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份卷子皇帝是亲眼相阅,一拿到手里,先忍不住赞了一声:“这一笔好字难得。”

万阁老当即心塞:这感概他也发过,他可不就叫这字蒙了,才给了个上等吗?

苏长越的策论将将两千字,皇帝没花多少工夫看完,沉吟片刻道:“柳爱卿,你们原给此卷定的是第三名?”

大理寺卿应声:“是!”

他还待再说两句夸耀的话,皇帝已道:“这名次算得公道。”

大理寺卿简直扬眉吐气,洪亮的声音回响在殿内:“皇上圣明!”

万阁老脸色直变,忙道:“请皇上三思,老臣初见此文时,也以为惊艳,过后回想,却觉文意锐气过盛,有失中正和平之象……”

俗话说得好,文无第一,武无第二,真想挑毛病,那除了圣人典籍外,没有挑不出的。虽然万阁老没有过目不忘的能耐,对苏长越的文章只有个大概模糊的印象,早不记得他写了什么,但不妨碍他就着这点印象发散,东拉西扯,最后生生把他从一甲降到了三甲去。

大理寺卿听得冷笑不止:“既是如此,昨夜还糊着名时,阁老为何同意将他列入一甲?就算此后细想改了主意,也不止改换如此之大罢?阁老也太善变了些!”

对他的质疑,万阁老淡淡道:“我先已说了,昨夜时我身体不适,自然头脑也有些糊涂,休憩过一段时间后方清醒了。”

大理寺卿:“……”

这是为了打压别人脸都不要了,连“一时糊涂”都能自认了,他还能说什么?也往自己身上糊块泥巴?他可还要脸。

但万阁老耍赖至此,终于别人也看不下去了,原来不敢如大理寺卿一般明站出来和他争执的这时也忍不住出声了,他们未必是多护持苏长越,只是万阁老如此骄横,一人可定科考名次,那要他们这些读卷官还有什么用?

欺人还罢了,可不能欺人太甚!

当下纷纷出声,而读卷官中的万党此时也不能装死了,既能成党,那利益就是捆到了一起去的,便不赞成万阁老的行为,已然到了这份上,也必得向着他说话。

两方就各执一词,争吵起来,万阁老依仗先帝,积威多年,同大理寺卿站在一边的官员虽则反对他,终究没有大理寺卿的傲骨勇气,气势上比万党弱,慢慢就叫压倒了下来。

皇帝高坐御座,将这情景一一收入眼底,心里默默叹了口气,捡了个两方吵累了暂且安静的片刻,出声道:“既然众位爱卿决议不下,那就听朕一言,取个折衷的法子罢。”

吵得面红耳赤的读卷官们立时目光炯炯地望过来。

“第一二名不动,就依现行名次——”皇帝一边说,一边提起朱笔直接在卷上写下名次,而后拿过万阁老后补的那一份来,“探花,便是此人。”

万阁老不由喜动颜色,万党也尽皆欢欣鼓舞——争位次成功,可见万党势力不减,连皇帝也不得不让步!

皇帝朱笔不停,跟着便在苏长越的卷子上落下:“苏家子,传胪。”

剩下的皇帝就不写了,搁下笔道:“余着就依卿等所定罢。”

——只有三鼎甲的名次由皇帝御笔亲书,余者都不需要,皇帝多写了一个第四已是额外加恩了。

这回笑的轮到大理寺卿那一派了:万阁老费尽心机,堂堂宰辅大臣,不惜拉下脸面亲自发声打压后进,只差赤膊上阵——结果就把人家从第三名打压到了第四名!

简直要笑死人!

这还不如不争呢!

万阁老也傻了眼,但他机关算尽,这时再要寻话也寻不出了,他要压人的名次,皇帝也压了,难道还必要全依着他的意思,想把人压到几名就几名?皇帝都直接在卷上落了名次,他让皇帝把字涂了,再重写?

万阁老的脸再大,也还没有这么大。

更糟的事还在后面,皇帝接着道:“虽是一名之差,苏家子却从一甲落入了二甲,其父为国尽忠,朕心有不忍,便令他如一甲一般,直入翰林院习学罢。”

这是特旨苏长越不必经馆选,直接点为庶吉士了,虽不能如三鼎甲一般直接授官,但相比之下待遇真也没差多少,可谓是没有三鼎甲之名,但有三鼎甲之实了。

而且,从皇帝如此安排的反应看,很显然他是偏向苏长越的,让这么一折腾,说他简在帝心或还夸张了些,但毫无疑问皇帝对他留有了深刻印象,连状元都要差一筹,从这个意义来说,那个直接相授的七品官职倒在其次了。

大理寺卿将此作为己方的大获全胜,喜笑颜开:“皇上思虑周全,御下宽仁,真乃臣等之幸!”

