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守有本来就烦,这时候听到刘百川如此肯定,他不由得脸色郑重了下来:“你敢担保?”

刘百川听到担保两个字,想到一贯的规矩,立时又怂了:“卑职也就是猜测,猜测……”

“猜测你说得那么肯定干什么!”刘守有一时火大,拍了桌子之后,见刘百川立时不敢说话了,他就看着陈梁说道,“你呢,你敢担保汪孚林一定在府里?”

陈梁几乎有点想哭了。这不是有掌刑千户刘百川这么一位上司在,哪有他说话的份,大帅你好端端的找我干什么?可是,在刘守有那犀利的目光直视下,他还是战战兢兢地说道:“小的不敢说大话,只是从小的往各方面打听到的情况来看,汪掌道应该就在家里没错。但是,也不排除他故意造一个假象,可是,他造假象又有什么好处?迷惑别人?用得着吗?他只要人往都察院一坐,满京城那些蠢蠢欲动的人就得顾虑他捋袖子下场!”

谁说不是呢?

刘守有很想附和,但他是堂堂掌管锦衣卫的从二品都督佥事,比从前的都指挥又上升了不少,故而这会儿也只能下了死命令,继续打探着汪府的情形。至于敢说却不敢担保的刘百川,自然又挨了好一顿训斥,退出去之后,少不得把气都撒在了陈梁头上。

锦衣卫这边的情形并不是特例,因为汪府连日闭门谢客,就算打着探病旗号的人也被婉言谢绝,也不知道多少人在想方设法打听汪孚林到底在不在家这个简单的问题。直到四天之后,王继光和奉蓟镇总兵戚继光之命的楼大有押着速宁抵达了京城。

王继光凭着自己是御史,第一时间先到会极门再次递上了一份奏本,随即又被召入了内阁张居正直房。须臾,便有指令下来,吩咐把速宁送到刑部,立时三刻就进行三法司会审,王继光和郭宝一同参与。而楼大有身负守备要职,令立时上交此行经过的题本之后,即刻回归蓟镇本部。得到这个消息,深幸不用身陷这场麻烦官司之中的楼大有二话不说立马就写,写完了往通政司一交就走,连带吴惟忠借调的十个家丁也给带了回去。

只可怜接了这么一个烫手山芋的三法司主官。刑部尚书严清和左都御史陈炌仅仅是头疼,而大理寺卿陆光祖那就完完全全是嫌恶——明明是汪孚林的属下惹出来的事,怎么又要让他来分担责任?那个被押回来的速宁一到大堂上就立刻想要咬舌,可以想见万一给其成功了,不死也别想再问出一句话来——成哑巴了还能说什么实情?至于蒙古人会写字,那更是痴心妄想!

最重要的是,因为王继光和楼大有一路上为了确保人不会死,给人喂食完全都是死灌,这个原本看上去又黑又壮的蒙古汉子已经消瘦憔悴得不成样子,他根本不能确定人什么时候会死在大堂上。虽说这是刑部的大堂不是自己大理寺的大堂,可陆光祖还是觉得心里不痛快,满满当当都是火气。

当这种浪费时间的审讯进入了第三天,眼看竟是没有进展也没有止境时,陆光祖终于忍不住爆发了。

这一天,眼看那个精通蒙古语的通译在那速宁的面前百般劝说却没有结果,他突然重重一拍惊堂木,紧跟着就对王继光和郭宝喝道:“审了整整三天,全都是浪费时间!之前兵科都给事中光懋说是从辽东押来了这个长定堡大捷之中的幸存者,声称他能揭露陶承喾杀降冒功的真相,可现在人送来了,却一言不发,动不动就要寻死,有这种可能吗?别是半路上你二人对那个真正的幸存者速宁动了什么手脚,却把个冒牌货送到京城来糊弄人!”

此话一出,严清顿时眉头大皱,就连陈炌也露出了几分惊色,看向王继光和郭宝的目光中就多了几分质疑。

陈光祖见刑部尚书和左都御史显然有些动摇,登时趁热打铁,再次重重一拍惊堂木道:“还有,光懋之前上书说是有自己的随从一同解送人进京,他的那个随从呢?”

眼见得自己早先的顾虑如今成了现实,王继光早已是悔青了肠子,懊恼之前不该为了出一时之气,硬生生把光懋的那个随从给赶了回去。不但是他,就连郭宝也不免暗中埋怨,可他再一想,要是那个指手画脚的随从一路跟着,说不定早就被这个速宁在半道上抹了脖子又或者服了毒,到时候那个又自傲又讨厌的家伙说不定不但不会承担责任,还会把事情一股脑儿都推到他们头上,那还不如眼下这个结局。

因此,把心一横,郭宝就抢在王继光之前说道:“光懋那随从在山海关就已经折返,我们本打算请蓟镇戚大帅派人护送,他却颇多指手画脚,因此我和王侍御就令其回辽东向光都谏复命,请了山海路参将吴将军派了十名家丁扈从,又在芦峰口驿站遇到了蓟镇戚大帅麾下的标下左营游击楼将军。正是楼将军识破了此人发中藏有锐利刀片,鞋中另有夹层,藏有砒霜之事,这才断定人乃是死士。”

“荒谬!全都是你等臆测而已,绝不可信!你还没回答我,你们如何能证明,此人便是光都谏寻到的那个人,而非你等派人冒充?”

王继光正因为郭宝刚刚挺身而出,共同承担了赶走光懋那个随从的责任,心中稍稍松一口气,没想到陆光祖还是继续死死揪住如何证明那人身份的问题,他顿时意识到,自己和郭宝,包括吴惟忠和楼大有,只要拿不出确凿的证据,就会全都陷入这个深深的泥潭之中。

果然,他勉强打起精神稍稍辩解了两句,就被陆光祖给批驳得体无完肤,一来二去,他就只见陈炌和严清两人的脸色越来越凝重,分明是真的被陆光祖给说动了,对他们的疑虑越来越大。

可偏偏就在这时候,他就只见大堂上那个速宁使劲扭动着身子,竟是仿佛听懂了陆光祖的质问似的,因为嘴里勒着布条没法说话,竟是砰砰砰连磕了三个响头,随即在旁边差役忙不迭上前将他扶起的时候,拼命晃动着脑袋。

见此情景,陆光祖顿时如获至宝,厉声喝道:“看,此人竟然如此反应,分明是你等拿什么东西要挟了他冒充光都谏派人送来的速宁!事到如今,你二人还敢狡辩?”

王继光和郭宝万万没想到,那个速宁一直都除却沉默就是寻死,却竟然在这时候做出如此反应,轻轻巧巧就把他们逼到了悬崖边上。就在两人对视一眼,心急如焚的节骨眼上,就只听大堂外头传来了一个声音。

“要证明此人便是速宁,其实很简单。”

看到外间徐徐走近的那个人,陈炌不由得又惊又喜,当即抢在陆光祖之前开口问道:“世卿,你的病痊愈了?”

“有劳总宪大人关怀,业已痊愈。”

汪孚林笑吟吟地走进大堂,泰然自若地对上首三法司主官拱手行礼,随即便拿出了怀中一样东西。

“这是程给谏刚刚从辽东快马送来的,当初光都谏在速宁拦马,准备送他进京之前,程给谏就以防止路上出问题为由,留下了他的双手手印。当然,我知道以陆大人的睿智,定然会觉得,这东西还会有造假的可能,不过程给谏也想到了,此物不但留了一式两份,每一份上头,除了速宁的手印之外,还有光都谏和程给谏二人的签字和指印为证,不知道这东西能不能当成证明此人正身的证据?”

第八八一章 一锤定音

竟然得救了!

尽管王继光早就知道汪孚林这个上司实在是背景深厚,神通广大,但哪怕是那次汪孚林给他请来了太医署的御医,只用一个月时间,就把普通大夫说是至少得养个大半年时间的病给他治好了,他也没有觉得这么欣喜若狂过。此时此刻,看到那张熟悉的笑脸,他简直不知道该说什么是好,只知道咧嘴傻笑了。而当他再看郭宝时,却只见这位锦衣卫北镇抚司的理刑百户竟然忘情地使劲拍了拍脸,仿佛还不大相信汪孚林突然现身给他们解了围。

既然有人高兴,当然也就有人不高兴,大理寺卿陆光祖就忍不住重重拍案道:“汪孚林,这是三法司会审,谁给你的权力擅闯?”

“廷尉大人,要是没有上命,我当然不敢擅闯,否则岂不是送给人机会,让人指着我的鼻子骂我越权?”

