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这时候现做也不行了,就剩下一团老面儿现在也发得过了,只得捡了几个包子,配了一碟酱菜、一碟现炒的时蔬和一碗粥,粥里掺了麦子和薏仁,早上吃着最能补充热量和营养。

“要快些端过去,凉了青菜就不好吃了,公子要是吃着包子有些腻,就请公子就着酱菜。”她自己做的东西她心里清楚,油是不多的,就是杜敬璋这人嘴刁,尝着肯定还是腻。杜敬璋是从小吃惯了大鱼大肉的人,所以长大后反而返朴归真,不爱肉了。

小厮听了连连应是,赶紧提着食盒四平八稳地就跑了,看来是个有功夫底子的,要不然怎么能保证那粥不洒出来。

当食盒提到书房里时,杜敬璋还在处理一些积压的事务,实在是他离开得太久,一点点堆积下来,真不是一天两天能办完的:“平益。”

“公子。”陈平益是杜敬璋的贴身小厮,杜敬璋不惯让丫头侍候,打小就这脾气,陈平益也算是和杜敬璋一块儿长大的了。

就见杜敬璋指着旁边一堆东西说:“把这些都拿回事务房里去,让他们看着处理,跟他们说,不必事事都报来。”

放下了食盒后,陈平益看了一边的一堆册页帐簿,然后说:“公子还是先吃点东西吧,我去南厨房拿了食盒来,公子看看有没有喜欢的,有就吃些。昨天晚上公子就吃得不安稳,早上要是再不吃,公子还不得饿坏了。”

对吃这东西,杜敬璋只是讲究,但并不执着,所以向来是可有可无,吃两口养着就行了:“既然提来了就呈上来,吃了也安了你的心好去办事。”

对于下属,杜敬璋通常是很宽和的,所以陈平益才会主动去拿食盒。陈平益打开食盒把粥和包子一一摆在书房一侧的偏间里,然后才请杜敬璋过去用:“公子,那我先把这些拿过去,您先吃着。”

“去吧。”杜敬璋说着坐下了。

端起粥碗喝了一口,倒是平顺得很,吃包子时也没什么异样,酱菜也是和园里常备的,过一道油炒了并不能尝出什么与众不同的味道来。只是小菜清酸爽口,过着粥吃着更容易下咽一些。

一夹了青菜后,杜敬璋就尝出不一样来了,他的味觉很好,很明显能尝出青菜里有一丝很淡很淡的醋味,淡得恰到好处,如果不细尝根本尝不出来:“青菜里加醋更爽脆鲜嫩,还能掩盖青菜本身可能有的少许泥味。”

这话像是想也不用想,就到了杜敬璋嘴边,说罢他就停下了筷子:“看来这一年多,八成是做厨师去了,上回见人烧火还冒出一句人要实心,火要空心来。”

想着杜敬璋摇头失笑,然后继续安安静静地吃着饭,等陈平益回来时,杜敬璋已经在院子里了,饭后不能坐,杜敬璋是习惯在院子里走走看看的:“公子用完了,我这就去收了,公子用着合口味吗?”

“不错,青菜很好。”杜敬璋这么说了一句。

“公子也不能总吃青菜,不吃肉哪来的气劲。”陈平益的想法就是这样的,虽然杜敬璋身强体壮,可他朴实的想法还是认为要吃肉才能更健康。

对此,杜敬璋并不多言语,陈平益这话说了不止一回二回了,是几乎天天要说上一回。想着摇头笑了笑,不知道谁说过,青菜豆腐最养人,红肉白肉都肥人。

这时陈平益正在侧间里看着盘碗:“公子居然都吃完了,两包子一碗粥,还有青菜和酱菜,公子从前可是过点只尝不会正经进食的。”

过点不食这也是规矩,陈平益也只是尽人事听公子命,是真没想到杜敬璋能吃完。看着空盘空碗,陈平益想了想决定:“以后都去南厨房端早饭吧。”

把食盒送回去后,陈平益就跟方满仓说了:“以后公子的早饭就定在南厨房吧,东厨房的菜公子还是喜欢的,就是早饭总不合意。”