他都能想到的事,万阁老如何想像不到?直愣愣立在原地,只觉想要吐血——因为他才想到还有一桩事,既然要强推,刚才如何不索性把自己的关系户推上去好了?

如今倒好,他的三个关系户一个都无缘三鼎甲,倒便宜了一个路人甲,万阁老一分钱都没有收着他的,倒叫他捡了个大便宜!

真是没有最糟心,只有更糟心!

他满腹心事快要憋死,皇帝已缓缓环视众人,“这里争执了这么久,想必外面的准进士们都等急了,速速着人去张榜,公示天下罢。”

☆、第90章

皇城长安门外,皇榜一经放出,又是几家欢喜几家愁——此时即将能换一个称谓的中式举子们追求又是不同,一甲自不用说,欣喜若狂,众人也皆羡慕不已;二甲也很不错,就进入仕途来说,是够用了;三甲就未免有些怅然若失的意难平了。

司宜春又吊了回榜尾,不过是吊在二甲的末尾上,列属二甲第一百三十八名,喜得哈哈大笑:“悬哉,悬哉,一定是文圣保佑了我!”

又替苏长越扼腕:“小苏太可惜了,只差一名!若是当面点选就好了!”

他虽没明说,但那意思是明摆着的:状元榜眼不论,但探花不知从哪朝哪代起有个默认的潜规则,差不多的成绩下,择年轻貌俊者取之,有的考官甚而会在会试后特意打听考生的年貌,殿试糊名时排出的探花若不能符合这个要求,会再进行调整,以苏长越的年纪相貌,不过一名之差,完全可以填补这个差距。

苏长越笑道:“司兄勿要玩笑,我能中传胪已是意外之喜了。”

“哼!”

他话音刚落,旁边便传来一声冷哼。

苏长越下意识循声望去,却见是个大约三十出头的青袍举子,国字脸,相貌寻常陌生。

虽不相识,但从他的反应里不难判断出他的身份,司宜春兴奋里言语不谨,先有一点冒犯,正叫正主听着,人家不悦也算情理之中。

苏长越便代为歉意地向他拱了拱手。

那人昂着头别过脸去:“国家取士,岂有取貌之理,文章才是千古事,我奉劝有些人还是不要想太多了!”

他这话在一片互道恭喜的欢腾中显得甚不合群,周围听到的都用奇怪的目光看过来。

司宜春心头火起,便是他说错了一点话,苏长越也道过歉了,此人便不原谅,又不是有什么仇怨,不理会也就是了,何至于当场打人脸面!

冷笑一声反唇相讥:“我也奉劝有些人,不要自视太高了!”

不过高了一名,口气倒像比别人高了一百名似的!

青袍举子大怒,张口欲斥,旁边一个来送皇榜的制敕房中书舍人还未走,先一步插了句话,问苏长越:“你是第四的苏家子?”

苏长越一愣,拱手道:“正是。”

中书书人摇摇头:“那确实可惜了,这探花原定的是你。”

他说着上下打量了一眼苏长越,叹了口气,转身离开,回宫缴旨去了。

皇榜下的众人一片哗然:这是什么意思?有黑幕?!

中书舍人是天子近臣,众人不敢去拦他问个究竟,便把满溢着好奇的目光尽皆投向两个当事者。

这一看——确实可惜啊!

实际上的探花卢文滨能在三十出头的年纪上中榜也算年轻有为,但和他旁边站着的青年一比,那真是全方位被碾压了,两个人往外一站,怎么看也是苏长越更像探花,一道出去跨马游街,鲜花香帕肯定全冲着他来,卢文滨在旁边就像个路过的路人一样。

众人的心意皆在目光中流露出来了,卢文滨气得叫道:“我是清白的,我什么也没干!”

众人的目光仍旧:“……”

大家都懂的嘛,谁也不会承认自己干了什么,可是你本人就是个活证据啊,不过只差一名,这文章差距能差到哪里去,你要真那么好,直接就是状元了,也不会屈居第三,按着常理,探花就该是更年轻的上,你能把别人挤掉,呵呵。

当下就有人笑道:“卢兄这么有办法,何不索性做个状元,倒免得人疑惑。”

举子们最是不怕事,又最厌这等关系户——当然要是自己就另当别论了,闻得此言,群起哄笑起来。

卢文滨气得头脑发昏,都说不出个整话来了:“我没有,不是我!”