汪孚林气定神闲地反问了一句,这才往身后瞅了一眼,须臾,就只见户科给事中石应岳大步走进了大堂,面无表情地说道:“刚刚汪掌道刚由首辅大人引入文华殿谒见了皇上,皇上得知此中情由,便从首辅大人建议,请汪掌道和我前来刑部,一同会审。”

听到这话,陆光祖方才彻底哑然。刑部、都察院、大理寺、六科廊、锦衣卫……这样的组合齐聚此地,可以说除却大多数时候都不会出现在明面上的东厂,这是会审的最高级别!而且,汪孚林竟然在来到这里之前,先行把这张最重要的证据直接呈送到了小皇帝朱翊钧跟前,这让他就和吞了一颗苍蝇一般恶心。奈何陈炌在看到汪孚林之后,就完全改换了态度,而严清也显然不再是最初那样板着脸,他顿时意识到大势已去。

“石都谏,核对手印,确定此速宁是不是彼速宁,这就交给你了,想来在场诸位每个人都能信得过你。”

石应岳为官方正,听到汪孚林这话时,他看到陈炌严清全都微微颔首,而王继光和郭宝更是把头点得如同小鸡啄米,只有陈光祖眉头紧蹙,不置可否。见此情景,来时本来就承担着核对之责的他从心底就已经有所判断。毕竟,光懋和程乃轩的手印和签名是真是假,那都是回来之后就可以立刻问清楚的。于是,他从容拱了拱手,继而就令差役去取了印泥和白纸,亲自上前去拓速宁的手印。

然而,这一原本简简单单的过程却极其不顺利。双手反绑在身后的速宁使劲挣扎,以至于前几次取手印全都弄破了纸张。到最后,还是汪孚林冷冷说道:“对这等冥顽不灵,心思狡诈之人,不用太客气。石都谏若是还取不到他的手印,那就打昏了之后取!”

此话一出,堂上两个资深的刑部差役对视了一眼,随即朝刑部尚书严清看了过去。见严清先是有些犹豫,随即就点了点头,他们本来就因为这三天的差事而憋了一肚子气,当下就有人扬起了手中水火棍,看准部位朝着速宁的颈侧就是一记。等到把人打昏了过去,他们立时娴熟地协助石应岳拓了手印。等拿到了那张拓着一个鲜红掌印的纸,石应岳端详了好一会儿,确定纸上那掌印的纹路清晰可辨,这才抬起了头。

“我虽觉得一致,但为免有人不服,刑部和大理寺应该有的是核对证物的人才,还请严部堂和陆大人请人来,立时核对此物,勘验眼前这个速宁是否为光都谏送回来的人。”

刚刚陆光祖突然丢出这个质疑,如今严清也确实很想弄清楚这个问题,当即吩咐道:“来人,去把刑部资历最老的仵作叫来!”

陆光祖只看汪孚林那信心满满的样子,就知道今天自己这发作不但没有效果,而且还会是反效果,从心底来说,他一点都不想从大理寺叫个仵作来打自己的脸。然而,他又不能在这大庭广众之下承认自己错了,也只能硬着头皮吩咐了一声。

没过多久,两个年纪一大把的仵作上堂磕头行礼,照着两张纸上的掌印核对了再核对,足足用了一刻钟,两人却又商量了几句,这才异口同声地说道:“诸位老爷,两张纸上掌印为一人所有。”

尽管没有抱太大期望,但陆光祖还是厉声问道:“你二人敢担保确凿无疑?”

大理寺的那个仵作只看陆光祖的脸色,就意识到这位想要的答案恐怕和自己说的截然不同。然而,核对掌印这种事,即便不是仵作也能看出个大概,他就算昧着良心说瞎话,那也得别人肯信。于是,他只能回避了陆光祖那有些羞怒的眼神,垂下头说道:“所有掌纹走向以及细微之处都一模一样,绝对不会有假。这两个掌印全都出自此人左手,小人敢用自己三十年仵作生涯做担保。”

他都这么说,另外那个仵作就更加直截了当了:“诸位大人若不信,可以再请其他仵作过来查验,绝对不可能有第二个结果。”

“既然如此,那就很可疑了。”这一次,汪孚林抢在了所有人前头,一字一句地说道,“既然光都谏送来的就是这个速宁,那么,他既然为了雪冤,不惜拦住光都谏告状,又被护送来到了京城,那么缘何在身上暗藏凶器和毒药,又为何一而再再而三地意图自残,又或者说自尽?如果他在路上如此,那还勉强可以解释成,那是因为信不过王侍御和郭百户,但如今是三法司会审,又已经有精通蒙古语的通译对他解释得清清楚楚,他为何还要如此?”

没有给别人插嘴的机会,他又提高了声音说道:“这简直就和王侍御之前在奏本上说得一模一样,此人仿佛是死士,不在乎自己开口说什么,而仅仅想要在大庭广众之下一死了之!”

“汪掌道,这话却是纯粹臆测。”这一次开口的人是刑部尚书严清,尽管在王崇古和吴百朋之后接替刑部尚书一职还没多久,但他素来以公正著称,此时此刻也显得异常谨慎:“此人固然有些可疑,但是否真的是如此险恶居心,却还不能如此断定。”

“严部堂悲天悯人之心,实在是令人钦佩,但是,怜惜这样一个一心求死的人,却有些太过慈悲了。刚刚在等待仵作勘验掌印时,我听王侍御说,之前大理寺卿陈大人质疑此人是否是真的速宁,并以此诘责王侍御和郭百户的时候,此人曾经突然表现激动,甚至频频叩头,仿佛是在鸣冤?”

见严清微微一愣,随即点了点头,但继而就神情巨变,汪孚林知道这位刑部尚书已经想到了此节,他便放缓了语气道:“此人既然一直是以不通汉语的一面示人,缘何竟在刚刚听到陈大人的诘问后如此失态?”

“啊!”

这一次,惊呼出声的不止是陈炌,还有王继光和郭宝。当局者迷,刚刚变故迭出,他们只是一时之间没有想到这一层上。而之前曾经占据上风,以为捏到了痛脚的陆光祖,这会儿脸上则是一阵青一阵白。而让他更没想到的是,郭宝突然开口说出了一番让他恨不得去钻地缝的话。

“既然已经查明速宁正身,不如立刻回禀皇上,奏明此人一心求死这一状况,请皇上裁断。不是卑职在这里夸口,对付寻常犯人,自然是三法司就够了。但这等刁顽凶狠的犯人,说到底,却还是锦衣卫诏狱最有手段!三木之下,纵使是铁打的汉子,也不愁不开口!”

要是没有先前的徒劳无功,不论是刑部尚书严清,还是左都御史陈炌,都绝对不会乐于让锦衣卫主导这桩案子,可如今证实光懋大老远送回来的这个所谓人证只怕是明明懂汉语却装不懂,更是试图用这条命栽赃陷害别人,他们想想人若在自己手里审死,忍不住就觉得把人扔到锦衣卫诏狱,说不定还省点事。只不过,作为主管刑名的朝廷命官,让他们附和郭宝的这一提法,却是不可能的。一时间,他们干脆便沉默以对。

还是王继光劫后余生,实在是不想再和这个麻烦的家伙打交道了,却是避重就轻地说:“还是先往上奏明此中经过才是。另外,要不要把此人弄醒?”

汪孚林眼看两个差役看了一眼三位堂官的脸色,继而熟练地用一瓢凉水把人泼醒,而那速宁一睁开眼睛恢复意识之后就遽然色变,随即两只眼睛恶狠狠地向他瞪了过来,他就哂然一笑道:“石都谏,我们现在就返回宫中陈情如何?”

饶是石应岳素来对锦衣卫一丁点好感都没有,他也觉得今天这件事确实是锦衣卫最适合接手。他一刻也不想留在这里,一想到地上这个速宁的生死牵扯出来一大堆麻烦,他就毫不犹豫地说道:“汪掌道说的是,我们是奉命过来同审,如今既然是这么一个结果,自当先行回去禀奏皇上以及首辅大人。”

事已至此,严清和陈炌当然不可能有什么异议。而陆光祖又气又恨地看着汪孚林和石应岳并肩离去,突然觉得自己在上次在汪孚林手中吃亏之后,又做了一件蠢事。他还以为这次能抓住王继光和郭宝的把柄,结果却被汪孚林就这么又给坑了进去!

一大群人各回各自衙门的时候,好容易甩掉一个包袱的王继光并没有和郭宝说太多的话。虽说两人有过同舟共济的一段时间,但一个是御史,一个是锦衣卫,他怎么都不可能败坏官声和对方走得太近,只在临走前用眼神交流了一下。

此时此刻,王继光跟在陈炌这位都察院的掌管者身后,只觉得这连日经历实在是跌宕起伏。他离京的时候还认为,路上也许会遇到那些话本中常见的迷药劫杀,生死一瞬,结果却发现最大的难题竟然是自己押解了一个滚刀肉,而这滚刀肉还险些用自己的死把他给坑死!

“到底是汪世卿啊,人人都以为他告病不出,要么是躲事,要么是金蝉脱壳,领了密令去辽东,没想到他等的是辽东送来的这件关键证据。王子善,你该感谢你这上司想得周到,否则你这趟拼死拼活从山海关往返了一回,却险些被那么个看似连汉话都不会说的蒙古人给坑了!”

