仆人看去略老成些,身量矮小,细眉细眼,穿一身粗布短衫衣裳,肩上背着一只褡裢。

到得一处岔路前,仆人指指松林的方向:“官人,三娘的球场在山里头,绕过松林就是。“

花庆福皱眉道:“三娘买这块地的时候,我就劝过她,这一块儿山地贫瘠,种什么都没出息,她偏要买,买了也罢,田地总是不嫌多的,种些果苗花树,也能将就挣些钱钞,她倒好,费了几百贯钱,一船船砖土送到山里,修什么球场……“

不就是踢蹴鞠么,县里的酒楼常常有蹴鞠白打表演,大堂里随便空出巴掌一块地方,就能演上一整天,为什么要特地修球场?

那可是真金白银,足足几百贯啊!在县里买座几进宅院,也用不着那么多银两!到底是没经过事的小娘子,整日只在深闺之中,不懂得钱钞的来之不易。

仆人笑道:“三娘要是肯老老实实听官人的话,就不是三娘了。“

花庆福亦笑道:“罢了,三娘虽然不爱听我唠叨,但从来不会无故任性,咱们去瞧瞧,她到底在鼓捣什么。“

岔路的小道显然特意修整过,两旁的树木砍伐得整整齐齐,泥土特意夯实过,留出能容四驾马车通过的宽度,转弯的地方还立了一块能指示方向的石碑。

顺着石碑雕刻的箭头,花庆福和仆人拐上小道,走了不多几步,绕过松林,小路陡然一宽,眼前罩下一道明亮光线,豁然开朗处,屹立着一座三层楼的圆形土楼。

此刻,土楼前一片熙熙攘攘,数十个男男女女围在黑漆大门前,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人群中时不时爆发出一阵惊叫,立刻人头攒动,男女老少都向声音发出的方向集中,然后很快散开来,聚往另一个方向。

花庆福下了毛驴,奇道:“这是在做什么?“

一个身穿短打的小童走到花庆福面前,躬身道:“官人也是来看球赛的?“

仆人正欲说话,花庆福抢先道:“不错,小哥儿,球赛几时开始?“

小童笑嘻嘻道:“还早着呢,官人来得巧,还有两个礼包没发完,恭喜官人。“

说着,递上两个红彤彤的小荷包。

花庆福伸手接过荷包,先没拆开。

小童看他没有动作,也没催,带着仆人去土楼后面的草棚安置毛驴。

仆人去了半刻,回来时道:“官人,草棚那头有人看管毛驴,清水和草料都是干干净净的,不必咱们操心。“

花庆福道:“须得几个铜板?“

仆人摇摇头:“那小哥说,不要钱钞。“从怀中摸出一张号牌,递到花庆福手上,“这是官人看球赛时的位子。“

花庆福虽然不认字,但家中开着货栈,为怕账房暗中动手脚,自己私底下学着看账本,几年下来,已经略微能认得几百字,将号牌拿到眼前端详了一阵,上面却没有文字,而是一串号码。

仆人道:“我看过这些字,三娘平时记账用的就是这种歪歪扭扭的字。“

花庆福笑道:“你不懂吧,这些都是天竺数字,我这张牌子上的,是二、二和一。“

花庆福跟着李绮节学过数字,据李绮节说,这种数字是从天竺传过来的,虽然不能完全替代算筹,缜密性也不够,但学起来比较简单易懂,适合平时记小账目。花庆福当时将信将疑,学了之后,发现果然如李绮节所说,天竺数字书写简便,用起来也不复杂,就是容易出错,而且能轻易涂改,所以不能用在正式的账册上。

两人走入人群当中,立即有人道:“这位大哥,你的礼包里是什么?“

原来刚才众人在拆礼包,难怪时不时便能听见一阵欢呼。

花庆福哈哈道:“不过两文钱罢了。“

那人笑道:“大哥的运气差了点,我的可足足有三钱银子呢!“

“恭喜老哥了。“

“同喜同喜,下一次说不定大哥就转运了。“

正彼此讨论着各自的礼包,吱嘎几声,大门缓缓开启。

前面的人揎拳掳袖,预备抢先入场,数名人高马大的壮实汉子挡在门前,朗声道:“一个一个排队进,把号牌交给场里的小伙计,小伙计为你们安排位子,不许争抢,否则收回礼包!“

