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宝说:“那是为什么?她嫁做他人妇了?你听我说,这世上没有谁是不能被替代的,咱们另找一个好了。你总不能因为不能和她在一起,就再也不成亲吧。”

杨沐不知道怎么回他,我不是不能和他在一起,正是因为要和他在一起,所以才不能成亲。只好含糊点了下头:“好吧,我知道了。对了,四喜以后怎么办?”

第60章 信念(修)

一说到这个三宝就犯愁。四喜那没成亲的患肺痨的姑爷还是没能熬过今年四月,双腿一蹬,就去了。这种事可大可小,要是遇到通情达理的人家,自家儿子死了,怎么会怪罪没进门的媳妇呢,但是要碰到那种蛮不讲理的,那可有得闲话说了。

偏生他们就碰到这后一种人家了,四喜被婆家埋怨了好一通。自古贞烈女子不是要为丈夫守节一辈子的么,怎么会有他们家这样不顾姑爷死活的,看着有病都不愿意嫁过去冲喜?这往大了说啊,四喜就是害死姑爷的凶手,这个女子命硬得!没过门就将姑爷克死了。

可怜四喜还没出嫁,就被传出有克夫的命。这一时间,四乡五邻里那些知情的不知情的媳妇婆子,全都在背后窃窃私语,将此事说出了好几个版本来。四喜本来是个活泼开朗的姑娘,然而遇到这样的事,真是百口莫辩,因此变得沉默寡言了许多。

杨沐在家时也没少听说这事,在三宝家见到四喜的时候,她虽然张着笑脸陪杨沐说话,但是也看得出是强颜欢笑,眼底那落寞的愁苦是怎么也掩饰不去的。

三宝叹口气:“我这妹子真是命苦,这才十七岁,就碰到这样的事。”

杨沐说:“其实这样的情况总比嫁过去守寡强吧。四喜又不是大夫,如何救得了人?嫁不嫁过去,那家都会有话说的。旁人爱嚼舌根子,就让他们嚼去,等过一阵子,有了新话题,人们就把这事给忘了。你们要多开导她,等明年,再给她重新找个婆家就行了。”

三宝摇摇头:“我担心这事会对四喜将来找婆家有影响,听说过这事的人谁会愿意娶一个据说有克夫命的姑娘?要么就只能将她远嫁了。可是我爹娘就这么一个女儿,从小养得娇,实在不舍得远嫁了去啊。”

杨沐拍拍三宝的肩:“你也别担心,这事哪有说得死的,说不定将来四喜能找一个极好的人家呢。”

三宝说:“但愿如此吧。”

过了两天,三宝就揽到了活计,有一个菡城的客商,从京城买了两船动物毛皮,雇了三宝的船。因为赶着回去,三宝很快就启程出发了。

杨沐一边卖他从云南买回来的药材,一边用心为颜宁做各式美食,力争将颜宁瘦下去的肉全都补回来。

这天下午颜宁下了衙,看见杨沐正绕着一缸残荷打圈儿。院子里的两缸荷花是年初杨沐进京时带来的藕节种的,如今已经全都枯败了。杨沐手里拿了把剪刀,看样子是要将枯败的叶子全都剪下来。

“诶——你剪了它干嘛?我要留着的。”颜宁连忙制止。

“留着它干嘛?都是窟窿眼,还一副枯败的样子,不好看。”杨沐说。这院子里多了两缸残荷,平添了几分萧索。

颜宁拉住杨沐的手说:“你难道没有读过李义山的诗——‘留得残荷听雨声’?说起来也怪遗憾的,这两缸荷花长得最茂盛的时候,我在南边,等我回来的时候,它们又全都枯败了。”

杨沐连忙说:“这也没什么,等明年它还长呢。你既然要留着听雨的,那就留着吧,不剪了。不过也没见下过几场雨。”

这后一句是他小声嘀咕的,不过颜宁也听见了,他放下杨沐的手,转身进了屋子。杨沐看他情绪似乎不高,便跟上去:“怎么了?”

颜宁一边换下官服一边说:“今天颁了圣旨,说是我南巡视察有功,要擢升我为翰林院修撰。”

杨沐说:“这也算是好事啊,怎么反而不高兴了?”

颜宁叹了口气:“这次南方干旱,许多地方官员都有调动,我本来是上了奏折申请外调的,谁知上面没有答应。”

杨沐知道颜宁是不能往回调而情绪低落,他伸手摸了摸颜宁的脑袋:“没有外调就算了,等下次吧。这次升官了,好歹也是个喜事吧,别哭丧着脸,啊?”