心不在焉的王继光骤然听到这话,猛地回过神来。他进都察院这么久,还是头一次这么近距离单独和左都御史陈炌相处,此时在迅速合计之后,他就明白了自己应该说什么,连忙毕恭毕敬地说道:“总宪大人说的是,下官也极其感谢掌道大人。想来他这样在家养病,别人的注意力全都在他府上,再有就是关注出城的人以及去往辽东的人,回来的和进城的人多半就没时间关注了,这关键的证物才能平安到达京城。”

“说得对,这才是真正的声东击西之计。”陈炌心情相当不错,呵呵一笑道,“陆与绳平时不是这么武断的人,这次真是自己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再一次在文华殿见到朱翊钧这个业已大婚成年的天子时,汪孚林却把陈述的职责让给了石应岳,自己站在旁边拾遗补缺。直到石应岳连郭宝声称此事交给锦衣卫诏狱更妥当时,低着头的他不禁在心里笑了一声。

这是之前在大堂上,他借着和王继光郭宝一一说话问情况的时候,就这么当着大庭广众,和郭宝敲定的此事,算是彻底将这个烫手山芋丢给了锦衣卫。如果刘守有只是凭着自己的意志,所以才想要在他身边安插人手,却和这次辽东之事没关系,那么他顺手坑了这家伙一把,算是报了一部分仇。而如果刘守有背后还有人,而且还和那个疑似死士的速宁有关系,那么不好意思,自己惹出来的祸自己背去!

因此,他趁着朱翊钧在那皱着眉头想主意,张居正则是和冯保进行飞快的眼神交流,没有去越俎代庖做主时,突然开口说道:“皇上,那速宁刁滑阴狠,是否下锦衣卫诏狱自然是听凭皇上圣裁,然而,郭宝这个理刑百户毕竟牵涉在内,若是交由锦衣卫,郭宝以及他亲近的人需得回避。”

否则刘守有要是接到烫手山芋后,一怒之下让郭宝去担纲此事,然后顶缸背锅,他岂不是丢了一颗最重要的棋子?

第八八二章 接包袱

刘守有确实差点没气得吐血。

对于郭宝在差点倒了大霉之后,竟然在刑部大堂上当着那么多文官的面,声称锦衣卫诏狱才能够问出此次事情的真相,他回来之后听其一说,就气得劈头盖脸大骂了这家伙一顿。

然而,郭宝那委屈的小媳妇模样到底还是有点可怜。因为人进门之后就扑通跪地,而后在那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哭诉这次差点被幕后黑手坑死,甚至把此事上升到了有人算计锦衣卫的地步,因为这家伙声音很不小,外间决计是很多人能听见,刘守有考虑到事关锦衣卫的威名,也只能高高提起轻轻放下,总不能对着个劳苦功高,从京城到山海关奔波一趟,还险些遭算计的锦衣卫老人怎么样吧?反正,郭宝也只是建议,朝廷尚未答应。

然而,让他万万没想到的是,文官们明明素来都相当忌讳锦衣卫介入这种大案子,可这一次郭宝提议,汪孚林和石应岳进宫面圣后不久,正式的旨意就送到了他手上。当他听到下速宁锦衣卫诏狱,令他以及掌管北镇抚司的掌刑千户刘百川十日之内审问出结果回报的时候,他立刻变了脸色。眼见得前来传话的太监不是别人,正是文书房掌房田义,他连忙找借口打发了旁人,随即留下田义,叫起撞天屈来。

“田公公,这是怎么回事?这么没头没脑的案子,怎么就落到了锦衣卫?这我要是问出此人真的是心怀叵测,那岂不是说六科廊光都谏是有意将歹人送入京城,往好的说他也至少是失察,往坏的说他就是居心险恶。而且,这岂不是说辽东战事根本就没问题,是有心人故意泼脏水?

而这要是我问出此人并没有什么问题,之前那寻死觅活都是因为心中不安,确确实实他就是所谓长定堡大捷的见证者之一,那不是说辽东是谎报大捷?谁不知道李大帅是元辅相当器重的总镇,这李成梁犯下如此罪过,查清楚他还能留在位子上吗?”

一连几个反问之后,见田义面有难色,刘守有就趁机说道:“锦衣卫虽说是名头听着吓人,可田公公您是知道的,这些年来,我也就是冯公公点一点拨一拨,我跟着动一动而已,半步都不敢多走的。这问出是非来,责任我哪里担得起?郭宝当初在刑部大堂上撂那样的话,他是因为险些被人坑了,所以才把事情揽在锦衣卫身上。可别人,比如汪掌道这么建议,那可就真的是不负责任了!”

田义不由得咳嗽了一声,随即才低声说道:“这件事是皇上决定的,和汪掌道其实没关系。”

见刘守有顿时愣住了,田义看了看外间,干脆叹了口气道:“首辅大人和冯公公全都没吭声,汪掌道说,如果交给锦衣卫,那么为了以防郭宝公报私仇,郭宝以及他亲近的人绝不能参与此案。石应岳听了之后立刻也表示赞同,而且委婉表示,若是三法司主审辽东长定堡大捷的真假也就算了,如今这速宁分明另有隐情,居心叵测,三法司会审这么一个小人物实在是耗时耗力,所以他有限度地表示了对锦衣卫主理此事的支持。而皇上嘛……就同意了。”

也就是说,汪孚林竟然因为郭宝的提议,所以其实还表示这事情交给锦衣卫不妥当?反而是石应岳打算丢包袱给锦衣卫?

刘守有只觉得自己的脑子有点晕乎乎,可是,对于张居正和冯保的暧昧态度,他实在是有点吃不准。奈何接下来千般试探,田义却是再也提供不出什么有价值的消息,他只能一面在腹中骂娘,一面接受了这个烫手山芋。亲自把田义送出门的时候,他还在心里寻思着如何处置郭宝这么个给他惹了大麻烦的惹祸精,却没想到田义在临出门时突然停下了脚步。

“对了,皇上听到是郭宝提议把人放在锦衣卫审的,笑说了一句,这家伙倒知道心向锦衣卫,而且之前先行回京替别人送奏本的就是他吧?是个挺机灵的人,放在锦衣卫果然合适。”提醒了一下郭宝已经在皇帝、张居正以及冯保那露了脸——甭管人家究竟是否在意这么个小人物——田义就笑了笑说,“皇上还说,刘都督素来是最能干的,这件事交给锦衣卫一定没错。不过,郭宝那些人就不要参与了,省得别人说闲话。”

平白无故从天上掉下来一个人家避之惟恐不及的苦差事,而惹出这么一件事的下属还偏偏在惹不起的内相和外相面前挂上了号,甚至连小皇帝都调侃了一句,而且还不能把这个包袱丢给始作俑者去“公报私仇”,刘守有只觉得心情糟透了。天知道这件事之后是不是谁和张居正在角力?

于是,他只能把刘百川叫了过来,严厉地把这件事交待了下去,让他准备精干人手,随时去刑部交接犯人。当然,他也没忘了剖析清楚利害,省得这个利欲熏心的下属给他闹出什么幺蛾子来。

他只是本能地感觉这件事不是冲着辽东大捷本身去的,而是冲着戚继光和李成梁的阴谋,说不定还有更加深层次的原因,如果可以,他恨不得有多远躲多远,或者和汪孚林这样告病先躲几天,可如今看来,他连躲的机会都没有,只能硬着头皮上。

所以,当刘守有亲自带人从刑部天牢,将形销骨立的速宁给押到了锦衣卫诏狱。他把人提溜进刑房之后,就冲着几个用刑的老手厉喝道:“此人不见黄河心不死,先断了他的手筋脚筋,让他不能拿东西自杀,然后再给我敲了他满嘴的牙齿,我看他还拿什么咬舌头。记住,什么刑都可以用,先给我用一遍大刑再问话,但唯独不能让这家伙死了,否则你们给我抵命!”

说话的时候,刘守有始终在观察着速宁的表情,当看到人一时面色惨变,须臾便用充满怨毒的目光盯着自己时,他却不闪不避地反瞪了回去。

要不是为了你这个居心险恶之徒,我怎么会惹上这么多麻烦?甭管你背后是谁,为了我自己的前程,我都豁出去了!

作为大明朝历史最悠久的特务机关,锦衣卫的十八般手艺虽说有时候娴熟,有时候手生,但毕竟这么多代传承了下来,哪怕今天伺候速宁的几个人,都有好些年没用过这些手艺了,可一回生两回熟,须臾他们便恢复了当年的手感。

即便用口嚼死死勒住了嘴,发不出撕心裂肺的惨叫,但速宁那痉挛的面孔以及颤抖的身体,还是显露出了那一道道刑罚之下的极致痛苦。而每次他昏厥过去的一刹那,那一瓢冰水却又让他恢复了神智,继续迎接下一道大餐。

求生不得,求死不能。哪怕速宁在领命之时就早已明确自己是死士,可求一死容易,熬刑百遍却千难万难。尤其是当一日两日三日……刑罚仿佛永无止境,到第五日上头,他终于到了崩溃的边缘。毕竟他并不是怀着百折不回的信念,纯粹只是领命而为,妻小家人全都扣在别人手中,这才不得不牺牲自己这条命。因此,当小腿上再次上了夹棍,烧得火红的烙铁再次到了胸前,他终于忍不住发出了一声含糊不清的悲鸣。

“我说,我什么都说!”

