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便是这一天,除却一部分眼见宫中迟迟不见反应,心中有所猜测,又或者汪孚林这种“未卜先知”后续变化的妖孽之外,出乎某些人意料之外的夺情圣旨,却是从宫中直接送到了张府,道是请张居正过七七之后回内阁理事。万历皇帝不用别人,亲自写了工工整整的手诏,其中“父制当守,君父尤重”这沉甸甸的八个字,俶尔传遍满朝文武,也不知道多少人为之哗然。可还不等某些清流将义愤化作实际行动,张居正的《乞恩守制疏》便递了上去。

对于这种犹如首辅请致仕时一样,一再请,一再留,完全是面上功夫的惺惺作态,不少人自然心知肚明。便如张四维原本虽是和吕调阳帮着上书请夺情,但心里还抱着一丝渺茫希望,盼着张居正衔恨吕调阳,将其一脚踢出去,而后为了养望,丁忧守制,将首辅之位让给自己,如今却已经完全熄了那热炭团似的心思。

可即便那最美好的如意算盘已经落空,他冷眼看着吕调阳勉力票拟,兢兢业业,精神却显然很不好,告病的奏疏一道接一道,他便知道,自己和王崇古之前的谋算就算一度失败,可张居正丧父却挽救了这个计划。

否则,吕调阳又怎会如今日这般,眼看就要失去张居正信赖,甚至还受到宫中太后皇帝以及冯保的疑忌?

而当张居正和皇帝一个坚持要丁忧,一个死活要夺情,这一来一去转眼便是三个回合之后,之前喧嚣一片的京城却是诡异地宁静了下来。给吕调阳去道贺过的捶胸顿足,暗悔押错了宝;眼看张居正丁忧,就没再去大纱帽胡同刷存在感的外地进京候选官员懊恼不该算错了局势;至于那些因为张居正的政令而吃过闷亏,摩拳擦掌准备等张居正一走便反戈一击的某些官僚们,则是更如同蔫了的白菜。

然而,和敢怒不敢言的他们不同,真正的清流君子当中,却蔓延着一股义愤!

这种情绪,沈懋学和冯梦祯自然清清楚楚地察觉到了,因为他们也是其中一份子。几乎和选了山阴令的汪道贯就只是前后脚,屠隆选了颍上县令,之前在沈家连续开了几天的聚会,送其前去山阴就任,只是因为张居正丧父,都只是小规模的七八个人聚聚,有的是同年,有的只是他们进京之后交的好友,彼此意气相投,对于首辅即将丁忧的状况,自然还在私底下嗟叹了一阵。

因为张嗣修家中祖父新故,而汪孚林之前又在给事中和御史们角力的风口浪尖,他们便没有请两人,谁知道刚送走屠隆,情势转眼间便急转直下。

而在万历皇帝第一次下旨夺情时,翰林侍读学士许国一次遇到沈懋学时,便委婉地说了一番不要意气用事之类的话,这更让沈懋学心中又惊怒又惶惑。可这么大的事情,他只能憋在心里,谁也没说,可每到夜深人静处就常常放在心中思量。

这一日,眼看万历皇帝第三次下旨夺情,他终于忍不住找到了庶吉士冯梦祯。他开口一说出此事,冯梦祯沉默片刻,便低声说道:“我听说,汪仲淹今日要启程前往山阴上任,汪世卿会亲自去送他这叔父,我让随从去打探了,不如我们也去城外凑个热闹?”

沈懋学登时脸色大变:“你是说,许学士找我说那些话,是汪世卿……”

“老许在翰林院是出了名遇事不吭声的人,怎会无缘无故提醒你?别猜了,去找汪世卿问个清楚再说。许学士的儿子和他是连襟,事情肯定和他有关。”

尽管冯梦祯让人守在汪家门口看着汪道贯那一行出门,可毕竟随从来回通知需要时间,当他和沈懋学出城来到官道边那送行人常常借用的亭子时,却见只有汪孚林伫立在那儿,却不见汪道贯,仿佛是人已经走了。等到他有些不自然地随着沈懋学上前,汪孚林回头看了一眼他们,却是笑道:“你们来啦?叔父才刚走一小会。他软磨硬泡想要等到尘埃落定再去赴任,却被我硬赶了走,心里不知道有多不甘心。”

冯梦祯终于忍不住问道:“你说的尘埃落定,是说首辅丁忧夺情?”

“没错。”汪孚林丝毫没有卖关子,直接点了点头,“我家那位和我闹翻了的伯父,对夺情心怀异议。”

沈懋学没想到汪孚林说得这么直接,呆了一呆后方才惊咦了一声:“你不劝你伯父,为何还让许学士来劝我?”

“因为伯父官居三品,哪怕因此得罪了首辅,也就是被人寻罪名罢官回乡,就是最严重的处分,也不过罢职回乡,别人却还要赞他一声忠孝。但是,君典你和开之,一个是今科状元,一个是今科会元,尽管并不是首辅的门生,但你们平日里可都是称一声师相的吧?而且在别人看来,你们能有今日地位,却是首辅赏识英才。如若你们倒戈一击,你们觉得,首辅大人会从重,还是从轻发落?”

冯梦祯平日相交皆是自负的名士,可谓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哪曾听过有人用这样冷静的语气做出这样功利的分析,一下子便激愤了起来:“那你呢,你身为都察院广东道掌道御史,莫非准备缄默不发一言?”

“我当然不会缄默。”见冯梦祯一下子露出了歉意的表情,显然觉得刚刚那话太冲了,汪孚林却词锋一转道,“必要的时候,我还会帮着挽留首辅大人。”

“你……”这一次,冯梦祯气得够呛,可沈懋学却一把拉住了要发火的同年兼好友,看着汪孚林说,“世卿,你我患难之交,又是姻亲,你有什么话还请直说,不用这样拐弯抹角。我知道你是心怀大志,更不屑高谈阔论,要做实事的人。我们可以道不同,但我不希望就这样起口舌之争。”

沈懋学还真是君子啊,如果不是相识于蓟镇风雪之中,如果不是相知于辽东危难之际,只怕这会儿这两个人要和自己割袍断义了吧?

汪孚林心里这么想着,随即笑了笑说:“当初首辅上书请丁忧之初,多少人去吕阁老家中道贺,多少人在内阁中想要挪动屋子和位子,可现在听说夺情,这批人中可有破釜沉舟,想要上书谏阻的?没有,这些人早就在家惶惶难安了,我没说错吧?”

见冯梦祯冷哼一声只不做声,沈懋学则是一脸的若有所思,他便继续说道:“如今心怀不平的,不是这些曾经站错队的人,而是清流之中自负意气,恪守礼法的君子,姑且算你们两个。你们如果真的要上书谏阻首辅夺情,那么就趁早,现在上书,即便有人会骂你们忘恩负义,但更多的人会在心里暗自叫好。因为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哪怕是万一皇上太后雷霆震怒,动起廷杖,也是敲山震虎,威慑居多。”

沈懋学轻轻吸了一口气,沉声问道:“如果落在后头,那又如何?”

“落在后头,那就是与先行者同谋,结党造声势,最后很可能拿命换一个正义公道,换一个青史留名了。甚至有人会说,那是眼看前面的挨了廷杖,想要邀名就跟着上!你们想过没有,就和当初嘉靖初年大礼仪之争一样,此事能劝得住?如今在首辅大人眼中,有人正打算趁着他丁忧守制,夺其权,毁其政,令他多年心血毁于一旦,你认为他听得进去那些忠孝节义的真心劝谏?相反,他只会觉得是此前钳制言路还完全不够,日后只会变本加厉。”

“须知他一向觉得,只要目标是好的对的,用什么手段都没关系。你们总应该听他平日说过,为人臣子者,当首要为国家计,可不拘小节。”

冯梦祯只觉得自己第一次认识汪孚林——即便他确实打算劝阻张居正夺情,当然没那么直接,而是打算去先劝张嗣修,可他也断然不会在背后这样评点张居正,这话实在是犀利得露骨三分。他侧头看了一眼同样震惊的沈懋学,口吻已是没有一开始那样激烈。

“可终究得有人告诉首辅大人,孝道乃是天伦,他这样是不对的。”

“你们不站出来,也会有别人站出来,有别人告诉他。但你们劝阻,首辅大人会不会想,我如此真心赏识,真心简拔的人尚且如此待我,如此不解我心,今后还有几人可以信赖,可以托付?今后他用人,岂不更是无人敢劝,更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可我们不说,天下还是会有公论!”