一听这个方满仓又愣神了,等答应了把陈平益送走后,又不由得细想,昨天是大席的点心,今天是公子的早饭,这姚春雨手艺难道真的很不错:“可是我尝着味道一般,也不见得有什么出奇的地方。”

这时方满仓却忘了他自己说过的话——“一样米养百样人,百样人有百样味”,姚海棠做的未必多好,只占了一个“投其所好”。更何况姚海棠和杜敬璋在云泾河一块待了那么久,天天给他做饭,怎么可能不清楚他的喜好,自然就能“投其所好”了。

而且杜敬璋在青菜里尝到了他应该陌生,却感觉非常熟悉的味道,所以不由自主地就多吃了些,这也是很正常的反应。

至于姚海棠在想什么,她觉得自己像是一个掌握着某个秘密的孩子,正在拿着这个秘密作弄别人,很有趣,她很擅长于在不愉快里找到有意思的一面,所以通常她都是高兴的,笑眯眯的。

相处多了几天后,方满仓和南厨房里的人对姚海棠最大的印象就是:“这姑娘就是笑得好,别的不说,看着她笑也觉得喜兴。”

这日晚上蕃王们就会入府来,东厨房从三天前就开始准备,不管是大菜小菜还是各式点心,该备好的都备好了,这时候需要的就是把准备好的都一一做出来。

早上时姚海棠依例做好了早饭,今天是带芯儿的面条,外边儿是菜汁儿和的面,里边是肉泥和的面,揉出来上锅煮了再码上菜码儿,配上各色酱菜和面点,这一顿早饭就算得了。

“小杜呀,如果这味儿吃着让你觉得真熟得一塌糊涂,那就对了,东朝可没这带馅儿的面条呀”姚海棠笑眯眯地看着陈平益把食盒拿走,满脸憋着坏的笑。

有时候人生就这样儿的乐趣呗,哄完自己涮别人,多好殊不知涮人者总会有被涮的时候…

57.说清楚

蕃王们到和园几乎都是踩着点儿来了,黄昏时分正要掌灯的时候,各蕃王们就来了,蕃王们这些日子天天吃请,其实身体也吃不消。哪府不是大鱼大肉,真来了客人难道还能做全素宴,一到要吃饭的时候蕃王们就想吐。

想吐可以,但还得继续吃,好在众人一想着杜敬璋惯来好清淡,对和园的小聚也就没这么腻味。存下来还有蕃号的蕃王一共八名,加上在京的亲王和诸位公子们,这晚上也是四五十人的小宴。

“老四,这年余你上哪儿去了,可让兄弟们好找。”一进门就大声说开了话的是惠王,蕃王们多是太祖玄孙,其中惠王是太祖第五子的后人。

“劳兄弟们惦记着,这些日子在江湖倒也过得不错,看了些从前看不到的事,过了段儿想了想不着的日子,倒是颇为有趣。”杜敬璋这时脸上尽是笑意,就似是半点芥蒂也没有一般。

在场的谁也不是傻子,当然知道杜敬璋回来后会有不小的动作,好在蕃王们在外就蕃,京城里的事听着看着就当是戏台子上,没谁插手也插不上手。但是这一番话听在在京的诸位公子们耳里,那就味道各异了。

这时大皇子上前来说:“赶紧都坐下,这大冷天的在院子里吹的什么风,老四刚回来还在养身体,父皇可说了,这段时间得让老四好好养着。”

众人一听大皇子打圆场,一个个也就笑着赶紧入厅里安席,进了厅里安座下来,先有使女递了热巾子和热水来,恭恭敬敬地请诸皇子和蕃王们温手暖面,然后厅里才各自谈笑开来。

这个说:“听说楚地涨水,今年河堤可以多注意些啊”

那个说:“我昨日在万青斋里寻了副好画儿,改明儿个大家伙儿一块参详参详。”

众人说来无非是些风月之事,间或夹一两句关于各地的消息,至于朝里的事、宫里的事自然是半个字不提,乃至是杜敬璋这一年多不见的事也少有人提及,毕竟有些事情,大家心照不宣就得了。蕃王们是没必要说,京里的诸皇子们是说不得,这事儿少不得是有人搭着干系的。

