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姚海棠这一刻就让乔致安惊艳了,从传统意义上来说,她并不是个美人,顶多算是个清秀的小姑娘。有时候打动人心的不是倾城与国,而是阳光之下冲你笑得灿烂的一张小脸儿。

“公子。”乔致安的惊艳只在很短暂的一瞬间,过后便垂眼向杜和问候了一声。倘若是在从前,公子会说他无趣吧,乔致安在心里这么想着。

这时候的杜和当然不会说乔致安无趣,见了他就笑道:“致安来了,你看我的菜种得怎么样,这畦青菜从种子到现在,我可没少费心思。”

拔着草的姚海棠瞥了杜和一眼,捂着嘴笑着说:“你没少费心思,合着安丰都白费了心思。”

却见乔致安恍若未闻,只认真地看了那畦青菜一眼,道:“有虫。”

一听这话杜和就指了姚海棠说:“这得怪海棠,她非说虫都能吃的菜人也能吃,要真到菜找不到一个虫眼儿了,那就说明这菜吃不得了。”

“海棠姑娘慧心,属下记住了。”乔致安答道。

于是姚海棠糊涂了,这关慧心什么事儿,一想自个儿这时候还是别出声好,指不定自己说句话回头就得成“呈堂证供”,跟心眼儿多的人讲话,要么心眼儿比他还多,要么就得学会闭嘴!

见姚海棠不说话光在那儿埋头拔草了,杜和就说道:“林罗衣要怎么用,想来你是有主意的,至于京城的事还是不要多说了。”

对于杜和知道他要说京中的事,乔致安一点儿也不感觉到奇怪,只伸手做了一个请的手势,嘴里道:“公子请这边议事。”

“乔致安,你这是在逼我。”杜和冷眼看着乔致安,语气有些发沉。

对于这些事姚海棠是比较敏感的,于是抬头看了杜和跟乔致安两眼,然后继续拔草,恨不能把长在心头的草也拔干净才好。

“是,公子把我捧到了这至关重要的位置上,却忽地撒手,是公子不负责任,所以这些事公子想听与不想听都是要听的!”乔致安半点不退地迎着杜和的目光说道。

不…不负责任,姚海棠觉得这话可真幽怨,缩了缩脖子把自己往草里埋的更深了,因为杜和在看着她,她这回可不能拿所谓的“小眼神儿”瞟着他了。

最终杜和还是和乔致安去了前边儿议事,院中响起一些很轻微的声音,是乔致安带来的人改变了警戒位置。

其实姚海棠有种预感,杜和是不会跟乔致安回京去的,她倒不是太过相信自己的魅力,而是从杜和对找回记忆并不热衷上得出的结论:“杜和,我好不容易判断一回,你可不能让我的判断失误了!”

忽然姚海棠见安丰从眼前过,跟游魂野鬼儿飘似的无声无息,于是姚海棠冲安丰一招手说:“安丰,快过来浇水。”

只见安丰左右看了看然后才走过来:“海棠姑娘,是不是谁来了?”

“是啊,乔院长,非要拉着杜和说说话儿。”姚海棠回了一句,完全没把安丰的问题放在心上,对她来说杜和去与留才比较要紧。

然后安丰就没再说什么了,认认真真的浇着水,直到午饭时分姚海棠和青苗做得了饭,乔致安跟杜和也没有出来:“青苗,你去叫一下乔院长和杜和一块儿来吃饭,不管什么事儿也得吃了饭再说啊!”

应了一声青苗就往院里去,在院儿外停了停青苗才走进去低头道:“院长、公子,海棠姑娘说饭得了,请二位过去用饭呢。”

“嗯,那就先吃饭吧,不管什么事总得有个时间来思量,我还会在这留几天,要是想出主意来了咱们再说。”乔致安说着就起身来。

而杜和这时却依然坐着,在乔致安和青苗看向他时,他长叹了一口气说:“我知道这些事和我关系很深,但是在我不知道自己是谁,而你又觉得不需要让我知道的时候,我得问你一句,关我什么事儿!”