伸指向苏长越大骂:“小人,你自己文章不如人,何故构陷于我!你这是嫉妒!”

苏长越再不想惹事也忍不住了,冷然道:“卢兄还是冷静些罢,我并未说什么。”

司宜春在旁帮腔:“就是!说你这个探花有问题的是刚才送皇榜的舍人,你要喊冤找他去,往小苏头上泼什么脏水!”

梁开宇幽幽补充:“卢兄也是饱读诗书的人,连偷来的锣鼓敲不得这句话都不知晓吗?我要是卢兄,回家自己关起门来偷着乐一乐得了,何必在这里给自己找不痛快。”

登时又激起新一轮哄笑。

卢文滨快要气疯了,想骂人然而所有人都在笑他,都找不出一个明确目标,正这时,从皇城门里安步走出十数个官员来,清一色绯袍宽袖,分了两拨,各自交谈着什么。

卢文滨如见救命稻草,急奔过去,躬身拱手道:“各位老大人,先前送皇榜出来的那个舍人污蔑学生暗动手脚,抢了同榜的探花,学生敢以性命担保,万万没有干过此等事情,请老大人叫出那舍人来,学生与他当面对质,以还学生一个清白!”

两拨官员吃了一惊,同时停下了交谈,走在左边最当前的一名老者皱了眉头,先往卢文滨身上打量了两眼,目光复杂,然后才道:“他说了什么?”

卢文滨忙一句句学了,然后气愤地道:“如今同榜之人皆误会学生,学生背了这个污名,日后还何以立足!”

原在皇榜下围拥的举子们猜出这些官员是何人——这个时辰出皇城,又皆着高品级服色,肯定是负责殿试的读卷官们了,便忙都涌过来躬身行礼。

“不必多礼。”老者先向众人说了一句,口气和蔼。

待众人直起身后,他提高了点声音,接着道:“殿试的名次是皇上御笔钦定的,其中并无诡秘,各位不必听了一点风言风语,就擅加联想,既已看过皇榜,便就此散去,安心回家等待后日的金殿传胪罢!”

卢文滨大喜,连忙躬身道谢,又道:“不敢请教老大人高姓?多谢老大人为学生洗清污名,学生明日一定登门拜谢!”

这老者自然是万阁老,他平白损失掉一个推自己人上一甲的机会,心情正糟着,没空闲应付这个捡漏的,淡淡道:“不必了。”

便带着左边的官员们走了,右边的大理寺卿脚步慢了慢,往人群里寻了一眼,道:“苏长越是哪个?”

众举子大愣,连苏长越都怔了一怔,方自人群里走出来——他认得万阁老,先不想离着他太近,恐怕压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所以特意离远了些。

他现在这一站出来,不可避免地又挨着卢文滨近了,两人又成了对照组,苏长越折腰再度行礼:“正是学生。”

读卷官们虽都知道苏家事,但并没见过苏长越,毕竟当时苏父品级不高,还没到能带着儿子和高官们来往的地步,此时一见,不由皆是眼前一亮。

便有人叹道:“可惜!”

如此风采,凛凛然如玉树,岂非是现成的探花郎,打马游街时足可撑门户,原定的又恰是这个名次,真是天缘巧合。可惜,偏让万阁老搅合了,累得众阅卷官们都跟他一样没眼光似的。

卢文滨脸一下焦黑了——什么意思啊?怎么又来一个可惜?!

大理寺卿见此,倒安慰了他一句:“你的名次确是皇上定的,你确实清白。”

卢文滨方觉好过了些,斜眼瞪苏长越——再可惜有什么用?圣心不属你!

大理寺卿笑道:“好了,都回去罢,领进士巾服,备金殿传胪,你们的事还多着,就莫在这里徘徊不去了。”

他说罢,也和在右边的官员里一起走了,众举子们目送他们走远后,方三三两两地议论着,跟着离开了皇城。

**

大理寺卿顾忌朝廷颜面,没有当场卖了万阁老,说出其中究竟,恐怕惹起闹事来,但先有舍人漏话,后又有他特意点出苏长越来见了一下,这些总不是无端来的,举子们四散回去后,就各显神通打听起来。

当日殿中单是阅卷官就有十来人,本就难瞒住人,举子们不少出自官宦人家,又有途径,这一打听,就打听出大概来了。

不过第一手打听到的人知道的是全貌真相,但往外传时,二手三手的,信息量难免就损失扭曲了不少,到扩散到众人皆知时,就只剩一项准确信息了。

——原来是万阁老力保!