颜宁越想越难过:“可是我都好久没有回家看我祖父和我爹了,这次去了南方,到了江州,离家那么近,我都没能回去。”

杨沐将他按在椅子里坐着,给他新换的外衣系上扣子:“你现在在京任职也快三年了,这下又升了官,可不可以休个长假,回家乡去省亲呢?”

颜宁眼中一亮,面露欣喜之色:“对啊,我怎么没想到要去休假省亲呢。我这就去写折子打报告。”说着就要去写折子。

杨沐拉住他:“别急,今晚上还有一晚上的功夫呢。我们先去吃饭吧,今天我包了饺子,就等你回来下饺子呢。”

颜宁也发现自己是急糊涂了,有些不好意思地笑笑,摸摸肚子,是有点饿了呢。“都有些什么馅儿的啊?”

“有鱼肉馅儿的、猪肉香菇馅儿的、茴香馅儿的,还有青菜馅儿的。”杨沐笑着说。

颜宁说:“这么多种类,你也不嫌麻烦?”

杨沐呵呵笑:“我现在是颜大人的专职厨师,要尽量满足您的口味,哪管什么麻烦不麻烦的。”

颜宁在杨沐手背上拍一下:“这个厨师真称职,我喜欢!”

杨沐说:“那是不是要预定一辈子呢?”

红霞飞上了颜宁的双颊:“那是一定的,谁也别想抢。”

杨沐笑眯了眼:“好,我给你做一辈子饭。”

第二日颜宁果然呈上请假折子,折子里将思乡之情渲染得情真意切,充分表露出他想尽忠尽孝的赤子之心。不两日,上头果然批了三个半月的省亲假,允许他回家过年。

假期一批下来,颜宁又犯了难,现在还不到十月,还有足足三个多月才过年呐。除去往返京城的时间差不多两个月,回家只能呆一个多月,他不可能现在就回去,起码也得等到十一月才动身吧。可是杨沐不可能在京城等他一个多月吧。要是两人分开走,又实在舍不得路上那一个多月朝夕相处的时间。

连着几天,杨沐都听见颜宁在叹气,知道他想同自己一路回去,但是又觉得没理由让自己陪他这么久。他看在眼里,没有做声。

正好这时候杜书钤过来看他,杨沐问他:“书钤,我要是在京城开药材批发铺子,哪个地段比较好?”

杜书钤面露惊喜之色:“杨大哥你要在京城开铺子了?”

“是有这个打算,你看我的顾客多半都是在京城,将来我将西南的商道打通之后,药材还是要运到京城来卖的,所以我觉得与其将铺子开在老家,还不如开到京城来。”

杜书钤点点头:“是的,我也觉得你应该在京城开个铺子的,要不然你老是两地跑,跟颜大哥聚少离多,真让人看着不忍心。”

杨沐:“…”他跟颜宁的事有这么明显么?

杜书钤笑起来:“杨大哥觉得很奇怪吧,是石大哥告诉我的呢。”

杨沐更惊骇了:“石大夫?他怎么会知道?”

“我也不清楚,就那次我请他来给颜大哥把脉,送他回去的时候他跟我说的。”

杨沐冷汗涔涔:“他是怎么说的?”

杜书钤想了一想:“石大哥说你们挺不容易的,你家里的情况他也知道,恐怕压力和阻力都会很大。”

杨沐百思不得其解,他同颜宁没有在人前有过什么亲昵的举动吧,怎么石归庭就看出来了。很久之后他才知道,原来是同类人之间的敏感。

杜书钤看他很久不说话,便说:“杨大哥,这其实也没什么的。男人和男人在一起,这世上还有不少呢。我虽然不常在京城待,但是也听说过不少,好多大户人家不仅妻妾成群,而且还豢养男宠,为争宠闹过是非的太多了,严重的还有人命官司呢。”

杨沐一听,吓了一大跳:“啊?还有这事?”