良久,乔致安无言相对,从前杜和没这么…无赖:“你可以这么想,但我不能由着你的话来答。”

其实像“关我什么事儿”、“关你什么事儿”这样的句式完全是从海棠那儿学来的。这就是姚海棠经常说的一句话气死人不算本事,一句话把人气得死去活来才叫本事,杜和无疑已经得了真髓。

到了饭厅里,有外客的时候安丰和青苗通常是不上厅里吃饭的,青苗和安丰也一直没被当成下人对待,只是有外客在杜和骨子里还是很讲规矩的。

今天做的是各类野菜,姚海棠最爱吃的就是各类野菜了,这时候正逢着野菜新冒出小芽苗的时候,最生嫩又最新鲜爽口,别说是云泾河,在这天底下都算是独一份儿的新鲜!

桌上摆着的是一水儿素白瓷盘,饭碗骨碟酱汁儿小盏也是通体素白,在阳光下散发着玲珑剔透的之感,看着就像是眼前下了一场细雨一般,很温润很清新。

吃过饭后,乔致安问了一句:“海棠姑娘,这些…瓷器果真是你所制?”

很自然地点了头,姚海棠应道:“是啊,怎么了?”

“海棠姑娘把配方和制器方法写一份给我。”乔致安只说要,却压根不解释为什么要。

其实姚海棠这人吧,真没想过要垄断这行业,再说了也要垄断得了啊,至多人就是工不如她精细,原料的配比不如她精准,总能做出差不多的来。

更兼着她现在明白了,这瓷器还能让她“怀壁其罪”,对于乔致安的提议她就更巴不得了。所以就算是乔致安什么都不解释地说要瓷器的制作方法、原料配比,姚海棠眼也不眨地就答应了:“不用写,有现成儿的。”

说完姚海棠就奔书房里去,取了册折页来,上头就记录了瓷器的工艺流程和原料配比。拿到折页后,乔致安也不翻看只是问道:“照着海棠姑娘所写,是否能制出一样的质地来?”

“当然可以,哪怕头几回不成,只要熟练了,自然就成了。不过釉里红比较特殊,那个失败率是很高的,还有窑变也是不能控制的…”姚海棠说了一堆“但是”和“不过”。

这一番话下来顺利地把杜和跟乔致安都说得无言相对了,最后杜和得出一结论:“做得出来,但不排除失败的可能,是这样吗?”

这解释太官方、太漂亮了,姚海棠赶紧点头说:“对,就是这样。”

“如果海棠姑娘不介意,回京后我把这册折页给言行云,流传出去自然会逊色一些,最精最好的还是掌握在海棠姑娘手里,这样给给海棠姑娘留些余地。”至于为什么要留余地,乔致安自然是不会解释的。

不过明事儿的人听得出来,杜和就听明白什么意思了:“海棠不适合京城!”

“这句话言行云也说过,但是公子舍不下她不是吗?”乔致安又开始和杜和鸡同鸭讲了。

但是这句话姚海棠听明白意思了,乔致安想说服杜和回京,因为杜和舍…舍不下她,乔致安就想着带她一块儿回,于是才有了这么一番话。而刚才那留余地的话,就是为了让她到京城后手里头留有倚仗,不过这算什么倚仗?

嗯,她现在越来越能听明白话了,跟杜和相处久了后,她居然学会听话外音儿了!