“说得没错,天下悠悠众口,断然难以禁绝。但是,从前首辅大人上过整饬学政疏,今后他会不会因为公论,禁毁天下私学,更重申洪武旧政,禁止秀才评论朝政,甚至于像我在广东碰到的一样,有提学道揣摩他的意思,于每县只取秀才一两人,以此钳制天下士人?”

见沈懋学和冯梦祯已经被自己描述的景象给惊得目瞪口呆,汪孚林心里却想到,张居正在夺情之前固然已经算得上是独断专行,刚愎自用,但比起夺情之后的大棒政策,那却是小巫见大巫了。是不是因为发现自己的学生,同乡,曾经提拔信赖的人竟然在关键时刻倒戈一击,这位万历首辅方才干脆走了另外一个极端,在推行新政上采取完全的高压政策,用人上只凭自己喜好,甚至在对待万历皇帝的时候,也不自觉地将那种毫不通融的态度给摆了出来?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杆秤,我不去劝伯父,也不想再劝二位。二位为的是心头公义天理,我则是想为士林多留点元气,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够留下来,稍稍劝住一点首辅大人的雷霆手段,也算是为将来的张家积点德。有道是,去留肝胆两昆仑,两位日后和我割袍断义也好,在背后骂我汪孚林只知道趋炎附势也好,都没关系。”说到这里,汪孚林顿了一顿,又看着沈懋学说,“无论沈兄作何选择,如何触怒首辅大人,金宝的婚事,我都不会反悔的。”

他终究还是没有说出口更深一层的意思——自负敢言的清流,太容易被某些别有用心的大佬利用了!

而当这些清流也捏成一团结党,为了反对而反对,那更是遗祸无穷!

见汪孚林拱了拱手,径直和两个随从会合,随即上马回城,冯梦祯忍不住求救似的看向了沈懋学。

“汪世卿说的这些……真可能发生?”

“也许……不,应该是肯定会发生。”沈懋学脸上不知是哭是笑,想到了当年汪孚林在辽东时,也有过某些断言。

事到如今,到底是退是进?

第八零三章 疏不惊人死不休

傍晚时分,一乘两人抬的小轿在叶家门前稳稳落下。从轿子上下来的叶钧耀跨过轿杆,见门前一个一个门房迎上前来,他突然长长舒了一口气。

在这京城他呆够了,终于可以跳出去好好舒展一番筋骨!

“老爷,二姑爷已经来了。”

听说是汪孚林来了,叶钧耀看似只是点了点头,脸上也没什么大变化,但脚下却走得飞快。张居正夺情这么天大的事,别说他在户部自有各式各样的议论,就是甬上乡党之间,对此也有各种各样的看法,其中不以为然的人相当多,只是敢怒不敢言而已。但这些都是题外话,他很清楚,这会儿汪孚林匆匆赶过来,想要确定的肯定只有一件事。

当来到妻子苏夫人起居的正房时,他就只见汪孚林陪坐下首,却正在和叶小胖一来一回说着话,却是正在考问叶小胖的学问。见长子满头大汗,甚至连自己进屋也没察觉,汪孚林亦是专心致志,他就没出声,甚至还对苏夫人打了个手势,直到这郎舅俩告一段落,他才咳嗽了一声。见女婿和长子连忙站起身来行礼,他就颔首笑道:“孚林,你看明兆眼下这学问功底怎样?”

“乡试之难,更胜过会试,尤其是南直隶和浙江这种地方。”说到这里,汪孚林顿了一顿,这才笑眯眯地说,“我本来还想着给方先生和柯先生写封信,看看他们能否帮个忙,但现在,秋枫有信过来,说是如今这位南京国子监祭酒督学严格,而且,自从隆庆元年,两京乡试监生革去‘皿’字号,结果只有数人中举之后,南京监生一度大闹,现在又恢复了额度,我觉得可以问问明兆自己的意思,是否愿意去南监攻读,和秋枫做个伴,争取考个举人。”

想到那次躲在书房里,在黑暗中听到母亲的那番话,叶小胖也不知道哪来的勇气,大声说道:“我去,我一定会考个举人出来!”

见叶小胖竟然如此爽快,叶钧耀登时有些意外。他当然知道这个大儿子就那么点天赋,比自己当年更勉强,可就算这时候让人去改学武艺考武举武进士,那也迟了,更何况叶家又不是余姚孙氏,他和三房兄长的关系就那样了,要是下一代没一个把得住的,那怎么行?明知道儿子并不是那么喜欢读书,此时却愿意去南监,他忍不住赞赏地冲着叶小胖点了点头,打发人下去后,揉了揉太阳穴,这才打起精神先丢出了一个好消息。

“今天吏部那边给我递了明话,我选了江西按察副使,提学道。”

按察副使只是一个级别,担任的很可能是兵备道,分巡道,提学道,这其中,叶钧耀在进户部担任员外郎之前,已经当过正五品的按察佥事徽宁道,在京城又已经当了这么多年京官,放出去的时候仍是按察司,级别提一级就顺理成章了。然而,竟然是提学副使,这就意义不同了,因为这意味着未来一任三年之内,整个江西各府县的新秀才,全都要出自叶大宗师之手!

因此,即使是苏夫人,此时也不禁又惊又喜,可看到一旁的汪孚林显然没那么高兴,她立刻问道:“孚林,你可是有什么顾虑?”

“江西乃是科举大省,但解额却不算多,隆庆四年,江西遗才试就踩死过六十多人,而后乡试又闹出过弥封风波。所以,江西提学副使并不好当,还请岳父多多留意。但是,更重要的是另外一条,如今首辅大人夺情,一旦士林有所议论,他一定会管控言路,这其中,管束生员就是最重要的一条,而且道试把控在提学副使手中,还请岳父在这上头不偏不倚,千万不要矫枉过正。毕竟,一府一县取多少秀才,当地多少世家寒门全都死死盯着。”

叶钧耀本来还有些即将被人称作是提学大宗师的飘飘然,被汪孚林这么一说,满腔得意登时化作冷汗出了。好一会儿,回过神来的他才苦笑道:“怪不得近来甬上乡党但凡有聚会,余侍郎(余有丁)也好,沈龙江(沈一贯)也好,全都暗指你深得首辅大人信赖,也只有你敢这么猜。我知道了,此行江西南昌,必定不会像当初第一次当官上任歙县那样,一张嘴就给自己惹一堆麻烦。”

“岳父也别这么说。一回生,两回熟,您后来在福建司不是得心应手,这才能为一司之主?”

汪孚林深知叶大炮不是小心眼的人,但还是小小捧了一句。但今天他来,主要不是为了这个,当即压低了声音问道:“敢问岳父,我伯父他……”

“他让我派去的人捎了封信回来,信我已经烧了,免得留下证据。他说,本来他就算装聋作哑也无所谓,他虽被人称作名士,可也不是靠名声当饭吃,可是,王崇古这个兵部尚书因为你的算计,已经当不了几天了,如此一来,所谓蒲州帮便只剩下了张四维这么一个随着首辅大人亦步亦趋的应声虫,可歙党三人又如何?

他是兵部侍郎,殷石汀是户部尚书,还有个不哼不哈却颇得上意的许学士,不党也是党。当此之际,还不如他迂腐一把,惹人厌弃,也好给你铺路。否则,你背后有他,金宝又要拜在许学士门下,你就更加引人瞩目了。你若不孤,怎么当得好御史喉舌?”

说到这里,叶钧耀自己忍不住佩服地叹了一口气:“我一向都觉得他行事有些畏首畏尾,可今天看到那封信,我才觉得,他对你确实很好。”

汪孚林也没想到,汪道昆竟然不仅仅是为了心头那股意气,而是想到了长远的实力对比,更考虑到了张居正的心意,为此不惜硬顶心意已决的张居正!他在心里默默谢了一声,这才站起身来。

“岳父,岳母,近来乃是多事之秋,我就不多留了。既然知道了伯父的决断,那么,我先替他扫平障碍再说吧!”