话至酣时,杜敬璋向着场中众人说道:“这些天知道你们吃得满肚子油水,今儿到我这青菜豆腐招待你们一顿,回了可别说我在饭桌上省银子。”

“老四你这明摆着是小气啊,还说在前头了,你们都看看,老四这副嘴脸,年余没看我还真不习惯,现在见着了省事了,什么也不缺了。”某位蕃王这么说道。

“老四你要是缺钱呢就跟兄弟们说一声,我们给你拼凑拼凑,不至于吝啬着我们这顿啊”从人谈笑间无不是旧年常要调侃的话。

坐在主座上的杜敬璋一一回以笑意:“各位若要凑,我自然是缺,总不能让大家的念想落了空。”

大家伙儿又是一通调侃,待各自暖起来脱下外裳时,就到了上菜的时候,先上的素汤素菜各位蕃王和皇子们自然吃得不错,天外楼的素材水平当然不一般。

饭罢酒停,各自又说了会儿话的时候就到上点心了,这时已近夜深,姚海棠想着不能光有点心,就做了消食化积的乌兰茶,择器时选了洁白的瓷盅。

见她取了瓷盅用,东厨房的管事一脸肉疼地说道:“这些瓷器是司珍坊出来的,不是谁家都有的,可稀贵着了,让他们上的时候小心着些。”

“这…好”姚海棠看了看瓷盅,她还说怎么不像自己做的,自己做的那一批都有西城的底款。司珍坊的色不够白,地子不够薄,声音也没那么清脆干净,就这样的物件居然也成了稀罕物件?

茶用小盅盛放好了,点心有苜蓿芽春卷,点了蟹黄的水晶四合蒸饺,加上什锦水果糕、速炸鲜花儿和杜敬璋极喜欢的白茶饼,五样小点心各自入小盘再置入大盘,大盘中间摆着乌兰茶,一盘盘装好之后使女们趁着热赶紧端入了厅里。

梅红色衣裳的使女个个指如白雪,捧着加了盖儿的大盘子上来时,众亲贵们一眼就看到了那素白大盘:“这是司珍坊做出来的…对了,那叫什么来着?”

“瓷器,说是什么素骨天成,一色独韵,反正我是粗人看不出好了。”这位答话的蕃王大概是离京城比较近的,对这些东西知道得更多一些。

忽然有知情人士冒了出来,面有得色地道:“我倒觉得司珍坊的不如一个落款为西城的人制作的,我封地里有个叫云泾河的地方,当地官员送了我一套,那才叫好东西。比这还白些透些,拿在手上轻飘飘的,一旦筷子碰了那声音就和太平院弄到京城里的那个铜编钟的声音还好听。”

这底下说话自然各自小声,但杜敬璋还是听着了些,西城,又是西城。看着摆到面前的素白瓷器,杜敬璋似乎知道这些东西是怎么弄出来的,泥里出火里去:“应该还有红的”

当一一呈好后,使女们把盖儿揭了,刹时间厅里忽然没了声儿,倒不是这些皇子王孙们没见过好吃好喝的,一打开时烛光投照在素白的瓷器上一种淡淡的晕黄之感,似如是金色一般,比起那些奢贵的餐具来,白瓷不奢自华是另一番风骨。

刚才那位自诩粗人的蕃王自言自语般地说:“乖乖,我也看出好来了,那些拽酸文的说了,敷朱如少女,不染似神仙,果然很少女。”

有人问云泾河一带为属地的蕃王道:“你刚才说西城的还要好,那是什么光景?”

那位蕃王指着灯说:“摆出来在灯下一照,玲珑透亮,还能看出梅花儿的纹样来,那大汤碗盛了水放在太阳义底下,养上两尾鱼摆在厅里头,比摆什么都好看。”

“那我回头顺路上你那看看。”

在这边着话的时候,那边已经有人开吃了,先挟了苜蓿芽春卷儿,外边儿金黄酥脆,里边儿鲜爽可口,配在一起正是一个相得益彰。再到蒸饺,蒸饺是以澄面为主做的,所以皮儿透明得能看到里边儿馅,一口一个进嘴里,蟹黄面皮儿和在头的汤汁儿混合在一起,不粘不腻显得很味道不浓不淡气味皆诱人。