弱弱地伸起手来,姚海棠示意她有话说,莫明地这俩人在一块儿时她老觉得自己气场太弱:“我可不可以插句话。”

于是乔致安扫了她一眼不表态,杜和则笑着看向她说:“你什么时候这么规矩了,有话就说吧。”

“其实你们可以跳过我,直接商量你们的事儿!”她的话外音就是刚才杜和说过的那句——“关我什么事儿”。

京城既是是非地,她可以选择不去,但若有人让她觉得在哪儿不是问题的时候,她也愿意形影不离。只是看到时候她怎么想而已,关键是没到最后一刻她也不知道自己会怎么想。

不见棺材不掉泪,姚海棠就是这句话典型。

“公子。”

“你既然说这是我一直所期盼的人生,而我现在又得到了,那么你要用什么理由让我抛弃这样的人生,回到我不怎么待见的生活里去。”杜和有种感觉,自己如果回去了定是一番杀伐,从前他怎么应对这些他不知道,但是现在他不喜欢这样。

沉默了会儿,乔致安说道:“虽不期盼,但他们需要公子,或者说我们需要你回京中去。”

30.不需归

从本质上讲,杜和是个容易满足并且乐山好水的人,只是从前被困在京中繁华一片里,一切压抑着他的脾性,而且他所处的位置也不容许他不争随性。

所以杜和一旦离开了那样的生活后,就愈发领受到了平静安逸的妙处,就算是什么也想不起来,但并不妨碍他眷恋这样的生活。有山有水有海棠,衣食无忧生活平顺,这样的日子或过于平凡平淡,但对于杜和来说却如同归宿一般。

正如乔致安所说,这是他所期盼的人生,宁静如长河静静流淌。

当然杜和的骨子里还有股使命感,就是这股使命感促使他听完了乔致安的话,也促使他认真地思考这些事。有使命感的人通常还富有责任感,而杜和现在觉得自己最大的责任是姚海棠,因为他说过要和姚海棠过一辈子,他一直很认真,比姚海棠想象的要认真得多。

思索了一番后杜和问道:“如果我不回去,会发生什么样的事?”

“这世间少了谁也照样有秩序在,只是乱得时间久一点,乱得更加难以收拾一点,将来收拾起来更麻烦更困难一点。”乔致安虽然说一点,但他的表情很凝重,给人一种这很麻烦的感觉。

然后杜和就笑了,看着乔致安说:“致安,我相信你。目前京城还不到非需要我归去的时候,我肯定是要回去的,哪怕只是回去问问自己是谁,但不是现在。致安,你仔细想想,现在真的是最好的时机吗?”

闻言,乔致安一阵沉默,良久无语后道:“我一直相信公子的决断,现在也依然信。”

“用你的钝刀子去挥砍吧,如果没人颤抖就好好吓唬他们,不要当成个大事儿来办,就当是玩儿,其实真把事儿定义在玩上,这摊子事儿还是挺好玩的!”杜和说着如同嗜吃的人见了美食儿一样,眼神里流露出很热烈的东西来,仿佛对他来说从前一直都在玩儿似的。

“那我立时就回京里去。”乔致安说话间就要起身。

在一边儿听了好一会儿话的姚海棠这时忽然喊住了乔致安:“乔院长别急着走,我送乔院长件礼物,或许乔院长能用得上。”

锦囊妙计什么的,她打算学一学,不过她预备两个锦囊,一个里边放三十六个计,那三十六个计吧有一个很直接的统称——《三十六计》,另一个里边儿放个兵法,兵法自然是以姓氏命名的——《孙子兵法》。

这俩本可谓是古往今来,阴谋阳谋的集大成者,她自己读不出味儿来,可乔致安肯定是能举一反三的。不过姚海棠可不敢托自己的名,只敢把事儿推到远古时候去,反正不关她的事儿,她就是做个转述而已。

末了,两本书抄写好后,杜和先看了,一句话就打消了姚海棠的担忧,怕这两本书对乔致安这样惯钻阴谋阳谋的人是鸡肋:“倒真是连环妙计,这连环计尤其好,你说这么多计谋套在一块儿用,用得多了谁还能知道原本目的。”

怎么听着像《盗梦空间》的原理,多重梦境…原来就是连环计的一种诠释手法而已:“当然了,先人们的智慧总是无穷的,只要愿意钻研,什么事儿都能找着解决的法子。”

“我怎么觉得从前没有看过这两本书,要是看过定然会记得。”杜和这时在想啊,姚海棠怎么什么都知道,真是博学精深,就是本身有点儿糊里糊涂的。

他且不知道自己还糊涂得很呐!