目送了汪孚林出门,等外头的妈妈复又放下门帘,叶钧耀忍不住对苏夫人道:“夫人,他是不是又想做什么惊天动地的事?”

苏夫人摇了摇头,哑然失笑说:“孚林从来做事都是犹如羚羊挂角,旁人捉摸不透,我怎么知道?不过,他最有主意,老爷你别担心他,赶紧把自己的事情办好,早日启程才最要紧。毕竟,这次要把明兆夫妻一块带到南京去。”

就在朝中大多数官员,都在等着张居正夺情的最后结果,完全忘了先前科道两拨人的争端之际,汪孚林这位广东道掌道御史,一口气上了四道弹章。

其一,弹劾兵部尚书王崇古于刑部尚书任上放纵文书管理,以至于刑部案卷缺失严重。

其二,弹劾内阁三辅张四维纵容妻兄王海低买高卖,以至于甘肃一度米价腾贵,将卒困顿。

其三,弹劾内阁次辅吕调阳纵容家奴交接官员。

其四,弹劾永平知府借纳妾之便,受人钱财四千余两。

相较于前头的三道弹章涉及到的官员层级之高,简直让人人为之侧目,最后一个永平知府反而算是无足轻重的小人物了。当这四道奏疏的具体内容被人一下子传抄开来之后,也不知道多少人在那咂舌于汪孚林的大胆,一时间就连张居正夺情这么一件大事的关注度都一下子降低了几分。

弹劾王崇古的罪名,汪孚林知道确实比较牵强,他不是不可以把矛头集中在当初王崇古说动张四维,为晋商大开方便之门,于是重开大同、宣府和山西三地长城的马市,但要知道,马市已经兴起多年,也不知道有多少官员和富商因此而赚得盆满钵满,俺答汗也因此消停了下来,而且确实有利于边疆长治久安,他不会因为对晋商的提防就去捅马蜂窝,就只能把他之前带人刷卷磨勘的成果拿出来抛砖引玉了。

正如同他所料,没人敢贸贸然跟着他炮轰吕调阳和张四维,那个倒霉的永平知府又不够重要,但王崇古那边却一下子引来了众多炮火。

因为打从王崇古当初入京任戎政尚书开始,就一直都是科道言官的重点目标之一,弹劾王崇古的比当年那些弹劾谭纶老病的言官还多!

于是,当年就因为炮轰王崇古,不但没能功成名就,反而受到下诏责问的给事中刘铉,自然而然便跟着汪孚林上了一道更加慷慨激昂的奏疏,他却不比汪孚林点到为止,基本上是把自己所知道的王崇古那些罪状一条一条全都罗列了出来。刘铉之后,又是几个给事中和御史轮番上阵,看那架势,仿佛是连吃奶的力气都使了出来,力度之大,简直让汪孚林想到了自己之前那引仇恨的程度。

而在他看来,这后头绝不会只关乎言官们和王崇古之间的新仇旧恨,只怕王崇古曾经里通游七的事发了,这才会在这当口遭到集火!

被汪孚林这组合拳一搅和,好些言官群起而攻王崇古,关于夺情之事的关注度,再次降低了两分。虽说万历皇帝朱翊钧直接下诏抚慰王崇古,可汪孚林并不像从前弹劾王崇古的科道言官那样,受到任何申斥,这顿时让很多人品出了滋味来。就连王崇古自己在从兵部回到家中门前下轿时,也忍不住环顾四周,心中清楚,自己留在兵部,留在京城的时间只怕是很少了。

这是他早有预料之事,可却万万没想到竟然是汪孚林亲自捋袖子上阵,更没想到汪孚林除了他之外,还一口气扫进去内阁除却张居正之外剩下的两位阁老。而且,两相比较,对于张四维的弹劾之刁钻,看似远胜过吕调阳,可实则对吕调阳家奴交接官员这种攻击,却比抨击张四维私德的攻击要严重得多。以他和张四维与汪孚林,又或者说汪孚林背后的松明山汪氏,和歙党徽商的矛盾,他不认为汪孚林竟然会矛头对准吕调阳,而轻轻放过张四维。

这明显便是有诈!

“汪孚林也许是在明里向吕调阳狠狠捅刀子,实则在保他?”

当踏进书房的时候,王崇古突然停顿了一下,竟是矗立在门帘前发起呆来。他可以确定,经由之前的那场争端,再加上现在张居正夺情之前,那些趋炎附势之徒给吕调阳找的麻烦,如果没有汪孚林这画蛇添足的弹劾,说不定等到张居正起复回朝办事,吕调阳就直接下去了!可现在被汪孚林这么一闹,他是新仇旧恨被冯保和张居正一起清算,肯定保不住,而那个倒霉的知府自也难以幸免,可剩下吕调阳和张四维二人总不至于立时三刻出问题。

否则,汪孚林一道奏疏打下去四个官员,其中两个阁老一个尚书,岂不是空前绝后,震古烁今?

当然,吕调阳也好,张四维也好,经此一事,便算是身上有污点了,更有利于张居正又或者冯保把控。可恨张四维那妻兄王海所作之事,就连他也不甚了然,汪孚林又是从哪打听到的?他究竟盯了自己舅甥二人多久?

而声名动九重的汪孚林,此时此刻却再次来到了门庭若市的张大学士府,递上名帖,却是直接求见张嗣修。对于他这位常客,门房自然不敢怠慢,连忙进去通报,不多时便复又回来,恭恭敬敬地将他请进了门,一绕过影壁,汪孚林就看到张嗣修那熟悉的身影。只相对于平日的谈笑风生,这位年轻的翰林院编修这会儿眼圈青黑,脸色极差,见到他连个笑容都挤不出来。

毕竟祖父新丧,父亲张居正没走,长兄张敬修却带着弟弟们紧急先赶回江陵去料理丧事了,张嗣修则因为已经是朝廷官员,不能轻易离开,再加上父亲不见客,他总得接待一下那些不得不见的客人。而且,尽管皇帝已经下诏夺情,身在翰林院的他却能够察觉到那股潜藏的暗流,哪里会没有忧虑?

如果可以,父亲当然也愿意丁忧守制全孝道,可是,父亲从前那样的强势,得罪过多少人?在位的时候,连刘台这样的门生也敢上书弹劾座师,倘若真的丁忧回乡,会遭到怎样的反攻倒算?可大明这八十多年来,都不曾再有夺情,而前头更有正德年间杨廷和这位首辅回乡守完全丧做出了表率,父亲一旦夺情,日后会是怎样的名声?

一向机敏善于应变的他强打精神和汪孚林互相拱了拱手,陪着人进前院正堂西侧的花厅时,免不了猜测汪孚林的来意,可一进花厅还来不及奉茶,他便只听得汪孚林开口说道:“首辅大人屡次上书请丁忧,皇上却屡次下诏请夺情,如今朝中虽不免会有非议,但我猜测,阁老们已经带了头,皇上应该会请朝中那些尚书们上书请首辅大人留下辅佐皇上,所以,夺情之事已成定局。”

第八零四章 危言耸听

张嗣修这些天也见了好几位大佬,虽说张居正一如既往不见客,可他代为接待,也领受了半个丧主的待遇,节哀顺变的话听得耳朵都几乎起了老茧,却还是第一次见到有人像汪孚林这样的,一见面就单刀直入,半点没有拐弯抹角。呆了一呆之后,他才干咳一声道:“世卿,父亲最重孝道,你这话若是被他听到,非得训你一个狗血淋头不可。”

骂归骂,心里肯定还挺高兴……

“嗯,所以我先对张二兄说。”汪孚林满不在乎地挑了挑眉,这才话锋一转道,“但是,清流君子乃至士林非议,却不可等闲视之。”

张嗣修自己就在翰林院,又怎会不知道这一点?他甚至走在翰林院中,都能注意到那极其扎人的目光,仿佛有人在背后指指戳戳,道是他的父亲闻丧而不立刻奔丧,简直衣冠禽兽。因此,素来敏感的他便眉头一挑道:“那么,世卿你是来劝父亲奔丧守制,还是接受夺情?”