听说可能会被收回礼包,众人立刻老实了,排成队伍,慢慢进入场中。

土楼从外面看平平无奇,进到楼中,才发现里头另有乾坤。

一楼的土层最厚,楼层越高,土墙厚度逐渐减薄,从底下往上仰望,气势恢宏。土楼中央是一块椭圆形的阔整平地,三面是阶梯状修筑起来的高台,高台间砌有杉木栏板,另一面是一道拱门,通向土楼背面的一座三进宅院。

众人从来没看过土楼内的布局样式,忍不住左顾右盼,踩踩台阶,摸摸栏板,楼里的小伙计们并不阻止。

轮到花庆福和仆人,小伙计接过号牌扫了一眼,立刻将二人引到二楼中间第一排的位子,“官人安坐。“

花庆福指指三楼:“楼上是什么人坐的?“

一楼和二楼只有栏板相接,三楼却修建成阁楼的样式,有厢房、回廊,桌椅摆设一应俱全,样式精美大方,而且还另外建有空阔的廊道和小门,通向主楼外侧。

小伙计笑道:“楼上都是包厢,还没开张哩!“

花庆福站在栏板前,俯瞰楼下,圆场中间铺有木板、围障,搭建成简易戏台的模样,没有安设藻井。

待众人坐定,铮铮数声,两个身穿燕尾青长衫的男人掀开帘子,将一张桌子抬到木台上。

众人知道这是要开唱了,耳语声顿时轻了许多。

仆人悄声向花庆福道:“戏台之上没有藻井,怎么听得清声儿?“

花庆福也在疑惑。一般的戏台,向来会修建出拱顶形状的藻井,藻井四面的装饰非常讲究,唯有技艺精巧的匠人知道其中的玄妙。藻井不仅样式美观,还能在唱戏时烘托出声音洪亮的效果,让戏台前的人都能听的清唱词。土楼当中空旷,椭圆形空地当中空无一物,只有一个孤零零的戏台,如果开唱,声音顶多能传到一楼最接近戏台的前面几排,二楼、三楼的人怎么听的清?

还在狐疑中,帘子掀开,数名乐者捧着管、弦、锣、鼓陆续出列,排坐在戏台两侧。俄而,走出来一个头戴生纱纯阳巾、身穿五行色长袍的老者。老者竖抱渔鼓,手持简板,面容清癯,气度不凡,虽是苍老年纪,但眼神格外锐利有神。只淡淡往台上一扫,众人立刻寂然无声。

花庆福留神听了几句,面露讶异之色:他虽远在二楼,和戏台隔着老远,但却能清清楚楚听见老者的每一句说唱,比在戏院里坐在最前排听得还清晰些,而且观众的议论声像被刻意隔开了,可台上的管萧伴奏,他却听得分明。

花庆福问仆人:“你听得见楼下的说话声吗?“

仆人正听得入神,被花庆福一打岔,恋恋不舍地收回流连在戏台上的眼神,侧耳细听片刻,摇摇头:“听不清他们在说什么。“

花庆福不由上下打量楼内类似台阶的各种座位:到底有什么蹊跷呢?听说修建宫殿的匠人们有一种祖传的秘技,他们建造的宫殿厅堂,不仅庄严肃穆、气宇轩昂,往往还暗藏阵法机关。比如一种回声装置,即使两人隔着十几丈远,只要借助机关,一人在远处说话,另一人能听得一清二楚,哪怕一人只是轻轻地叹息一声,另一个人也能感觉到。

据说,皇城里的万岁爷爷,就是利用这种巧妙的机关,暗中偷听大臣们私底下的议论,考验大臣们的忠心。

花庆福再一次环顾一圈土楼里的角角落落,暗暗道:三娘从哪里找来技艺这么精巧的工匠?拢共费了多少银两?