每一样小点心各有各味,只吃到什锦糕点时会觉得有些干,正好配了乌兰茶,喝着清酸香口,像是洗净了肠胃一般,连带着嘴里也一股子干净芳香之感。

“老四,你果然是兄弟们里嘴最刁钻的,园子里做出来的吃食,我们在外头可尝不着,长见识了。”其实好吃的他们谁没吃过,只是猛地一肚子油水吃,吃些个爽口的,就觉得味道分外好。再者,他们这不是在捧杜敬璋的场么,就算再难吃,他们也会表现得和现在一样。

不为别的,只需要两条就够了,一来他和太平院、司珍坊干系都很深,二杜敬璋现在的职务是外事司的头儿,蕃王们指着他高抬贵手呢。

杜敬璋能不知道这些吗,当即只是一笑,静静地吃着用着,让余人皆愧其仪态,就是这时候吃饭也不有一句话儿的,不过也不止他一个人。前来的皇子们里,除了年纪小一些的,哪个不是由里到外的好规矩。

宴席过后,杜敬璋一一送了蕃王和皇子们离府,然后他派人去暗里叫了乔致安过来。乔致安不知道是什么事,就换了衣服连正门都没走地进了杜敬璋书房里:“公子,您传我来所为何事?”

“我让你查的西城,还是没有线索?”杜敬璋开门见山地问道。

摇头答没有,乔致安说:“公子,那位西城已经不在云泾河了,现在属下正在四处派人寻找。”

沉默了会儿,杜敬璋说:“乔致安,什么时候太平院办事的速度这么慢了,我以为天下没有太平院不知道的事”

“实在是其人出现的时间太短,短到无迹可查。”乔致安答道。

“无迹可查,真的无迹吗,《红楼梦》,十二金钗的铜勺我手里都有一套齐整的了,你到底在做些什么,还是你认为有些事不应该让我知道?这一年多来我去了哪里,你是真的不清楚,还是认为那段时间的事会妨碍一些东西?”杜敬璋首次对他的属下生出怀疑来,他很不喜欢自己怀疑惯来信任的属下,但种种般般让他不得不这么问出来。

从杜敬璋嘴里问出来的这两个问题,不管是哪个都是乔致安尽量避免提及,并且一点儿也不愿意告诉杜敬璋的:“公子,您只问西城,并没有问这些细节,自然这些我们也查到了,但公子要的器师西城至今我们还是没有找到。这是属下的过失,还请公子责罚。”

对于乔致安的回答,杜敬璋很想拿桌案上的笔筒砸过去:“责罚,我责罚你什么,你现在是太平院的院长,按职位来说你比我还高半级。乔致安,你和小言是我最不愿意怀疑的人,所以这件事我明明白白地问你而不是动用自己的人去查,之于我的信任,你给我还报的却是疑问”

“公子恕罪。”

“现在我问你答,不要有任何隐瞒,你知道我的脾气,最恨的不是背叛,而是隐瞒。”杜敬璋最近愈发能感知到一些东西,但是没有任何具体的片断或记忆,只是一种很笼统的感觉,非常朦胧,这导致他不得不弄清楚。

他是个不允许自己存疑的人,更不能允许自己的属下让自己存疑

56.小趣味

尝过了茶点后,杜敬璋并没有多说什么,只让管事让南厨房准备准备,过几天小聚时上几道心思巧一些的点心。管事的只以为杜敬璋尝得好了,转过身去就交待了话给方满仓:“方师傅,今天姚春雨做的点心不错,公子偶然尝了一点儿,然后就让我过来说过几天蕃王们过府小聚,你们南厨房也准备几碟点心过去。”

听了管事的话,方满仓有些愕然:“是说让姚春雨备大席上的点心?”