对于这个问题姚海棠早有答案了:“是远古时期留下的残片上记录的一些文字,那些文字我也是对照了很久才得出来的,未必人人都愿意花这个时间,我也只是闲得没事试试看,也没想到真能复原出来。”

“嗯,这俩本书一本大用场派不上,用在小处定然有其用途,另一本倒是适合行军之人都看看,总有些合用的地方。”杜和当然不会认为是姚海棠写的,这两本书无论哪本都得历经世事,而后穷思竭虑才能写出来。

“我觉得乔院长那脑子肯定用不上这两本,不过太平院里总有人需要的。”姚海棠这么说道。

然后就听得杜和问她:“为什么海棠要把这两本书给乔致安?”

呃,这个…一时头脑发热呗:“太平院越稳得住场面,你不就能越安心嘛!”

闻言,杜和亲昵地揉了揉她头顶的发丝说:“海棠,我们什么时候订亲好呢,最近良辰吉日可多得很。”

有感觉还没多久,就说要成亲,姚海棠有点儿接受无能,于是眼神看向杜和,有些怯怯地说:“这…太快了,我是个脑筋很慢的人,慢慢来、慢慢来…”

说完姚海棠就在那儿“嘿嘿”干笑,杜和对于这样逗弄姚海棠非常热衷,他自然明白一切太快了,所以他才经常戏谑似地提起这句话,一点一滴的才好让她渐渐有心理准备:“好,我们还有得是时间,不着急,慢点儿就慢点儿,只是你这脑子别一门心思扑在制器烧菜上才好。”

“我也不想的,你也见到了,我一出门就问我最近做什么好吃的了,好像我不做就对不起大家伙儿似的。大家殷殷地问我什么时候制新器,什么时候开馆子,什么时候做好吃的,一天不做就得被问一天。”姚海棠对此很苦恼,一个艺术家被硬生生歪成了一厨娘,没这么悲催的人生。

敲了姚海棠脑门一记,杜和声音温醇地说:“那也是你自找的,镇日里做好吃的,还招呼四邻来尝,你的名声不被传出去才怪。”

叹了口气,姚海棠说:“万人吃万人香,一人吃了烂肚肠,做了好吃的一个人吃才没意思呢。”

忽然间杜和看着姚海棠那张不甚乐意的小脸儿,觉得她这小模样儿真是勾人得很,伸出手指点了点她眉心,指腹轻轻地贴着她的肌肤时,如同花瓣一样柔滑的触感并着她双睛清灵灵地望来时,杜和觉得自己沉醉了:“你得承认,你喜欢被夸奖,每当有人夸你做的食物好吃时,你不但觉得快乐,还非常有成就感,你喜欢这种感觉。”

痴痴地看着杜和,两人这时贴得再近不过,姚海棠似乎能听到自己的心跳瞬间加速了。杜和的身上有山林气息,很清爽干净,被这样的气息包围着的时候,姚海棠认为自己更喜欢这种感觉:“杜和…”

“傻海棠。”这时候如果不把姚海棠抱入怀中,杜和会怀疑自己是不是脑筋有毛病,虽然他确实脑筋有毛病!

被拥进怀里的时候,姚海棠感觉自己全身都在发热,杜和的怀抱也是滚烫的,两人偎在一起那温度就愈发地高了起来。她有些不安地动了动,又想起这时候是不能乱动地,于是又瑟瑟地停了下来:“大白天的…放开了,万一乔院长或安丰、青苗进来就不好了。”

她这模样总能让人生出戏谑之意来,杜和贴近了她的耳畔轻轻柔柔,甚至是带着几分魅惑之态地说道:“夜里拥抱就更不好了!”