万阁老在士林间的风评,简单来说就一个字:差。

这一点连万党都无法否认。

风评这么差的万阁老,硬压下人家名次都写好了的原探花,另行捧了个新的出来,这其中没鬼?呵呵。

卢文滨刚得意了没两天,又叫一堆异样目光围观上了,讲真,他其实挺倒霉的,因为他确实没和万阁老串通,他一直真心实意地以为自己的探花是实至名归来着,怎知真相如此,叫他情何以堪?

为了洗白,他不得不干了一件逼上梁山的事:他公开怒斥了万阁老。

这一招非常有效,他要是万阁老的人,那无论如何不可能这么折辱他的脸面罢?

卢文滨如愿洗白了,结果是万阁老的声望又跌一截——赤膊也要推上去的新科探花根本不领他的情,反而公开和他划清了界限,简直不知他图什么。

不过这些暂且都和苏长越没关系了,以他目前的位置,离着万阁老还太远,能以自身损失一个一甲的代价,间接给万阁老制造一点心堵,已算是不错了。

司宜春和梁开宇听到消息后齐齐来安慰他,苏长越自己的心情却很好。

在经过金殿传胪、游街等一系列程序后,他去翰林院请假知会了一声,要返乡去准备聘礼娶亲了。

☆、第91章

司宜春和梁开宇在出皇榜后便另觅了住处,他二人皆准备向着接下来的馆选努力一下,若不成,再考虑接下来的观政选官等路子。不过不管怎样,既已成为进士,前程起步是定了,那自然不可能再在苏家凑合,尤其司宜春还要准备迎娶自家乡送嫁来的未婚妻,就更得寻一处单独居所了。

苏长越因不必参与馆选,时间比他们都充裕一些,假也好请——翰林院清贵之地,庶吉士在其中的三年更多的仍是习学,不直接参与什么具体事务,因此院里也不等人用,他是立即持告身到任,还是待馆选结束后,和通过馆选的庶吉士们一起进院都可。

苏长越便选了后者,他谋算好了,先回德安府去,接上孙姨娘和两个妹妹并置办好聘礼,而后一道往金陵而去,在临近州府安顿下家人,再前往张家求亲,仪式过后带着珠华去临近州府见过家人,汇齐了再齐回京城。

这麻烦了些,但也没有更好的安排了,孙姨娘和妹妹们皆是弱质女流之辈,家中没有一个成年男主人顶梁,先前与他两地分离是迫于无奈,如今他这边稳定下来,那必是要接过来一起住的。

他匆匆收拾了不多的一点行李,去车马行租好了马车,在将要和福松上路的前一天,却接到了刑部的传票。

来送传票的小吏知道他才中了传胪,态度很客气:“是相公先前递去的状子有了结果,本部堂官请相公前去听判。”

苏长越一怔,春闱之时,连着会试殿试到张贴皇榜,满京城的目光都汇聚在这桩抡才大典上,他递了状子后曾去刑部望过一眼,见还在收状,料着还没定案就没有进去,之后一直忙忙碌碌,没空闲再过问,没想到刑部在春闱的喧嚣下,默不吭声地竟已把案子办了。

不过算一算时间,打皇帝下令查办起,已有两个多月了,现在出判决,正是差不多了。

他便出了家门,随那小吏往刑部而去。

路上问小吏打听,小吏位虽卑,但成日在刑部里厮混,消息很灵通,也很愿意和新出炉的年轻传胪公结个善缘,就说与他听:“相公尽管放心,请相公去是好事,相公的状子里是不是有家产被夺之事?如今正要清点了还与相公。据我偷偷听了一耳朵,相公状子上写的证据确凿,所以状子上的数目有多少,应该都是可以还回来的。”

苏长越大出意料,跟着涌上满心的百感交集,一时竟分辨不出心中是痛是悲是喜,只能道:“……多谢堂官秉公执法。”

在关于珠华嫁妆的那一部分上,他的证据确实充足,因为当年叶家留有的凭据虽然一并被锦衣卫抢走,但这份凭据同时在金陵张家还保留了一份,如此巨额家产,身后划分时不可能不找个见证人,苏张两家便是互为见证,这凭据也是互留了备份,同时上面还有河内县县衙的官印以为旁证,重重保险之下,只要能有这份凭据在,叶家家产的归属就毫无疑问。