烫手的山芋丢给了锦衣卫,三法司几乎没有人不满意,就连之前受挫的陆光祖也觉得如释重负,因为这就意味着他不用再面对王继光和郭宝,更不用再和汪孚林打交道。他向来欣赏的是正直敢言的正人君子,汪孚林无疑并不属于这个范围。因此他在连番受挫之后,眼下已经打定主意,从今往后再不沾手和此人有关的任何事情。可就在这时候,他改迁工部右侍郎的旨意却发了下来。为此,张居正还特意写了一封私信给他。

尽管张居正在私信上的话非常客气,只叙同年之谊,完全没有当朝首辅高高在上的语气,但陆光祖看到张居正规劝自己不要意气之争的时候,还是有些尴尬。工部右侍郎在十二位侍郎之中并不算非常好的缺,而且自从上次在王用汲的案子上规劝了张居正之后,他就察觉到,张居正对自己的态度冷淡了不少,如今又是这样看似委婉的提醒,他不禁油然而生几分退意。

虽说他前后两次针对汪孚林,确实有些犯了意气,可张居正越来越听不进人言了,他再留下来只会讨人嫌,是不是也学汪道昆,挂冠而去算了?

养病数日,实则在家偷懒数日的汪孚林,却是精神奕奕,心情不错。这其中,最让他高兴的,不是把包袱丢给了锦衣卫,也不是让陆光祖吃了个哑巴亏,甚至也不是及时挽回了王继光等人的声誉,而是程乃轩不负他的期待,赶在光懋把人解送上京之前,就及时想清楚了掉包计这个很容易被人抓住的破绽,说服光懋,留下了一式两份证据。

他派封仲去给戚继光送信,除却请求派可靠人护送王继光等人回京之外,还出了掉包计的主意,而封仲离开三屯营之后,更是直奔辽东,从程乃轩手中拿到证据之后星夜回程,终于紧赶慢赶,及时抵达了京城。而正因为这一点,他这才成功扭转大局。

当然作为掌道御史,他还用此事再次树立了威信。毕竟,替手底下办事得力却遭人陷害的监察御史遮风挡雨,对掌道御史来说是很加分的事。

这会儿,汪孚林正在直房中见从广东巡按御史任上归来,去年接替自己的赵明贤。虽然掌道御史只是执掌一道大印,品级和所属监察御史并没有高下之分,但一般来说,掌道御史都是都察院的资深御史,在擢升时,也比寻常监察御史具有更大的优势,而且更执掌本道考评之权。所以,大多数监察御史还是把掌道御史当成真正的上司那般礼敬有加。

然而,和广东道刚刚从试御史转正的监察御史王继光等人不同,赵明贤已经是当了整整四年的御史。

比起如今只不过当了两年多御史的汪孚林来说,若单单从资历看,其实赵明贤更适合广东道掌道御史一职。

然而,赵明贤却并没有年长资深者的矜持,也没有在炙手可热的上司面前显得过分谄媚和巴结。业已提交过述职报告的他,从头到尾都表现得非常淡定,赫然一颗平常心。而汪孚林之前只在广东巡按御史职责交接的那一天和赵明贤打过交道,其他时候都是从赵明贤在广东时的那些奏本,以及平日给本道的奏报中得到的一些感觉,此时对赵明贤的印象自然非常不错。

于是,他把话也说得非常客气:“广东道从去年到今年,我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其他御史也都是从无到有一点点学起,之前一下子去了两个巡按,你又尚未回来,王继光又是病,又是出外差,就连我也请了几日病假,大家都快忙坏了。有了赵前辈你回来,这才算是人都到齐,不会再捉襟见肘了。”

赵明贤在广东时,就已经领教了汪孚林在士林以及官场民间的影响力,这才不至于像某些京官那样只看到汪孚林的年轻资浅,没看到其背后的能力和担待。此时此刻,听到汪孚林竟然还客客气气口称前辈,他立刻笑着说道:“我不过是在都察院中多呆了两年,哪敢当掌道大人这声前辈?在广东时,掌道大人珠玉在前,我这巡按御史就当得很有压力,所幸如此,不敢自满,勉强可称得上兢兢业业。如今既已回京,日后还要请掌道大人多多指点。”

汪孚林看过赵明贤回来提交的述职报告副本,当然知道这兢兢业业并不是自夸,而是实实在在做出来的。他原本还想着,如若赵明贤不大满意在广东道屈居于自己之下,那么就想个办法对左都御史陈炌吹吹风,将其调到别道,届时也就两全了,可赵明贤既然没有表现出任何的不满,他当然就不会多事了。毕竟,和年长资深的下属相处融洽,那也是一段佳话。

“那就要请赵兄日后多多指教了。”汪孚林笑吟吟地点了点头,接下来,他细细询问了一番广东情况,尤其是澳门的局势。当得知一切进展顺利,葡人也因为自家国王太疯,国家内部亦是危机潜藏,于是不停地在加深和广东官府的接触,他不禁琢磨着,要不要再放开一点口子,弄一两个有真才实学的传教士进来,和本国同仁交流一下各种数理知识。

就在两人相谈甚欢的时候,外间突然传来了郑有贵的声音:“掌道老爷,宫中急召,说是请您参加廷议!”

汪孚林连忙把郑有贵叫了进来,也不避赵明贤,直截了当问道:“除了我之外,都察院还要召谁?”

“都察院除了总宪大人,就只有掌道老爷您。”见汪孚林眉头大皱,郑有贵赶紧说道,“总宪大人正好不在,说不定已经去商议了。来传话的人说是十万火急,请您尽快。”

此话一出,赵明贤看向汪孚林的眼神不禁又多了几分敬畏。

廷议这种事,御史与会并不稀奇,但并不是所有御史都有这种参与商议朝廷大事的机会,更何况,这次十三道这么多监察御史,竟然只召汪孚林一个人去?

第八八三章 绝不姑息

无论是集议、部议还是廷议,汪孚林这一年多来都参加了不少。这便是御史位卑权重,比绝大多数六部司官,甚至五品郎中都更有优势的一大原因。

作为天子近臣,御史本来就有很大的机会参与高层决策,更何况,汪孚林还不是普通的监察御史,而是广东道的掌道御史。

这会儿当他踏入东阁的时候,放眼看去,他就发现到的人很少,但大多数是熟面孔。

左都御史陈炌这是他的顶头上司,自然最熟悉不过。户部尚书张学颜曾经是辽东巡抚,他在辽东时与其打过多次交道,在兵部尚书谭纶去世之后,他还“孤注一掷”在廷推的时候推了张学颜,为此和汪道昆“闹翻”。虽说张学颜入京之后,他与其并没有太过密切的往来,但此时心照不宣一笑,在外人看来也颇有默契。

反而是接替王崇古的兵部尚书方逢时,他虽说常常见,但总共也没说过几句话,因此不过行礼致意而已。

再有便是掌管锦衣卫的都督佥事刘守有,这位虽出身麻城刘氏这种士大夫之家,但因为是武官,基本上很少出现在东阁这种地方,此时自然颇为醒目。

面对这种配置,汪孚林在心里一沉吟,就知道今天廷议之事只怕就和辽东大捷之事有关。可即便如此,他仍然觉得参与的人实在还是太少了。其中最微妙的是,都说科道科道,都察院来了陈炌和他两个,六科廊却是一个人都没有,吏科都给事中陈三谟这个张居正的亲信竟然没来,这就显得有些失衡了。不过,最名正言顺的兵科,都给事中和左给事中全都在辽东,此时没人来却也还算合乎情理。

就在他这个年纪最轻,资历最浅,官儿最小的一一和其他人厮见过,主动在最末位入座之后,就只听外间传来了一个声音,道是元辅张先生到。

虽说阁臣不参加廷议这种规矩早已形同虚设,但张居正大多数时候也是不会轻易参加廷议的,以免外间议论阁臣侵夺部权。但此时此刻,迈进东阁的张居正却步伐稳健,半点没有犹豫在居中主位上一坐,扫视了一眼众人,就直截了当地吩咐道:“刘都督,之前那个速宁下锦衣卫诏狱讯问,结果如何,你对大家说一说,也让大家心里有个数。”

众人这才明白,刘守有今日与会,竟然是为了这事来的。原先在众人心目中,这么一桩匪夷所思的诡异案子,十有八九只是朝中有人看不惯辽东李成梁一手遮天,顺带坑一把戚继光,可张居正竟然兴师动众召集他们这些人廷议,那么显然之前那猜测就有些偏离真相了。

果然,刘守有直接开门见山地说:“速宁已经交待,他和察罕儿部那些被陶承喾杀的降人并不是一路人,他是泰宁部酋长速把亥麾下的一个百夫长,原本是犯了必死之罪,不但自己要死,连同家人也要被贬成奴隶。然而,此次速把亥听说了辽东那场大捷引来的风波之后,就千方百计让他潜入辽东,在光懋面前拦路鸣冤,争取把事情闹得天下哗然。速把亥还吩咐他在被押送入京的路上,于蓟镇境内自己了断,如此还可以连蓟镇总兵戚继光一块坑进去。”

“!”