“自然应该接受夺情。”汪孚林既然已经决定了立场,那就绝对不会采取什么含含糊糊和稀泥的态度。

“这些年首辅推行了考成法,整饬学政法,整饬驿传邮递法等一条一条政令,阻力极大,地方官员不过是碍于首辅大人执政,这才勉力推行,如若首辅大人回乡丁忧守制,靠谁强硬实施下去?是吕阁老?还是张阁老?谁能为了别人的政令不顾自身毁誉?虽说自从当年的刘文穆公(刘吉)之后,除非身任金革之事,否则阁老丁忧概不夺情,如今外头还有人说,杨文忠公(杨廷和)做出了表率,所以后人也应该效仿,可杨文忠公真有那么高尚?”

“早在当年,就有人说他入阁日久,无所建白。更何况,当年是谁利用京察排除异己,把大学士梁储,把吏部尚书王琼,兵部尚书王宪,户部尚书杨谭等十余位大臣给赶出朝廷去的?又是谁力阻王阳明公这样平定宁王朱宸濠的功臣回朝任官?人都是有私心的,杨文忠公守制全丧,那是因为当年朝中有他没他,也就是那个样子了,武宗皇帝是谁都劝不住的,顶多能少许听他两句。回乡守丧又能眼不见心不烦,又能养望,何乐而不为?”

汪孚林也曾经觉得杨廷和与嘉靖皇帝因为大礼仪之争而被撸掉,甚至儿子杨慎也因此流放,实在有点悲壮,嘉靖皇帝更是忘恩负义的家伙。可后来再看看杨廷和当首辅那些年乏善可陈的政绩——毕竟武宗是只要你随我高兴,其他的随便你怎么整的性子——他就又觉得,这所谓的拥立定策之功,杨廷和确实有包装之嫌。

更何况,迎立谁不好,非得迎立身为家中独苗,同样是承嗣的嘉靖皇帝,而且还和张太后联手,想要把嘉靖皇帝摆布成一个如自己所愿的所谓明君,还不让人家认亲身父亲,谁干?要迎立长君,就得做好人家不认账和你翻脸的准备!不然立幼主得了!

张嗣修最近每天都只去翰林院半日,听人有意无意在面前鼓吹杨廷和丁忧守制两年多方才复出,乃是首辅典范,他耳朵都快起老茧了,却还是第一次听到有人说杨廷和也排除异己,丁忧守制也不过是为了刷名望,就算他一向觉得汪孚林狂妄大胆,此时还是忍不住轻轻吸了一口气。

可他那心情,却好了许多。毕竟,朝中大佬们也不过委婉表示张居正应该服从皇帝的诏令留下,谁也没评价得这么露骨。而汪孚林的下一句话,却让他更加心情一宽。

“等朝中诸事都安排妥当,再无鼓噪之声,首辅大人再回乡奔丧安葬先君不迟。”

话说到这个份上,张嗣修终于确定汪孚林是站在哪一边的,哪怕作为新丧祖父的晚辈,他不好随便露出高兴的喜色,但对于汪孚林这个人却再无犹疑。可还不等他表示长兄和自己这些兄弟没白交汪孚林这个朋友,却只听汪孚林正色说出了另外一句话。

“不过,我今日来见,除却陈述这一番意思,却还有另外一件事想要求见首辅大人。虽说首辅正处丧中,不便会客,但还请张二兄勉为其难,替我通报一下。我不会耽搁首辅大人很久,就一小会儿。”

张嗣修盯着汪孚林好一会儿,想起之前张居正还感慨说,汪孚林那个掌道御史当了两三个月却没有弹劾一个人,如今一出手便是直接对上了两位阁老一位尚书,着实出手不凡,言下之意却很明显,再次替张家分掉了朝中注意力,他便再无犹疑,当即站起身来。

“那你且等一等,只不过今时不比往日,我却无法担保父亲是否见你。”

汪孚林知道张嗣修恐怕会把自己刚刚说的都转述给张居正,因此只是笑着点了点头。平心而论,这种给人挡灾的事情,他从前是最不愿意做的,奈何情势非比寻常,汪道昆既然做出了决定,而他又以炮轰王崇古作为自己的回音,那么,他就只能冲锋陷阵了。毕竟,他之前为了干掉游七演了那么一出戏,张居正又把他放在掌道御史这种位子上,在人看来,他这个张党中坚早已经坐实了。

既如此,还不如干脆直接一点!汪道昆肯定会得知他过来张府的消息,届时就会做出实际行动,他得先打开局面!

不多时,张嗣修便回来了,有些复杂地扫了他一眼,这才沉声说道:“父亲这几日独自在书房起居,你随我来。”

汪孚林连日以来,听多了别人在背后议论此次夺情,更知道不知多少人非议张居正不孝,在他看来,心里也不免觉得张居正只怕对老父亲的死是惊怒多于哀伤。可是,当推开书房大门,看到那个形容枯槁,白发仿佛在十几天里全部冒出来的老人,他简直有些不敢相信。

要知道,张居正毕竟才五十三岁,在大明那么多首辅之中,算是年富力强的了!

然而,尽管整个人仿佛苍老了二十岁,憔悴而疲惫,但当看到汪孚林进来时,张居正的眼神还是变得锐利了起来。

他的亲信满朝遍野,其中多有尚书侍郎,汪孚林哪怕不看年纪,就凭万历二年的进士,却也是小字辈。可这样一个小字辈,却偏偏能够在高官权贵遍地都是的朝中,办到了别人办不到的事情。所以,哪怕张嗣修转述的那番话中,也许有汪孚林故意的成分,他却也不吝以如今这种面貌见其一面。

等到张嗣修在自己背后关上了门,汪孚林定了定神,长揖行过礼,随即便沉声说道:“首辅大人,我今日来,并非为了皇上下诏夺情之事,而是为了另外一件事来的。我此前从辽东带回来,如今在京城经营一家印书坊的一个管事,听说有人打算帮前任首辅高新郑公印文稿。而且,我听人说,高新郑公这几年身体不好,时常生病,也许拖不了一两年了。”

张居正没想到汪孚林今日前来求见,竟然是为的这个,脸上一下子露出了赫然惊容!

他和高拱曾经是政治盟友,但最后却因为最高的权力只能有一个而分道扬镳。冯保因为高拱当初推荐孟芳任司礼监掌印太监,又谋求将其逐出宫去,把高拱革职为民还不算,甚至打算借由王大臣之事将其置之于死地而后快!就连他,那时候也有几分袖手旁观的意思,如果不是杨博李幼滋等人一再力劝,他又哪会劝了冯保偃旗息鼓就此罢手?可如今,到底这么多年过去了,他想想过往,心中也不是没有几分怅惘,偶尔也会追忆过去。

可是,这并不代表,他就真的对这位老朋友兼老对手放松警惕!

“高新郑公罢官为民已经有几年了,如今时过境迁,首辅大人何不派人去探望他一下?”

“你什么意思?”张居正的目光一下子犀利了许多,见汪孚林不闪不避,却是从袖中取出一页纸来。他见上头满是端正却呆板的蝇头小楷,显然是书坊中人的刻本,扫了一眼其中内容之后,他只觉得一股火气直冲脑际。

当年他和高拱的争端激烈而又隐秘,他还生怕真的是高拱眼看死到临头,肆无忌惮地将这些话给揭出来,可没想到上头完全是一片胡说八道!这完全像是坊间那些演义话本写前朝历史似的,一味胡编乱造。

他气得将纸片揉成一团丢弃在地,却不想汪孚林竟是去捡了起来,复又递到了他的面前。

“首辅大人,动用锦衣卫和东厂,又或者直接下禁令,也许能够禁绝这种滑稽的东西,但也有可能让人背后非议更烈。若真的是高新郑公写的这种东西,又怎会如此通篇都是胡言乱语?不过是有人借着高新郑公的名声,又自以为猜到当年争端,于是借机生事而已。与其如此,不若首辅现在派人探望,他日安定了朝中状况,借回乡归葬老太爷之际,再亲自见一见高新郑公?荫其嗣子,刊其文,高新郑公文集大大方方刊印出来,首辅大人的度量便显而易见,日后再有此等东西,也就不攻自破了。”

如果不是确定汪道昆和高拱完全谈不上交情,汪孚林就更不用说了,绝对没有去过河南,张居正简直都以为汪孚林这是要帮高拱起复!然而,世上终究没有第二个邵芳,再加上,宫中李太后和万历皇帝母子身边,还有冯保牢牢看着,他这个首辅也比李春芳牢固。因此,他在细细咀嚼之后,敏锐地察觉到了汪孚林建议之后藏着的某种东西。

“你是让我为百年后计?”