管事的听了自然是点头:“看来是刚好不甜腻,配着茶喝味道干净清爽,公子吃了还算适口。”

点头应了事,方满仓转过身回了南厨房里,这时姚海棠在那儿备明天早点需要用到的一些东西,一看正在那揉得了面往面上盖湿的纱布呢。方满仓叫了姚海棠一声,然后姚海棠就转过身来,方满仓看了两眼说:“管事让你准备准备,过几天蕃王们来和园小聚,你做几样点心到大席上去。”

本来方满仓以为姚海棠肯定会有些不知所措,哪知道她一听完就笑着应道:“是,我会准备好的,请方师傅放心,一定不给咱们南厨房丢人。”

这么一来方满仓还有什么可说的,只得“嗯啊”了两声,然后说:“你准备吧,要做什么到时候告诉我一声,我看看行不行得通。”

细想了想,姚海棠知道自己或许答应得太过顺溜,得留点余地才对:“还要请方师傅多指点,我毕竟初来乍到,又懂得不多,方师傅如果不指点,我可是两眼一抹黑的。”

话一说出来方满仓才满意地点了点头,脸上也有了笑:“说什么指点,你的点心做得不错,拟好了告诉我就行了,要真有什么要帮忙的你再跟我说。”

见自己的话有了效用,姚海棠也挺高兴,人情世故总要一点点明白,一个人面对这个世界,不强悍起来怎么能行:“好,先谢过方师傅。”

“不用客气,南厨房里就我们俩上灶,当然要相互帮衬。”说完话方满仓挺高兴地走了。

留下姚海棠一个人在那儿有些笑不出来了,做什么呢,这还是个事呢她答得好是因为脑子里点心确实有不少,但真到了大席上一般的点心肯定是不成的。美味可口在一边,精致漂亮也是必需的,而且还得有点让人惊艳的地方在。

水晶蒸饺、时蔬春卷再加上南方的雪梨冻、蜜制浆果,或者再来一碟炸鲜花儿?想着就开始准备材料,但在这之前先得把明天的包子做出来。

东朝有包子有馒头,只是包子种类很少,北方多以面食为主,这算是吃惯了不新鲜的。但姚海棠知道的包子各类多得很呀,不管是菜包、肉包、三鲜包还是什么馅儿的,总之一样包子百样味,总能尝出不同来。

第二天早早起来先试做了一笼,配上粥吃下去方满仓也连说很好,等各院里的丫头小厮来取了,过了会儿竟然有杜敬璋屋里的人过来了:“公子说今天东厨房里做的早饭吃着有些腻,没吃两口就搁下了,听管事大人说南厨房的包子做得不错,我想着过来取几个给公子垫垫,不知道还有没有。”

一般是要多做的,这时候当然还有,只是这些馅儿都不是杜敬璋最爱吃的,杜敬璋喜欢是没有一丝肉星的蔬菜馅儿,可剩下的除了三鲜包就是灌汤肉包,菜馅的本来就做得少。

但是这时候现做也不行了,就剩下一团老面儿现在也发得过了,只得捡了几个包子,配了一碟酱菜、一碟现炒的时蔬和一碗粥,粥里掺了麦子和薏仁,早上吃着最能补充热量和营养。

“要快些端过去,凉了青菜就不好吃了,公子要是吃着包子有些腻,就请公子就着酱菜。”她自己做的东西她心里清楚,油是不多的,就是杜敬璋这人嘴刁,尝着肯定还是腻。杜敬璋是从小吃惯了大鱼大肉的人,所以长大后反而返朴归真,不爱肉了。

小厮听了连连应是,赶紧提着食盒四平八稳地就跑了,看来是个有功夫底子的,要不然怎么能保证那粥不洒出来。

当食盒提到书房里时,杜敬璋还在处理一些积压的事务,实在是他离开得太久,一点点堆积下来,真不是一天两天能办完的:“平益。”

“公子。”陈平益是杜敬璋的贴身小厮,杜敬璋不惯让丫头侍候,打小就这脾气,陈平益也算是和杜敬璋一块儿长大的了。

就见杜敬璋指着旁边一堆东西说:“把这些都拿回事务房里去,让他们看着处理,跟他们说,不必事事都报来。”

放下了食盒后,陈平益看了一边的一堆册页帐簿,然后说:“公子还是先吃点东西吧,我去南厨房拿了食盒来,公子看看有没有喜欢的,有就吃些。昨天晚上公子就吃得不安稳,早上要是再不吃,公子还不得饿坏了。”

