道,“重阳那孩子啊,跟阿仁似的,灵性不在念书上啊。”

江太太同婆婆商量,“我想着,咱们年礼定要备份厚厚的给邵先生。”

江老太太到底有了年岁,阅历深些,与儿媳道,“给邵先生年礼的事,同三姑娘、子衿商量着来,别弄异样的,反显着不好。你跟阿仁媳妇说一说,别急着买东西做衣裳,把心搁孩子身上,以后大宝二宝出息了,都是她的福气。”对何琪总买东西的事,江老太太就有些看不惯。

江太太道,“娘放心吧,我跟媳妇说来着。其实,她买东西,也都是给咱们买。”

“买那些做甚啊!阿仁辛苦赚银子不容易,怎么也要给大宝二宝存些,以后孩子念书考功名成亲置家业什么的,哪样儿不要钱啊。要依我说,有了银子也是回老家置地去,地才是万年基业。”江老太太很有自己的一套理财观,奈何江仁赚银子不给老的收着,都是给何琪收着。再加上何琪那吸血鬼的娘家,江老太太十分担心何琪会私下补贴娘家什么的。

江太太也是叹了口气,待回了沙河县,私下同儿媳妇提了一回,何琪多灵秀的人,什么不明白,笑道,“娘放心吧,我是想着,咱们刚来北昌府,这里冷,咱们来时带的衣裳也不多。大爷时常出门应酬,他是个要脸面的人,咱们在家虽是要节俭过日子,也不能丢了大爷的面子。故而买了些皮子,这回置了,明年就不置了。就是再置,也是多给大爷置几身,他出门应酬,得体面些个才好。”

何琪说着,又道,“我跟师妹商量了,咱们大宝与重阳都在县学念书,我们想着,过年也得给县学先生备一份厚实些的年礼才好。不如就捡些上等的皮子,给先生送去。”

江太太见媳妇有所打算,笑道,“你心里有数,这就很好。”

何琪笑,“太太放心吧,大爷与我说了,北昌府是个宽阔地界儿,大爷准备在这里置些田地,一则咱们家里有军粮的生意,二则,这里土地肥沃,也是经久产业。”

江太太已是听得满面含笑,连声道,“这就好这就好。”江太太虽然对于儿子这种有银子就交媳妇存着的习惯也有些不置可否,可说回来,儿子也时常孝敬他们。江太太也想通了,媳妇孙子都给生俩了,反正也没外心,给媳妇收着就给媳妇收着呗,只要知道过日子,她就只管享着儿子媳妇的孝敬就是。

其实,哪里用长辈们担心,小夫妻们不远千里的来北昌府,为的什么,还不是为的把日子过好么。

就是胡文也有把烤鸭铺子重开的意思,胡文来北昌府时也从烤鸭铺子里带了几个学徒伙计,他有开烤鸭铺子的经验。不过,这些事,胡文都委给了家里带来的管事。他与江仁忙着军粮生意,两人早商量好了的,江仁明白,倘要把生意做大,凭他一人再忙也忙不过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