“首辅大人曾经说过,为人臣子者,当首要为国家计,可不拘小节。可有些如今能做的小节,倘若不及早做出来,将来被人抓住机会兴风作浪,却也来不及了。如今只是这通篇荒唐言,可日后若是真的有署名高新郑公的某种书流行于世呢?退一万步说,就算首辅大人能够派人去高新郑公家中秘密搜查,安知类似于这种东西的纸片,会不会被人早早收入囊中,就等着有朝一日散布于天下?”

一口气说到这里,汪孚林只是顿了一顿,这才放缓了语速说道:“本来,我拿到这东西的时候,是想藏匿下来,不让首辅大人知道的。毕竟,在如今皇上下诏夺情的节骨眼上,也许还有人因为夺情而指手画脚,要是再加入这件事,首辅大人惊怒之下,恐怕会雷厉风行严查到底。可当此之际,夺情事大,此事不过区区小节,异日首辅大人只需分神片刻,就能将其了结。”

张居正轻轻舒了一口气,激赏却又警惕地说道:“你果然大胆。”

“我其实并不愿意如此大胆,只是想到日后的后果,被这情势所逼,便不得不大胆。毕竟,如今外间人人都说,我是首辅大人的心腹肱骨,既然如此,大事方针,我自不敢妄自开口,但此等细枝末节,只要能想到的,我当然决不能三缄其口。

便如从前别人弹劾我不称职,到任两三个月却一道弹劾都没上过,我并不为怒。而此次我一口气弹劾两位阁老一位尚书,别人都为之失声,我却并不为喜。这掌道御史不是我自己想做的,但首辅大人当初既然交托重任,我自当尽心竭力做到最好。”

年轻人做事最不考虑后果,这是张居正一贯的看法,从前他就觉得汪孚林那一次次胆大妄为的举动便是如此,可现在,汪孚林明明白白告诉他,恰是考虑过后果才做出那种行为,他忍不住再次仔仔细细审视了一番面前这后生晚辈。虽说自己春秋尚好,汪孚林竟然就隐隐劝谏以百年后之事,可历经父亲此次突然病故,就算他才五十三岁,此时的心境却已经隐隐有了真正老人一般的恐惧。

“很好,等到此次安顿了朝中,我前往江陵奔丧安葬时,自会去见高新郑。”

张居正嘴里这么说,心里却想到,他会暗中知会冯保,让其派出最精锐的锦衣卫和东厂探子,看看是谁在和高拱来往——但最重要的是,看看高拱是否真的有把文稿托付给谁!

尽管汪孚林在心里,也颇为敬佩高拱这个同样有魄力有手段,但一样拙于谋身的首辅,奈何张四维和高拱是一伙的,他既然从何心隐的手中拿到了那样的文稿,更根据原稿伪造了这天花乱坠的东西,之前又已经确定了汪道昆的心意,今天以此作为切入点,走这一趟就不得不为了。就在他算了算时间,装模作样地准备告退的时候,突然就只听外间传来了张嗣修的声音。

“父亲,兵部汪侍郎让人送来了一封信。”

果然来了!

第八零五章 投机和人情

汪孚林心里咯噔一下,见张居正看向自己,他便愕然说道:“伯父难道知道我在这里?”

张居正哂然一笑,用手指敲了敲扶手,淡淡地说道:“既然是你伯父的信,你去取来念给我听听。”

尽管一切都是早就计算好的,可真正在这节骨眼上,汪孚林还是有些迟疑地出去到了门边,开门从张嗣修手中接过信之后,仿佛没看到这位张二公子那显然听到自己刚刚那番话后变得极其精彩的表情,复又掩上门转身回来,看了张居正一眼,这才认命地自己到书桌旁边拿裁纸刀裁开信封,拿出了信笺。只扫了一眼,面对那已经预料到的内容,他就苦笑道:“首辅大人,我还是不念了。我就知道,道不同不相为谋。”

张居正一听此言,就知道汪道昆的信上绝对没写什么让自己高兴的东西,当下便没好气地喝道:“念!”

果然,当汪孚林干巴巴地读完信,张居正听到汪道昆劝自己立刻奔丧回家,料理完丧事,安葬了老父后,如若可能,应完丧以全孝道,如若朝中事务确实离不开,再答应夺情不迟,他立刻就眉头倒竖了起来,看似虚弱的人,声音却变得高亢。

“不过是宋儒迂腐之言,如何便奉作金科玉律?我虽非身任金革之事,然则如今新政如火如荼,不啻于一场大战,我一退便是溃如山倒!口口声声纲常,难道我还会真的不明白?他又不是不知道,历经嘉靖年间连场败战,再加上东南抗倭,朝野多少积弊,国库还有多少底子?”

汪孚林一听这话,就知道如这样直接写信过来劝谏的,汪道昆估摸着还是第一个,因此张居正只是气恼,还没上升到恨之入骨的地步。故而,他就小声说道:“首辅大人还请暂且息怒……”

“你是想让我别把这封信放在心上?”

见张居正口气显然有些冷峻,汪孚林便苦笑道:“不,有一便有二,我只恐伯父私劝不成,便要动真格。他虽是名士习气,却也在战场上磨砺出了固执傲骨,如今只是私信也就罢了,我就怕他一头准备了私信,一头却还准备了奏疏。首辅大人可否容我回去劝他?”

张居正一想汪道昆的性情,登时倒吸一口凉气,暗想还真可能如此。可是,对于汪孚林要揽这件事上身,他又觉得不大稳妥:“听说你这几个月来再也没有踏进过汪府家门半步,现在你觉得劝得住他?”

“劝得住,那当然最好,可如若劝不住,他一定要一意孤行……”汪孚林顿了一顿,随即认真地说,“那么,我不得不以利害动之,劝谏他引疾归乡。事实上,自从谭公辞世之后,伯父和他多年同僚,精神一直都不大好,回乡安养两年,合适的时候再出山,这对他来说才是最好的。”

至于什么是合适的时候,张居正当然能够明白。汪道昆在廷推之后和汪孚林伯侄反目,他也看得出来汪道昆的精气神确实显得差了许多,但还不至于要引疾归乡的地步。可汪孚林这么说,却无疑表明,真要和汪道昆分道扬镳了。

要知道,张四维当初告发王崇古,张居正心中已经动了把王崇古从兵部尚书之位上拿下来的打算,那么这一次汪孚林一口气弹劾了四个人,科道群起而攻王崇古,对他来说,拿下王崇古可说是已经不费吹灰之力。而汪孚林还弹劾了吕调阳和张四维,无疑则把这两个在阁的阁老和他一样,推到了某种风口浪尖。尽管相比夺情,那两件事也许是小事,可小纰漏也是纰漏!

哪怕他明知道汪孚林从前到后这些举动,也许是在投机,但身为首辅,他很欣赏这样完全有利于自己的投机。因为他要的便是旗帜鲜明的追随者!

更何况汪孚林还愿意断绝一个身为兵部侍郎的靠山?

想想嘉靖二十六年同年党,如今正遍布朝野,但如王世贞和汪道昆这样的,却始终更浮于言事,却不精于做事,张居正深深吸了一口气,这才看向汪孚林道:“也罢,你若要去就去,别到时候又被你伯父赶出门来!”

“伯父日后总会知道的,我是为了他着想。”汪孚林躬身行过礼,随即拿着手中那封信道,“这信,就让我送还伯父如何?首辅大人总不想答书和他论理吧?”

“带走带走!”

“首辅大人就不怕伯父的信上写的不是这些,我刚刚全都是信口开河?”