对吃这东西,杜敬璋只是讲究,但并不执着,所以向来是可有可无,吃两口养着就行了:“既然提来了就呈上来,吃了也安了你的心好去办事。”

对于下属,杜敬璋通常是很宽和的,所以陈平益才会主动去拿食盒。陈平益打开食盒把粥和包子一一摆在书房一侧的偏间里,然后才请杜敬璋过去用:“公子,那我先把这些拿过去,您先吃着。”

“去吧。”杜敬璋说着坐下了。

端起粥碗喝了一口,倒是平顺得很,吃包子时也没什么异样,酱菜也是和园里常备的,过一道油炒了并不能尝出什么与众不同的味道来。只是小菜清酸爽口,过着粥吃着更容易下咽一些。

一夹了青菜后,杜敬璋就尝出不一样来了,他的味觉很好,很明显能尝出青菜里有一丝很淡很淡的醋味,淡得恰到好处,如果不细尝根本尝不出来:“青菜里加醋更爽脆鲜嫩,还能掩盖青菜本身可能有的少许泥味。”

这话像是想也不用想,就到了杜敬璋嘴边,说罢他就停下了筷子:“看来这一年多,八成是做厨师去了,上回见人烧火还冒出一句人要实心,火要空心来。”

想着杜敬璋摇头失笑,然后继续安安静静地吃着饭,等陈平益回来时,杜敬璋已经在院子里了,饭后不能坐,杜敬璋是习惯在院子里走走看看的:“公子用完了,我这就去收了,公子用着合口味吗?”

“不错,青菜很好。”杜敬璋这么说了一句。

“公子也不能总吃青菜,不吃肉哪来的气劲。”陈平益的想法就是这样的,虽然杜敬璋身强体壮,可他朴实的想法还是认为要吃肉才能更健康。

对此,杜敬璋并不多言语,陈平益这话说了不止一回二回了,是几乎天天要说上一回。想着摇头笑了笑,不知道谁说过,青菜豆腐最养人,红肉白肉都肥人。

这时陈平益正在侧间里看着盘碗:“公子居然都吃完了,两包子一碗粥,还有青菜和酱菜,公子从前可是过点只尝不会正经进食的。”

过点不食这也是规矩,陈平益也只是尽人事听公子命,是真没想到杜敬璋能吃完。看着空盘空碗,陈平益想了想决定:“以后都去南厨房端早饭吧。”

把食盒送回去后,陈平益就跟方满仓说了:“以后公子的早饭就定在南厨房吧,东厨房的菜公子还是喜欢的,就是早饭总不合意。”

一听这个方满仓又愣神了,等答应了把陈平益送走后,又不由得细想,昨天是大席的点心,今天是公子的早饭,这姚春雨手艺难道真的很不错:“可是我尝着味道一般,也不见得有什么出奇的地方。”

这时方满仓却忘了他自己说过的话——“一样米养百样人,百样人有百样味”,姚海棠做的未必多好,只占了一个“投其所好”。更何况姚海棠和杜敬璋在云泾河一块待了那么久,天天给他做饭,怎么可能不清楚他的喜好,自然就能“投其所好”了。

而且杜敬璋在青菜里尝到了他应该陌生,却感觉非常熟悉的味道,所以不由自主地就多吃了些,这也是很正常的反应。

至于姚海棠在想什么,她觉得自己像是一个掌握着某个秘密的孩子,正在拿着这个秘密作弄别人,很有趣,她很擅长于在不愉快里找到有意思的一面,所以通常她都是高兴的,笑眯眯的。

相处多了几天后,方满仓和南厨房里的人对姚海棠最大的印象就是:“这姑娘就是笑得好,别的不说,看着她笑也觉得喜兴。”