花庆福默默估算着价钱,然而等老者开口唱到精彩处,他的心不由跟着提了起来,一时根本没法分心,专心致志听唱词去了。

等老者唱完一出,众人纷纷叫好。

帘子轻轻晃动,一个头扎小髻的小童跳上戏台,手中捧着一只刻花竹篮子,里头盛着云片糕、甜麻团、芝麻酥饼之类的咸甜果子。

小童不住朝众人躬身唱喏,口中念念有声,说不出的古怪,众人不由失笑,。

小童跳下戏台,向观众提了个问题,问的是老者刚刚唱的是哪出戏。

被挑中的是个老妇人,老妇人原以为小童是故意扮丑角儿叫卖果子的,乐呵呵答了他的问题。

小童立即道:“婶子答对了,答对有奖。“

说着,将竹篮递到老妇人跟前,任她挑选。

老妇人见小童不似玩笑,随手拣了块芝麻酥糖,另一只手捏着荷包,准备掏钱。

小童却已经走了。

仆人伸长脑袋,望着楼下的动静,“这又是什么讲究?“

花庆福笑着摇摇头,“谁晓得呢?不过刚刚唱的哪出戏叫什么来着,我怎么从来没听过?“

仆人道:“叫降妖记,说的是一个会遁地的道长云游时收服妖怪的故事。“

花庆福叹息道:“可惜一出戏才刚开头,就不唱了,不知道妖怪到底会不会现形。“

仆人眨眨眼睛:官人,您还记得来土楼的目的是什么吗?

球场的渔鼓戏开唱的时候,杨天保运用他苦读诗书多年念出来的嘴皮子,顺利地和李家派出的代表李大郎谈妥了以蹴鞠比赛代替全族斗殴的细节。

这个李大郎,并非李子恒。李大伯和李乙兄弟俩虽然顺利攀上嫡支那边的亲族,但嫡支从未把他们二人当回事,子弟们序齿论排行时,压根没算上李子恒,所以他们那边也有李大郎。

李大郎也是个书生,讲究儒雅斯文,十分不赞同打上杨家门的鲁莽行为,奈何族老们异常坚持,他们做晚辈的,不敢不听。

杨天佑按着李绮节的吩咐,利用二十亩田地做诱饵,顺利说动李家嫡支的五位族老,李家长辈很快分成三派。一派仍然坚持要给杨家好看,一派觉得李绮节的亲事和他们完全不相干,犯不着为了一个外人得罪杨家,剩下一派则只想趁乱捞好处。

李大郎发现事情还有转机,立刻号召一群不愿多事的堂弟,预备和杨家人讲和。

李大郎一见杨天保,便笑嘻嘻道:“五郎,咱们好歹都是读书人,有什么谈不拢的,可以私底下解决,不必闹得沸沸扬扬的嘛。“

杨天保也是这个想法,立刻点头如捣蒜。

就在两人手握着手,眼望着眼,恨不能抱在一起时,杨天佑忽然一头扎到两人中间:“既然李家还有人不服,就算你们俩想息事宁人,以后还是免不了口角纷争,不如趁这个机会快刀斩乱麻,一了百了。“

李大郎有些警惕地盯着杨天佑看了许久,按理来说,悄悄地解决杨、李两姓之间的纠葛,对杨家只有好处,没有坏处,为什么杨家突然态度大变,从提防变成主动出击了?他怎么总觉得这个杨九肚子里藏了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