张居正被汪孚林这笑眯眯的一句反问给问得哭笑不得,没好气地斥道:“你虽和你伯父道不同,却没忘了给你叔父谋一个浙江好缺,那是仅次于留在两京之外,最好的县令职位之一,难不成还会在背后故意给你伯父穿小鞋?我要真是如此识人不明,还如何当这个首辅?快走,如果让我听见你在外头吹嘘说这会儿见了我,别怪我不客气!”

“自是不会让首辅难做人。”汪孚林笑着袖了信笺,随即拱手长揖道,“那下官就此告退。”

到这时候才知道自称下官?

张居正看着汪孚林打起门帘出去,外间传来了低低的话语声,显见是张嗣修正在与其说话。他一向管教儿子们极严,历来除却交情很好的同年和同僚之外,旁人根本别想见到他这些儿子,之所以放纵汪孚林与兄弟几个相交,不止因为汪孚林和张敬修的偶遇,也因为和他们相交一贯表现自如,丝毫没有和相府公子相处的局促不安,小心翼翼,又或者高谈阔论。和这么一个读过书,走过天下,当过官,胸中有沟壑的朋友交往,对张敬修他们大有好处。

不知道过了多久,他方才听到帘外又传来了张嗣修的声音:“父亲,刚刚世卿走时,又提到一件事,我能否进来?”

“这小子又说了什么?”张居正没好气地喝了一声进来,见张嗣修闪进了门,却是欲言又止,他顿时沉下了脸,“他又说了什么消息?”

“他说,父亲夺情之事,小人只敢在背后鬼鬼祟祟非议,敢怒不敢言,因为这些人爱惜前程和性命,更胜过他们非议别人时挂在嘴边的纲常。而清流君子则不然,对他们来说,品行名声无暇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多半会有那么几个人出来争。一旦皇上又或者父亲被激之下忍不住,徒使其名扬四海。”

张居正一下子脸黑了。什么叫做被激忍不住?汪孚林就这么确定,接下来肯定有人会上书谏止夺情?他心烦意乱地一拍扶手,突然瞥见张嗣修脸上的表情,顿时开口问道:“怎么,你也觉得他不是危言耸听?”

“是,其实,我在翰林院里,就觉察到一点端倪,有些年轻的翰林,对夺情之事很不以为然。”

竟然不是科道言官,而是翰林院的人要跳出来?

张居正只觉得又惊又怒,可追问张嗣修,张嗣修却吞吞吐吐说,他也只听到一鳞半爪,因为别人一看见他就立刻避开了话头。

“好,好好好!汪世卿说得有道理,哪怕是我当初对刘台也不曾动用过廷杖,如今要对付一群视名节如命的清流君子,用廷杖岂不是成全了他们?你明日给我去翰林院中好好看看,都有谁如此不知权宜和变通,哼,这天底下缺兵的卫所多得是,我看谁骨头硬!”

尽管汪孚林前后在张府盘桓的时间还不到两刻钟,出来的时候还心事重重,但连日以来能够进门的几乎都是殷正茂李幼滋这样的高官,他在低品官员中算是绝无仅有进此门的,就连张嗣修那些同年都不及他。因此,见他出来,竟有好些官员围上来嘘寒问暖,全都是拐弯抹角问张居正身体可安好,精神可健旺,还有人在那简直把他当成了丧主,一个劲地唏嘘节哀之类的话。听得都快吐了的汪孚林正想赶紧离开,却听到了一阵喧哗。

他侧头一看,却只见是一乘两人抬的小轿正艰难地从车马行人当中穿梭而来,轿帘赫然是青布,乍一看洗的发白,所经之处因为要人让路,穷酸之类的抱怨声不绝于耳。至于他身边围着的这些家伙,则更是丝毫没有让路给人通行的意思。

汪孚林却不想狗眼看人低,此时人家不走,他干脆往一旁退让了几步,见七八个人忙不迭跟了过来,这才总算让了个地方给那轿子停下,他不禁更是皱了皱眉。眼见得青布小轿的轿杆放下之后,从中下来一个五十开外,似乎比张居正看着还要大几岁的清癯老者,身上并未穿着表示品级的官服,而是一身蓝绸直裰,朴素之中却自有一番气度,他不禁多看了两眼,却没想到对方也往他这边瞧了过来。

四目对视,他只听那老者轻轻咦了一声,顿时有些疑惑。他对自己的记性一贯很有自信,确定自己绝对没有见过对方,连一个照面都没打过。见人竟然略一停顿,直接朝自己走了过来,他就带着几分强硬分开身边包裹着的那些喋喋不休之人,也顺势来到了那老者面前。

“可是都察院广东道掌道御史汪侍御?”

“正是。恕我眼拙,老大人是……”

见汪孚林不在意自己一身朴素,又是坐着二人抬的青布小轿来此,竟然出口便称老大人,老者不禁微微一笑,随即才开口说道:“老夫南京左佥都御史王绍芳。”

如果只是王绍芳三个字,汪孚林肯定会头痛。邵芳他认识,已经死了,可王绍芳是谁?但如果加上左佥都御史这个抬头,他要是再不知道对方是谁,那就真的枉在都察院呆了几个月!历来挂着右佥都御史,右副都御史这些头衔的,大多是各地督抚,但南京右佥都御史刚刚因功擢升为左佥都御史,掌南京都察院事,因为擢升为右都御史的张居正同乡,前户部侍郎李幼滋还没去上任!而这位左佥都御史正是号称史上最得张居正信赖的心腹,王篆王绍芳!

“原来是王部院,下官失礼了。”虽说对方管着南京都察院,现在还不是自己的顶头上司,但汪孚林深知陈瓒年老,王篆天知道将来会不会成为顶头上司,此刻对方对自己的态度又显然很不错,他无论是出于晚辈还是下官的态度,自然不吝恭敬一些,少不得又举手一揖,“王部院是要求见首辅大人?”

“只是刚回京,过来看看。”王篆看了一眼依旧门庭若市的大纱帽胡同,若有所思地说,“首辅大人见客否?”

一旁那些官员没想到刚刚瞧不起的穷酸老头儿竟然是南京左佥都御史王篆,正儿八经的正四品高官——而这种正四品高官虽说看似还比布政使按察使品级低,却是两京序列,和地方官序列截然不同——一时间都有些惴惴然。可听到王篆问了这么一件他们本来就最想知道的事,本待散开的人也不禁竖起了耳朵。

“我是特意来见张二公子的。据二公子说,首辅大人自从闻丧之日便搬进了书房,最初三日不食,这些天也少进饮食,更不用说见外客了。”这些话自然是对其他那些官员说的,见众人失望散去,汪孚林这才对王篆开口说道,“王部院既然刚来京城,不妨先见张二公子如何?”

见汪孚林对自己眨了眨眼睛,王篆若有所思,当即微笑称好。他毕竟常年任外官,就算和张居正也偶有书信往来,却没有自信张府门房就一定认识自己,会放自己进去。因此,眼见汪孚林非常妥帖地亲自去对门房交待,对方很快通报之后折返回来引他进门,他忍不住再次看了汪孚林一眼,见其拱了拱手后上马离开,这才跨进了张府大门。

当见到张嗣修时,听到张嗣修一声客客气气的王部院,王篆方才收起了心头思量,先请屏退左右。紧跟着,他才沉声说道:“我进京已经有几天了,趁机在四处转了转,虽听说皇上下诏夺情,但朝中暗流涌动,似乎有人在暗中鼓动清流,只怕会有变故。你如今已经是都察院编修,此事务必转告首辅大人。我述职之后,不能在京师多耽搁,要立刻回南京去,因首辅大人丧服在身,我只怕是来不及再见首辅大人了。”

刚刚汪孚林才提过这么一回,如今王篆也说得和汪孚林差不离,张嗣修登时面露讶然。然而,看到王篆微微一点头,竟是立时就要走,想到张居正这段日子悲恸之余,却还要谋求夺情,不能回乡奔丧,他突然鬼使神差地拦住了王篆。

“王部院可愿意见父亲一面?”