这话让姚海棠原本就很红很烫的脸一下儿更红了,红得都快滴出血来,她伸出手推开了他,似嗔还怒地瞪着他说道:“没想到你也会说这样的话。”

当然,杜和这句话至多是暧昧,绝对不到下流放肆的地步,所以姚海棠才只是似嗔还怒地瞪着他。

很多时候,杜和是一个擅于拿捏分寸的人:“嗯,我也没想到海棠的脸能红成这样,多好看啊!”

这会儿姚海棠都不爱理他了,这家伙不正经起来还能这么不正经:“讨厌!”

这一声“讨厌”让杜和笑得分外开心,那笑声甚至在屋子里院子里回荡,驻足在院外的乔致安听了也不由得脸上有了笑:“青苗,去通传一声。”

“是,院长。”青苗这时脸上也有笑,里边儿的情形她自然也听见了,学过功夫的人就这点儿好,听墙根都不费工夫。

待青苗进去后,乔致安才喟叹了一句:“公子,您倒是越来越有趣了。”

这句话是针对从前杜和总说他无趣而言的,乔致安认为自己或许真的不该来,姚海棠是个好姑娘,杜和这样的状态也很好。他们这样下去一辈子或许才是圆满的人生,而京城是不圆满的,从来没有圆满过,也从来没有人真正在京城圆满过!

当乔致安走时,正是漫天风雨如丝如缕的时候,姚海棠拽着杜和在云泾河的河面上钓鱼,按姚海棠的话说春季里鱼最肥嫩鲜美,杜和自然只能领着她驾了船到河上钓着。

两人一人一个斗笠,身上披着蓑衣,杜和每看一眼总不由得摇头:“海棠,咱们非得穿成这样。”

“你没看大家伙儿都这么穿,既暖和又淋不着雨,多好呀。”姚海棠看了四下一眼,这时候河面上还是有不少人来捞鱼的,只不过人家是网捞,她是在这儿钓!

这时河边上忽然有太平院的车马驶过来,姚海棠看了良久,又看了看杜和忽然想起一句诗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需归!”

这样的小风小雨自然是不需归的,倘若风浪大了,归不归?

31.秋水剑

春日里的时光总是来得快去得快,当云泾河满城花渐渐谢去时,姚海棠终于捱不住决定开饭馆儿了。做为一个现代人,开饭馆儿这事儿当然要有特色,当然不能和旁的食肆相同。

想来想去,她差点儿决定弄个西式快餐店,后来一想那可是垃圾食品,会害了一代人的,赶紧把这念头打消了。这老祖宗的吃喝精髓还没体现出来,就尽想着崇洋媚外了。

其实姚海棠是一个对食物很执着的人,就算是青苗来了,她也坚持自己下厨,就像杜和说的,当做出来的食物被人品尝,看着人有满足感时她很快乐,并且非常有成就感。

她是个很简单的人,并不是说她不会剖析一些复杂的事儿,而是她更乐意这么简单的活着。有句话说难得糊涂,在她这儿就是幸而简单。

“海棠,你真决定开食肆?”杜和不知道为什么,有点不太希望她真的全身心扑到吃这个字上边儿去。

“啊,上一趟街被人问百八十回,我烦了,开个食肆堵堵他们的嘴。唉呀,别拿这样的眼神看我,我知道在固有的观念里,从商是最底层的谋生手段,尤其是个姑娘家更加不妥当。所以,杜和啊,一切就交给你了。”按姚海棠的想法儿,她可不想做佟湘玉或金镶玉那样的女老板。

一听说交给他,杜和就愣了愣然后说:“我就会生火,不会做菜。”

看他这有点儿傻愣的模样,姚海棠一时兴起也伸出手指戳了戳他的眉心,说道:“真笨,找厨子就是了,菜谱从我这里出,让他们过一段儿来学就是了。不过,这厨子得可靠,要不然学了就跑了,那我可就操心了。”

当姚海棠纤细的手指在阳光下如葱段儿,轻轻地点在他眉心时,那如同雨点儿一般的感觉让他有些出神。过后便伸手握住了姚海棠的手掌,声音不由得有些干涩:“好,这事儿我来办,你只管歇着。”

这会儿青苗正在一边修剪枝叶,一看这场面不由得直摇头:“这就叫只卿一言,碧落黄泉,杜公子真是冲动啊,海棠真是好命啊!”