杨天佑把杨天保拉到一边:“五哥,你要是敢和这些人讲和,三娘转头就会去孔先生家走一趟。“

杨天保脊背一凉:“她想做什么?“

“没什么。“杨天佑拍拍杨天保的肩膀,“她只是和孔夫人唠唠嗑,讲讲她见过的一只什么黄鹂鸟。“

杨天保牙齿战战,咽下心头的屈辱和愤恨,转头看向李大郎:“李兄,不多说了,咱们今天必须一决胜负!“

李大郎回头看一眼自己的堂弟们,个个人高马大,身强力壮,再看看瘦巴巴的杨天保,嘴角一挑:“既然贤弟坚持,那愚兄只能却之不恭了。“

当下,李家儿郎们个个揎拳掳袖,斗志昂扬。

而杨天保缩在墙角,无语凝噎。

“等等!“

杨天佑取出一张毛边纸,铺在桌上:“在比赛开始之前,双方必须签字画押。“

李大郎狐疑道:“比赛就比赛,还要签字?“

杨天佑让伙计取来笔墨和印章:“这样才不会伤和气。诸位都是少年英才,不必为了一桩小事闹得彼此尴尬,权当是闲暇时一处玩乐,点到为止,大家都留几分体面。“

李大郎看过纸上的文字,确实如杨天佑所说,只是些不伤和气的套话而已。

杨天佑暗暗瞪了杨天保一眼,示意他上前按手印。

杨天保瘪瘪嘴巴,上前按下自己的手印。

李大郎哈哈大笑,“也罢,只是切磋而已。“

也按了自己的手印。

☆、第46章

待两队人马共乘牛车出发, 杨天佑并没跟随堂哥杨天保一道走, 而是带着伴当阿满, 径自去找县里放利钱的宋二叔。

宋二叔家中有些门路,和县里的官吏们颇有几分交情,一向管着县里放债、利钱的行当, 在瑶江县的名声不是很好听。老百姓们都管他叫宋二叔,不是因为他为人可亲, 而是他在家中排行第二,名字就叫二叔。

进宝看着杨天佑进了宋二叔的家门, 回家说与李绮节晓得,“三娘, 九少爷怎么和宋二叔那样的人搅和在一起?“

李绮节漫不经心道:“宋二叔要是没有几分门路,哪敢帮人管利钱、放债务,说不定里头还有杨家的一分利呢,杨九哥和他认识,没什么好奇怪的。“

其实, 她和宋二叔也打过交道,不过当时是花庆福出面和宋二叔应酬, 她只在后头旁听而已。

进宝忧心忡忡:杨九少爷瞧着斯斯文文的,怎么和那种混不吝的人来往?

宝珠更是眉头紧皱:她就晓得杨九少爷不是个本分人,以后得提醒大郎,不能让杨九少爷频繁上门。

李绮节并不觉得杨天佑和宋二叔私下里来往有什么不妥的地方,杨天佑不能科举读书,不能承继家业, 又不能返乡种田,只能往偏路上走,自然得多认识些三教九流的人,才好办事。

不过杨天佑也太心急了,她才把球场盖起来,让杨、李两家的少年们去热热场,杨天佑竟然已经想到靠比赛来发家。他还算知道轻重,知道这种事不能自己沾手,所以去找专门以放利钱为生的宋二叔,多半是要让宋二叔出面开赌局,他好从中谋些好处。

按理说,杨家没有缺过杨天佑的吃喝,他为什么那么喜欢攒钱钞?简直到了狂热的地步。

申时一刻,凉风乍起,天边涌来一阵滚滚阴云。

眼看要落雨,宝珠连忙把院子里晾晒的衣物被褥收回房里。

不一会儿,果然洒下一片淅淅沥沥的豆大雨滴,砸在屋檐上,哐当作响。

宝珠收起支着窗户的木棒,合上门窗:“大郎他们那边不晓得怎么样了。“

李绮节倚在窗边想心事,木格窗上糊了棉纸,看不清屋外情形,只能听到水花打在院墙上,噼里啪啦四处飞溅的声音。

“仔细水汽透进来,冻着了可不是好玩的。“宝珠把李绮节推到架子床边坐下,在她身上掩了张用旧棉布缝的薄花被,“要不要让进宝给大郎送几件衣裳去?“

“不用,那边什么都有。“李绮节摇摇头,考虑到时下医疗技术的水平,球场在设计之初,就不是露天的,又因为不能逾制,规模面积也小得多,而且不能装饰得过于华丽,但管理起来倒也方便,只需那几个一直看管的伙计张罗就足够了,衣物、衾被、常用的汤药,也应有尽有,足够应付所有突发状况。

进宝是个半大小子,压根不关心李子恒他们会不会淋着,而是担心另一件事:“要是李家另一支他们赢了怎么办?“

李大伯和李乙称李家嫡支为宗族,进宝和宝珠不懂得里头的文章,管他们叫另一支,在他们姐弟眼里,李大伯和李乙兄弟俩才是正支。

宝珠立即道:“呸呸呸,谁说另一支他们会赢?三娘可是把会踢球的师傅借给杨五少爷了,杨家怎么会输呢?“

杨家和李家嫡支,进宝和宝珠一个都不喜欢,本来他们是盼着李大郎赢的,但李大郎赢了,就代表嫡支赢了,那几十亩好田地,岂不是白白送给李家嫡支了?那还不如让杨家赢呢!至少杨天保不敢抢李绮节的田地。

李绮节拥着薄花被,笑道:“大哥肯定会赢的。“

李家大郎那群人以为真的是在为捍卫李家名声而踢球,个个跟打了鸡血一样拼命,杨天保身边又有她安排的内应,杨家肯定会输得一败涂地。

那二十亩地,就当是送给李家嫡支的小点心,先暂时安抚住一些在暗处蠢蠢欲动的族老,免得他们多事,以后总有机会找他们要回来。

进宝和宝珠喜忧参半,大郎赢,杨家输,他们觉得解气,可二十亩地不是闹着玩的!