汪孚林此时此刻的心情,一个惊叹号都不足以表达,至少得一连串脏话外加一连串惊叹号才够。他因为张居正夺情前后的那一系列事件,一直都揣着阴谋论的思维,觉得这件事看似算计的是李成梁和戚继光,但恐怕还是冲着张居正去的,所以才想方设法把包袱丢给了刘守有,却没想到这种够直接的阴谋竟然是泰宁部的酋长速把亥一手操纵。

不得不说,要不是因为楼大有够机智,王继光和郭宝也还算有点运气,说不定就真的被速把亥给成功了!

大吃一惊的何止是汪孚林,方逢时和俺答汗的右翼蒙古打惯了交道,却不大熟悉左翼蒙古的察罕儿部和朵颜三卫,这会儿也一样感到震惊。张学颜在辽东呆了多年,对泰宁部的速把亥不可谓不熟,可对这一招也着实感到后怕。至于陈炌,他是没打过仗,也不怎么熟悉虏寇,可一想到都察院的监察御史险些给虏寇算计了,他那心火就噌噌噌直往上冒。

所以,陈炌竟然是第一个开口问道:“刘都督,此事确凿无疑?”

“陈总宪,锦衣卫诏狱中那几个好手拷问了速宁数次,其中细节用各种方式追问了不止五遍,最终比对,确认速宁所言应该就是事实。”

刘守有当然省略了速宁已经被拷问得体无完肤,只求速死。之前接下烫手山芋时,他对郭宝这个惹事的下属恨得咬牙切齿,可如今他不得不感慨阴差阳错,因祸得福,就因为郭宝说了一句锦衣卫诏狱比三法司更适合审问速宁这个人,这桩功劳算是稳稳当当落在了锦衣卫头上。

“既然是事实,那么事到如今,应该立刻派人去辽东。光懋之前被速宁所惑,那么说不定眼下还在沿着这条线大肆追查,届时不过是虏寇快意,辽东将领则因此怨望,军心不稳。”张学颜自己就是从辽东出来的,即便在辽东时,和李成梁也绝非时时刻刻都一个鼻孔出气,也时有分歧,但在这种时候,身上打着鲜明辽东烙印的他当然选择站在辽东将领这一边,“还请元辅立刻上奏皇上,召回光懋,安抚军中。”

张学颜都这么说,之前因为自己是兵部尚书,同样因为辽东大捷而升官受赏的兵部尚书方逢时,也立刻附和道:“陶承喾是否杀降,如今已经不是重点,重点是虏寇因此而兴风作浪,当此之际,国事为重,更何况,难不成还把颁赏军中的一万两银子给收回来不成?”

陈炌则是耿耿于怀王继光险些被人坑死,而且,出于科道之间的竞争心理,他干脆重重一拍扶手道:“光懋如此轻易被人蒙蔽,往小了说是失察,往大了说,却不啻为助纣为虐。他这个兵科都给事中实在是太轻信了,应该调他回来,让与他同行的兵科给事中程乃轩安抚军中,以免生变。”

张居正却一直都没有说话,直到三个堂官一一表态,他这才看着忝陪末座的汪孚林问道:“世卿,此次泰宁部速把亥奸谋未能得逞,多亏你想得周到,居功不小,你对此事如何看?”

汪孚林刚刚听到张学颜、方逢时、陈炌这三位部堂级高官一一发表意见,全都表示外敌当前,团结为重,他着实有些嗤之以鼻。他去过辽东,当然也知道李家父子善于征战,功勋赫赫,但就因为这个缘故,很可能存在的杀降冒功这种事也轻轻放过,那也实在是太纵容了。

因此,听到张居正问自己的意见,他迅速整理了一下自己的想法,随即沉声说道:“恕下官直言,速把亥奸谋固然可恶,辽东军心也确实得好好安抚,但辽东大捷若真有猫腻,却绝对不能纵容!”

此话一出,方逢时遽然色变,张学颜有些不可置信,陈炌则是大吃一惊。这其中,张学颜更是忍不住想到,之前汪孚林在辽东之行的时候,他也好,李成梁和李如松父子也好,看似对其不薄,但都有借其之故,行自己之谋的心思,结果汪孚林在抚顺关耍了个天大的花招,把他们一块给坑进去了。说得好听那是在辽东结下了一段旧情,说得不好听,那可是不小的龃龉。

所以,汪孚林从前竟然在兵部尚书廷推的时候推他,他还是很吃惊的,但对方既是主动示好,他当然不会往外推。可现在看来,难不成那时候没吃亏还赚了的汪孚林对自己还算友好,可对李家父子反而耿耿于怀,这会儿趁机报仇?

而汪孚林也看到了其他人的震惊和不自然,可他更在意的是,张居正不置可否,一张脸纹丝不动。为了说动张居正,他又加重了语气。

“原因很简单,若是纵容,今天有一个陶承喾杀降,明日就可能有李承喾,张承喾……就算这些所谓降人的真假难以界定,也应该报由上官,然后再报给朝廷处断,而不是他擅自一杀了之。”

说到这里,汪孚林就只见张居正显然露出了几分认真的表情,他就继续说道:“有功大将,立功当赏,但有过也应当加以惩治,至少要让人知道,朝中已经知道了真相,而不是一再惯着,纵容其骄矜之心。速把亥此次的奸谋固然可恶,但若不是陶承喾让其有机可趁,又怎会闹得此番牵连到这么大?”

“辽东乃是如今天底下打仗最多的地方,李成梁又骁勇善战,功勋赫赫。从前辽东有多糜烂,张部堂应该是最清楚的。可以说,正是在张部堂和辽东总兵李成梁的带领下,辽东方才有如今长治久安的局面。天下九边,辽东因为要面对朵颜三卫、察罕儿部、女真诸部的侵扰,军官多有战功,最容易升迁。倘使在辽东尚且有军官为了升官发财而谎报大捷,那么九边之中其余没有战事的边镇,若也有军官效仿,擅启边衅,杀降冒功,那岂不是乱套了?”

方逢时之前只觉得张居正对汪孚林实在是有点过分器重,即便是对于之前汪孚林那次辽东之行,他也更多地认为,那得归功于沈有容的胆大善战,沈懋学的出谋划策,可此时此刻,他不得不承认,要是那时候没有汪孚林在背后鼎力支持,拖延时间,十个沈有容也别想出抚顺关去,出去了也会被人追回来,最后也未必能够一战成功!

可理智上知道汪孚林是对的,并不代表他就要支持汪孚林的意见。毕竟,身为兵部尚书却被人当面驳回,他的体面何在?李成梁的恩赏要收回,之前对他这个兵部尚书的恩赏呢?这不是几匹布几十两银子的问题,也不是恩荫一个儿子入监之类的问题,而是堂堂兵部尚书的面子问题!

想到张学颜之前一直支持李成梁,此时也应该会反对,他就寸步不让地和汪孚林顶了起来,一口咬定速把亥会趁虚而入,长定堡大捷是否有猫腻之事应该顺势了结,不应纠结不放。可让他没想到的是,应该支持汪孚林的陈炌固然没加入,张学颜竟也满脸若有所思地保持了沉默。一时间,一场廷议就成了他和汪孚林两人针锋相对的个人辩论会。直到张居正最后不轻不重拍了一下扶手,汪孚林闭上了嘴,他这才也停止了这场口舌之争。

“辽东之事,需得快刀斩乱麻。”张居正一句话决定了接下来的基调,继而就看向了汪孚林说,“世卿曾经去过辽东,那就再去一趟,把光懋换回来。此事拖得时间越长,那就越容易引来方方面面的猜测,你的任务便是在最快的时间里将此事平息。”

汪孚林顿时微微一愣。他要想去早就去了,用得着推荐程乃轩吗?他正想试一试能不能把至交好友给推上去主理此事,就只听张居正用不容置疑的口吻说道:“让你去的理由很简单,你在辽东颇具盛名,又和李家人有过一段交情,不是光懋他们这只有名头的给事中能够相提并论的。而且,若按照你铄的,对辽东兵将需得恩威并济,这分寸你自己把握想来也比别人更合适。”

敢情竟是自己把自己给套进去了!