不过属于苏家本身的家产相对之下证据就不那么硬了,苏家有账目,但毕竟只在苏家之内,没有旁人可证,官府要不认,苏长越也无法可想。

在他的预计里,能把珠华的五万两拿回来就是最好的结果了,这还是建立在他春闱得中的前提之下,他自身的分量能重一点,若不然,就算刑部承认这笔账,可是要说已被锦衣卫挥霍光了,他能怎么办?总不能叫刑部自己掏钱贴给他罢。

平民百姓面对官府时,就是如此弱势,受了冤屈唯一的渠道只有去官府求主持公道,官府若不理,那就毫无办法,只能吞下这口气了。

苏长越当年所以隐忍住,未去衙门喊冤,便是因此,敌我力量悬殊太大时,告也白告。

如今看,倒比他想争取的结果更好一点。

“不只相公家,当年和相公家一起被抄的其余四家,家产都要发还他们呢。只是他们多在外地,还得遣人去通知,不如相公赶巧。”

苏长越这回真惊讶了,其余四家都已不在京城他是知道的,程家和他同一年扶灵返的乡;告密的李永义死于流放途中,李家人存身不住,不多久也离开了京城;蔡卢两人倒是幸存,但他们在狱中也饱受折磨,身体落下了病痛,不得已先后辞官带着家人回乡归根。

这也就是说,这四家多半不可能跑到刑部去交状子喊冤,他们的家产,是刑部主动发还的。

——说实话,这得是青天级别的主官才干的事,一般官员真没这个觉悟。

这个疑惑在见到作为主审官的刑部左侍郎时被解答了。

左侍郎拿出来一份盖着刑部大印的判决书,但他先宣读的却不是这份判决书,而是附在其上的一份御笔批示。

这批示当是根据刑部先前上报的案情下的,除了明令归还五家家产之外,对当初的五人组还各有封赏,亡故的各追赠一级,仍健在的因两人身体故,给赐了个散官闲职,真是考虑得极周到了——当然李永义除外,发还他家被抢走的家产已算天恩浩荡了,别的不可能有他的份。

苏长越叩谢过天恩后,别的要走的程序都很简单,他家当初被抢走的原都是银票,苏父是清流官,没什么外财,家里陈设普通,锦衣卫看不上,就没动实物。如今他也只要领回银票即可,点过数目,签字画押,他这桩案子就算是了结了。

他又略微打听了一下靠着这笔钱财从总旗升到百户的锦衣卫,二十一岁的传胪,御笔钦点的庶吉士,说是前途无量一点也不为过,左侍郎不吝于透露给了他:“此人手下染的血还多着,桩桩件件累积下来,断无生理,这批人犯的判决会一总下来,大约也就是这几日了。”

苏长越谢了他,不再打搅他办公,揣着失而复得的家产出了刑部大门,慢慢往家走。

他一路若有所思,家产已经回来,恶贼将要伏诛,他的思路便不在这上面了,他现在想的是皇帝下的批示。

这批示实在来得奇怪——当然不是说归还他家家产奇怪,也不是说给父亲的追赠奇怪,一般神智清明的天子都会这么做,以慰忠臣之心。

怪的是时机。

五人组是因为什么遭殃的?弹劾万阁老。

正常的程序是,被弹劾的奸臣倒台之后,才到有过的罚过,有功的赏功这一个清算的过程。

然而现在万阁老还好端端地在首辅位子上呆着,皇帝却已经下旨褒扬弹劾他的言官“忠勇勤事”,还给了追赠,这对万阁老而言意味着什么?

等于是啪地往他脸上甩了个巴掌!

这个巴掌虽然甩得有点含蓄,不是脆响脆响的那种,但是能看懂的人肯定不少。

先有殿试里的那一幕,再到这份封赏,皇帝已经把自己的态度一点点挑明了:他不想要这个首辅,但碍于万阁老是先帝老臣,身边尚有一帮势力,首倡往金陵迎驾等方方面面的因素,他不能直接对万阁老下手。

最好的了局,是万阁老识趣点,自己乞骸骨,别再站在朝堂最前面惹皇帝烦心。

——本朝潜规则,做到万阁老这个位份上的重臣,一般最坏的结果也就是罢职还乡,没有性命之忧,也不会下三法司,否则一国首辅,进衙过堂是个什么场面?连朝廷的体面都跟着丢了,且想找个合适的主审都难。

但很显然,万阁老没有这个觉悟,死赖在首辅的位子上不挪窝,终于把皇帝等得缺乏耐心了,一面以雷霆手段清洗鹰奴锦衣卫的同时,一面开始往外释放信号,表达对万阁老的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