这日晚上蕃王们就会入府来,东厨房从三天前就开始准备,不管是大菜小菜还是各式点心,该备好的都备好了,这时候需要的就是把准备好的都一一做出来。

早上时姚海棠依例做好了早饭,今天是带芯儿的面条,外边儿是菜汁儿和的面,里边是肉泥和的面,揉出来上锅煮了再码上菜码儿,配上各色酱菜和面点,这一顿早饭就算得了。

“小杜呀,如果这味儿吃着让你觉得真熟得一塌糊涂,那就对了,东朝可没这带馅儿的面条呀”姚海棠笑眯眯地看着陈平益把食盒拿走,满脸憋着坏的笑。

有时候人生就这样儿的乐趣呗,哄完自己涮别人,多好殊不知涮人者总会有被涮的时候…

57.说清楚

蕃王们到和园几乎都是踩着点儿来了,黄昏时分正要掌灯的时候,各蕃王们就来了,蕃王们这些日子天天吃请,其实身体也吃不消。哪府不是大鱼大肉,真来了客人难道还能做全素宴,一到要吃饭的时候蕃王们就想吐。

想吐可以,但还得继续吃,好在众人一想着杜敬璋惯来好清淡,对和园的小聚也就没这么腻味。存下来还有蕃号的蕃王一共八名,加上在京的亲王和诸位公子们,这晚上也是四五十人的小宴。

“老四,这年余你上哪儿去了,可让兄弟们好找。”一进门就大声说开了话的是惠王,蕃王们多是太祖玄孙,其中惠王是太祖第五子的后人。

“劳兄弟们惦记着,这些日子在江湖倒也过得不错,看了些从前看不到的事,过了段儿想了想不着的日子,倒是颇为有趣。”杜敬璋这时脸上尽是笑意,就似是半点芥蒂也没有一般。

在场的谁也不是傻子,当然知道杜敬璋回来后会有不小的动作,好在蕃王们在外就蕃,京城里的事听着看着就当是戏台子上,没谁插手也插不上手。但是这一番话听在在京的诸位公子们耳里,那就味道各异了。

这时大皇子上前来说:“赶紧都坐下,这大冷天的在院子里吹的什么风,老四刚回来还在养身体,父皇可说了,这段时间得让老四好好养着。”

众人一听大皇子打圆场,一个个也就笑着赶紧入厅里安席,进了厅里安座下来,先有使女递了热巾子和热水来,恭恭敬敬地请诸皇子和蕃王们温手暖面,然后厅里才各自谈笑开来。

这个说:“听说楚地涨水,今年河堤可以多注意些啊”

那个说:“我昨日在万青斋里寻了副好画儿,改明儿个大家伙儿一块参详参详。”

众人说来无非是些风月之事,间或夹一两句关于各地的消息,至于朝里的事、宫里的事自然是半个字不提,乃至是杜敬璋这一年多不见的事也少有人提及,毕竟有些事情,大家心照不宣就得了。蕃王们是没必要说,京里的诸皇子们是说不得,这事儿少不得是有人搭着干系的。

话至酣时,杜敬璋向着场中众人说道:“这些天知道你们吃得满肚子油水,今儿到我这青菜豆腐招待你们一顿,回了可别说我在饭桌上省银子。”

“老四你这明摆着是小气啊,还说在前头了,你们都看看,老四这副嘴脸,年余没看我还真不习惯,现在见着了省事了,什么也不缺了。”某位蕃王这么说道。

“老四你要是缺钱呢就跟兄弟们说一声,我们给你拼凑拼凑,不至于吝啬着我们这顿啊”从人谈笑间无不是旧年常要调侃的话。

坐在主座上的杜敬璋一一回以笑意:“各位若要凑,我自然是缺,总不能让大家的念想落了空。”

大家伙儿又是一通调侃,待各自暖起来脱下外裳时,就到了上菜的时候,先上的素汤素菜各位蕃王和皇子们自然吃得不错,天外楼的素材水平当然不一般。

饭罢酒停,各自又说了会儿话的时候就到上点心了,这时已近夜深,姚海棠想着不能光有点心,就做了消食化积的乌兰茶,择器时选了洁白的瓷盅。

见她取了瓷盅用,东厨房的管事一脸肉疼地说道:“这些瓷器是司珍坊出来的,不是谁家都有的,可稀贵着了,让他们上的时候小心着些。”

“这…好”姚海棠看了看瓷盅,她还说怎么不像自己做的,自己做的那一批都有西城的底款。司珍坊的色不够白,地子不够薄,声音也没那么清脆干净,就这样的物件居然也成了稀罕物件?