第八零六章 反目

汪孚林压根没想到,如今这会儿的王篆虽说因为清正能干而颇有名气,但毕竟天底下挂着左右佥都御史这种衔头的督抚一大把,王篆也只是张居正任上提拔重用的众多官员之一,还远未到第一心腹的地步,所以,他在后头推的这一把,竟然让这位南京有都御史在张府足足停留了非常显眼的半个时辰。

毕竟,汪孚林自己和张家几兄弟关系好是人人都知道的,停留两刻钟和张嗣修说话一点都不奇怪,别人不大会怀疑张居正别人不见却偏偏见了他。可王篆的年纪官职和资历摆在那里,怎么可能会和张嗣修有什么共同语言?在外人看来,这位绝对是和张居正密谈去了。

而汪孚林在汪府门前下马时,则是让两个门房全都吓了个屁滚尿流。两个前任因为得罪了这位小官人而被拎走,闹出一场杖毙风波,虽说好像是有惊无险,但其中凶险,他们这种做下人的自然能够体味出来——这要汪孚林不是做戏,而是当真呢?若没别人发现,权贵之家处死两个下人算什么屁事!于是,两人谁也没顾得上去想什么汪孚林早已和汪道昆闹翻那点传闻,奔前走后异常殷勤,竟是像迎接什么大人物似的把人给送进了门。

休沐在家的汪道昆正在书房中考较长子汪无竞功课,听说汪孚林来了,他脸色顿时拉了下来。不等汪无竞蠕动嘴唇劝说什么,他就用异常强硬的语气说道:“你到你母亲那里去,记得吩咐一声,除了芶不平,别人全都不许接近此地。”

“是,父亲。”

汪无竞战战兢兢地用了正式的称呼,等到出了书房,见外头果然守着芶不平,这位父亲的心腹还对他笑了笑,仿佛安慰他不用担心。可他哪会不担心,依言吩咐了下去之后,他却没有立刻回嫡母吴夫人那儿,而是先往外院的方向走去,见是汪孚林身边林管家斜着身子引路,四叔父汪道会则早就跟着汪道贯去任上了,他便干脆迎上前去,少有地把林管家给遣退了,自己领汪孚林往书房的方向走去。

走在路上,他就有些含含糊糊地劝道:“兄长,爹之前只是脾气不好,你们一向都是最亲近的,不要这样行不行?只要你服个软,爹一定会……”

不等汪无竞说完,汪孚林就停下了脚步。他用有些难解的目光看着汪无竞,随即方才开口说道:“无竞,有些事等你日后就会明白,那是不得不争。不论如何,你都是我弟弟,但我和伯父之间的事情,你不懂,也不要劝,劝谁都不会听,记住了?”

见汪无竞脸色苍白,汪孚林有些不忍。但想到汪道昆托叶钧耀带来了那样的话,今天又准时让那样一封信送到了张居正手上,他只能硬了硬心肠,怕了拍小家伙的肩膀,就撇下他径直往前走去。当来到书房门口时,他看见芶不平犹如门神似的守在那里,就对其点了点头,随即又低声吩咐道:“别让大少爷靠近,他关心则乱,听到点什么不该听到的就麻烦了。”

“公子放心好了。”芶不平咧嘴一笑,认认真真地说,“绝对不会有人靠近这个院子。”

汪孚林这才迈过门槛进了书房。见汪道昆正坐在书桌后头,他就从袖子里拿出信,扬了一扬道:“伯父知道的,我当说客来了。”

“你知不知道,冯保前日就以中旨令吏部尚书张瀚上书留元辅,张瀚却装聋作哑?”

“我知道。”汪孚林对这个张瀚故意传出的消息自然不会错过,气定神闲地点了点头。

“那你知不知道,清流中间很有几个人要上书劝谏,其中也包括今科状元沈懋学?”

“我知道。我早就见过他和冯梦祯,说明了利害,剖明了心迹。”

尽管汪道昆自从让叶钧耀带话给汪孚林,又写了那样一封私信给张居正时,就已经做好了准备,此刻他还是忍不住拍案低喝道:“你之前还用走狗之说来劝我,那你知不知道,元辅如今行事酷烈,你既然为其应声虫,将来他有什么万一,你也会遭到清算?”

“我当然知道。但伯父觉得,我要是如你这般直截了当,首辅一怒之下,张四维在从旁撺掇两句,汪家怎么办?松明山汪氏不是就你我二人,还有刚刚考中进士的叔父,还有刚考中举人的金宝,还有扬州以及东南众多产业,牵一发而动全身,这是想被人连根拔起吗?

如果没有之前王崇古看中了兵部尚书的位子,他和张四维百般谋划,与你结怨,我们大可暂避锋芒。我只能周顾眼前,至于将来,徐徐谋划,因势利导,纵使清算,我也未必躲不过去。我是不是首辅大人的应声虫,你只要看看张瀚就知道了。他都尚且有异心,更何况别人?只可惜,张瀚强硬错了时候。”

汪孚林顿了一顿,便淡淡地说道:“张瀚他以为,自己作为表率,再加上清流君子的上书谏止夺情,就能够力挽狂澜于既倒?他太小看首辅大人了!伯父,如今你我彻底反目,至少不用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而且让叔父能够在外徐徐起步,不用受朝中波澜殃及,而金宝不去会试,更利于读书积累,你说对吗?”

“可你就要把自己搭进去?”

“不是搭进去。”汪孚林知道汪道昆固然做了抉择,可心底未免有些抵触,如今见他一副痛心疾首的样子,便无所谓地笑了笑,“既然从前我就当惯了救火队员,现在也想试一试,自己到底有多少作用。毕竟,谁让我当初想避开这浑水,可兜来转去却还陷在都察院呢?就算我没有救天下苍生的本事,可保住松明山汪氏平安,总还是能办到的吧?越是万马齐喑的时候,朝中没人,遭受的损伤就会越大,谁让咱们的敌人张四维早就身在内阁之中?所以,哪怕知道元辅甚至连奔丧回乡的样子情都不做,我也只有站在他这一边。”

“你既然心意已决,我也没什么好说的了。”汪道昆心灰意冷地叹了一口气,随即又挺直了脊背,“接下来戏要怎么演,你说吧!”

汪无竞忐忑不安地等在吴夫人房里,脸上根本掩饰不住担心的表情。吴夫人深知这个庶长子的秉性,可她自己眼下也不知道那边会发生什么,因此也安慰不出什么话来。主人们尚且如此,在屋子里伺候的丫头妈妈们更是连大气都不敢吭一声。谁都知道,哪怕是菩萨一样的吴夫人,也不是没脾气的!

可就在母子二人枯坐的时候,外头突然起了一阵小小的骚动,紧跟着,吴夫人身边一个心腹妈妈便撞开门帘进来,来不及屈膝行礼就急急忙忙地说:“夫人,老爷和汪小官人……两人直接从书房里头吵到了外头,看样子是又闹翻了!”

尽管有些恼火那妈妈说话太过直接,可吴夫人刚站起身,就只见汪无竞一个箭步直接窜出了门去。知道汪无竞对于汪孚林这个眼看快出五服的族兄非常尊敬,她也没有计较他就这么自顾自赶了过去,自己不过走了两步,就最终停了下来。

“去两个人跟着大少爷……我就不去了。”

哪怕她是长辈,可汪道昆和汪孚林相争的,是朝中国事,她如何去劝,只端着长辈的架子让汪孚林服软吗?还不如让汪无竞去试一试!

可是,想起汪道昆连日以来的长吁短叹,虽决口不提汪孚林,但吴夫人却隐隐约约觉得,真相也许并不像如今看上去的这般简单。

当汪无竞再次冲到书房所在的那个院子之后,就只见汪道昆手中正拿着一封信,手指着汪孚林怒不可遏:“我送给首辅大人的信,你凭什么要截下来?”

“因为这封信通篇全都是陈腐迂阔之言,送到首辅大人手中,伯父是想在人家伤口上撒一把盐吗?什么夺情便是逆人伦,难道本朝前头那一位位夺情的阁老,全都是不讲人伦孝道不成?唐时名相张九龄难道就身任金革之事,那时候天下太平,他不是一样夺情了?宋时名相晏殊更是两次服丧两次夺情,彼时甚至还不是宰相!此次皇上下诏都说了君父尤重,伯父你为何要这么固执!”

汪无竞一下子听明白了,他张了张嘴想要说什么,可看到汪道昆气得脸色发青,到了嘴边的话最终还是吞了回去。

“你……你给我出去!来人,把我这封信再送去大纱帽胡同张大学士府!”