汪孚林瞥见陈炌那微妙的表情,想到辽东巡按御史安九域乃是这位左都御史刚上任就看好,于是放在辽东的,他就有了主意。

“首辅大人若信不过兵科都给事中光懋,那不若交给辽东巡按御史安九域。安九域万历五年试御史,今年考满,刚刚实授辽东,素来以能干称之。何况巡按本来就是代天巡狩,朝廷派了光懋和程乃轩过去勘验,已然出了这样的风波,若是我再去,不免就显得朝廷太信不过辽东文武了。另外,与其召回光懋,不若将京中此事六百里加急告诫于他,令他和程乃轩十五日内具疏奏明勘验结果,然后回京。再令安九域覆勘,同样上奏。两相印证,再定处分。”

此话一出,就连刚刚和汪孚林争得面红耳赤的方逢时,都不由得有些发愣。张学颜也以为汪孚林打算作为钦差走一趟辽东,炫耀一番权威,发现其根本不愿意,连张居正的意思都敢驳回,虽说心头安定不少,也不禁为其捏了一把汗。

至于起头心里有些不痛快的陈炌,听到汪孚林竟然推荐安九域,他登时心中大喜,连忙附和道:“元辅,一而再,再而三派人去辽东,确实兴师动众。世卿此言,确实是上策。安九域刚刚上任辽东巡按御史,绝不会文过饰非!”

张居正见汪孚林一脸要多诚恳有多诚恳,请求自己收回成命的表情,很想指着这家伙的鼻子大骂一顿。

都察院中每年遴选巡按御史,那都是争先恐后,更何况正儿八经出一趟钦差?这儿竟然有个惫懒的家伙不愿意!

第八八四章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当几个中书舍人看到汪孚林跟在张居正背后走进那间首辅直房的时候,不禁相互交换了一个眼色,随即便窃窃私语了起来。

今日那场廷议来得突然,而参加的人仅限于极小的范围,总共是兵部户部两个尚书,一个左都御史,一个掌管锦衣卫的都督佥事,汪孚林这小小一个掌道御史夹杂在其中,就显得分外醒目。眼下廷议分明已经结束,可张居正竟然还把汪孚林给带回直房,显然还有私密话要说,这是什么待遇?

可汪孚林此刻却宁可没有这种特殊待遇。因为张居正板着脸一进直房之后,立刻就发作了。

“不愿意?你回京都一年多了,我怎么听你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不愿意?不愿意当御史,不愿意当掌道,不愿意去吏部文选司,现在更好,不愿意去辽东!”虽然声音并不高,但张居正脸上怒气冲冲,拿起一旁茶盏喝了一口,发现是冷冰冰的凉茶,他的火气就更大了,“你这是恃宠生娇!”

首辅大人,我又不是嫔妃,哪来的恃宠生娇……

汪孚林心中叹气,嘴里却说道:“元辅,我只知道我去了辽东,一面是有些因缘的李家父子,一面是之前被李大帅调去辽东的沈有容,一面是我推荐跟着光懋去辽东的程乃轩,方方面面全都是熟人又或者认识的人,哪怕没有偏私,也变成了有所偏私。”

别人怕张居正发火,汪孚林却不怎么担心,这会儿语气平稳,表情诚恳,停顿了一下之后,他又继续说道:“而且,刚刚廷议时我说的话,想来总有人会传到辽东,只要李大帅知道我的这个态度,安九域能够从光懋的前车之鉴上吸取教训,那就够了。钦差一个个去得越多,事情就会闹得越大,反而会与元辅初衷相违背。元辅之前说我在辽东颇负盛名,这话其实过了,应该说我这人只要一过山海关,辽东上上下下就会警惕心发作,防火防盗防汪孚林。”

眼看火候差不多了,他就笑吟吟半真半假地说道:“谁不知道汪孚林所到之处,没事也要惹出点事来?”

“咳……咳咳!”虽说是冷冰冰的残茶,但张居正还是喝了两口润嗓子,结果被汪孚林这最后一句话给呛得连声咳嗽,满腔火气竟然降了一多半。

外头守着的是张居正最亲信的一个中书舍人,听到这话也险些扑哧笑出声来,随即方才赶紧恢复一脸正色,心里却着实佩服极了里头这位。

里头这位说是当朝首辅,可在小皇帝威权还没有建立起来的时候,那便是隐形的皇权代理人,就是换成那些尚书,谁敢这么开玩笑?

“你是说,你如果去辽东,反而会有反效果?”张居正终于再次板起脸问了一句,见汪孚林点点头,他就陷入了沉吟。

而这时候,汪孚林却又开口说道:“元辅若是觉得光懋程乃轩再加上安九域三人,还不足以完全了解真相,不若谕示李大帅,令其年底派长子李如松入京陈情。李如松不但是李家长子,年纪轻轻却也已经是征战沙场的宿将,不妨听听他怎么说。正好,李大帅不能随便离开辽东,以免虏寇趁虚而入,李如松这是代父述职。当然,年底时这件案子应该已经定了,这只是额外给李家一个恩典。”

科道的调查结果,再加上给年纪轻轻却战功赫赫的李如松加恩,张居正想想这样一个措置,最终沉声说道:“也罢,巡按御史安九域之外,再令辽东抚按联合覆勘。”

虽说汪孚林认为,辽东巡抚以及各道的道台,大多数是向着李成梁,但他却没有反对这个提议。因为在科道查问的大背景下,辽东文武这过分“团结一心”的情况,也该让张居正好好看清楚。说实在的,当初一个糜烂的辽东能够扭转成如今的样子,李成梁确实居功至伟,带兵养将也确实有一套,在赫赫战功之下,养寇自重用来自保很正常,拿降人甚至奴隶的首级来刷战功也不过是学着前人,但凡事总得有个限度!

既然宗旨最终还是定了下来,张居正也就没有再留着汪孚林,但眼看人告退之后快走到门口时,他却开口说道:“等等,还有一件事。”

见汪孚林立刻转身,继而快步走到近前,他才蘸着残茶在桌上划了几个字:“郭宝替刘百川,可行否?”

汪孚林就知道张居正肯定还耿耿于怀惦记着锦衣卫监视他家里的事,如今陡然提起此节,绝不是临时起意。虽说他也很希望郭宝把掌刑千户一职给拿下来,可这次郭宝就算有功,那也只是小小有功,更大的功劳是从速宁嘴里撬出事实的刘守有以及掌刑千户刘百川。所以,他扯动嘴角苦笑了一下,随即就跟着到了几滴水在桌面上,也接着蘸水写了简单的四个字:“二刘有功。”

是二刘,而不是单独提刘百川,张居正顿时默然。他随手拿起一张纸,揉成一团将桌面水渍擦得干干净净,这才叹了一口气道:“好了,你去吧。”

汪孚林并不担心张居正会轻举妄动,虽说那是一位前所未有强势任性的首辅,可也不是一味只会强势到底,策略这种东西当然是不缺的。否则,张居正直接拿掉刘守有都行,还在乎小小一个刘百川?不过是投鼠忌器,想要查清楚刘守有背后的人而已。因此,他拱手作揖后,就悄然离开。出了直房,见来来往往的人全都在偷偷打量自己,他也不在乎,快步往会极门走去。可经过管门太监的直房时,他突然听到里头传来了一个尖利而殷勤的声音。

“哎呀,是汪掌道!”随着这声音,一个中年太监一溜烟跑了出来,却是笑容可掬地说道,“汪掌道以后要是有什么奏本,尽管送上来,我保管放在第一位给您递上去。”

这是怎么闹的……汪孚林只觉得满脑门子黑线。奏本这种直达天听的东西贵精不贵多,更何况他已经不再靠这种途径出名了,这太监那么客气干啥?听说往日官员们想要递奏本,有时候还得贿赂这管门太监,如今他一分钱没出,也完全不认识这家伙,人却态度反常,此事必有蹊跷!

他打了个哈哈应付了两句,却没想到那管门太监非但没在意他敷衍的态度,反而越发殷勤地说道:“以后汪掌道您的僚友要是有奏本,也尽管送来,我这儿绝不含糊。冯公公都说了,要是都察院多一些您这样不靠沽名卖直的御史,那才是朝廷的福气。”

原来最后一句才是重点。汪孚林这才安心了,可想想他在之前的事情里一直都显得很低调,张宏也绝对不会把他的存在感透露出去,那么冯保怎么就会没头没脑夸他?只希望别是传得宫里人尽皆知就好。他已经被人当成是张居正的帮凶了,可不想多个阉党的名头!