杜书钤点点头:“不过这其实都是那些道貌岸然的君子亵玩少年人罢了,没几个有真感情的。说到真感情的,倒是有一对表率,兵部尚书周大人的幼子周勋和刑部尚书郭大人的次子郭致秋几年前就闹出过很大的动静。”

杨沐平时不爱听八卦闲话的,但对这事也来了兴致:“是怎么一回事,说来听听。”

杜书钤说:“具体我也不知道,这事过去有六七年了吧,我那会儿还小,在山上跟我师父学艺呢。后来回来听人说起的,这周勋和郭致秋都是太子的伴读,两人从小一起长大,很是要好。后来周勋去北边戍边,有一回跟鞑子起了正面冲突,回来的将士说周勋阵亡了,但是尸首怎么也找不见。郭致秋得了消息,一声不吭地收拾包袱去了边疆,不知费了多少周折,居然把右腿负伤的周勋带了回来。后来他们跟双方长辈表明了态度,都愿意为对方终生不娶。平日严谨稳重的郭大人暴跳如雷,而性情急躁的周大人却很平静地接受了这个事实,大约经过失而复得的痛苦和欣喜,对这事倒是看得淡了。”

杨沐聚精会神地听着:“后来呢?”

“后来?后来周勋和郭致秋都去了边疆,周勋担任军事卫戍,郭致秋在当地衙门任职,据说过得很幸福。”

杨沐听到后来,面上露出了欣喜的笑容,原来这世上,也有像他们这样的感情能够过得很幸福的,别人能,那么他和颜宁也能。有了这个信念,杨沐觉得前途充满了光明。

杜书钤看杨沐沉默着不说话,知道触动了他的心思,过了半晌,他才说:“杨大哥你要真在京城开铺子,我们就帮你去寻铺面,雇伙计,一准都办得妥妥帖帖的。”

杨沐非常感动:“那真是太感激了。这事我现在还只是个想法,得多方面考虑好,回头还要跟颜宁商量一下,等真决定要做了,我再来找你。”

杜书钤说:“杨大哥跟我们不必那么见外。真决定要做了,就去我家找我,或者去顾大哥那儿找我,我们一起帮你想办法。”

杨沐说:“好,那就先谢过了。”

第61章 近乡情怯

晚上杨沐跟颜宁说:“你说我现在在京城开铺子怎么样?”

颜宁惊讶地看着他:“现在就在京城开铺子?”

杨沐点点头:“你还有一个月才能动身回去,这段时间我总要找点事做,先把铺子的位置什么的都定下来。至于开张,起码还得等我从家里回来一趟才行。”

颜宁说:“嗯,你从云南带回来那些药材都卖得七七八八了,若是现在开张,几乎是没什么东西可卖。”

“我现在就写信跟符鸣说,看他是愿意帮我运呢,还是愿意和我做生意。等到年后,我从家里运了藕粉莲子过来,这铺子就可以开张了。”

颜宁心里暖暖的,当初杨沐说自己在哪任职,他就将铺子开到哪里,现在果真要兑现诺言了。

颜宁问:“那你准备将铺子开在哪里?”

杨沐说:“我想来想去,东城和西城地段都好,但是太贵了,还是去南城好了。反正我是做批发的,而南城尤其是南城市场是全京城最大的批发市场,客商几乎都会去那里批发货物。”

颜宁点点头:“那你这几天去找一找,有合适的叫我去看看,我给你参谋一下。”

杨沐说:“好。我请教一下顾大哥吧,他对开铺子应该比较了解。”

颜宁对顾川柏多少有些介怀的,虽然他并没有对杨沐有进一步的表示,但是一个人为什么要对另一个人这么好呢,什么都不图吗?顾川柏恐怕不是圣人吧。颜宁是相信杨沐对自己的忠诚的,但是他却害怕杨沐承别人太多的情,将来要怎么还,才能还得清呢?颜宁看着眼前的杨沐,他是不是也懂自己这份心思呢?

杨沐见他半天没有做声,知道他不喜欢自己去找顾川柏,便说:“那我去找小杜帮忙吧,他好歹算个本地人。”

颜宁幽幽叹了口气:“要是我也能帮得上忙就好了。”

杨沐笑了,伸手摸摸他的脑袋:“说什么傻话呢,不是你一直帮我,我怎么能够走到今天?我今天所有的成绩,都少不了你的功劳,这也是你的成绩啊,他们帮我,就是在帮我们啊。”

颜宁终于露出了笑脸:“那好吧,向他们表示我的感谢。”

杨沐知道,这个他们,就表示颜宁不再抗拒顾川柏的帮助了。

有了顾川柏和杜书钤的指点和帮助,办起事来是事半功倍。不出半个月,杨沐就寻好了一家铺面,铺面正好就在南城市场附近,店主要在年前举家南迁,杨沐同屋主说好,租金从明年开年正式算起。