两人不由庆幸,还好官人不晓得三娘用私房钱买地的事,否则肯定会气得火冒三丈——李家兄弟都把田地当成命根子,辛辛苦苦赚取钱钞,就是为了给后代子孙多置些田地。

天黑前,李子恒阴沉着脸回到葫芦巷。

雨已经停了,李家门前点了灯笼,照亮院前巴掌大一小块地方。

他站在灯笼底下,整个人笼罩在阴影里,低垂着脑袋,揉揉鼻子:“三娘,杨家输了。“

明明他一路都在暗中给那个嫡支的李大郎使绊子,接到球还故意踢到杨家人脚下,给李家嫡支添了不少乱。本以为杨家就算不能赢,两队也该平了。谁晓得杨家那边更不中用,一个球没进不说,还总把皮球往他们自家球网里踢!最后算下来,李家胜的十个球里,有七个球是他们杨家自己人进的!

李子恒现在是欲哭无泪,一边心疼妹妹的私房钱,一边懊悔自己不够卖力,早知道他就认准李家嫡支这边的球网,一个劲儿往里塞皮球,杨家就不会输了!

李绮节微微扬眉,吩咐宝珠去烧热水,又让进宝去灶上把温在大锅里的鸡汤面端出来:“大哥先吃饭吧。“

面碗小菜端上桌,青花瓷碗上倒扣着一只碗盖,揭开来,满满一大碗鸡汤面,雪白的面条上码了小山高的鸡丝肉和豆芽菜,旁边两只葵花口小碟子,一只盛的桂花腐乳,另一只盛的是乌褐色的孔明菜。

闻到汤面的香气,李子恒先吸了两口气,神情有些扭捏。

李绮节暗觉好笑,扯着李子恒的胳膊,硬把他按在桌前,随手把竹木筷子往他手心里一塞:“大哥,你不是想去投军吗,兵书上都说了,胜败乃寻常事,这一次能赢,下一次说不定。“

李子恒叉起一筷子面条,“还要比?“

“当然要比,这一次只是让你们试试场地和规则。“李绮节眼珠一转,“大哥,你喜欢踢球吗?“

李子恒点点头,“以前都是看校尉们表演白打,没意思,还是这样痛快!“

蹴鞠之所以会慢慢没落,一方面是明朝禁止军队的士兵闲暇时演练,违者砍掉双脚,影响了民间的蹴鞠游戏。另一方面,蹴鞠比赛看重的是个人蹴鞠技艺的高超和玄妙,并不讲求团结比赛。简单来说,谁能把皮球颠得好,玩得好,才是最重要的,而不是两队人以进球数来分输赢。

到最后,青楼楚馆中的□□以蹴鞠为噱头吸引客流,让蹴鞠渐渐和下流扯到一块儿,为时人所不齿,那又是另一方面的缘由了。

每个少年儿郎都向往能拥有一身高超武艺、骑射本领,但武艺需要先天的身体素质和后天的勤学苦练,没有七八年的坚持,学不出什么气候。而想学骑射,更是难上加难,不说一般人家供养不起,就算供养得起,也没有那个精力去学,唯有世家大族的贵公子们才有机会演练骑射。

可蹴鞠就简单多了,它平易近人,不管男女老少,贫穷富贵,南北中西,出身贵贱,只要是手脚健全的老百姓,一只皮球,一块空地,三五个伙伴,就能玩上一整天。

老朱家认为蹴鞠会让军队里的士兵们怠惰,其实是多虑了。

李绮节盯住李子恒的双眼:“如果以后常常有比赛,需要大哥为我们李家争光,大哥会留下来吗?“

李子恒握着筷子的右手抖了一下,一筷子鸡丝啪啪掉在汤面碗里,溅起几滴油汁。

见李子恒不再嚷嚷着要去投军,李家嫡支那边的族老也消停了,李乙松口气之余,愈发想快些为李绮节再订一门亲事。