东阁的这场廷议只在很小的范围内举行,而张居正特别吩咐冯保派人看守,而参加的每一个人都清楚,如果消息走漏,怀疑范围很小,所以每一个人都守口如瓶,顶多就是快马加鞭一封封急信往辽东送。因为每个人都拥有这样一种好品质,因此竟然没有任何关于速宁真实身份的传闻。即便如此,汪孚林依旧在都察院受到众所瞩目。不只是因为这次廷议,而且因为比他年资深的赵明贤回来,竟然甘居其下,上司下属相处融洽,也不知道多少人大失所望。

很多人还热切盼望着广东道能内斗一场,尤其是对外大肆宣称汪孚林和自己是好僚友的湖广道掌道御史秦一鸣。

在这种大环境下,在国子监读书的吴应节,也本能地察觉到周围那些监生对他的态度明显两极分化。有人对他敬而远之,除却上课都绕着走;也有人对他极力巴结,他随随便便说句话就能引来击节赞赏。

别说是他,就连捐监入学的陈炳昌也非常苦恼,因为他曾经是汪孚林的书记,这次是汪孚林掏了两百六十两银子,亲自帮他办了捐监入学,这事两个国子博士本来还替他保密的,可却被那些最爱口舌的吏员们给曝光了出来。而他所在的学堂原本大多是捐监,所以往日根本不坐监的捐监监生,连日竟是好些都来听课,他左右相邻的位子全都成了香饽饽。

国子监六堂为东西各三堂,捐监进去的,大多都是在正义、崇志、广业这西三堂。国初,西三堂是用来安置通四书而不习五经的学子,要一年半才能升到东三堂的修道堂或诚心堂,再一年半才能升到最高的率性堂,然后根据积分进行考核,最后才能肄业,得到监生这个出身。现如今,西三堂完全成了捐监生的自留地,平时连个鬼影子都没有。而所谓至少三年的读书期限,也只是个名头,捐监更是默认出了钱就有监生这个出身。

可现如今举人都尚且要通过运作才能当官,更何况区区监生?

正因为如此,除却家里有钱,捐监只是为了求个出身好结亲的富家子弟,以及跟着做官的父兄长辈在京城,不愁前程的官宦公子,其他大多数人不过是为了前程蝇营狗苟的寻常人而已。巴结陈炳昌的几个监生就不是为了别的,只希望能求个差事。

这年头,贡监和举监,还能凭运气选个府佐贰和州县主司;恩生和荫生,则因为长辈当着高官,想要留京,还能选个部、院、卫、司、寺的首领官;可捐监的监生能当个州县佐贰又或者府首领官就要谢天谢地了。

如果要留京,那么光禄寺上林苑欢迎你。如果甘心外放边远,云贵广西等卫所的经历,卫学教谕,又或者是王府教授,只剩下这些杂职了。

相比那些极差的出路,更多的捐监生希望能够走迂回路线。比如说巡按御史下到地方,是可以携带监生作为随员的——汪孚林这种当年直接从南直隶老家被指派的属于特殊情况——而这样的随员甚至可以领到朝廷的微薄补贴。尽管单单吃补贴,也许连温饱都难,但他们更看重的是这样一个机会。谁不知道御史是天子近臣,要是真能得人眼缘,说不定就能得到举荐去好地方当官。

在如今这个年代,捐一个监生出身,然后要想当官就这么难!

此时此刻刚参加完升等考试出来的陈炳昌,身边就赫然围着三五个人。出身寒微的他算是性子很好的人,但每日里都被人这么簇拥着进进出出,他哪里能习惯得了,此时完全不想和这么多人搭话,竟是暗地祷祝满天神佛保佑自己能够升等成功,进入东三堂,如此就能摆脱这些人了。当下了台阶的他看到吴应节时,见对方身边不像自己一样围满了监生,只站着一个有些陌生的中年人,他满脸殷羡,连忙快走几步迎了上去。

“吴大哥。”

几个年纪不小,却盯着陈炳昌一口一个陈兄的监生一听到这称呼,就知道对面那是汪孚林的嫡亲妹夫,顿时面面相觑。相比陈炳昌,他们当然更希望能够攀上吴应节这棵大树,奈何吴应节是汪孚林的妹夫,万一惹恼了那位可不好办,而此时吴应节身边那个人他们更不敢得罪。一时间,几人面面相觑,很快便不打甘心地散了。

吴应节见陈炳昌身边犹如苍蝇一般的人全都散了,这才笑吟吟地拉了陈炳昌过来,指着身边的中年人说道:“陈小弟,这是率性堂的周斋长。”

率性堂是国子监第一堂,而斋长放在后世,也就是班长的意思,如果放在大明初年,这么一位简直是放出去就可以担任布政使按察使的,陈炳昌自是立刻肃然起敬。而他那恭恭敬敬的态度,显然让吴应节口中的周斋长非常满意,寒暄几句后就开口说道:“如今升等不比从前,不用年限,只要通过了升等考就行,监生也不至于要读满四年,吴贤弟这次也参加了进率性堂的升等考,若是陈贤弟你也一考成功,你二人就出名了。”

陈炳昌憨厚地笑了笑,吴应节却连忙说道:“周前辈,要说读书,陈小弟当年小小年纪就和兄长从湖广到广州濂溪书院求学,比我的向学之心坚定多了。他还曾经跟着翰林院许学士,就是如今南监大司成学过一阵子,可不是我这半吊子能比的。”

听到这话,周斋长不禁对陈炳昌刮目相看,当即更热络了几分:“好好,那我等着你二人同进率性堂!若是能挤进参加明年的顺天府乡试的名额,到时候考个举人回来,那也不枉你们进监一回!”

他正说着这勉励的话,就只听有人开口唤道:“周斋长,礼部王侍郎来了,指名要见你!”

第八八五章 王锡爵的示好

六部尚书各一位,左右侍郎各一位,都察院左都御史一位,左副都御史又或者左佥都御史若干,这些部院堂上官都是有数的,大多数在京城的人都会死死记住这些官员的名字,免得听人说某部某侍郎或某尚书的时候,满头雾水,完全不知道谁是谁,这也算是在京当官者必备的另类护官符。

但吴应节毕竟进京未久,又只是到国子监读书,所以他听到礼部王侍郎来了,而周斋长立时露出了满脸郑重,歉然赔礼之后就匆匆而去,他就忍不住问陈炳昌道:“礼部王侍郎是哪位?”

陈炳昌跟着汪孚林在京城一年多了,之前又是专管文书的书记,还在许国门下求教过,此时连忙拉着吴应节去号房,又低声说道:“礼部王侍郎便是和申阁老同榜的王锡爵,年初刚刚擢升到礼部右侍郎,他还想告病请辞的,结果却没走成。之前首辅大人夺情,他还去堵过门的。”

吴应节这样的小小秀才,哪怕心里对张居正夺情不以为然,可嘴上那是绝对不会说出来,因此对于王锡爵反对张居正却还得到提拔,不由得啧啧称奇。太仓王锡爵在南直隶那也是名声赫赫的人物,即便在徽州歙县,王锡爵也是很多豪富的徽商拿来教育子弟常用的例子。毕竟,王氏经商起家,乃是太仓豪富,其祖父王涌积攒下家资无数后,就开始培养子弟读书下科场,到了王锡爵时才瓜熟蒂落,说起来和松明山汪氏很有些相似。

只不过,王锡爵的名次可比汪道昆当年强多了,赫然榜眼,而且从翰林院编修起步,一路都是标准的储相路线。当过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也当过国子监祭酒,现如今担任的这礼部侍郎之职,大多数时候也都是阁老们的自留地,可以说是日后的阁老热门。只不过,比起当年的状元申时行,王锡爵的脚步还是慢点儿。毕竟,申时行和张居正关系不错,王锡爵却显然不打算坐张居正这条船。

陈炳昌说着说着,突然轻轻咦了一声:“我听程大哥说过,王侍郎好像是万历二年当的北监祭酒,万历五年教习庶吉士,当国子监祭酒的时候还上书让勋贵子弟全都入监读书,轰动过一阵子,那会儿勋贵子弟叫苦不迭,周斋长难不成是那时候认得王侍郎的?”

“唔,照你这么说,很可能确实是如此。”

吴应节对王锡爵感兴趣,见陈炳昌也对那周斋长感兴趣,竟是好奇地探问了起来,他也很有谈兴。

“周斋长名周固,说是率性堂斋长,其实早就能够离开国子监去谋官,但他实在瞧不上那些用来安置监生的官缺,再加上国子监的祭酒和司业都是来自翰林院,往日压根没时间也管不好已经烂到根子上的国子监,大多数时候就只把希望放在了率性堂,最后干脆选出一个学问好人品好能力强的斋长实际管理率性堂,领着人参加每三年一次的顺天府乡试。周斋长至今已经当了六年斋长,之前两届乡试北监皿字号考出的举人里,考中的进士都名声不错。”

说到这里,就连吴应节也有些惊叹:“他自己的时运实在不够好,两次考举人都落榜了。但因为他带着去考举人的那些率性堂监生里头,其中好几个都是他去据理力争,从某些本打算走后门争取乡试机会的监生那里硬生生抢来的名额,却偏偏这些人里头一共出了三个进士。所以,他在率性堂威望非常高,人人都尊他一声前辈。我要不是前次月考成绩还算不错,他觉得我有真才实学,否则根本瞧不上我这样的富家子弟。”

“吴大哥你可是贡监,若没有真才实学,府学怎么会贡上来?”