不过由于这铺子开了有些年头了,房子显得很陈旧,所以还需要重新粉刷一遍,此外还要定制架子、药柜等,事情很不少。杜书钤说,这事就包在他身上了,等杨沐到了,就给他一个整洁的铺面。

杨沐对杜书钤感激不尽,他甚至提出,干脆就和杜书钤合伙开算了。不过杜书钤说,他立志做一个云游四海的侠客,暂时还不想被功业束缚了,若是杨沐的药铺开得好,资金不够周转,他倒是愿意资助银子,每年分些红利就好。杨沐自然是满口答应。

铺子的事张罗好之后,颜宁的归期也临近了。这是颜宁三年来第一次还家,那种急切之情溢于言表,临离京前几乎夜不能寐,拉着杨沐聊天说话。他将能想到的家乡的点滴都拿出来说了一遍,有些杨沐知道的,还能答上几句,有些是杨沐不知道的,就只有他一个人在那自说自话了。

每晚都要说到三四更天,直到累得睁不开眼了才能睡去。杨沐理解他的心情,就安安静静地做个听众,等他累得睡着之后,为他掖好被角,然后挨着他入眠。

十一月初,杨沐和颜宁登上了返乡的船只。这次回去,杨沐依旧带了一批药材回去,雇了一艘吴州的货船,他是这么打算的,等将来发展开了,还要在家那边开个分号,京城的卖南方的药材,老家的就卖南北方的药材。

一路上顺风又顺水,船行得很快,又加上没怎么耽搁,只花了二十来天,船就到了吴州。

深夜,颜宁躺在客舱的床上,听着窗外呜呜的风声,以及船破水面轻微的哗哗水声:“明天就到家了呢。”

杨沐也没睡着:“怎么了?有点近乡情怯?”

颜宁闭了下眼睛:“嗯。”

杨沐说:“真不让我陪你回去?”

颜宁说:“不用,你先送药材回去,再来我家吧。”

杨沐笑起来:“戏文里总说,读书人一旦中了状元郎,谁个不是前呼后拥、衣锦还乡的?你倒好,好歹也是个六品官了,就准备这么一个人回去了。”

颜宁得意地说:“我这是勤政为民好吧,真正的两袖清风、办实事的人,没那么多虚架子。再说了,你不是替我雇了个长随?”

杨沐笑得越发大声了,好容易止住笑:“我这也是临时想起来的,平时跟你一起,从没觉得你是个什么官,所以也没想到给你雇个人。这次你说要回去,我才想起来。亏得我想起来了,要不然你还真得一个人回去,跟衣锦还乡差得也太远了。”

颜宁嘿嘿笑:“我要什么长随,你可比他们好用多了。”

杨沐顺着杆子往上爬:“得,颜大人,您就雇了我吧,我给您做一辈子长随。”

“去,我才不雇你呢,你老老实实给我赚钱去,还得乖乖给我做免费长随。”

“得令,颜大人。”

两人说着俏皮话,颜宁心情放松了些,倦意上来,慢慢也就睡了。

第二天一早,船到了曲县。颜宁坐在船头,也不怕朔风吹得冷,满目都是熟悉又亲切的景象,尽管山川田野都呈现出灰扑扑的颜色,但在颜宁眼中,那都是美景。

杨沐陪他并肩坐着,看水流云在,听风吟水和,将那些久远了的事情,一件件娓娓诉来,如同摩挲着陈旧的珍珠,虽然已经泛黄,但是温润依旧。

船终于还是靠近码头了。杨沐起身为颜宁整理行囊,一件件搬下船:“东西有点多,我给你找一个挑夫吧。”

颜宁说:“没事,我和丁山能搬得动。”丁山就是新请的那个长随。

杨沐笑起来:“说什么傻话,我们没有高头大马、前呼后拥地衣锦还乡倒还罢了,怎么还能让你自己扛着行李回去啊。乖,咱们这不是虚荣,但这是体面问题,不能让旁人指指点点啊。”

颜宁想一想:“那好吧。”

杨沐将东西都搬下船,嘱咐好挑夫和丁山,然后跟颜宁说:“这差不多还有一个多月才过年,我先回去一趟,然后去你家看你和先生。”

颜宁点头:“好的,然后我去你家看伯母。”

杨沐拍拍颜宁的胳膊:“好了,去吧。”然后转身上船,站在船头看着颜宁。

颜宁朝他挥挥手,然后转身走了。

直到颜宁的背影消失在转角处,再也看不见了,杨沐才让船家开船。

回到平城,杨沐依旧将药材卸在杨林家里,在杨林家吃过午饭,杨沐想起很久没有去吴家铺子了,于是便绕过去看看。

午后店里客人较少,只有伙计小王一个人在忙碌,他余光瞟到有人进来,便说:“客官需要什么,您随便看。”

杨沐笑起来:“小王。”

小王猛地抬头,惊喜地说:“是小杨先生啊,好久不见,哪阵风将你给吹来了?”