茶用小盅盛放好了,点心有苜蓿芽春卷,点了蟹黄的水晶四合蒸饺,加上什锦水果糕、速炸鲜花儿和杜敬璋极喜欢的白茶饼,五样小点心各自入小盘再置入大盘,大盘中间摆着乌兰茶,一盘盘装好之后使女们趁着热赶紧端入了厅里。

梅红色衣裳的使女个个指如白雪,捧着加了盖儿的大盘子上来时,众亲贵们一眼就看到了那素白大盘:“这是司珍坊做出来的…对了,那叫什么来着?”

“瓷器,说是什么素骨天成,一色独韵,反正我是粗人看不出好了。”这位答话的蕃王大概是离京城比较近的,对这些东西知道得更多一些。

忽然有知情人士冒了出来,面有得色地道:“我倒觉得司珍坊的不如一个落款为西城的人制作的,我封地里有个叫云泾河的地方,当地官员送了我一套,那才叫好东西。比这还白些透些,拿在手上轻飘飘的,一旦筷子碰了那声音就和太平院弄到京城里的那个铜编钟的声音还好听。”

这底下说话自然各自小声,但杜敬璋还是听着了些,西城,又是西城。看着摆到面前的素白瓷器,杜敬璋似乎知道这些东西是怎么弄出来的,泥里出火里去:“应该还有红的”

当一一呈好后,使女们把盖儿揭了,刹时间厅里忽然没了声儿,倒不是这些皇子王孙们没见过好吃好喝的,一打开时烛光投照在素白的瓷器上一种淡淡的晕黄之感,似如是金色一般,比起那些奢贵的餐具来,白瓷不奢自华是另一番风骨。

刚才那位自诩粗人的蕃王自言自语般地说:“乖乖,我也看出好来了,那些拽酸文的说了,敷朱如少女,不染似神仙,果然很少女。”

有人问云泾河一带为属地的蕃王道:“你刚才说西城的还要好,那是什么光景?”

那位蕃王指着灯说:“摆出来在灯下一照,玲珑透亮,还能看出梅花儿的纹样来,那大汤碗盛了水放在太阳义底下,养上两尾鱼摆在厅里头,比摆什么都好看。”

“那我回头顺路上你那看看。”

在这边着话的时候,那边已经有人开吃了,先挟了苜蓿芽春卷儿,外边儿金黄酥脆,里边儿鲜爽可口,配在一起正是一个相得益彰。再到蒸饺,蒸饺是以澄面为主做的,所以皮儿透明得能看到里边儿馅,一口一个进嘴里,蟹黄面皮儿和在头的汤汁儿混合在一起,不粘不腻显得很味道不浓不淡气味皆诱人。

每一样小点心各有各味,只吃到什锦糕点时会觉得有些干,正好配了乌兰茶,喝着清酸香口,像是洗净了肠胃一般,连带着嘴里也一股子干净芳香之感。

“老四,你果然是兄弟们里嘴最刁钻的,园子里做出来的吃食,我们在外头可尝不着,长见识了。”其实好吃的他们谁没吃过,只是猛地一肚子油水吃,吃些个爽口的,就觉得味道分外好。再者,他们这不是在捧杜敬璋的场么,就算再难吃,他们也会表现得和现在一样。

不为别的,只需要两条就够了,一来他和太平院、司珍坊干系都很深,二杜敬璋现在的职务是外事司的头儿,蕃王们指着他高抬贵手呢。

杜敬璋能不知道这些吗,当即只是一笑,静静地吃着用着,让余人皆愧其仪态,就是这时候吃饭也不有一句话儿的,不过也不止他一个人。前来的皇子们里,除了年纪小一些的,哪个不是由里到外的好规矩。

宴席过后,杜敬璋一一送了蕃王和皇子们离府,然后他派人去暗里叫了乔致安过来。乔致安不知道是什么事,就换了衣服连正门都没走地进了杜敬璋书房里:“公子,您传我来所为何事?”

“我让你查的西城,还是没有线索?”杜敬璋开门见山地问道。

摇头答没有,乔致安说:“公子,那位西城已经不在云泾河了,现在属下正在四处派人寻找。”

沉默了会儿,杜敬璋说:“乔致安,什么时候太平院办事的速度这么慢了,我以为天下没有太平院不知道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