“伯父,你到底要固执到什么时候!这种毫无意义只会被人扔进垃圾桶的信,再送一次又有什么用?”

“我还轮不到你来教训!”

见汪道昆大步走上前去,竟是劈手就打了汪孚林一个重重的耳光,汪无竞整个人都哆嗦了一下,旋即三步并两步冲到了汪孚林跟前,张开双手,竭尽全力地劝道:“爹,您消消气,不要和兄长计较了,他也是为了您……”

“混账东西,你懂得什么忠孝节义,还帮他说话?”汪道昆气得一跺脚,见汪孚林捂着左脸,幽深的眼神中竟是一丝掩不住的笑意,想到这是他主动提出来的,自己出手的时候又真的是千头万绪上心头,一时气得没收住手,心中不禁有些后悔,当下就冲着汪无竞又是一番痛骂。直到长子双膝跪了下来死死抱住了他的脚,他怎么也不好演戏太过,再骂了两句之后,竟是直接就瘫软倒地,两眼一闭,仿佛昏了过去。

面对这一幕,刚刚全都在四面八方围着,却不敢贸贸然上前的众人方才慌了手脚。芶不平撂下一句你们去回禀夫人,我去请大夫,拔腿就往门外冲去。毕竟,这要是请个愣头愣脑的大夫来,一口咬定汪道昆根本就没什么大病,这可怎么整?

眼看汪家一团乱,吴夫人也带着丫头仆妇匆匆过来了,看见自己那带着一个鲜红巴掌印子的左脸时,赫然惊得呆了一呆,这才忙着去照应汪道昆,其他人也都瞧见了自己的狼狈样子,汪孚林方才默默转身离开。当走出汪府的时候,他回转身看了一眼,心里却知道,这座府邸很快就要空置又或者变卖了。

如果不是汪道昆早就有所决断,又怎么会让汪道会先跟着汪道贯去任所,离开京城这个是非圈?

至于汪道昆何时才能再起复,那是一个未知数,纵使他有千般本事,也无法预知。

汪道昆顶着脸上一个巴掌印出了汪府的事,自是很快传开,而汪府虽说最内一层都是可靠人,可在主人的故意放纵下,某些嘴碎的下人还是把消息传了出来,道是汪孚林截住了汪道昆送给张居正劝丁忧守丧的私信,跑到汪府和伯父大吵一架,于是挨了那一巴掌。而当日傍晚,汪道昆就递了因病请辞兵部侍郎的奏疏。对此,不知道多少人暗中鄙薄汪孚林目无长上,但也不知道多少人摇头叹息汪道昆固执不理智。

可此时此刻,汪道昆额头上缠着布巾躺在床上,屏退了众人,又打发了芶不平去门口守着,只留着妻子吴夫人和儿子汪无竞在身前。等到人都退下,他方才一把扯下了那布巾,见哭红了眼睛的汪无竞目瞪口呆,而吴夫人反而露出了若有所思的表情,他便低声说道:“日后这汪家内院要夫人操持,这汪家家业则要无竞你承继,你们一则为妻,一则为子,所以我就对你们直说了。今日这场苦肉计,是我和孚林早早便商量过的。”

汪无竞嘴巴长得老大,好一会儿方才发出了声音:“那就是说,爹,你和孚林哥不是真的闹翻了?”

“他是为了松明山汪氏一门的前程和将来,不得不上了台面去拼。我是为了首辅如今刚愎独断专横,将来可能会遭到清算计,朝中歙党太过扎眼,不得不暂时退避。我这一告病,他在朝中再无长辈掣肘,却是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了。”嘴里这么说,汪道昆看了一眼满脸欣慰的吴夫人,便低声说道,“等朝中批了我告病请辞的折子,我们就把这宅子卖了,回松明山养病。这家中人手带谁走,遣散谁,就要拜托夫人了!至于无竞……”

他深深看了一眼年岁尚小的长子,一字一句地说道:“这次的事情你都看到了,给我记在心里。有的时候,风光是和风险并存的!”

第八零七章 莫欺少年穷

汪道昆的告病请辞,夹在次辅吕调阳第三次告病请辞,以及王崇古奏辩那些给事中和御史交相参劾他在三边总制任上和俺答暗通款曲等事,因而请辞的奏疏,三份一同放在内阁三辅张四维的案头时,这位出身晋商豪门,仕途除了隆庆末到万历初的那次挫折之外,再没有波折的阁老只觉得前路茫茫莫测。

因为就在这一天,一直借口留张居正乃是礼部之事,不肯上书的吏部尚书张瀚,遭到了天子下诏斥责。

也就在这一天,朝廷在赐给张居正亡父张文明的葬祭基础上,又加了五坛,同时分派了一个礼部主事去主持祭祀,一个工部主事去江陵主持安葬。

吕调阳此番再次告病请辞,连日值夜的担子就都压在了张四维肩膀上。他不是不知道,背后有人在鼓动那些清流君子,万一张居正接受夺情,就群起而攻,这其中也有王崇古的手段,更不是不知道张瀚不甘心当应声虫而做出的反抗,但如今看来,就算声势一起,张居正也绝对不会退让,倒霉的只是那些清流君子而已,他接下去只能忍,唯有忍。

可徐阶当初忍严嵩,是因为严嵩年纪一大把,显然时日无多,但即便如此,徐阶还是拼着自己比严嵩年轻许多,靠着何心隐给出的主意,对嘉靖皇帝身边的道士动脑筋,老态龙钟的严嵩方才最终倒台。可张居正才几岁?人家才五十三岁,比他大一岁而已!

更不要说,汪孚林竟然不惜把已经官居三品的伯父汪道昆给气得告病致仕,也要成为张居正的亲信,这样一个敌人放在那里,岂不叫他犹如芒刺在背?

张四维当然不会忘记,前时他们预备以汪孚林杖杀家奴为切入点,弹劾张居正和冯保毒杀家奴游七,结果事情到汪孚林这就结束了,他不得不按照王崇古的吩咐,与其反目以求自保。此次又是汪孚林打头随便找了个罪名弹劾王崇古,激起了从前劳师无功的那些科道言官再次群起而攻。

“宁负白头翁……莫欺少年穷,三年前舅舅还训斥过大郎当初不该贸然对汪孚林出手,之后两次借汪孚林挑起科道攻谮,可转瞬间却自己就倒在汪孚林以及那些科道手中……还是小看了他啊!”

“张阁老。”

外头传来的这个声音,让张四维一下子回过神来。他立刻丢开了那些软弱的表情,威严地吩咐了一声进来。然而,等到门帘打起,进来的赫然是一个看似低眉顺目的内监。来人笑眯眯地对他深深一揖,却是开口说道:“张阁老,司礼监冯公公让小的来问问,今日的票拟几时能送进去批红?”

张四维这才想起自己因为那三封请辞的奏疏耽搁了,连忙客客气气地说道:“因为有几件事兹事体大,不敢越过首辅大人,我已经让人先送了急信去大纱帽胡同张府,公公稍等片刻可好?”

“哦?是为了今日一位阁老,一位尚书,一位侍郎全都请辞?”

张四维见那内监分明了然这件事,绝对是冯保的心腹爪牙,他就正色说道:“大臣请辞的奏疏,自然要出自上意,怎能出自票拟?我请教首辅大人的,是几桩要紧的人事,这却不敢越权。”

张居正人不在内阁,可昨天汪道昆那封私信出岔子后,就送来过口信,定下召张学颜为兵部左侍郎协理戎政,同时甚至还决定了户部侍郎刑部侍郎等多职,甚至王崇古人还没走,却已经决定让在外协理京营,挂着兵部尚书衔的方逢时回部……他这个三辅,不过应声虫而已。

对于张四维心中的愤恨不甘,那内监自然不会了解,他对张四维这番言语很满意,微微一笑便不再多言。紧跟着,张四维便试探性地提到,张居正仍是上书请回乡守制,既然他和吕调阳早就率先提请夺情,可吏部尚书张瀚这个天官既然不愿意出面,可否让科道上书挽留。此话一出,他就见那内监露出了挺微妙的表情,竟是就这么反问道:“张阁老心中,可是有什么好人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