吴应节听陈炳昌说得天真,不禁哈哈大笑,竟是犹如对弟弟似的摸了摸他的脑袋:“你要知道,现如今的贡监可不是贡学业优异的,真要是那么出色,早就通过科考,又或者录遗,大收,去参加乡试了,哪还会竭尽全力到国子监来读书?现如今的贡监,都是贡年资最久远的生员,而这些生员却不是个个都想去,大多数时候就卖名额给需要的人来赚钱。你情我愿,恰是一笔好买卖。我的文章学问还算马马虎虎,所以打算到北监磨砺磨砺。”

两人有说有笑回了号房,又说起朔望日放假回家时该怎么安排。就在这时候,号房外大门突然被人敲响了,陈炳昌赶紧上去开门,可一打开他就愣了。

因为门外站着的,竟然是之前见过的周斋长周固!

周固见陈炳昌满脸错愕,他就笑了笑说:“少宗伯想要见见二位。”

少宗伯是礼部侍郎的别称,这种本来只是风行于文人墨客当中的复古风雅称呼,如今却是街头巷尾常这么叫。可吴应节到底不习惯,思量了一下才明白这指代的是谁。他之前在家乡时居多,上京之后,拜访的也顶多就是同乡前辈和同学,做梦都没想到刚刚还和陈炳昌议论的主角如今竟要见自己,顿时有些手忙脚乱。

要知道,那可是嘉靖四十一年的榜眼,掌管过翰林院和国子监,教习过庶吉士,如今赫然礼部侍郎,很有可能入阁的人物!

陈炳昌反而表现得要比吴应节冷静一些。毕竟,他见过许国,也曾经奉汪孚林之命去各府送过信件,虽说大多数时候也是那些幕僚相公接见他,可偶尔还是能够见到某些大人物的,一回生两回熟,反而习惯了。此时,站在吴应节背后的他不动声色在对方背上捅了捅,这才不卑不亢地说道:“我和吴大哥只不过是新晋监生而已,少宗伯怎会突然召见?肯定是周前辈您提挈我们,这怎么好意思!”

周固面上笑着,心里原本还有些犯嘀咕,可起初还挺腼腆的陈炳昌一张口就给自己戴了顶高帽子,他不禁暗自责备自己的小心眼,咳嗽了一声就摇摇头道:“只是少宗伯问我国子监近来有些什么新人,我提到了二位,少宗伯这才让我请你们过去而已,哪里谈得上什么提挈。”

经过这么一小会的调节,吴应节已经恢复了过来,当下却表现了一番诚惶诚恐。等到他和陈炳昌随着周固过去的路上,他就只听得周固开口说道:“吴贤弟你不用担心,少宗伯为人素来不拘小节,没有那么多规矩。你得和你家大舅哥学学,听说他当初刚进京赶考那会儿,就见过首辅大人。人家正儿八经的进士在首辅大人面前都大气不敢出,他却侃侃而谈,如今更是出入大纱帽胡同张府如入自己家,也不知道羡煞了多少人。”

我能和汪孚林比吗?你知不知道,他当初在徽州那些丰功伟绩,就足够写几本书了!

吴应节心中疯狂腹诽,但同时却也不禁对汪孚林油然而生敬畏。不管怎么说,汪孚林在家乡说一不二,那还能说是乡宦的力量,可在京师也站得稳稳当当,而且如今汪道昆还已经致仕回乡,那种意义就截然不同了。于是,他在心里反反复复告诉自己,他是汪孚林的妹夫,且不可丢了人的脸,当然更重要的是,有些东西绝对不能随随便便答应下来!

然而,当他见到王锡爵的时候,就发现自己那绷紧神经完全多余。如今已经官居正三品,足以和汪道昆当初官儿当最大时平起平坐的王锡爵,竟然是一个说话风趣,没有什么大架子的人。因为都出自南直隶的缘故,这位才上任没几个月的礼部侍郎谈天说地,言谈中表现得非常向往重回东南之地。不但如此,对于陈炳昌的家乡湖广以及呆过好几年的广州,王锡爵也显得很有兴趣,甚至还学了几句广府话。

以至于当这一次见面最终结束时,吴应节回到自己的屋子,他只觉得脑袋如同浆糊。因为周固已经送王锡爵走了,他甚至忍不住开口问道:“陈小弟,你觉得今日少宗伯见我们到底是为了什么?”

“我也不知道。”陈炳昌老老实实摇了摇头,可隔了一会儿,他却有些不确定地说道,“但我猜,也许是等着我们回家,把这事情告诉汪大哥?”

十五这一天,当汪孚林等到了国子监休假回家的吴应节和陈炳昌,听妹夫抢先说起曾经见过王锡爵的事情之后,他的眉头立刻皱成了一个大疙瘩。

王锡爵这个人他没打过交道,但却听许国提过,说得好听是很有坚持,说得不好听那就是我行我素。去年王锡爵去堵张家大门,而后从张家侧门直接闯进去,要不是他剑走偏锋挑唆王继光和人去打了一架,王锡爵差点就直接冲到张居正书房找人理论了,他还不清楚王锡爵是否知道这一茬。而这次张居正回乡葬父,百官联名请皇帝早日召其归来,王锡爵愣是扛着没有联署!

就算这样,张居正竟然没让王锡爵左迁,还把人放在了礼部侍郎这个位子上!

而王锡爵的弟弟,隆庆年间考中二甲进士的王鼎爵,之前在礼部主客司任职,因为回避原则,本来是应该放外官的,但现在人却放到南京去了,这是相当的殊遇!

要知道,前一个享受这种你反对我,我还要提拔你待遇的,正是在翰林院资历比王锡爵还老,如今入阁数月的马自强!

“王锡爵都和你们说了什么,你们俩仔细回忆一下。”

尽管吴应节在之前听陈炳昌那么猜测的时候就大吃一惊,当时仔仔细细回想过,但因为谈论的内容太过琐碎,因此他眼下压根就没办法完完整整复述出来。让他大吃一惊的是,陈炳昌竟然能够拼凑得八九不离十。当陈炳昌说,王锡爵提过家中父亲已老,自己是南人,不大习惯北边气候,所以身体一直不大好的时候,吴应节忍不住一拍大腿道:“对对,王侍郎那时候一再说到他们兄弟全都出仕,所以家中老父没人赡养之类的话!”

“好了,不用说了,我都知道了。”

汪孚林想到王锡爵当初还去给汪道昆送过行,这次直接找上了自己的妹夫和陈炳昌,他哪里还猜不出王锡爵的用意。

这位是铁了心要和张居正划清界限,也是铁了心要回乡养望啊!不同于汪道昆五十出头挂冠而去,将来就算有幸起复,能继续当个侍郎就不错。王锡爵的资历已经完全够了,只要名声养足,哪怕这次回乡,只要日后有人推,一起复就是能入内阁的!

陈炳昌对汪孚林这样的态度倒没什么大反应,吴应节到底和大舅哥相处得少,此时忍不住担心地问道:“是不是我们惹麻烦了?”

“没事,没有你们,王锡爵说不定也会用别的法子传话。”汪孚林嘴里这么说,心里想得却是,王锡爵这是哪来的自信他会帮忙?

就在这时候,陈炳昌突然开口说道:“对了,汪大哥,王侍郎还问过当年你去蓟镇三屯营见戚大帅,是否见过戚大帅和少司马那两把剑相合的事。我和吴大哥都不大清楚,所以只推说不知道。”

这一次,汪孚林的脸色货真价实有些黑了。最初他去蓟镇的时候,戚继光拿他当亲近的后辈,那当然是因为汪道昆那一层关系,后来又有小北是胡宗宪之女的缘由,所以这位蓟镇总兵这几年对他一贯是不错的。逢年过节他送礼,戚继光回礼,一直都当成世交在走,哪怕汪道昆去年一气借病回乡,也没有损伤这一层亲近的关系。王锡爵点破这一层算什么意思?

因为之前戚继光派楼大有等人护送王继光一行回京,于是就怀疑他和汪道昆唱双簧?这种联想怎么可能!王锡爵又不是本来就是歙县人,又和他有姻亲关系的许国,就连殷正茂都没猜到过那种方向,毕竟他和汪道昆去年早些时候就开始“反目”了!

虽说越猜越离谱,但汪孚林见吴应节显然已经开始陷入迷茫和惶惑之中,就不再给这位妹夫加压力了,立时轻描淡写地结束了此事,随即开始岔开话题,把朱宗吉等人借了李家清华园邀人诗社的事情说了,让他去汪二娘那儿拿帖子。等只剩下陈炳昌时,汪孚林方才开始继续询问每一个细节,最终,陈炳昌那绝好的记性发挥了巨大作用。

“王侍郎好像在提起南直隶那些杰出人物的时候,说起过胡宗宪。”

第八八六章 出色的逻辑推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