但是杜和能这么凡事亲力亲为吗,到最后杜和喊了一声:“青苗,找厨子的事交给你了,我相信你的眼神。”

在心里叹了口气,青苗终于意识到,杜和不是冲动,杜和是相信有人可以用,所以答得满不在乎!

初夏时节动念要开食肆,至夏中时食肆已经初具规模,杜和就问姚海棠这食肆要取个什么名字,姚海棠想了很久说:“天然居,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你看怎么样?”

“心思极巧妙,海棠这脑子里果然有点儿东西。”杜和笑道。

当这对联儿和牌匾最终挂上要开张了时,姚海棠决定用铜编钟做开张庆典,做为一个现代人花篮、剪彩什么的当然不能少。庆典上她还撺掇着杜和去敲编钟,因为她觉得杜和敲编钟才真正能叫赏心悦目。

虽然杜和觉得姚海棠的提议太出格,可是压不住她娇声相请。

一切,便就是从这场赏心悦目开始的,当时祭天敲编钟的只是礼官,一来不熟,二来也匠气得很。可杜和敲得编钟出来,从第一个音儿开始到最后一个音,场中一直是肃静的。

每一个人,哪怕大多是不懂得音律的人,也都听得如痴如醉。姚海棠看着这场面,还颇有些奇怪:“咦,这么安静,大家伙儿怎么跟都晓通音律似的,一个个听得这么入迷。”

“是乐器!”在不远处的陈荣这么说了一句。

要是姚海棠在肯定得反问他一句:“本身就是乐器,要不然你以为是什么。”

“头儿,司珍坊怎么舍得把她放出来,这怎么也是得当宝贝一样供着的主儿啊!”

于是陈荣瞪了身边的人一眼说:“我怎么知道,听说是言行云让她放还的,这话要是在京城我还能问问言公子去,这么个犄角旮旯里你让我上哪儿找答案去。”

“头儿,这似乎能安抚人心?”

“乐器可生可杀,这东西要是弄到战场上去,鼓舞士气之类的可太有用了。”

然后陈荣就被反驳了:“敌军也会听到的,我倒觉得应该运回京城去。”

陈荣一想,这正说到了点子上啊,于是赞赏地看了眼下属说:“不错,脑子变活泛了。既然你脑子活泛,你回头去跟海棠姑娘说,买下这铜编钟。”

“啊…”

“啊什么啊,这事就交给你了,办不好别回来见我。”说罢陈荣就起身了。

其实跟姚海棠买这铜编钟,她不知道多高兴,这意味着“艺术”也有人欣赏了,这让她觉得自己不再是个培养吃货的!基本上是成本价儿加个人工姚海棠就把编钟卖给了太平院来人,在她印象里,这玩艺儿吧也就能摆着镇镇场面,真没什么大用途。

而杜和呢,一直知道姚海棠不怎么把自己做出来的东西当回事,他觉得这样挺好,这极符合他所欣赏的行事风格,他坚定地认为姚海棠就是那山崩海啸于前而面不改色的,因而当然不会跟姚海棠说她这东西有什么样的价值。

“你又要带船出去啊,一路顺风顺水早点回来,我等你。”姚海棠多少有点舍不得,正当是浓情蜜意,又是天然居新开张,场面热闹又火爆,她从开始数银子数到兴奋无比,到现在已经不怎么关心帐面上的流水了。

揉了揉姚海棠的头发,杜和说:“几天就回,你要是出门上街,千万带着青苗知道吗?我不在云泾河的时候,有什么事儿多跟陈荣说,他虽然有时候要犯浑,但在云泾河总能压得住场面。”

点头应了一声,姚海棠说:“好,对了,我有东西给你。”

说完姚海棠就蹦到屋里去了,出来时物上捧的是一把剑,剑套上是东朝司水的神明,据说只有有司水神君傍身在水上是绝对不会出事的。姚海棠这些日子背着杜和做出来,就是为了这时候给他个意外惊喜。

可是杜和一点儿也不意外,只是笑着看着她说:“我还在想你打算什么时候把它给我!”