杨沐说:“一直在忙呢,这才从京城回来,过来看看大家。”于是将手中的果脯递给小王:“给大家尝尝,蒋叔和大新都在?”

小王欢喜地接过来:“谢谢啊,人来了就行了,还这么客气。大新在账房里,蒋叔不在,去菁州采买聘礼去了。”

“聘礼,谁要成亲?”

“二少爷啊。”

杨沐惊了:“你说是吴严?!他回来了?”

小王说:“是啊,回来半个多月了,正在筹备亲事呢。”

杨沐的眼珠都要掉出来了:“吴严回来了?而且还要成亲了?!”

声音有点大,将里屋的大新也惊动了,他掀了门帘出来一看:“杨沐,你过来了?”言语中带着欣喜,赶紧过来揽住他,半拉着进屋去了。

杨沐艰难地扭过脑袋:“大新,吴严回来了,并且要成亲?”

大新拍拍他:“呵呵,是啊,你绝对想不到他要跟谁成亲。”

杨沐望着大新:“难不成新娘子我还认识?”

大新露出一个颇有意味的笑容:“你不仅认识,我也认识,而且还很熟呢。”

杨沐竭力转动一下受了惊的脑袋瓜子:“你也认识的,我也认识的,还很熟的,那就只有四喜了?!”

大新重重点了几下头:“答对了。”然后去给杨沐倒茶。

“真是四喜?”杨沐的目光随着大新的身影转动。

“是真的,”大新将茶递给他,“那会儿不是三宝送完你的药材从京城回来,路过虞县码头遇到了正要回家吴严。据说吴严接到调令回京述职,先回来省亲。两人话拉家常,说起四喜的事来,回来后,吴严主动去三宝家提的亲。”

杨沐总算把这个消息消化完了,喝了一口热茶:“这事还真是挺突兀的,我真没想到。”

大新坐下来,叹了一口气:“这大半年里,虽然我不在家,但是也隐约知道四喜的处境有多难。正所谓‘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她一个没出嫁的大姑娘,怕是受不得世人这么毁谤非议。也难怪三宝家会不顾双方地位家世的差距,就一口答应了。”

杨沐也感触良多:“是啊,吴严有足够的身份和地位,可以震慑住那些流言蜚语,助四喜脱离困境。但是吴家怎么会答应?”

大新摇摇头:“不知道吴严用了什么法子使吴员外和夫人都答应了。这事你可以回去问问他。”

杨沐突然拍了下手:“嗨,都不知道他们要成亲,连份像样的礼物都没准备。他们什么时候成亲?”

大新目瞪口呆,这杨沐的思维跳得也太快了点吧:“腊月初九。”

杨沐想了一下:“时间很赶啊。四喜前面那个姑爷去了才半年多,看来三宝家里真是很着急。”

大新摇摇头:“这是吴严决定的。吴严说他过完年就要去京城了,下一处不知道会调往哪里,到时候不可能有时间再回来成亲。若是到时候就这么叫家里人送四喜过去,又显得太不够正式,反而给四喜添闲话。不若趁此机会拜了堂了。”

杨沐点点头:“这也是的。对了,大新,颜宁也回来了呢。”说到颜宁,他就忍不住浮出笑意。

“真的啊?和你一路回来的?”大新很惊喜,他有很多年没见到颜宁了。

“是的,他先回家去了,过几天我去找他。吴严和四喜成亲,他总还是要来参加吧。”

大新感叹一声:“这么一来,大家又都聚齐了啊,我们这都多少年没聚到一起了。”

杨沐也很感慨:“是啊,真难得呢。”

第62章 老友重逢

杨沐回到家中,同母亲说了要在京城开铺子的事。杨母听后是又喜又忧,喜的是儿子终于要开铺子了,忧的是,儿子为何要将铺子开在京城呢,平城不就挺好的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