原来早被看破了,她真是个傻不拉叽的,只怕是人尽皆知了的事儿吧,她还特高兴的认为是个只有自己知道的秘密。没好气地瘪着嘴,瞪着杜和说道:“你就不能当不知道。”

逗弄起来这么有感觉,怎么舍得放着大好的机会不用呢,杜和笑着抽出剑一看,剑柄上有“秋水”两个字:“秋水,为什么要叫秋水?”

“春对秋,上一把既然叫春雨,这把就叫秋水。”其实她就是想起了一句“秋水无尘”,于是就顺手在剑上刻了秋水两个字。

“那以后得打齐四把,把春夏秋冬制齐了。”杜和笑言之中就带着这把剑上了船,看着姚海棠在码头上朝他挥手时,杜和忽然有种离别之感,从前他从来没有过这样的感觉。

紧握着秋水剑,杜和稳了稳心神,或许只是错觉,他这么告诉自己。

然而这一去,杜和却遇上了事儿,也就再没能回云泾河去。跑船的人比预定的时间晚回了十余天,但是等船工们都下来了,姚海棠久等不见杜和就问道:“你们回来了,怎么不见杜和?”

这时船工们互看了一眼,最后有人上前一步说:“东家他不见了…”

“胡说什么。”姚海棠下意识地就说了这么句话。

只听得那人道:“那天风浪大,东家坐的船和另一条船撞在了一块儿,浪把好几个人都卷走了,东家也是惯来的好水性,可是我们水性不好的人都起来了,偏偏不见东家。我们马上就去通传了水运司,水运司和东家打了几回交道倒是尽心尽力地捞了搜了,沿着河面上下都看过了,却还是没找着东家…”

“水运司现在还在找东家,这都好些天了就算是…也该起来了。”这话是想说就算是溺水身亡了也应该浮出水面来了。

可是姚海棠怎么也觉得这不像是真的,所以瞪着船工们说道:“我才不信你们,又是杜和让你们合着伙儿玩笑是不是,这不好玩。”

“姚姑娘,我们怎么敢拿这样的事儿哄你!”

这时陈荣忽然领着太平院的马车驶了过来,姚海棠一看急忙上前去拦下了太平院的马车,然而她刚想说什么陈荣就抢在前头开口了:“姚姑娘,我现在没工夫跟你说什么事儿,四公子发了信儿来,让我们太平院有一个是一个都去平江城寻他,四公子发了话儿,我们可不敢耽搁半分。您得知道四公子是个多么可怕的人,去晚一步我就见不着明儿的太阳了。”

其实陈荣已经知道了杜和在河面上失踪的消息,要是他们那位四公子不找麻烦,他当然愿意帮忙找去,但有四公子在前,他还真不敢多耽误!

“姚姑娘,我一定给你去水运司好好打声招呼,让他们好好给你找。”说完陈荣就上了太平院的马车,头也不回的走了。

留下姚海棠在原地老觉得事情很荒唐,她当然不会相信在水里跟回了家一样的杜和会出事,她唯一担心的是杜和的家人找来了,把他不声不息地带了回去。

强势的杜和肯定会有更强势的家人,姚海棠坚信这一点!

32.四公子

平江城是四河交汇口的其中一个城池,相对其他城池来说,平江城最为繁华而且相对更安稳一些,毕竟平江城地势比较高,而其它几座城池一逢到夏天就得淹水。

当陈荣领着太平院的人到平江城时,他们那位四公子正高坐在太平院里捧着柄剑出神,陈荣见了立马拜倒了:“属下见过四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